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教案设计(精选22篇)

时间:2023-11-26 17:46:31 作者:梦幻泡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提前预设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通过查看以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很多问题或许能够得到解答。

杜甫《登高》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一、新课导入:

中国的传统节,有哪些?分别有些什么习俗?(激发学生的思维,逐渐缩小到重阳节)大家知道重阳节,古人有什么活动吗?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话形象。

1.印象杜甫。

提问你眼中的杜甫是个怎样的人?(首先让课堂动起来)。

结合高考题型中,关于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是“三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

思考:诗圣?情圣?

课件展示【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体会感情基调。

提问这首诗我们读过以后,情感基调该怎样把握呢?

大家朗读之后,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三、缘景明情析手法。

链接: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题型的.答题步骤。

赏析意象,感受意境(引导学生对首联和颔联的解读以及规范答题习惯的养成)。

四、移情入境悟诗情。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赏析颈联和尾联。

2.讨论:课后练习罗大经对颈联的解读(重点扣住“常”“独”字眼来咀嚼)。

五、吟咏诗句赏韵律。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全诗四联均用对仗,而且首联中一句话还自相对偶,结构上井然有序,

2.体会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提示沉郁,不是压抑、郁闷,而是内容上的厚重,顿挫,是指韵律。

六、课堂小结。

听一段曲,读一首诗,看一个人,都需要用心!用心灵去碰撞心灵,才会擦出共鸣的火花!今天,我们用心地运用多种方法,去触碰了千年以前的那颗滚烫的心灵,带给我们无穷的沉思与强烈的震撼!

七、布置练习。

比较阅读《望岳》和《登高》的情感异同。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

学习设想 。

3.加强背诵指导。

4、学以致用,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新课导入  :(投影画面)。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指导诵读。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

谁能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写作背景:

分析鉴赏:

分析: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至少有如下两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诵读此诗。

指名背诵。

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

2、修改自行创作的律诗。

杜甫诗教案《登高》

《登高》这首诗的全诗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不少学生鼓掌)。

生1:“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2:“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3: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 ……。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

教后感:本堂课师生对话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调动了自己的知识体验,想象与直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释诗句的含义与思想蕴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探究型语文审美教学课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作品,师生之间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从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传递的诸多信息。

作者邮箱: 。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播放诵读flash,请同学们评价读得如何?没有什么感情。

三、杜甫生平介绍(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

四、写作背景: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五、了解了作者的生平,请同学们诵读全文,把握感情。配以音乐《二泉映月》。

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请同学们评论其感情。

其实,“言为心声”,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把感情融于笔端,从他的诗就可以体会他的内心。现在我们就通过杜甫的诗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内心。

六、分析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语言有什么特点?很凝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使人感到非常冷,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秋天有人觉得秋高气爽,秋风让人清爽,杜甫的冷一是因为他是个多病的老人,所以身体冷,而主要是内心的冷。心寒。猿的哀声也主要是他的心哀。

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把“落木”改成“落叶”,哪一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落木”更好,落叶有很多种,给人的感觉也不同,“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从颜色上看“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

那这里为什么要用“萧萧”不能用“飘飘”?实际上与杜甫的感情有关。“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滚滚”换成“滔滔”可以吗?表达效果不好。

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举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一滚,“滚滚”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本诗是他暮年的作品,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因此这个地方要用‘滚滚’,不能用‘滔滔’。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什么样的心情?悲凉。

总结:我们重新读这两联,就感觉满世界的黄叶往下掉,而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那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滚滚而来的长江的雄浑壮阔,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滚滚长江之中,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百年”是虚写,是说他已经步入了老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有糖尿病,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总结:九月九日重阳节,双九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登高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到了人生的秋天,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此刻登高有何乐可言,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满纸悲凉,满腹悲凉。

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可知。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

(2)苦,是什么意思?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

(3)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

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诗写到最后,笔锋一转,总会转到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上去,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唐民间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杜诗之所以被人誉为“博大精深”,毛泽东称其诗为“政治诗”,“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语),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杜诗中回荡着强烈而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这是杜甫为人景仰的根本原因。

(4)潦倒新停浊酒杯。

重阳节习俗: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中国文人(其实不光是文人啊)好喝,乐忧皆然。乐饮助兴,忧饮消愁(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有两条,一是潦倒,喝不起了,一是多病,不能喝了。

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总结:全诗在沉重的感叹中收结,结得如此悲愤深沉。

七、请同学们诵读,并点评感情的把握。配以音乐《二泉映月》。请两位同学配乐朗诵。

八、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本诗的艺术特点:

1、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全诗八句皆对。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对得自然、工整,尾联两句的对偶一般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苦”做甚,极讲,诗副词,与对句的“新”正好相对,“繁”和“霜”是使动用法;一种认为尾联属宽对,只“苦恨”与“新停“不对。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于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的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2、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颔联)。而且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在抒情上,颈联的“万里”与“百年”又与颔联的“无边”与“不尽”相互应,从时空两处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从白发日多,因病停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而且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3、语言凝炼。

首联两句写六种景物,对每一种景物都只用一个字加以形容,而且都非常恰切,可以说是凝炼准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诗14个字却包含有八层悲哀的意思,可谓含蕴丰富。

九、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十、语文活动。

将本诗译成现代汉语,并以自己的理解加以修饰。请同学们上台朗诵自己翻译好的内容。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题解。

[导语设计]。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杜甫《登高》教案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题解。

[导语设计]。

[诗人简介]。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悟主旨。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问题,本文写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内容?)。

写诗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个人长年飘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鬓、停洒杯,独登台。

国家忧国伤时艰难苦恨。

壮志难酬繁霜鬓、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来。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1、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

2、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

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接“落木萧萧”“长江滚滚”,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

沉郁,悲凉,绵邈。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品艺术。

a对仗工整。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读体会文章的意韵美。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

“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

“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总结:

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情感蕴藏:

首联哀婉孤独。

颔联沉郁高昂。

颈联愁苦沉痛。

尾联忧愤无奈。

探问题。

a、杜甫为人何爱特爱喝酒,

答: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

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时是重阳节,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壮志难酬,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处境悲凉,年老多病,漂泊无依。

杜甫《登高》教案设计

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教学设想: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导入: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又值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投影)。

所谓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投影)。

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

在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写了9处景物。前三句一个名词一处景物,这些景物写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凄凉的画面。面对着这样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曲中的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

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

找几个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鉴赏诗歌:

同学们来说一说看完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教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教师:这六种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急风在猛烈地吹着,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鸣。水中青色的小洲,沙滩上白色的沙子,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听来却是一种哀鸣,鸟儿和雄鹰展翅飞翔还不一样,而是在盘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明确:冷清而凄凉的画面。

明确: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遍地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滔滔不绝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华就这样逝去,却没有建立功业。不由得使人悲上心头。

教师:颈联中有一个字可以说很明显的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虑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字。作客在外,已经是够可悲的了,却又是离家万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伤而愁苦。“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岁已大,却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个人登高台,作者的心情怎样,自然不难理解。

登高台想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一生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却已两鬓斑白,岁月已逝。壮志不得申,如果有酒来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办法,可是却已戒酒了,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种痛苦。

教师总结:对于这首诗,它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八种景物,来渲染出一种冷清而悲凉的气氛。为本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在颔联中,一个“悲”字,把作者的悲伤感情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点规律,一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的特点。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明显的“猿啸哀、鸟飞还、落木、长江滚滚。”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明显的为本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投影)。

其次,就是抓住关键性的字词,颔联中的“悲”字,就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这个字,进一步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读几遍,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由学生齐背一遍。

鉴赏《送友人》:刚才我们总结了学习诗歌的两点规律,现在大家就来鉴赏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投影)。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来鉴赏讨论。

然后由学生来发言。(略)教师略加指导、分析。

总结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学到大量的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课只是为同学们学习诗歌提供点借鉴,知道些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鉴赏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探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谢谢大家。下课。

登高。

杜甫。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关键字:悲。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小编整理了《登高》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_______,后两联重在_______。(每处2个字)(4分)。

2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感情更加___________。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_____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1)写景/抒情(遣怀)。

(2)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5.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1.c。

2.c【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7.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

8.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天猿渚沙鸟“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杜甫《登高》教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无拟人手法)。

a.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

b.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

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老杜以诗酒为生涯,写过许多与酒有关的词句,请指出下列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c表达的是畅快之情,a、b和例句一样表达的是愁思悲苦之情)。

a.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b.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登高》公开课教学设计

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体会它塑造的意境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对于诗歌的学习,学生总是感觉很茫然,似乎鉴赏诗歌没有规律可循。通过对杜甫的《登高》一诗的鉴赏分析,以及对有类似特点的诗歌《送友人》的鉴赏,使同学们把握两点学习诗歌的规律,为他们以后学习与《登高》类似的诗歌时提供一些借鉴。

各位同学,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它的作者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登高》。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他为杜少陵,又因他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他的诗歌因为多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所以又称他的诗为“诗史”。他和李白、白居易一起被称为唐朝三大诗人。

杜甫一生不得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他34岁时,抱着“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来到长安应试求官。适逢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应试人无一录取。杜甫困守长安达十年。又值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闻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他前往投奔,被叛军捉住,押回长安。后来逃出,一人到达唐肃宗的临时驻地凤翔,皇上授他左拾遗的官职。上任不久,因为宰相房琯被罢官。他上疏营救,触怒皇帝,被贬官到华州。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到了四川,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杜甫草堂,三年后川军叛乱,他又开始漂泊流浪。后来在节度使严武的保荐下,做了节度使参谋等职,严武死后,他失去依靠,再次辗转于江陵、岳州、衡水一带。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投影)。

杜甫的一生四处漂流。他的诗歌大多都是反映他在四处漂流时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这首《登高》,看看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他又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思想感情的。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赏析,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把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养成能鉴赏类似诗歌的能力。(投影)所谓意象,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提到的景物,并对这些景物赋予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投影)我们举个例子来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大家都学过吧?现在齐背一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影)。

在这首元曲中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18个字写了9处景物。前三句一个名词一处景物,这些景物写出了一幅秋日黄昏的萧瑟凄凉的画面。面对着这样的景物,远在天涯的游子自然而然的产生出一种思乡之情。曲中的这些景物蕴含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赋予了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意象。现在大家听我读一遍,注意我读的感情、节奏。找几个学生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同学们再齐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鉴赏诗歌:

同学们来说一说看完这首诗,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发言来说一说)现在我们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教师: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风、天、猿、渚、沙、鸟。

教师:这六种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急风在猛烈地吹着,天空寥廓,猿在不住地哀鸣。水中青色的小洲,沙滩上白色的沙子,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尤其是猿的啼叫,在作者的耳中听来却是一种哀鸣,鸟儿和雄鹰展翅飞翔还不一样,而是在盘旋。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

明确:冷清而凄凉的画面。

明确:无边的落叶,纷纷落下。遍地一片荒凉的景象。面对滔滔不绝地江水,想自己大半生的漂泊,年华就这样逝去,却没有建立功业。不由得使人悲上心头。

教师:颈联中有一个字可以说很明显的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大家考虑是哪一个字?

明确:“悲”字。作客在外,已经是够可悲的了,却又是离家万里,睹物生情,自然是悲伤而愁苦。“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岁已大,却又得了病,而且又是孤苦伶仃一个人登高台,作者的心情怎样,自然不难理解。登高台想到了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一生中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现在却已两鬓斑白,岁月已逝。壮志不得申,如果有酒来消愁,那也是一件可以解愁的办法,可是却已戒酒了,只有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种痛苦。

教师总结:对于这首诗,它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八种景物,来渲染出一种冷清而悲凉的气氛。为本诗奠定了抒情基调。

在颔联中,一个“悲”字,把作者的悲伤感情直白的表现了出来。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两点规律,一是抓住诗中的意象的特点。不同的意象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了解这些意象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明显的“猿啸哀、鸟飞还、落木、长江滚滚。”这些意象及其特点明显的为本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投影)其次,就是抓住关键性的字词,颔联中的“悲”字,就是本诗的诗眼。通过这个字,进一步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投影)。

教师: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读几遍,把这首诗背诵下来。由学生齐背一遍。

鉴赏《送友人》:刚才我们总结了学习诗歌的两点规律,现在大家就来鉴赏一下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投影)。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由学生来鉴赏讨论。后由学生来发言。(略)教师略加指导、分析。

总结本课: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学到大量的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本课只是为同学们学习诗歌提供点借鉴,知道些鉴赏诗歌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鉴赏角度很多,希望大家能够不断探索出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好的鉴赏诗歌。

谢谢大家。下课。

登高。

杜甫。

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关键字:悲。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

课标对高中阶段就选修教材诗歌方面的学习要求如下: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创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掌握,更要求我们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学生加强关注,所以本人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

我校近来推行的三一六课堂教学模式是对课改的最好践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准、六环节。首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彻底杜绝教师在课堂上的满堂灌现象;根据知识建构的金字塔结构,学生合作讨论,讲给他人听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因此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学习和展示的机会;最后,通过当堂检测确保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自主赏析模块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被誉为“诗圣”,他为我们留下大量诗篇。《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不陌生。根据课堂“三讲”和“三不原则”:学生会的没必要讲。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1.知识与技能。

自主学习,了解杜甫其人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知人论世,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

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

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这时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和体验。

通过对祠堂外部氛围的营造、内部景象的描写和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倾慕之情和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学生在自学中进一步了解作者蕴藏在字词中的情感。

展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展示作者寻到了什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其中着重体会“柏森森”、“自”和“空”表达的情感,以及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的表达方式。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补充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当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才说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是判断其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诗歌学习中,应有文本意识,紧扣字词体会情感,从而做到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对话。

集体诵读3在充分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感受作者的悲情。学生集体诵读。在诵读中达到和作者心灵沟通的目的。

思2诗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流泪,请问这里的英雄指的是谁?根据出句可明确是诸葛亮,根据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诗人写古人古事,常常会将自己与古人相对照,从而生发感慨。

议2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杜甫诗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并说说原因。

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

诵读4总结课堂,结尾诵读有感情的在诵读中结束课堂。

在已学习的基础上再次以诵读感知怀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评根据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以干练简洁、一针见血、有推进型的语言进行评价;或者采用生生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展示的讨论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展示讨论成果,认真聆听他人的回答,并思考提出问题。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深入问题的思考,对他人的评价实际是对问题的二次思考,不仅有利于建立竞争模式,也可以推动思维的深化,避免自学流于形式化。

检学生5分钟时间完成课堂练习,夯实基础、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是否掌握的检测,有利于巩固课堂所学。

布置作业记录作业通过作业巩固知识。

蜀相。

杜甫。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生:能! 。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放音乐《二泉映月》) 。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

师:这个老人是谁 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 。

(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合。)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为什么比平时读得好吗? 。

一生:因为你读得好,我们跟着你读,就读好了。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仅靠语言吗?还有没有其他因素?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师: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生:凝炼。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

生:生命短暂。 。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生: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

师:或者说反过来说-- 。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一生:不是,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 。

种必然规律。    。

(全体读) 。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

师: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

生:抒情。 。

生: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 。

师: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略) 。

生: 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时间)季节呢?   。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生: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师: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诵声中结束)。

《杜甫传》

火云犹未敛奇峰,倚枕初惊一叶风。

几处园林萧瑟里,谁家砧杵寂寥中。

蝉声断续悲残月,萤焰高照低幕空。

赋就金门期再献,夜深搔首叹飞蓬。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云,指夏日的热云。“初惊一叶风”即突然因一阵略带凉意的秋风而惊心。

b“赋”指经世的文章,“赋就金门期再献”指希望有所作为;“飞蓬”,即状如飞蓬的`头发。

c“几处”,即处处,描写园林萧瑟之面;“谁家”,即一家,写新秋寂寥之点。

d五、六句写鸣蝉在残月下断断续续的悲吟,流萤在暮空中忽高忽低地飞着。

2、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紧扣诗题,总写新秋到来,颔联和颈联从四个方面写新秋之景,尾联抒情,结构严谨。

b本诗语言平实,体物细致,章法周密,中间两联对仗工稳,全诗体现着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

c本诗在秋景时,既描所见,又绘所闻,由静到动,艺术手法运用灵活。

d本诗借新秋降临之景,抒发了年岁迟暮却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参考答案]。

1、c(“几处”同“谁家”一样,亦是发问,并非“处处”之意,也属于新秋之景的点)。

2、d(尾联两句的关系是转折,意思是说虽然想有所作为,无奈年事已高。这里没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蜀相教案。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1.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2.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1、导入。

三国中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智和忠历来为后人称道,那么,当一代诗圣杜甫路过诸葛亮祠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2、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教案《蜀相教案》。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杜甫在夔州瞻仰那里的武侯祠,写下了又一首纪念诸葛亮的诗《咏怀古迹.其五》。

1.师问:诗歌写景的有哪几句?

生答:首联、颔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问:都写到哪些意象(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生答:祠堂、翠柏、碧草、黄鹂,营造了寂寞、悲凉的意境。

生答: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生答:"自"和"空"却使诗意陡然逆转,在赏心悦目的春色上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寂寞和悲凉。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2.师问:诗歌叙事或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生答:颈联、尾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问:这两联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生答: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问:该怎样来理解这两联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生答: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生答: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我们读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读出了诗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3.归纳诗歌主旨。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二、课文分析引导。

1、   放音乐《二泉映月》。

2、   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  学生自学。

2、  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

1、  小结课文内容。

2、  背诵全诗。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生:愿意! 。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师:这个老人是难呀? 。

生:是杜甫。 。

一生:老师,请您再朗诵一遍吧!(她红着脸,噙着眼泪。全体学生都应声附和) 。

师:老师朗诵得好吗?还没听够呀。 。

生:好,还想再听! 。

(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

师:大家读得相当棒!我猜一定比平时读得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一生:老师,你很动情。你感染了我们大家,我们被不知不觉感动了。 。

师:那么,老师为什么很动情? 。

一生:你很了解杜甫,很了解这首诗。 。

师:了解还是理解?

生:理解。 。

生:文如其人。 。

师:“言为——” 。

生:言为心声。 。

(课堂中一时沉寂。学生都陷入思考) 。

一生:我们被你开头的描述感动了。

一生: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了。 。

一生:还有老师的语调、表情。 。

一生:再加上动作。 。

师:语调、表情怎么样?动作又怎么样? 。

生:语调低沉、忧伤。 。

一生:还有,音乐的烘托。 。

生:意境。 。

师:什么“意境”呢? 。

生:凄楚,悲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 。

生:感性的。 。

师:感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

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

生: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

师: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

生:凝练。 。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一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

师: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

生: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

生:心寒。 。

生: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

一生:我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

一生: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

生: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

一生: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

一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

师:为什么? 。

一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

一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

师: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

一生:我认为是这样。 。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

(师生共读) 。

师: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

生: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

师: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

生:我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

生: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

师: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生:生命短暂。 。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

一生:我觉得似乎是互相对比着写的。 。

师:是对比,有没有衬托呢? 。

一生:有。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师:或者反过来说——。

一生: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人的生命”,指的是人类的生命,还是个人的生命? 。

一生:是个人生命。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个人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

师: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

一生:有些无可奈何。 。

师:有一些。还有呢? 。

一生: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这句更多是……是一种气势。 。

师:什么气势? 。

一生: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

(全体读)。

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 。

一生: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体的大景。 。

师: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

一生: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景。

生:抒情。

生: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

生: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

生: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 。

师:是短时间的吗? 。

生: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 。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

(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

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

师: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 。

生:是独自一人。 。

师: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

生: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

师:什么季节呢?

生:悲凉的秋天。 。

生:六层。 。

师: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

生:“百年”,就是老年。 。

师: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

生:多病的身体。 。

师:这样又是几层、几倍的愁苦了。 。

生:八层愁苦。 。

(生齐读、单读) 。

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

生: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

师: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

生: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

师:这句诗怎么解释? 。

生: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

师:苦,是什么意思? 。

失:痛苦。 。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

生:忧愤,心急如焚。 。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

(作者单位:北京清华大学附中100084)。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2001/7。

摘自《学语文》2001年第三期。

《杜甫传》

1、通过收集介绍杜甫的生平、作品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杜甫极其作品的喜爱之情。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学生分小组收集有关杜甫的古诗等资料。

2、各小组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全班同学出题若干;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出题若干。

3、有关杜甫的手抄报。

活动形式。

开展抢答、朗诵、讲述故事等活动。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就是大诗人——杜甫。同学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他的资料,今天,让我们来比比看,谁对杜甫了解得多一些,谁离杜甫更近些。(出示课题——走近杜甫)。

二、抢答。

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我们首先来看看是咱们女生对杜甫了解多一些,还是男生了解多一些。男生先举手就给男生机会回答,答对算一分,答错扣一分。女生也一样。

三、分类。

在杜甫的一生中共有多少谁诗?

谁能给杜甫的诗分类并举例?

在这些诗中,你最喜欢哪一类诗呢?可以与你周围的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赏析。

大家通过学习,已经能够了解许多杜甫写的诗,与杜甫拉近了距离。但是,你们是否真正理解他的诗呢?他的每一首诗,写时境遇心情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请大家来学习一下杜甫的这几首有代表性的`诗。

1、先一起来读一读山水田园诗的代表《江畔独步寻花》。这是一首写(景)的诗啊?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呢?(可适当指导朗诵)生答: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春暖花开,生机勃勃的画面,也表现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抒发了他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全诗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别有一番风味。我很喜欢。

那我们应以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读呢?(喜悦的心情)。

2、赏析忧国忧民题材《春望》。

从哪句诗能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

谁最能读出作者忧国忧民情感?请生读诗。

3、赏析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录音,边听边想为什么说它是杜甫第一快诗?结合背景介绍。心情愉快,从“喜欲狂”一句可看出。喜从何来?(安史之乱结束了,作者可以回到家乡了。)。

五、讲述故事。

1、老师讲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2、学生表演讲述“三吏三别”的故事。

3、学生有感情地讲述《我眼中的杜甫》。

六、赏画。

刚才让我们既感受到了杜甫诗歌高度的情景交融、忧国忧民思想,同时也想到了杜甫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他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呀!我们离杜甫更近了。下面让我们离杜甫再近点吧。课外我们很多同学做了充分的准备,有人精心制作了关于杜甫的手抄报,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放音乐)。

七、总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诗句教案设计理念

一、培养自我实现的快乐学生。

本届课题研讨活动的主题是“引悟教育”,“引悟教育”是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因势引导,让学生在悟中生发情感、生成知识,在悟中培养能力,获得快乐。

二、培养热爱古文的儒雅学生。

中国古诗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依据上述两点,结合我班实际,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了以下两点:

1、培养兴趣,积极创设情境,在这节课上多媒体的使用有效地辅助情境的`创设,还有想像、表演,唱歌等种种方法都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让学生在春天的图景欣赏活动中轻松地走进古诗学习的环境。针对年级特点适当降低对古诗理解的难度,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诗人描绘的画面,用图画、音乐感染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2、重视拓展,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一节课只学习一首古诗的习惯,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的密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中尽量多接触一些古诗,了解更多优秀的诗作,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就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图、想象、表演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中“鸣”、“上”、“含”、“泊”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和积累古诗的兴趣,能背诵一到两首杜甫的诗、描写春天的诗。

教学重难点:

1、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畅快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

2、背诵一到两首杜甫的诗。

教师准备:

图片资料:有关春天的图景、《绝句》描写的景象图。

音像资料:杜甫草堂及有关杜甫写作《绝句》时的一些时代背景资料、古筝曲、配乐诵读、黄鹂的鸣叫声等。

文字资料:杜甫其它诗句,如《春望》、《迟日山江山丽》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在音乐的伴奏下,欣赏春天的图画,复习描写春天的古诗。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幅画可以有我们学过的哪一首古诗来描绘呢?

2、生交流,看图片背诵《宿新市徐公店》、《村居》、《春晓》等。

过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自己心情的。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1课时。

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

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学生默读)。

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再前面我们听到了作者轻轻地呼唤了一句“丞相”,在这里他又深情地赞叹了一句“老臣”。借助“开济”了解“老臣”,请了解蜀汉知识的同学说说丞相是如何辅助先帝开创基业,又是如何辅佐幼主继承大业。

出示《三国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看画面,虽然丞相已经离开我们1700多年了,但是人们还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里默读“老臣心”直到你脑海里不只是这三个字。谁来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形。

8、英雄为什么会“泪满襟”?

齐读诗的后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师为大家讲一位这样的英雄。岳飞到武侯祠看到《出师表》,抄录下了这篇表文。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