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化改革论文(通用12篇)

时间:2023-12-05 00:40:26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一般具有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优美等特点,给人以良好的阅读体验。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帮助写作者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论文

1.管理者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建筑行业体制改革之后,各个建筑企业都实行项目制,通过独立的项目部履行承包合同,无论是从图纸的会审、还是项目的施工,再到后期的结算,都是由项目部完成,而工程质量的管理也完全依靠项目部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项目部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对于质量管理责任意识认识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质量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出现了管理体系不落实,管理方法不实施等现象,缺乏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体系作为支撑,管理人员依据管理体系有序开展工作。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项目部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很多工作都是依据管理人员的传统经验进行,缺乏实际性和科学性,使项目中埋下诸多安全隐患。3.对质量细节把握不够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细节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项目的质量,例如,材料质量,隐蔽性工程的质量管理等,在这个问题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落实度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1.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整体素质。

施工企业要想确保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必须要有一只高素质且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团队,能承担起质量管理工作的重任。为此,必须要对质量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尤其需要对管理人员的质量知识、施工技术以及安全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教育,确保其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薄弱,必须要加强宣传,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对项目的意义灌输到管理者的思想中,让其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更好的投身到质量管理中去。

施工单位在开始施工之前,必须要对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并根据施工要求形成施工质量管理手册、作业指导书等,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确定相关责任人,建立起完善的责任机制,保证各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责任明确,层层把关。同时,建立起明确的动态管理监督机制,使质量管理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参与管理,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实现质量管理信息的有效传递,使每个人都能及时了解到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风险,找到有效的解决对策。奖惩机制对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体系的建立,能提升管理者的工作热情。

3.管理人员要加强材料质量管理。

材料质量是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控制。由于建筑材料的需求量较大,在采购的过程中一定要货比三家,掌握材料的信息,综合比较,择优选择。管理人员要对材料采购的过程进行控制把关。在材料进场之前,必须要进行抽样检查,对不符合质量要求和施工要求的材料禁止入内,并且要保证材料有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以及材质证明。在材料进场之后,管理人员需要和材料人员进行沟通,并同工地的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对设备和进场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对于特殊的材料必须要有试验报告等。对材料的堆放也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防止不合理堆放影响到其使用性能。

建筑项目的每个工程都有具体的施工方案,每一分项工程在施工之前也必须要做到方案先行,且施工方案必须要实行分级审批,并做出样板,反复对样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到设计方案符合要求为止。在工程实际施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以施工设计方案为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并根据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质量水平。

三、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是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施工质量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对当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市场化改革进程与企业诚信建设论文

要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必须对各类污染源实施有效的治理。在工业污染防治上,我国从1980年代开始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即工业企业自己治理污染并负担治理成本。在过去的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是:一是没有考虑到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对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这一政策基本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则存在着规模不经济问题;二是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政府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在一些中小企业密集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曾经异常严重。随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上升,其污染排放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工业污染来源,其污染治理也无疑会成为下一阶段监管的重点。正如我国的许多改革经验来自基层的实践一样,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领先的沿海地区,已经开始了通过环保设施运营的市场化及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来破解上述难题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为了对这些做法进行把握和分析总结,我们于3月到浙江的杭州、嘉兴、台州、温州等地,对中小企业污染处理设施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成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林家彬、周宏春、苏扬及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周国梅、浙江省环保局韩志福),并收集了相关资料。下面,我们将简要地总结这些做法的主要经验,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供有关各方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的主力军。同时,相当一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化工、电镀、印染、制革、造纸、医药等,污染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浙江是一个人口密度和收入水平都很高的省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比较敏感,省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目标,全省上下对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状况具有强烈的意愿。另一方面,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在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问题上,浙江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做法。从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来源看,可以大体上分为下列四种形式(浙江省环保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产业化”,12月(内部材料))。

(一)政府融资,企业化运营。

这类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款、外国政府赠款、政府国债、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国有公司参股等,由政府统一筹措。环保设施建成后按企业模式进行运营管理。政府按照核定的全额成本,包括日常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费用,制定污水、垃圾等的收费价格,运营企业据此向排污企业收费,或者政府收取费用后转交给运营企业。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保证了建成设施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绍兴污水处理工程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绍兴市政府抓住“明确投资主体、完善治污体系、建立回报机制和加强政府监管”四个环节,一期污水处理工程政府投入2500万,带动了5.2亿的资金;总投资6.5亿的二期工程也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绍兴市人民政府:“市场化治污之路”,“全国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交流材料,,8)。建设资金由财政拨款、政府国债、项目公司股本金(绍兴县给排水工程处、绍兴水务集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入股组建)、排污企业预购排污权缴纳的建设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构成,其组建的治污股份有限公司,根据物价部门测算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1.67元/吨),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治污企业“补偿成本、保本微利”的原则,分别向企业和居民收取0.5~2.2元/吨的处理费,其中,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为2.2元/吨,居民生活污水为0.5元/吨,用于日常运营、维护以及设备折旧;污水处理厂和污水输送工程也实行独立核算、企业化运营。

(二)政府引导,民间投资。

地方政府根据环保需要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项目招商,明确工程规模、排放标准、收费价格等项内容,同时给予投资者局部经营垄断、排污量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等项承诺,以及土地价格等其他方面的优惠。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由投资方自行安排。投资方一般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承包合同,或者采取bot方式,运营交给专业运营商。这种做法的关键是在政府承诺的条件下,能够保证投资者收回投资,并有利可图。我们访问的浙江省环科污水处理厂和嘉兴洪合镇污水处理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位于余杭开发区的环科污水处理厂是由浙江省环科院、开发区管委会等三家单位发起组建的项目公司,以bot的投资方式建设,设计日处理污水1万吨,总投资850万元,为开发区内的六家印染企业处理污水。投资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即:项目公司股本金、以污水处理厂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及向排污企业预售污水处理服务费用。项目经营期。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照处理成本(经测算为1.7元/吨),加上合理的利润向排污企业收取1.8元/吨的处理费;同时承诺在每天进厂污水少于收支效益平衡点7000吨时给予补贴;经营期满后整个工程无偿移交给地方政府。洪合镇污水处理厂由嘉兴秀洲区环保局组织招商,设计日处理污水8000吨,工程总投资800万元。其中项目公司股本金和股东按比例提供的项目建设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300万元,为8家羊毛染色企业治理污水。公司是独立法人。政府特许项目公司按每吨2.50元的价格收取污水处理费,投资回收期,预计5年就可以全部收回投资本金。投资900万元的二期工程也于月投入运行。

(三)政府资助,民间投资。

与前者的差别是政府以某种方式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大致上属于准商业化的模式。由于政府提供了部分资金,降低了污染治理项目的投资风险。其优点是有利于吸引民间投资,同时又便于平抑对中小企业的排污收费价格。在具体做法上,依然是采用签订特许承包合同或者bot方式。政府投资一般作为优先股,只参与分红,不参与管理。政府分红部分一般继续用作环保开支。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公司和杭州大地危险废物处理公司均采用了这种模式。

温州市东庄垃圾发电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320吨,年发电2500万千瓦。一期工程投资6500万元,日处理生活垃圾160吨;瓯海区政府出资3000万元,其余由温州市民营企业――伟明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运营期25年(不包括两年建设期),然后无偿归还政府。项目公司按每吨32.14元的价格向环境卫生部门收取垃圾处理费。一期工程于11月28日竣工。实际处理垃圾200吨,年发电900万度,并通过iso9001认证。除自身耗电200万度外,其余部分由电力部门按0.50元/度的价格收购入网。扣除运行费用和设备折旧,预计投资回收期为(按此推算有的净赢利期)。

物焚烧处置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杭州市已经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征医疗废弃物处理费,作为废物处理的费用。

宁波现代化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利用项目,日处理垃圾1000吨,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政府投资1.2亿元,其余部分利用社会资金,各投资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管理,并依靠发电入网和垃圾处置收费,现已有一定的投资回报。

(四)民间集资,企业化管理。

这种方式在乡镇规划的特色工业园区中运用较多。政府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由已经或准备入园的排污企业集资入股,组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一般委托专业公司承包,或者采取bot方式。污水处理费用由股东企业按照排污量分摊。

这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浙江有多种形式的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的民间集资形式。如由相邻的同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污染处理设施,共同使用、共同管理,杭州七厂联片污水处理厂采取了这种形式;萧山区航民集团公司建设的航民废水有限公司,采取了以一家企业为主集资、自行管理、多家企业共同使用的形式。

温州市中小企业大多采用污染集中治理的方式。例如,在龙湾电镀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将污水治理设施纳入规划,投资约160万元。对电镀废水处理实行政府垂直领导,环保部门监督,并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行排污和治污的分离,排污者(电镀小企业)付费,治污者收费,对入园97家电镀小企业排放污水实行集中治理,既有利于基地的整体管理,又能保证治污设施的正常运转,较好地解决了排污企业可能存在的偷排、漏排问题。

温州鹿城区的制革污水处理采取了业主委员会负责制的办法,由业主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下设的环保服务公司负责污染治理。在资金运作上,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银行贷款、申请污染源治理补助为辅的方式进行融资。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治污设施的运营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污水处理厂按股份公司市场化经营,收取污水处理费,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自筹资金按基地内制革企业拥有的转鼓数量、容积大小计算。

针对中小企业多,环保监督难的实际,4月,浙江省环保局会同财政厅联合颁发了《浙江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工业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环保意识。

二、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经验与存在问题。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国内最早开始城镇污水处理厂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实践的,是江苏吴县f直污水处理厂。该厂建于1991年,承担全镇工业区24家企业工业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的专业化治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通过专业化运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取得明显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第一个“乡镇污染集中控制处理示范区”(许秧南:“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46~149页)。

从融资和运营方式的多样性上看,浙江省在中小企业污染治理上,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使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最为经济。这些做法的基础是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污染谁付费”,由具有环保设施运营资质的专业公司负责污染的集中治理,解决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技术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要求的难题。此类专业公司,目前浙江有29家。有的是原环保系统的专业人员“下海”创办的,也有私营专业公司取得政府环保机构认证的。这些专业公司或者对园区内企业的污染物实行总承包(包括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或者只承包园区已建成环保设施的运营。具体的付费价格或与企业协商,或由政府核定;每个企业付费多少与企业的排污量挂钩。

(一)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的成功经验。

通过与环保系统及治污公司管理人员的座谈,以及对有关材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严格执法是前提。浙江省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与沿海大多数地区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做的,也是从依靠政府保护环境逐步转向市场化的。在经过关停小企业、“太湖零点行动”和20开始的“一控双达标”三次环保“风暴”后,特别是在一些污染型的小企业被关掉后,大多数的企业家认识到,环境保护已经不是与己无关、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事情了,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只有“关门”一条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地方政府,特别是环保部门的积极引导,小企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治理污染的道路。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严格的环保执法,就不可能有浙江的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江苏、深圳、广州等地的情况也是如此。

2.合理收费是关键。如果没有合理的投资回报,治污企业就会失去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础,最终难免走上“环保靠政府”的老路。但是收费标准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加大生产企业的负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收费标准应当是,在享有一定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前提下,收费能够使治污企业获得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盈利水平。浙江等地的实践表明,一些生产企业原来自己上过污染治理项目,花多少钱心里有数,只要收费不超过他们原来的支出就可以接受。因此,收费标准不超过生产企业自己治理成本就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也应成为物价部门对收费标准进行核准的参照依据。

3.企业诚信是根本。在过去的污染治理中,污染的产生者与治理者之间缺乏直接的利益联系。如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政府来治理河流,实际上是公众承担了污染者的责任;又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全部由财政负担,公众没有直接为污水处理支付费用。通过污染集中治理,将污染产生者和治理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排污者通过向治理者购买治污服务而承担了治理义务,治理者则通过出售治污服务而从中获益,这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但是,如果任何一方缺乏诚信,“游戏”就难以进行下去。例如,治污企业不处理废物而是偷排,或处理不达标,影响环境质量将使大家的利益受损。同样,如果排污企业不按照约定付费,治污企业就要背上债务,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直至“关门大吉”,最终受害的还是社会公众。因此,诚信是“游戏”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在这里,一是排污与治污企业之间的诚信靠契约关系维系,二是政府的监督事实上成为双方履约的重要保障。

由于市场的逐利性,政府必须加强对治污企业和排污企业的监管,以确保发挥环保设施的社会效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浙江在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具体的政策性问题,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现有政策不能满足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和垃圾收费、水价改革和外商投资目录等方面,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作的市场化创造了政策环境。如明确提出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污水和垃圾收费政策;改革现有运营管理体制,实行特许经营;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扶持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发展;对地方政府提出了监管和规范市场、保障市场化健康有序发展等要求。但是,许多政策是部门制定的,跨部门时根本不起作用甚至被“对我有利就用”所替代;一些是中央政府只给优惠政策而没有资金投入,实际执行需要地方出“银子”,因而由于各种原因而执行走样;废物处理的收费标准差别很大,一些地区由于收费太低根本不能支撑环保设施的运营。所有这些,都制约了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制定时更注重实际和可操作性。

2.环保设施运营资格的认可有碍社会资金的流入。专业治污公司的出现,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局面,明确了排污企业、治污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之间的.职责。同时,有利于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优惠政策摆在明处,依靠竞争来增强治污企业的自身动力,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质量,降低运行成本。然而,资格认可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要求有2~3年的运营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有能力但没经历、或有钱但没有环保知识的人才和社会资金的进入。虽然设立这一“门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中含这样一个“潜台词”:专业人员也是资本运营的“能人”,社会资金只有由“他”来使用,否则就不能进入环保产业市场。假如企业家不愿意将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支配,无形中将减少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这与国家环保总局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3.享受的政策优惠存在差距。例如,绍兴污水处理厂由于是以政府为主融资建设的,因而可以享受到土地使用权、减免税、以及排污收费等方面的优惠。而私人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用地比照企业的政策执行,享受不到减免税;特别是在排污收费方面,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具有公益性,因而处理后的水向公共水体排放是不收费的,而中小企业污水处理后向公共水体排放要收费,这也事实上增加了中小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而这种成本最终还要转嫁到企业的身上。

4.环保设施运营企业的利润不合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个地方的治污企业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这种现象其实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治污企业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对排污企业较高的收费。排污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这种价格,是因为集中治理以前的交费标准较高;或原来自己处理“规模不经济”的成本较高。长期下去,存在一个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需要政府的协调。

为了加快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进程,结合调研中总结的经验和发现的不足,以下对其中的一些问题加以讨论,并提出有关建议。

(一)对环保设施市场化运营需要加以引导和扶持。

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有三层含义。首先,治污企业与排污企业之间是购买服务关系。第二,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自负盈亏;第三,在治污企业或运营公司的选择上存在竞争。推进环保设施市场化的好处在于:一是将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来由政府建设、事业单位运营时,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费后也可能会用于其它方面;由专业化公司运作后,则要独立核算,花多少钱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机制,降低了监管成本。原来政府要对众多的排污企业监管,难度较大;实现市场化后,排污企业与治污企业之间形成服务的提供者与购买者的契约关系,不仅降低了管理成本,还可以提高监管效率。三是专业化治理,解决了治理规模的不经济问题。据美国环保局1992年的研究,环保设施市场化运作成本要比公营(政府或事业单位)低10~20%。江苏f直污水处理厂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仅基建投资一项就节约208万元,每年还节省废水处理费84万元。

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性,必须对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加以扶持。一方面,环境保护是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的典型领域,存在市场失效,仅靠市场不能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企业化运作,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还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由于治污企业的相对垄断地位,在批准、核定排污收费价格时,既要保证民间投资者能够还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业的负担,排污收费价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间投资者的盈利就必须有政府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价格、税收和其他方面的优惠。在政府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资本,把政策优惠转变为治污企业的盈利,并按实际需要提取折旧和大修理费用,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效率,为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二)为中小企业的污染集中治理创造条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集中治理是解决中小企业污染的正确途径。实践证明,市场化运作不仅降低了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也可以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关心市场,发展主业。鉴于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其对市场的依赖,只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相对集中于一定的专业区域或工业园区,从而使中小企业污染的集中治理成为可能。这就解决了因企业规模过小,导致污染治理设施达不到经济运行规模要求的难题。这一做法可以在我国的其他地区逐步推广。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是市场化的又一个条件。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除了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外,收集污水的管网不足、处理厂达不到设计规模也是原因之一。如果不提高运营效率,建再多的环保设施也难以扭转我国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因此,应该将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做到“同时”建设。更主要的是,环保设施的建设不能作为“形象工程”来做,而要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在推进中小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政策实施上,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市场规律鼓励竞争,给治污企业设置的“门槛”,不应妨碍社会资金的流入;对排入公共环境的污染物,应按总量或浓度的统一标准收取费用,同时要权衡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企业的负担逐步趋于合理。

(三)建立服务和监督体系,提高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化的能力。

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要解决当前污水处理厂政出多门、责任不清、管理混乱的局面,尽快实现统一管理。同时,环保局内设或代管的污染治理公司也应尽快脱钩,实现政企分离,让设施的运营交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去管理;要加强各级政府的法人股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提供服务,加强监督。应建立一支精通项目管理、法律和管理知识的专门队伍,为市场化提供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咨询服务。同时,为了规避市场化给政府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风险,各级环保部门理应承担起污染物排放的监督任务。垃圾处理造成的二次污染风险很大,在推进垃圾处理市场化时,政府应加强监管,地方环保部门必须监测其排放情况,防范环境风险。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机构,开展环保设施市场化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训,提高地方政府推进市场化的能力。

研究制定有关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规和政策,界定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法律责任,对环保bot项目,应明确参与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使之有法可依。

电力市场改革下电力营销管理浅析论文

中国市场经济运行趋于规范化,使得电力企业的行业垄断格局被打破。电力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单位,把电能作为商品对用户进行销售以获得经济利润。因此做好电力市场开拓工作,并实施必要的营销管理措施,使电力企业对社会经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电力市场的开拓属于系统化工程,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电力产品的质量、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电力服务水平等,使消费者对电能产品以及服务予以认可,随之电力市场得以开阔。

1.1提高电能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就需要在开拓电力市场的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电力企业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要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作为核心内容,以使电力产品被消费者认可[1]。电力企业在市场开拓中注重环境保护,就需要企业员工树立环保意识,无论是在利用能源时,还是对电能产品的研究开发方面都会影响周围环境,所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采取措施降低这种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1.2提高电力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

电力企业的电能产品性能要有所提高,就要在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上加以提升,并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力度,特别要有效利用政府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以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加大技术研究开发的力度,使电能产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使用性能上都得到相应提高。比如,在电力环保产品的开发上就采用了创新技术,即本辖区内建设充电桩设施,推动了电动汽车等电力环保产品并产生新的服务模式。随着科技创新以及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电力企业持续而稳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3创新营销手段以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在电力市场拓展时,要注重创新营销手段,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了满足电能用户的各项需求,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并且在树立服务意识的同时,使企业员工建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而使电力企业和企业的员工共同发展[2]。在对电能产品进行营销的时候,要采用多种营销模式,包括电能产品的现场营销、网络营销以及电话营销等。在具体实施中,省电力公司已经多方开展电子渠道缴费活动,进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特色服务,主要形式有掌上电力app、电e宝、支付宝、95598网站等。

2.1根据管理需要完善营销信息系统。

电力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将营销信息系统构建起来是非常必要的。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属于动态化的管理系统,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根据行业市场的变化对系统进行调整,如果在抄表时存在误差或者电力线路出现了损坏,都会对电力营销管理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在实施电力营销自动化管理工作中,要提高服务质量,就要将用电线路调整好,避免电力企业的生产与营销管理脱节。营销信息系统的运行,可以使得电力营销管理远程化。电力企业应用网络进行营销信息传输,同时还与电能用户互动,使得电力企业对电能用户的需求充分了解,电能用户也会更为了解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各项营销管理元素加以优化配置,对电能进行合理调配,根据实际需要规划电网并不断地完善,从而使电力营销信息系统实施电能管理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3]。营销信息系统运行中,如果出现误操作的现象,必然会给电力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对信息系统的配套软件进行技术更新,将系统收集数据、数据信息的传输、数据的存贮等各项功能都得以充分发挥,由此而实现电力营销的自动化管理。此外,应用营销信息系统实施电能管理工作,不仅会使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都有所降低,而且还避免了抄表数据出现误差。

2.2在营销管理中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呈多元化动态发展,市场运行轨迹也在不断变化。电力企业要适应市场环境,就要对自身营销管理模式作出调整,并实现创新。在电力企业对电能用户实施营销服务时,将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起来。然而,电力企业在新能源的技术开发以及应用上都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可以通过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加以弥补[4]。随着市场环境动态化的发展,在实施营销管理时将动态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构建起来,以使得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升。

建立电力营销稽查模式,主要包括日常式稽查模式、专项式稽查模式和专题式稽查模式。日常式电力营销稽查模式是按照营销业务流程对稽查对象进行定期稽查或者不定期稽查的方式,并在稽查的过程中以丰富经验为基础,注重稽查的灵活性,进而制定出年度稽查方案。在具体实施中,要在确定稽查主题之后对稽查的工作进行整体规划,对稽查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进而对稽查信息有效管理。专项式电力营销稽查模式是通过专业稽查,明确稽查的范围之后,分析稽查中所存在的各种质量问题,并筛选出用户清单中所提出的稽查对象[5]。专题式电力营销稽查模式运用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电力营销质量得以提高,对投诉举报要认真对待,基于稽查对象的实际问题,制定稽查方案,有效提高稽查效率。

3、结语。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电力行业的市场化运行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电力市场逐渐走向繁荣,需要电力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市场开拓和营销管理中,以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电力市场化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也成大势所趋。但对电力这种特殊商品,无论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还是在体制完善以后都必须有规划作为指导。

1引言。

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能源、包括对电力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强,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这对电力规划来说增加了不确定的因素。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

电力体制改革前,我国电力规划、投资和建设是包括发电、输电和配电的垂直一体化国家电力企业的内部行为。国家电力企业是电网的投资者。传统的管理机制保证电力企业能安全地实现投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利润,电网投资风险较小。电力改革前,电力工程(包括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自始至终都有很好的规划,统一性比较强。

随着我国电力改革的逐步深入,电厂与电网将彻底分离,分别成为独立的发电公司和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电网公司。并且在日后条件成熟时,将继续剥离电网公司的配、供电资产,最终在发、配、供电领域引入自由竞争,而输电领域则仍保持国家的自然垄断性质。

电厂和电网分离后,未来电源规划(新增发电容量和旧机组的退役)很可能是发电公司的`内部决策,以电厂投资者的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电源规划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市场的电价波动情况、国家政策的变化、能源的价格以及负荷的变化等因素。因此,新的机组(或电厂)的类型、位置、容量、投运时间,以及旧机组和旧电厂的退役或停运等情况基本上由发电公司自行确定,并且这些信息往往不能提前在市场中公布。

电力市场中的电网规划同样将面临很多的市场不确定因素,如电源规划、负荷变化、系统潮流变化等未知情况。电网规划要适应这些不确定因素,使电网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鲁棒性,相对于传统的电网规划来说要困难得多。随着网厂分开、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电网管理和规划组织方式、投资方式、输电定价体系、监管机制、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关系以及可靠性准则将对电网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将影响到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

综合起来说,电力市场化对电力规划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的关系。改革前电网所有权、规划权和经营权是一体化的。改革初期电力市场中电网仍然是垄断经营的,是运营企业同时扮演着输电网所有者、规划者、系统操作者和市场操作者的角色。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相统一的模式操作简单,有利于保证电网充足投资、合理规划和技资。当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分离时,公司之间以及公司与电网使用者之间的合同和商业的复杂性使得规划问题、利益问题变得很复杂。因此,在电力改革初期,采用电网所有权和规划权统一的模式是可取的。

2.2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电力体制改革前,电网规划是在己知电源规划的条件下进行的,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统一的、协调的。改革后,随着厂网分离、电力市场的建立,发电厂、电网的规划和建设,经济上和行政上是相互独立的。但由于电力工业的特点所决定,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和大型水电站开发、煤电基地开发和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因此电源与电网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统筹关系。双方应在进行规划时本着互利原则,相互提供信息支持,使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能在双方协商下完成。

2.3对电力规划的评价。传统的电力规划属于行业规划,其目标是使全社会效益达到最优。市场化条件下,除电网的行业规划外,还需要进行公司(企业)规划。进行这两种规划时,由于某种出发点不同,规划内容、目标和评价标准也不完全相同。

行业规划是政府或代表政府的调控机构用于指导市场竞争主体的纲领性和政策性文件。其主要作用是反映市场需求、引导投资方向和做好综合平衡,使社会总成本最小。因此规划思路上,要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充分体现全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国际和和国内的宏观环境中研究解决电力工业发展问题,使市场潜在的投资者能够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对其经营行为起到指导作用。

另一种是公司(企业)规划,是企业为谋求长期发展和生存,在对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基础上,对企业的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决策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和全局的谋划。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规划主体发生变化,评价方法也将发生变化:评价行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社会总成本的高低:评价公司(企业)规划的好坏主要是看规划对其所有者权益大小的影响。

3市场条件下电力规划的基本准则。

3.1适度超前原则。电力发展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称为电力弹性系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般应保持在0.8-1之间。但是电力弹性系数的多少,是与国家的产业结构有关的,如果耗电大的产业占有较大的比例,相应的电力弹性系数也就比较大。近几年凸现的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充分说明了前一时期的电力规划工作脱离了实际,预测的电力需求与实际的电力需求偏差较大,落后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且对电力弹性系数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因此,在进行电力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电力是国民经济先行的重要性,要着眼全局,加强前期工作,适度超前地进行电力规划。

3.2市场原则。电力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人电力工业,促进电力工业的内部竞争,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电力服务质量的目的。电力规划工作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首先,电源企业和电网企业都已经是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它们也是电力市场的主体,它们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因此,电力规划工作也应当遵循市场规则。其次,市场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必然涉及到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由于目前这两个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工作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市场主体,虽然为了保持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必要的行政指令是必需的,但是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协调两者的规划活动才是正确的,这不仅有利于调动两者的积极性,而且符合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则。再次,电力发展规划通过电力需求预测、发展目标、重点布局以及相关政策,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使不同市场主体从中得到提示和鼓励,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电源和电网统筹规划的原则。我国目前电网与电源资产的比例约为4:6,而国外电网资产占电力工业总资产的比例为55%一60%,个别国家甚至达到了70%。在目前的情况下,应当防止由于输电线路的限制而发生“有电送不出”的现象,从而导致新一轮的缺电局面。从技术的角度看,电源与电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关,是电力供应共同体的两个部分川。由于电源、电网都有各自的特性和规律,在电力工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需要更加重视协调电源建设与电网发展的关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在电力发展初期,电源布局决定了电网,电网规模决定了电厂可装单机容量大小;但当电网规模足够大,电网足够强时,这种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弱化了,但相互之间的要求与约束仍然是紧密的。总体上看,电力需求分布和大型水电站开发、大型水电基地和煤电基地开发、核电站开发决定了电网网架,电网引导负荷中心电厂和一般性电源的布局。

参考文献。

[1]陈进行.搞好电力规则促进电力工业发展[n].中国电力报,.

[2]王新民.市场经济下电力规划的新思路和新方法[j].中国电力,.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求各单位、各工种、各技术的相互配合和协作,为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展开,加强工程各部门间的沟通和配合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施工前应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将工作任务明确化、具体化,避免出现无人监管工程问题、推脱责任的现象,形成互为约束、紧密协作和沟通的高效施工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实时动态的进行施工现场的管理,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3.2施工规范化。

在进行施工前,应严格进行设计和技术的交底会审工作,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深化施工人员对设计方案的理解和掌握,为实际的现场施工提供明确清晰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序。同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展开施工,当出现施工现场和施工方案不相匹配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沟通,改进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施工中,还应严格进行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工作,排除不符相应要求的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是,清楚不合格的施工项目,重新返工,以免给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3.3加强施工监督以及质量抽检。

对于需进行质量检验的工程项目,应由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同时监督人员应做好记录工作,以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上报不达标的施工材料和部件,分析其产生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还用做好施工现场的监督工作,通过对施工图纸的深入分析,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并做好施工各环节的记录工作,以免出现漏项、缺项等施工问题。

3.4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使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各岗位严格落实持证上岗的原则,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以确保施工现场质量的整体提升。

4结语。

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存在着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不相符合,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脱节,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没有严格落实施工质量试验等一些问题,而给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此,应不断完善施工管理的责任制,进行规范施工,并加强施工监督以及质量抽检,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电力市场化改革论文

日本:稳步推进市场自由化日本电力在1951年5月以后,放开实行民营化,就形成了区域垄断的9家电力公司,这9家电力公司在区域都是实行发、输、配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由于日本的一次能源基本都是依赖进口,9大电力公司之间电源结构趋同,因此在国内不存在北电南送、西电东送问题和电源结构调整的问题。9大电网之间是弱联系,交换的电力和电量很少。日本政府由通产省负责对电力实施管制。管制的主要内容是:电价、环境保护和规划。电价管制的原则:

一是成本主义原则——按完全成本作为核定电价的基础;

二是共同报酬的原则——合理的利润,最早的总资本报酬率为8%;

三是公平负担的原则——采用成本加利润的`办法。对环境保护的管制主要是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对核电建设的环境评价;对规划的管制主要是对长期供求规划和核电建设规划要与电力公司共同讨论。1999年出台的新电力法是为了促进竞争,实现电力自由化。

它的主要内容:

二是新建电源项目实行招标。新电力法的施行,虽然放开了30%的电力市场,但到目前只有2%至3%的用户更换了供电商。从2000年3月电力市场放开,实行自由化。政府计划到2004年对现行开放作一个回顾:首先要检查的是自由化以来的实际情况;第二,了解海外自由化发展状况;第三是要检查电力作为公用性事业,在保持其公用性方面做得如何,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自由化的范围是否要继续扩大,是不是要全面自由化。美国:两种方案两个结果美国电力改革的核心是放松管制,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电价。1978年公用事业管制政策法出台,允许企业建立电厂并出售电力给地方公用事业公司。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出台,同意开放电力输送领域,并要求在电力批发市场引入竞争。1996年,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要求开放电力批发市场。厂网分开只明确必需进行功能性分离,分开核算。美国在放松电力管制过程中,出现了加州大停电和电价飞涨、电力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这样的重大问题,令政府惊惶失措,令世人震惊。美国的电力改革是从加州开始的,由于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大部分照搬英国改革模式,改革方案中存在固有的缺陷:一是强迫电力公司出售50%的发电容量,而同时没有要求电力公司和发电商之间签订长期稳定的供购电合同。二是要求电力公司必须100%从现货市场购电,没有期货市场,市场无法提供反映长期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

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价格传导机制,对最终用户的零售价格冻结,而批发市场价格可以大幅波动和上涨,使得处于中间环节的电力公司无所适从,价格倒挂,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论文

大多数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化的管理存在混乱的状态,不能够严格地按照标准化的程序进行各项管理工作,如:大多数的参建单位缺乏对标准化管理足够的认识,至今还未能够构建完善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虽然提高对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与质量问题的重视,但是,缺乏对铁路运营制定长远的规划。此外,铁路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够将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的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1]。

1.2缺乏成本管理的意识。

各个参建单位的经济效益与铁路建设工程存在紧密的联系,然而,各个参建单位与单位部门间不能够进行有效地沟通与交流,缺乏一定的成本管理的'理念,致使工程成本的支出经常会超出工程的预算,如:首先,由于缺乏明确的成本管理的目标,导致无法控制好成本管理;其次,存在浪费材料的现象,而且会使得大量的设备处于闲置的状态;最后,参建单位不能够控制好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发的意外状况,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铁路工程建设的各项成本。

铁路建设工程的整个环节中应贯彻落实质量管理,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建设工程的质量,如:由于设计单位缺乏对现场的实地考察,致使设计方案不能够满足现场施工的各项要求。此外,施工单位未能够严格地按照施工方案,且采用有效的施工工艺开展施工工作,无法保障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此外,监理单位不能够严格地控制好施工过程,对铁路建设工程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2]。

各个参建单位在建设铁路工程的过程中,应当将各个单位的责任进行明确,站在工程实际的情况的角度上,实行工程标准化的管理。如:标准化的管理制度。首先,建设单位应当将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很好的落实,而后则需要明确工程管理的目标,并且对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且切实地落实监督管理制度;其次,设计单位则需要对勘察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完善,将变更设计设计交底与配合施工的考核方式进行制定,并且切实的制定好安全管理技术管理与质量管理等各项制度,保证其能够覆盖至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找出施工作业中存在的重点与难点,严格地编制考核方式;最后,监理单位则需哟啊根据项目监督的各项管理的规定,将监理措施的各项细则进行落后,依照监理要求与项目特点,并且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现场的工作制度进行编制,将现场的监理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与权限进行明确,为铁路工程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2控制与管理好铁路工程成本。

首先,铁路建设工程应提高对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视,切实处理工程建设工程中存在各种问题,进而降低工程建设所需要耗费的成本。如:应加强与银行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获得银行的贷款与政策扶持,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提供重要保障;其次,应与政府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协调,促使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的工作顺利地进行。在铁路工程施工之前,则需要认真地做好现场勘查后工作,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认真地分析,为铁路工程建设的方案合理性与可行性提供重要保障;再次,管理人员应提升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推动工程成本的标准化管理的实现,如: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工程施工技术施工进度施工流程与材料采购流程的理解。加强各个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降低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所需要的各项成本;最后,管理人员则需要提升安全意识,及时地预测与判断施工建设中突发状况存在的可能性,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加强对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降低成本的支出,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材料与设备的监督与管理,明确各个人员的职责,防止出现浪费材料与施工设备的现象[3]。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为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施工的监督与管理,加大对工程设计工程监理与项目施工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为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首先,对于重点的工程以及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则需要设计单位加强地质勘测的强度,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勘测方式,确保勘测数据的可靠性与精确性,避免出现由于设计方案的失误,而出现工程变更的状况,降低铁路建设工程的各项投资;其次,施工单位则需要落实各项质量自检工作,仔细地排除施工中的各种安全隐患,并且相关人员应亲临现场,认真地检查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而后则召开质量检查的回忆,对质量检查的结果进行通报,而后则需要限期整改不合格的施工项目,为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最后,监理单位应当选派经验充足的监理人员,开展各项监理工作,配合施工单位,落实各项质量监管工作,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监管过程中应避免处发现违法与违规的行为,保障铁路建设工程的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建设的工程管理中,各个单位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沟通与交流,对铁路工程质量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仔细地分析,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的体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为铁路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实现铁路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推动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健康的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国文.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25+124.

[3]成诗冰.关于我国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01:252.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论文

摘要:电力系统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诸多电力工程,使得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加大,再加之电力工程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风险大等特点,导致电力工程建设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对此,应当强化电力工程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工程施工操作、控制施工质量,提高电力工程质量。基于此点,本文将从分析电力工程特性展开,探究强化电力工程安全质量管理策略,希望对于提高电力工程建设质量,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有所帮助。

作为施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安全质量管理,应当结合工程特性及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与落实,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企业经济效益[1]。如何在电力工程中,强化落实安全质量管理一直是电力工程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本文笔者将在下文中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为电力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结合电力工程建设实际情况及相关资料,笔者粗略的分析和概括了电力工程特性,即:其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电力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工程量大、风险高的工程,在具体施工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影响施工作业,导致电力工程质量不佳。如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人员等均为不确定因素,在电力工程施工中,可能对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进度等方面有所影响。其二,电力工程质量的波动性强。相较于其他工业产品,电力工程项目落实中诸多方面都具有不固定性,如生产工艺、生产线等,使得电力工程质量容易受此影响,使电力工程质量波动较大。另外,不同类型的电力工程对工作人员、施工技术、施工流程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如若电力工程施工中存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也会造成工程质量波动[2]。其三,工程质量检验不具备拆卸性。之所以说电力工程具备这一特性,主要是电力工程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工程中还包括隐蔽工程的建设,所以为了保证电力工程具有较高的应用性,需要对电力工程进行跟踪性检查,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如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整体工程质量。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其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餐饮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餐饮业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关系着消费安全和国民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本文从我国餐饮业的发展概况、餐饮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餐饮业发展经营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餐饮业;发展经营;发展策略。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举足轻重的因素,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力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餐饮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它关系着国民消费安全与社会的安定和谐。因此,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我国餐饮业的发展概况。

1.近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的特点。

近几年来,中国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餐饮业的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我国餐饮业快速持续发展,行业总体规模日益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提升和加强。第二,餐饮业的结构逐步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业对自身结构不断进行改造和提升,已经发展出丰富的产业生态,以满足千差万别的社会需求。第三,餐饮业的连锁发展态势好。目前,中国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连锁餐饮发展顺利,中西部地区也在逐渐渗透。第四,餐饮业的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中国东部地区的餐饮业零售额最高,中部地区增速最快,西部地区零售额占总额比重和增长贡献率最大。第五,餐饮业的城市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来看,中国省会城市的餐饮业零售额超过一百亿元的有18个,其中五个城市均超过200亿元,12个城市增长率均超过全国水平,9个城市的贡献率超过全国水平。第六,各个地方积极重视餐饮业的发展。不少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餐饮业对拉动内需和繁荣市场的作用,制定了以餐饮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了对餐饮业的扶持力度。

2.我国餐饮业发展的新趋势。

目前,我国餐饮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餐饮市场体系,旨在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形成以政府扶持、协会推进、分类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具体地说,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了六大趋势。第一,便利化。一方面,大众化餐饮的外卖、快餐、小吃和特色茶馆、咖啡、冰品、酒吧的市场需求将继续保持旺盛;另一方面,绿色餐饮和健康美食将成为消费的重要选择,团体送餐需求潜力变大。第二,产业化。传统餐饮正在向现代产业快速转化,餐饮业连锁经营,为餐饮业产品在生产、包装、销售渠道上提供扩大品牌的便利,加快了餐饮业产业化进程。第三,特色化。目前我国餐饮业存在严重的菜品创新不足问题,因此要加大对餐饮产品研究开发的投入,建立餐饮企业的创新机构,积极研制新菜品。第四,绿色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绿色消费在餐饮业中越来越重要,并且也将成为餐饮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第五,现代化。现代餐饮业正在以企业扩大规模和提高竞争力的方式加速代替传统餐饮业。第六,规范化。我国餐饮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就是引导餐饮企业的行为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和管理标准化。第七,国际化。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餐饮业也正在往国际化方向发展,人才、管理、资本和规则等方面的对接交融速度也将加快。总的来说,我国餐饮业的连锁经营、品牌培育、技术创新、管理科学化等态势明显,发展趋势十分良好。

三、餐饮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也得到了快速增长。社会经济交往活动的增加,直接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居民增加了在外用餐的消费支出;餐饮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质量提高活跃了市场。此外,假日消费也促进了餐饮业的增长,我国的法定假日每年有一百多天,不少餐饮企业都瞄准了假日商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餐饮业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是十分重要的。

1.餐饮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用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餐饮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种植业、养殖业、a手工业等等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给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产业效应。

2.餐饮业的发展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新需求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一般的餐饮服务不需要太高的技能,有助于缓解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餐饮业的发展还会带动农业、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饮料业等相关产业的就业。

3.餐饮业的发展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为餐饮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住宿餐饮业发展也促进旅游业的完善和增长。当前旅游消费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旅游消费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少地方政府都很重视重视餐饮业的发展,想要以餐饮业来拉动内需和繁荣市场,达到以餐饮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4.餐饮业的发展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消费市场。城镇居民家庭在外用餐的支出逐年增长,这就迫切要求餐饮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要求。餐饮业的发展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标志,餐饮的集中消费地就能真切反映一个地区的区域发展。

5.餐饮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陈旧的经营方式,提高餐饮产业的竞争力。餐饮行业的发展促使餐饮产业内部各企业改变自身陈旧的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四、我国餐饮业发展经营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餐饮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提高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上看,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呈现出几种态势:一是餐饮业多元化投资导致竞争日益加剧;二是城乡居民的大众餐饮消费需求快速提升;三是现代餐饮消费需求向科学型和营养型转变;四是连锁经营成为餐饮业经营的主导模式。虽然我国的餐饮业正在持续快速地发展,但是大部分餐饮企业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政策因素对餐饮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1)国家领导人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之风,导致餐饮业的,经济效益下滑,尤其是部分高端餐饮企业的前景很不乐观。

(2)行业政策待遇明显不公,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餐饮行业的水电价格是高于其他行业的,各地政府对餐饮企业征收税费的种类和比率差异较大,环保部门对餐饮业收费普遍偏高,中餐企业与外餐企业之间待遇不平等,这些都给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我国餐饮业的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行业市场秩序混乱。我国餐饮业缺乏规划引导,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行业组织和非法社团的监管缺失。

(4)国家统计局对餐饮业的统计滞后,无法准确掌握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餐饮业对扩大消费和促进就业的作用。

2.餐饮业管理水平偏低,综合服务素质仍有待提高。

(1)我国的餐饮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大多数餐饮企业仍然以单店经营为主,饮食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餐饮网点急剧膨胀导致餐饮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2)很多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中小型餐馆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初高中文化程度,缺乏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严重制约了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张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3)餐饮业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部分餐饮企业仍然存在卫生问题与安全隐患,多数国有企业由于整体缺乏先进管理技术和运作体系,正在逐渐衰退,而很多私人餐饮企业由于体制灵活多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餐饮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定位不准确,品牌意识比较淡簿。

(1)大多数餐饮企业的规模偏小,市场生存率低,发展后劲不足,向外发展的能力有限。

(2)目前餐饮行业缺乏鲜明的个性,多数都是在盲目地发展。没有明确的客源定位,产品趋同现象较为严重。

(3)不少企业品牌意识比较淡溥,盲目跟风,靠包装吸引消费者,不重视菜品的质量和内部管理。

4.餐饮企业人才缺乏,产业化程度水平低。

(1)许多外资餐饮企业都在以各种手段和优惠条件吸引餐饮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的人才。

(2)高档餐馆数量众多,中低档餐馆较少,餐饮业结构十分不合理,缺乏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不能形成产业化规模。此外,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对传统餐饮企业经营提出严峻挑战,现代网络消费者既重口味、也重口碑和价格。食品安全问题将继续影响餐饮消费,当前和今后政府监管工作的重点就是规范引导食品添加剂的使用。

五、促进我国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措施。

餐饮业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关系着消费安全和国民健康,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概况地讲,餐饮业的健康发展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市场,餐饮行业经营重于管理;把握时代特点,餐饮与休闲、文化相结合;转变观念,环保、绿色、营养、健康型餐饮消费升温;不断创新,品牌菜肴是餐饮企业的生命;追求特色,服务提升,赢得回头客;注重卫生,给顾客营造放心的就餐环境。

想要促进我国餐饮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餐饮业发展的重点。

(1)正餐的发展。随着商务活动的增多,高层次消费也在不断增加,饮食与社交相互结合的正餐消费就有了很大的市场。

(2)早餐的发展。要加强对早点市场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制定有关的标准制度,引导和培育早点市场走向规范化。

(3)快餐的发展。目前我国快餐业处于初级阶段,正在往质量标准、营养均衡、服务简便、价格低廉等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快餐发展的趋势。

(4)旅游餐的发展。旅游餐是社会餐饮业的重要构成之一,旅游业的繁荣为我国旅游餐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商机。

(5)学生餐的发展。目前我国大、中、小学人数众多,这个庞大的餐饮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

(6)风味特色餐的发展。要开拓特色菜点和风味小,注重特色经营和特色服务。

(7)餐饮社会化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外食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餐饮业中的低档消费市场,要加强餐饮业的经营管理,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餐饮环境。

2.想要促进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应洞悉餐饮市场的各种趋势。

(1)舒适安全。目前市民对健康饮食越来越讲究,营养卫生、食品安全成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2)健康绿色。健康食品在餐饮企业中是一个发展趋势,绿色无污染、无公害食品日渐成为消费者追求的时尚。

(3)经济实惠。餐饮业企业可以根据不同消费标准合理设计菜单,重视消费者的经济实惠导向。

(4)特色与文化品位。在现代社会,消费者对餐饮文化品位需求,已成为餐饮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趋势。企业只有融入了文化因素,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想要促进我国餐饮业的发展,要做好餐饮业的发展定位。要积极培育餐饮品牌,振兴老字号餐饮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国内知名餐饮企业;培育扶植地方名牌,发掘传统美食文化。以发展品牌战略、连锁经营、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现代餐饮业的发展。

(2)推进餐饮企业技术创新。要加快菜品创新,不断适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加强餐饮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餐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餐饮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

(3)要实现餐饮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要应大力发展绿色饭店,把丰富的农业资源利用起来,实现餐饮业产业化。

4.想要促进我国餐饮业的发展,就要继续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1)餐饮业通过连锁经营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连锁经营可以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有利于形成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个性化生存与发展。餐饮业的连锁经营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六、结语。

总之,餐饮业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式和新的服务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饮食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通过餐饮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加强政府对餐饮业的宏观调控,对餐饮业方面的好项目要直接扶持;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市场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快制定餐饮业管理的国家级和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的行业法规体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餐饮业的不断发展,提高餐饮业的贡献率,拉动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良鹤,史丽娜.浅谈我国餐饮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京文学,2010(10).

[2]申甲.中式快餐市场区域特征及其战略模式的选择[j].餐饮世界,(09).

[3]万蓬勃.对我国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09).

[4]邵宏.餐饮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j].河北企业,2008(07).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其改革论文

为了对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等提供更多保障,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法律风险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对内部权益纠纷、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防范。下面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风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完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做好防范法律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等防范措施进行阐述,希望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更多保障。

电力企业开展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时,涉及较多的事务,一旦存在各项制度不完善、操作不合乎法律规定的情况便会导致各类法律风险问题出现。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性质,能够获取较多的经济效益,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内部权益纠纷问题,进而导致法律风险出现;此外,电力企业内部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对知识产权重要性产生足够认识,未能做好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工作,同样可能引发法律风险;除此之外,职工薪资方面的纠纷问题、债务承担方面的矛盾、资产结算方面的纠纷问题同样可能导致法律风险的出现,如何对上述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下面对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进行具体分析[1]。

2防范措施[2]。

2.1对法律顾问制度进行落实。

电力企业可以聘请一些法律知识丰富、能够提供全面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并且对法律顾问制度进行健全,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检查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支持。就电力企业项目投资、对外担保、融资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而言,在制定决策之前应做好可行性论证分析工作,完成全部活动事项的审查工作,尤其是某些重大经济活动,企业需要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与讨论,并且遵照法律程序开展工作,为决策合法性等奠定基础。最后,政企分开原则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同样较为重要,在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乎法律规定,进而为合法权益的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2.2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做好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面临诸多法律风险问题,基于此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需要提高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能够按照各项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办事,为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奠定坚实基础。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负责,制定适宜的决策,而普通员工为日常经营活动和各项工作的执行者,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未能具备较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便会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电力企业应对法律风险防范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重视,使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均能对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进行增强,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最终为企业整体经营氛围的营造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2.3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团队建设工作,提高团队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为了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合理合法,企业内部需要组建一支优秀的法律风险防范团队,能够对电力企业产销行为、契约合同、改制、投资以及重组并购等方面工作中的法律风险进行合理规避,避免自然风险、商业风险、法律风险等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加强团队建设方面的工作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而言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好防范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法律管理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向管理人员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机会,最终为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和法律风险防范奠定坚实基础。

2.4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对法律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需要对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进行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法律风险防范及控制目标,进而确保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对各项法律事务管理制度进行制定和健全。针对电力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工作,应对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制定,进而实现对企业员工、内部资源等方面科学管理的'目的,为企业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提供更多保障。

其次,对合同管理制度进行健全,对合同管理办法进行细化和明确。电力企业需要对合同签订、落实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严格审核,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管理标准等方面内容对合同示范模板进行制定,促进合同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调整,为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提供更多依据支持。

最后,制定重大项目的法律咨询制度。通过聘请专业法律顾问一类的措施能够为企业招投标、日常经营管理等工作提供更多保障,通过咨询能够处理好各项利益之间的关系,按照法律规定完成利益关系界定等方面工作,进而减少金融纠纷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法律风险,为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更多法律援助。

2.5信息化系统成为法律管理的网络化平台。

信息化系统不仅是法律管理的工作平台,同时也是法律数据平台。信息系统可以对大量动态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各项业务风险分析报告,能为决策人识别和判断企业风险提供准确可靠的帮助,对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高风险行为及时进行纠偏。同时,信息数据保存和获取的便捷,还可以解决因人员变化或时间跨度带来的法律原始基础资料获取困难的问题。

2.6做好法律风险的评估预警工作。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为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手段,其中第一项措施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更多保障,有效减少经济损失,因此需要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首先,对风险评估预警制度进行制定,设计测评风险的指标体系;其次,做好风险级别评估工作;最后,对风险概率进行计算,结合法律风险内容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对其进行处理。

3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逐渐面临更多竞争压力,为了促进企业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更多保障,企业内部工作人员需要强化自身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采取适宜的防范措施對法律风险问题进行合理规避,最终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等提供更多保障。上文已经对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方面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国家电网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参考文中措施对法律风险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朱士林.现代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与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3):216.

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改革措施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不仅具有工程建设的一些共性,如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温度气候等因素对施工的影响,还具有其个性,通常情况下,水利水电的施工都是在偏僻的河流、水库、湖泊等进行,施工条件较为恶劣。另外,水利水电工程多具有较大的工程量、繁多复杂的施工技术、较长的施工周期,且需要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因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需要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氛围,各单位、各工种间加强配合,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进度,使工程能够顺利竣工。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

2.1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不相符合。

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以及相关规范展开施工是十分必要的,且施工现场和设计单位间还应形成紧密的联系。然而,在实际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在进行施工前,不少工程都没有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进行施工方案、施工技术的交底会审工作,在没有充分的施工准备下,展开工程的施工,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另外,在工程的施工中,还存在设计方案和施工现场不相符合的问题,而为了不延误工期,施工单位在不联系设计单位的情况,按照个人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而造成设计方案和实际施工不一致的问题,后期的工程设计也就无法匹配前期工程,工程的质量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都是现阶段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不利问题。

2.2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

由于施工现场的任务分工不明确,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存在混乱的问题。没有明确划分管理人员的具体责任,往往会造成无人问津施工现场中出现的问题,施工工序颠倒错乱,从而极大的延长了工程的施工周期。另外,施工现场缺乏严格的监管,管理人员松懈懈怠,使得各工序的施工质量得不到有力的保障,给整个工程的施工埋下了不小的质量隐患。

2.3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脱节。

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现场施工和质量管理间的密切关联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出现失控现象,将会严重影响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工序、施工规范以及工程质量的检验,极大的延长了工程的施工周期,后续工程的施工安全也失去了保障。而造成工程建设中施工和管理脱节的原因有许多,比如,在施工中,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图纸而是单凭个人经验进行,或是擅自修改设计方案,简化施工流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验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而造成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或是不合理的施工方案用于工程建设中,进而影响了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管理人员在考虑施工方案、施工时间、施工技术时,没有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考虑不够全面,而使得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施工不相符合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失控的问题。

2.4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施工人员作为工程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其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另外,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的资质和技能也应达到相应要求,以确保施工现场的有序性。然而,随着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迅猛的开发速度,技术人员相对匮乏,而造成使用现场没有专业人员的监督指导,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而是根据个人的施工经验进行,造成实际施工和设计方案不一致的问题,分项工程的施工和工程整体出现矛盾,使工程某一环节的质量问题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建设质量。

2.5没有严格落实施工质量抽检。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一般都需要抽检甚至全检现场的施工质量。在质量抽验中,试验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对于试验未通过的部分应及时返工处理,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而给工程的施工埋下安全隐患。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科学的混凝土配比是大坝、导流墙等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受施工条件和施工人员的影响,不少施工单位缺乏严格的施工质量试验,而是由监理单位来抽查,这就使得未抽查项目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使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进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及其改革论文

古代有一个《买椟还珠》的例子,这个故事不仅讽刺了买珠人没有眼光,不懂明珠的价值,只买了漂亮的盒子,还说明了商人仅仅通过外包装获得了利益,而包装实现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珍珠本身的价值,这种超出的价值就是包装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即建立在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对产品做充分的包装,使产品在市场上更容易实现比其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但如今包装行业经营体系还并不健全,制度也并不完善,企业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当今包装行业现状,制定出符合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以谋求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包装行业现状。

我国的包装行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处于爬升阶段,行业比较分散,而且中小型企业占大多数,规模性不强,创新力度不够,无法实现区域性经济体系。

(一)从世界角度看包装。

(二)包装行业分散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包装行业大都是包装印刷运输一体化,而运送的距离会为企业增添利润负担,再加上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多种多样,单体利润较薄,包装难以实现集体大规模化生产,致使目前我国包装行业比较分散。

1、包装种类复杂,较难实现规模化经济体系:包装行业涵盖了食品饮料、家庭日用、通讯传输等诸多领域,由于产品类型众多,又有些产品具有个性化,除了可以标准化的金属罐包装之外,其它产品包装统一化大规模生产较难实现。

2、运输距离限制,单体利益较低:包装物产品的价值量通常较低,因此运输距离就有限,包装企业就需要距客户较近的地方建厂生产,导致包装行业区域比较分散,而且只能小规模化生产,较难扩大企业产业链的发展。

3、资金投入不足:非上市的公司在资金投入能力的方面不具有优势,因此,企业很难大踏步地发展。

4、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不足:包装企业除了具备一定技术要求、高端产品的包装,大多数中小包装企业产品档次、附加值含量低,缺乏设计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盈利水平较差(毛利率低于20%)、投资回报率低。大型包装企业一般不接毛利率过低的订单,也很少对落后的中小包装企业进行并购。

虽然如今包装行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包装行业能否成为未来市场上的支柱产业还要取决于包装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对外经营。

包装企业不同于其它企业,其生产经营要根据当时社会市场的热点、产品的背景、消费对象等等,因此,对外的分析研讨是包装企业经营管理最关键的一步。

1、市场调研产品是策划的基础,产品的质量和功能是产品价值的主要体现方式,任何附加的.价值在本质上都属于泡沫。所以把握产品的特性和品质十分重要。在基础调研中除了了解产品,客户产品提供商也就是产品生产商的背景了解十分重要,这方面除了要了解产品的功能、品质、市场价格之外,还应该了解产品生产商或提供商的实力背景和供货的数量因素,因为这些到后期可以成为产品销售和产品市场拓展方面的瓶颈。这块的工作主要通过对客户的访谈和市场调研完成。

2、明确定位在产品规划之时,产品的定位十分重要。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的有效的营销的主要办法就是明确自己的定位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营销、广告策略。这样才能在产品线上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档次的人群的需求。

3、细分群体消费群体的细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消费者的心理认知,通过对产品的有效包装达成对产品促进销售的目的。对以上内容而言,产品定位和产品细分应该是统一模块的部分,相当于以产品为链接工具的两个不同方向的接口,一方连着销售商,另一方连着消费者。4、产品配对产品结构的设计的目的是用我们对产品的不同的包装形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产品结构的设计方面要考虑到不同消费者的心理。

(二)对内管理。

员工是公司的生命,领导是公司的灵魂,公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支团结协作、紧密联系的团队。可以说,企业对内部的管理是公司业绩的一部分体现。

1、人才管理公司的好坏在于公司的成员,员工是最重要的资产。笔者认为,每一位员工都是人才,其实人才不一定要具备多少优秀的特质,只要每一个人对自己所面临的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对所做结果负责的合适的人,都可以是企业的人才。人才的需求规格如何,决定了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是至关重要的。[2]因此,包装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人才管理手段,真正建立起适应包装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人才需求的人才管理组织;创造合适的环境,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有限的人才资源在企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财务管理包装企业若想实现业绩不断增长,除了保证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科学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明晰包装行业市场发展、会计核算资料、社会诚信机制)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变革。所谓包装印刷不分家,随着包装企业的持续发展,单一的包装业务运作可以变成包装印刷多业务运作模式,单一的信息变成交叉的信息,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更好的迎合包装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二、资产管理。债权人、投资者和经营者最关注的是资产。债权人主要关心资产的安全、保值以及其流通性;出资人主要关心资产安全,资产价值怎样去衡量,是否增值、保值,每块资产是否可以带来收益;经营者主要关心资产的安全、价格和效率。由于目前包装企业规模均比较小,股东需要投资一定比例的资金,能让经营者更好地生产经营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而经营者必须跟随时代潮流,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新型的包装绿色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再循环。

第三、合理利用金融杠杆利益。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他们的经营规模较小,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大,信用等级较低,长期负债较难实现,因此这样的企业可以单利用经营杠杆,扩大固定包装生产规模,从而增添企业资产利益;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他们的经营规模较大,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小,信用等级较高,易实现银行贷款和外界投资。因此这样的大公司可以利用联合杠杆,使用好负债融资后的资金,使企业大规模生产,企业才能获得利滚利的利润。

三、包装行业的发展方向。

四、结束语。

虽然包装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企业还均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还比较少,生产制度和要素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包装市场上竞争也比较激烈,为了包装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搞好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工作,定制适合自己企业的财务战略规划,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chanye//04/10/,【j/ol】,中商情报网,2015。

[2]宏民.中国绿色环保包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包装工程,,23(1)。

[3]李强,现代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j】.税收与企业,2003,(0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