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新课标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9 14:58:32 作者:ZS文王 2023年语文新课标论文(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材料,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考方式。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注重将听说读写融于一体,重视导学式的教学,注重师生的和谐互动,突出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再不是老师简单的教会,而是学生主动地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创造,学会交际,学会竞争。这就需要我们教者坚决摒弃以往的老师独霸讲台的“满堂灌”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灵活地导学。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教。”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求知,积极探索,获得正确的知识与熟练的能力,教者不需要为教而烦恼了,语文教学就能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走进一个鲜活的崭新天地。

一、走出三个误区。

1、“满堂灌”和“一言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往往总是憋着一股劲,有说不完的话,一篇课文,大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小到语法、修辞、字词……全部倒给学生,生怕遗漏了一个知识点。如果有一点没倒出来,就会有一种负罪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仿佛躺在舒服惬意的小摇篮里,只需机械地往下咽,能否消化吸收只有学生自己知道,效果如何教者茫然不知。痛定思痛,这种作法确实不行!老师虽辛苦异常,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一点创造力也没有。

2、为提问而提问。

在教学中,课前教者编写教案时,也曾绞尽脑汁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在课堂上,依次提问学生,学生答不出,老师就启发引导。这种教法当然比“满堂灌,一言堂”好多了,但一味地追求这种模式,以提问学生人次多少,以及学生能否回答到老师的心眼上来衡量教学的成功与否,无疑又将学生引进了老师课前设计的死胡同,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盲目地追求多练促考。

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分数,不注重学生的能力考查,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子,教者为教出高分数的学生,信奉是韩信点兵式的法则,大打题海之战。认准的是一个死理儿:各种题型我都训到了,量也训足了,学生做起题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还愁考不出理想的分数!殊不知,这样学生固然能考出好分数,但造就的却是高分低能的人,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高科技的社会。如此一来,高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教者一定要提高认识,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摒弃“考、考、考”这个所谓的法宝。以新课标为准绳,注重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三个转变。

1、变学生被动听为主动想。

“满堂灌,一言堂”的教育只重结果,忽视了教育过程,让学生只能认真听,仔细记,否则就难得高分。新课标则要求我们教者重视过程教育,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充分地调动出来。在热烈和谐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充分发挥,掌握的知识牢靠,运用的技能娴熟,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2、变机械的讲问为灵活地导学。

机械的讲问和灵活地导学区别在于:一个是明示知识,注重结果,学生掌握的是死答案,学到的是死知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个是引导学生注重过程,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学到的是活知识,极易转化为自己的技能,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如在教学《石壕吏》时,通过点拨,放手让学生依据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展开合理的想象意译全诗,学生理解得透彻。之后让学生改写原文,编成小故事和短剧,不拘一格,让学生大胆地去想象,学生既深入领会了原诗,又根据想象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效果非常好,学生十分满意。

3、变多练促考为精练考查。

三、摆正三个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要让课内知识向课外辐射,课外知识向课内延伸。如学了《新闻两则》,要求学生深入到生活中,社会上去观察,去采访,捕捉闪光的人和事,写成新闻报道稿,投给学校的广播站。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新闻写作知识,还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了调查与采访能力。又如综合性学习写作课,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写作能力,还要让学生在课外了解祖国的飞速发展,让他们的语言插上翅膀,笔下的文字赋予理想,从而达到课堂的节奏和社会的发展脉博一起振动。

2、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学是师与生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教法与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的辩证统一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之;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导学式的新型教法,经常与学生互换角色,与生互为老师,互为学生,一起合作,一起互动,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的目的。

3、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语文教学现代化是以传统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至今还指导和影响着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教者要善于将传统教学的好方法灵活地与现代的科学教学法相结合,正确处理现代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采取开放式的导学教学方式,以探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为重,摒弃只重教学结果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发挥“空中课堂”的教学优势,深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勤探索,勤尝试,不断地推陈出新,新中创优!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地提高认识,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以新课标为准绳,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跨上现代素质教育的快车道,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论文

在新课标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改革了一直以来原本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纳入课程体系,而且针对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都设立了相对应活动的主题,让全体学生参加到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使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语文通用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体现的是大语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要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定会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一、综合学习要以语文学习为基础。

综合学习虽然注重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但它首先姓“语”,不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用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如何让“语文”学习渗透于实践活动中,从而散发出强烈的语文气息呢?语文教师在方案确定、内容安排、流程设计等方面要始终紧绷“语文”这根弦,要让学生能根据综合性学习内容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主动参与到探讨的过程中来,还可以让学生围绕感兴趣、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形成认识,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能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及主动的参与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关心、尊重自己身边的文化生活,培养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学生在热爱生动活泼的综合性学习中,得到“语文”学科美的享受,进而更热爱这一充满情趣和美感的学科。如我班开展的“走上辩论台”活动,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就自己关心的话题设置一些热点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进行辩论,辩论后再要求学生点评,然后综合评价选出优胜者。这样以辩促看、促听,以讲促读、促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目的,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是主要特征。

中学生主要的感情认识和经验是亲身经历、直接体验的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调、访问、制作、表演等)中得来的,综合性学习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景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体现。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

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这类参与学习比消极被动的学习要有效得多。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直接体验,无论是活动的`设计、准备,还是实施、总结,都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着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发现。如我在处理“寻觅春天的踪迹”(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综合学习时,先布置学生在班上讨论如何展开活动来展示春天的美,确定活动程序。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去收集资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活动。因此,活动一结束,同学们编了一辑“自然日志”纪录下春天的足迹,以“春天的赞歌”为题出了一期墙报。选出一副副表现春天风物的画和照片,并为它配上三五句诗,或根据诗意配上一副画。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整理有关材料,还写出了一篇篇关于春天的美文,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建立多元的活动体系。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在活动中要重视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平时在组织学生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的是活动的形式多样性。如果活动内容单一、平面,就会使活动质量偏低,活动的预设目标不能达成。因此,在实施活动中建立多元的活动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一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大胆地进行活动内容的改革,把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的成果运用于教学中去,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个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勇于探索和实践。二是从学生角度来说,要把语文综合学习和语文学科知识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以此强化、扩展活动内容。如“科海泛舟”(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生结合了多个学科开展活动,又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学有所得。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语文综合学习中,学生要善于在一切信息交流中去捕捉、吸纳有效信息,并能根据需要迅速、不断的转化,再生新的信息,培养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如在“到民间采风去(人教版八年级下)的综合性学习总我们分三人一组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举办了一次民俗文化展览。学生在集体实践中,取得了直接的经验,他们独立思考,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索未知,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意识。当同学们一个个拿出自己的作品时,我不能不惊叹他们的创造才能。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情景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是初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就很难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占据更多的时间却不见好效果。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在教学中结合文献资料、将语文教学和现实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带着兴趣去探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献资料;结合现实;自主学习;巧妙应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不认真听讲或是不愿意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往往将这些归咎于学生懒惰,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没有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长此以往,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学生在大量知识面前的状态是麻木的,真正能获得的也很少。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实现高效率学习的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将所学知识和文献资料结合。

语文是一门覆盖广、内容丰富的学科,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大多时候都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或蕴涵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和这些文学知识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对我们教学很有帮助。举个例子,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时,可以带学生了解《孟子》一书,让学生知道《孟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同属儒家经典。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在学习《出师表》一文中,可以结合三国时期的背景向学生介绍本文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文章并非空洞而生,而是源于真实的背景,有着深厚的情感,这样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也会主动接受,减少排斥心理。初中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众多优秀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教师要善于以课本为窗户,结合窗外广袤的文化天地,让学生能够通过打开这扇窗而发现更多优秀的文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语文知识与现实结合。

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它的最终目的也是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语文的立足点,只有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学生才会发现所学的知识一旦回归生活,便能顿时迸发出巨大的魅力,激发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片面化或是功利化:不要把思维和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不要把重点和关注集中在考试上。而是要注意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不可少的途径。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不应只停留在对小资产阶级的批判上,而应该跳出特定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小人物命运的悲惨、无奈和尴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审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形成自己独到的思考。当今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运用,学生也在接触更多的信息和数据,他们需要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理智地判断和思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拥有独立的思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让学生在写作时拥有足够的素材和判断能力,也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结合,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如果学生需要教师时时帮助指导,那样他们很难拥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对获得的知识也不会有深刻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索,而探索不是盲目的,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思维,这就是所谓的“渔”。自主学习需要方法指导,例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该让学生知道不可以上来就盲目阅读翻译,而应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对文章的背景有所了解;接下来就要在通读文章中抓住重点的字词和句子,通过解释在意思上理解整篇文章;最后就是结合背景和文章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在这一系列步骤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逐渐自主学习文言文,同样的道理,把握了其他的学习方法,学生也可以自己去学习其他内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深刻,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整体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四、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学习语文新课标的体会论文

我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一名普通教师,能参加这次的语文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心情万分激动.培训前校长的讲话,使我认识到,这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对我们教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体现了各级政府对农村师训高度重视,也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师的新的历史使命,是十分及时的、必要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次培训,我有幸听到了多位知名教授的讲座,他们讲得十分精彩,通俗易懂,我想这和他们高深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听了这些课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这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语文与人生的关系密切。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关系到一个孩子的一生.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缺少不了语文的存在,从出生到去世,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从生活到工作,从劳动到创造,从学习到科研……没有能离开“语文”的。“语文”恰似你的影子时时处处与你在一起,寸步不离。人与动物的极为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有言语,能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情达意、交流思想……假如语文没学好,就会出问题。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要生活就得学习语文,要想提高生活的品位就得提高语文的素养;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提高语文水平必将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

二.个人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在学习之前,我总是认为新课标实施起来有些困难,毕竟各地条件不一样,有些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功近利观念太强,他们倾向于应试教育,认为儿女只要考取大学就万事大吉。而我平时的语文教学功利性也很强,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考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听了各位教授的课后我重新认识了新课改,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也重新思考了一下.从长远考虑,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有必要为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而努力.

三.提高个人业务水平。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几天几位教授讲的课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他们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学员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深受启发。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例如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如何设计一节有效的综合性学习课”、“新课程理念下课堂评价策略”等。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语文教学这项工作。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论文

古往今来,人们称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铺路石……这种种比喻概括出教师职业的伟大,也形象地揭示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今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这种种比喻似乎已经不能恰如其分地说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了,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十分明确不同角色中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1.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课堂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控制者、成绩的评判者,是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而新课程理念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组织学生积极地合作学习;在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开放地自主学习;在教师精心准备出色的主持下,学生能尽情扮演各自的角色,使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

2.由教育关系的“独奏者”转向“伴奏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但是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大多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生怕漏掉一句话,究竟谁是课堂的主人?谁是学习的主人?反观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难发现,由于长期以来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要求所有的学生倾听、记忆,再现,使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独奏者”。这显然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由原来的“独奏者”转向“伴奏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在教学中发挥探究性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把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放到现实情境中去学。如政治学科中的民族与宗教的内容,通过情境教学,创设以深入海南黎苗族地区采访写生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三是以辩论赛和知识竞答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当主持人的角色,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交给学生,使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也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新课程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为了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调整好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学生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自身学习和成长的主人,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成长。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坚持时时处处把“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当作自己的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学管理中的指导者、服务者和教育关系中的伴奏者的角色。

3.由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转向知识与能力并举。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也即以“知识为中心”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人重要的已不是他已记住了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知道用什么手段,到哪里去获得知识。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了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他们所需要的能力指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那么现在我国的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树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观念,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由传统课堂的演员转向现代课堂的导演。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在班级教学中大量传授知识,但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活泼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力图通过学生活动来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现生命的活力和丰富的个性,活动教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为了教师教学方法和行为的转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的。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

语文新课标识字教学论文

一、小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的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其自身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过渡期,需要将他们从幼儿园的游玩、散漫的状态慢慢地变为有纪律、有组织的学习状态。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就需要由老师对这些学生在学习状态上进行相应的指引,帮助他们适应学校这个新环境。在这其中我们需要注意,小学一年级阶段正好是学生踏入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在这其中学生的好奇心、新奇感是帮助他们学习新事物的最佳助推器,老师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那么这些特点就需要利用起来。接下来我们就以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为例,来分析一下该阶段学生的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是由8个阶段组成的,这些阶段主要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该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一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基础之上,人生发展的8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的。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由学龄初期(3—6岁)过渡到学龄期(6—12岁)的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们自身的由主动对内疚的冲突转变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的一个过程。进入到学龄期,学生们就需要开始接受教育了,最佳的地点就是在学校。作为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校在这其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如果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学校的课业学习,那么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在以后更深层的学习生活中可以更加有信心完成自身所背负的任务。一旦在这个阶段学业问题出现了失败,那么学生们就会产生自卑感,对以后的生活学习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根据埃里克森的定义,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能力这一品质。而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所以,在小学一年级这个阶段,让学生获得勤奋感、掌握能力是老师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

二、造成一年级学生汉字错认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打基础的一个阶段,这其中学生要学会并适应角色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来简单地分析一下造成一年级学生汉字错认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是远远达不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的。这与学生自身的生理机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生们少不了对新环境的探究与好奇,那么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学生在课堂上走神也就十分常见了。这在课堂上表现为老师在对学生提问时,有些学生明显在状况外,对老师的提问没有明显的参与性,甚至有些学生会离开自己的座位在教室中走动,这样就会干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再加上是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学生对识字没有兴趣,那么就不会对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学习,而是找寻其他的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变得分散,进而导致学生在分辨汉字的程度上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知识吸收效率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二)老师在识字授课中的教学方法问题。

小學阶段的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汉字的积累。只要学生将汉字积累到一定的数量,那么在以后课文的阅读中几乎就可以进行流畅的课文阅读。但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就是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的教学重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多地记住汉字,选用较为严厉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紧张起来。比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由于其课文的字数较多,而且在新的汉字的认知难度上也较为困难,老师可能在课堂的教学中会不由自主地严厉起来。如果让学生处在这样的一个课堂环境中对汉字进行相关的熟读认知,即使是在课堂上记住了,也难免在课后就会遗忘。更不用说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记忆力这方面是需要进行相关的引导的。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识字授课的方法上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所学的汉字,减少学生错认汉字的程度。

根据人教版的语文课本,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册首先是先认识几个简单的汉字(5节),接下来是拼音(13节),最后就是课文(14节)。前面两个部分,很明显还是比较简单的,有着一定汉字与拼音基础的学生在这两部分的学习上还是比较轻松的。但进入到第三部分,汉字数量就明显增加。前几篇课文还可以保持在60—90字之间;但越到后面课文的字数越多,而且也不再是全篇课文标注汉语拼音,而是在陌生的汉字上面标注汉语拼音,方便学生们进行阅读,例如《乌鸦喝水》《小蜗牛》。虽然课文没有要求学生进行全部熟读认知,但在阅读中学生还是可以感受到一定的吃力。特别是在课堂上,当学生念完一篇课文后,如果他们对陌生的汉字没有理解弄明白,仅仅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认知状态,那么学生就很容易造成汉字的认知混乱、汉字错认等相关的问题。因此,合理地安排课本的教学进度是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一点。

三、“纠错板”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

为了帮助学生在语文识字中错认汉字的问题,我们选用“纠错板”来帮助学生进行汉字的正确认读与错误修正。接下来,我们就老师在一年级的语文识字教学中如何使用“纠错板”来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一)犯错不可怕。

在選用“纠错板”对学生进行语文识字的教学前,首先语文老师要让学生明白犯错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犯错,老师也不例外。因为在这个阶段的学生们,都认为犯错就会受到惩罚,将这种观念带入到学习中就容易造成学生回避犯错、不承认犯错的一种心理。但是在课堂上很明显,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如果学生出错了老师不去对其进行纠正那么学生就会将“我刚才说的是对的”这种想法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错误时不会改正,这样一来对学生的深入学习时十分不利的。因此,让学生知道在课堂的识字教学上,错误是每个人都会犯的,只要认识并改正就可以了。摆正学生对犯错的态度,为以后的课堂纠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上对“纠错板”的使用。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对学生在某些难以分辨的汉字上需要多加注意。比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汉字辨别提问,如果遇到了大多数学生都认错的汉字,老师就要将其写在“纠错板”上,并对其进行形象深入的解读。例如在识字部分的《对韵歌》中,“柳”与“桃”这两个字,由于很多学生在念读时都是按照顺序来读的,一旦将顺序打乱,学生可能会依照阅读的惯性,按照原来的顺序来读,没有分清是哪一个字。因此,当授课老师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老师可以将这两个字分别写在“纠错板”上,分别对这两个字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对该汉字的意思清楚明白地为学生讲清楚,让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字之间的区别,在意思上也清楚后加深对这两个字的印象,在今后念读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区分开来。

四、结语。

“纠错板”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课后也可以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分辨、记清汉字。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的潜力上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掌握好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吸收知识,帮助他们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永锋.针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xx(8)。

[2]白雪平.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xx(9).

[3]沈玉桃.溯文识字教学探析——从《日月水火》象形字教学说起[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4]季芸芸.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xx(12).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四川省安岳县城北九义校李少雄。

新课标的推行,是对教师的一个最大的挑战,首先是教师应有的知识观的挑战。如果教师是满足于现有的状态,而不随着时代的步伐,那他一定会被时代所淘汰。我们的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其次,教师的角色的转化。教师要有新型的教育教学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变为主动学习者。而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这一点上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我认为农村学生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要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走一条适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路。农村的学习环境决定了农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城市里的高。农村的孩子就业压力不大,认为只要吃得苦,学不学也没有关系。一部分农村家长也是这样认为。另外一部分,是学生家里经济压力大,学生不能安心读书。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农村初中生学习没有城里的学生主动好学。语文知识面太窄。再加之农村小学教育远比城市小学教育落后,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新课标一直宣传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正视农村教学的薄弱这一现状呢?针对农村教育教学,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呢?这一条路肯定要和城市教学有所区别。是不是走一条城市包围农村的路呢,还是走一条农村自己的路?但这一条我认为还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行继承、摒弃、改革、创新的教学观。这对我们农村的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走自己的路呢?我认为首先还是要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一种和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审美观教育的重要基地。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仍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的差距也是从这里体现出来的。加强诵读。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这是传统教学中好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作文教学还可以降低要求,不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作家来培养。可以多增加口语交际的培养。在这方面教材还应加大篇幅,多设计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多练习。这就是摒弃和改革。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的创新还要体现在教师的教法的创新上,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以适应学生。其次语文教学的改革要体现在考试制度的变革上。这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大的指导性变革。语文试卷也要体现农村的特点。

作者邮箱:shxi7879@。

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么教语文论文

摘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以往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注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反映在阅读上就是要通过阅读过程的引导,达到对学生基本语文知识技能、人文素养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单分析,以期对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作为母语体系的基础性学科,对于我国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以来语文都是基础教育系统极为重要的课程,尤其是小学阶段更是如此,识字断文也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衡量语文学习的水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综合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新课标对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内涵界定,即语文教学要在以往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基础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完善人格的培养。那么,这一长远目标的落实,体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上需要怎么去做?教师在阅读教学的环节中又该如何去把握呢?我们循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流程,结合教材内容来简单归纳如下。

一、导读。

合理引导,聚焦注意力,增加阅读课文内容的针对性导读是小学语文阅读课的必要前提,对阅读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阅读。通常来讲,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课文导读。第一种就是通过课文背景的介绍,为学生做好文章整体基调的铺垫,这个环节也有利于将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聚焦。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抗日战争硝烟场景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艰苦,进而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上。第二种就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更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比如教授《开国大典》的时候,教师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开国大典的时间与地点;2.开国大典的会场布置怎样;3。课文共描写了哪几个场面。通过这些提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带着明确的问题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

二、速读。

眼手并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寻找生疏知识点有了良好的导读过程,学生就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到速读状态。速读,简而言之就是快速阅读,是从课文中迅速提取所需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帮助小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很好训练方法。默读是速读的最好方法,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系统发展不完善,比如不出声便很难进行流畅的阅读,因此这个环节教师尽量不要让学生进行默读,可以用小声读的'方式代替默读。速读质量主要依赖于教师在导读阶段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另外教师应该让学生在速读阶段做到眼手共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就用笔画出来,等速读完后进行统一解答。速读在课堂组织上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比如将班级学生分为六组,各小组学生可以就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朋辈互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总之,速读的核心在于一个“快”字,通过快速的阅读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

三、精读。

解析课文,融入情感教育,实现升华精读是阅读过程的核心部分,很多实质问题的解决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精读过程中教师要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化,以高频率的师生互动实现对课文的分析,通常是通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阅读与分析展开的。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可以在精读环节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给学生解释新词“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的意思并进行造句练习;引导同学进行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和段落的划分;分析课文几个场景中周恩来内心思想的转变,通观全文地让学生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远大,达到对学生的激励。精读部分操作相对较为灵活,只要围绕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师可以在形式上进行多种创新,师生问答、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等方式均可使用。

四、诵读。

强化训练,注重迁移,学以致用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可以说是阅读的良好检验与收尾,对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语言载体来讲,语文学科诵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有效的记忆是学生有效使用语文言语工具的重要前提。诵读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就是能在强化学生记忆基础上,达到顺利迁移的目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的熟读,在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诵读。小学生的知识相对较少,需要大量的原始材料积累,才能够开拓其思维空间,进而对相仿的材料进行信息加工,产生新的知识经验。基于这种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学生的诵读能力,诵读过程教师可以通过随机点名、小组竞赛、默写等方式进行。鉴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诵读任务进行分解,比如一人背诵一段,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感的培养为中心,强调老师和课文对学生的熏染、陶冶、感化,讲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涵泳、体验、感悟。“语感中心论”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走进生活,走进作者。“语感中心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学生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境界。让学生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走进课文的世界,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被感染,被陶冶,被震撼——这也就是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学阅读课“四点'导学、多元感悟”教学尝试.张贻波.上海教育科研,(8).

〔2〕创新小学阅读教学策略,增强小学阅读教学效率.徐光华.中小学教师培训,(8).

〔3〕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杨忠勤.东京文学,2009(5).

〔4〕谈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陈秀珍.教师,2009(18).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

通过这一个月的课标学习与教研组活动,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物理课标的认识与备课的不足。《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新的物理教育体系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物理实验不能只使用课件来替代的必要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学习主要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物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物理课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主旨。并且指出了学习物理的方法“sts”即:科学、技术、社会。也就是告诉我们,物理要与当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与社会主相联系。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的支持。我们的学习更不能离开科学技术,所以我们要联系新技术的应用,立足于前沿,让学生在学习中立求能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物理的实用性。

物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更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它把物理实验从课堂延伸到课堂之外,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问题,都拿来做为“动手动脑学物理”的实验,把课堂问题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验证,也注重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了学生实践性报告的生成与写作。新的课程体系,又对课本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使课程的学习更合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学习方式。课本中的很多“sts”,都注重了物理与社会、科学、技术的联系。并在每一章的开始都设置了导语。对本章学习内容有了一个提示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本章要学习知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了解。章后的“学到了什么”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在自学时有据可循。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新的评价体系,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行适时评价,并且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对学生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的培育都有了新的指导性意见。这在以前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是没有体现的。物理的学习,更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解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提高,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更热衷于物理的学习。

在前阶段的组内教研中,我通过听课,认识到老教师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很是透彻,他们在课的学习中,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应用课件来替代。在我们学校刚刚合校,器材还不是很好找的情况下,老教师们的课依然是上得很精彩。学生的动手操作仍然是做得很好,真的是让我钦佩。于老师的密度测量、郭老师的测平均速度,学生的动手操作仍然是很到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动手能力,在课的进行中也体现出老师们对《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学习与对往年中考习题的研究,我更明白新材料的应用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地位,物理的学习是上升的,是不断发展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也对我们物理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学习,要有发展的意识与终生学习的意愿,才能更适应当前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心得

近期,我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对20xx版《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新、更全的认识,也为今后在课堂上更加准确的解读教材,把握教学方向,制定教学目标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下面,我就围绕感触最深的“写话、习作教学的目标达成”的研读与理解,结合书本内容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收获。

20xx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教学的义务教育九年总目标,只有一句话:“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笔者对上述内容做了如下阐释。

1、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就是说话。

现实中,孩子们往往怕写作文,原因有二:其一,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感到没什么可写;其二,偶尔发现有东西可写,却不知怎样写才好。加之语文教师作茧自缚,以过高的要求指导写作,只恨一个学期培养不出一个“茅盾”,也就是说,将培养作家当成自己的任务。殊不知小学作文教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培养作家的任务。就普及教育而言,大部分学生能比较恰当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文考试时的歌“二类卷”已经很不错了。

2、从实践中学习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成功,得益于他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作文,而不是脱离语文实践,泛泛而谈写作知识和方法。

3、尽量把话说的好些所谓“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就是说,要学会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修改作文。

既然语文课程标准缺乏微观的阶段目标的详细阐述,既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没有科学的令人满意的作文训练体系,既然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无所适从,那么,构建一个尽量科学而实用的训练体系就是迫不及待的任务。以下为简摘内容:

写话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说,应该从“造句”开始学习“写话”,学了某几个词语后,就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连缀起来,造一个简单的句子。随着所学词语的增加,在维护孩子积极性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的写话兴趣,让他们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习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无话可说,无材料可写。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积累作文的材料。

鼓励学生多读古人的诗词歌赋,今人的优美散文,中外精美的小说,报纸杂志上的时文。教学学生阅读方法,如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读和思想结合等。在读的同时,要记下精彩的句段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读写结合”是在语文界极有影响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是利用“读”与“写”互相迁移,同步发展,以“读”来促进“写”,以写再来促进“读”。写作作为一种技巧,在最初阶段也离不开模仿。“仿”的是范文的观察、选材、构思、谋篇成文的方法技巧。

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对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作文训练中应突出篇的训练,重点指导学生文章构思的能力。构思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剪裁、布局谋篇等内容,这也是习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写作的一部分,一篇好文章的形成,离不开改的功夫。

读了笔者对写话、写作的阐释,让我茅塞顿开,大有醍醐灌顶之感。

首先,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作文就是说话。我们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文学的角度要求孩子写作文,解析写作的方法、技巧,而忽视了小学阶段最根本上需要解决的是写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文;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想象中的景、物、事的问题。这种写作较为随意,只要思想集中,叙事清楚,内容具体即可,没有过多技法和艺术造诣的苛刻要求,旨在培养兴趣,乐于表达。

其次,“作文源于生活”。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而获得素材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先作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性的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孩子学会不同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丑”;感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另外,实践解决孩子有话可说的重要途径,因为亲身经历,所以感触较深;应为亲身经历,所以更清楚事情的过程;因为亲身经历,所以作文才会富有真情实感。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段文字特别强调“修改”,也把修改能力训练指向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日常训练中引导学生关注习作(写话)中的语序、标点、遣词造句、选材、谋篇等问题,运用具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并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互改作文。在大量的练习实践、讨论推敲中提高语言文字的修改、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新课标论文心得体会

第一段: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学生的论文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我近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感受到了新课标的意义和重要性。首先,新课标要求学生更具批判性思维进行写作,要求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善于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其次,新课标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新课标论文写作有着独特的要求和特点,同时也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段:

新课标论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锻炼,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具有更多的批判性思维,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更多的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新课标中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主动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也是一次提高自己思维能力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不断学习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尝试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我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段:

新课标论文写作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我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论文写作,我们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写作中,我积极寻找和选择适合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和整合,以解决论文所涉及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不仅仅掌握了写作技巧,还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四段:

新课标论文写作的要求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过去,我们的论文写作往往只围绕着学科知识,而新课标要求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思考和解决更多的问题。这就给了我们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可以选择更多的题材和角度来写作。在写作中,我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得到了更多的见解。这样的写作除了提高了我们的写作能力,也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让我们更有能力和自信面对未来的挑战。

第五段:

总结起来,新课标论文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实际应用能力以及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积极适应这样的要求,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论文写作,我们不仅仅是在应对考试,更是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随着对新课标的更多理解和运用,我相信我将会在论文写作方面进步更大,展现出更加独立和综合的能力。

语文新课标心得

关于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我只能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际简单谈一谈,如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欢迎各位老师指正。

在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多次出现了有关小学生阅读的考题,很惭愧一个假期的碌碌无为,趁这几天赶紧重拾起新课标,认真、细细查看,其实无论是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养来说,还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说,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都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并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任务。

对于这项要求,我想,从一年级的孩子们一入校就抓起再合适不过了,借鉴二年级组去年的经验,坚持不懈的在自己班实施也是对我这学期工作的考验。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具有这样的“三分钟”特点,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积极阅读的习惯呢,我也从各方面查阅了相关资料与方法,收获颇多。

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图书角的设置使我们学校的传统,老师从学生开学那天就要为他们讲解图书角的设置目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介绍适合的图书给他们看,如一些图文并茂的儿歌、童话故事等。学完拼音后,给他们介绍带有拼音的图书,要求边看图边读拼音和汉字。以后学生学完课文后,还可以想学生介绍与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怎样读。正如在第十二册书中鲁迅先生曾经告诫我们的一样:“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校内许多老师已经在这一点上形成了共识: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大家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比如在六年级时:学了《最后一头战象》,学生们已经不用我提醒便开始搜寻沈石溪所写的其他动物小说去读,因为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这样的阅读习惯,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与孩子们一起重温《安徒生童话》……在即将扬帆的新的班级中这也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再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写个性的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从阅读起点开始的孩子们如何做个性的读书笔记,在喜欢的地方夹上一张自制的树叶书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片段,一朵小花,一根小草,自己给阅读增添无限乐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故事大王”“剪贴册”、“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的活动都可以用在阅读课上,既有效地检查孩子们的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更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热情。

正如新课标所示:每一位语文教师要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再次重温《语文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4、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加兴趣。

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其次是默读。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默读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5、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另外,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此次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认识到了它的“有滋有味”。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和体现“儿童味”。

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就是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的藴味,也就是语文美。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文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进行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体验语言美;通过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领会语文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语文。

语文味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的认为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要求我们的课堂做到“有滋有味”,即教出“语文味”,浸润“个人味”,体现“儿童味”,三味齐全、味道十足。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倾听了三位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与分析,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些心得:

新课标的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而不是“学会”,甚或“完全学会”,教学中,我们需合理把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度”,切忌拔苗助长,以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识字量做了一些调整: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xx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实验稿: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减少了写字数量,适当减轻了学生的识写负担,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这样,不但符合低中年级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同时也便于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新课标还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本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可见,新课标将识字写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板块“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五点中,新增加了这样一句话:“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内容,体现了对实用阅读策略的关注。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混排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之一。

课标的调整绝不单是为了针对今后的测试,而是让更多的孩子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

摘要: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标得到贯彻和执行,这使得教学活动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新课标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从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角度出发来完善其教学行为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对立性。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与以前相比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历史教学的综合性增强。

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一模块是一特点的主题,该模块内容以该主题为核心展开。在模块的设计上,都有着鲜明的指向性和目标性,这些都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比如,在“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一教学模块,便从多方面介绍了民主和专政的背景,并介绍了民主思想的产生及实践,其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得教学更具综合性。

2.高中历史教学变得较为开放。

新课标的贯彻执行,使得教师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推进其课堂教学,使得高中历史模块教学呈现出多种开端、多系列和多层级的特点。以模块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教学需求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并完善其教学方式,使得历史教学更具开放性。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可以使用的教学方式也更为多样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样一种多手段和多种资源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3.高中历史教学就有相关的对立性。

历史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教材内容被分成若干不同的独立单元,并去对教师教学等做出了一定的要求,模块间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设计,使得不同的主题模块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使其能够更加自由地安排其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实现新课标的要求,便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

1.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

教师要在对教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课程的设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丰富其专题教学的内容,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贯穿,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历史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以模块为基础合理设计其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模块设计作为教学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使模块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将模块的主题内容不断地丰富,通过独立模块的学习及其不同模块之间内在联系的讲解,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便于其更好地了解历史,提高其历史学习和应用的能力。

3.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情境教学的.应用。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具有更多的便利性条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创设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创设相关度较高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效果能够更大的提高。通过情境教学的应用,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其爱国主义的同时也使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并完善其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

为深入解读新课标,明晰新学年教学思路和策略,我校物理教师学习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原来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大板块进行合并,表述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其中“跨学科实践”是新增内容。前三个主题细节上略有变化,新增了学业要求,“学业要求”从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应到达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描述,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教材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新课程标准将评价建议改为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部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提升评价质量,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化教学、突出问题教学等,注重“做中学”“用中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做”的过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明晰通过这些过程和现象是为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核心素养。同时要规范物理实验教学,准确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定位。跨学科实践”侧重体现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联系,在新课标中,地位更加突出。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操作等,新课标要求把这些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一位物理教师,我们要明确课程标准倡导的方向,明确学习目标及育人目标,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理念,整体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小学教学论文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不断体验数学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魅力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探究方式,以体验、感悟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陷阱:“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为新课的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那不断涌现的质疑火花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绽放美丽夺目的光彩,彰显数学魅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拨动小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活动,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追求情境之美,体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田金婵。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才智,2013(16)。

语文新课标教案

1、读诗歌,初步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2、初步了解相关农事,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农民在不同季节的劳动内容,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

1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认识的生字朋友,你还记得吗?瞧,他们来了,请这组同学开火车叫出他们的名字。

2、还有一些词语朋友,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3、你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活动的?

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第四课,《田家四季歌》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并体会他们的心情。

二、板书课题。

1、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边请四个小队分别朗读这四小节,等会儿完成这个填空。

2、谁来说说,儿歌按照什么的顺序,描绘了谁一年的什么活动?

四、研习课文。

(一)研读第一小节,提炼学习方法。

1、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一小节,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请女生齐读第一小节,同学们注意有几句话。

2、从这两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啊,同学们可能有点困难,老师来帮帮大家。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根据重点词语,句子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他们有什么特点?请在相关词语下加点。

2、你还知道春天哪些事物的特点?

3、春天花开草长,充满了勃勃生机,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吗?

4、听了她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渡:

春天真像一位迷人的小姑娘,尽情绽放她的美丽。夏天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仿学第二小节,学法迁移:

1、我们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二小节。请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朗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注意有几句话。

2、夏季里,农事忙。忙得什么农事呢?

看图:图上画的谁干什么?

3、这么大一片桑园,满是桑叶,你会想到什么?

4、摘完了桑叶,是为了养蚕宝宝。除此之外,还要干什么?

5、请同学们看插图:图上有什么?

6、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吗?

7、就背着锄头,去地里干活。晚上月亮已经爬上了树梢,他们才背着锄头回家去。

8、读的过程中你发现这段押的是什么韵呢?

(三)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方法,我们按照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你喜欢哪一自然段,和你的同桌一起学习,哪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三自然段的的同学请举手。请你们到台上来汇报一下:

(1)我知道这一段一共有2句话。

(2)我知道这一段中把稻谷比作黄金。

(3)生:我还知道,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心里非常高兴。

(4)我知道这一段押的是ang韵。

3、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学的第四小节。

(1)自然段也一共有两句话。

(2)你从“新制棉衣”和“笑盈盈”知道了什么呢?

(3)我知道这一段押的是ing韵。

(4)下面,我们进行一场小小的朗诵比赛,请一二小队起立读第三小节,三四小队读第四小节,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

(5)咱们合作朗读,我来读黑色部分,你们读红色部分。

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农民伯伯啊,一年下来特别忙,特别辛苦。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学习“忙、辛、苦、年”这四个字。比比看谁写得最漂亮!执笔!

2、写字要做到:

一看二写三对照。

看结构,定位置,找主笔。

3、忙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看老师书写,注意在田字格中位置。竖点朝下回笔,小点朝右,竖直直的朝下,再推上去。点,横在点的下边起笔,竖折注意顿笔。

4、“辛”哪一笔在横中线上,哪一笔在竖中线上?

5、“苦”上短下长,草字头的两竖往中间倾斜,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往左倾斜,口字要写好上大下小。

6、“年”的“竖”在竖中线上。顿笔,撇短横,稍长一点的横,小竖,横在横中线上最长,竖中线上悬针竖。

7、然后让看一看同桌写的,如果你觉得他写的不错,就把大拇哥送给他。

得到大拇哥的同学请举手。哇,这么多小书法家呀!这谢课同学们的收获真大呀!这节课我们不但了解了,农民伯伯一年四季的辛苦,同时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同时还成为了小小朗诵家,小小书法家,背诵小能手!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像文章中的农民伯伯一样,在辛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小学教学论文

唐朝是我国古诗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唐诗的内容丰富,意境高远,体裁多样,技巧纯熟。它最富有灵气与美感,它具有形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唐代二百八十九年间,不仅孕育了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而且还产生了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脍炙人口的诗篇。在教学中,要把古诗的意境、形象等特点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在读课文时不只看到它的故事而要看到它有诗,就像看到花园里有奇花异草,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就景说,杜甫的《绝句》和朱熹的《春日》之中可寻找出春天的美好。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小学四年级下册),里面都有景色。这两首诗的景物是那么简单,之所以成诗,主要不在里面的叙事,而是在叙事中的景色和感悟春天的美,以及抓住暖和的阳光、苏醒的万物、鸟语花香,这种简朴而隽永的色彩明快,动静结合的无限风光,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在生命发展存在多种可能的时候,能够发现生命亮色的诗人敏锐的目光。如果不能把握当下文化间中的其他生命现象,也可能会导致一种没有诗情画意的生命苦恼、迷茫、困惑……诗歌所具有的启蒙价值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就这两首诗里的景我们都会说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都写得出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学懂一首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韵律,对仗等的佳妙之处。比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写过一首《桃花源诗》,配上一篇《桃花源记》,文传而诗不显。后来王维的`《桃源行》把那种田园生活写成了仙境,为他自己的田园诗服务。在宋代的王安石一个革新派,他借写《桃源诗》来讽刺当时的现实现象。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岳池农家》,寥寥几笔,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农业生产的收获和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学诗必须要走进诗人善于观察,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感触、感受事物的变化。

各人的天资不同,特别是五、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就能感悟到诗里趣味无穷,而低年级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就无法感悟诗里趣味。在教学古诗时给学生阐明一个观点:真正学好古诗,就得自己想象诗句所描绘的什么?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获得诗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孔雀东南飞”《乐府》时,对《乐府》茫然,根本不知道《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开始的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是古代叙事诗体的开始,它本身不但是文学宝库里的明珠,还给历代诗家以深远的启发,影响了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这个故事千百年来早已脍炙人口,全诗一千七百八十余字,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里的杰出之作。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全诗除前两句“入题”和尾声以外,可分十三节。按照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主要写了“诉虐”“遣归”“盟誓”“逼嫁”五个部分,反映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一点体会到了要上好古诗课就得了解历史和走进现实的生活,也对于我在引导学生爱诗所征服的新思路。比如在教学浪漫诗人李白的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继承并发展了自《诗经》《乐府》以来的几条主线的,激愤于劳逸的不均;而杜甫则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质量兼胜,真挚感情充满诗句,这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诗中有一个不同的认识,达到不同的感悟,感悟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带着“晨的露珠,与兴趣的花朵上路。”对于某一种体裁的诗和某一个时代,从不能理解到理解,是一种新的收获;从不同审视角度和不同表达方式在学习上要以公平的评价来征服自己的“领土”筑上一层更坚固的壁垒。记得在起初教学南宋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在解读“耘田”、“绩麻”之意中,我便发现学生无精打采,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理解能力所应有的透视距离。特别是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是整首诗的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同时也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教师必须加强这一难点教学,培养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古诗的兴趣,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把学诗的热情逐渐伸延。

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和对古诗的意境、形象、趣味中,我把诗人的热情、思想用形象的方法饱和着激情和想象力用于课堂,让学生通过诗的艺术的特殊手法把感性具象和生动有趣的细节提炼成完整的趣味性,从而让诗艳丽多彩,亲切感人,这不仅要使学生内心深处领会诗意,还要把诗当形,如临其境,亦悲亦喜,感同身受。正如鲁迅所强调学诗“感得”和“领会”,这正是诗中的趣味的具体性。比如在教学唐朝诗人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我便极力解释诗题“鹿柴”是诗人居住的一个地方(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下)。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出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描写出鹿柴这个地方傍晚时分的幽静。使学生感悟到这首诗以诗、画、音乐相融合,具有“诗中有画”的山水诗之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和拓展他们视野。我便指导他们阅读王维的《桃源行》。前四句写清溪幽静,红桃盛开景色(也与陶潜的《桃花源记》相似)。以下六句叙述从“山口潜行”到“山开旷远”之后,便从山中景物写到居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象散花竹”,由远到近,如入画图。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乎如此。“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写月夜,写白昼,有静有动,十四个字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指导学生探究,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浓起来了。曾记得六年级有个学生在课外读物中读到鲁迅的《答客诮》,无法领悟诗题和诗意。我便耐心的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做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更是对下一代的关心和精神激励。诗境是论辩性的。“答客诮”这个诗题也是论辩性的,“未必”、“如何”、“知否”,这一串词语的运用,渲染了论辩的色彩,加强了情感的份量;最后的比喻更增强了感情的力度。此外,在教学中,教与学要有激情,又要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诗的形象。因为诗讲究的是含蓄、蕴藉,忌讳的是太直、太实。在学习诗的过程中要品味、领略、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是诗语中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表明了诗人热情正烈,创作高涨,尽吐为快,铸造形象,达到了诗美的效果。

总之,学好诗,不仅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和阅读、分析的能力,而且自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和拓展生命的活力。教好古诗是帮助学生了解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坛上名家辈出。认识到唐诗内容丰富,意境高远,体裁多样,技巧纯熟,句子佳美,不愧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文档为doc格式。

新课标物理教学论文

提高园区薄弱初中学生语文能力之我见。

该文阐述了新课标下语文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园区薄弱初中学生语文能力低下的现状与原因,并从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改变家长观念,提升语文教育期望;搭建家校平台,促进家长素养提升三个方面初步提出了改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

园区薄弱初中语文能力家校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并明确指出:“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语文情感为驱动,以语文思想为指导的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据此,笔者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就提高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现做一初步总结,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新课标下语文能力的内涵。

新课标下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很多语文专家都认可:语文能力是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一般可概括为听、说、读、写能力。

1.听话能力。新课标要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可见,听话能力主要包括分辨语音能力、理解语义能力、分析语段能力、概括内容能力和判断思想能力等。

2.说话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见说话能力主要包括学会汉语拼音讲普通话的能力、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意思的能力,运用语言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等。

3.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认读能力、语言释义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作品研读能力等。

4.写作能力。新课标明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可见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思辨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等。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园区薄弱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现状。

1.听说能力低下。笔者听课发现薄弱初中生连清楚、连贯的说话都做不到,更不用说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了。问卷显示,42%的学生因听说能力低下,导致听课似懂非懂,说话词不达意,在家庭和社会的世俗影响下,常常感情用事、表面论事。如学习《在烈日暴雨下》时,笔者让学生谈谈“祥子为何要顶着烈日、冒着暴雨去拉车?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竟然说:“祥子想比其他车夫多挣些钱。这表明祥子比较积极向上。”这与新课标对学生听说的要求相去甚远。

2.阅读能力薄弱。从园区教研室-上学期初三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看,薄弱初中生在古文内容理解、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课外议论文小阅读和课外散文大阅读等题的得分较低、排名都靠后。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低下。问卷显示:约59%的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每周课外阅读th以内的占54%,1-2小时的占31%,2小时以上的仅占14%.很多学生连新课标要求阅读的书籍都没翻过。可见,阅读量少和阅读面窄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

3.写作能力欠缺。同样从前述的质量分析报告来看,薄弱初中生的作文均分都位列于后。平时学生的作文错别字连篇、遣词造句用词平淡苍白、通篇假大空套话,()抄袭行为普遍,甚至东拉西扯、偏离文题。调查显示:薄弱初中52%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约有30%的学生直言不喜欢作文。除了勉强应付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外,仅6%的学生能经常练笔,25%的学生能偶尔写写,而高达69%的学生平时不进行任何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也让人担忧:仅8%的学生行文前有简单的提纲,68%的学生都没有。有修改习惯的只占18%,这与新课标“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必定与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差有关,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家庭语文学习环境差。家庭语文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语文教育观念、教育期望和家庭的语文教育环境。

问卷调查显示,薄弱初中生的父母因自身素质和生活所迫等原因,未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他们寄希望于学校,把责任推给祖辈,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任其自然,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因长期缺少家庭文化氛围的熏染和缺位家庭教育和督促,使薄弱初中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差,知识基础弱,信息积累贫乏,自主建构知识的水平很低,严重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生成。加上教师未能经常和家长联系,给予一定的家庭教育引导,也加剧了学生语文能力差的现状。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症结在于缺少阅读积累和口语交际实践,缺乏写作的正确指导和练笔训练,而学生差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

三、改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

提升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策略除了老师教的策略、学生学的策略和师生合作配合的策略外,家校的沟通合作对改善学生家庭语文学习环境显得尤其重要,而这一点却是被一线教师所忽略的。在此笔者仅就改变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心灵的第一位耕耘者,家长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通力合作,提高家长认识,摆正家庭教育位置,做好孩子的表率。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对孩子高期望而对自身低标准的现状。本地拆迁失地的家长要减少自己看电视上网的时间,戒掉玩麻将等陋习;外来务工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家庭环境。如读一些如《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家训》等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和认识,努力借鉴、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营造书香氛围,与孩子共阅读,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唤醒孩子读书的乐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的语文能力就会随之慢慢提升。

(二)改变家长观念,提升语文教育期望。

首先,要改变薄弱初中生家长根深蒂固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使其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初中阶段积累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不仅是为了中考,更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要提升家长的语文教育期望,并以此影响和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追求高分,更是为了积累能力。最后,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阅读和学习的空间,督促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鼓励孩子多读多写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点滴积累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搭建家校平台,促进家长素养提升。

薄弱初中教师虽然也可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路路通”等便捷的现代化平台与家长联系,但因家长工作时间弹性小、自身能力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笔者觉得教师还是要利用好以下两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一是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仅1-2次,很多时候还要求师生家长三方互动,所以,家长的出勤率一般较高。面对这一与家长全面沟通的机会,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如有重点地介绍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等,以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又如有选择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他们方法的指导。二是上门家访。上门家访不仅是班主任的事,也是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虽然会花费更多业余时间,但这可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有效交流。通过家访,语文教师可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后的语文学习情况,以便寻求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更可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营造良好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作为一名园区薄弱初中的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责任重大。所以,笔者立足于自身十余年的教学实际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旨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提高、在提高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高中语文新课标

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2.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讨论后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讨论后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为论证分论点,为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讨论后明确:

a.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土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分析第三段:

(1)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

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2)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

讨论后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5.分析第四段:

提问:(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1)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二、欣赏品味。

问题: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背诵全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