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案设计(通用15篇)

时间:2023-12-26 22:11:08 作者:BW笔侠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制需要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因素,使之符合实际需要。通过研究和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影响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5、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对动植物的季节变化进行比较并记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难点: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双面胶、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自从老师教科学课以来,就养成了一个观察自然、记录自然的习惯,下面给大家欣赏几幅老师在观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课件1:杏树开花图)这是老师校园里的一株杏树,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它于的4月15日已经盛开;4月15日,它虽然没有怒放,但也悄悄地绽开了花蕾;的4月12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将绽放的杏花掩藏在团团的白雪下;今年的4月17日,这株杏花又如期开放了。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气候特征和季节。

1、对呀,它们为什么会在每年的4月份开放呢?

每一年都会这样变化吗?

2、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是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

3、具有特定气候特征的时间段叫季节【板书:季节】比如说,能让百花盛开的时间段,就被称为春季。

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板书:春夏秋冬】。

(二)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6、春季里有这样的气候特征,其它季节也有自己的气候特征,现在请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季节,来找一找它的气候特征。你们小组选择哪一季节进行探究?(小组汇报,力争使夏秋冬三个季节都有研究)。

8、探究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温馨提示:【课件4】。

(2)选择你们喜欢的记录方式,把自己手中的“季气候特征记录”完成后,及时交给记录员粘贴在“气候特征展示栏”内。

(3)粘贴后请先在小组内交流,有新的认识及时补充,然后推荐一位代表在全班交流。

9、请各小组成员商议一下,每个成员都从哪方面去寻找气候特征。

10、发放记录单,学生合作探究,寻找并记录气候特征。

11、小组汇报交流。

三、拓展延伸,巩固创新。

11、我们知道了一年四季中有不同的气候变化特征,也知道了杏树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其他植物也会这样变化吗?(学生举例说明)【课件5示柳树的四季变化情况】)。

12、动物会怎样变化呢?(学生举例说明后,【课件6示青蛙、大雁、熊的四季变化情况】)。

四、课上反思,总结升华。

1、一节课快结束了,在这节课里,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2、一节课里,有让你感到高兴快乐或不高兴的事吗?

五、作业布置。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气候与季节。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动植物变化人的服装变化。

季节:春夏秋冬。

解决问题的策略1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孤儿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姑娘织女。他们男耕女织,过着美满的生活。王母娘娘知道后,拆散了他们,带着天兵天将抓走了织女。牛郎急忙披上老牛的皮,用竹筐挑着两个孩子去追赶织女,被王母娘娘用玉簪划的天河隔开。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河想望,天长日久,他们就成了天河边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二、学情分析。

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要求:

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

1.提问:喜欢过节吗?喜欢哪些节日呢?

2.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3.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正月十五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七月初七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九月初九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八月十五看灯吃汤圆。

4.“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

2.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

《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边读边做记号。

2.自主学习: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相识前相识中、相识后)。

五、学习前两部分。

1.再读课文,思考:

牛郎是怎样的孩子?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2.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3.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课文小结。

教学后记:

本课设计通过先阅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创造地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对民间故事有较高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只是理解能力不够好,对人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理解偏差。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3.观察夏夜的星空,找到天河、牵牛星和织女星,将观察的经过写成一篇短文。

一、复习导入: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3.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

4.学生质疑。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提问:文中的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大家自由读课文后半部分,感受人物性格。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汇报。

说一说,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人物的性格,找出来读一读。

2.总结:

牛郎:勤劳、勇敢、善良。

织女:美丽、贤惠、敢于追求幸福。

王母娘娘:专横、跋扈、不讲亲情。

3.师小结:

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搜集你所知道的其他神话故事,和你的同学相互交流。

板书:

男耕女织。

痛失老牛。

13.牛郎织女。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后记:

很显然,在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教育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会用列表法或列式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打印好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

生:遇到过。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想办法。

师:对,你们真爱动脑筋!今天我给办法取个新名字:策略。

ppt出示三(1)班英语两次单元考试成绩分数图片,让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宗加豪同学两次考试成绩。学生紧张寻找终于找到。最后ppt出示通过表格做好全班同学的成绩,找到宗加豪的名单,就出现他的两次成绩了。

提问:老师是怎样做到的?你得到什么启发?

2、解决问题,学习策略。

(1)课件出示情境图:1、mike哭泣的照片:俺的试卷、、、、、、这次就考这么点,回到家,俺的屁股、、、、、2、mike考的31分试卷。3、陈老师上课图片:没关系的,第一次考的少,以后每次比上一次多考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80分)。

要求:小组讨论,说出你的思路与方法。

(3)你会用列表法或列式法计算出答案吗?

同学们自主交流,分组合作。老师巡视指导,小组选代表回答。

列表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4)问题2:迈克第几次能考试及格,分数是多少?

举手汇报,交流方法。

发问:如果没有前面的表格作铺垫,你能不列表很快算出第几次及格,及格时的分数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5)问题3:从陈老师对迈克教诲中,我们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

人文教学,各抒己见,鼓励成绩薄弱同学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6)小结。

二、巩固练习。

(1)先提出合适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a你是怎样列表的?

指名回答。老师出示自己的表格。

2小时100千米。

5小时。

b你是如何求出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的?说出你的思路?

a你是怎样列表的?

指名回答,老师出示自己做的表格。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32个。

c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解题方式。

引导:从后往前,一步步计算,像我们走路倒退差不多啊。(学生可能回答不那么准确,可能有部分学生回答“倒推”。)。

a你会列表格吗?点名回答,出示老师表格。

第一堆第二堆第三堆。

72包。

b师:本题的问题是什么?生:求第三堆水泥的包数。师:题目中的条件有哪些?生: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师:你能直接求出第三堆码?生:不能。要求出第二堆。师:怎样求出第二堆?生:根据条件列式:722=144(包)师:那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是怎样理解的?生:第二堆得包数加上12就是第三堆的数量。列式:144+12=156(包)。

c你会填表了吗?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四、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提示:还能通过列表法解决吗?如果列表,那么表格要列多长呢?)。

板书设计。

列表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课后反思。

1、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能使信息显得很有条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列表的价值,能寻找数量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在于进一步学会用列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难点就在于怎样正确地运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较复杂的信息。

3、由于本题的侧重点如何通过列表法整理数学信息,理清数量关系。由于侧重点、以及时间关系本节课没有传授如何列表,而是老师打印好的表格,没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时间:/11/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提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画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的基础。

本人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同学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学会用列表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处理好数量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你才能决的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及打印好的表格。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列表法筛选、整理有用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对同学们在面对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最终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中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同学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谈话询问同学们生活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自然地引出课题。】。

2、ppt出示同学们的英语两次考试成绩草表,让同学迅速找出宗加豪的两次成绩,引出用表格整理混乱的数据思想。

(二)出示学生学习场景图,激趣引新。

ppt出示情境图:迈克在面对只有31分的试卷,担心自己的屁股而嚎啕大哭起来。陈老师安慰迈克,只要你每次进步5分,你一定会考及格的,甚至是优秀的。

(三)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问题产生:假设迈克按照老师的要求进步,那么他第三次多少分?第五次?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整理筛选信息,小组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条件分析问题,借助表格整理有用信息,关于如何画表格,由于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时间关系,表格都是由本人课前制作好的。后面的练习题所用的表格也是由本人提前制作的。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每次都比前一次多考5分是什么意思?利用题目中的数量间的关系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迈克第三次、第五次考多少分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集体反馈。

(2)引导学生用列式法进行计算对列表法进行检验,并比较列表法与列式法。通过不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考试及格是每位同学的希望,那么迈克第几次才能及格?及格时的分数是多少呢?组织学生继续借助表格整理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4、成绩差不要紧,只要不断进步一定能提高成绩,大家从陈老师对迈克的教诲中,悟出什么样的学习道理?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启发式教学,人文教学,德育培养,培养同学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改变落后的局面。

(四)练习巩固。

1、“轻松练习”:本题是个开放式的题目。同学们平时大多是解答,这次是自己做主提问,发挥学生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思维。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最后出示预设的问题,学生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本课在求解一小时行驶的路程,如果改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会更科学,更易理解。学生通过分组交流,相互监督,相互学习,巩固列表法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2、“更上一层楼”:细菌大多是肉眼看不到,大家对此有点陌生,图片的插入是及时且必要的,增加同学们的感观认识。对后面解题压力的舒缓有一定的帮助。

细菌繁殖这道题也是通过列表法解决问题。不要列表也能解决问题,但是巩固列表法练习以及例题讲解,本人都是列表法与列式法分别出示,在讲解时加以联系、对照。本题数量关系是已经变为倍数关系,难度加大了,而且解题思路是倒推法,同学们在刚开始有点无所适从。通过简单的引导,同学思路打开。

本题最后提出的问题:从细菌繁殖的速度,我们平时应该注意什么?主要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包括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渗透科学知识,人文关怀,进行健康教育。

3、“能力提升”:求第三堆水泥有多少包?此题的条件有两个。要想求出第三堆,可以通过条件1(第三堆再用去12包就与第二堆同样多),怎么理解此条件是关键,让同学说出。那么现在就要求出第二堆水泥的数量,而第二堆水泥的数量需要根据条件2(第二堆是第一堆的2倍),通过此前知识的学习,此条件比较好理解、运用。而第一堆水泥数量是已知的,因此运用条件2就能求出第二堆。求出第二堆,第三堆水泥数量就迎刃而解。

(五)小结。

您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迈克需要通过几次考试才能考到优秀(80分及80分以上)?如果考到100分呢?

五、说板书设计。

列表法。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31分。

列式法。

第二次31+5=36(分)。

第三次36+5=41(分)。

第四次41+5=46(分)。

第五次46+5=51(分)。

解决问题时,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表找出答案。

【设计理念:简明扼要,抓住重点,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词句;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2、想象荷花图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荷花。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观激趣,进入课文情境。导语: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齐读课题《荷花》。想不想亲眼看看荷花?看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你可以指指点点,可以和身边的伙伴讨论交流,看完后,请你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1、看挂图。

2、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那朵荷花。

二、读悟结合,突破重点,学习第2小节。是啊,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简直就是一大幅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这幅画是什么样的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读第2小节,划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以演促读,读中想像,学习第4小节。

过渡:听着听着,想着想着,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配乐范背第四自然段,美吗?想读吗?那就美美地读吧,可爱的荷花仙子们。

1、指名个别读。

2、数人齐读,边听边配以动作。

1、说说画家是谁?

2、展示数幅各色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你还有哪些好办法来夸夸荷花,夸夸大自然。

3、交流。

五、抒情表达、总结课文。

1、师: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动人的荷花。可按句式:“荷花!”。例如: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知识技能方面: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有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使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3、情感与态度方面: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经过克服困难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升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复习题。

师:观察这三幅示意图,你能说说每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吗?

谁能口答算式?(数量关系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认识相对比较少,必须借助媒体,让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进行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以及气体和杂质组成。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气球,塑料袋等,用手,鼻,眼,耳感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它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对无法直接观察的物体,借助媒体感知它的存在。

3.使学生明白,对科学的结论,需要证据加以证明,对学生进行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看不见,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是什么东西?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描述空气。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寻找空气。

1.你能找到空气让大家摸的到,看的到吗?现在小组内讨论,看谁的方法最多。

2.学生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三、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为了奖励同学们,请看视频。(播放空气存在的现象)。

2.同学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3.小组活动。

4.学生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6.小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

四、描述空气,了解特征。

2.学生说,补充,描述。

3.小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五、拓展延伸,净化空气。

1.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我们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空气,但被污染了的空气很补利于我们的健康,说说你发现的空气被污染现象。

2.我们这样才能保护空气不被污染,净化空气呢?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你们通过自己实验,验证了空气的存在,了解了空气的特征。希望大家课后继续观察空气,研究空气,争当净化空气的环保小卫士。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次。

1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2、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条理,有序的思考问题。

学法指导。

一一列举。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思。

课次。

2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科书65页例3及“练一练”练习十一4-5。

教学目的。

和要求1、让学生继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并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条理性、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策略意识和合作意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列举的策略,会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列表整理。

学法指导。

有序列举。

计一、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运用这种策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谈话: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景,讲授新知1、谈话 2、教学例3。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括号里的话是什么意思?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3、这道题很适合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我们知道列举要有条理、有顺序。想一想,按怎样的顺序列举会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讨论一下。4、大家都认为,可以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也可以按2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我们先按3人间由少到多的顺序来列举,为了方便记录和观察,我们可以先画个表格。(出示表格)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板书算式:23-3=20(人),20/2=10(间),并在表里填写1和10。接下去,如果住2个3人间,还需要多少个2人间?请计算出来。教师板书:3*2=6(人),23-6=17(人),17/2=8(间)……1(人)提问:这样2人间怎样安排?符合题目要求吗?谈话:这种情况是不符合要求的,那么这次列举的内容要否定掉。可以在2人间里对应的格子里画“—“,表示否定。(板书:—)谈话:你们会这样列举了吗?接下去应该怎样想?在小组里讨论。注意:组内每个人至少要说一种。指名说答案,教师板书。

6、比较:两次列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列举比较简便?让学生把答句填写完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思。

课次。

3

授课课题。

教   学基本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一6-9。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教学重点及难点。

具体情境中能用列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优化方法。

学法指导。

有序的列举。

板书设计。

执行。

情况。

与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第63--64页的例1、例2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信息进行分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我们新桥村有一个农家乐,今天高老师就当回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有什么新奇的,好玩的等者我们大家,大家想不想去呀?下面我们的游玩开始。

尝试题:

请看大屏幕:(王大叔有一个农场,他想用“2、3、4”这三个数字给自己的农场编一个三位数的门牌号,这个三位数可能是哪些?)。

师: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周长就是18米。)。

组织全体同学交流围法。

观察分析:长与宽的和是多少?长与宽的和与周长有什么关系?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已经把符合条件的长和宽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了,我们还可以借助表格来列举。请你根据刚才的思考在作业纸上填一填这张表格。

交流填表情况。

谈话:像刚才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问题的答案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一一列举。(板书)。

一一列举时还要注意什么?(有条理、有顺序)。

过渡:王大叔要是它的羊养的更多的话,应该选择哪一种围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当周长一定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差越大,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过渡:(同学们真爱动脑筋,一一列举后还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游玩中的问题很多,下面的问题你会解决吗?)你是否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

二、教学例2。

(1)呈现问题,理解题意。

我们帮王大叔解决了羊圈问题,王大叔想扩大他的养殖业想借阅下面的杂志。

(2)分组自学。

(3)个别展示,集体交流。

(4)引导反思,突出关键。

问:刚才我们是分几部分来完成列举的?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有的时候列举时要先分类,再逐类进行列举。这样做就“不重复,也不遗漏”。

用自己喜欢的列举方式进行吧!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列举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三、拓展应用。

1、转了一上午大家也有点累了,正好王大叔的农场里有个游乐休闲区。大家想不想放松放松?(课件)下面请进入王大叔的休闲区。

2、还有更好玩的游戏等着我们请看(课件)。

师:愉快的牧场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马上就要离开牧场了,牧场的门口是1路和2路公交车起始站站台,请看大屏幕(课件)。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五、全课小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首先要做到有条理,有顺序,这样才会不重复,不遗漏。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板书设计:

——一一列举。

有条理、有顺序。

不重复、不遗漏。

解决问题的教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第2-7页

(一)激趣导入

课件演示,出现聪聪和明明:小朋友们,新年好!我们又见面了,聪聪和明明向你们拜年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聪聪和明明还在数学王国等着你们呢,现在就让我们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吧!

【评析】:上课开始,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聪聪和明明开场白,自然过渡到本学期的学习,不仅为全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而且为全学期的学习起了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1、出示情境图

师:元宵节到了,学校将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瞧,这群小朋友玩得正高兴呢,让我们也一起加入他们的活动中吧。(学生观察情境图)

2、汇报交流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小朋友在看木偶戏、有的在玩丢沙包、有的在玩翘翘板,还有肚子饿了要去买面包)

师:我们就先去看戏吧。

3、出示例1主题画

师:小朋友,你们瞧,聪聪和明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问题呢?(引导观察主题画)

(1)汇报主题画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全班交流

方法一:22-6=16(人)

16+13=29(人)

方法二:22+13=35(人)

35-6=29(人)

每一种方法都能用综合算式解决

【评析】: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小组合作,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资源共享互补,求同求异,让合作活动真实有效,并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知识迁移,学习例2

(2)生独立写出算式解决

(3)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方法一:29-7=22(人)

22-9=13(人)

方法二:29-9=20(人)

20-7=13(人)

方法三:7+9=16(人)

师生一起完成方法一、方法二的综合算式。

(5)错例引发冲突

方法三的综合算式由老师完成:29-7+9=13(人)

学生发现:29-7=2222+9不等于13

师:那怎么办呢?

(6)小组讨论、汇报

(7)师生小结:可以请小括号帮忙,让要先算又不能先算的加上小括号就可以先算了。29-(7+9)=13(人)

【评析】在学生基本掌握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再小组交流,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并能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获得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在新知和难点处设置错例引发冲突,在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效果较好。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出示主题画2

师:同学们看累了,肚子也饿了,一位同学建议去买点面包。瞧,他们多有秩序,一个个把面包买走了,最后一位同学说:还剩几个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她解决吗?(鼓励用综合算式解决)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再次体会小括号的用处。

【评析】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四)全课总结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而且方法很多,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老师希望小朋友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关注了两个方面:第一,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第二,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整节课能让学生从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提供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群体中交换想法,在与他人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

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案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课件和练习题单。

一、复习解决一般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1、单位“1”×百分之几关键是找单位“1”

2、完成两道复习题。

(2)李强六月份的生活费为255元,比计划节省了15%,节省了多少钱?

二、根据算式填条件。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__________,梨树有多少棵?

(1)200÷20%。

(2)200×20%。

(3)200÷(1+20%)。

(4)200÷(1-20%)。

(5)200×(1-20%)。

三、巩固练习。

3、某件商品2500元,商店先提价10%,后又降价10%,现价是多少元?

9.一捆电线用去20米,剩下的比原来的'75%少5米,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11.一捆电线,用去全长的1,再接上60米,结果比原来长40%,电线原来长多少米。

1,这时乙堆剩下的煤恰4。

四、总结。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出示两幅天平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生:1个苹果的质量是1个梨的2倍。

生:1个梨的质量是1个苹果的1/2。

师:根据两幅天平图,你能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吗?

生:1个苹果重200克,1个梨重100克。

师:你是怎样推想的?

生:把图2左盘中的1个苹果换成2个梨,就成了4个梨重400克,可以求出1个梨重100克,再求出1个苹果重200克。

生:把图2左盘中的2个梨换成1个苹果,就是2个苹果重400克,1个苹果就重200克,再求出1个梨重100克。

(课件动态演示把1个苹果换成2个梨或者把2个梨换成1个苹果)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师:曹冲是如何用替换的办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

生:曹冲是用石头替换大象的。

【反思】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图文呈现倒题,引导分析)

师: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答略)

师:怎么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大杯和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说?

生: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

生: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

生:3个小杯可替换成1个大杯。

师:现在能直接求出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吗?

生:不能。

师:怎样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互相说)

师: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替换,在老师发给你的纸上画出示意图来,然后根据示意图,再列出算式解答。

(生画图、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代表在投影仪上展示和介绍)

生:我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这样就有9个小杯。一共是720毫升,720÷9=80,可以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80÷1/3=240,1个大杯的容量就是240毫升。

生:我是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这样就有3个大杯,720÷3=240,可以先求出一个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240×1/3=80,再求出1个小坪的容量是80毫升。

(师结合学生汇报,逐步形成板书)

】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教学意图]: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现了内容的情趣化和生活化;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过程的活动化,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感受到“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图中两个量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追问:还可以怎么说?

2、下面每个条件中两个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1)微波炉的容量是洗衣机的1/10。

(2)每个桌面的面积是教室地面面积的1/60。

指出:两个量的关系,换一个角度,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

3、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天平的左边放上一个菠萝,右边放上三个香蕉,天平平衡。)。

提问:现在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菠萝,要使得天平平衡,右边可以放些什么?

追问:还可以怎么放?

指出:从这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能把一个物体换成与之相等的另外一个物体。

4、口答准备题:

指出:这两题我们都是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就能得出所要求的问题。

二、新授。

(一)教学例1。

1、读题。

谈话:请同学们大声地把题目读一遍!

2、分析探索。

小结:哦!刚才两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一种杯子里,而这题是把果汁倒入到两种不同的杯子里。

追问:那该怎么办?同桌先相互说说自己的想法。

3、交流。

谈话: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该怎么办?

追问:还可以怎么办?

小结:哦!两位同学都是把两种不同的杯子换成相同的一种杯子,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啦!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啊,刚才大家的做法中已经蕴涵了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板书:替换)。

4、列式计算。

a:把大杯换成小杯。

提问:把一个大杯换成三个小杯(板书),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板书)能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每个大杯呢?(板书)。

小结:在用这种方法解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都看成了小杯,所以先求出来的也是每个小杯的容量,然后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b:把小杯换成大杯。

谈话:那反过来,把小杯换成大杯呢?(板书)。

提问: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指出: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再把三个小杯换成一个大杯。

提问:这样做的依据又是什么?

指出: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就需要3个大杯。(板书)。

提问:能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吗?每个小杯呢?(板书)。

5、检验。

谈话: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检验。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指出:哦!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等不等于720毫升。(板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总之,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6、小结。

指出:解这题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看成一种杯子。

(二)练习。

谈话:刚才这题同学们想的很好,做的也很棒,接下来还有好多题目,等着大家去完成呢!

1、填空: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支()换成()支()。

那么用22元钱相当于买了()支()。

想:如果把它们都看成();把()只()换成()只()。

那么全班40人相当于坐在了()只()上。

谈话:同桌先相互说说你的答案。

提问:可以怎么说?还可以怎么说?

指出:解决这样的应用题关键就在于把两种物体看成一种物体。

(三)教学“练一练”

1、出示题目。

谈话:自己先在下面读一遍题目。

2、分析比较。

提问:这题与刚才的例1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指出:哦!例1中小杯和大杯的关系是用分数来表示的,而这题已知的是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多少的差数关系。

提问:那么这题中的大盒还能把它换成若干个小盒吗?那该怎么换?谈话:现在你能做了吗?把它做在草稿本上。

3、学生试做。

4、评讲。

谈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指出:在大盒中取出8个球,就可以换成小盒;另外一个大盒也是这样。

提问:现在这7个小盒中,一共装了多少个球?还是100个吗?几个?指出:算式是100-8×2,所以84÷7算出来的是每个小盒装球的个数。

指出:算式是100+8×5,所以140÷7算出来的是每个大盒装球的个数。

谈话:把大盒换成小盒算出结果的请举手!把小盒换成大盒算出结果的也请举手!看来同学们还是喜欢把大盒换成小盒来计算。

5、检验。

谈话:同桌相互检验一下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6、小结。

提问:解这题时你觉得哪一步是关键?

指出:哦!还是把两种不同的盒子换成一种相同的盒子,然后再解题。

7、填空。

三、全课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完整课题)。

指出:哦!当把一个量同时分配给了两种物体时,而且这两种物体是有一定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能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

追问:那解题时该怎么替换呢?(那在用替换的方法来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怎么来替换?)。

指出: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板书)求出一种物体的数量后,也就能求出另一种物体的数量。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播放达能广告。

同学们,从刚才的广告中你又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是啊!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课前老师也做了一些调查:

(1)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策略?在替换的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画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张图在练习纸二上,画一画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2)除了把牛奶替换成饼干,还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方法吗?

(3)说一说这题该怎样检验?

(4)提问:为什么你们都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学生交流后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般要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来解答。

五、机动练习。

附:板书设计。

——替换。

把两种物体看成同一种物体。

1、把大杯换成小杯共需要9个小杯。

720÷(6+3)=80(毫升)验算:240+6×80=720(毫升)。

80×3=240(毫升)240÷80=3(倍)。

2、把小杯换成大杯共需要3个大杯。

720÷(1+2)=240(毫升)。

240÷3=80(毫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理解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具体问题找到对应的转化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了解转化思想在数学课程中普遍存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转化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提高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转化策略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难点】转化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学习多边形面积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用到数方格、平移等方法。

教师指出前面接触的图形相对简单,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讲解新知。

1。问题探究。

大屏幕出示教材图片,并提问下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经验,直观的会提出数方格,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不满一格的情况,若按照前面数方格时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够准确,并且较为繁琐,引发学生思考更为确切的比较方法。

学生根据导入中的情境,能够想到可以通过平移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进行比较。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活动,5分钟时间,探究图片中的不规则图形可否转化为较为规则的图形,若可以,思考如何转化。小组代表做好讨论记录,探究结束找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巡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两个图形都可转化为规则的矩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通过比较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数方格、数边长)得到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多种变化过程。

2。方法总结。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上述图形变换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总结图形转换的方法与特点,同桌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

(1)变换前后图形的形状改变了,由复杂变为简单熟悉,但面积的大小不变;

(2)图形转化可通过平移、旋转、翻折、拼接等方法;

(3)经过转化之后将无解变得可解,将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

教师讲解其为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即将未知事物转化为已知事物,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学生回忆学习过程中,哪些知识的学习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时;代数领域学习异分母分数运算、小数乘法等。通过回忆学习过程,感受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算一算下列三个图形中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面积的几分之几。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课后练一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经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知识系统复习与整理,基本技能巩固和提高的过程。

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培养自主复习与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1课时。

进一步认识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能解决有关四则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简单实际问题。

(一)知识梳理。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再算()。

3、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里面的,再算()里面的。

4、中括号和小括号在算式的作用是()。

(二)题型、方法归纳与典例精讲。

1、四则混合运算计算。

例:计算下面各题。

方法归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方法归纳: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方法归纳:弄清题意,理清题里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归纳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四)随堂检测。

1、计算下面各题。

赵阿姨从12只河蚌里剖出432颗珍珠。

如果每72颗珍珠穿成一条项链,那么赵阿姨剖出的珍珠能穿成多少条项链?

照这样计算,赵阿姨从26只河蚌里能剖出多少棵珍珠?

板书设计。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解决问题时,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算出答案,还要进行检验和反思。

作业布置。

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东、西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速度是11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100千米/时。求东、西两地间的路程。

预习102页有关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