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5 12:50:41 作者:雁落霞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身成长和提高的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手段。在阅读以下范文时,请大家多思考和反思,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和可借鉴之处。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

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是收录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叙述了自己对于《二十四孝图》中对于“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这种封建制度下变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为先,古人讲“孝道”摆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个人品德怎么样,首先看这个人孝不孝顺,如果不孝顺,连官都做不了。自古以来流传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给人很好的教育意义。但是《二十四孝图》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们孝道的观念,鲁迅先生给与了强烈的抨击。“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是一种封建社会畸形的孝道,为了孝道就能枉顾子女性命吗?这种低级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吗?这些都属于愚孝,这些故事遗留下来的封建孝道观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们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科学,而不是迷信,要观念要与时俱进,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为孝道而伤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观念的虚伪和残忍,就是要我们有意识,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只要自己孝顺父母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

作者对于封建孝道给与了无情的批判,同时,《二十四孝图》也能让人对孝道与更深的领悟。千万不要再出现“尝粪忧心”、“郭巨埋儿”这样的愚孝了。其实,我觉得让父母开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顺了。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神州大地,最源远流长的中华美德,我们应该懂得理解长辈的心,懂得感恩、懂得孝敬长辈。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体会

孝是什么?往大了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往小了说就是你吃什么就让父母吃什么,你住哪里就让父母住哪里;更通俗一点说就是父母当初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父母。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到了道学家那里就变味了,弄了一个什么《二十四孝图》,把本来很平常很温馨的孝顺变得毛骨悚然了,以至于给少年鲁迅的心理留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这种虚假的、拔高的、没有人性的说教可以休矣!

“卧冰求鲤”的故事也很荒唐:人体能有多少热量呢,靠体温把坚冰融化,这不符合物理学原理呀。稍微有点儿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人卧在冰上不但不能把冰融化,而且还会冻死。与其卧冰求鲤,不如凿冰求鲤。卧冰求鲤不是孝,而是蠢。

孝也好,爱也好,敬业也好,都应该是日常的、平淡的、波澜不惊的,如果把个别的、暂时的、极端事例的当做常态化的标准要求每个人去做,那么既是没有人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希望在传播正能量的时候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体会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体会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

《二十四孝》里有许多故事,有:《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等二十四个故事。其中我觉得《刻木事亲》里的丁兰最孝顺。《刻木事亲》是讲一个叫丁兰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两个木像,每天对着木像说心事,出门也要禀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兰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针去扎,没想到竟出血了,丁兰看到后追问,妻子说出了事实,丁兰批评了妻子。

这个故事中,丁兰对木像都那么珍惜,我们也一定要更尊敬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每天生活的幸福、开心、长寿。《二十四孝》这本书,主要是24个故事,每个主人公都很孝顺,,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父母一定很开心、高兴,我们要争取做到这样的境界,才能当一个孝顺的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十四孝图心得体会作文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幅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画,描述了二十四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这幅图让人们在欣赏美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孝道的深刻内涵。在这幅图中,我被展现出来的孝道精神所深深打动,也让我对当代社会的态度产生了一些思考。下面将从图中的几种孝敬父母的行为出发,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图中的一种孝敬父母的行为是“尝娘煎豆”,即孝子替母亲翻煎豆子。这一行为似乎很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刻的孝道情感。在这个快节奏、强调个人利益的社会中,人们往往会忽略和淡漠对亲人的关爱。我们不妨借鉴这一行为,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关爱他们,陪伴他们,并且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细微之处。

其次,图中的另一种孝敬父母的行为是“载母过河”,描述了孝子为母亲背负着过河。这一行为展示了孝道中的奉献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无法从事与父母相处的工作,尤其是在离家工作的孩子。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来尽可能地孝敬父母,比如打个电话,给他们寄些礼物,或者用心写一封信。只要我们把父母放在心上,并付出实际行动,就能够传递孝道的力量。

继续观察这幅图,我注意到了一种孝敬父母的行为是“割股救母”,写实了孝子为救难无私奉献的场景。在当代社会,很多人注重个人发展和物质富足,对公德、社会责任缺乏关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孝道中汲取力量,学会奉献,乐于助人。只有换位思考,用心倾听他人的需求,我们才能理解父母的需要,才能将孝乃一门艺术传承下去。

另外,我被图中描述的“窃钱买药”所感动。这一行为描述了孝子为了治疗父亲疾病偷偷拿钱的场景。现代社会中,药品价格高昂,医疗费用不断攀升,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父母的医疗费用。因此,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多关心父母的健康,为他们的医疗费用提供帮助。我们可以节约自己的开销,为父母省下一点钱,使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医疗照顾。

最后,我注意到图中的孝敬父母的行为还包括“投母长江”,描绘了孝子的伟大牺牲精神。这一行为告诉我们,孝不仅仅是对父母有所帮助,更是对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力量,学会珍惜与父母的每一次相处,并为他们的福利和幸福负责。我们需要明白,父母的身体健康和心理需求是我们孝敬的重要方面,只有真正关心和理解他们,我们才能够尽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幅富有教育意义的图画,通过描述二十四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让人们在欣赏美丽的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领悟到孝道的深刻内涵。通过对这幅图的研究,我在当代社会中的态度上有了一些思考。我们不仅要尊重和传承这种传统文化,更要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心体会其中的细微之处,多关心和关爱我们的父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践孝道,传递爱心,并为构建真正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十四孝图心得体会作文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二十四个孝子孝事父母的事迹为题材,展现了中国人对孝道的崇尚和传承。这幅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孝道的精髓,给人以启发和深思。近期,我对二十四孝图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中几个孝子的事迹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一段:孝子报国。

孝子报国是二十四孝图中的一幅重要图案,它讲述了南郡王孙温因为治丧不力,被罢去官职,但他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抱怨,仍旧以孝心为荣,继续孝顺父母、报效国家。通过这个故事,我感受到了孝子报国的内涵。作为一个孝子,不仅要孝顺父母,更要为国家服务。国家养育了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安全和发展的环境,我们应该回报国家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来报答。

第二段:敬兄尊长。

二十四孝图中的敬兄尊长,以陆宾孙对待兄长的事迹为蓝本。陆宾孙对待兄长非常恭敬而顺从,尽管兄长不能言语,但他依然能够猜测到兄长的愿望,并尽力满足。我通过这个故事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孝子,我们要尊敬兄长、听从长辈的意见,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感受。尊敬兄长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也是对长辈智慧和经验的尊重。

第三段:受骗顶罪。

在二十四孝图中,受骗顶罪是一幅让人深思的图画,描绘了刘娥为替父青林县令顶罪的事迹。她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保护了父亲的声誉。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孝子应该勇于为父母担责,毫不退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保护他们的尊严和利益。同时,也要学会正义与公平,以便为父母争取应有的权益。

第四段:负重行孝。

二十四孝图中描绘了赵实孝背母巡礼的事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实孝为了尽孝心,背着行李,带着年幼的弟弟,带着行礼,远赴山东巡礼。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孝子需要具备的坚强和担当。要为了孝道,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为了尽孝心而奋斗。我们应当像赵实孝一样,在勇往直前的道路上,不畏困难,勇敢面对。

第五段:兄教弟音。

二十四孝图中的兄教弟音是一幅值得深思的图画,它讲述了关公教弟关平习音乐的事迹。关公不仅教导关平学习技艺,还让他明白音乐的精髓。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孝子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家人,更要在精神上教导和引领他们。只有通过善意和榜样的力量,才能引导家庭的和睦、孝道传承。

总结:

通过对二十四孝图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孝子的美德和精神。孝子不仅要尊敬父母,关心兄长,还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勇往直前,为父母挡风遮雨;要有担当和责任,用实际行动为父母尽力;同时,也要具备善意和榜样的力量,引领家人秉承孝道。二十四孝图让我进一步明白了孝道的内涵和重要性,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孝道,为家族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十四孝图心得体会作文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传统的画作,描绘了乐、何、孔、孟、宋、杨、卜等历代孝子孝女的事迹。这幅画意在告诉人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这些画作,我深受感动,产生了很多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二十四孝图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中的亲情。画中的孝子孝女们都是怀着一颗感恩和孝敬的心去对待父母的,他们用自己的十全孝行演绎了孝敬父母的美德。比如,乐毅替父报仇、杨孝文为母发憔悴等。这些孝子孝女们不仅顺应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更凸显了中华民族崇尚亲情、崇尚家庭的价值观。

其次,二十四孝图也唤起了人们对孝心的思考。在画作中,有的孝子孝女不顾自己的安逸,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和利益,都是为了孝敬父母。这让我反思自己是否孝顺,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是否为父母付出了足够的爱。这些画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发力,让人们明白了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一种幸福和幸运。

第三,二十四孝图传递了社会和谐的信息。孝子孝女们不仅在家庭中做到尽孝,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助人为乐。比如,何许人救人于危亡之际,曹首图同情一只受伤的小狗等。这让我明白,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孝敬父母,还包括了对周围人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社会中,每个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第四,二十四孝图也告诉了我们孝行的重要性。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孝顺父母并不仅仅是做一些表面的事,而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敬和爱护父母。这种孝顺的精神和品质应该贯穿整个人生,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信条。

最后,二十四孝图也给予了我们“德行天下”的教益。孝顺父母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德体系中,孝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通过学习和理解二十四孝图,我们能够明白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是我们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总体来说,观赏二十四孝图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深刻了解了孝顺的重要性,也唤起了我对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孝道文化能够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芒,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心得体会【】

最近无意间在课堂看到了一本书,封面上用楷体写着“二十四孝”,下意识的拿出来看了看,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自己也好学学古人孝敬父母,可没想到这一看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迷住了,让我无可自拔,没想到古代还有为了父母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的,再看看我自己,和他们一比真的就什么都不是了,再看看如今的90后;有一部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整天在外面玩,回家心情不好时还朝他们发脾气,把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在外面肆意挥霍,却不知道挣钱的辛苦,更加别说关心父母了,我真的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

自古就有‘乌鸦反哺,落叶归根’这一说法,它们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于是它们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懂得把自己的光和热留给那些曾经给予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因为那里才是灵魂和精神的归宿,古人都懂的“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有多么的重要,看见书中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外面大吃大喝时还记得自己的父母呢?他们有怎么知道父母吃的是什么呢?有的可恨的是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曾记得,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当儿子的,这样的子女配么?陆绩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父母,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我们确实该好好向他们学学,孝顺父母,懂得感恩。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来呼吁大家,常年工作在外多给家里打打电话,聊聊天。

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

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终于明白:想做孝子,还真是不容易啊!

曾经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现在终于明白,有些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说“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说的.是为了让母亲吃饱饭,竟要将未满三岁的儿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如果我的父亲也学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还算比较宽裕,这还是落不到我头上的。但不仅仅只是母亲与郭巨是血肉之亲,那三岁的儿子也是人,也是他的亲骨肉啊!如此虚伪,真是令人哀叹!

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以前我们认为是至孝的大好事,现在已用不着那么夸大其词的去做了。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却很少见有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这都是多此一举,若换在先前,你的这种行为回被大肆赞扬;若是现在躺在冰上用身体的温度把冰化开,不被人看作异类才怪。幸好只有少数的人会这样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二十四孝图》的心得体会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它以二十四个孝行故事为主题,展示了古代儿女对父母的孝道行为。我有幸在博物馆中欣赏到这幅壮丽的画卷,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孝道的伟大和价值。

第二段:道出感受。

通过观赏《二十四孝图》,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画中的故事生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对孝道的推崇。这些孝行故事不仅仅是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感激,更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烈的家族价值观念。弘扬孝道,传承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和发扬的美德。

第三段:思考孝道。

对于我来说,《二十四孝图》激发了对孝道的思考。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否能够感同身受那种对父母的孝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是否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对家庭和父母的孝顺?这些问题让我深感思考和警醒。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孝道,通过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护,同时也要传递给下一代,让这种美德得以传承。

第四段:受触动的故事。

《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让我动容不已。其中一幅画展示了一个儿子为治病给父亲挤水井的水,就为了遵守医嘱让其更好地恢复。这种无私的付出和对亲情的坚守让我为之动容。这些故事并不单纯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这更让人深信孝道的珍贵和真诚。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这些孝子一样,通过实际行动去关心和照顾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

第五段:总结。

《二十四孝图》是一幅描绘孝道的杰作,它通过二十四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孝子的行为和精神。观看这幅画让我深入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孝道。只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诚关爱父母、尊敬长辈,才能体现孝道的真正精神。希望这幅画作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激励更多的人去行善秉德,做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好子女。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体会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的心得体会

《二十四孝图》是一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世名画,它以二十四种孝行为题材,展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最为崇高的道德观念。通过欣赏《二十四孝图》,我深刻感受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真谛。以下将从画面的细节、孝道的内涵、人性的光辉、历史价值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首先,从《二十四孝图》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孝顺是一种细腻而且全面的行为。画中的每个主题都展示了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感人场景,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例如,图中有一位年幼男孩割股的画面,他为了给病重的母亲喂药,竟然割下自己的大腿肉,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人心生敬佩。此外,还有一幅描绘潜心治病的少女与劳作养家的少年,他们的行为无一不体现了孝道的全面性与多样性。

其次,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其内涵丰富而深刻。孝顺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敬爱,更是对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孔子曾言:“孝在顺人之心”,这句话表达了孝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对长辈的尊敬、对子女的教育、对社会的奉献,都离不开孝道这根纽带。而《二十四孝图》则将这一观念贯穿其中,通过绘画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孝道的种种表现,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孝道所蕴含的价值。

除此之外,孝道所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并通过画中形象的塑造,向人们传递出一种伟大的力量。无论是主动扶起跌倒的老人,还是克己奉公的公子,都表达了人性善良的本质。这些形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相呼应,表明善良之举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孝道的常态,更是中国人的普遍行为。这种人性的光辉不仅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激励人们效仿,成为现实社会的标杆。

此外,《二十四孝图》也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它以饱满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展现了清代孝顺道德的巅峰成就。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时期人们对孝道的理解和追求。在那个历史时期,孝道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因而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文、绘画、小说等形式来表达对孝道的崇敬之情。

最后,《二十四孝图》给当代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在当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孝道观念却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欣赏这样一幅具有深刻内涵的画作,重新认识和理解孝道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将孝道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之,《二十四孝图》以其内涵丰富、细节生动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孝道以及中国美德的瑰丽画卷。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孝道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同时,它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传统文化中人性的光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社会来说,《二十四孝图》是一幅可以启迪人们思考和行动的作品,同时也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体会

孝道,自古以来就是贯穿于国人伦理和美德的精髓。

闲暇的一个人去郑州城隍庙转了一圈,这是第三次来。第一次和同事,第二次和我弟。总觉得这个地方,有尘世难得的清净,总之,我喜欢这里。如果说前两次是看热闹的话,这一次应该是看到了门道。留心看了正殿两侧的垂直坡面上画的就是二十四孝彩图。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常常给我讲这样的故事。

常言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最近细细品味了儒家的经典著作,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感触良多。

个中,印象最深的当属,“戏彩娱亲”、扼虎救父、嗜指痛心、鹿乳奉亲等等。

戏彩娱亲,讲的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曾派使者请他出仕,他却表示不屑。这人很有意思,已经七十岁了,还说自己不老。对自己的双亲十分孝顺。他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学者婴儿的样子嬉戏哄二老开心。取水上堂的时候,故意假装跌倒在地,学着婴儿那样啼哭,父母看了哈哈大笑。

今天看来,老莱子总是让人觉得少不了做作之嫌。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就很是反感。但我觉得,这又有何妨,其初衷是好的,就是一个劲的让年迈的父母永葆一颗不老的心态。

扼虎救父,是关于晋朝杨香勇敢把父亲从虎口中解救的故事。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随父亲去田间割稻,_然闯出一只白额虎,把杨父叼在口中。幼冲的小杨香,情急之下,完全忽视了自己与老虎力量的悬殊,竟然用小手卡主老虎的咽喉,直至老虎瘫软在地,父亲得救。虽然摆布不了夸张的色彩,小小的一个女孩子力气能有多大,但是我们不得不由衷赞赏这样一个勇敢和孝顺的女孩。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体会

孝,自古以来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它一代又一代得传承着,迄今为止,依旧被人们所重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个都没有孝心的人,是没有道德的。孝,是一切品质中最为基本的一个,但是却又是最为重要,很多人也并没有做好的。孝,是一个人一生的作业,无论你是万人之上的富豪,还是流浪街头的乞丐,你都要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将我们养育长大、教育我们,所以,孝敬父母是我们天经地义的。一个孝顺的皇帝,对百姓也能施仁政;一个不孝顺的皇帝,再兴旺的国家也会灭亡。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最基本的就是从是否孝敬父母看出。

现在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繁忙”,经常早出晚归、游荡他乡,哪怕好不容易有时间陪父母,也总是厌烦地辞掉,宁愿去陪朋友一起发呆,也不宁愿回家看看愈发憔悴的父母。

近日有一档十分火热的综艺节目《旋风孝子》几位明星和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共度六天五夜,用自己的行动弥补失去的孝行,其中所有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太忙,并没有时间。这也引发了各大网络的关注:孝,是否被我们说得太过于轰轰烈烈,而忘记了自己的本质?父母并不在乎你的官衔职位,而是想要让你多陪陪她,就像你小时候他们陪你一样。尽孝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了,而是要每天都坚持,为父母做好每件点滴小事,让他们感受你那颗最诚挚的心就足以。

从现在开始尽孝吧!我想我们都不希望有后悔的那一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十四孝图》读书心得体会

捧着鲁迅先生那本朝花夕拾,翻了好一会儿,半天没憋出一句话来。虽说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坛当之无愧的巨匠,但我总觉得他的文笔太过深沉晦涩。也许是我的觉悟低了些吧,连思想也有些不同的,就像那篇二十四孝图。

“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图本是一本宣扬儒家“孝”的观念的儿童传统读物。而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就写在于“反对白话文”的潮流争锋相对之时。作者以激奋起笔,贯穿了辛辣的讽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虚伪,表达了他的爱憎之情。

并不是否定鲁迅的观点。的确,新中国是需要像他这样敢说敢做的人才,也的确很渴望一个去打击封建残酷的声音。然而,对于他所言的观点我却意见相左。

不得不承认的是,二十四孝的确有着一些像“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话的故事。也有一些极端一味的如“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你可以称之为荒诞,但它只是仅仅起到警示后人的作用,目的还是好的。试问难道真的有人去学着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着鲤鱼的到来?有真的有白发老爷在故作轩状吗?古代不受孝道的极为少见,也算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如今的社会不孝儿女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长大,成人后却对父母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我想现代人也逐渐丧失了这种传统了吧!孝并不像鲁迅所言的那番“难到了几十几百倍”。父母累了送上一杯热腾腾的暖茶,看见你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看见成绩单上那喜人的成绩。我想知一切都足以让父母舒展眉头的了。可惜,有人连这一点小事也做不到,让双亲头上的白发添了一根又一根。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么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对郭巨埋儿的描写。这一段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鲁迅先生在旧事重提中说:“童年时代的我和我的伙伴实在没有什么好画册可看。我拥有的最早一本画图本子只是二十四孝图。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鲁迅先生还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不是让谁照著学,而是一点,让大家明白,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去爱自己的的父母,害自己的孩子是不对的,但要学习这种文化,而非是模仿是通过故事告诉大家孝敬父母。

绅士赤条条的躺在冰上面”借用的是“卧冰求鲤”的故事。晋书?王祥传说他后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借用的是“子路负米”的传说。子路,姓仲名由,孔丘的学生。他服侍父母时,自己只吃粗劣的饭菜,为父母到百里以外去背米。”鲁迅在前文已说过,学“子路负米”并不难,而“卧冰求鲤”则有点危险。这里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但却很少看见那些“绅士”、“将军”为老百姓做出类似“卧冰求鲤”、“子路负米”这样的善事来。

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小学生二十四孝图阅读心得

《二十四孝图》(元代郭居敬著《二十四孝》,后人配图)是民间广为流行的幼学启蒙读物。它从解读儒学经典《孝经》入手,讲述孝文化的理念与精神,它把一个人对生身父母的孝爱,提高到至高无上、绝对不二的地步。即使舜的父亲、继母和异母弟几次三番想害死舜,他也毫不记恨,照样恭顺父亲,友爱兄弟,因而“孝感动天”,帝尧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选定他做帝位继承人。(见《孝感动天》)《孝经》强调“孝”是“至德要道”,突出“孝”的教育“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事亲”、“忠君”、“立身”置于同等地位,这就为后世封建统治者大肆宣扬“移孝为忠”、“以孝治天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孝经》和《二十四孝图》过分强调愚孝愚忠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甚至把愚忠愚孝的士子视为道德楷模,这就必然忽视人的独立意志,束缚人性自由,扼杀人的创新精神,阻滞社会改革的进程。

诚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孝图》中确有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孝亲故事。例如,子路早年家贫,自己吃野菜充饥,却从百里外背米侍奉双亲(《百里负米》);陆绩六岁时随父亲去袁术家里做客,却惦记着母亲,要带两个橘子给母亲尝尝(《怀橘遗亲》);黄庭坚身居高位却每天晚上替母亲洗刷便器,竭尽孝诚;汉文帝母亲卧病三年,每天亲口尝过汤药后才给母亲服用(《亲尝汤药》);朱寿昌弃官去陕西寻找失散50多年的生母,终于在陕州找到70多岁的母亲和两个弟弟(《弃官寻母》);此外还有扇枕温衾、鹿乳奉亲、行佣供母、乳姑不怠……,这些故事主人公仁爱天下、孝敬亲慈、敬畏天地的美德,在关注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的确值得我们世代传承,大力发扬,在礼崩乐坏的今天,尤其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

不过,我们讲“孝”道,绝不宣扬愚孝愚忠、“移孝为忠”的旧观念,更不是维护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旧秩序;新的时代条件下,“孝”道的要义应是仁者爱人,爱心反哺,报答父母亲的跪乳之恩。我们要给大家提个醒,不好过度夸大《孝经》、《二十四孝图》的道德教化作用,好像它真的成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挽救社会颓败风气的灵丹圣药,传统“孝”道的消极影响千万不可小觑!90多年前,鲁迅等“五四”先驱者对“孝”道的批判,主要也是扬弃其愚孝愚忠的糟粕。鲁迅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就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孝顺”本来是传统美德,如若发展到“长者本位”的极致——愚孝愚忠,就不好了。所以鲁迅在《朝花夕拾》里面,忆述幼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时说:“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鲁迅对24个教孝故事并不一笔抹杀,但他特别举出“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揭露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忍,提醒我们不可忽视《二十四孝图》对国民精神的腐蚀与毒害。

《卧冰求鲤》图说琅琊人王祥的继母患病,想吃活鲤鱼,顾不得天寒地冻,他解衣卧于冰上,冰凌融化,跳出鲤鱼,继母食鱼后果然病愈。鲁迅打趣道:“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埋儿奉母》图说晋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却担心养了儿子不能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省些粮食给母亲吃。所幸地下挖出黄金,既可孝敬母亲,又能养育小儿。鲁迅调侃说:“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最让鲁迅反感的是将“肉麻当作有趣”的《戏彩娱亲》。相传楚国隐者老莱子对父母至孝,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还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讨父母开心。有一次给父母送水摔一跤,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娃娃哭,引得二老大笑。鲁迅说:“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其实,不光鲁迅举出的几则故事显得虚伪残酷,此外诸如八岁的吴猛夏夜为了父亲安眠,竟_身坐在父亲榻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恣蚊饱血》);十四岁的杨香竟能掐住猛虎的咽喉,从虎口里救出父亲(《扼虎救父》);丁兰在父母过世后用木头刻成双亲雕像事之如生,其妻针刺木像,使手指流血,遂将妻子休弃(《刻木事亲》);王仪的母亲在世时怕雷,每当雷声响起他就跑到母亲坟头跪拜哭泣,请母亲不必害怕(《闻雷泣墓》)等等;也大悖于情理,显得荒诞而矫情。

鲁迅说他小时候听人讲过“二十四孝”故事后,“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他抨击此类图文“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重读鲁迅的《二十四孝图》,感到老先生的批判并没有过时。

如今,这套被鲁迅和许多“五四”巨匠批判过的“二十四孝”图,居然被贴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标签,被不加分析、堂而皇之地贴在通衢大道和学校门口,请问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主管你们是怎么想的?难道这些散发着腐儒气息,泯灭个性意志,培养奴隶顺民的孝道故事,可以替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吗?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到底是锐意创新大踏步前进了,还是因循守旧拉车屁股向后退了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