五数学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3-11-30 16:04:07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您推荐的几篇经典教学工作计划,其中包含了许多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思路。

数学教案

2.学习二十以内分与合。

学习十以内的相邻数,二十以内的分与合。

1.让家长认识到幼小衔接课程的必要性。

2.让孩子能掌算数的基本能力。

两个面具(喜洋洋,懒洋洋);儿童币,礼品小橡皮擦,铅笔,橡皮。

师:(教师带着面具走进教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啊!我是谁啊?

幼:喜洋洋。

师:喔噢,小朋友真聪明,想不想跟我进羊村看看啊?

幼:想。

师:去羊村的路很遥远,我们需要乘着火车去哦!敢不敢啊?(不敢的小朋友就站在后面)。

幼:敢。

师:羊村到啦!(出示图片,图片上有三栋房子)小朋友你们会说哈喽吗?

幼:会。

师:等下老师的手开始斗得时候,小朋友就开始说哈喽喽喽。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幼:准备好啦。

师:开始了哦。

幼:哈喽喽喽喽(图片翻开给他们看)。

幼:一二。

师:好了,小宝贝们看看图片上面有什么啊?

幼:房子。

师:宝贝们知道这些都是谁的房子吗。

幼:不知道。

师:它们分别是喜洋洋,懒洋洋,美羊羊的家,它们家是不是都挨在一起的啊?

幼:是。

师:那我们来看看数字和数字之间是不是挨在一起的吧!(出示卡片123)小朋友们来看看1的邻居是谁啊?(举手回答老师哦)(答对了就给一个神秘礼物)。

幼:二。

师:这位小朋友真棒,大家给他鼓个掌吧!(一二)。

师:那2的邻居有谁啊?(动作示意他们要举手)。

幼:1和3。

师:一二。

师:这么难的都没有难到你们,哼,邓老师太不甘心啦,老师这次要考你们一个难的。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学会了。

数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表示圆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一般方程。【难点】二元二次方程与圆的一般方程及标准圆方程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课题。

1.复习圆的标准方程,圆心、半径。

2.提问1:已知圆心为(1,-2)、半径为2的圆的方程是什么?(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1.提问2:方程是什么图形?方程表示什么图形?任何圆的方程都是这样的二元二次方程吗?(通过此例分析引导学生使用配方法)2.方程什么条件下表示圆?(配方和展开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完成,教师最后展示结果)将配方得: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方程分类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3种情况,即圆的一般方程表示圆的条件。从而得出圆的一般方程式:

4.由学生归纳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三)例题讲解,深化新知。

例1.判断下列二元二次方程是否表示圆的方程?如果是,请求出圆的圆心及半径。

(1)(2)例2.求过三点a(0,0),b(1,1),c(4,2)的圆的方程,并求这个圆的半径长和圆心坐标。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这节课所学知识点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通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创新点: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式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投影、各种准备要观察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就会有不同的形状,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让学生站在小药箱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有的学生看到一个面,有的学生看到两个面,有的学生看到三个面。)。

“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什么?(不管站在什么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年到它的三个面。)。

2、指导学生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

(1)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看小药箱,看一看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2)把自己看到的面画在作业本上。

(3)同学之间互换各自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提问:如果我们从后面、右侧和下面看小药箱,又都看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

小结:根据物体摆放的位置,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但我们发现,从正面和后面看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左侧面和从右侧面看到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上面看和从下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说明前后、左右和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注意:使学生明确,这里所说的正面、左面和上面,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4)让学生从右侧和背面观察变个物体,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三、练习提高。

1、书本40页的第1题。

2、书本40页的第2题。

提问: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

3、出示一个正方体的包装盒,让学生从正面、左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把自己看到的正面、左侧面和上面的面画下来。

4、出示一个圆柱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一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5、出示一个球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一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的面。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设计。

练习八第3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简单立体图形的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的观察,使学生能够辨认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两个简单立体图形组合的活动,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的位置。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辨认两个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用具:球、圆柱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简单立体图形组合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一个球体,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不论从哪一个位置看球,都呈现一个平面图形的圆。

2、出示一个圆柱,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

得出结论:前面看是一个长方形,左面看也是一个长方形,上面看是一个圆。

3、出示书本例2的摆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分别看到了什么图形?

从左往右看:长方形和圆形合在一起。

从上往下看:两个圆形。

从前面看:一个圆和一个长方形。

提问:从右往左看,你看到什么图形呢?(看到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只看到一个长方形?(因为球被圆柱挡住了,所以只看到圆柱没有看到球)。

从后面看,你又会看到什么图形?(和前面看到的都是一样。)。

从下面看,你又看到什么图形?(和上面看到的是一样)。

小结:物体摆放的位置,当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就会看到不同的图形。

从前面看和后面看是一样的。从上面看和从下面看也是一样的,从左面看和右边看也是一样的。说明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是相对的。

4、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本39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然后分别说一说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

“为什么左边的图形和右边看到的图形不一样呢?(因为从左边看时,正方体被圆柱挡住了看不见。所以左右两边看的图形会不一样。)。

2、完成练习八的第3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设计。

让学生回家任意拿两个物体组合在一起,对家长说说从正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什么?

六、板书设计(略)。

第三课时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组合教学内容:书本41页的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小正方体的拼摆,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小正方体的拼摆,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得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创新点:小组合作拼摆,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门见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立体图形的组合,并且是比较复杂的。

板书:较复杂的立体图形的组合二、学习新课。

出示41页的例3。

1、让小学生从左面、上面和正面观察这4个正方体,分别看到什么图形。

2、让学生用四个小正方体在小组中摆出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把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图画下来。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发现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平面图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3、按要求摆。

面的三种情况各有几种摆法?

小结:我们仅仅依据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不能确立体图形的形状,只有从三个方面看到的图形,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己用四个小正方体摆一摆。

让学生判断,三幅平面图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观察的。

2、练习九的1、2两题。

四、作业设计。

练习九的3、4、5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六、板书设计(略)。

数学教案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数学教案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问题:

让学生先对“地面”的大小有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黑板上先画一个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在让学生在自己的纸上画一个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然后讨论,怎么算出需要多少块砖。

引导学生把问题特殊化:先解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需要几块2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也就是让学生可以用手上的纸张来完成解决这道题目。

2、填一填:

结合上面的探究活动,将p50的填一填完成。使学生知道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

学生认识了面积单位后对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都能比划出。但是碰上不同单位的数,学生换算已经全乱套了,有1米=100分米,把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这个,教师应多加训练。

3、探究1平方米=?平方分米。

利用教室现成的素材-----低砖,先让学生测量一下地砖的大小。然后探究1平方米的地砖上可以摆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4、一会1公顷、1平方千米。

利用周边的环境,如足球场,广场对1公顷、1平方千米有所感受。

数学教案

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的大致范围。

对于计算器的使用,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阅读计算器的说明书、自己操作练习来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互相交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利用计算器不仅能给运算带来很大的方便,也给探求数量间的关系与变化带来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通过阅读,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开立方运算的简单操作;能否利用计算器探究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寻找出数量的变化关系。

使用计算器进行复杂运算,可以使学生学习的重点更好地集中到理解数学的本质上来,而估算也是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运算能力,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笔算、计算器和估算等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数学教案

大班数学分类活动,可分的东西很多,之所以选择分手套是因为手套的收集比较容易,而且孩子们也喜欢手套。本次活动,我将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送手套”这一游戏探索分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探索用多种方法给手套分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副手套;

2.记录卡、标记卡;

3.展板;

4.自制金牌若干。

【活动过程】。

1.明确任务:以游戏“帮妈妈送手套去专卖店”的情节导入,请幼儿看清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2.第一次分类:

(1)活跃气氛:和自己的手套跳个舞。

(2)讲讲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标记。

手套分为毛线织的,棉布做的,有手指的手套和没有手指的手套。

(3)按手套的形状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形状标记(有手指的和没有手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4)按手套的材质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材质标记(棉布做的和毛线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3.再次分类:

按手套的形状、材质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到达“手套专卖店”,按展板上的要求送手套到相应的筐中。

展板上标记:

(1)没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2)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3)没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对分类进行记录。

统计各种手套的数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5.检查记录结果,评出金牌送货员,结束活动。

给孩子们带上金牌,“坐车”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心情愉悦,在进行一次分类时,几乎没有错误。在探索按两次特征分类时,有一小部分幼儿速度慢了些,但最终还是能顺利完成。记录时,方法略显单一,半数幼儿能有创新,应多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总体的教学效果很好。

数学教案

1、感知3以内的数量,尝试对3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归类。

2、在观察图片和提问的引导下,探索用点卡表示实物的数量。

3、喜爱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1、教具——花的图片6张,其中数量为1、2、3的花朵两张;

——1、2、3、的点卡片各一张,分类和底板。

2、学具——操作材料人手一套实物和点卡操作图片,分类盒人手一个。

一、感知图片数量,认识点子标记。

1、师:小朋友看这儿有什么?每张图片上有几朵花?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

2、师:请小朋友说说哪些花是一样多的?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花把它们放在分类盒的一个格子里。

3、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他们都是几朵花?

4、师:(出示点子标记)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数一数每张卡片上有几个点?

5、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请小朋友上来拿一张点卡去找和它一样多的花做朋友。

二、幼儿操作活动。

1、花儿朵朵:

师:(出示点数卡片和花朵图片)小朋友看!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花朵图片,还有一些点子卡片。现在请小朋友先数图片上花朵的数量,然后将一样多的花朵放在一起。最后请小朋友选择点子卡片来表示有几朵花。

2、给点子找朋友。

师:(出示操作材料)小朋友看!这画面上有什么?先点一下每样物品有几个,再用连线的方法将和点子一样多的物品连起来。

二、交流活动:找一样多。

师:小朋友们都能找到他们的朋友真聪明!

托班计算活动——神奇的水(下学期)。

活动名称:计算活动——神奇的水托班下学期。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感知不同类材料的东西。(木头类、铁类、塑料类、石子类)。

2,初步了解水的神奇力量:东西放在水里有沉有浮。

3,喜欢观察和做水的实验。

活动准备:乒乓球、塑料玩具、石子、螺丝螺母和分类盒子(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各类材料。

2,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是塑料还是铁?幼:塑料。

师:对,这个盒子里的东西都是塑料做的,这是塑料类的东西。(依次分类介绍)。

二、沉浮实验。

师:对,铁沉到了税的下面。

2,浮的实验:现在我们再放一个塑料类的东西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老师请一个小朋友从塑料的东西里选一个放水里。(幼操作)塑料的东西在水的上面还是下面?幼:上面。

师:对,塑料的东西浮在水的上面。

三、幼齐操作。

师:我看到很多宝宝都在做实验,现在老师看哪个宝宝坐得最整齐,先请他拿一个东西放水里,然后告诉老师你拿的是哪一类东西?是沉还是浮。现在请小朋友一起说说这是什么类东西?幼:塑料类(依次说分类,然后分批操作)。

有趣的钮扣(小班)(上)。

活动背景:小班幼儿年龄小,而且都为独生子女,在家中事事都由家长包办,所以,至今有许多小朋友不会扣钮扣,习惯依赖成人。但是孩子虽然小,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有动手尝试的愿望,会主动接近。同时这一年龄的孩子,交往范围有了很大拓展,逐渐认同和接纳家庭成员以外的教师和同伴。动作开始协调,双手协调技能有了很大发展,逐步精细化。并产生了美术表现的意愿,愿意尝试各种新材料,表达熟悉物体的粗略特征。而教师利用生活中孩子生活中发现的这一事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而引发了这一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既对钮扣的外形特征、及与人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又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通过活动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而且以此在班级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及互相帮助的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并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活动目标:

1、活动适合小班年龄段幼儿开展。

2、通过收集各种钮扣,鼓励幼儿利用身边常见材料进行操作和探索,培养幼儿积极参与、大胆创造的能力。

3、激发幼儿自主想象、大胆尝试,体验成功的喜悦。

4、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互助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通过家长园地的途径,向家长介绍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并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类有趣的钮扣。

2、在家中,幼儿与家长共同说一说钮扣的外形、特点及玩法。

3、教师准备: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师思考可能开展的活动。

主要活动:

游戏活动一:好看的扣子。

目标:1、能够用简单的语句讲述钮扣的外观及用途。(如颜色、形状、花色等)。

2、鼓励幼儿与同伴积极交流。

准备:师生收集的各种钮扣、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

在家中与父母一同收集、认识钮扣。

过程:1、操作活动,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带来的钮扣。

2、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钮扣:外形、色彩、用途等。

3、教师出示与幼儿介绍不同的钮扣,进行介绍。

4、师生互相介绍,加深对钮扣的认识。

游戏活动二:好玩的钮扣。

目标:1、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钮扣玩出各种玩法。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玩法,体验分享的快乐。

准备:幼儿已与家长在家中玩过扣子、各种钮扣若干。

过程:1、幼儿实践活动:这儿有许多扣子,你想玩玩吗,看谁玩的方法最多。

2、幼儿介绍自己的玩法。

3、学习同伴既新又好的玩法。

4、表扬玩法多的幼儿,鼓励大家学习。

游戏活动三:帮小兔穿衣。

目标:1、学习将5以内数量的排序。

2、继续练习扣钮扣的技能,激发幼儿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准备:人手一套兔子玩具(还可准备一些其它动物玩具,如小狗、小猫等),并穿一件带按扣的衣服(衣服上的钮扣数目1—5)。

过程:1、出示玩具兔子,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2、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请幼儿先帮兔子扣好钮扣再按数量的多少排序,并数一数,说一说。

3、幼儿相互交换玩。

4、师生交流评价。

游戏活动四:我设计的钮扣。

目标: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设计各种各样的扣子。

2、鼓励幼儿积极想象,大胆绘画。

准备:自制衣服样本若干张、彩笔、剪刀、浆糊、抹布。

过程:1、出示衣服样,提问:“这件衣服缺了什么呀?”

(钮扣)“这么办呢?”(做钮扣)。

2、幼儿介绍自己准备设计的钮扣。

3、提要求,幼儿操作活动。

(1)大胆想象,设计与别人不一样的钮扣。

(2)剪好以后,粘贴在相应的位子上。

4、幼儿作品展示,介绍及评价。

游戏活动五:做钮扣。

目标:1、学习用搓圆、压扁、压模的技能制作钮扣。

2、学会正确使用辅助材料。

准备:油泥、泥工板、油泥模子、火柴棒、

大衣服样一件(贴在黑板上或活动室的墙上)。

过程:1、出示大衣服样,启发幼儿除了用画的方法,还能用什么方法做钮扣。(油泥)。

2、引导幼儿回忆钮扣的外形特征。

3、认识辅助材料,教师示范讲解制作方法。(可自做、可压模,做后用火柴棒做钮扣洞眼)。

4、幼儿自由操作。

5、幼儿将自己做的扣子粘在大衣服上,共同欣赏。

会发出声音的玩具。

设计思路:“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生成活动的契机。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以及已有的经验基础,从而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近期我班幼儿对于声音非常敏感,针对他们这一需求,故生成了“声音”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活动中,幼儿发现玩具也会发出声音,但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则是一知半解,于是我便预设了“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玩具,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操作和尝试,了解玩具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愿望和兴趣。

活动过程:(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二)第一次探索: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三)交流讨论: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四)第二次探索: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五)讲评: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托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宝宝1、2、3。

数学教案

1、教材分析:注重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情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明白,要知道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

3、具体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本等。)。

一、导入。

二、核心过程推进。

去年秋游我们去了森林动物园…。

瞧,这些同学们来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老虎滩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1。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交流,好期待今年的秋游啊!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

1、船上可以坐90人。

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

由生活实例引到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清晰表达。

老师参与学生活动,倾听并适当点拨,了解学生思维状况。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利用情境图发展学生获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

让学生经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

师:请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组员可以适当补充。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听完后可以质疑。

师:请尝试用竖式计算。

师:还有其他解题思路吗?

师:小结回顾两种解题思路。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

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9045—45—254520。

生2:90—4545—2520。

思路二:

(1)方法分析: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45+25=70。

90—70=20。

师,追问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每一步计算求的是什么。“先…再…”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完整的表述。

(如果方法列式出错,可以通过其他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追问知道错误在哪里)。

师适时点拨:进行连减计算时应按照什么顺序计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方法一定要认真仔细。

(借助板演题提示竖式计算时的易错点。请一两名学生说计算过程。复习:相同数位对齐……)。

师:追问各个数字表示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较完整的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对话,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信息,以及数学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算式中每一步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开放延伸。

随堂检测。

(一)我能行。

出示并解决问题2。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

1、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然后思考解题思路。

3、最后列式计算。

(二)第5页练一练第2题和第1题的第二幅图。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小组内完成)。

学生先独立读题,然后在小组里一起说一说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和解题思路。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后,在小组内订正。同伴互助。

作业本上分组独立完成两题,统一订正,同桌互批,

课后,作业本上完成。

师巡视,交流,指导。

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辅导学困生。

进一步强调本课的重难点内容。

通过练习,使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馈,了解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辅导学困生,改进教学。

数学教案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向荣街3号建设路第三小学邮编:450007。

教学内容: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的意义,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了解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及有关计算的关系,构建平面图形的知识网络.3.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用硬板纸作成的六种平面图形.学具准备:打印好课本第128页中间的两组图形和六种平面图形,发给学生.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常说狐狸聪明,狡猾,聪明的狐狸也有被难住的时候,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我是小狐狸,我的花园漂亮吧!我想在四周围上篱笆,准备去买材料,应该先干什么呢”

师:谁来帮帮小狐狸!

生:……。

师:很好!应该先算出这个花园的周长,然后才能决定买多少材料.二.复习周长,面积的概念.1.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周长)。

生:计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要用长度单位.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生:它们是计量面积用的单位.(板书:面积)。

师: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生: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

生:……。

(板书:周长一周的长短用长度单位计量。

面积面的大小用面积单位计量)。

三.巩固,提高:。

1.我们学过的六种平面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是长方形.把长方形(如图)贴在黑板上。

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

师: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生:……。

(板书:c=(ab)×2)。

(1)练习:王师傅在院子里围了个长方形的篱笆,(如下图),围成篱笆的周长是多少米。

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只算了三条边的和。

(2)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板书:s=ab)。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板书:c=4a)。

(1)练习: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分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找学生回答,经过平移,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什么图形观察课件演示.(2)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板书:s=a)。

练习:下图中,圆的直径是6厘米,求正方形的o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这个题应该如何解答你是怎么想的3.刚才我们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还有4种平面图形,有关这些图形的知识你们知道哪些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总结这些图形的特征,有关周长,面积的计算.小组汇报,展示,可以自选一个图形.(1)当长方形保持对边平行,四个角变成都不是直角的时候,变成了什么图形(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平行四边形,有关这个图形的知识你们了解多少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把平行四边形(如下图)贴在黑板上,(板书:s=ah)。

练习:下图中三角形cde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ae长。

数学教案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数学教案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案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主题图、课件。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一课一练第35页。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密封有多少只?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数学教案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2.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初步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引导探究法、激趣法、问题迁移法。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多媒体出示)(抢答)。

9+0=100+0=256-0=872-0=3407-0=8255+0=。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大的数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呢?是不是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0”和任何数相加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生2:任何数减“0”也还等于原来的那个数。

师: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继续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揭示课题,有关0的乘法)。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小猴子么?(喜欢)这节课老师把几只贪吃的小猴子请到了课堂上,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情境图)。

师:(指名同学说图中的信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愿意给大家编一个有关数学的故事呢?(指名学生根据信息看图讲故事)。

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提出问题。

生:(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三、互动新授。

1.教学例4。

师出示课件(7个盘子里一共还有多少个桃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方法,能用算式表示吗?

生1:用加法计算:0+0+0+0+0+0+0=0(个)。

师:你为什么这么计算?为什么7个0相加等于0?

生:因为0表示什么都没有。

师: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生2:用乘法计算:0×7=0(个),也就是求7个0是多少。

师:说的真好这是一道解决有关0的乘法的问题,同学们在列完算式以后,千万不要忘记写答语。

2.想一想,0×3,9×0,0×0各等于多少呢?为什么?(课件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指名汇报计算结果,并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师:谁来说说第一题,并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说的很好,谁可以再来说一说?

生:0×3表示3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其他同学是不是这么想的?

生:是。

师:照着老师的方法同桌讨论分别说一说第二小题,第三小题你又是怎么想的?

(同桌说一说,汇报)。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他说的对不对(课件出示)。

生:对。

师:谁能来复述一遍。

生:9×0表示9个0相加的和,就是0。

师:0×0又表示了什么?

生:0×0表示一个也没有,还是0。

师:同学们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真聪明竟然和小天使的想法都一样。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算式,小组交流你从算式中发现了什么?(交流汇报)。

生1:上面的算式都是乘法算式。

生2:上面的乘法算式都是0和一个数相乘。

生3:上面的乘法算式的积都是0。

师小结:通过观察上面的算式和总结的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4.我们学习了新知识,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完成书上66页做一做第一题。(学生做完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那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出示课件)每个同学说一组。

追问个别题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0×65+0)。

师:既然同学们都能把结果算出来,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通过上面的算式观察一下(讨论: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生:不一样,0和一个数相乘结果还是00和一个数相加结果还是这个数。

四、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6页“做一做”的第二题。

2.课件出示:花瓶里插了多少支花?

3.快乐选一选。

4.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因为第二个里面有0,乘后得0,还得0)。

(强调“0”乘任何数都得0)。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指名学生总结回答)。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

学生在学习《年 月 日》之前,已经学过了时、分、秒的时间单位,在实际生活中对年、月、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这个单元,是让学生建立较长时间单位的观念。本课是第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每月的天数,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知道可以把12个月分为4个季度,了解有关地球公转和年的关系。

填”是填写20xx年和20xx年各月和全年的天数,从而发现每月有大月和小月,二月和全年的天数不一样,从而介绍平年和闰年。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二月,教材安排了让学生把1997―20xx年历中2月的天数记录在表中,引导孩子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组织他们回顾和整理已有的知识,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有关年、月、日的一些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时、分、秒的基本知识,对年、月、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习的一个困难是在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方面。我们在孩子自由想办法的基础上多介绍集中的方法,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忆。闰年、平年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困难。我们可以让他们通过充分的小组活动交流,利用孩子的互动来强化判断的方法。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3、知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并能判断出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1、经历判断平年、闰年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历史年份的认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增加自主研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大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

教学难点: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案数学

设计意图:

有一天,班上有个小朋友跑来问我:“老师,我转个身,为什么右边改变了个位置?”这促使我分析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有初步的左右的意识。为了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整个活动方案。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和幼儿互动,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开展分组比赛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发展幼儿的自身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3.愿意与同伴交流,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活动难点:

让幼儿区分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活动准备:

1.手环、小蝴蝶人手一个,小苹果、小红花若干;

2.铅笔、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让幼儿猜谜语引起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好,现在我们来玩猜谜语的游戏,好吗?谜语的谜面是:“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请大家动脑筋想想是什么?(提问个别幼儿后,教师小结谜底是:小手)。

2.引导幼儿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教师教小朋友区别左、右手。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能做很多事情,你们知道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今天老师教小朋友分清左手和右手,请小朋友把吃饭时拿勺子的手举起来招招手,吃饭时拿碗的手放在胸前摇一摇。再请小朋友把写字、画画时拿笔的举起来握拳头,把按纸的手托在下面。教师告诉小朋友拿勺子、拿笔的手是右手,拿碗的手、写字画画时按纸的手是左手。请小朋友区分左手、右手。

(2)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颜色的手环,把手环戴在右手。引导小朋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做“美猴王照镜子”动作。教师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

(3)引导幼儿区分自身还有什么可以左、右的。

教师: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引导幼儿区分左、右脚,左、右腿,左、右肩,左、右耳,左、右眼……等。教师小结: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脚也分左、右脚,腿分左、右腿,肩膀左、右肩,耳朵左、右耳,眼睛左、右眼。右手的这边是右边,左手的这边是左边。

3.引导幼儿感知左、右边。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听老师的指挥做动作,看谁做得有对又快,好吗?

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腿;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膝盖;用你的左手(捂住右眼或左眼、摸摸左耳朵、右耳朵)。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棒,右手的这边是右边,左手的这边是左边。

请小朋友看看自己两边,你的右边是谁?左边是谁?(提问个别幼儿)。

4.游戏:“蝴蝶飞飞”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只纸蝴蝶,全体幼儿边抖动蝴蝶边念“蝴蝶蝴蝶飞飞”,表示蝴蝶在飞,当教师说:“蝴蝶停在某部位时”,幼儿就把蝴蝶停放在某部位上,看谁放得对又快,还可以请幼儿把蝴蝶放在其他部位或你的左边、你的右边,你左边的小朋友的头上,你右边的小朋友的肩膀上等。(附游戏规则:幼儿边念“蝴蝶蝴蝶飞飞”边抖动蝴蝶,表示蝴蝶在飞,当教师说:“蝴蝶停在某部位时”,幼儿就把蝴蝶停放在某部位上,看谁放得对又快。)。

5.竞赛游戏:“听口令”我说你做的游戏。

幼儿游戏时以对又快比较少幼儿错的组为胜。

6.幼儿操作活动:

7.结束活动。

活动中,我先以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接着和幼儿互动,区别左右手、左右脚等。并利用大班幼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开展分组比赛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最后让幼儿操作给小女孩的左边画花,小男孩的右边画气球,让幼儿改变移到别人的身上区别左右。整个活动贯彻《纲要》中所说,“幼儿园的教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发展和提高”,我提供了大量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以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幼儿对整个活动有很高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但由于我在刚开始组织活动中显得有点慢,后面的游戏:“蝴蝶飞飞”和“听口令”我说你做的游戏。组织的有点急促了,没有明确指导孩子改正错误的方位。第二个环节时没有更加深入地引导幼儿认识左、右两边可以区分左右的器官。应该在右边的器官贴上记号幼儿更加直接容易记住左右的概念,操作部分中可以让孩子在小女孩的左边画上喜欢的花等小礼物。在小男孩的右边画上喜欢的气球等小礼物。以后在组织各个活动中我会注意到这一点。活动的最后还可以增加一个活动延伸歌表演《左右》。

数学教案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在交流中获益。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量角器、三角尺。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

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理出这两个角的度数。复习角的概念,角的表示及量角器的使用,为学习角度制作准备。

探究新知在航行、测绘等工作以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上述类似问题,即如何描述一个物体的方位。

让学生回忆学过的描述方法,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移动可疑船的位置,让学生描述缉私艇的航线,探求解决问题的规律。

方位的表示通常用北偏东多少度、北偏西多少度或者南偏东多少度、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北偏东45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分别称为东北方向、西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南方向。

数学教案

《圆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57、58页内容。)。

1、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学会用圆规画圆。

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

能熟练地画出规定大小的圆。

圆形纸片、圆规、米尺、铅笔、彩笔。

搜集信息:生活中哪里见到圆?

动手操作:剪好一个圆片。

1、填空: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用字母()表示。

连接()和()任意一点的()叫做半径。

通过()并且()的()叫做直径。

2、用红彩笔描出圆中的半径,用蓝彩笔描出圆中的直径。

探究一:完成学习卡。

探究二:

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等于()的长度。

()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达标训练:

(一)基础题(必做)。

1、判断。

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半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任意两条半径都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2、填表。

(二)拓展题(选做)。

用圆规和尺子画一自己喜欢的组合图形。

综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三。

知识延伸:用圆规和尺子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