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小学弟子规教学设计(汇总22篇)

时间:2023-10-27 12:57:48 作者:QJ墨客 专业小学弟子规教学设计(汇总22篇)

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小编特意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编写有所帮助和指导。

小学《弟子规》入则孝教学设计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希望我们每位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弟子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二、教材分析:

此部分是“入则孝,出则悌”中的两句话。从和长辈交谈声音低和见长辈要快步向前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对这些内容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一书的作者及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总叙”;

3、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4、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学法:读总叙——温旧知——学新文——习礼仪——练笔力。

四、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一)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缓慢,国学味道)。

师:上课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复习原作《弟子规》总叙。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总叙”“二、入则孝出则弟”。首先,让我们来读总叙。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三)复习“入则孝出则悌”的内容。

1、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接下来,我们复习“入则孝出则悌”。

师:“入则孝出则弟”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兄长。古人可孝敬父母了,有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的故事。今天,请小朋友再听一个贤孝故事: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板书:温旧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教师: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老师从你们的小眼睛里看到了答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师生分角色读:让我们演读一遍,老师读父母,你们读小朋友。

(四)引入新知,多种方式诵读。

1、师:《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不少礼仪之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

(板书:学新文)。

2、出示:《弟子规》。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师: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己指着书本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拼音。

(同学们边读边指,读到哪就指到哪,看谁读得好,指得准)。

(五)理解含义(从和长辈交谈声音要低和见长辈要快步向前两个面)。

(六)小结。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回答的音量大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和颜悅色、柔和清楚最好。这是提醒我们时时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及表现不妥的地方,当下就要指导他们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如果与人相处都能遵守这些基本的礼节,回馈给我们的就是所有人都愿意帮助你、喜欢你。

声:指说话声。闻:听到。

趋:快步向前。视:视线。

弟子规教学设计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童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课时限制,本课以弟子规中最为经典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为重点,而把其余部分作为推荐阅读内容。

《弟子规》中既有国学精华,也存在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内容的选取与辨别。

青春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弟子规》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还能时刻将《弟子规》的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促使其人格更加完善,心灵更加健康充实。

知识与技能:

理解弟子规主旨大意,背诵总叙,熟读入则孝;。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及用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堂讨论、亲身践行等方式学习对仗法、扩词法等古汉语翻译方法;。

将《弟子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勤奋学习等传统美德。

重点。

总叙的背诵与《入则孝》的诵读。

难点。

古汉语字词的读音、解释及用法;。

孝敬父母的亲身践行。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华弟子规》动画片,让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知学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提问:“规”是什么意思?(规矩、规则)。

“弟子”指的是谁?(为人弟和为人子,古代泛指后生晚辈。不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所谈到的规矩礼节是我们所有同学包括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今天我们学习《总叙》部分和《入则孝》部分。

请同学们注意,《弟子规》中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有的观点只适合古代,而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同学们在学习弟子规中要注意辨别、独立思考。

2.总叙部分。

(1)朗读全文,认识字词。

读完一遍后,请同学们抄写到本子上。教师在黑板上写。

(2)讲解字词,疏通文意(配合板书与提问)。

弟子:为人弟和为人子。

规:规范。

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敬重顺从兄长。

次:第二重要。

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泛爱众:博爱众人。泛,广泛。

而:而且。

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

余力:剩余的心力。

则:就。

学文:研究学问。主张德育重于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还有时间再学习其他各种学问。

提问:请一位同学试着翻译这句话。

答案:《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圣人孔子的训导编成的。首先,我们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谨慎,对别人要讲信用。我们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我们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圣贤的经典。

提问:“圣人”指谁?请举例。

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

孔子、尧、舜、周文王等。

讨论:“有余力,则学文”一句如何理解?你认为品德和知识的关系如何?

(3)反复朗读,强化记忆。(争取课堂背诵)。

3、《入则孝》节选。

(1)朗读全文,纠正发音。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老师带领同学读完一遍后,提问学生朗读。注意语调与节奏。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解释之后,及时提问以巩固知识。

讨论:“应”“教”是几声?

明确:应是四声,与行对应,翻译为回应。

教是四声,翻译为教道、教诲。

引导学生从对仗、平仄、释义、通假等方面分析发音。

讨论:文中哪些观点你非常认可?哪些观点你不同意,为什么?

(3)反复朗读,内化于心。

三、拓展延伸。

出示《弟子规生活力行表(部分)》,请同学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为自己的表现打分。0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不赖床,不迟到。(朝起早,父母呼,应勿缓。)。

出门前,向家人告别。回家后,向家人问好。(出必告,返必面)。

路上见到长辈和老师主动问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说话要诚实谨慎,不能说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保护好自己人身安全,不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衣服鞋子摆放整齐,不乱丢。(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做完功课再玩游戏。(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四、作业布置。

1、写一段关于《弟子规》的心得体会(200字以上),文体不限。

2、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弟子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育性与趣味性,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在此我采用生活力行表的`形式,量化学生的行为。

在作业布置中,我希望学生不仅可以借写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下节课积极和大家分享,促进其学以致用、亲身践行。

小学《弟子规》入则孝教学设计

想着学习弟子规的最初观念是能够教给宝宝,但在刚刚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同样需要学习,同样需要做到,才能给宝宝一个好的榜样。任何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如何要求别人呢?真的感谢我的父母,从小教导我,耳濡目染,对于他们的一些做法,即便那时是小小的我,至今仍然记忆如新,烙印在心。同时也在问自己,过了这么多年,我到底做到多少这些传承下来的优秀品德呢?人们一直说80年代的年轻人是最有问题的一代,真的一点都没错,当传统的美德面临着新新社会的享乐,究竟是谁控制了谁呢?加上如果没有人在旁指导教育,没有人监督,自由主义的观念挑战着传统文化,挑战着我们的底线,被形形色色感觉上美妙的事物遮住了我们的眼睛,好一点的,除了剩下那一点点的良知,还有什么呢?自私,贪婪……控制着我们,真得很可怕。

父母从小关心我们的吃穿住行,刚会走路,眼睛时时不离我们,怕摔着;生病,半夜都要起来好几次,看看我们是不是又不舒服;让我们上学,受教育,希望我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的人;天气变化,又时时刻刻的念着我们的衣服有没有随时增减……父母付出的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可是当我们长大了,又活在匆忙的生活工作中,有没有用心去关心一下父母的穿衣住行,不是说让我们每天要问安,而是有没有经常关注他们的生活,告诉他们我们的近况,给他们一份安心。我们有没有好好的照顾自己,不论健康的饮食习惯,还是正常的作息习惯,都是让他们放心,我们尽孝心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好好照顾自己,身体出了问题,只会增加父母对我们的担心,这也是不孝顺埃我们知不知道父母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有没有察言观色,给他们希望的,替他们排去他们不开心的?当父母和我们的认识有偏差时,我们是否用了和颜悦色的方式来和他们沟通?当父母有病的时候,我们能否做到嘘寒问暖,古人可以做到以身试药,昼夜不离床的侍奉,我们呢?有没有人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向西方一样的说法,是他们的义务?想到当年奶奶生病住院,虽然一直以来奶奶对我和妈妈都不好,因为她有重男轻女,妈妈的脾气又比较倔强,对于奶奶的一些旧观念,很气愤,有不甘拜下风的态度,所以奶奶一直对我们不好。

尽管这样,奶奶生病的时候,妈妈仍然每天去医院照顾她,为奶奶端屎端尿。别人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我妈妈仍然都做到了。奶奶最后临终的时候才说出来,以前很对不住我妈妈,很感激妈妈这段时间为她做的一切。无事不成双,前段时间,barry的奶奶也是生病,他家的情况更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他奶奶根本从来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而且情况很恶劣。甚至当儿子长大后,反而索取很多。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公公这些年仍然坚持赡养老人,有时候那个奶奶的无理要求,我婆婆都看不下去,甚至会因此吵架,觉得公公根本是愚孝。可是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改变公公对待他母亲的态度。即使专家说不用治疗了,年龄太大,治疗也是受罪,但是公公说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要做,所以仍然尽心尽力去联系医院,让那个奶奶作治疗。我之前知道这些也都很不理解,认为公公不听大家的劝告。但是当我读了弟子规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句之后,才真的理解……妈妈做的有多贤德,公公做的有多孝顺,同时带给了我们后辈福荫,又是多好的教育,这才真的是以身作则。有这样好的父亲母亲,我们能不尊敬他们,爱他们,甚至效仿他们吗?当我们也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的后辈同样也会学到我们,这样一代一代接连传承,他们能不感谢我们的祖先吗?有道是留钱财(或许会挥霍),留书本(不一定会去读),不如留给他们一片好的福荫,一个好的思想,好的理念,这样才可以受益终生。为了父母,为了自己,为了后代,希望我们都可以做到百事孝为先!

上一篇:学校年终升旗仪式总结下一篇:蛇有感情吗

弟子规教学设计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凡出言......切戒之”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妄言取巧,都是不可以的。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3、通过学习其中的道理来指导学生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准备:

课件(动画短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会被的《弟子规》。

2、我们学了《弟子规》的前三篇内容后,谁能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今天我们将接着学习《弟子规》新的内容――信。(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先从“信”字上解释信:人无信不立,人说话要讲信用。)。

二、学一学:

今天我们先学习以下部分,课件出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三、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故事一:《放羊的孩子》。

提问:1、放羊的孩子做了什么?(撒谎、骗人)。

2、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打发无聊、好玩)。

3、结果怎样?(大家都不再相信他,狼把他和羊吃掉了)。

小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二)故事二:《多嘴的同学》。

(举例班上的一些同学,每天话多,不照事实说话,妄言巧语,令人生厌。)。

提问:1这些同学是谁?(??)。

2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

小结: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三)故事三:《起得最早的兔子》;

提问:

1、母鸡大婶的店铺里卖的是什么?小动物们为什么来这里买东西?

2、白眼圈、白毛毛、灰毛毛、斑点点哪只兔子来得最早?

3、小兔子们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秘密?

4、小兔子们是怎么说母鸡大婶的呢?

5、想一想母鸡大婶的店铺最后会怎样?为什么?

小结: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四、理解句意:

1、出示句子“凡出言......切戒之”;

2、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

3、理解句子: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随便说出口;话多不如话少,说话实事求是,不要妄言取巧;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五、讨论: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那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弟子规教学设计

学习《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四句,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故事:一个玩笑、抱憾终身;ppt课件。

幼儿复习朗读已经学过的《弟子规》内容。

1故事引入:一个玩笑抱憾终身。

2、播放课件,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3.幼儿欣赏。

4.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本小节内容。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1.教师和幼儿一起读。

2.请幼儿轮流当小老师来领读。

3.打节奏读。

4.分组赛读。

师幼一起朗读学过的《弟子规》。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弟子规》入则孝部分。

2.通过讲解及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孝心。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感受孝心的魅力。

2.联系实际,抒发孝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弟子规》知识抢答赛。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可以背诵弟子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关于《弟子规》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赛。

1.《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2.《弟子规》分为几个部分?

3.《弟子规》的作者是谁?

4.《弟子规》的意思是什么?

二、热情诵读,齐诵《弟子规》——入则孝。

1.读书的要求有那些?你能做到吗?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2.齐诵《入则孝》部分。

3.小组比赛读。

三、进入主题,讲解“亲有疾——不离床”部分。讨论:

1.怎样做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呢?

2.生病的感觉是怎样的呢?生病的时候你最希望身边的人怎么照顾你?

3.父母生病的时候会怎样想,他们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怎样做呢?

4.古时候,孝顺的儿女是这样做的(出示ppt: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生说,教师补充)。

5.感动你的地方是哪里?(药先尝,不离床)父母心中会怎样想呢?

四、情景体验,感悟孝道。

古时候子为父母尝药,是为了为父母试探药的温度。可是现在我们不能为父母尝药,因为乱吃药是危险的。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上表演。(一个扮演生病的母亲,一个扮演儿子)。

请大家给出建议和意见。给予鼓励。

五、积极讨论,解决问题。

1.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2.讲述故事:“小明想跟妈妈学家务,可是妈妈说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小明要怎样做?”

同学发言。

3.你们真是有礼貌的.孩子。你们觉得说服妈妈要注意哪几点?(礼貌,有道理,恭敬)。

4.如果妈妈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呢?你该怎么办?(找机会再和妈妈讲)。

六、情景表演,小组活动。

如果遇到下列问题的时候,你会解决吗?

讲述:小明的爸爸随手把垃圾扔到车窗外,小明该怎么劝说呢?小组活动,然后展示。

七、总结升华,神情寄语。

孝心是最美的品质,孝顺的孩子是最可爱的孩子。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齐诵《入则孝》部分,结束本课。

小学《弟子规》入则孝教学设计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孝是没有条件的。

冬则温,夏泽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伺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凉快。早上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安眠。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东汉年间的黄香,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黄香首先睡在席子上,用自己的体温把席子弄暖和。然后,再让父亲去睡。夏天,黄香用扇子把席子扇的凉快一些。这样父亲就能安然入睡了。

“卧冰求鲤”同样讲的.是孝是没有条件的这个道理的。西晋时期的王祥,母亲早亡,他一直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而继母总喜欢在父亲面前挑弄是非欺负王祥。所以,王祥从小也就失去了父爱。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王祥仍然拼命满足继母的要求。有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可大冬天的,河里的水都结冰了,怎么办?于是王祥脱下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用自己的体温去融化冰。我深深的被王祥的这种孝心感动了。回想自己平时跟妈妈说话时,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说:“妈,你快去给我倒杯水”、“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学了《弟子规》之后,我发现我用“您”来称呼父母了。学着用商量的、请求的语气和父母说话了。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学会了对父母的感念之恩,知道了如何做人,如何用《弟子规》这个家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我们从小就要养成尊敬父母、尊敬长辈、做一个尊师爱幼、懂礼貌、讲规矩的好孩子、好学生。

学习《弟子规》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和学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反思的、自我检讨的过程,这样才能做一个品德优良、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好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弟子规教学设计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韵文;

3、培养学生养成专心读书,用功学习,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人手一份学习资料;

3、课前布置学生读熟韵文,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能在家长指导下通过查工具书或上网查找,选择一句或几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故事导入。

(略)。

二、介绍《弟子规》:

(略)。

三、初读感知。

1、指名读。师生适时评价,能读正确的当场贴小星星以示鼓励。

2、师范读。

3、全班齐读。(读得不好之处可进行带读)。

4、师生合作读。(对读)小结:你们读得不错,已经达到了读书的第一层要求:读正确。(板书:一读正确)。

四、引导明义。

(略)。

五、自读理解。

(略)。

五、读出“节奏”

(略)。

六、课堂总结:(略)。

板书设计:(略)。

弟子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二、教材分析:

此部分是“入则孝,出则悌”中的两句话。从和长辈交谈声音低和见长辈要快步向前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对这些内容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一书的作者及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总叙”;

3.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4.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学法:读总叙——温旧知——学新文——习礼仪——练笔力。

四、教学过程: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一)、师生礼仪展示,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缓慢,国学味道)。

师:上课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复习原作《弟子规》总叙。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总叙”“二、入则孝出则弟”。首先,让我们来读总叙。(板书:读总叙)。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三)、复习“入则孝出则悌”的内容。

1.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接下来,我们复习“入则孝出则悌”。

师:“入则孝出则弟”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兄长。古人可孝敬父母了,有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的故事。今天,请小朋友再听一个贤孝故事: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板书:温旧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教师: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老师从你们的小眼睛里看到了答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师生分角色读:让我们演读一遍,老师读父母,你们读小朋友。

(四)、引入新知,多种方式诵读。

1.师:《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不少礼仪之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

2.出示:《弟子规》。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师: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己指着书本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拼音。

(同学们边读边指,读到哪就指到哪,看谁读得好,指得准)。

(五)、理解含义(从和长辈交谈声音要低和见长辈要快步向前两个面)。

(六)、小结。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回答的音量大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和颜悅色、柔和清楚最好。这是提醒我们时时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及表现不妥的地方,当下就要指导他们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如果与人相处都能遵守这些基本的礼节,回馈给我们的就是所有人都愿意帮助你、喜欢你。

《弟子规》教学设计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今天,先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轮背弟子规,好吗?

1、齐背“总叙”。

2、轮背。

第一关,我最欣赏的一句弟子规。(并说一说欣赏的原因)

第二关:弟子规对对碰:学生说一句弟子规,任意找一同学说一说意思。第三关,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有关弟子规中的故事,把你想讲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后面的老师听。

第四关,我唱我演《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等。今天,我把其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句子选了出来。对照这些句子,同学想一想,你平时都做到了吗? (把打印稿每人一份)

屏幕出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出必告;返必面。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晨必盥( guan),兼漱口。 便溺回,辄(zhe )净手。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

凡出言,信为先。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1、请你针对上面的句子,想想自己在某个方面做的好或不好,在做的好的

括号里画笑脸。

2、说一说你做到了哪些,还有什么不足,以后打算怎样改进?

3、这里我还想创造一个机会,请你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也利用弟子规来说一说。

(1)当家长或朋友说话算话,你可对家长说:凡出言,信为先。

(2)当家长饮酒喝醉了,用哪一句劝说家长?(饮酒醉,最为丑)

(3)当家长无心犯了个错,你可以说:“无心非,名为错”

1、老师推荐名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

忠心献给祖国,

孝心献给父母,

爱心献给社会,

诚心献给伙伴,

上进心留给自己。

4、总结: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 可驯致。

弟子规教学设计

师:你能自己试着读一读这段话吗?注意要有停顿。

经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学生自行通读经文。(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互读,纠正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

师:从这一篇的题目中,你觉得,孔子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吗?(生:要孝敬父母)。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比一比读的美而平和。(教师与同学一起来读)。

师:大家读得真棒!可是,仅仅通过读,很多同学都难以理解经文的含义,没关系,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2.《汉文帝尝药》。

课件出示:动画“汉文帝尝药的故事”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1:汉文帝真孝顺。生2:汉文帝爱自己的母亲)。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你能在弟子规中找到描述这个故事的原文吗?生: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评价:有感情读,体会意思指名1-2人读,再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当父母生病了,我们就要昼夜侍奉,不离开床边。如果父母去世了呢?

生: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师: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课件出示: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3.《黄香温席》。

课件出示:动画《黄香温席》的故事。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1:黄香真孝顺。生2:黄香用自己的体温来为父母温席,都不怕自己生病)。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弟子规中的那段话就是说这个小故事呢?

生: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齐读)。

4.身边的故事找找谁的错。

看了这么多古代小故事,我们也来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吧!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父亲昼夜打麻将,小明与他大吵大闹。

(讨论:这次小明做的对吗?为什么?你能用弟子规中的话帮助、告诫他吗?)。

生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四、小组讨论。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评价:你们不仅读得好,理解了(入则孝)它的意思,还能运用了。

五、想一想:。

六、巩固。

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唱一唱《弟子规》呢?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七、读书声中结束。

《弟子规》教学设计

1、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弟子规》中“孝”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体会,并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形成指导。

2、通过朗读国学经典《弟子规》,感悟从古至今的真理,体会做人的道理。

3、通过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尊重自己的父母,热爱人生,懂得为人子女的本分。

4、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培养学生悠长气息呼吸法,使学生心灵平和,在音乐中净化心灵,感受中国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弟子规》中“孝”的含义,并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体会,并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形成指导。

在国学经典的诵读中,培养学生悠长气息呼吸法,使学生心灵平和,在音乐中净化心灵,感受中国国学经典作品的美感。

课前放音乐。

互相敬礼(塑造国学氛围)

一、复习。

学生拍手背诵《弟子规》的总论部分。(拍出节奏和韵律)。

二、导入:。

课件播放《弟子规》的第一篇--“入则孝”(动画版)。

1、通读。

师:你能自己试着读一读这段话吗?注意要有停顿。

经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学生自行通读经文。(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互读,纠正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借助拼音。

师:从这一篇的题目中,你觉得,孔子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吗?(生:要孝敬父母)。

师:刚才大家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比一比读的美而平和。(教师与同学一起来读)。

师:大家读得真棒!可是,仅仅通过读,很多同学都难以理解经文的含义,没关系,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2、《汉文帝尝药》。

课件出示:动画“汉文帝尝药的故事”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1:汉文帝真孝顺。生2:汉文帝爱自己的母亲)。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你能在弟子规中找到描述这个故事的原文吗?

生: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评价:有感情读,体会意思指名1-2人读,再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当父母生病了,我们就要昼夜侍奉,不离开床边。如果父母去世了呢?

生: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师:我们齐读这一部分。

课件出示: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3、《黄香温席》。

课件出示:动画《黄香温席》的故事。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生1:黄香真孝顺。生2:黄香用自己的体温来为父母温席,都不怕自己生病)。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弟子规中的那段话就是说这个小故事呢?

生: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齐读)。

4、身边的故事找找谁的错。

看了这么多古代小故事,我们也来看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吧!

(1)课件出示图片:一、父母叫小明,他不但不答应也不按父母的要求做。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父亲昼夜打麻将,小明与他大吵大闹。

(讨论:这次小明做的对吗?为什么?你能用弟子规中的话帮助、告诫他吗?)。

生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四、小组讨论。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评价:你们不仅读得好,理解了(入则孝)它的意思,还能运用了。

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唱一唱《弟子规》呢?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唱一唱吧!

播放音乐。

《弟子规》教学设计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童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课时限制,本课以弟子规中最为经典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为重点,而把其余部分作为推荐阅读内容。

《弟子规》中既有国学精华,也存在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内容的选取与辨别。

青春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弟子规》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还能时刻将《弟子规》的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促使其人格更加完善,心灵更加健康充实。

知识与技能:

理解弟子规主旨大意,背诵总叙,熟读入则孝;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及用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堂讨论、亲身践行等方式学习对仗法、扩词法等古汉语翻译方法;

将《弟子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勤奋学习等传统美德。

重点

《弟子规》文本的理解;

总叙的背诵与《入则孝》的诵读。

难点

古汉语字词的读音、解释及用法;

孝敬父母的亲身践行。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华弟子规》动画片,让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知学习

1.《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提问:“规”是什么意思?(规矩、规则)

“弟子”指的是谁?(为人弟和为人子,古代泛指后生晚辈。不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所谈到的规矩礼节是我们所有同学包括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今天我们学习《总叙》部分和《入则孝》部分。

请同学们注意,《弟子规》中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有的观点只适合古代,而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同学们在学习弟子规中要注意辨别、独立思考。

2.总叙部分

(1)朗读全文,认识字词。

读完一遍后,请同学们抄写到本子上。教师在黑板上写。

(2)讲解字词,疏通文意(配合板书与提问)

弟子:为人弟和为人子

规:规范

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敬重顺从兄长。

次:第二重要。

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泛爱众:博爱众人。泛,广泛。

而:而且。

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

余力:剩余的心力。

则:就。

学文:研究学问。主张德育重于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还有时间再学习其他各种学问。

提问:请一位同学试着翻译这句话。

答案:《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圣人孔子的训导编成的。首先,我们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谨慎,对别人要讲信用。我们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我们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圣贤的经典。

提问:“圣人”指谁?请举例

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

孔子、尧、舜、周文王等

讨论:“有余力,则学文”一句如何理解?你认为品德和知识的关系如何?

(3)反复朗读,强化记忆。(争取课堂背诵)

3、《入则孝》节选

(1)朗读全文,纠正发音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老师带领同学读完一遍后,提问学生朗读。注意语调与节奏。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解释之后,及时提问以巩固知识。

讨论:“应”“教”是几声?

明确:应是四声,与行对应,翻译为回应

教是四声,翻译为教道、教诲。

引导学生从对仗、平仄、释义、通假等方面分析发音。

讨论:文中哪些观点你非常认可?哪些观点你不同意,为什么?

(3)反复朗读,内化于心。

三、拓展延伸

出示《弟子规生活力行表(部分)》,请同学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为自己的表现打分。0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不赖床,不迟到。(朝起早,父母呼,应勿缓。)

出门前,向家人告别。回家后,向家人问好。(出必告,返必面)

路上见到长辈和老师主动问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说话要诚实谨慎,不能说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保护好自己人身安全,不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衣服鞋子摆放整齐,不乱丢。(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做完功课再玩游戏。(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四、作业布置。

1、写一段关于《弟子规》的心得体会(200字以上),文体不限。

2、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弟子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育性与趣味性,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在此我采用生活力行表的形式,量化学生的行为。

在作业布置中,我希望学生不仅可以借写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下节课积极和大家分享,促进其学以致用、亲身践行。

《弟子规》教学设计

2、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妄言取巧,都是不可以的。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3、通过学习其中的道理来指导学生的言行。

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件(动画短片、ppt)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会被的《弟子规》。

2、我们学了《弟子规》的前三篇内容后,谁能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今天我们将接着学习《弟子规》新的内容——信。(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先从“信”字上解释信:人无信不立,人说话要讲信用。)

二、学一学:

今天我们先学习以下部分,课件出示: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刻薄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三、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故事一:《放羊的孩子》

提问:1、放羊的孩子做了什么?(撒谎、骗人)

2、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打发无聊、好玩)

3、结果怎样?(大家都不再相信他,狼把他和羊吃掉了)

小结: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二)故事二:《多嘴的同学》

(举例班上的一些同学,每天话多,不照事实说话,妄言巧语,令人生厌。)

提问:1这些同学是谁?(??)

2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

小结: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三)故事三:《起得最早的兔子》;

提问:

1、母鸡大婶的店铺里卖的是什么?小动物们为什么来这里买东西?

2、白眼圈、白毛毛、灰毛毛、斑点点哪只兔子来得最早?

3、小兔子们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秘密?

4、小兔子们是怎么说母鸡大婶的呢?

5、想一想母鸡大婶的店铺最后会怎样?为什么?

小结: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四、理解句意:

1、出示句子“凡出言,切戒之”;

2、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

3、理解句子: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随便说出口;话多不如话少 ,说话实事求是,不要妄言取巧;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五、讨论: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那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弟子规》教学设计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弟子规。》你们猜猜"弟子规"是讲什么的呢?

1、读一读,想一想,《弟子规》主要的内容有哪些?是什么意思?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2、背一背,唱一唱。原文是怎样介绍这些内容的?

3、学生或读、或背、或唱、或演。

1、同学们运用了那些方法学习《弟子规》?

(随机板书:唱、诵、舞、讲、画、演)。

2、请自由组合,一起商量商量,准备表演。

3、学生交流、准备。

4、展示成果:

要求:

(1)告诉大家,展示的形式;

(2)选择这个内容的理由;

(3)其他同学观看是虚心学习。

表演(老师相机评价,点拨,)。

5、小结:我们班同学真是多才多艺,学习方法很巧妙,很有趣。例如:把其中的一段话改编成一个小品,唱拍手歌;画一幅画;编舞蹈等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有趣的方法,还可以创造更多的新方法,使我们的学习更加有趣。

同学们欣赏了古腔古韵的《弟子规》,有什么感想和启发吗?

帮助学生总结:

(1)学会做人;

(2)促进语文学习;

(3)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1、老师推荐名句:(课件显示)。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介绍:古代的"忠""孝""仁""义"等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有一个退休工作人员编写了一本新《家训》受到家长、老师以及同学们的喜爱。

课件显示:羊有跪乳之恩,鸭有反哺之情,孝也!

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礼也!

鸡非定时不鸣,燕飞春社不至,信也!

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义也!

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智也!

诸物本无知,却具天性美德,

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

4、最后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课件显示)。

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伙伴,上进心留给自己。

同学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经历历史风雨的洗礼,仍然流传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原因。同学们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多接触一些古诗文,并且做到学以致用、古为今用。那样,不仅会获得无穷的乐趣,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一定会像《弟子规》最后几句所说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孝、悌、谨、信、爱、仁、学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弟子规》教学设计

本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受识字少的限制,上课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经常走神。如果能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传统文化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传统文化课的喜爱。还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弟子规》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使他们喜欢传统文化。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感受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从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过程与方法:

引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进行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实践领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逐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初步感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等,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本学期教学重点情况分析:

强化朗读、背诵传统文化的精华,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感悟能力。 2、本学期教学难点情况分析:

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

3、教材内容具体情况分析:(注重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教材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2、充分展示图片,作品等教学手段,教师加以示范。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3、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

使学生从小养成喜欢读书、认真书写、勤于思考、踊跃发言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弟子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凡出言......切戒之”的意思;

2、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妄言取巧,都是不可以的。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3、通过学习其中的道理来指导学生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准备:

课件(动画短片、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给我们展示一下你们会被的《弟子规》。

2、我们学了《弟子规》的前三篇内容后,谁能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3、今天我们将接着学习《弟子规》新的内容――信。(板书课题)。

(出示课件:先从“信”字上解释信:人无信不立,人说话要讲信用。)。

二、学一学:

今天我们先学习以下部分,课件出示: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三、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故事一:《放羊的孩子》。

提问:1、放羊的孩子做了什么?(撒谎、骗人)。

2、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打发无聊、好玩)。

3、结果怎样?(大家都不再相信他,狼把他和羊吃掉了)。

小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二)故事二:《多嘴的同学》。

(举例班上的一些同学,每天话多,不照事实说话,妄言巧语,令人生厌。)。

提问:1这些同学是谁?(??)。

2他们做得对不对?(不对)。

小结: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三)故事三:《起得最早的兔子》;

提问:

1、母鸡大婶的店铺里卖的是什么?小动物们为什么来这里买东西?

2、白眼圈、白毛毛、灰毛毛、斑点点哪只兔子来得最早?

3、小兔子们知道了一个怎样的秘密?

4、小兔子们是怎么说母鸡大婶的呢?

5、想一想母鸡大婶的店铺最后会怎样?为什么?

小结: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四、理解句意:

1、出示句子“凡出言......切戒之”;

2、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

3、理解句子: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随便说出口;话多不如话少,说话实事求是,不要妄言取巧;刻薄挖苦的话,下流肮脏的话,都不要讲;粗俗的小市民习气,千万要戒掉。

五、讨论: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那我们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

《弟子规》教学设计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 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 年)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 学而篇》 第六条:“ 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的文义, 以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我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 并改名为《弟子规》 , 是童蒙养正, 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 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由于课时限制,本课以弟子规中最为经典的总叙和入则孝部分为重点,而把其余部分作为推荐阅读内容。

《弟子规》中既有国学精华,也存在不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在教学中,应注意内容的选取与辨别。

青春期是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弟子规》的学习,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还能时刻将 《弟子规 》的精神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 促使其人格更加完善, 心灵更加健康充实。

知识与技能:

理解弟子规主旨大意,背诵总叙,熟读入则孝;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及用法。

通过熟读背诵、课堂讨论、亲身践行等方式学习对仗法、扩词法等古汉语翻译方法;

将《弟子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小心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勤奋学习等传统美德。

重点

《弟子规》文本的理解;

总叙的背诵与《入则孝》的诵读。

难点

古汉语字词的读音、解释及用法;

孝敬父母的亲身践行。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华弟子规》动画片,让学生对弟子规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二、新知学习

1.《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提问:“规”是什么意思?(规矩、规则)

“弟子”指的是谁?(为人弟和为人子,古代泛指后生晚辈。不仅指孔子的弟子,也是针对我们每个人而言的。)所以《弟子规》中所谈到的规矩礼节是我们所有同学包括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今天我们学习《总叙》部分和《入则孝》部分。

请同学们注意,《弟子规》中的观点并非完全正确,有的观点只适合古代,而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同学们在学习弟子规中要注意辨别、独立思考。

2.总叙部分

(1)朗读全文,认识字词。

读完一遍后,请同学们抄写到本子上。教师在黑板上写。

(2)讲解字词,疏通文意 (配合板书与提问)

弟子:为人弟和为人子

规:规范

圣人:品德高超、人格完美的古圣先贤。

孝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弟,通“悌”,敬重顺从兄长。

次:第二重要。

谨信:小心谨慎、诚实守信。

泛爱众:博爱众人。泛,广泛。

而:而且。

亲仁:亲近有仁爱之心的人。

余力:剩余的心力。

则:就。

学文:研究学问。主张德育重于智育,要先养成良好的品德,还有时间再学习其他各种学问。

提问:请一位同学试着翻译这句话。

答案:《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圣人孔子的训导编成的。首先,我们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行要谨慎,对别人要讲信用。我们要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们学习。如果这些我们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圣贤的经典。

提问:“圣人”指谁?请举例

指被大众认为具有特别美德和神圣的人。

孔子、尧、舜、周文王等

讨论:“有余力,则学文”一句如何理解?你认为品德和知识的关系如何?

(3)反复朗读,强化记忆。(争取课堂背诵)

3、《入则孝》节选

(1)朗读全文,纠正发音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老师带领同学读完一遍后,提问学生朗读。注意语调与节奏。

(2)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解释之后,及时提问以巩固知识。

讨论:“应”“教”是几声?

明确:应是四声,与行对应,翻译为回应

教是四声,翻译为教道、教诲。

引导学生从对仗、平仄、释义、通假等方面分析发音。

讨论:文中哪些观点你非常认可?哪些观点你不同意,为什么?

(3)反复朗读,内化于心。

三、拓展延伸

出示《弟子规生活力行表(部分)》,请同学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问题,为自己的表现打分。0分为最低分,5分为最高分。

闹钟一响,马上起床。不赖床,不迟到。(朝起早,父母呼,应勿缓。)

出门前,向家人告别。回家后,向家人问好。(出必告,返必面)

路上见到长辈和老师主动问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说话要诚实谨慎,不能说谎。(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保护好自己人身安全,不打闹,不到危险的地方玩耍。(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衣服鞋子摆放整齐,不乱丢。(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做完功课再玩游戏。(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四、作业布置。

1、写一段关于《弟子规》的心得体会(200字以上),文体不限。

2、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弟子规》教学中,如何把握教育性与趣味性,平衡传统性与现代性,仍是一个问题。在此我采用生活力行表的形式,量化学生的行为。

在作业布置中,我希望学生不仅可以借写作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要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在下节课积极和大家分享,促进其学以致用、亲身践行。

弟子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诵读《弟子规》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采用各种方法诵读《弟子规》,演译《弟子规》,领悟《弟子规》的内涵。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学习过程:

一、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们知道的经典性的诗文有哪些呢?

(板书:孝、涕、谨、信、爱、仁、学文。)。

二、背诵《弟子规》。

1、齐背“总叙”。

2、轮背。

三、走进《弟子规》。

第一关,我最欣赏的一句弟子规。(并说一说欣赏的原因)。

第二关:弟子规对对碰:学生说一句弟子规,任意找一同学说一说意思。第三关,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有关弟子规中的故事,把你想讲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后面的老师听。

第四关,我唱我演《弟子规》。

四、生活与《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等。今天,我把其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句子选了出来。对照这些句子,同学想一想,你平时都做到了吗?(把打印稿每人一份)。

屏幕出示: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出必告;返必面。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借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

凡出言,信为先。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1、请你针对上面的句子,想想自己在某个方面做的好或不好,在做的好的。

括号里画笑脸。

2、说一说你做到了哪些,还有什么不足,以后打算怎样改进?

3、这里我还想创造一个机会,请你对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也利用弟子规来说一说。

(1)当家长或朋友说话算话,你可对家长说:凡出言,信为先。

(2)当家长饮酒喝醉了,用哪一句劝说家长?(饮酒醉,最为丑)。

(3)当家长无心犯了个错,你可以说:“无心非,名为错”

五、课堂拓展,深化认识。

1、老师推荐名句: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5)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学生带读,然后齐读。

3、老师给大家一些寄语:

忠心献给祖国,

孝心献给父母,

爱心献给社会,

诚心献给伙伴,

上进心留给自己。

《弟子规》教学设计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此部分是“入则孝,出则悌”中的两句话。从和长辈交谈声音低和见长辈要快步向前两个方面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对这些内容加深理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

2、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总叙”;

3、能够诵读,能够明理,能够指导日常行为;

4、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学法:读总叙——温旧知——学新文——习礼仪——练笔力。

(出示课件:音乐响起)。

师:上课生:起立、鞠躬。

师:请(还礼)。

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弟子规》有一段时间了。《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总叙”“二、入则孝出则弟”。首先,让我们来读总叙。(板书:读总叙)。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接下来,我们复习“入则孝出则悌”。

师:“入则孝出则弟”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兄长。古人可孝敬父母了,有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的故事。今天,请小朋友再听一个贤孝故事: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板书:温旧知)。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2、教师: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老师从你们的小眼睛里看到了答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师生分角色读:让我们演读一遍,老师读父母,你们读小朋友。

1、师:《弟子规》让我们懂得了不少礼仪之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

(板书:学新文)。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师: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己指着书本读一遍。不认识的字可以拼读拼音。

(同学们边读边指,读到哪就指到哪,看谁读得好,指得准)。

(从和长辈交谈声音要低和见长辈要快步向前两个面)。

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回答的音量大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和颜悅色、柔和清楚最好。这是提醒我们时时要注意别人的感受。如果发觉孩子有哪些过失及表现不妥的地方,当下就要指导他们如何做才是最好的。

有事要到长辈面前,应快步向前,等到告退时,必须稍慢一些才合乎礼节。当长辈问话时,应专注聆听,眼睛不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如果与人相处都能遵守这些基本的礼节,回馈给我们的就是所有人都愿意帮助你、喜欢你。

声:指说话声。闻:听到。

趋:快步向前。视:视线。

《弟子规》教学设计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心而做了不好的事,是一种过错;如果明知故犯,就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了,就会受到眼里的惩罚。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知错就改。

1、 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2、 养成严于律己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

1、 导入新课

由《曹操割发》的故事导入

三国时,有一次曹操率领军队去打仗。出发前,他警告将士,不要毁坏麦田,如果有人违反规定,一定杀无赦。队伍正在田间的路上行走,忽然一群小鸟从麦田中飞出来,曹操的战马受惊,冲向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

曹操对军法官说:“我违反了军令,应按军法治罪。”说着,他拔出了宝剑,说:“我是主帅,不能自杀,就把头发割下来代替砍头吧!”说完,用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

曹操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品质,表现出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

2、 指名读出学习目标。

3、 齐读学习内容,用五分钟读背这一内容。

4、 检查背诵情况。

5、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理解本段弟子规的含义与内容。

6、 指名小组发言,说一说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其他小组补充矫正。

7、 教师重点点拨突破难点。

8、 小组讨论:如何做一个严于律己有错必纠的中学生?

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交流

9、 集体交流

10、 课堂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