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专业21篇)

时间:2024-03-11 07:29:06 作者:琴心月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它体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有效的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在下面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细致研究和准备工作。

小学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教案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能正确地按数级读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读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课件。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读一读下面的信息。

1.课件出示: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读信息。

2.师:再读一读信息中的数,想一想,万以内数怎么读。(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都没有就读零)。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

2.师:在生活中,还有比万更大的数,这样的数又怎么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

(一)整万数的读法。

1.2496写在个级上。

提问:读出这个数。(二千四百九十六)。

2.把2496写在万级上,个级补上4个0。

师:这个数你会读吗?读一读。(二千四百九十六万或二千万四百万九十万六万)。

师:这两种读法,哪种简便?再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3.试一试:308000040500000。

师:这两个数怎么读?

4.比较。

(1)师:万级数的读法与个级数的读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读法相同,只是数在万级时后面加一个万字)。

(2)师:万级上的数怎么读?(读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5.练习:读出下面每组数。

(二)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1.出示:54621。

师:这个数怎么读?读一读。(五万四千六百二十一)。

2.出示:64070001003004065000634000069。

(1)师:这些数怎么读?读一读。(六百四十万七千、一千零三万零四十、六十五万零六、三千四百万零六十九)。

(2)师:这几个数中都有0,有些0我们就读出来了,有些0就没有读出来。我们再读一读,边读边找,哪些0读出来了,哪些0没有读出来。(教师把读出来的0描红:64070001003004065000634000069)。

(3)师:想一想,0什么时候不读?什么时候要读?怎么读?(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师:我们知道万级上的数要按照个级的读法来读,那么个级哪儿的0不读,万级哪儿的0就不读,也就是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而其他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练习:做一做第2题。

师:读出这些数,注意每个数里的'0,要怎么读?

(三)总结读法。

师:再把这些数读一读。

2.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读。

3.汇报:

(1)先读(万)级,再读(个)级;

(2)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第3题。

(1)师:读一读这些数?

(2)师:你怎么知道32680的最高位是万位?(可以从个位开始数,也可以分级)。

(3)师: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快?

(4)师:对,通过分级我们可以很快地确定最高位,从而读出这个数,分级时我们一般在个级和万级之间用竖虚线分开。

(5)师:用这种分级的方法,先分级再读出这些数。

2.教材第8页第3题。

(二)提高练习:教材第10页第14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教案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学,使学生了解测量土地时常用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知道并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顷、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3分)。

你们去过鸟巢吗?你知道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吗?

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板书课题:公顷。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34页例1。

(1)了解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2)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块这么大是1公顷。

2、学生自主学习教材35页例2。

(1)了解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2)了解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3、尝试训练:“鸟巢”的占地面积约为20公顷,()个“鸟巢”面积约为1平方千米。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填空。

7公顷=()平方米60000平方米=()公顷。

2、教科书36页练习六第3题。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

2、教材分析: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对照数位顺序,安排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试读,先出整亿的数,使学生看出只需按照各级或万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然后出个级、万级不都是0的数,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然后由学生自己探索读数的规律,进而进行练习巩固。

本课有两个大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的是二、三教学环节重复运用,即亿以上数的写法用同读法进行教学的。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

(将两个计数器合并,把3颗珠子放在左边的个位上。)。

2.听明白了吗?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了解这种方法,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大家都来照样子摆一摆。

3.可是有个问题:应该是30000,但这3个珠子都摆在了个位上,那不是3个一了?

应该作怎样的调整?

(电脑演示:个万)。

那么请坐在左边的同学动手改过来。

4.十、百、千又该作怎样的调整呢?

想到了吗?说一说。(电脑出示)。

还是辛苦坐在左边的同学,请你们来作调整,右边的同学看他们写得对不对?

5.其实计数器上,还能找到有趣的一一对应的现象呢。

我们也可以往右看,(电脑演示)千万和千,百万和百,十万和十,最后,万和个,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6.这四个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让我们一起看屏幕:(电脑演示)三年级时我们就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好,我们现在一万一万的往下数,一万、两万、三万、八万、九万,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满十进一,现在这一颗珠子表示多少?十万。好,我们现在十万十万地往下数,10个十万就是一百万,满十进一,现在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一百万。现在我们一百万一百万的往下数,10个一百万就是一千万。

新的计数单位之间,也有满十进一的关系。

7.对照新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又该有什么新的发展呢?(电脑出示)。

这边,是我们熟悉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那么这边呢?

对照上面的计数单位,想一想?

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这样一共8个数位,每个同学都自己说一遍。

我们一起说一遍,记住了吗?

8.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我们把这里的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称为万级,而这里的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称为个级,它们共同组成了数位顺序表的一部分。

让我们来读一读,个级有,,,;万级有,,,。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关人口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对照数位顺序,安排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试读,先出整亿的数,使学生看出只需按照各级或万级的数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然后出个级、万级不都是0的数,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然后由学生自己探索读数的规律,进而进行练习巩固。

本课有两个大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的是二、三教学环节重复运用,即亿以上数的写法用同读法进行教学的。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小学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70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在对各种四边形分类整理中,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3、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像力。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讨论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三角板,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白纸,铅笔。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特点的了解。

1、用课件出示一组(三角形和四边形)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点。

(1)(2)(3)。

(4)(5)(6)。

师:请同学们看电脑,上面有6个图形,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图形吗?

生:(1)、(4)、(5)是三角形(同学们很熟悉),(2)、(3)(6)是四边形(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原因是对四边形的概念不怎么理解)。

师:你知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吗?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生2: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种特殊的四边形。

二、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定义。

出示课件:在电脑上出示一组四边形。

(1)(2)(3)。

(4)(5)(6)。

师:电脑上的这组图形都是什么图形?

生:四边形。(有前面的知识作铺垫,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

师: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生: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生1:我觉得图(1)、(3)、(6)可以分为一组,图(2)、(4)、(5)可以分为一组。

师:你能说说把图(1)、(3)、(6)分为一组道理吗?

生1:因为图(1)、(3)、(6)有两组平行线。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用你学过的方法验证图(1)、(3)、(6)这三个图形有两组平行线吗?(通过学生发现、验证、得出结论这三个步聚,使学生探索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

生:确实有两组平行线。

师:回答得好,我们把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揭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板书)。

师:谁能说说把图(2)、(4)、(5)分为一组的道理?

生2:它们只有一组平行线。

师:对,我们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揭示梯形的定义,并板书)。

2、通过学生讨论,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生1: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我觉得平行四边形应该是斜的。

生2:我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大小应该是不一样的。

师:赞成第一位同学的举手,赞成第二位同学的举手,赞成第三位同学的举手。看来赞成第三个同学的人比较多。

师:只要符合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条件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符合了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条件,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只是它有点特殊吧了。我们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叫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能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殊的地方吗?

生: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这说是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同时更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几个平行四边形,它们还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留意它的边和角。(老师提示,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生1:我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是相等的。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

生2: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师: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一量。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现正确吗?

生:完全正确。

师:梯形有这些特点吗?请同学们量一量。

生:没有,梯形的对边不相等,对角也不相等。

(通过学生的操作,进一点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师:下面我们可以用图表表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图形对边平行对边对角。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相等相等。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不相等不相等。

(用图表表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三、认识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不是四边形?

生:是。

师:我们可以用这个图来表示:

平行四边形。

梯形。

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应怎样表示呢?

生1:应在平行四边形圈内画圈表示,因为它们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师:对,应这样表示: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梯形。

正方形。

四边形。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那些图形的平行四边形,那些图形的梯形。

(1)(2)(3)。

(4)(5)(6)。

(7)(8)(7)。

(使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判断那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那些是梯形。增强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2填空。

1、两组对边()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两组对边分别()且(),所以它们是特别的()。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形,它们都有(),()个角。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和特点)。

五、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我们今天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并了解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数一数”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大数的数法,并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大数的数法,并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以下几幅图片:故宫占地720xx0平方米;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我国森林覆盖面积158000000公顷。

教师提问: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数字都比较大)引出本课主题: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复习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板书。

思考:个位和十位、十位和百位、百位和千位、千位和万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是满十进一)。

3、认识“十万”

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尝试接着往下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个一万时,提问:数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满十进一,进到万位的下一位,也就是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大家知道十万有多大吗?展示多媒体图片:十万名学生大约能组成20xx个班级;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三层楼高;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4、认识“百万、千万、亿”

再看一个实际问题,展示多媒体图片:1辆轿车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3辆呢?……10辆呢?用计数器来算一算。10个十万是多少?(板书:百万)。

1辆客车卖一百万,10辆呢?10个百万是多少?(板书:千万)。

1艘轮船卖一千万,10艘呢?10个千万是多少?(板书:亿)。

提问:以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不相邻的单位又是什么关系?完成教材第4页的“填一填”。(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课本第5页的第2题。

2、同桌之间比赛,练习课本第3题和第4题,看谁数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引导,课堂小结。

五、课堂延伸,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2、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说一说这个数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下节课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计数单位。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

我们之前拨数,从3到30,到300,3000,30000,结束了吗?还有300000,3000000,30000000,现在结束了吗?相应的数位表呢?在千万位的左边,还有什么数位?这都留给我们以后再去学习。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

1.(屏幕上出示一个计数器)这是什么?计数器。

在计数器上,我们可以用珠子拨出大小不同的数字,但每个数位上最多能拨出几个珠子?

如果其中一个数位上摆满了十个珠子,就应该怎么样?

也就是满十进一。

拿出手中的简易计数器,用绿色的小纸片来做珠子,准备好了么?

第1个数:3。

第2个数:30。

第3个数:300速度越来越快了,是不是找到了一点规律?

第4个数,我不说,你们自己来拨。是多少?

同样是3个珠子,所在的数位不同,拨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4.假如再要求你拨出第5个数,会是多少?(课件出示30000)。

在这个计数器上,能不能拨出30000这个数?

那么,如果怎样做,就能拨出来了呢?你有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质疑,纠正。)。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更大的数》教案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2、使学生能对较大数产生兴趣。

3、为以后数的读写与比较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习重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0个一是(),10个十是(),十个百是(),

10个千是()。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4、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

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十万是()10个一百万是()10个一千万是()。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2)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是()。

三、达标检测。

1、13819000中的8在()位上,表示8个();3在()位上,表示()。

2、个级包含的数位有()、()、()、();万位、()、()、()在万级上。

3、一万一万的数,按顺序填数96万、()、()、()、()。

4、十万十万的数,按顺序填数70万、()、()、()、()、()、()。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亿以上数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并能正确读亿以上的数。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含“0”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先告诉老师你读数的步骤(分级,万级的数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那你是怎么分级的呢?(从右往左,每4位分为一级)。

师:为什么这里这么多零你都没读出来?(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师:现在老师把这个数变一下70000060现在这个数怎么读呢?生1.。。。

大家同意他的读法吗?大家一起把这个数读一遍。

怎么只是把其中的一个0变成6,读的时候就出现了零呢?刚刚这几个零都没有读啊?(每级末尾的零不读,其他数位上的零,不管连续出现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所以那几个0读了?那几个0没读呢?

现在数能说说亿以内的数要怎么读?读的步骤是什么呢?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看来大家对亿以内的数学习的很扎实。

二、新课教学。

看来有的同学已经会读了,有些同学还有些犹豫,没关系,学完今天的课,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读这个数。大家看看,这个数跟刚才老师给大家的70000000相比,在数位上有什么变化吗?那他还是亿以内的数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板书)出示ppt,这个数还是我们20xx年全球的人口总数,看我们的地球都快背不动。大家觉得我们地球上的人多不多啊?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长,将要威胁到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刚给有同学已经吧这个数读出来了,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对照顺序表看看。

1、让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读出7000000000。

那我们先一起回顾一下数位顺序表(板书:个位、十位。。。。。。。。亿位)这是我们学习亿以内的数的数位顺序表,现在我们要学亿以上的数,够吗?这张表不够了,那怎么办呢?10个一亿该是多少呢?(十亿)10个十亿该是多少呢?(百亿)那往后呢?(亿,十亿,百亿,千亿)接着相应的数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现在用数位顺序表大家在读看看是多少呢?大家一起吧这个数读一下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说说你读这个数的步骤是什么样的(读亿级的数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分别请两位学生来读这两个数,在全班一起读。400305000000。

4、读法练习:学生读出四条信息。

(1)做一做。

请2位同学进行板演(1.读法不能写阿拉伯数字2.零的读法)。

(2)今天我当小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出数,其他同学快速的读出数。

三、课堂小结。

请你们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学会了读亿以上的数,还了解了不少知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更好的发挥。

板书设计:

数位顺序表。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

在上本节课之前,不光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准备了许多瓶瓶罐罐的东西,感觉课上忙忙碌碌的,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了,但是有些同学只是被有趣的实验所吸引,没有真正掌握关于比较容器容量大小的方法,因此在后来的练习中(通过看图,比较两容器容量的.大小)出现了错误。如何加强操作掌握知识的有效性还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还有,在比较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由于我只找到两个容量差不多大的,因此在比较的时候不是很明显,感觉有些遗憾。对于认识1升的大小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容量的感知我则采用了吴版的设计,教学效果好象不错。另外,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还有一些问题,很不完整,在《一课一练》中,写出家里哪些容器的容量大于1升,哪些小于1升,一些同学居然写到了:牛奶、油等,我想除了表达不完整外,对于容量(应该是器物的所能容纳物体的数量,而不是器物里装了什么物体)的理解可能也有欠缺吧!

我觉得这节课准备上比较麻烦,在实际操作中也有一些困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际的操作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又考虑到容量和升这些知识平时学生关注的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且容量单位的认识本身就比较抽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容量和升的概念。课前,我让学生事先收集了不同大大小小的容器,我自己也带了一些。课堂上,我就采取了让学生直接观察杯子里装水的多少,和观察收集到的饮料瓶能装多少饮料,相机提出了“容量”这个词。当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容量的,发现学生能说出瓶子能装液体的多少。通过这样的处理,我感到学生对容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介绍1升有多少时,(由于条件有限)我是让学生先自学书上内容,教师再在前面演示,让学生观察,来加深1升水有多少的印象。对于后面习题,先让学生估计,再尽量让学生去操作,培养了学生观察、估计、实践等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容量和升》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3、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概念,感知1升是多少。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容量不同的冷水壶2把、高脚杯、水杯、纸杯水等。

各种容器、量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及搜集的带有容量单位的实物。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学生。

创设情景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板书:容器)。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组织探究(一)认识容量。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

(板书:容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容量“的含义,首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

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办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初步理解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测,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

(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

(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1、揭示统一的容量单位。

(1)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容量多少,学生再次在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2)你能借助手中的杯子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演示。

(3)教师总结引出统一容量单位。

教师明确:杯子的容量不同,一把水壶的水倒在大小不同的杯子中,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升。

(1)寻找容器上的容量单位。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其实它就藏在这些容器上赶快找到它们,介绍给大家。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

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

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本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

(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

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实践活动。

学生活动一。

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

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1升水是多少,加深学生对1升的体验。)。

学生活动二。

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学生活动三。

师: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

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还想告诉同学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口答。

实践活动。

1升水有多重?

1升油有多重?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践知道相同容量的油和水的重量是不同的,体会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线的认识教案模板

数学老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线的认识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5—16页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线与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并会用字母表示。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材处理:

直线、射线、线段这些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个别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还不曾深入了解,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活动为主要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设疑边探索;边实验边总结,最后由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到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线段。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一对带线的盒子(即一根长长的线由两头向中间缠起,然后将两团先分别放在两个封闭的盒子里,)、剪刀、手电筒、尺。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那些线?”(直线、线段、射线,还有学生回答为毛线、白线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但毛线和白线是一种生活中的实物,而直线、射线、线段是将生活中的线抽象出来的一种表达形式。今天我们就具体来研究它们。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

二、实验验证探索真理。

(一)分组活动。

活动1:(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

1、选两名学生每人拿一个盒子分别向两边拉,但要保证线是直的,要求四名学生认真观察整个过程。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盒里的线怎么拉也拉不完。

生:我发现线是直的。

生:我想我继续拉一定会到头。

师:根据观察到的这些你们认为它属于你们说的哪种线呢?(有的说直线、有的说是射线)。

师:它是直线,今天我只拿来直线的一部分让大家观察。一会你们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是射线了。

师:你们观察到直线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端都可以不停的拉长。

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

生:直线是无限延长的。

教师板书直线的特点:直直的、无限延长。

活动2。

1、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剪断,然后一名学生将线头固定不动,另一生将线继续拉长。共同观察其特点。

2、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我发现只有一段可以拉长。

生:这一端也是可以无限延长,另一端固定不动的。

生:这条线也是直的。

生:固定不动的那一端是端点。

师:哪是它的端点呢?用手指一指。

生:那个线头就是。

教师板书:一个端点、直直的、一端可无限延长。

活动3。

师:请同学们用剪刀将这根线的另一端剪断,然后两名学生再向两端拉。共同观察其特点。

汇报观察到的结果。

生:线的两头不能延长了。

生:它有两个端点。

生:它也是直直的。

教师板书:直直的、两个端点。

(二)手势表示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手势表示三种线的特点。

学生表示的方法为:直线——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不停运动,射线——一手固定,另一只手水平方向运动,线段——两手相向向水平方向运动,然后停止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的理解。】。

(三)介绍线的读法。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

1、寻找生活中有直线、射线和线段的实体。

生:太阳光线是射线。

生:视线是线段。

生:我觉得视线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是射线。

师:如果从人的眼睛到所看到的物体,你认为这一段视线是什么?(线段)。

生:火车道是直线。我的课桌的边是线段。

生:……。

2、完成书中画一画、练一练中的内容。

四、总结。

谁想当小老师,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评价。

说一说老师今天的表现怎样?再说说你的表现怎样?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下节课哪方面你会表现的更好!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认识直线。

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

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

(2)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征?直没有端点无限)。

2、认识线段。

电脑出示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察。

(1)画一画。

(2)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征?直两个端点有限)。

3、认识射线。

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察。

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

你能画一画吗?

(1)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画射线。

(2)说一说(射线有什么特征?直有一个端点无限)。

4、比较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与直线的关系。

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部分。

5、认一认、说一说。

(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

6、线的读法。

(2)线段请你猜一猜,这条线段该怎么读?ab。

(3)射线谁来试一试,读出这条射线(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思考:“射线ba”和“射线ab”有什么不同?(射线ab:端点是a,向b点无限延伸射线ba:端点是b,向a点无限延伸)。

三、课堂活动。

1、完成课本第17页的试一试第一题(小结: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闯三关。

第一关:填空。

(1)______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它没有端点。

(2)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叫做______。

(3)_______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第二关:数线段。

第三关:从a点到b点,哪条路线最近?(课本试一试第2题)。

(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3)线段cd长5cm。()。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初步感知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2、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1、自学交流:

(1)师:同学们,关于分数,你想要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呢?

生:

师:谁能给大伙儿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认识1/2。

(1)出示课件一块月饼。

教师演示课件平均分。

师:每一块月饼该怎么表示呢?

师:1/2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师生共同用手势演示1/2的意思)同座互相说一遍。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1、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计算工具,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通过学习,了解算盘的计数方法,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计算器的简单使用,了解计算机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小学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字

2.能正确读写比较简单的分数,并理解它们的含义.。

3.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几的表象,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出示:,

提问:在这个分数中,8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2.填空:

第一份是它的(),第七份是它的(),每一份都是它的(),共有()个.。

3.出示下图。

1.谈话导入。

这个图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该是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2.教学例7:认识。

(l)教师提问:

a、【出示图片例7-1】一份是这个圆的多少?()。

b、【出示图片例7-2】阴影部分占这个圆的几份?(3份)。

c、是几个?(3个)。

d、也就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四分之三)。

e、四分之三该怎么写呢?

窗体底部。

(板书:)。

(2)指导读。

(板书:读作:四分之三)。

小学数学四年级《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探索并发现、理解三种线的特征,体会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说一说。

1、师板书:线。

2、谈话:这是什么字?说说你平时见过的线。

3、导入:刚才大家谈的很多都是生活中看到的、摸到的线,今天的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三种线,这三种线分别叫做直线、线段、射线,同时板书课题:线的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4、引发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看一看。

1、课件出示“看一看”的三幅图。

2、画一画:

(1)教师示范用线表示一条斑马线。

(2)学生试着用线表示:斑马线、射灯发出来的光线、铁轨。(学生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及时展示,并相机对比用上直尺和没有用上直尺的同学的作品,适时进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课件演示抽象出来的三种线。

活动三:想一想认一认。

1、思考:你们觉得这三种线都可以叫做什么?为什么?

2、认一认(课件演示三种线的名称,并认识端点)。

3、闭眼想象,动手描描。

活动四:说一说。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讨论:这三种线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选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当学生汇报时没有用表格形式整理,教师可以出示:

名称。

共同点。

不同点。

直线。

都是直的。

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没有端点,可无限延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不可无限延长。

射线。

只有一个端点,可无限延长。

活动五读一读。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请个别学生辨认。

2、学生在本子上分别画出三种线,同桌相互辨认。

3、提出问题:其实这些图形都有自己的名字,书上16页告诉大家怎样读。(学生自学课本)。

4、同桌相互读一读。

5、提出问题:射线ab和射线ba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活动六闯一闯。

1、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有始有终无始无终有始无终。

2、找一找。你能从中找到线段、射线、直线吗?总结反思。

1、说说收获。

以生活中的线引出数学中的线,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开门见山引出三种线的名称,直接切入课的主题。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整理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通过看一看、画一画,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直线、线段、射线的过程,为进一步体验、对比三种线的特征做基础。

在起名和说原因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三种线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三种线的表象。

这个环节重点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汇报整理,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联系、区别。重点引导学生从线的形状、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线的认识。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

教师在总结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画、辨认加强对每种线的特征的认识。

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拓展练习设计,通过几个成语的出现猜线的名称,沟通学生对语文文字理解和数学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

此练习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三种线之间联系的理解。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的认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高的画法。

一、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请收集和拍摄这类的图片。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展示学生收集的有关三角形的图片。

2、播放录像。

师:接下来来看老师收集的到的一组有关三角形的录像资料。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三、师生互动引导探索。

(一)三角形的意义:

1、活动。

要求:(1)每个小组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把小棒看成一条线段,利用这三条线段摆一个三角形。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做得最快!

(提供的小棒有一组摆不成的。)。

2、学生拼图时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请同学一起来观看做得有代表性和做得有特色的图案(展示学生所摆的图)。

师:那你认为怎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到底这几个图是不是三角形呢?同学们可以从书上找到答案!请学生阅读课本的内容。

板书: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3.教师问:除了三角形概念,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三角形的边、角、顶点。

(2)三角形表示法;。

(3)三角形的高和底。

(二)三角形的特性:

1、课件出示自行车、屋檐、吊架等三角形的图片,为什么这些部位要用三角形?

2、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先做个试验:

出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具,让学生试拉它们,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试试看。

4、那些物体中用到三角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三角形的这种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怎样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1、师:在我们围三角形的时候,有一组同学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看来不是任意三个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这里面也有奥秘。

2、学生小组活动:(时间约6分钟)。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4、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电脑显示)。

教师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那么,三角形的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呢?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下课继续研究。

6、(1)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走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然后电脑演示篮球明星姚明的身高及腿长,以此来判断步幅应有多大?)。

7、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1)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2)用长度为1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3)在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四、反思回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了解应用阶段:

(学生介绍)。

师:那位同学愿意出一题大家帮忙算一算?

(二)练习应用: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使用计算器,那我们就借助计算器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闯关游戏:

(游戏规则:1、以小组为单位,共闯两关,两关都过即为获胜。2、每关开始以老师口令为准。3、遇到困难可使用求助热线进行帮助。)。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阶段: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计算工具,你还想了解哪些有关的知识?

课下同学们可以从老师制作的网页中继续去了解,或者从互联网中查找资料进行下载,我们来办一个相关的展览。

反思:

计算工具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被动接受向自主获取知识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和书本:教师讲什么,书本中教什么,学生就接受到什么。这大大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而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在本节教学的第一部分安排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汇报,之后根据自身情况继续查阅的环节。在这一过程之中,网络的信息量大、选择性强等特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它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知识的容量,并且为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自身差异,彻底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地位,掌握学习的绝对主动权,自己驾驭学习的进程,与此同时也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由指令性操作活动向自主探索实践转变。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先由教师来介绍计算器的一些按键功能,在逐步的通过一道一道的题目计算来巩固。然而,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环境注定,学生已不再是、也绝不可能是一张白纸,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是对经验现象的逻辑归纳和引申。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更要向学生提供探索、讨论、实践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机会。

而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有使用计算器的经验,就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在游戏的进程中去解决计算器使用的一些重点,如:按顺序的两步计算、不按顺序的两步计算等,并在其中贯穿所谓的求助热线,加强对有困难学生的引导。

整个探究实践活动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只是在自主的运用,其思维也在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被深化。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已不是指令性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而是引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三、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尝试。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在教学中,通过网页搜集整理资料和计算机设计闯关游戏这两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价值,特别是后一环节,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加强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的同时,学生将主动承担任务,如:读题、计算、键盘输入等,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可贵的是,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成功的体验。

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其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积极创设有充分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机会,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