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大全(16篇)

时间:2023-12-03 05:45:39 作者:文轩

10、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热闹的节日,人们庆祝的方式多样化,体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情和风味。如果你正在为春节总结而纠结,在这里小编为你准备了一些示例供参考。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当我还在睡梦中时,“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把我一下子惊醒了,爸爸妈妈走了过来,笑着对我说“宝贝儿,新年好啊!”这时我才回过神来,今天是新年呀!

妈妈送了我一套新衣服,爸爸送我一双新鞋,我高兴极了!爸爸提议:“今天我们来包饺子吧,也让你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我举双手赞成。

说干就干,爸爸把盆、勺、刀等工具准备好,紧接着又从冰箱取出猪肉、荠菜、韭菜、鸡蛋、面皮等食材和作料。这时爸爸从腰包里掏出一枚闪闪发亮的硬币,我好奇地问他:“拿硬币干什么?”爸爸回答:“先别急,一会儿你就知道了。”这不是吊我胃口嘛,我用渴求的眼神看向妈妈,妈妈却笑而不语。

“我们准备开工啦!”爸爸宣布,我心想,包饺子一定很有趣,于是,我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先拿一张面皮,用小勺取一些馅料,放于面皮中心,再把面皮对折,捏合起来……咦?馅料怎么溢出来了?原来包饺子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啊。我侧过脸去,看到妈妈包的饺子很漂亮,一个个儿元宝似的,我凑到妈妈面前说:“高手妈妈,教教我吧!”妈妈瞥了一眼我的“作品”,说:“包饺子是个技术活,馅料要足,但不能放太多,另外,捏合的时候,可以蘸一点点水。”我回到位置上,按照妈妈讲的要点来操作,终于一个鼓鼓的饺子诞生在我面前,我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爸爸拿出刚才的那枚硬币说:“这是一枚好运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它,谁就来年有好运。”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硬币是这么个玩法啊。

吃饺子了,我心里想着:那个带有硬币的饺子到我碗里来,到我碗里来……正当我津津有味地吃着饺子时,突然,我的牙被什么硬物磕了一下,我皱起眉头下意识地吐出来,“哇,是好运硬币!”我兴奋地叫了起来,爸爸妈妈也相视一笑。

包饺子包的是团圆,包的是好运,包的是开心。通过这一次包饺子的体验,让我明白了: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只要你善于观察、虚心请教,耐心琢磨并实践,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在新年来临前,我们全家人一起干了一件有趣极了的事——包饺子。

材料都准备好了,正要开始的时候,我问爸爸:“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呢?”爸爸不好意思的说,他也不知道,要不去网上查一查。我拿出手机搜了下,上面是这样说的,“交”与“饺”谐音,所以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以示辞旧迎新,另外饺子外形酷似元宝,意味着大富大贵,包饺子则意味着包住福运。看完这些内容后,我不禁感慨,原来一个小小的饺子有这么多美好的寓意呀!

开始擀饺子皮了,爸爸把掺了水的面粉揉成一根又细又长的“绳子”,然后把这个“绳子”切成一段一段的。随手拿来一段用擀面杖压扁,再把它放在上面揉来揉去,结果做出来的饺子皮,别说是圆形了,就连个形状都不是。妈妈大笑起来说:“这个不是这么弄的呢,我来教你。”妈妈左手拿起面团,右手拿着擀面杖,慢慢的揉了起来,边揉边说:“左手转面团的时候不能快慢不匀,右手搓擀面杖的时候用力要均匀”我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果然好看多了。

新年到了,奶奶把饺子放进热气腾腾的大锅里,单看看他样儿,再闻闻那香味,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的了,更何况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口大口的朝嘴里灌呢。刚一出锅,我和妹妹两只小馋猫就忍不住夹起咬了一口,软的香香的,真好吃,不过好烫哟。妈妈在旁边一个劲的笑我们太迫不及待了。

饺子带来的乐趣真多呀。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童年就像一本书,翻开这本书,许多画面涌上脑海,我不禁回忆起了我四年级第一次包饺子的情景。

那天,我看妈妈从市场上没来了饺子皮,我知道妈妈一定又要包饺子吃了,我连忙上前说:“妈妈我也要学包饺子!”“好啊!”那我们去把馅给做起来。妈妈告诉我。

我们包得馅是青菜肉馅的,妈妈让我先把肉切成块。我小心翼翼地拿来案板,提起刀,慢慢地一步步地切着肉。切完了肉,我再把菜拿过来也切了。于是我将肉和菜一起放入“切碎机”中,使其被切成碎末,按下切碎机的按钮,里面的东西开始飞快的旋转起来,速度快得令我有点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不一会,菜与肉的合成馅儿做好了。

将馅做好后,接下来就要包饺子了,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遍:先拿起饺子皮,在它周围一圈抹上水,以便贴合,再夹大约两个橡皮大小的馅放到饺子皮中心,接着将前后饺子皮贴合,最后可以做出一个波浪花纹,就完成了。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到我做了,我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能做好。我拿起饺子皮,照猫画虎地学着。第一次,馅夹得太多,饺子皮包都包不上。第二次我长心眼儿了,不慌不忙的包。我拿起饺子皮,在周边一圈均匀地涂上了水,然后轻轻地夹起适量的馅,接着我便向前一包,谁知用力过猛,薄如轻纱的饺子皮破了两个洞!我顿时慌了,眼看油一滴滴往下流,我不知如何是好,刹那间,两个洞的下面又破开个大洞,瞬间一张脸呈现在我面前,嘴里还流着“口水”,仿佛要吃掉我似的,又似乎在挑衅我:“来啊!来包住我啊!”我惊慌失措,情急之下,我马上叫妈妈帮忙。妈妈却丝毫不慌,拿起面粉往上一贴,哎,竟然不漏了,我长叹了口气:“幸好没事!”

掌握了刚才的经验,我变得谨慎了,我也越战越勇,坚信自己一定能包成功。

过一会儿,我终于包成功了我的第一个饺子,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妈妈也在一旁为我欣慰地鼓掌。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成功难道不是挫折换来的吗?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那个大年三十,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

我说:“妈妈,让我学包饺子吧。”妈妈说:“小孩子学不会包饺子,还是学擀面皮吧。”妈妈用鸡蛋清水和好面,然后搓成长条,切成面块,我左手捏住面皮,右手握着擀面杖。“咕噜咕噜”地擀起来,擀了几下,面皮就粘在擀面杖上了。我忙问妈妈:“面皮怎么粘在擀杖上了呢?”妈妈笑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洒面粉的原因,洒点面粉,面皮就不会粘在擀面杖上了。”于是,我就抓了一把面粉洒在面皮上,咕噜咕噜又擀了起来,一张面皮擀成了。但是面皮不是圆形,是椭圆形。妈妈让我再来一次,重新擀“咕噜咕噜”一张、两张、三张像月亮一样圆的面皮擀好了。妈妈说:“叶子有进步。”

我学会了擀面皮,又想学会包饺子,没来得及请示妈妈,就顺手拿起一张面皮,放上馅,两手用力一捏,没捏在一起。我又用力一捏又没捏在一起。我再用力捏,还是没有捏在一起。我又问妈妈:“怎么这饺子合不住呢?”妈妈看了看说:“这是擀面皮时洒的面粉太多了,所以面皮就合不住了。”

接着我又左手拿着面块,右手捏了少量的面粉,洒在面板上,右手拿着擀面仗,“咕噜咕噜”擀起来,一张圆圆的面皮又擀成了。我放上馅合上皮两手用力一捏,饼子包成了,可是我又觉得手心里粘乎乎的,一看饺子的肚子破了个口,馅露出来了。我又忙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呀?”妈妈说:“这是面皮中间擀的太薄了,再擀的时候,面皮中间厚四边薄,圆溜溜的就行了。”

我左手拿起面皮,右手拿着擀杖,洒上少量的面粉,“咕噜咕噜”擀起来,一会儿就擀好了,一张中间厚,四周薄的面皮就擀好了。妈妈说:“这次擀的面皮真的成功了。”我高兴地笑了。

这次擀面皮从失败、再失败,到最后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我明白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含义。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今天是2021年春节,一大早母亲就去市场买了韭菜、鸡蛋等包饺子的调料。母亲说,过节吃饺子是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习俗,一年中有很多节日都要吃饺子,比如:中秋节,冬至,元旦,春节,元宵节等等。

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三国时就开始的,那时的人们叫它“馄饨”,到了唐朝时代就改名为“饺子”了,和现在我们吃的饺子一模一样的。

吃饺子还有很多传说呢,现在我就讲一个给大家听:相传女娲捏土造人的时候,由于天寒地冻,小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下来,女娲在土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了。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里面包有馅(线)儿,用嘴咬吃。

我国很多地方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或栗子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预示着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健康长寿,吃的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

我们家包饺子时,馅儿里会包进去一两个硬币,谁要是能吃到放有硬币的饺子,来年就会一年顺利,并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去年春节时我就吃到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健康快乐,学到了很多知识,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呢!

“夏明,快来吃饺子了!”母亲在喊我呢,希望今天我还能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冬天虽然冷了点儿,但好玩儿的事就如天上飘飘洒洒的雪花,数也数不清。冬天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的夜晚“偷”饺子的事就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老家在偏僻的农村,有一种风俗,每逢过年夜包饺子时,小孩子就会“武装”起来,联合去“偷”别人家的饺子。“偷”饺子是一件两厢情愿的事儿,被“偷”的人家特意要包饺子准备让人“偷”,即使一夜包的饺子被“偷”得个一干二净也丝毫不会生气,恰恰相反,心里倒挺高兴。这正表明自己家人气旺,“贼”连自己家的饺子都瞧得上,也说明被“偷”的人家最能干,包的饺子香甜可口。

夜晚,家家户户都点亮了门灯,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屋子里的人正忙着为“小偷”包饺子,外边的“小偷”则忙着“偷”饺子。堂屋饭桌上的饺子散发出令人口水直流的香气,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静静地等候着“偷”饺子的人。

弟弟走进三叔家,故意把叔叔他们引开。过了几分钟,弟弟在里面吹响了口哨(这是我们的暗号),我和妹妹就直冲大门,开始行动起来。

我俩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往口袋里装。我们正装得起劲,口哨声又响起来了。糟啦!叔叔他们要出来了!我和妹妹吓得躲进了桌子底下。

叔叔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走到桌边,故意说:“饺子都跑到哪里去了?”

我和妹妹看了看满满的口袋,笑了。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扑来了很多柴灰。现在我肯定变成黑人了,妹妹用口袋挡住了身子,但脸一下子变成了“包青天”——“包黑炭”。

叔叔终于把我们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大喊:“抓小偷呀!抓小偷呀!”

一时间,里屋的亲人都跑了出来,见状都捧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

“偷”饺子可真好玩!偷的不仅是饺子,还偷来了一家人的温馨!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不论你在天涯还是在海角,大家都会相聚一堂,在一块吃饺子,品味年的味道,感受家的温暖。

热腾腾的饺子已经上桌,好像几个白白胖胖的宝宝端坐在盘子里,可爱极了。又好似威风凛凛的将军挺着大肚子,神气十足。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饺子,刚想送入口中,手不由自主地缩了回去,我仔细的端详着它,象牙白的皮略发透明感谢,隐约可见里面的猪肉与酸菜,热气加杂着香气袅袅升起,直入鼻孔。我忍不住咬了一口,细细品味,猪肉的细腻在齿间留香,酸菜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人间美味呀!

今天吃饺子不比住常,因为其中还有一个亮点,饺子中包有硬币,谁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谁就最有福气,预示着他今年会财源滚滚,大吉大利!

“饺子大战”开始了,大伙一拥而上,夹呀抓呀抢呀!大家争得不亦乐乎。看看我的弟弟小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夹到自己碗里,他的碗里已经堆满了没有钱的饺子,他又去“摧残”盘子中的饺子,幸亏大家及时制止了他,这时小凯望着碗里的饺子发愁了。而看似表面平静的我,心里“暗藏杀机”,我在默默寻找“嫌疑对象”,争取做到一针见血。我慢悠悠的夹起“嫌犯”,急不可待地放入口中,只听卡崩一声,我忍不住大笑了起来,这时大家心中肯定猜到了七八分,齐刷刷地看身我了,我轻缓缓从口中吐出一个闪闪发光的一角硬币。这时我看小凯慢慢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呀!”大家哄堂大笑。

吃饺子大赛战况如下:我1个;姐姐1个;弟弟1个;大伯1个,最厉害的是爸爸,他一下子吃到2个,最有意思的是,吃到硬币的全是姓段的,其它外姓的一个没吃着。哈哈!

不管怎么,我觉得我是最幸运的,因为我是第一个吃到硬币的人!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冬至到了,妈妈准备在中午给全家包饺子吃。

上午,妈妈先做好饺子馅,快到十点半时,妈妈开始和面。妈妈在面盆里倒入了一些面粉,放入一些水,一下一下地和面,很快,原本“六亲不认”的面粉变得团结了,抱在一起不肯松手。

看见妈妈在和面,我也想试试。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和一下面。”妈妈说:“好啊!你来试试吧。”于是我高兴地挽起袖子,准备按压面团,但是一开始就出师不利,一下子把手插在面里拔不出来了。我赶紧左手五指并拢按住面团,然后把插在面团里的右手用力往外拔,好容易才拔了出来。我一边洗手一边想:“哎呀!和面实在太难了,我还是等会儿包饺子吧。”

终于,妈妈擀好了一张张圆圆的饺子皮。我再次挽起袖子,左手拿着面皮,右手用勺子挖了一勺馅儿,放在皮的正中间,然后从两边慢慢向中间捏合,可是在饺子马上要“封顶”时,我发现有一些馅儿露了出来,饺子皮怎么也捏不上。

原来,我放的馅儿太多了,我只好向妈妈求助。妈妈看了看,把口弄大一点儿,把勺子尖儿插进去,把多余的馅挑了出来。我在心里想:妈妈果然是一名顶级家庭厨师,这么会包饺子!妈妈把“减肥”完的饺子递给我,我把饺子皮捏好,哈哈,饺子完成!我想:下一个饺子可不能再让它去“减肥”了。

我又拿起一张圆圆的饺子皮,用勺子铲了适量的馅儿,放在皮中间,摊好,对折,把边捏紧,一个小小的饺子完成了!没有妈妈来帮助我哟!虽然这个饺子显得又瘦又长,像“营养不良”似的,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是我自己的“战果”呀!

我一连包了十几个饺子,而且越包越好。面用完了,妈妈在锅里添上水,点火,等水开后便把饺子一个个地下到了锅里,饺子们在锅里开心地游着泳。

饺子熟了,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我真的太开心啦!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寒假中包饺子的乐趣至今念念不忘。

那天,大人把包饺子这个重任交给了我们五姊妹,分配好任务后,就开始行动了。

我的任务就是切葱,这么简单的任务,又怎么会难倒我呢。

“啊,我的眼睛。”葱刚切到一半,就传来了我的惨叫,刚刚还洋洋得意的我霎时泪流满面。我居然被葱刺激到眼睛都睁不开了。哎!真是大型打脸现场,我只好将此“重任”交给姐姐,去帮忙和面。

在桌子上撒点面粉,再将醒发好的面团放到桌子上,反复揉。揉好面后,姨父教我们把面团搓成长条,再掰成一个个小团子,再用擀面仗擀成皮。我学着姨父的样子,先将面团按扁,再捏着中间,边擀边转面皮,擀成中间厚,边缘薄的样子就可以了。

准备好一切后,就来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包饺子。这饺子全由我们来包,只要在饺子皮里放上馅,再用手一捏就好了。

包好的饺子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姐姐们包的,她们属于婉约派,包出的饺子大小适中,外形美观;一类是我包的,我属于豪放派,包的饺子圆鼓鼓的,就像一个个撑饱了的肚皮;而最后一类,也是最“出彩”的一类就是“狂放派”的表哥包出的那一个个都“狂放不羁”的饺子了。属于“撑爆了的肚皮”。十个中间有六个都是“漏馅”了的。

我们烧开两锅水,一锅是专门为了表哥烧的。我们将饺子煮熟后捞出来,冒着热气的饺子散发着扑鼻的香气,蘸上蘸料,吃上一口,啊!真是香极了!

此时,表哥的饺子也出锅了。他完美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皮肉分离”,他也成功地把水饺做成了饺子皮煮肉。我们在一旁笑了出来,表哥望着我们,说:“你们懂什么。”说完还望着那锅饺子,说了句“真香!”。

饭桌上,大家欢快地吃着饺子,聊着趣事,屋子里充满了欢场笑语,包饺子真是有趣极了!

春节传统习俗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周书《秘奥造宅经》中就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我国人民就有了“扫年”(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的习俗。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吃饺子的传统习俗

霜降后寒气已重,因此各地开炉日期,一般常在农历十月初。《荆楚岁时记》载:“庐山白鹿洞,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寒之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暖炉会。”北平一般在十月初一烧暖炕,设围炉,称之为开炉节,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撤去暖炉。暖炉多用一种耐燃烧的矿物)砌筑,该物比矾石更白,轻暖坚固,后来则用薄铁做暖炉。《岁时杂记》称京人十月初一喝酒,就在炉中烤大块的肉,围着火炉,边饮边吃,称之为“暖炉”。《礼记·月令》记述十月有暖炉会。江苏昆山、安徽太平、湖北钟祥等地,也在月初开始用火御寒,期间有卖糕饼供食或者饮酒举行暖炉会的。

煎香。

香草为芳草中的一种,用衣袖在草上挥动便会芳香袭人,可缝制成香囊佩戴。焚烧香草可辟瘟疫、祛风瘴以及驱除房屋中的秽气;佩戴香囊则可解郁闷;熬汤沐浴可以祛风寒;搽在发间可以辟秽污;以水酒煎制涂于面部,能够祛黑斑,滋养容颜。兰慧一类的植物也属于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发散上达之气,足以辟除秽恶,润肌肉,散滞结。

采桑叶。

桑叶性苦,甘寒,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以老而经霜的为佳,取其气足力厚的特点。此时已人寒冬,得秋季肃杀之气,桑叶更能泄降肝胆郁热。《广济方》称立冬日采桑叶一百二十片,如遇闰年,则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叶煎汤洗眼,能治疗各种眼病。其他如《普济方》《集简方》都记载有用桑叶治疗青盲眼、风眼流泪以及眼红涩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热,属火,能补元助阳,治疗体虚瘦弱,可御寒益气,安心止惊,有很强的营养作用。秋冬后的羊肉味道尤为鲜美。我国除了塞外边睡,如内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开始吃羊肉,到立春为止。如浙江的长兴等地,农历八月就已经设店,宰羊出售。有民谚道:,月初一羊开刀。”一直到过了除夕才停止售卖。沿太湖流域,盛产绵羊。冬令时节,羊肉也是时令之物。

修农具。

隆冬时节,农事已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各种植物,除了生长于沼泽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在终年无人的山野,树木特别繁茂旺盛,正是依赖草木自生的枯枝落叶,日积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区或者家中有园圃的,枯枝败叶,到处都是,正是农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时候。

迎冬。

封建社会,朝廷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抚恤孤寡。

在《吕氏春秋·孟冬》有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皇帝要大大赏赐,以安社视,而且要抚恤孤寡。

祭冬神。

古时候,立冬时节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骑铁色的马,带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强,字玄冥。《山海经》说他住在北海的一个岛上,长相怪异:人面鸟身,耳上挂着两条青蛇,脚踩两条会飞的红蛇。祭祀冬神的场面十分宏大。《史记》上记载,汉朝时要有70个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阴,蛰虫盖减……籍敛之时,掩收嘉毅。”意思是说,天冷了,要收藏好粮食。

立冬吃饺子寓意着人们对冬天的美好期盼,由于饺子的外形和耳朵很像,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了,还有“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在北方地区,就喜欢利用饺子来作为立冬进补食物。

在古代的中医学上的解释: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既然要养精蓄锐,必须要进行食补来增加冬季各类的免疫力,所以选择简单易得的饺子作为食补材料。

据传说,饺子这一事物,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民间有“每逢交子之时,饺子不能不吃”的饮食习俗。于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就会卖得很火。

另外,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日常饮食上,人体需要“进补”,增加对各类营养的摄入。而饺子在制作种类、营养、味道等方面可以胜任此要求,自然大受青睐。

从烹饪科学的角度看,蒸煮饺子以水(汽)为介质的烹饪方式,温度只在100左右,即可致熟食物又可消毒杀菌,避免了烧烤炸条件下生成苯并芘等强致癌物,保证了食品安全。而且,食物的营养成分在蒸煮过程中也不至于因过氧化或水解而损失。

从膳食结构角度看,饺子的馅料都包在面皮中,可以做到谷类与菜果、肉类的适宜组合,使主副食搭配合理,营养丰富并酸碱平衡,膳食宝塔形结构。

从营养角度看,饺子以水(汽)为传热介质经蒸煮而熟,可以使食品中淀粉类多糖充分裂解,利于人体吸收。

合于中国人的肠胃于饮食习惯。符合“食饮有节”、“谨和五味”、“和于术数”的养生之道。

虽然各种说法不一样,不过“补冬”的理念比较统一。保健专家提醒,立冬之后的饮食要以温补为主,可吃些热量较高的膳食,少食生冷,爱吃肉的小伙伴们要多吃蔬菜水果。

蔬菜农事。

立冬后要及时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时,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气温高时可在背风口揭膜通气,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

秋收冬种。

这时节正是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搞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冬小麦播种要抓紧,注意收听气象预报,巧用天时,下雨早播,不如抢晴略为迟播,以保证播种质量力求做到带蘖越冬,防止年内拔节,并尽量扩大冬种面积,减少空闲田。各地要抓好冬种、冬修水利、冬季积肥工作。

畜牧农事。

生猪秋季防疫工作,着重做好补针工作;耕牛加强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来临之间,开展一次驱虫工作。放牧时,尽量让山羊吃足草料多长膘;长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种的及时配上种;有养鹅习惯的农户赶紧引进苗鹅饲养,饲养70日龄正赶上春节,可卖上好价钱。

修农具。

入冬过后,农事渐毕,农家对所有农具都应该趁闲暇时加以检查,进行整修。如果发现有损坏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来春贻误农时。《礼记·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农计搁耕事,修来招,具田器”。所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制肥料。

各种植物,除了生长于沼泽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在终年无人的山野,树木特别繁茂旺盛,正是依赖草木自生的枯枝落叶,日积月累,形成肥料。入冬以后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区或者家中有园圃的,枯枝败叶到处都是,正是农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时候。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冬天虽然冷了点儿,但好玩儿的事就如天上纷纷扬扬的雪花,数也数不清。旧年的最后一天——大年三十的夜晚“偷”饺子的事就让人回味无穷。

我的老家在浙江省一个偏僻的农村,那儿有一种风俗,每逢过年夜包饺子时,小孩子就会“武装”起来,联合去“偷”别人家的饺子。“偷”饺子是一件两厢情愿的事儿,被“偷”的人家会特意包好饺子准备让人“偷”,即使一夜包的饺子被“偷”了个一干干净也丝毫不会生气,恰恰相反,心里倒挺高兴的。这正表明自己家人气旺,“贼”连自己家的饺子都瞧得上,也说明被“偷”的人家最能干,包的饺子香甜可口。

夜晚,家家户户都点亮了门灯,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屋子里的人正忙着为“小偷”包饺子,外边的“小偷”则忙着“偷”饺子。堂屋饭桌上的饺子散发出令人口水直流的香气,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静静地等候着“偷”饺子的人。我有好几年没回老家了,自然不会错过“偷”饺子的大好时机。我和妹妹、弟弟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口袋,为了不留下“罪证”——指纹,我们还特意各自准备了一双塑料手套。去“偷”谁家的呀?当然是开化妆品店的小叔家。

弟弟走进了小叔家。故意把叔叔他们引开。过了几分钟,弟弟在里面吹响了口哨,这是我们的暗号,我和妹妹就直冲大门,开始行动起来。我俩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往口袋里装。我们正装得起劲,口哨声又响起来了。糟啦!叔叔他们要回来了!我和妹妹吓得躲进了桌子底下。

叔叔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走到桌边。故意说:“饺子都跑哪里去了?”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每年过年,我们家都要吃团圆饭,有一道美食是我们山西人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饺子”了。爸爸妈妈的手都很巧,每年过年都能包各式各样的饺子,有的像“金鱼”,有的像“元宝”,有的像“耳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就觉着特别满足。

今年过年也不例外,这不年三十早上,爸爸就撸开袖子开始和面,妈妈准备切菜切肉准备包饺子了。我今年不再做个看客,早早向老妈提交了申请报告,也要学习包饺子了。

看着爸爸拿起擀面杖,飞快的在圆墩墩的小面坨上滚了几下,一个圆圆的、薄薄的、中间鼓着小肚子的饺子皮就擀好了。我也忍不住要试一下。模仿着爸爸的样子,把擀面杖压在小面坨上,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唉!我的小面坨怎么还是小面坨,怎么不见它长大呀?再用点力,哎呀!怎么变成了“勺子”,这可怎么包饺子呀!我忙乎半天,脸上、辫子上,衣服上都粘了雪白的面粉,爸爸在傍边偷笑:“我们家有了个白雪公主了!”

平常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包饺子”,做起来都让我窘态百出,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不断地练习才能熟练呀。

包饺子视乎简单些,我不用像爸爸妈妈包那些高难度的花样,自己心中默念一条,把馅儿装好,把饺子皮封口使劲捏牢。就这样,在我多次尝试下,几个形态各异、站姿各异的“饺子”出现在我的面前。我都给他们起了个名字,“鸡冠头”“地雷”“ufo飞船”“扇子”。妈妈笑着说:“这下我们家饺子又多了几个新品种!”

开始煮饺子了!在滚烫的饺子汤中,我包的花样品种都纷纷张开了笑脸,在一群“金鱼”和“金元宝”中脱颖而出。我跟妈妈说:“是我的作品在给我们拜年呢!”

一家人在满桌美食和热气腾腾的饺子旁,开开心心过个年,其乐融融,我悄悄地在上了蒸汽的玻璃上画了几个爱心!我们家明年会更好!

传统习俗春节吃饺子作文

今天,有客人要来,我们家决定包饺子。我见了也想学。就挽起袖子,先帮忙和面,一边准备一边美美想,“我包的饺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一定是又好看又好吃,想着想着口水都流出来了”。

和面开始了,妈妈说要先放少量的水,再放面,然后面和水就在盆子里面搅拌,接着就使劲揉。如果现在面太软可以再加面,太硬再加水。我完全按着妈妈的比例使劲揉。可是我揉的像一个扁扁的大烧饼,再看妈妈,揉的像一个圆圆的大皮球。妈妈说;“面要放一会儿再揉,这样揉出来的面又光滑又劲道”。

趁现在时间妈妈娴熟地把饺子馅三下五除二的就拌好了。开始包饺子了,妈妈又把刚才的面拿来揉了一遍,果然光滑了许多。开始擀皮,包饺子了,我把肉馅放到饺子皮中间,再把饺子边捏紧,可是肉馅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从饺子皮里不断跑出来,我把调皮的“娃娃”捏进去,“娃娃”又从另一边跑出来。左捏右捏,弄得满手都是馅。再看看妈妈包的像一个个美丽又骄傲的白天鹅,再看看我包的像一个扁扁的没吃饱肚子的丑小鸭。

看着简单,做起来咋就这么难啊!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我又包了一个。这个虽然没有从饺子皮里跑出来,但是肚子还是扁扁的,还是没妈妈包的好看。妈妈说:“不要气馁,坚持多包几个就好了,你虽然没我包的好看,但你也进步了呀,饺子馅是不是不再出来了,包饺子就跟你小时候学走路一样。开始要先学会坐,再爬,然后才走。所有人都是一点点的进步才得到成功的”。听了妈妈的鼓励,我更用心的学了,有妈妈手把手指导,相信自己一定学会。

一个,两个,三个……不知道包了多少个,从一个扁扁的丑小鸭,慢慢的也变成了白天鹅。一个比一个好看。最后几个妈妈说比她包的都好。饺子包完了,客人也来了,看着客人吃的那么开心,都夸我是个聪明手巧的乖乖女。

包一次饺子,自己成长一次,我很开心。

元旦传统习俗吃饺子

饺子,又名,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之一,源于中原宛城,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饺子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元旦必吃的年节食品,在许多省市也有冬至节吃饺子的习惯。在东北有句民谚:“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足见东北人对饺子的喜爱。

饺子是中国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的历史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明朝末年张自烈做了很好的说明:“水饺耳,即段成式食品,汤中牢丸,或谓粉角,北方人读角为娇,因呼饺饵,伪为饺儿。”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比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南方有些地方过年时会打散鸡蛋后加热做外皮包上肉馅称之为蛋饺。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元旦时特有的民俗传统。因为取“更岁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在中国许多地区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除了北方将饺子作为节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场合中食用饺子。饺子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则,上苍会在阴阳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后会变成不在册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国祖先对此是多么的重视啊!无论怎样,为除掉一年的晦气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顿“饺子”。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饺子是北方人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着过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在北方,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求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的谐音“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过元旦吃饺子意味着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

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么个习俗。对崇尚亲情的中国人来说,在除夕夜里,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那薄薄的饺子皮!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觉得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盛上饺子,也盛出了对来年美好的期望。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出门吃饺子是盼团圆的意思,取平安团圆之意,也含有希望早日归来之意。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3.中国古代元旦食俗特殊食物。

7.世界各国的元旦美食。

春节传统习俗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文学作品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是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