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读后感(汇总18篇)

时间:2023-11-22 23:36:39 作者:碧墨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汇总18篇)

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思考和感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加以整理和表达。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技巧。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我是个电视迷,一打开电视就会看个没完没了。这不《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又开始了,我便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郑和那样的胸襟,缺少郑和那样的魄力。有人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有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竟然不顾国家利益……人啊,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十分冲动,有时候应该忍让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智者的壮举。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卖鸡肉的摊贩,因为卖出的价格不同,卖价高的摊主竟然用到刺伤了卖价低的摊主,结果是一个进牢房,一个进病房。咳,要是他们能顾全大局,不冲动该有多好。

在学习上,我也是一个冲动的人。记得我以前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不思考,就跳过去。等试卷批好发下来一看,那些题目稍微一思考,我都会做的,,当时太冲动,失去了这么多分,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可已经没有用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做作业不再冲动,仔细思考,我的成绩就提高了。看来,冲动是魔,我们要远离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国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这是很重要的贡献。

通过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就像大河与小河,只要大河有水,小河才不会干涸。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能施展才华;只有国家富足,个人才会有尊严。

正是由于明朝的富足强大,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所以国富民强是每个国家的基本目标。我们只有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把国家建设的美丽和富强。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大型传记历史剧——《郑和下西洋》,突然发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事件郑和下西洋原来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寻找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

明朝国力最鼎盛的时代是在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时期。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驾崩后下遗诏命将皇位传给了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这让当时的燕王朱棣很不甘心。

136月30日朱允炆在南京即位,年号“建文”,他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温文尔雅,忠厚纯孝,深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年轻的建文帝性格温顺,主张实行仁政。朱元璋曾两次封藩,使得朱允炆的叔叔们拥兵自重,各据一方。这令毫无治国经验的建文帝深感不安,急于削藩。征战多年,战功显赫的燕王朱棣奋起反击,经过四年的战争,于建文四年攻下南京,颠覆了建文帝的统治,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在这次战役后带着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明史》有记载: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朱棣即位后,刻玉玺,将国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下令搜寻朱允炆和其他建文朝臣,修筑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朱棣有他的担心:自己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篡位来的。

他渴望得到满朝文武大臣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可和尊敬,渴望在自己发迹的北京建造世界最大的皇宫,渴望长治久安,高枕无忧地接受世界各国的朝拜。皇帝需要一个他最信任最了解的心腹去完成这一壮举。于是,一个跟着自己南征北战多年的人很快成了他最好的选择,这个人就是郑和。郑和原名马和,武功高强,懂兵法,英勇善战,有能力接受这项巨大的挑战。

明成祖朱棣怀疑建文帝秘密逃亡海外,《明史·郑和传》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为了防止大明流亡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反攻北京,夺回皇位,颠覆自己的统治,1045年,朱棣派太监郑和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200多艘海船,满载丝绸、瓷器、工艺品等宝物,2.7万余人浩浩荡荡向大海出发,驶进茫茫太平洋的深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据《明史·郑和传》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耀兵异域,建立自己的声望。

从此,郑和开始了历时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郑和率领的明朝海军在舰队规模、航海技术和组织协调水平诸方面都是当时的最高水平,比欧洲的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等早整整将近1,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篇,让所有中国人感到自豪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郑和下西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郑和这个人他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回族家庭,自小他常跟祖父和父亲出去航海。因为郑和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定的航海经验,所以得到了明成祖的信任和委派。公元1405年,郑和带领舰队从苏州刘家河出发,舰队规模庞大,大约有2.7万人。郑和第一次出海到了占城、锡兰等国家,他首呈先上国书,然后送礼物给当地的国王,表明明朝政府的友好和善意。许多国家的国王见郑和如此友好,也都对他以礼相待,有的还派使者随船带上礼物回访。长此以往,便为我国和各国之间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我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做人要诚实,对别人友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我觉得郑和很真诚、还很聪明。我一定要向他学习。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我是个电视迷,一打开电视就会看个没完没了。这不《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又开始了,我便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缺乏郑和那样的胸襟,缺少郑和那样的魄力。有人为鸡毛蒜皮的事大动干戈,有人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竟然不顾国家利益……人啊,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十分冲动,有时候应该忍让一下,忍并不是弱者的表现,而是智者的壮举。曾经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卖鸡肉的摊贩,因为卖出的价格不同,卖价高的摊主竟然用到刺伤了卖价低的摊主,结果是一个进牢房,一个进病房。咳,要是他们能顾全大局,不冲动该有多好。

在学习上,我也是一个冲动的人。记得我以前考试的时候,遇到难题不思考,就跳过去。等试卷批好发下来一看,那些题目稍微一思考,我都会做的,,当时太冲动,失去了这么多分,现在想起来十分后悔,可已经没有用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啊。后来,我吸取了教训,做作业不再冲动,仔细思考,我的成绩就提高了。看来,冲动是魔,我们要远离它!

文档为doc格式。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郑和二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三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五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是为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郑和下西洋这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位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他是云南人,住在晋宁县。为了扩大朝廷的名气,皇上就叫郑和开船下西洋,到很多国家交朋友。一路上郑和的船遭到了海盗的'破坏,他用自己的智慧打败了海盗,克服了很多的困难。郑和一共下了七次西洋,完成了皇上交给他的任务,最后老死在下西洋的路上。

这篇故事告诉我,做事情要认真对待,要克服自己的毛病。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

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过不去的路,只要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可实现抱负,走向成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霍金虽全身瘫痪,却仍然努力奋斗,思想走向了无穷的宇宙,神奇的黑洞。郑和也没有因自己是太监就丧失信心。因而,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的意志。

郑和的精神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同时又警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荣耀的背后看到威胁,不断努力奋斗,继往开来。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答案: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相关阅读】。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好处(作用)是什么?

(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意义: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

(3)、作用: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文档为doc格式。

郑和下西洋作文

暑假里,我看了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这个影片讲述的是郑和从当上太监到在船上病死的经过反映出当时中国老百姓希望和平与中国和世界的良好关系。他为什么能7次下西洋?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和勇敢的心。比如他被一些官僚的威逼利诱之下没有认罪,反而更加坚定信念,为了保护5万船只和航海人员,他只好认罪。而我遇到难题就退缩说明我没有他的毅力,每当我遭受小误会,我都火冒三丈,说明我没他的气度。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中,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富强的明朝,一个伟大的郑和。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郑和七次下西洋中的一次。1405年7月的一天,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航海。在他一生中共七次下西洋,历经28年,遍访了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的多个国家与地区。

600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其航程之远、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把中华民族的航海史推上辉煌的顶点,在人类航海史上创造了伟大的奇迹。如此壮观的航海之举,在当时却未能叩开中国走向海洋强国之门,只是作为“孤立”的航海事件,当然也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巨大的推动效应。其原因是除了受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外,主要是中国传统社会海洋观念的薄弱,以及传统海洋政策的历史局限。

虽然海洋政策有局限性,但郑和为了促进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激动。特别是郑和在航行时遇到的自然与人为的灾难,他能够镇定自若、有勇有谋,最终转危为安,让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牵动着国内外人民的心。

郑和七下西洋,长驶远驾,“示中国富强”。如此盛大的远航,却突如其来,悄然而去。它在经济上挥霍民生财富,在政治上挥霍天朝理想。今天,我怀着这样的心情读完了第十课――《郑和远航》。读完后我思绪万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明朝期间,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被皇帝派遣到西洋各国访问,并带着礼品与各国商人友好交往。但是在途中也遇到许多的危险,它既要防止海盗的偷袭,还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面临着多重的风险,他还是坚持航行。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航海有势,郑和远航将这种优势推向瞬间的高峰,然后就突然停止了。实际上,在西方扩张势力进入亚洲海域之前,中国就已经自己消灭了自己海上的力量。郑和七下西洋,是一个伟大时代的结束。而此时,西方的海上扩张已经开始,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公元15是全球历史上关键的一世纪,前半叶,中国势力淡出海洋;后半叶,西方开始向世界扩张。决定未来命运的、双方不可避免的遭遇与突击,即将开始。历史的意义不是重温往昔的辉煌,而是反思曾经的辉煌是如何消失的,那些灾难性的转机在哪里。在生活中,有许多持之以恒的事情。但只要我们向郑和一样,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将会克服一切困难。

郑和下西洋

在中国古代的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段引人注目的篇章。他的壮举不仅是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巅峰,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勇气和智慧。作为一名研究历史的学生,我对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深感佩服和敬仰,同时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了航海的困难与挑战。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距离遥远,而当时的船只并不像现代船只那样先进。郑和的远航队伍是由数十艘大型宝船组成的,船舱宽敞、装备齐全,但相比于现代船只,却非常原始。要面对的大海坎坷波涛汹涌,无时无刻都要应对着各种突发状况。航行途中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困难,比如风浪的袭击、航向的调整、指挥的协调等等。正是郑和船队的坚持和勇敢,才突破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最终完成了这一辉煌壮举。

其次,我从郑和下西洋中体会到了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自豪,因为郑和船队在远航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向外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礼仪,更重要的是收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风俗。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和提升。这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友善,为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郑和下西洋所取得的骄人成就,也对我作为一名学生有着巨大的激励和启发。在郑和船队的远航过程中,郑和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航海家,更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注重团队协作,保持良好的指挥令如,同时他对地理知识和航海技巧的深入研究也使他成为了当时中国航海领域的泰斗。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作为一名学生,不能只埋头苦读,而是要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善于与他人互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给予我深思。尽管郑和的远航只是一段短暂的历史,但它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郑和船队的远航给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气,同时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这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历史,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的见证。通过研究和思考,我体会到了航海的困难与挑战、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同时也汲取了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和开放包容的启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和目标,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作文

147月11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10月13日,郑和二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三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五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六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是为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读后感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它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挠、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上崛起。也正是在郑和开拓进取精神的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人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学习,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作文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关于教学重点的分析。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明初,我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明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在主观上是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船队所到地区特别是南洋一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是进行本册内容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一次远航,开拓意识浓厚,对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关于教学难点的分析。我国在明及其以前各统一王朝时期大多是开放,为什么到明末清初时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由于教材在这方面述及不多,学生容易形成疑问:很显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国力以稳固统治,既然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的强盛,明末清初为什么要走向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导致我国清王朝时期国力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清王朝最终被西文用炮舰叩开国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应该对这一转变的原因有所了解。

难点拟采用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突破。

三、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提供部分材料和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造船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关清朝“迁海”的材料。

向学生推荐借阅《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自制课件。

六、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