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大全5篇)

时间:2023-09-28 20:22:24 作者:HT书生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大全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进行数学归纳概括的经验和积极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数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三组,有规律的数出来,理解每一组棱的长度与长、宽、高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些构建空间观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并不容易。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炫我两分钟。

首先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关系的知识,为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进行铺垫,其次学生通过自己寻找日常生活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并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都是学生探索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并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体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建立在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历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逐步形成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切土豆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更深刻的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在本环节教学中,我能注意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认识长方体特征时,学生通过数一数、看一看,拆一拆、比一比等活动归纳总结的,我还设置了具体的问题,例如:数一数:1、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2、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框架各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这样学生就非常明确,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学生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接着通过ppt让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长。

第四个环节是挑战自我

第一题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道题设置为以后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等知识打基础。

接下来的环节是梳理收获。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的建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总结收获时往往都是知识上的收获,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方面的收获。

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

(2)前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面和()面的面积都是90平方厘米,左右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平方厘米。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汇报长方体和正方体面、棱、顶点时,应点拨学生在数的时候不能来回翻转应固定好位置,以免遗漏。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篇二

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必须具有较强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本节课我借助于模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触摸、拼拆、展示,全方位感知,培养空间观念,寻找知识的结合点,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上发挥更好的媒介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我们要多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加工,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课中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出6个面。通过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长方体6个面之间的关系,抓住了推导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多种算法的交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

回想整节课,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新课开始面对课题教师提出:“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被调动起来,“我想到了前面刚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我想知道表面积和面积这两个概念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如何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面对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提问,我以掌声给予了赞扬,良好的氛围让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总之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多数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情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第一、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中花费大量的时间,操作与思维接不上。

第二、操作时耗时太长,以至于最后的几道提升练习来不及在课堂上完成,更多的精彩没有展现出来,留下了较大的遗憾。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篇三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扎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思维的形成过程,充分凭借学生的已有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讨论、探索、思考、表达、交流中得到发展,课后反馈效果很好。

在思考、讨论中步步为营。在教学中,对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从学生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认识引入,先让学生回顾长方体的特征,如:让学生拿出准备的长方体纸盒,按照一定的位置在六个面上分别表明前、后、左、右、上、下;想一想:根据长方体棱的特征,我们可以八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几组?怎么分?为什么?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等。在每一个细小问题的思考、讨论、交流中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对每个环节知识的掌握都落实到位,并为后面的知识作好循序渐进的铺垫,让学生在这种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学习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掌握方法、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篇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应加强动手操作,按照创设情境——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教学方案。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这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从实际出发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出表面积概念——当直觉无法判断时需要计算表面积——学生尝试求表面积——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条件和规律——学生独立解决正方体表面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设计,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回忆联想,使教材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做到“凡学生能想的,应该认学生自己去想”,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真知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整堂课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合作讨论交流,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求长方体表面积必须具备长方体每个面是由哪两条棱相乘的空间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精心设计各种投影片(立体图),在投影片上用不同的颜色有规律地衬托出不同面的位置以及面与棱的关系,从而较好地化抽象为具体,克服了学生空间想象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立体图,将纸盒展开再还原整合,动手触摸长方体的面与棱等,也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独立探索长方体表面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学方法、途径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自己要摒弃唯上、唯师、唯本的传统理念,不迷信静态的教材和传统的经验,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使教师自身思维放开,富于创新。

其次,不要以自身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维,而应“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去欣赏数学,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尤其是对于学生“异想天开”的答案,不要过早作出简单的判断,更不能嘲笑、讥讽学生,而应耐心倾听,积极肯定,小心呵护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

再次,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应积极倡导延迟评价,多给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尤其是当学生的答案“离奇古怪”时,教师不应急于主观猜测、简单评价,草率收场,而应真诚地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或许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火花就会随之迸发而出。这时你会惊叹,学生的创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教案大班反思篇五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结束后,我上了两节复习课。教材中安排第一课内容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体积单位;第二课时为表面积与体积。考虑到这样安排第一课内容显的比较少,而第二课练习时间较少,我就作了一下调整,把第二课中的表面积移到了第一课,以使第一课内容充实些,使第二课有更多时间进行拓展延伸,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表面积”这课中,对于第一板块的复习,主要以引导学生自己回忆与整理为主。课的一开始,即明确了本课复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对照复习,归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小组内先行交流,互相补充。汇报时,教师板书成表格形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时配合手的动作。这样一方面避免整理时的零敲碎打,提高时间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得所复习知识更为系统化,直观化,有利于掌握、巩固。对后面的多练留出足够的时间。

在第二板块练习中,我注重了练习的层次性。对表面积计算,较之基本计算方法,我更重视了对方法本身意义的理解。让学生列出求表面积的算式,不计算,但要写出算式中每步求的是什么,这样就为后面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做好了准备。在应用练习中,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帮助他们补条件后再组织练习,这样也比教师直接出示题目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纵观这一课,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发言无价值的重复与不必要的讲授,而在关键处适度点拨,突出要点,在学生掌握较好之处省下时间用以拓展练习,基本做到了精讲多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