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南春教学设计教案(精选23篇)

时间:2023-12-03 08:03:35 作者:JQ文豪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教学目标:能对相关冬景图作评论鉴赏。

一、导入。

回忆熟悉的“春”的诗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入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被日军宪兵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生自由读全文。

四、内容把握。

1、文章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给各个冬景图拟小标题。

2、各小组讨论后把小标题写到黑板上交流。

3、师点拨:每幅图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流露的态度是什么?

内容图景特点作者态度。

人居冬晨谈天图晴暖可爱。

植被寒郊草木图生气易体会。

冬雨农村微雨图悠闲迷人。

冬雪江南雪景图闲雅美丽。

旱冬旱冬闲步图晴和受欢迎。

五、比较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1、人居:北国的蛰居异境江南的曝背谈天(突出晴暖)。

2、植被:闽粤的冬是南国的长春江南的植被(突出生气)。

3、德国的寒郊散步江南的寒郊散步(突出宜人)。

4、“明朗”:江南的冬季(宜人)/北方的夏夜(明朗)江南的冬(明朗)。

5、举例比较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六、鉴赏五幅冬景图。

1、冬晨谈天图。

意象: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老翁小孩。

朗读:读出轻快的意味。

2、寒郊草木图。

意象:芦花、红叶、乌桕、草色。

学生活动:据师给出的上联文本意境对出下联。

上联:满地芦花映红叶。

下联:点点白桕乱梅花/根边草色漾绿意(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附:本想把“草色”与“乌桕”同时融进下联中,未果,望同仁们似出更佳下联。

3、农村微雨图。

背景:微雨寒村。

意象:长桥、远阜、枝桠、白雨、乌篷、“红黄”、三五人家、若干酒客等。

学生活动: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点化这幅冬雨图。

注意点:平仄、韵脚不作要求,只要意境把握恰当,给人一定美感即可。

景的营造与情的抒发须一致。

附:《天净沙秋思》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枯藤老树昏鸦,长桥水门远阜,

小桥流水人家,白雨乌篷杂桠,

古道西风瘦马,茅舍昏灯酒客,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

断肠人在天涯。悠闲客在江村。

4、江南冬雪图。

(1)鉴赏诗歌营造出的雪景与人性的闲雅的雪趣。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d(日暮)晚雪问饮。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dd(冬宵)微雪寻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dd(深夜)风雪闻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d(早晨)深雪报梅。

学生活动:可请学生试着抓动词,然后拟出雪景与人情交融的词句。

(2)比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例,郁达夫《雨》: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5、旱冬闲步图dd(写实)。

比较:江南冬雪图dd(吟诗)。

农村微雨图dd(作画)。

虽然写法不同,但都为我们展示了江南的冬的美丽。

七、总结全文。

1、语言特点:清新纯朴。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2、画家刘海粟评:“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八、拓展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哀江南高二必修

授课教师:苏元德班级:高二(1)班时间:2006年9月21日。

教学目标:

一、学习巴尔扎克和雨果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他们宽广的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友谊观。

二、学习本文不同于一般葬词的写作特点,鉴赏里面蕴涵着的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

三、鉴赏这篇葬词中高度浓缩、既诗化有哲理化的语言,充分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鉴赏这篇葬词的语言,体味它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的认识。

教学方法:

以读促教,披文入情。

教学设想:

学习本文,要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再通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再运用比较阅读使学生对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与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在学生阅读预习材料的基础上导入)。

一代伟人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确实无愧“批判”二字,那里面有资产阶级社会金钱关系的无情揭露,有对有志青年在黑暗社会中的毁灭的深刻同情,有对贵族在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直观描画。巴尔扎克,以他的全部热情投入创作,投入对社会的关注,甚至他创作完小说中的一个反面人物时情不自禁地对之厉声痛骂。如今,巴尔扎克已永远离我们而去,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从雨果先生的评价中缅怀这位伟人吧!

二、明确目标。

鉴赏文章的情与理,本文是悼词,有时说理散文,应抓住文体特点,鉴赏时可用两节课的披文入情的方法进行。

三、教师(或学生)激情朗读,学生听后发表自己的感受,畅所欲言。

四、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落实到对本文情与理的鉴赏。

明确:

从第10段开始,作者表达了强烈而独立的思想意识,即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除此而外,本文也有普通悼词常见的内容。

2、全文的基本思路、感情脉络是怎样的?

明确: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3、本文评价巴尔扎克,主要涉及他的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本文主要从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等方面对他进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哀悼、敬仰、赞颂之情。

4、完成课后练习二。

5、第5段开始说“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明确:

指巴尔扎克用他的作品来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唤起人们去改造现实。

明确:

羡慕他的非凡工作,羡慕他的饱满的人生,羡慕他的伟大而崇高的品格。

7、完成课后练习一。

8、课文前的背景介绍中认为这篇葬词“感情激越,文采华丽”,能否在文中找到例证?

明确:

例如:第五段第2句和第四句;第八段最后一句;第十二段第2句等。(学生各自朗读品味)。

9、这篇葬词的后三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生死观的?

明确:

后三段虽然还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观,“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等,这样,作者已经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五、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阅读《在左拉葬礼上的演说》,试与本文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

一、师生共同讨论思考课后练习四,体会本文的哲理性语言。

(答案见教参)。

二、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明确:少了分析、碰见死者作品的内容。

2、《巴尔扎克葬词》用了大量篇幅分析、评价死者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3、4两段,第4段尤其重要。这样的评价分析充分表现了巴尔扎克的可贵之处,为后文的再评价做好铺垫。

3、法郎士主要从什么角度对左拉进行评价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要紧密联系后面的“背景材料”。这篇悼词主要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左拉的高贵品质,即具有人的同情心,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可以抛掉一切,包括名誉、财富和安全,表达了作者对左拉的高风亮节的赞扬、崇敬之情。

4、比较分析两篇悼词之中的相关词句,达到对本文的深入理解。

(1)我们不要因为他受苦受难而怜悯他。

(2)他经历人世是为了受苦和净化,大家称他为大丈夫.

明确:

(1)句中说左拉受苦联系背景可知,他是为真理和正义而受苦,因此,我们丝毫不应采取怜悯的态度,比较可知。(2)句中写巴尔扎克可以指他每天伏案十多个小时,努力创作所受的辛苦,当然也包括别的方面;而“净化”一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净化自身,而应理解为使社会得到净化,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奋斗理想是有共同之处的,因此他被大家称为“大丈夫”,受到景仰。

(1)让我们嫉妒他!

(2)站在这里的诸位现实,你们心里不羡慕他吗?

明确:

“嫉妒”贬词褒用,表达的思想感情与(2)句中“羡慕”是有相同之处的,强调“我们”应向巴尔扎克和左拉学习,即使不一定能达到他们的高度,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三、提供材料,创设情境,作迁移训练。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为鲁迅先生送葬的情节。(文字附后)。

下面,请大家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板书:

基本思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悲壮--激越--景仰。

《江南的冬景》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品味鉴赏课文。

2、学习散文特征,琢磨课文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大自然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二、重点与难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2、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流直下三千尺;绿杨阴里百沙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烟笼寒水月笼沙;

让我们在名家名作的带领下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景,谛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天籁之音。

今天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的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见幻灯)。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温润晴暖优美。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请大家整理一下,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写到的江南冬景。

2、你有一双慧眼吗?请找出你最喜欢的的江南风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一起来朗读文中的优美语段。(配乐)。

(四)、思考探究:

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郁达夫的高明之处。

我们可以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中学到哪些散文创作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1、抓住景物特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a、虚实相生dd表现和再现的结合。自叙传小说的《沉沦》。

b、散文的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有致。

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3、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

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4、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五)、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六)、课后作业:

1、阅读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2、研习探究文本意境美;拓展探究,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感受郁达夫散文的美。

3、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热爱自然、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品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的能力。

2、了解自然之美与心灵感受的关系,品位由此而体现的文章的景物意境之美。

3、学习对比的表达技巧,体味文章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文,在老舍笔下,普普通通的“草花儿”、“墙上的牵牛”、“翩翩的蝴蝶”以及“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平的风景自然而美丽,那么,江南的冬景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江南的冬景》,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的美景。(板书课题)。

二、文本研习。

1、解题。

研习明确:

“籁”是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谛听天籁”不只是谛听大自然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就是通过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江南冬天的美景。

2、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冬季是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而郁达夫却选择了它,感受到了它不同寻常的美。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所描绘的“江南的冬景”,并思考以下问题:

(1)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2)找出江南的美景,试着给每幅画面加一个标题。

(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情感怎样?

(4)写冬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整体感知)。

学生研习文本,讨论并明确以上问题,板书如下。

(江浙一带)。

曝背谈天图(可爱)。

冬郊植物图(生气)。

冬日农村图(迷人)胸襟洒脱(对比)。

江南雪景图(美丽)悠闲惬意。

冬日散步图(悠闲)。

3、精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寻找“文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江南的冬景》一文中,“我之色彩”—也就是作者寄托于景物中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本文情感基调的语句。

学生研习文本,讨论明确:

从文章内容来看,第三节中将江南的冬景与北方夏夜相比较,指出“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而“明朗”一词正是理解文章情感的关键词,它涵盖了江南冬景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因而是本文的“文眼”。

(2)难点突破。

学生研习文本,讨论明确:

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冬景,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江南的植被、河港湖泊、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江南的雨雪,这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既展示了江南冬景的特征,更融入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喜爱之情,美的心灵决定美的情景,情意浓浓的江南美景正是作者把自然美与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的产物。

4、比较阅读,涵咏鉴赏。

郁达夫笔下的江南冬景,似一幅幅水墨画,工笔素描,泼墨写意,浓淡相宜,景物描写点到为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多媒体投影水墨画)同样是写雪景,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相比,《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多媒体投影《济南的冬天》文本)。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有利于深刻理解文本所呈现的丰富内涵)师生共同研讨,明确并板书如下:

《济南的冬天》——直接描与雪景。

《江南的冬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

《江南的冬景》一文中,郁达夫对雪景并未作实景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语句虽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就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说,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的融合,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他在文章中借诗文来补未言尽之意,使文章跌宕多姿,增添诗情画意。

学生朗读文中写江南雪景的诗句。(多媒体投影放大)。

三、文本小结,拓展延伸。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要学会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家乡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教案16

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寂寞》、《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景物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比较赏析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快速浏览找出文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生快速阅读,齐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二、文本对话,整体感知。

2、在冬季里,作者发现了江南什么样的美景?请把这些景点找出来。(显示幻灯图片)。

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内涵。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纠正明确。

a、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b、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学生讨论明确:a、特征:温润晴暖优美b、对比:与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等的对比。

(出示幻灯文本:《济南的冬天》中雪景段落)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丰富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教师小结: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品味语言、深入思考。

1、朗读文本,思考: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出示右边幻灯文本)。

2、作者对江南雪景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老师归纳: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五、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1、我们可以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反馈。

学生讨论可得:

a、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

b、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c、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学生当堂写作,师巡视、点拨。请几位同学范读自己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七、课外作业。

1、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体验自然,了解风物。

2、选择一张风景照写解说词,图文并茂讲你和自然的故事。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学习目标]。

一、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联系多幅冬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2.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4.在做完以上阅读思考之后,你又发现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美妙所在?

学生讨论。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八、九两段写到了江南的雨雪,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说到雪。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接下来又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并将话题再一次引到“散步”上来。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带领读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中去了。

明确: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最与重不同的地方。

四、文本研读,深入思考。

讨论:

3.有时,作者也借助想像的力量,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景致?

4.文章阅读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风格的图画(油画、水彩、素描、速写、中国画的工笔或写意,等等)?(可以从用色和构图的意蕴等方面为自己选择的答案找到理由。)。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

哀江南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剧中真挚、深沉的故国情思。

2、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戏曲语言。

3、理解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理解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最后一支曲子〔离亭宴歇拍煞〕的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我想请大家和我一起背诵两首古诗,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

(由背诵同样描写南京城的古诗导入,一方面引出课文的背景,一方面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为曲词的赏析作准备。)。

师:谁知道诗中提到的“石头城”是今天的哪座城市?“朱雀桥”、“乌衣巷”又在哪里?

明确:南京,六朝古都,历史名城,存在着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最丰厚的文化。这个地方,曾经上演过一出出悲剧、喜剧,让人唏嘘不已,让人回味不止,使人为之激动,为之感叹,许多的文人骚客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刚才,我们背诵的两首诗就是其中的名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经过十余年呕心沥血,三易其稿而写成的著名历史剧《桃花扇》。他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来传达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其中《哀江南》出自《桃花扇》中的最后一出《余韵》,它是这出戏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二、诵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1、以朗读和分角色诵读为主,结合默读、品读,体味文中蕴藏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课文,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紧扣标题“哀江南”的“哀”字分析课文的感情基调:悲。)。

三、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清代戏剧家,字聘之,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年轻时在家乡石门山隐居读书,颇有文名,精音律、擅词曲,37岁时,被康熙招去讲经,此后仕途得志。居官期间,到过扬州、南京,凭吊明末遗迹,拜访明朝遗老,搜求明末掌故,为《桃花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写出了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名声鹊起。时人把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提,称“南洪北孔”。

《桃花扇》是借秦淮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写明朝兴亡的'历史剧,也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本文选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写南明灭亡后,李香君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做了樵夫,说书人柳敬亭做了渔夫,两人相聚于南京龙潭湖畔,而相识的老赞礼也路过此地,于是三人饮酒话旧,各唱了一套曲子以抒亡国之恨。本文《哀江南》是苏昆生所唱,曲词通过他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恨,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四、初步品味语言。

1、布置学生默读、品味七支曲子,思考最喜欢哪一支曲子,为后面的讨论作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发言,说出自己最喜欢的曲子,并对曲词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作分析。

如〔北新水令〕中四个形容词“残”、“废”、“瘦”、“空”使人联想到南明王朝兵败如崩、四散溃逃的情景。

[1][2][3]。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1.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本专题是“人与自然”这一向度,共分为有层次的三个板块:谛听天籁(自然纯美展示),感悟自然(人生感慨抒发),湖山沉思(生态忧患思考)。

一、导入本课文。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写景名篇《江南的冬景》。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19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被校方开除。19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三、写作背景。

四、整体感知。

1.听朗读。

2.注意字音。

围炉煮茗煊羊肉蛰居正月曝晒赭色槎桠绿林豪客犬吠恣意。

五、文本研习。

1.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中体现明朗情调的画面。

冬季春意图。

寒郊散步图。

冬雨农村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请找出并说说好处。

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

b.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

d.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3.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

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

暮雨潇潇江上村。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五彩的文字:

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

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

4.作者对江南雪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

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5.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形”是什么?神是什么?

“形”是五幅江南的冬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江南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清新明朗的'心境。

明确: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

7.理解文章中体现的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是什么?

明确:总结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早期浪漫派小说最主要的代表。主张接受新旧浪漫主义,宣称“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是千真万确的。郁达夫坦白率真,而又敏感内省愤世,故而他小说中的人物也都带有这种色彩。

郁达夫与郭沫若的散文有近似之处,相当篇幅是本人经历的袒露,只是郁达夫更为坦诚,更为直率,对此,郁达夫也袒然自承:“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散文当然更是如此。确是景、情、意,都发挥到了极致,蕴蓄着“细、清、真”的诗意和一种明清两朝的名士氛围。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相应题目。

江南的冬景高一必修

教材分析:1、本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感悟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2、郁达夫散文行云如流水般的美学特征。

特点是运用对比烘托和引用诗句、虚实结合。

学情分析:

1、从知识能力方面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散文、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但怎深度地解读文本,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尚有不足。

2、从情感方面看,学生大部分都是浙江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所以对江南的冬景有切身的感受,便于感受江南暖冬的自然之美,但大多数学生没有仔细感悟江南之美的经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背景,知人论世。

2、通过交流研讨,掌握对比烘托、引用诗句、虚实结合、等写景状物的艺术手法(重)。

3、借助朗读品析,感悟郁达夫笔下江南的风景之美,人文之美。(难)。

能力目标:品味散文语言,培养学生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和文章意境三方面赏析散文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亲近大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兴趣。

教法:问题引导式教学为主,辅以多媒体的形式。

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导入。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为什么大师让青年画家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散文名篇,领略其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目的:

1、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2、引导学生关注郁达夫散文特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然细腻美。

教学环节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问:1、小组讨论,本文写江南的冬景描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分别在哪些段落?请各组代表在黑板写出,试用原文词语归纳,最好四字。(需老师点拨)。

曝背谈天图(2)午后郊游图(5)寒村微雨图(7)江南雪景图(8)旱冬闲步图(9)。

目的:

1、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明确江南的冬景的整体结构,为下一步分析做铺垫。

教学环节二(重点品读,合作探究)。

问:1、你最喜欢哪幅图景?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设想请2-3位同学带有感情诵读喜欢的段落。

将赏析用文字表述出来。

教师借助点评,引导学生从景物特色、风格、表现手法、画面感来鉴赏图景。

目的.(明确):

1、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引导重点赏析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和江南雪景图。

午后郊游图(讨论归纳)。

问:关注表示颜色的词,问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词?

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根绿而顶成赭色的杂草。

景物感受:色彩浓艳靓丽,对比鲜明。

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表现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目的(明确):

1借鉴色彩学中关于色彩具有动静感和冷暖感的原理,描摹色彩,表现情感。

2以文学作画,根据主题表达和抒情的需要,在构图和选择色彩词时,就必须与作品的情境和氛围相契合。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寒村微雨图(讨论归纳)。

1、问:寒村微雨是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全段是如何言传这种“悠闲”的呢?

2、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者感受:情调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宠辱不惊。

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目的(明确):

1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富有诗情画意。

2远近虚实相生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教学环节三(深入探讨,品味赏析)。

江南雪景图(讨论归纳)。

1、问:回忆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片段(投影),比较它们写法上哪里不同?

2、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目的(明确):

1、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2、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艺术手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问:请同学概括本文的写景特点有哪些?

明确:1、善于为景物着色,表现作者情感。

2、运用对比烘托、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引用古诗词,意境美。

目的:

1、明确郁达夫写景散文美学特点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写景写作中借鉴这些手法。

总结。

问:请同学概括本文的写景特点有哪些?

明确:1、善于为景物着色,表现作者情感。

2、运用对比烘托、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3、引用古诗词,意境美。

目的:

1、明确郁达夫写景散文美学特点的具体表现。

2、引导学生写景写作中借鉴这些手法。

作1、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介绍。

目的:

学习完文本后再介绍作者,可以让学生感觉与作者的距离并不是很遥远,会产生一种熟悉感。

作者背景。

拓展延伸。

写一篇你眼中的康桥之秋小短文(借鉴本文对比、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目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板书设计。

曝背谈天图虚实结合。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明朗对比烘托。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引用诗句。

蓝子。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案一:听《梦江南》,走入美丽的江南。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今天我们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的。板书课题和作者。

歌词:草青青~水蓝蓝~。

哦白云深处是故乡。

故乡在江南~。

雨茫茫~桥弯弯~。

哦白帆片片是梦乡。

梦乡在江南~。

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

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

长眠在你的身边。

方案二: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词《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江南花红、江水碧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却是一个万物萧瑟、没有生气、没有任何美感可言的季节。郁达夫却选择了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dd冬季,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出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套用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们通过大师的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方案三:专题和板块导入。

[推进新课]。

dd“于平常处发现美”

(生摇头)。

师:“籁”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成语有“万籁俱寂”一词,意思是各种声音都停息了。“天籁”就是指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但“谛听天籁”不应该简单理解成谛听大自然所发出的各种声音,它还含有欣赏大自然的景色之意。视与听都含于其中。可见,我们学习第一部分两篇课文的主要任务是“欣赏自然”,也就是研习文本,欣赏文学作品给我们展现的大自然的美景。

师:文学大师们,个个都有一双慧眼,都有一颗敏感的心。郁达夫选择了一个最难以发现美的季节dd冬季,却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出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套用一句歌词“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们通过大师的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二、整体感知。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

明确:可爱明朗含蓄的生气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

能不能归纳到一个词语上?--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分小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到黑板上书写)。

曝背谈天图(第2自然段)。

午后冬郊图(冬郊植物图)(第5自然段)。

微雨寒村图(第7自然段)。

江南雪景图(第8自然段)。

旱冬闲步图(第9自然段)。

3、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写什么?

写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散步。

北国的冬天:冷蛰居闲食热闹的节期。

闽粤日的冬天:极和暖极南的气候春或者秋的延长。

德国的散步:德国作家在文章爱散步而寒郊散步也很舒服两者大概差不多。

4、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那么《江南的冬景》就是通过与北国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德国的气候的对比,选取了五幅代表江南冬天不同侧面的图画,写出了江南冬景的明朗,表达了对江南冬天的喜爱。

三、具体研读。

1、美读: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比较适合?

明确:节奏舒缓,语调平和,一个场景的描写,由大场景到小人物,句子较长又在语意上有粘连。读出韵味,读出悠闲。

追问:这种语气适合全文的朗读吗?

明确:适合,因为全文都是在写江南的这种悠闲的、舒服的美。

2、那么我们试着用这样的语气来读第二自然段。

3、以第一幅图画为例,分析: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景物:风晴空(灰云扫尽)(未脱落的)树叶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

景物特点:可爱晴暖(不过冷一日两日)有生气(鸟叫水气蒸腾)。

人的感受:欢喜清闲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用了一个动词“营”,表明真的很闲,很把谈天都当回事)。

4、那么用同样的方法,你会不会分析第二幅图画了呢?

景物:芦花红叶桕子草。

景物特点:含蓄而有生气色彩明丽(芦花的白红叶的红雪白的桕子赭色夹绿色的草)。

人的感受:享受这种富有生气的彩色的冬天带来的朝气和积极感受到生机盎然、春天不远。

四、小结课堂。

作者通过前两幅图画的晴暖、明丽而有生气来写在江南的冬天的生活是悠闲、自在、快乐的。文章后面一部分仍然继续在写江南冬天的其它的美。我们下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

明确:雨雪旱(没有雨也没有雪最后有春雪)。

以“画”写雨借“诗”写雪以“人”写旱冬。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避免重复交叉让文章更生动灵活而且更有意蕴(图和诗句)。

3、具体赏析这三种写法的巧妙设置。分小组研习,小组挑选一幅图画进行深入分析,你从这图画中收获了些什么?情感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

a.微雨寒村图:(有绘画特长的同学能不能来黑板上帮我们把这幅图画一画。)。

分析重点:你试想想再洒上加上……背景若再要点点景致进去还可以加一味。

作者对江南的冬天的雨天的.话黄昏如果没有熟悉到一定程度上的话,他不会如此轻松几笔就点出这样一幅充满意境的图画来。这种写法是虚实结合。

b.江南雪景图。

引用的关于下雪的诗句看出作者精心的安排前后位置关系和挑选这些诗句的苦心。

按时间顺序:日暮冬宵雪夜更深第二天早晨。

侧重不同:(避免重复交叉)写来更有层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花),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雪景,只是引用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巧借诗句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语句虽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c.旱冬闲步图。

干燥的旱冬,选择以人入境,是一种智慧,既避免了重复与单调,又为下文回到散步作结打了基础。

二、写法的学习和总结。

1、说到散步:文章有几处写到散步?这些散步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5自然段第6自然段第9自然段。

笔随意转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可以说这真是一次情绪上的散步。

景实在美,天气实在晴好煦暖,作者实在在江南的冬天里通过闲步、散步度过了无数个清晨、午后甚至每一个晴好的日子。所以在文章中无意的流露,却又巧妙地把各幅不同特点的江南冬景的图画串了起来。

这实际上就是散文的精髓:形散而神聚。

那散落的形式就是时而对比,时而描图,时而引用的形式。

这篇文章的神就是:作者对于江南冬景的喜爱,每一幅图都爱,爱它的有生气,爱在其中的悠闲的生活,爱在冬天度过的旷达洒脱的自己的状态。

写作,先要有神,有真情,才有文章的最终的意义和价值。而那些零散的片断,如果它们自己本身不是一颗一颗的珍珠,那么串起这些片断的神再真,它也不是一条美的项链。

2、那么学习了这篇文章,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我们有哪些可以学习的呢?

a.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

b.对比的手法突出景物的某方面的特点(可回顾《想北平》)。

c.画面场景的渲染与人的活动相结合(第2自然段)。

d.形、色、味、触、声音,各种感官的调动(第5自然段只有颜色,可以扩展开来)。

小结:细心地观察生活,体悟生活,好文章也一定是动脑筋好心思才写得独特而有味道的。

三、写作背景,拓展到整个时代的文人的心境。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郁达夫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年4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这也是自古以来文人们在苦闷的现世之外寻找心灵解脱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之后要学的《赤壁赋》,还有归园田的陶渊明……。

江南水乡周庄教案

1、了解水墨画《江南水乡》的特点,感知意境美。

2、尝试运用中锋与侧锋表现房、桥等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景物。

3、体验水墨画带来的快乐与成功,萌发热爱家乡之情。

【活动准备】。

1、课件、作品图片、音乐。

2、水墨画用具:毛笔、宣纸、涮笔筒、毛毡、抹布、水桶、国画颜料、墨汁。

【活动过程】。

一、赏一赏,了解江南水乡的特点。

1、通过对比,感知江南美。

图片上有什么?(高楼、马路)另一幅图有什么?(水、桥、白墙黑瓦)。

小结:有弯弯的小桥,有青青的河水,有古老的.乌篷船,还有白墙黑瓦的房子紧紧的靠在一起,景色非常优美,这就是我们的江南水乡。

2、欣赏图片,大胆表达对江南水乡的感想。

二、画一画,掌握水墨画中锋与侧锋的绘画技巧。

1、通过对比、欣赏,了解水墨画作画的特点。

(1)对比名人名画与幼儿作画,发现房子的画法不同。

(2)课件欣赏、教师解说:房子与桥的结构(baidu幼儿教育)与方位。

2、通过范画,感知中锋侧锋的运用。

(1)巩固握笔知识、学习中锋侧锋。

绘画小儿歌:笔尖立起来,线条细又细,这就是中锋,笔肚倒下来,线条粗又粗,这就是侧锋。

(2)运用中锋侧锋示范桥、房子等江南景物。

3、通过儿歌掌握作画要求。

(1)规则小儿歌:竖起小毛笔,轻轻沾墨汁,和盘子亲一亲,毛发缕缕尖,开始动手画。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卫生,画面整洁。

三、评一评,体验水墨画作画的快乐。

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中锋侧锋的掌握情况,房子与桥的布局)。

四、看一看,萌发热爱之情。

出示一组常州具有古色风味的地方,(红梅公园、淹城春秋乐园)用爱发现的眼睛去感受家乡美。

《江南》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忆江南》教学时间:   5月3日~5月5日教学内容:听:钢琴四重奏《江南好》唱:歌曲《忆江南》教材分析:1.《江南好》六十年代谭蜜子等根据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改编。乐曲结构保留原《欢乐歌》的慢板和快板两部分。慢板是回旋曲式,柔美细腻;快板流畅活泼,悦耳动听。既保持了原曲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吸收了西方音乐中和声、复调的手法,同时加强了旋律起伏的幅度,感情更见开放,成为一首既有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又有现代生活情调的轻音乐乐曲。2.《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诗是他对的江南景物回忆和赞叹,原作有三首,这是第一首,风格清新,形象鲜明,回忆满怀深情。曲作者为诗配上了优美婉转的旋律,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句间鱼咬尾式的连接与递降,以及绕此波动的旋律线,使忆想如淡水流淌。 教学目标:1、学唱《忆江南》理解词的意思,用明朗、赞美地形式进行演唱。2、能对《忆江南》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陶冶爱美的情趣。3、欣赏《江南好》乐曲,感受音乐描述江南美好的景色。

教学重点:1.听赏《江南好》时,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江南音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江南好》、《欢乐歌》的片段,对江南音乐秀丽、清新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的感受和了解,并了解相关的民族乐器知识。  2.歌曲《忆江南》中,较多一字多音,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感知江南音乐细腻与柔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充满情感地表现歌曲意境。教学难点:唱好歌曲中的一字多音以及能表现出江南音乐的细腻和柔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

备注一.组织教学1. 师生问好2. 发声练习12 34 5— 54 32 1—mi      ya mi      yo用歌声进行师生问好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口腔中的软腭抬起,气息通畅,声音具有头部气流感,注意韵母的口型。二.导入新课1.老师谈话:菱藕甜,粽子甜,江南水乡水更甜。水也甜,心也甜,听听歌儿有多甜。2.同学们,这首甜甜的诗说的是什么地方?3.江南是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甜甜的江南有着秀美柔婉的江南丝竹,有着富有情韵的歌曲。这个单元我们就要来学习江南音乐。和老师一起进入第六单元《甜甜江南》的学习初步了解江南音乐的特点:秀美柔婉,富有情韵三.音乐欣赏1.    播放江南水乡的图片。2.    说一说你看中的江南美景。3.    引导学生听赏乐曲《江南好》,介绍音乐表现的内容4.    老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自己听下面的音乐,说说其中包括了哪些乐器?5.    简单介绍钢琴四重奏欣赏江南美景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江南美景用细腻悠扬的旋律表现欢乐、喜悦的心情。钢琴四重奏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四.学唱歌曲(一)感受意境1. 老师:让我们再从歌声中感受甜甜的江南吧!2.读读《忆江南》这首词,想想词和我们观赏的美景有什么区别?二、学唱《忆江南》1、介绍作者,并和学生一起对诗句进行解释。2、学唱歌曲(1)听录音范唱,完整地欣赏歌曲。

(2)再回放一次,生轻轻跟唱。

(3)老师有表情地范唱,生合着拍子轻声跟唱。

(4)全体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

(5)再读这首词,感受古人读诗的风   格。(6)鼓励学生试着背唱歌曲(7)小组比赛背唱歌曲(8)活动评价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江南好,我所熟悉的风景是多么美好!朝阳和江边的鲜花火一样的相互映照,春天的江水清净明澈,碧如蓝天。怎么不会令人心醉?又怎能使人忘得了?听范唱录音轻声跟唱旋律聆听老师的范唱,轻声跟唱齐唱歌曲,填入歌词再读古诗感受意境学生试着背唱歌曲小组比赛背唱活动评价五.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在课后去找更多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教学后记:  这是一首根据诗词改编的歌曲,在学唱之前我和学生一起逐句分析了诗词的意思,从中让他们体会意境。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在歌曲的演唱中表达好乐句的连贯性,以不破坏旋律的美感。  第二课时《包粽子》《欢乐的夜晚》教学时间:

5月5日~5月6日。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包粽子》2.    听赏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教材分析:  1.《包粽子》运用了民歌素材,具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商调式,二四拍。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的运用,使歌曲旋律欢快、热烈,曲调清新自然。歌词口语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鼓点作衬词,给歌曲增添了节日气氛。仿佛让我们不但闻到了粽子的清香,还联想到汨罗江龙舟习俗的情景。 2.《欢乐的夜晚》是一首由二胡、琵琶、扬琴、中阮和筝五件丝弦乐器演奏的重奏曲。由胡登跳创作于1980年。作者以娴熟的创作技巧,运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生动地表现了联欢晚会的热闹场面。各种乐器通过特殊的演奏技法发出奇特的声音,如二胡的拨弦、筝的回滑音、琵琶的泛音、煞弦和绞弦等,逼真地模仿了民间歌舞和锣鼓点。乐曲还运用对答、呼应、紧拉慢唱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联欢会上各个精彩场面:诙谐的狮舞、热烈的吹打、惊险的杂技、风趣的丑角表演,生动地表现了人们喜悦的心情。教学目标:1.    听赏《欢乐的夜晚》,可着重听辨各种乐曲的音色,并引导学生用身体律动等方式,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欢快与喜悦。2.    歌曲《包粽子》,附点八分音符、切分节奏和下滑音使歌曲更具口语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模拟锣鼓的歌声中,还可以模仿包粽子的动作,跟着歌曲做律动。教学重点:1.    学生能结合乐曲的情绪说说自己的感受2.    注意歌唱的速度和吐字的清晰度教学难点:注意歌唱的速度和吐字的清晰度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

教学活动。

学生学习。

备注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12 34 5— 54 32 1—mi     ya  mi     yo用歌声进行师生问好找到正确的发声位置,口腔中的软腭抬起,气息通畅,声音具有头部气流感,注意韵母的口型。二.复习歌曲、导入新课1.复习演唱歌曲《包粽子》,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2.老师通过电脑出示图片:在我们江南水乡,有许多特有的食物,请同学们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3.让我们一起聆听水乡的小朋友采菱时的情境。复习演唱歌曲《包粽子》,用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进行演唱他们在采菱聆听歌曲第一遍三.学唱歌曲《采菱》1.聆听歌曲第一遍,说说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老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再次聆听歌曲3.慢速弹奏歌曲,学生用“la”进行模唱4.完整地哼唱旋律5.老师慢速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声演唱加入歌词。6.同桌相互聆听。7.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采菱》8.解决难点小节9.学生有感情地跟着歌曲伴奏演唱歌曲这首歌曲的旋律连贯优美聆听歌曲第二遍仔细听辨,用“la”进行模唱完整哼唱旋律加入歌词学生轻声演唱同桌互相聆听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唱准难点小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有感情地跟着歌曲伴奏演唱歌曲四.音乐活动1.我们来给《采菱》拍个mtv!说说你的设计吧2.小组交流3.活动评价。老师学生点评为歌曲《采菱》设计一个mtv小组交流、展示相互点评五.课堂小结     反应江南水乡生活的歌曲还有很多,寻找你喜欢的,下节课我们交流。

《江南》教学设计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收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两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古诗。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部分生字词。

1.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教师贴挂图。)。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让我们细细地欣赏一下。(教师手指着图。)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欢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贴生字卡片:采莲。)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板书:江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教学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6.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读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给你三分钟时间,尽力把这首民歌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上面的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字音读准了吗?课文读通了吗?)。

第一组:戏东西南北。

(2)指名读生字。齐读。

(3)小黑板出示:譬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自己反复练习。指名读。小组读。

第二组:可田。

(1)(看图。)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欣赏江南美景,这婷婷的荷花有的已结出了嫩黄色的莲蓬,有的莲蓬已经成熟,这可是采莲的好时机。(出示卡片:可。)这荷叶是多么的鲜亮嫩绿,古时候就用“田田’’这个词说出了荷叶的鲜亮嫩绿。(出示卡片:田。)。

(2)谁能把描写荷花和荷叶的那句话读准确?(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l.现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读准确吗?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再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三个生字:“江、可、叶”。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该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左窄右宽。可:横要稍长一些。叶: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指导正确的朗读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活动。

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还会读吗?(开火车读。)课文会读吗?(指名朗读。)。

二、谈话揭题。

1.字、词会读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南》。

3.为了把课文读美,我们得看图弄清楚文章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边读边在自己的脑中勾画出一幅江南的美景图。

三、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行。

(1)课文第一行句子告诉我们,江南一带是采莲的好地方。“莲”就是荷花,你们能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采莲子。)。

2.教学第二行。

(1)江南水乡的美,还美在荷叶。看图说说莲叶是什么样子的?(碧绿的,像小钟的。层层叠叠的……)(指名回答。)。

(2)这荷叶不光多,而且还很美。

(3)让我们来赞一赞荷叶吧!(试着读好第二行句子。)指导停顿:莲叶/何田田。

3.教学第三至第七行。

(1)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连鱼儿也似乎特别高兴。瞧,它们在莲叶中间欢快地游着,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书上为什么不用“游”而用“戏’’呢?(鱼儿就像在欢快地做游戏,可高兴啦!)。

(3)能把这首诗歌背下来吗。

四、教学生字词。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鱼、西”两个字。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这两个字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鱼:“撇折”像鱼头,“田”像身子",“一”像鱼尾。西:下面边的部分应写得上宽下窄。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学习谜语,引导收集资料。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采莲,鱼儿嬉戏,婷婷的荷花在比美。

2.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会如何?为什么?

3.荷花的美,给穿梭于荷叶间采莲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学完课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谜语给大家猜。

4.回去给爸爸妈妈猜一猜。(试着背出谜面。)。

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收集资料。

江南。

江南可叶鱼西北。

课后反思:

《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看图: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像一个个大圆盘!”“绿油油的莲叶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教给他们词语“挨挨挤挤”,并让同桌用身体动作演示一下,加深对莲叶茂盛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接着创设情境:我们和这些采莲姑娘们一起坐上小船去采莲,你们来到池塘里,看到了什么呀?漂亮的荷叶、荷花下面,还躲着小鱼儿呢,它们在干什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说话,感受小鱼儿的机灵可爱。学生切合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就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捉迷藏呢。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江南的什么,进一步表达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背过,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学习了本课以后,我觉得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苏教版第一册第三课《江南》是一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下面就上《江南》这一视导课,谈谈我对课改的所思所感:

一、转变教学地位,要以学定教。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是“文本”,没有想到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教师对给定的内容可以有自身的理解和改变,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这节课识字教学的重点没抓住,因为“鱼”、“西”、“北”三字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字音、字形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掌握的,学前期写字较少,我应把书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在田字格中书写这三个字,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这节课给我一个启示,在理念上,教师应树立“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的新观念,教师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以学定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和谐、健康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还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这一课,我也力图体现民主性、平等性,但由于陈旧观念影响缘故,在评价学生时,激励机制运用较少,个别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能激发。今后教学中,我要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出发点,给学生课堂学习带来积极影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说敢做。

三、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江南》一课中,我虽然有意识让学生自主识字,自己读书,但是由于指导不到位,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因缺乏对一年级学生的信任,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今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合作学习,在学习中使他们自学能力得以提高,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尽量避免烦琐的讲解,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今后,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改进,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与课改一同成长。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全诗共有七行两句话。诗句前两行描绘了江南的水乡的美景,后五行写得是鱼儿自由自在地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景象。《江南》这首古诗并不像孩子们前面所学的现代儿歌韵文那么简单易懂,其中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因此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解得太浅,不如不学,可如果教、理解得太深,学生又难以接受。思来想去,还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目标定得浅一些、具体一些比较好。所以,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今天的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读这首诗,你看见了什么?原本以为这个问题会有些难度,可没想到孩子们居然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并且也很贴切诗歌的内容(看来也不能小瞧孩子的能力)。接着,我又让学生谈谈:你最喜欢什么?大多数的孩子都对文中的小鱼很感兴趣,于是,我便就势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最后五行,感受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快乐,指导学生的朗读。紧接着再结合书上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莲叶何田田”的美丽景色并指导第一句的朗读。最后,我又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向学生描述诗歌描绘的美丽的景象,再顺势指导学生朗读全诗。

反思:

1、古诗的语言比较精练,有些词句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能把握教学“度”。现在,我所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更要学会设定适合学生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不可“揠苗助长”。

2、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使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并结合诗文中具体可感知的意像,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3、教学时,要学会使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次教学中指导朗读时,我采用了“和老师比一比”的方法,结果发现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练习朗读时表现得非常认真。(这也是一年级孩子的可爱之处)。

关于挂图:

《江南》教学设计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1、(听录音:水流声)这是什么声音?

2、这是浩浩的长江水向东流的声音,出示:jiang,拼读,师范写“江”(“江”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工”)(生:书空)。

3、谁能给“江”找个朋友,(组词)(长江)。

4、看长江流域的地图:这就是长江,在长江的南岸被称为江南,长江的北边,被称为江北。

我们张家港就在长江的南岸,而且就紧靠长江,因此,我们这里也是江南。

5、过度:我们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之乡”。

古代有一首民歌就赞美了我们江南的荷花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  江南  (指导读课题)。

出示课文。

二、            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这首民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来帮助一下。

2、指名读,(请同学帮助他纠正)。

3、现在我们请来了一个叔叔,听听他是怎样读这首古诗的。(听录音朗读)。

4、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学这个叔叔。

5、同桌自由读。

6、检查,(指名读)请同学来评一评。

7、齐读。

三、            细读课文。

1、读了这首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贴荷花图)和可爱的-----(画小鱼)。

2、介绍“荷花”又叫“莲花”,果实叫“莲蓬”,(贴莲蓬图),长在泥土里的叫“藕”。每年到了莲蓬成熟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们(贴姑娘的采莲图)就会唱着歌儿,划着小船,在荷花塘采莲蓬。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  谁来读第一行,夸夸我们的江南。

3、指导朗读第一句。

5、指导朗读第二句。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6、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可爱的小鱼在干什么呢?它们快乐吗?为什么这么快乐?(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师画小鱼。(师:它们一会儿游到中间、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玩得可真开心啊。)。

7、表演:谁愿意也变成一条在莲叶下游戏、玩耍的?请生表演,体会小鱼的快乐。

8、指导开心地朗读下面的5句诗。

9、小结:美丽的江南水乡有多姿的荷花,诱人的莲子,嬉戏的鱼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            拓展延伸。

2、正因为荷花的美丽,让许多诗人写下了赞美它们的诗篇,老师找来了一首,(投影)指导读一读。

3、荷花是美丽的,我们江南还有很多更美丽的景色,下课后,小朋友去收集一下赞美江南的图片或者诗歌。

五、            写字。

我们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江南,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所以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江南的“江”字搬到田字格里,让“江”字也和我们江南一样美丽。

师范写。

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江南、采莲、莲叶间、东西南北。

2、指名朗读课文。

3、填空:江南(      ),莲叶( )。鱼()莲叶():鱼( )莲叶(),鱼()莲叶(),鱼()莲叶( )。

二、指导背诵。

1、学生集体、个别背诵。

2、轻声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三、资料展示:江南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上节课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四、指导书写:可叶西鱼。

1、书空笔顺(出示笔顺)。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

《江南》教学设计

1、认识8个生字,认识新部件,并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第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美。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展示的美好意境,激发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诗文画面)、朗读录音带。

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试读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与背诵课文。

建议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今天就请大家一起看动画片!(播放江南荷塘美景)。

2、观察表达,你看到了什么地方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二、初读全诗,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初读全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相互比赛读生字。

3、教师检测掌握生字情况。

4、齐读全诗。

三、再读全诗,了解诗意。

1、抽学生读诗句,采取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2、请学生说说想到了什么画面,心情怎么样。

四、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练习读诗,一边练习读一边想画面。

3、背诵诗歌。

五、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特别指导学生写好“采”和“鱼”两个字。

鱼莲叶鱼。

江南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这些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

1、看图。

图上画了些什么?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们在干什么/这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二、分析课题。

三、初读指导。

1、范读课文。

2、自由轻声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1、练习书空第二题。

2、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三点水,右边是“工”。

南;下面不是羊。

叶;口字旁,右边是十。

田鱼西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二、精读训练。

1、第一行:江南可采莲(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义)。

2、第二行:莲叶何田田(理解莲叶的样子)。

3、第三至七行: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看电视来看鱼儿嬉戏的情景。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巩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记住本课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结:这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理解相信会比老师灌注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江南》教学设计

1.学会“牌、湘、煌”等12个生字,理解“牌楼、金碧辉煌、水天一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好的语段。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1.通过借助注音或字词词典理解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训练,感悟语言美和景物的特点。

3.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标志,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语言美和岳阳楼的特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图片、或相应的课件。

引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读、品读,读评结合。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回忆导入。

2.看图引人。先让学生观赏图片,再谈突出印象。

二、自主读书。

1.学生自主读书、识字和写字。

2.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

三、尝试朗读。

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

四、粗说印象。

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五、练习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理请写作顺序。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移步观察变换的提示语,画上“——”。

二、自读自悟,融入画境。

教师先放录音,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1.结合插图,读句品词,体会语言美。

2.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

三、品读精彩,领悟整合。

以读为主,以读促动,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获得美的陶冶。

1.在读中强化知识的把握、美的感受。如岳阳楼的结构特点;岳阳楼的深厚文化底蕴;洞庭湖的浩瀚及其动人传说等。设计提问。

2.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句的体悟品味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

四、回归全文,抒说心声。

1.和作者一起细细欣赏了“江南第一楼”,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

2.为什么称岳阳楼为“江南第一楼”?

五、真情朗诵。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

3.从读到写,自然拓展。

《江南》教学设计

2、这是浩浩的长江水向东流的声音,出示:jiang,拼读,师范写“江”(“江”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工”)(生:书空)。

3、谁能给“江”找个朋友,(组词)(长江)。

4、看长江流域的地图:这就是长江,在长江的南岸被称为江南,长江的北边,被称为江北。

我们张家港就在长江的南岸,而且就紧靠长江,因此,我们这里也是江南。

5、过度:我们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鱼虾鲜美,稻谷飘香,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之乡”。

古代有一首民歌就赞美了我们江南的荷花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3课江南(指导读课题)。

出示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这首民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让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来帮助一下。

2、指名读,(请同学帮助他纠正)。

3、现在我们请来了一个叔叔,听听他是怎样读这首古诗的。(听录音朗读)。

4、这位叔叔读得好不好?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学这个叔叔。

5、同桌自由读。

6、检查,(指名读)请同学来评一评。

7、齐读。

三、细读课文。

1、读了这首古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贴荷花图)和可爱的-----(画小鱼)。

2、介绍“荷花”又叫“莲花”,果实叫“莲蓬”,(贴莲蓬图),长在泥土里的叫“藕”。每年到了莲蓬成熟的时候,美丽的姑娘们(贴姑娘的采莲图)就会唱着歌儿,划着小船,在荷花塘采莲蓬。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谁来读第一行,夸夸我们的江南。

3、指导朗读第一句。

5、指导朗读第二句。

6、在这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可爱的小鱼在干什么呢?它们快乐吗?为什么这么快乐?(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师画小鱼。(师:它们一会儿游到中间、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玩得可真开心啊。)。

7、表演:谁愿意也变成一条在莲叶下游戏、玩耍的?请生表演,体会小鱼的快乐。

8、指导开心地朗读下面的5句诗。

9、小结:美丽的江南水乡有多姿的荷花,诱人的莲子,嬉戏的鱼儿,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边读边表演。

四、拓展延伸。

2、正因为荷花的美丽,让许多诗人写下了赞美它们的诗篇,老师找来了一首,(投影)指导读一读。

3、荷花是美丽的,我们江南还有很多更美丽的景色,下课后,小朋友去收集一下赞美江南的图片或者诗歌。

五、写字。

我们的家乡就是美丽的江南,作为一个江南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所以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江南的“江”字搬到田字格里,让“江”字也和我们江南一样美丽。

师范写。

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江南、采莲、莲叶间、东西南北。

2、指名朗读课文。

3、填空:江南(),莲叶()。鱼()莲叶():鱼()莲叶(),鱼()莲叶(),鱼()莲叶()。

二、指导背诵。

1、学生集体、个别背诵。

2、轻声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三、资料展示:江南物产丰富,景色优美,上节课让学生收集的材料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四、指导书写:可叶西鱼。

1、书空笔顺。

(出示笔顺)。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临写。

《江南》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一年级上册《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前两行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了鱼儿在莲叶间游水嬉戏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

本课是课文第12课,学生已能独立用拼音来读课文。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知识基础都相对缺乏,对于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描述的意境不能很好的体会,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学习方式上,自主性差、探究能力有限,合作交流意识也不明显。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问题简单化、生活化,把抽象词语形象化、生动化,在学习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古诗的意境,把诗句读活,把课堂变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具体、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的和谐的震动,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境,使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而后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带回家,跟家里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热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丰富古诗的积累;

3、尝试采用自主、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如下合作意识:能与他人共同讨论,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并能做出反应。

1、感悟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诗意,理解田田间戏,体会采莲的欢乐和游鱼的自由、欢快,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效果。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江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南》是部编本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小诗,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在下面戏水嬉戏。整首诗的语言学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可供学学生观察,帮助理解古诗。课文后面田字格里的7个字是本课要学会的学生字。

一年级的学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游戏活动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学生字,能借助拼音读课文、儿歌等,同时也有一定的学生活经验,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知识。

1、认识“江、南”等9个学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字和笔画竖钩。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读准“南、莲”等学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江南》,学学生听歌曲,判断歌词描写的是哪里(学生答江南)

2、教师介绍江南的位置,引出课题。

(二)激发兴趣,传授新知

1、课题指导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书空课题。重点拼读“江”。介绍“江”字的结构,偏旁。认识偏旁三点水。

(2)识字拓展:说说你认识的学生字中有哪些字的偏旁是三点水。

2、古诗朗读

(1)朗读诗歌,朗读要求:借助拼音读诗歌,不认识的字词请同学帮忙。要求把诗歌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纠正字音后学学生练读。

4、学习古诗的停顿

(1)学生回答,教师问:红色的斜线有什么作用。听老教师读,猜一猜。

学生回答:停顿。

(2)游戏:节奏大教师(利用节奏读出诗的停顿)用读古诗的方法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学习古诗内容

(1)出示前两句,提问:诗句中有哪些江南景物。学生答,相机板书:小鱼,莲叶,莲花

(2)句型练习:有什么样的小鱼,莲花;用自己的话说说莲叶,试着运用句型:莲叶多么()多么()

6、生字教学

(1)从句子中找出既会认也会写的生字“可”。学社跟老师一起书空“可“,板书”可“的笔顺,强调可的写法:口要写到竖中线的左边,竖钩写到竖中线的右边,先里后外。“可”组词,造句。教师出示词组,朗读词组。

(2)教师指导书写“可”,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写字姿势,写字习惯,笔顺,田字格的占位。

写字教学结束,过渡语:同学今天表现的都很不错,作为奖励,老教师带大家去江南游一游。

观看江南美景图。

7、总结

(1)教师提问:读了江南的诗,品了江南的景,你觉得江南是怎样的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优美的江南,介绍作者。

(2)配乐背诵江南

七、布置作业:

(1)写会“可”字;

(2)将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首诗共七行两句话。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的水乡是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儿童阅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读准生字字音,借助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会写田字格中的5个生字。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大意。想像劳动人民采莲的情景,体会他们在劳动中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悟劳动人民一边采莲、一边嬉戏,鱼儿与人同乐的那种愉悦和谐的快乐氛围。

教学构想: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课文配有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审美情趣?本课字词的教学力求在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看鲜明的插图,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读、愿读、会读的情境中。生活中的美是需要发现的,本课在设计中安排了让学生收集反映荷叶、荷花美的图片、诗歌、儿歌、绘画等方面的资料,旨在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生词卡片、电脑、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朗读古诗。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部分生字词。

1.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教师贴挂图。)。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力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引述边贴生字卡片。让我们细细地欣赏一下。(教师手指着图。)瞧,婷婷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贴生字卡片:莲叶间。)鱼儿(贴生字卡片: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欢快地游玩,秀美的水乡女子正在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贴生字卡片:采莲。)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板书:江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教学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看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6.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读描写这幅美景的诗歌,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给你三分钟时间,尽力把这首民歌多读几遍,把它读通、读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上面的要求,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字音读准了吗?课文读通了吗?)。

第一组:戏东西南北。

(1)自古以来,江南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你们瞧,(指图。)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戏。(出示卡片:聂。)这些鱼儿,一会儿游到东,(出示卡片:东。)一会儿游到西,(出示卡片:西。)一会儿游到南,(出示卡片:南。)一会儿游到北。(出示卡片:北)。

(2)指名读生字。齐读。

(3)小黑板出示:譬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学生自己反复练习。指名读。小组读。

第二组:可田。

(1)(看图。)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欣赏江南美景,这婷婷的荷花有的已结出了嫩黄色的莲蓬,有的莲蓬已经成熟,这可是采莲的好时机。(出示卡片:可。)这荷叶是多么的鲜亮嫩绿,古时候就用“田田’’这个词说出了荷叶的鲜亮嫩绿。(出示卡片:田。)。

(2)谁能把描写荷花和荷叶的那句话读准确?(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

l.现在你能把整首民歌读准确吗?小朋友们打开书自己再读一读。

2.指名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词。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三个生字:“江、可、叶”。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该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江:左窄右宽。可:横要稍长一些。叶:左窄右宽。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指导正确的朗读古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活动。

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还会读吗?(开火车读。)课文会读吗?(指名朗读。)。

二、谈话揭题。

1.字、词会读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江南》。

3.为了把课文读美,我们得看图弄清楚文章中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边读边在自己的脑中勾画出一幅江南的美景图。

三、精读课文。

(1)课文第一行句子告诉我们,江南一带是采莲的好地方。“莲”就是荷花,你们能看图说说“采莲”是什么意思吗?(采莲子。)。

(1)江南水乡的美,还美在荷叶。看图说说莲叶是什么样子的?(碧绿的,像小钟的。层层叠叠的……)(指名回答。)。

(2)这荷叶不光多,而且还很美。

(3)让我们来赞一赞荷叶吧!(试着读好第二行句子。)指导停顿:莲叶/何田田。

3.教学第三至第七行。

(1)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连鱼儿也似乎特别高兴。瞧,它们在莲叶中间欢快地游着,一会儿游到东,一会儿游到西,一会儿游到南,一会儿游到北。书上为什么不用“游”而用“戏’’呢?(鱼儿就像在欢快地做游戏,可高兴啦!)。

(2)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像鱼儿嬉戏的情景。)反复练习。朗读。指导停顿: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朋友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地嬉戏的情景。小朋友们真棒!

(3)能把这首诗歌背下来吗。

四、教学生字词。

1.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会写“鱼、西”两个字。

2.自学书后第二题,看看这两个字如何写。

3.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鱼:“撇折”像鱼头,“田”像身子",“一”像鱼尾。西:下面边的部分应写得上宽下窄。

4.学生描红和仿影,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全文。学习谜语,引导收集资料。

1.学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人们采莲,鱼儿嬉戏,婷婷的荷花在比美。

2.如果你是采莲人,你的心情会如何?为什么?

3.荷花的美,给穿梭于荷叶间采莲的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学完课文,我有一个小小的谜语给大家猜。

4.回去给爸爸妈妈猜一猜。(试着背出谜面。)。

作业设计:

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收集资料。

江南。

江 南 可 叶 鱼 西 北。

课后反思:

《江南》教学设计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文中所配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将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情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这是一首有景、有情、有韵的诗歌,学生读着不仅郎朗上口,也会心情愉快,教学时应将朗读放在重要位置。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首古代诗歌,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会读并不难,但是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结合图画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九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

2.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情趣。

4.通过诗歌的学习,了解江南风景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江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九个生字,正确、美观的书写“东、西、南、北”四个汉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诵读中感受江南美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

掌握“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大家喜欢学诗吗?我们上次学习了《一去二三里》这首写小村庄的古诗。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代人写的诗,诗的题目是《江南》。

2、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课题:江南。

3、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采用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朗读。

2、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

4、听到同学们的读书声这么好听,诗歌里的生字娃娃高兴地跑出来了,咱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5、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江、南、可、采、莲、鱼、戏、间、北。

6、指名认读,正音,齐读。

7、学生说说自己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在哪见过它们?

9、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评出"播音员".

三、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你们听,快乐的小姑娘一边采莲一边还在背诗呢!放配乐录音示课件,请学生看画面,听录音。

2、请小朋友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有几句话。把你喜欢的那句话多读几遍。(出示全文)(两句话)。

3、喜欢读哪句话?还有谁也喜欢这句话,再来读读。

(学生看图)师:江南是个好地方,到处长满了荷花、莲叶。你们瞧!莲叶们谁也不甘示弱,一片一片地从水中探出小脑袋,争着向上长,去享受那温暖的阳光。它们呀,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热闹呀!多美的莲叶呀,"莲叶何田田"就是讲它们很多的样子。瞧!那边还有几个划着小船,赶来采莲的小姑娘呢,她们拨开莲叶,寻找那一个个成熟的莲蓬。看,她们嘴角还带着微笑呢!她们心里肯定很高兴。让我们也高兴地来读这句话。

4、小朋友读得真好。让我们来做一回快乐的小鱼吧!

(1)示范表演:谁来做碧绿的莲叶,漂亮的荷花,还有那淘气的小鱼?

(2)找好朋友分组表演。

边表演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江南这个地方湖泊众多,河流纵横,荷花、莲叶随处可见。小鱼们在莲叶丛中东游西逛,可高兴了。让我们再去游一游美丽的江南,做一回采莲的孩子。

6、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停顿:

江南/可采莲,

莲叶/荷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四、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不光能读好诗,还能背诗呢!

自己看图试背。表演背。(引导学生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有规律地游动)。

2、齐背全文。(配乐)。

五、作业:

1、给生字口头组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首诗歌时,由于提前布置了预习,孩子们很快就会背诵这首诗了,但是诗中的词语比较精炼,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例如“何”“田田”“间”等词语。因此在教学时我借助图画、课件等形式,把抽象的内容用图画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看画面,有所感悟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这比起只单一的讲解,只从字面上理解字词的意思,学生易于接受的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