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介绍一种风俗(汇总15篇)

时间:2023-11-29 20:01:02 作者:字海

优秀作文在语言上富有创意和表现力,让人读来耐人寻味,难以忘怀。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作文选集,让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的文学魅力。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山东春节是从除夕那天才开始的。除夕以前家家户户务必把,春节这几天要吃的鱼啊、肉啊准备好,因为过年这几天许多商铺是不会开的。

除夕一早,大爷就在家门前放了两声二踢脚,整个村子,早就响起了玲玲碎碎的炮声,家里面的人也陆续起来,洗漱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大爷和爸爸贴春联,贴门神。给家里的车上也贴上小帘,为的是一路顺风。妈妈,奶奶和大娘,在家里准备,包饺子用的面和饺子馅,过年的饺子一定要好吃,所以面要发好。面要发酵直到下午,才统一包。这一天孩子们都是激动和兴奋的,但说实话也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多半会去集市上买一些好玩的小花炮。找到村里的小孩一块玩耍,一块谈论着晚上的大年三十的乐趣。这一天大人们几乎是没有时的',从下午开始,村里的烟筒里都冒出烟,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做年夜饭是项大工程,一般要从下午一直做到傍晚,鱼啊,肉啊!各种美味的佳肴,源源不断的往桌子上端,仿佛无头无尽似的。厨房的火还没有熄,大家,一起坐在圆桌旁,谈论着今年的趣事。

等人都到齐了,大家才拿起筷子,分享着桌上的美味。大人们喝酒,小孩子喝饮料。大家互相敬酒,互相祝福。大人们吃完饭还要继续聊天,小孩子们不屑这个,就会跑到电视机前,看着电视里的春节晚会。

桌上的饭菜收拾好了,奶奶妈妈和大娘也会凑过来,这时才拿来早上发的面,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边包饺子。包饺子的工程并不急,因为这是要到深夜才吃的。不愿看春节晚会的,就聚在一块打牌。无论怎样,家中都会传来一阵阵的欢笑,显得是那么温馨和快乐。

春节晚会结束,饺子开始往锅里下了。像一个个小元宝。这时候是孩子们最欢喜的时刻,他们会拿着各式各样的彩炮,在黑漆漆的夜空中刷的一下燃放。各种彩色的烟火照亮了天空,大人们也玩的乐此不疲,整个村子的天空都被烟花所覆盖。

山东到没有守岁的规矩,吃过饺子,大家便都上床了。整个村里安静了下来。为的是为明早的拜年做准备。

第二天一早,全村的男人都起的绝早,村子里同样姓氏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要向村里年龄最高的人磕头,以表敬意。那时的场面十分隆重,十多号,二十多号人,排成整齐的方队连磕三个头。这项结束后,才能自由串门。上午男人们要去亲戚家,朋友家挨个拜年,女人在家里迎接客人。活动大概到了中午就全部结束了,中午村里很少有声音。人们都在休息,只有精力旺盛的孩子们,还会出去放放昨晚没有放尽的小炮。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把昨天没吃完的饺子用油煎了,大家香喷喷的吃一顿煎饺子。这一天过完,年基本上也就过完了。

大人们在家呆几天要去上班,学生也要开学了。人们又进入了正常的生活规律。

介绍一种冬至风俗作文

12月22日这一天是冬至,俗话说:“冬至吃饺子,耳朵才不冻。”因此家家户户冬至这一天都会吃饺子。

冬至这一天,我早早地睁开了眼睛,身子却还赖在床上。可能因为我太累了吧,十点钟都还没起床,十点半时,我才起床穿衣,洗漱。早饭只能吃两个苹果,因为妈妈和哥哥上班去了,没有人做饭。我边吃苹果边写作业,数学和英语作业完了之后去玩了一会儿手机,直到妈妈十二点下班回来。

妈妈一回来就开始包饺子。首先要做醋水,妈妈捣蒜,我擀饺子皮儿。醋水和饺子皮准备好,就剩下包饺子啦。妈妈拿起一片我擀的饺子皮儿,用勺子舀起提前准备好的肉馅,再把饺子一对折,一捏,就ok啦。待饺子全包完,妈妈开始煮饺子。十几分钟后妈妈盛着一盘儿饺子给我和哥哥吃,还给了我两根又肥又大的香肠。饺子放在桌子中间,热气腾腾地,房间里顿时弥漫着一团薄薄的、暖暖的雾,好像把我的手也能暖化。哥哥夹了一只饺子,吹了吹,送进嘴里,我看见他的嘴巴轻轻地嚼着,仿佛在吃山珍海味。我尝了一口,味道真是不错,妈妈也坐下来,夹了一只放进嘴里。我们都没有说话,却都吃得津津有味。

这个冬至,虽然家里只有我、哥哥和妈妈吃饺子,但仍然感觉美味可口。

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高分作文八百字

我的家乡蓬莱位于胶东半岛,黄海和渤海交界处。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有着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面鱼、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年前要蒸许多特大号的“大饽饽”,大的有两三斤重,用红色的颜料来装饰,正月里作为主食招待客人。蒸馒头时,开口的馒头,要说馒头笑了。还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面团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等各种形状,蒸出来之后,用颜料画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塑。通常除了大馒头之外,面鱼和“圣虫”做的最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装饰呢。

“圣虫”谐音“剩虫”,又被叫做“神虫”。“圣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用面团来做“圣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头朝上作头,细的一端绕着头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一枚硬币放进“圣虫”嘴里,接着剪出神虫身上的鳞片,最后便是用绿豆安“圣虫”的眼睛。做好的“小圣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面鱼通常用木头模子做出来,蒸好后用颜料画好眼睛和鳞片。放置在窗台、柜头,意味着年年有余。

家有女儿的人家要做团圆饼,也叫“太阳饼”,形状像太阳花,层层叠叠做成太阳状,每一层都涂上蜂蜜、芝麻,外围折成盘叠交错的花瓣状,上面用刀刻上棱形花纹,再用红枣镶嵌。大年初三姑娘回娘家时,除了要吃初一早上的饺子之外,临走还要带走一块团圆饼,意味着幸福团圆,生活甜蜜。

家乡的年前的习俗真是太有意思了,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还有其他的别称如秋节、八月节,追月节。

在那一天,人们会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吃月饼赏月。月饼也分很多种。其中最为欢迎的便是五仁月饼。

中秋节是在农历8月15那一天。其中中秋节的来历也是人们广泛流传的。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10个太阳同时出现晒的庄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且留下最后一个太阳为民造福。后来王母娘娘给了后裔一包神药说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是后裔的徒弟为了得到这包神药和后羿的妻子嫦娥发生了争斗。最后嫦娥为了不让他得到吃了这包药,但是身体却不由得飞向了天空。

后裔回来后听说了此事便非常的痛苦。当夜晚他仰望月亮的时候他发现上面似乎有嫦娥的.身影。

当我看到这桌子上了一盘盘已经摆好的月饼时。我的口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了出来。我看看妈妈又看了看桌子上的月饼。“妈妈我能不能先尝一个。”“那可不行,这是要留在晚上吃的。”我有些失落。不过听爸爸说,这次的月饼好像与往常的不同。一想到这里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到底会是什么馅的呢?难道月饼不只有五仁这一个陷吗?伴随着这一些些的期待,终于到了晚上。

坐在院子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月饼咬了下去。甜甜的,但似乎又有一些咸味。不过这个味道倒也不是那么让我排斥。低头,一看竟发现是豆沙馅的。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那个节日里,人们都会在家的院子里赏月吃月饼。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在我们顺平老家,过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两件事——熏肉、灌肠,此后,在过年间的好几天都不再买肉、肠了。

要熏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连一向晚起的我都会忍不住早早的爬起来,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时候要预备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实很简单,葱姜,花椒,大料,料酒……用这几味最平常的东西就能煮出最鲜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时间——上锅煮肉至少也要五六个小时,靠时间让汤汁充分渗入肉中。这样煮出来的肉,滋味难忘,比平时的红烧肉、炖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准备“熏”。这熏是炭火盆里的火熄灭以后,再在盆口罩上铁丝网,把肉块一个个搁上去就可以了。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熏肉出炉即可。

说起另一味美食——灌肠,口水总是忍不住要飞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葱姜,油盐,红薯淀粉,加水搅拌在一起,再添些别的配料,做灌肠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肠的时候要用一个漏斗,让漏斗的漏口对准肠衣的开口,把馅料缓慢而均匀的灌进去。下锅煮,最少半个小时。

煮熟的灌肠鲜美可口,热乎乎的,又软又糯。留着灌肠在嘴里跳舞,咽到肚子里后还是有余香回味。

这一天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备下过年的荤食,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日子。你想啊,在这一天里,老人们一边煮肉孩子们一边吃,为等肉出锅可以在锅旁一连坐上几个小时,足以看出孩子们是多么喜欢这美味的食物了。

要说熏肉,孩子们当是身先士卒。在火盆里的炭火还没有完全熄灭的时候,就有胆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匀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贪婪地舔着肉,那感觉真是无比惬意。烤着烤着,也许肉烤焦了,散发着若有若无的香气;也许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头的筷子哈哈笑着。

介绍一种冬至风俗作文

今天周末,正在写作业,突然厨房传来了“咚咚咚咚”的响声,我好奇地跑去厨房一瞧,妈妈正在菜板上剁饺子馅儿,哈哈,今天可以饕餮大餐呢?妈妈说:“今天是咱们祖国传统的节日冬至呀!”

在妈妈紧锣密鼓的操作下,饺子很快就被妈妈包好了,一个个白乎乎胖嘟嘟的,走近一看饺子的肚子圆嘟嘟的,两边是三角形的,饺子皮看上去还真像耳朵呢,远远一看又好像是一个个白色的元宝呀,再看看还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猪猪,望着大饺子,我是垂涎欲滴,望眼欲穿。

妈妈快煮饺子吧,我迫不及待的催促妈妈,妈妈笑眯眯的说小馋猫一会儿就好,不大一会儿,不一会儿妈妈就端上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股香味儿迎面扑来,我立马跳下椅子,拿起筷子一下夹了一个饺子,连忙放入口中,啊!烫死我了,我迅速吐了吐舌头,妈妈说别急嘛,慢慢吃。我慢慢咬了一口。呀,有麻,鲜、香、咸、微辣、混合而成的味道,麻味儿直接留在舌尖上,我知道是放了花椒,肉的鲜味儿,藕的咸味儿,青椒的微辣味儿,妈妈巧妙地把几种食材调拌在一起,接着一种全新的清香味儿从舌头中传入口腔,再到喉咙接着窜到胃里,唇齿留香,再咬一口下去,嘴巴里肉汁四溢,酸软嫩滑爽,其味无穷,口感饱满,顾不得细品仔细品尝,一口把剩下的饺子咽了下去,话不多说,味道香醇,鲜而不腻,一盘饺子三下五去二就被我吞下了肚。

妈妈大笑起来:“瞧你那馋样儿,”我忍不住也笑起来。好期待下次再吃到妈妈做的饺子。

介绍一种风俗作文

京剧是我国国粹之一,其唱腔婉转优美,扮相多变有趣,时常让人不觉便深陷其中。

京剧京剧,就是分布地以北京为主的剧种,但谁能想到,它之前却不起源于北京呢?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听到这里,你们了解京剧的起源了吗?说完起源,咱就说说京剧的表现形式,首先生旦净末丑,咱得了解一下吧,生呢,就是扮演男子的一种行当,说几个代表,老生大家应该都听过吧,他主要扮演的就是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说完老生,跟他相近的还有小生,这小生是啥呢?那就是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生说完了该旦了,旦行呢,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具体有青衣,花旦等。

还剩下两行,咱就稍做了解一下,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最后丑行呢,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其中包括文丑和武丑。

这么给大家说,大家可能不太明白,咱们就一起举个例子来看,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相信大家史记读下来应对其有了了解,这部萧何月下追韩信呢,是麒派戏中一名段,这其中主人公有萧何,韩信,刘邦,这萧何和刘邦就都是生旦净末丑中的老生,这韩信呢,则是武生,这生旦净末丑就只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

解释完,咱们继续来就着萧何月下追韩信这部戏来深入了解一下京剧中的一个剧种-麒派戏,《萧何月下追韩信》呢,它的着重于表现了麒派唱腔“苍劲雄浑”“爆发力强”的.艺术特点,“高低自如”“刚柔相济”的表现方式,整个看下来让人不由鼓掌叫好。

京剧所呈现给我们的精彩也有着演员台下的苦功,任唱念做打拼过才能成为武艺行家,只有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使动作唱腔牢记心中,这也许就是京剧传唱至今的理由,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拉祜族风俗习惯介绍

有的地区拉祜族同姓不婚,禁止同父母的兄弟姊妹的子女通婚,即姨表兄妹、堂兄堂妹不通婚。多数地区,姑舅姨表的子女都通婚,称之为“亲上加亲”。由于这种亲上加亲和早婚,使拉祜人的后代的健康受到一定影响。解放后,实行新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拉祜族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要受到群众的谴责,他们说,天和地,山和水都是一对,唱情歌的也应该是一对。离婚的现象很少。夫死后可以转房,但仅可以转房给夫之弟,不能转给夫之兄。寡妇再嫁不受歧视。

拉祜族的婚姻是自由的。他们谈恋爱的时间,一般是在冬春两季,非凡是年节,是他们谈恋爱最好时期。谈恋爱的场所大都是在寨外,设有公房,他们谈恋爱的方式主要是串姑娘,夜间小伙子在寨边吹芦笙,小姑娘即出来唱情歌,他(她)们的情歌感情朴素而真挚。有时甲寨男青年邀请乙寨女青年,男女各一方,集体对情歌。

假如小伙子爱上某一个小姑娘,就找机会抢走她的`包头巾,跑到一安静处,女的就要跟着追去。若女的不爱男的或已经有了对象,就向男的要回包巾,表示拒绝。若双方都有爱意,便坐下来互表爱情,并互送礼物(女的送男的绣荷包、腰带、花背袋;男的送女有响蔑、耳环)以定情。双方定情后,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亲。媒人到女方家说亲,要带上两包茶、一壶酒。

媒人向女方提亲,不是直接地提亲,而是采取比喻的说法提亲。总之,女家知道媒人是为哪家小伙子来提亲,但互相都不直说,问答中绕山迈路,转弯摸角,兜很多圈子。假如同意就围绕着“不”字往返答,不收礼物。

结婚时,男的先到女家拜堂,接新娘到男家,一般都是步行。拜完后,新郎新娘就背上竹筒去抬新水来给媒人和父母、客人喝,客人们一面喝水一面说一些吉利和祝福的话。晚上,跳芦笙舞祝贺,新郎新娘在男家住上几天后,就到女家从妻居了,婚事也就结束了。

重阳节的风俗介绍说明重阳节风俗介绍英语

冬至日祭祀祖先,祭毕,阂家聚餐,分享祭品。

以米粉做汤团,或者包制馄饨。

窖藏鲜花在市场上出售。

妇女向茸长敬献鞋袜,小辈拜望问候尊长。

女儿出嫁后回家探亲的,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腌演肉、鱼、鸡、鸭以及各种蔬菜,准备过年。

九人相约宴饮小聚,从数九中的一九至九九,各做东道主一次,叫作消寒会。

画素梅一枝,花瓣共为八十一枚,每天染一枚花瓣的颇色,花瓣染尽而九九出,则春色巳深,称之为九九消寒图。

禁戒房事,节制嗜欲,多休息,安静毋蹂,注意养生。

重庆的风俗习惯介绍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许文旭告诉记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联系客家人的坚强纽带。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

介绍山西风俗作文

按照山西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七夕节的风俗介绍

乞巧活动是七夕节最传统的民俗活动。乞巧,就是乞求智巧,乞求织女能够赐给自己技巧,让自己也变得心灵手巧。

拜织女。

七夕节的夜晚,少女、少妇们“拜织女”。少女、少妇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聚集起来,一起祭拜织女。人们在月光下摆上桌子,摆上供品,少女、少妇们斋戒一天,沐浴完毕,大家一起到案前焚香礼拜。

送巧人。

在七夕节这一天,浙江台州地区流行送“巧人”。“巧人”就是一种织女形象的酥糖,然后在头上、脚上染上各种颜色,俗称“巧人”、“巧酥”,商贩出售时,就称“送巧人”。在这一天,长辈们都要给孩子们购买“巧人”,希望她们能够像织女一般心灵手巧。

七夕夜听悄悄话。

传说每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就会有很多少女偷偷躲到葡萄架下或者瓜棚下,静静地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如果哪位少女能够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那她将来就会赢得忠贞不渝的纯真爱情。

拜魁星。

七夕节这天,女的拜织女,男的则拜魁星。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爷的生日。魁星爷就是魁斗星,民间认为魁星爷是主管文事的,考试都贵他管,所以很多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就会在七夕节这天祭拜魁星爷,祈求他保佑自己能够考试顺利、金榜题名。有个大家都熟悉的成语叫“一举夺魁”,也是由此而来。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七夕节叫情人节对吗:是的。

七夕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最早的时候起源于中国汉朝,又被称为乞巧节,而到了现代时期,七夕节又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的情人节,从而备受年轻人喜爱。

七夕节最早是来自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在古代文献中可以说明,在三四千年前,人们以及知道了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也与时间崇拜有关,七和期同音,所以古人计算时间中经常用七代期,在唐诗宋词中,七夕和妇女乞巧也多次出现。

1、索饼。

吃索饼是古代的人在七夕食用的食物,后来演变成了吃挂面的习俗,可以说挂面的祖先就是索饼。

2、饺子。

在很多的地方都是在七夕节的时候吃饺子的,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里面放入一枚铜钱、一根线和一个红枣,如果是吃的时候可以吃到钱的话就是非常的有福气的。

3、五子。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

4、巧果。

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是七夕节必备的点心,谚语说:七夕吃巧果,能使人巧。

5、巧酥。

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个别地区一直流传到现在。

七夕诗句大全。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唐·李商隐《马嵬其二》。

3、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4、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5、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6、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7、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8、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宋·晏几道《七夕》。

9、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11、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12、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唐·徐凝《七夕》。

美国礼仪风俗介绍

国花:玫瑰。

国树:山楂。

国鸟:白头雕。

国石:蓝宝石。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

最讨厌的数字:13和3。

忌讳:白色百合花不可作为礼物送人。

女士优先1、公共社交场合,男士应处处礼让女子,照顾女士。

2、日常生活中,上下电梯,应女士在前;进门,男士开门,女士先进;入座,女士先坐。但是相反的,下车,下楼,出门,男士可以走在前面,以便照顾女士。

3、若进餐厅、影剧院,男士可走在女士前面,为女士找好座位;进餐时,邀请女士先点餐;同女士打招呼,男士应起立,而女士则不必,只需坐着示意即可;男女握手时,男士必须摘下手套,而女士则不必摘下,女士先伸手,男士才能握住女士的手,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要点头或鞠躬致意即可。在关系不错的情况下,女士之间可以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男士吻女子面颊;女士的东西掉在地上时,男士不论是否认识她,都应帮她拾起来。

介绍山西风俗作文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感恩节风俗介绍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西方许多国家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而在感恩节,每家的家庭成员总是力争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畅谈往事。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深扒一下感恩节还有哪些习俗吧!

1、吃火鸡。每逢感恩节,美国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鸡可吃。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欧洲移民到美洲后,觉得火鸡的外观与土耳其“身黑头红”的服装特色很相像,于是叫它们为“turkey”(土耳其)。

2、cranberry小红莓。这是感恩节的一个象征性的食品,小小的红色果实口味略酸,但做成果酱非常的爽口,酸甜怡人。在感恩节前后,家家户户都热衷于做口味各异的红莓苔子果酱,那酸甜的味道最适合出现在一家团聚的感恩晚餐上了。

3、南瓜馅饼,它是除了火鸡之外感恩晚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用黄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馅饼口味酥脆,香味浓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欢。根据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坚果、奶酪等。

此外还有甜山芋、蔬菜沙拉、南瓜布丁、布朗尼糕点等。

1、送食物: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跟着做起来。

2、置餐桌:

感恩节餐桌的布置也很有特色。餐桌上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让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

感恩节宴会后,有些家庭还常常做些传统游戏,跳舞、比赛等。其中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至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

玉米游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当年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发给每个移民五个玉米而流传下来的。游戏时,人们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颗玉米粒,猜的数量最接近的奖给爆玉米花。

南瓜赛跑: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常常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清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全国性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day)。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为一年中受到的恩惠而感谢上帝。感恩节也是个家庭节日,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团聚在一起,设家宴庆祝热闹一番,同时也感怀亲人之间相濡以沫的恩情。感恩节期间,美国城乡还要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射击、打靶等体育比赛。一些美国家庭、宗教组织及慈善机构还要为穷人、孤儿及流浪者们提供免费的火鸡宴,以便让那些不幸的人们在感恩节里也能得到一份人间的温暖。

而这个温馨的节日,更与美国早期的历史紧密相连。

清教徒远赴美洲。

公元1600年以前,英国曾有一批基督教徒力图“净化”当时的英国国教,所以被英国人称为“清教徒”。当他们意识到根本无法从当时的基督教会内部实现改革时,一些清教徒于是决定脱离国教,建立自己的教会,换来的却是英国官吏的迫害。他们不愿忍受这种迫害,决定迁往荷兰。

随着时间的推移,侨居荷兰的清教徒感觉到,在这里不仅未能逃脱宗教迫害和战争的威胁,而且连他们的孩子也不能在自身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因而无限惆怅,悲愤不已。他们希望保留祖国的语言和传统,渴望摆脱宗教迫害。为此他们再次想到迁移,并决定远赴美洲,他们觉得,只有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于是,“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男女老少旅客,于1620年9月离港启航。对于航海者而言,9月是一年中最不适于远航的季节,风大浪高,旅途崎岖。尽管如此,整个航程中只有一位旅客死亡。由于旅途中船上诞生了一个婴儿,所以当“五月花号”在海上漂泊了65天后,在马萨诸塞州科德角湾的普洛文斯敦港靠岸时,旅客不多不少,仍是102名。“五月花号”原计划继续南行至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靠岸,但是由于航行误差和逆风,“五月花号”来到了新英格兰。

印第安人的帮助。

大约在“五月花号”靠岸后的一个月内,移民们还是以船为家。在这期间他们派出了侦察队侦察科德角湾海岸线,结果在普利茅斯地方发现了港口。港口有一个优良的渔场、开垦过的土地和玉米田,小溪中明净的淡水微波荡漾,高高的山丘十分宜于筑垒设防。这里原来是一座印第安村落,几年前,天花流行,夺去了全体村民的生命。侦察队驾着小船返回“五月花号”,报告了这一发现。几天后,“五月花号”渡过了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锚停泊。移民们划着小艇上岸时,首先登上了一块大礁石,这块礁石后来被命名为“普利茅斯石”。

初到普利茅斯,移民们缺乏经验,缺乏装备,难以适应荒野生活。第一个冬天是个可怕的梦魇,移民们遭受的苦难无以复加。恶劣的伙食,繁重的劳动,加上传染病和严寒,几乎夺走了半数人的生命,致使这年冬末,只剩下了50位移民。

1621年春的一个清晨,有一位印第安人走进了普利茅斯村,友好地作了一番。

自我介绍。

后来,他竟然把酋长马萨索德也带到这里酋长给移民们带来了礼物和帮助,派本部落的印第安人教移民们如何狩猎、捕鱼和耕种,教他们在种玉米、南瓜和蚕豆时,如何用鱼作肥料由于印第安人的帮助,移民们获得了丰收。

移民们对上帝和友好的印第安人充满感激。首任总督威廉姆·布拉德福因袭传统习俗,建议设立一个节日,以表达对上帝和帮助过他们的所有人的感激之情。于是,在1621年秋颁布了感谢上帝的日期,同时决定利用这个宗教节日,加强移民们同印第安邻居之间的友谊。因此,他特地邀请马萨索德酋长和他部落里的勇敢的印第安人,参加普利茅斯人的第一个感恩节盛宴。这样,马萨诸塞的普利茅斯开创了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

印第安人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前送来了5只鹿作为礼物。节日前,普利茅斯人到周围树林里打猎;妇女在家准备美味可口的玉米、果实、笋瓜和南瓜等菜蔬。

普利茅斯人的第一个感恩节宴会是在露天举行的。虽说已是暮秋天气,但熊熊的篝火却使宾主们感到周身上下温暖异常。马萨索德酋长和90名印第安人应邀参加了宴会。庆祝活动继续了3天。第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们主要是分享美食;第二天和第三天,印第安小伙子们同普利茅斯的年轻人摔角、赛跑、唱歌和跳舞。第一个感恩节的庆祝活动十分成功。

早期,感恩节并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之后经过几次变动,直至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日期才正式确定。

普利茅斯人的第一个感恩节历时3天,今天,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感恩节是一个长达4天的假日。学校在感恩节的当天和第二天放两天假;许多人星期四和星期五两天不上班。感恩节期间,许多离家的美国人,不顾长途跋涉,也要赶回家过节。

尽管回家过感恩节在美国是一个全国性的风俗,但每年的感恩节,总有约一万名美国人去游览普利茅斯港,怀着感伤的心情,重温一遍美国早期的历史。

鸡一模一样;现代感恩节餐桌上的笋瓜和玉米,与当年普利茅斯移民收获的笋瓜和玉米完全相同;南瓜饼和印第安布丁(一种用玉米做成的牛奶蛋糊)是感恩节宴席上必须食用的传统甜食。

感恩节宴会后,人们有时会做些传统游戏,比如南瓜赛跑,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胜。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日月如梭,转眼间300多年过去了,庆祝感恩节的习俗却一直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嶙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现在感恩节不仅是基督教的节日,也不再仅仅属于美国,世界上很多其他地区的人们都在感恩节这一天表达对亲人和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世界因为有此节日,无疑变得美好了很多。

扩展阅读:

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视的一餐,就是感恩节的晚宴。在美国这个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的国度里,平日的饮食极为简单。但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都大办筵席,物品之丰盛,令人咋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因此,感恩节也被称为“火鸡节”。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它原是栖息于北美洲的野禽,后经人们大批饲养,成为美味家禽,每只可重达四五十磅。

1.火鸡吃法也有一定讲究。

端上桌后,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沙拉、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2.餐桌布置也很有特色。

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请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餐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他们才离开餐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