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元宵节(实用20篇)

时间:2023-12-03 19:29:40 作者:温柔雨

元宵节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正式结束,也是农历年节期间最后一天的晚上。元宵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以下是一段来自上海的元宵节现场直播,让我们一起感受热闹的氛围。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大全之: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 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

元宵节传统民俗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为人所知。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6、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9、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于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动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作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武帝准凑,“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元宵分有馅,无馅两种。无馅的个小,味甜,以白糖、桂圆、桂花、藕丁、蜜饯为佐料,又称“珍珠汤圆”,有馅的个大,状如核桃。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尤以宁波汤圆,贵阳吴家汤圆著称。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thelanternfestival),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1、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2、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3、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4、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5、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6、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7、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8、“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9、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10、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从传统观念上看元宵节是不宜回娘家的。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日,恐媳妇回娘家举家不团圆。初一十五不能回娘家,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神鬼,但是仍然比较严格的遵守着。从现代观念上看元宵节是可以回娘家的`。其实在哪里过都可以,现在大部分都是双独子女,没有分那么清楚,想在哪边过元宵都可以的。

传统节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观灯。

正月十五花灯展,在我们的古城邯郸已经是第七届了。放眼望去,中华古街两旁灯火彩照,万紫千红。街中人流如潮,恍若梦幻中的古殿仙堂。我深深地被那千姿百态的彩灯吸引住了,有金猴出世、天天女散花、三打白骨精、山碧桃荭、猴子捞月……古城人民的智慧才华跃然灯上。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了人群。啊!我惊呆了,这是由一个个小药瓶组成的楼房模型,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小巧玲珑,真像是神话中小人国的楼房,把我带进神奇般的世界。突然楼房上面,各种颜色的灯亮起来,像天上的星星在闪烁,又像颗颗珍珠放着光芒。这一切给楼房增添了生趣,使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此时此刻,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陶醉在这春光里,陶醉在这灯光下。

这时,远处传来啼鸣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急忙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啊!原来是一只鸡灯。这只鸡做绝了:火的冠子高高耸立,鲜红的爪子格外耀眼,油光的羽毛洁白无瑕,灯泡制成的眼睛闪闪发光。公鸡一伸脖子就鸣啼起来,声音好像要驱散寒冬,唤来春天;又仿佛是吹响祖国发展的进军号,唤来人们新生活的开始。它美丽而又高傲的姿态,一阵阵引人入胜的啼鸣声就跟真的一样。这可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灯会上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长城灯周围了。在浩瀚的灯海里,长城组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游客,长城灯的顶端是一个大圆盘,它放射着万丈光芒,让人眼花缭乱。大圆盘中间嵌着火箭与电子轨道,把人们推向一个新领域。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横幅大标语“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正是邯郸人奋发进取、努力向上精神的写照吗!这时,我从内心里感谢为赶制花灯而辛勤劳动的叔叔,感谢他们不但用灵巧的双手带来了五光十色的灯,还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自信和乐趣。

我们看着数不胜数的花灯,指点着,议论着,笑着,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

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美好愿望。

故事一:传说有次元宵节,乾隆爷下江南,在村庄里迷路了,肚中又饥又渴,就向一户农家敲门寻些吃。开门是位老婆婆,她家里很穷,没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团成圆球,在汤里煮熟给乾隆爷吃。乾隆爷吃了大加赞赏,问这是啥好吃呀?老婆婆看这东西在汤里团团圆圆,就顺口说这是“汤圆”。第二年元宵节,乾隆爷在宫里想念汤圆味道,就让御厨依样做出来。后来“汤圆”做法从宫中流向民间,成了元宵节一道著名小吃。这就是汤圆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学者怀疑这是一本伪书,所以这个关于汤圆起源说法是不太可信。

故事二:传说春秋晚期楚昭王有一次经过长江,看到江里漂着很多白皮红瓤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捞起来尝着还挺好吃,就派人问孔子,这是啥东西呀?孔子说,这叫“浮果”,是复兴兆头啊。楚昭王很欢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节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汤圆前身。这就是汤圆起源。

按:这个故事不见于六经、正史记载,估计是小说家言,不可信。况且春秋时期还没有“元宵节”一说,精细米粉也不普及。

故事三:传说汉武帝时候,宫中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于是大家就用她名字来称呼这种食品:“元宵”。这就是汤圆起源。

按:所谓“元宵”,元者,上元也,就是正月十五;宵者,夜也。“元宵”就是正月十五晚上,根本不是宫女名字。这个故事也是小说家言,不可信。

那么,排除了上面三种传说误导,“汤圆”到底起源于何时呢?

首先,我们要界定一下到底什么才算是“汤圆”?汤者,热水之谓也;圆者,囫囵之形也。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水煮熟圆形食物,才算得上是“汤圆”。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类似“汤圆”食物,或有汤圆之形、而无汤圆之实,或有汤圆之实、而无汤圆之名。如果只论形似,“汤圆”可谓出现得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真正汤圆。

汉唐之间,元宵节(上元节)是不吃汤圆。在魏晋南北朝时候,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这天喝豆粥,吃“白粥泛糕”,丝毫没有提到有类似汤圆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元宵节其实是喝粥)。

唐代时候,据《太平广记·尚食令》记载,有一种点心,名叫“焦子”,以南枣面裹馅儿搓圆,放在麻油中炸。这种“焦子”很类似汤圆,不过是用面粉而非米粉,是炸而非煮。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姜夔诗中说“市中珍品”,就是上列好吃,其中有“圆子”,其实就相当于现在“汤圆”。除了圆子之外,还有,跟唐代“焦子”应该也是相似。

如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元宵节吃汤圆习俗是从宋代就开始了。

在宋代之前,有些食品或有汤圆之名,而无汤圆之实;或有汤圆之形,而无汤圆之实——这些都不是真正汤圆。

宋代以来,“汤圆”已有其实,但名字却很多变,或作“团子”,或作“圆子”,或作“糖圆”,或作“团员”,还有“粉果”、“浮子”、“浮圆”等名,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差不多。

轻圆绝胜鸡头肉,

滑腻偏宜蟹眼汤。

纵有风流无处说,

已输汤饼试何郎。

所谓“鸡头肉”者,形容其嫩也。玄宗赞贵妃之乳为“新剥鸡头肉”。而“汤饼何郎”之说,则是钟繇发明一个典故。钟繇喜欢《左传》,讨厌《公羊传》,称《左传》相当于“大官厨”,而《公羊》为“卖饼家”。何休作《春秋公羊传解诂》,此即所谓“汤饼何郎”。朱淑真以汤圆轻圆滑腻,非常风流,却还比不上何休为“卖饼家”《公羊传》作注解,在比喻自己忧伤身世。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归味,灶婢诧新功。

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这首就很温暖了呢~。

元宵节吃汤圆故事是元宵节传说故事,元宵节是正月十五,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但在我国却很受重视。

元宵节的传统礼仪

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位置,餐桌礼仪也是头等的社交经验。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中国传统文化餐桌礼仪,一起来看看吧!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酒水礼仪。

1、茶水应该倒七分满。当别人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这样做是对斟茶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2、白酒应该倒十分满,但要满而不溢。

3、红酒应该倒满杯子的三分之一。在自己的桌上,要时刻留意,红酒杯一定要放在水杯右边。

4、香槟应该倒满杯子的四分之三。

5、敬酒的顺序,如果和领导或长辈喝酒,就先从领导或长辈开始,一个一个来,一般朋友就比较随意,如果你讲究一点的就是按照顺时针方向来。碰杯时自己的酒杯应低于领导或者长辈。

6、敬酒词,敬酒一定要准备合适的敬酒词。会说、能说出一口好听的祝酒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背熟几个常用的祝酒词,就可以随机应变,避免举杯尴尬场面。

(三)用餐礼仪。

1、用餐时,不可发出声音。也不可大声喧哗。

2、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有条件的话,用旁边的公筷和汤匙。

3、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

4、吃饭要端起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是非常不雅观的。不能双手端起碗来进食;不能向碗里乱扔废弃物;不能将碗倒扣在桌上。

5、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6、女士用餐前应先将口红擦掉,以免在杯或餐具上留下唇印,予人不洁之感。

文档为doc格式。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吃元宵自然是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习俗。小小的元宵,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里面的馅料一般为甜,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甜甜蜜蜜。十五元宵,全家齐聚一堂,欢欢喜喜的吃元宵。

二、猜灯谜 十五元宵节之前,古代的文人墨客喜在家做灯,灯的样式各种各样,在灯面上写上各种各样的灯谜,十五元宵的晚上,人们纷纷来到街上,看到喜欢的灯,猜出灯谜,这些文人墨客便会将灯送出。也就是十五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送彩灯。即使现在我们过节的时候也是在街上挂满了彩灯。

三、舞狮子、舞龙 狮子,龙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在年节和喜庆的时候表演。

四、耍啦 耍啦也能被称为扭秧歌,这是十五闹元宵一种特殊的习俗。十五以前就开始排练,从十四开始演出,在十五那天正式演出,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表演,节目也是各种各样,有举花灯、百船、踩高跷等节目。

五、走百病 这个习俗主要是妇人和女子过得,这一天,妇女和孩子在桥边,河边走过,寓意将病祸都驱走,寓意平安吉祥。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妈妈说在她小的时候每次到元宵节的时候,村子里会有舞龙舞狮表演,他们那的龙和狮子使用稻草纯手工编制的。那些舞龙舞狮的人都是身怀绝技的,一蹦可以跳的很高。有些技术特别好的还可以一只手点火把,一只手舞龙,甚至可以两只手换着来,看着特别过瘾。

听到妈妈说了以后,我特别想看然而我们这里却不可能看得到,除非白天去广场上看。元宵节那一天爸爸特意带着我去了广场看舞狮表演。

来到那里,只见人山人海,我和爸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挤了进去。虽然挤了进去,但是戏也快结束了,但我还是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突然一只“狮子”爬到另一“狮子”的头上,跳了下来,我吓得闭上了眼睛。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只见那两只“狮子”生龙活虎,没受一点伤。突然,“它们”各爬上了一个很高的板凳上,嘴里吐出了一幅对联,人们纷纷鼓掌。

回到家后,只及一碗又大又圆的汤圆,正等带着主人的到来我顿时饿了起来,就连忙吃了一个。啊,是芝麻馅的,不但香甜而且光滑。这种味道,至今还使我元宵节回味无穷。

我盼望着下一个元宵节快快地到来。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爸爸带我去豫园看灯会,晚上6点钟我们到了豫园。

豫园入口处,一幅用彩灯装饰的“20xx年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会标展现在我的眼帘,真是宏伟又气派。进入园内,我目不转睛地观赏着各种各样造型的、五彩五彩缤纷的彩灯,让我眼花缭乱!

从灯会入口处开始,总共100只造型各异的“老虎”让人目不暇接,或憨态可掬,或雄壮威严,恭迎八方游客的到来。

接着我又看到一组灯竟然是:世博会的吉祥物——可爱的“海宝”灯展,形态可爱、各种姿态的“海宝灯”,向我频频招手!我也情不自禁地举起手,向它们招手,心里激动地说:“小海宝们我喜欢你们!我想和你们一起跳个舞……。”爸爸看透了我的心思,举起手机给我照几张了相,我可高兴了。

最后,我们来到豫园广场,看到一盏由几千只易拉罐组成的`巨型虎灯,那一盏盏彩灯与易拉罐组合成威猛的老虎灯,别具一格、造型别致,赏灯的游客纷纷留影合照。

今晚的豫园,百虎迷人眼,海宝大拜年,彩灯如昼,烟火生辉,灯会里处处都是美景;古色古香的豫园商城今晚华灯高照,迎接着四面八方赏灯的游客,预示着虎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

我家的元宵节传统在马年的新春为你带来祝福的希翼,希望马年的你得到大大的幸福,大大的快乐!

传统节元宵节作文

农历正月十五日的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在这个团团圆圆的日子里。我和家人一起吃汤圆、一起逐鼠、一起做紫姑、一起猜灯谜。

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吃汤圆,脸上露出了洋溢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吃着汤圆,非常高兴!

在吃饱喝足以后,我们一大家子人开着车边走边看,夜空中美丽的烟花,心里乐呵呵的。不光是我们乐呵呵的,就连马路旁边的陌生人也笑嘻嘻的。

在吃完了也看完了之后呢,我们就开始猜灯谜了。我首先考的是我的妹妹,我说:“头顶两只角,身背一只镬。只怕晒太阳,不怕大雨落。”我妹妹说:“是不是打一动物名?”我点头说是。她脱口而出:“蜗牛。”我一下子愣住了,没想到他竟然这么聪明。就这样以此类推,我考完了每一个我的家人。只有一两个人答不上来,早知如此,我就给他们出最难的了。

该做的都做了,可是,就是觉得还有什么没做。我想起来了,是放飞孔明灯,我们一大家子人一家买了一个孔明灯。我们把火点燃,心里许了一个愿望,然后让孔明灯带着我们的愿望飞翔辽阔天空。我许的愿望是:希望全国人民元宵节快乐!

这真是一个又快乐又难忘的元宵节!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在今天,父亲、母亲带着哥哥、大姐、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灯。

“哇!好漂亮啊!”大姐情不自禁的惊叹了一句。我们首先看到了和谐门,那悠扬舒缓的音乐让大姐和妹妹不由自主地跳起舞来。

我非常喜欢“十二生肖”那组灯,瞧,龙在“嚓!嚓!嚓!”的打小钹,蛮有节奏的!猪用尽全身的力气“咚!咚!咚!”的抡着槌子敲大鼓……锣鼓喧天,笙箫齐鸣,十二生肖音乐会给元宵节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我和大姐都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最后面是什么,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我和大姐异口同声地叫了一声。原来是威震四海的托塔李天王的塔矗立在前面。只见塔内缓慢的旋转着人民币的画面,我想大概是恭喜人们发财吧。实在是太随人愿了!

我们又赶到了父亲、母亲那里,这时他们正兴致勃勃地看着“空城计”呢!只见诸葛亮稳坐城头,不慌不忙地弹着琴,真是一种处变不惊、沉着镇静的大将风范啊!

今晚真是五彩缤纷的花灯连成片,熙熙攘攘的人群汇成海,欢歌笑语形成潮啊!我们一家人也都沉浸在元宵节的欢乐中。

元宵节传统的作文

夜幕悄悄降临,路灯一盏一盏陆续亮了起来。马路上的车流、路灯的光芒、霓虹灯的闪烁,汇成了灯的海洋。在我们小区的广场上,人们陆续聚拢来,参加居委会举办的“和谐社会、欢乐元宵”的联欢会。活动还没开始,那充满活力的音乐就响了起来。人们有的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有的正在进行最后的练习,有的三五成群一起跑到街道上的灯笼下猜灯谜……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的兴致可是丝毫未减。在这个平凡的晚上,我们收获了不平凡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元宵节的诗词

元宵,是个诗意的节日。古往今来,描写元宵节的佳句很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诗词。

里的元宵节,带你体味传统文化之美!

上元。

(唐)郭利贞。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效小庾体。

(唐)韩仲宣。

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

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

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

今宵何处好,惟有洛城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行。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正月十五日夜月。

(唐)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还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元夕京城和欧阳衮。

(唐)陈去疾。

兰焰芬芳彻晓开,珠光新霭映人来。

歌迎甲夜催银管,影动繁星缀玉台。

别有朱门春澹荡,不妨芝火翠崔嵬。

此时月色同霑醉,何处游轮陌上回?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宋)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上元都下。

(宋)张耒。

澹薄晴云放月华,晚妆新晕脸边霞。

管弦楼上争酤酒,巧笑车头旋买花。

上元。

(宋)曾巩。

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

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

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

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撚霜毛。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宋)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元夕。

(宋)晏殊。

星粲实灯连九市,水流香毂渡千门。

姮娥似有随人意,柳示花前月半昏。

择之诵所赋拟进吕子晋元宵诗因用元韵。

(宋)朱熹。

何处元宵好?山房入定僧。

往来衣上月,明暗佛前灯。

实际徒劳说,空华讵可凭。

还教知此意,妙用一时兴。

上元夜作。

(宋)司马光。

老去年华只自惊,又逢佳节向山城。

春凌半夜寒犹重,月到中天色更清。

上客风流连宿醉,游人歌调得新声。

还思凤阙行时令,红彻朱栏万烛明。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林春慢】上元。

(宋)晁冲之。

帽落宫花,衣惹御香,凤辇晚来初过。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满城车马,对明月、有谁闲坐。任狂游,更许傍禁街,不扃金锁。玉楼人、暗中掷果。珍帘下、笑着春衫袅娜。素蛾绕钗,轻蝉扑鬓,垂垂柳丝梅朵。夜阑饮散,但赢得、翠翘双亸。醉归来,又重向、晓窗梳裹。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宋)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解语花】风销绛蜡。

(宋)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画,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遂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思越人】。

(宋)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蓦山溪】上元词。

(宋)毛滂。

婵娟不老,依旧东风面。华烛下珠軿,盛寒里、春光一片。不教暮景,也似每常来,水精宫,银色界,今夜分明见。碧街如水,人影花凌乱。谁在柳阴中,小妆寒、落梅数点。诗翁独倚,十二玉阑干,露蒙蒙,云冉冉,千嶂琉璃浅。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次韵李清叔元夕。

(元)贡师泰。

绛烛烧烟散满城,九衢车马似潮声。

山河影里琉璃薄,陆海光浮菡萏平。

蝶睡误翻歌扇暖,鹊惊疑报画檐晴。

夜阑人静天如水,依旧残星数点明。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平乐】元夜。

(清)项廷纪。

画楼吹角。酒醒灯花落。梅开未残风又恶。今日元宵过却。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及时流到钱塘。

【庆清朝慢】辛丑长安元夕同王雪子金绘卣集汪西亭水部御斋赋。

(清)厉鹗。

扫雪灯楼,障风酒幕,千门春散京华。闲情似梦小欢,深醉销他。莫趁走桥人去,故园伴侣在天涯。当杯有,一般好月,烛影初斜。箫鼓隔墙未厌,况水曹诗俊,淡墨栖鸦。疏香共忆,窗外应少梅花。从此满城斗草,细娘催上卓金车。心期远,莺边古寺,雁外晴沙。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时天上著词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泪湿:一作:泪满)。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传统元宵节的作文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身边洋溢着热闹的节日气氛,随处都能听见礼花炮竹声。

夜幕降临了,礼花炮竹声便炸开了元宵之夜看花观灯的景象,迎来了一片繁华的夜景。

突然,我的爸爸跑过来催促着我赶快下楼放烟花。听见这话,我便来了劲,赶快“飞奔”下了楼。只见我的爸爸妈妈接二连三地从车库里搬出许多烟花,还不时在车库里察看还有没有剩余的。天,这可是把咱家的“财产”全部都“扛”出来了呀!这时,我的爸爸拿出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起了火,还用手在边上为打火机“掩护”着。“点着了!”我的爸爸在远处朝我们大喊着。我与妈妈此时都不约而同地仰望着天空。天空不时出现一个大礼花;不时出现红色、黄色、蓝色的流星雨;不时出现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小飞碟;不时又出现了一条条小鱼在天空中自由地遨游、玩耍……这些烟花使我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这些美妙的景色是已经不能再用语言来形容了。

不一会儿,我上了楼,仔细欣赏cctv元宵晚会的经典节目。这些节目中,小沈阳唱的《大海》令我开怀大笑;刘谦表演的魔术让我为他鼓掌,竖起了大拇指;他们都获得了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的一等奖,让我也为他们而高兴与自豪吧!

将近十点时,我爬在窗台上欣赏那又大又圆又亮的月亮。虽然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只是昙花一现,但是我却明白了什么。

夜深了,我久久不愿离开那窗台,因为我想起了已经过世的太我的婆婆……。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才饮春节粮液,又食十五汤圆。

朗朗上元夜,月笑挂九天。小巷火树银花,长亭灯彩纷繁。千家流星花雨,撒花天女颜色秀;万户焰火迸射,引爆千秋红牡丹。满街灯笼高挂,游人趣味盎然。游走百病,登岗攀山,各个心旷神怡,人人喜笑欢颜。

光辐辏,霓虹闪,辽阔疆天狂披云锦;灯千柱,夜不眠,万人空巷盛宴排天。倩男靓女,相约成对,灯前树后,情意绵绵;老妪少妇,携手并肩,商场超市,喜地欢天;少小顽童,手舞足蹈,俏言娇笑,嗲声嗔言;成年男女,笑语翩翩,满面春风,各有洞天。皞月当空,人间睆然。美景良辰,阖家团圆。

鞭炮鸣,腾霞烟,火树银花浑如昼,回廊曲径飘金钱;起祥瑞,灯耀炫,飞珠溅玉龙送福,流光溢彩凤赐安。灯月交辉游人挤,焰火腾空趣欣然。彩袖舞,梅香含,风送陶然解春意,花落烟台醉红颜;红烛烁,盛世欢,十里长街灯似火,一轮明月秀芳年。

央视灯谜最娴,究句析字,条幅翩翩;古风时尚,人情使然。弘扬中华文明,不忘华夏祖先。乐融融举家欢愉,喜滋滋群书博览;更比元宵甜口,天天可以品味,日日都能尝鲜。

水饺汤圆红酒,九霄明月满昼。今宵天下共此时,一樽水酒伴汤圆。雪映流光美,人俦皓月欢;欢聚声绕亲情,流连岁月长相伴。刘伶与我同饮,把酒邀月卧荒丘,清辉满地火树妍,花灯通宵霓光耀,人间天上共团圆;太白流连迟步,宝马雕车香满路,莲花美鹿乐翩跹,温杯绿蚁笺边醉,自叹枉称是酒仙。迷玉月,会婵娟,几曲衷肠东坡调,一腔豪情河汉间;春枝绰,祥瑞添,天伦之乐升平夜,神州万里喜空前。抬望眼,电光射碧树,烟花耀满天。明月皎洁如昼,金蟾欢跳苍穹,玉兔轻歌游月面,嫦娥漫舞闹上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间。千门灯火夜如昼,一曲笙歌春满园。

趁东风得意,临屏诗赋这篇。诚祝愿:大中国,天人同乐,万民愉欢!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这一天格外得热闹,街上人山人海,成群结队的人来来往往,多么隆重的元宵节呀!有许多人在街上摆摊,有的在买东西,有的走着去朋友家走亲,还有的在打电话说回家吃元宵……街上人头攒动,各干各的事。

与此同时,街上一辆车也没有,这天的天气也特别地好,过往的人群一拨接一拨,他们的动作显得那么协调有序。还有很多的孩子在街上蹦蹦跳跳。我看到一个套圈的游戏,于是就跑了过去,拿了几个圈就去套,竟然套到了一条小金鱼。

白天的元宵节热闹,晚上的元宵节更美。街边摆满了小吃,卖玩具的,套圈的,投球的……不计其数,他们在路灯和霓虹灯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色。

过了一会儿,我们去姥姥家吃元宵,元宵既甜又好吃,让人吃了还想吃,妈妈说:“赶快吃,吃完了带你们去放孔明灯。”于是我加快了速度,为了充分感受灯节的氛围。

元宵节的传统作文

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人去了奶奶家,一大家其乐融融的。到了晚上,我和爸爸拿着鞭炮和礼花出去放。只听“砰”的一声,一束礼花炸开了万朵小花,像点燃了无数盏明亮的灯一样,五颜六色的,有时炸开的是不规则图形,有时炸开的是四散的火花。这时,爷爷拿几根短绳从屋里出来,当时我还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后来,我看到爷爷是把一挂大地红和三个二踢脚绑在一起,然后,他又快速地把绳子系到栏杆上,爸爸上去敏捷地点燃鞭炮,只听“噼哩啪啦”地响,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捂住了我的耳朵,但是响声还是把我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

当我们准备放花时,有一个男孩走了过来,他戴着一个帽子,穿着棉袄,手里拿着一大堆人家放过的鞭的纸盒,这会儿,又来捡我们的。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用脚踢了踢纸盒,当确定里面没有火星了,才捡起来。听妈妈说,他是想把这些鞭炮盒子卖给废品收购站。

文档为doc格式。

传统节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上元节”,这一天的习俗是吃汤圆或元宵、赏花灯和猜灯谜,过完元宵节也就意味着春节的结束。正是新元初始、万象更新的日子,一切对未来的渴望和祈求都在这一天开始于心中生长、开花,结出成功的硕果。

这一天晚饭我们按照传统习俗吃了元宵,不过我们吃的是炸元宵。炸元宵从外表上看像一个很小的炸丸子,颜色黄白相间。它的内部是奶油馅的,咬一口白色的汁液便渗出来,有一股微微的甜味。另外一道值得一提的菜是一条大菱鲆,也就是通常说的“多宝鱼”。这条鱼是我们从市场上买回来自己杀的,宰杀的过程相当残忍,不过也没有办法。多宝鱼的味道很好,可惜它的脊椎骨过于发达,导致几乎没什么净肉可以吃。

以往的元宵节我都在拼命地补寒假作业,但这次不一样了——我早在一周之前就把所有的作业都写完了,所以现在我能安心快乐地度过元宵节。看着班级群里的同学为了补作业焦头烂额,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最后照例奉送一首小学一年级就学过的'诗: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传统的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情感,千言万语也还说不清,我今天就来说说我过的元宵节。

我们每年都要吃汤圆,而汤圆的寓意是团团圆圆一家欢,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幸福的感觉就像汤圆里的馅一样甜甜蜜蜜,让人永生难忘!只要一家人能团圆胜过千千万万的礼品,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聚杯共庆,消除了新年的寂寞,这比无数个祝福都要温暖!

忽然,“……”新年的钟声响起了,刹那间城市沸腾了!万支烟花直冲云霄,如银箭,如流星,更如一个个小火球冲向黑夜,它们划破黑夜,接着烟花交在一起,爆炸了,在天空中画出了一个个鲜艳的花朵,亮光交织在一起,为黑夜描绘出美丽的图画。然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入了我们的耳中,让来年的不顺在此时此刻消除,新年的到来从烟花的爆炸声中传递!

元宵节,融入了中华的情感的节日,让所有的人都永生难忘!

今晚,是个可喜可贺的夜晚,因为今晚是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个让我们高兴的日子,是一个让我们兴奋的日子,是一个让我们期待不已的日子。

我们欢聚在一堂,逗别人笑,说别人的往事吃着奶奶搞得香香喷的汤圆,这个元宵节显得更浓情,更温馨。

我们一吃完汤圆,外面就传来轰轰地声音,紧接着飞下来无数像流星一样的东西。紧接着“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地又炸响了。声音震天响!火炮四溅!

传统元宵节的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我和妈妈吃完元宵就一路小跑到了广场准备看灯会和烟花。

广场上人山人海,烟花还没有开始,我就先参观了灯会。哇!好壮观呀!我的一次看见这么漂亮的灯,有孔雀摇尾的,有老虎打滚的,还有好多奇形怪状的动物,这些灯里边有音乐播放器,里面播放的有一些古老的音乐,还有的一些里边播放的是一些流行音乐。旁边还有一些霓虹灯。

该会家了,我仍然呆呆的望着天空,还在回想刚才的烟花和花灯,妈妈叫我回家了,我才依依不舍的回了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