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几点建议(实用20篇)

时间:2023-12-13 12:08:13 作者:翰墨

优秀作文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能够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变得有趣和深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写作参考。

初中作文教学几点建议

语文教学中,作文占据着半壁江山,作文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训练,。但普遍语文教师觉得初中作文教学难教,学生觉得难写。针对初中作文教学“难”的问题,在这里我仅就五年来在初中作文教学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并不十分重视作文教学,认为作文主要是看字数、版面。只要学生字数够了、版面清晰美观就够了,所以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课文,轻作文。

由于教师具有以上认识,所以认为花时间在作文教学上,认为进行作文训练是在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用在书本课文的教学上,让学生多掌握一点课文知识,说不定还有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以致于学生写作水平一直低下,无法提高。

2、重数量,轻质量。

许多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一味的让学生练、写,学生写了很多很多,但并不重视对学生作文进行指点、修改。以致学生写了不少的篇幅,但作文质量并没有提高,也很难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所反思改进,尽量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做好学生写作的带头人。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在作文教学课堂中我们应该做好这几方面。

1、教会学生分析不同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其实最怕老师布置命题作文,学生对命题作文的内容不熟悉,感到无话可说,硬叫写,其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对此我们应该另外选择内容比较新颖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真正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这样就容易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果学生能把握命题这一特点,就能避难趋易,像疱丁解牛那样,“以无厚入有间”,做到“游刃有余”。

2、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要想使学生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维思维方式。

3、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不知该说什么?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回写作的信心和写作的兴趣,学生作文才有可能提高。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

2、在阅读中积累。

学生光积累生活是不够的,还得在阅读中去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名篇佳句,在阅读的同时培养语感,就如生活中的李阳英语一样,要鼓励学生多读、快读,以致于达到脱口而出,解决怕、难情绪。教育学生在阅读中养成摘录的习惯,把自己在阅读中所遇到的名言佳句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把他摘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而且时常拿出来读读、看看。这样也可以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

3、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作文应当写学生的真实感受,应该是有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写自己的心,抒发自己的情。在这方面一要鼓励学生多写周、日记,记可记之事,说想说的话;二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写真人真事,但文中的人名、地名等可以用xxx来代替。因为,只有真实的才会感人,只有真实的才可写;三要鼓励学生会摘录写真情实感的文章,积累写作的素材。

如果从以上这些方面着手,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我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慢慢的提高的。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教育论文

创作之初,要进行资料收集。课本是最先考虑的资料,但还需要课本以外的更多的资料来支撑,应鼓励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网络上查找史料,首先确定编写课本剧的整体框架及故事的发展梗概,要符合剧本的特点,涵盖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方面,还应有戏剧冲突。有可看之处,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另外,剧本的内容应符合历史的真实性,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二)课本剧排演。

课本剧在角色的安排时,要综合考虑,合理分配角色,注意外貌的相似性,气质声音等诸多方面也要考虑周全,这要求我们的老师或者学生导演能掌握演员的特点、技能,把有限的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提高同学们参与表演的积极性。排演期间,要求演员能对剧本有初步的了解,记住自己的台词,清楚自己扮演的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注意自己的表情动作要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配合默契,服装道具准备充分。(三)课本剧演出课本剧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要适时导入,实际教学时要注意衔接得当。虽然课本剧能让学生更加直观有效地学习历史知识,增加历史课教学的趣味性,但教师依然要积极引导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为了教学的需要,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适时引入课本剧。让学生带着学习历史知识的态度来观看,而不是图热闹,看完之后,一无所获。

二、历史课本剧在教学时的实用价值。

(一)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有层次性。

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也是学生研读教材,查阅资料,对知识进行不断概括总结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熟悉了历史事件,了解了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了关键的知识要点,理清了历史事件的顺序,更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思维更清晰,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更有层次性。另外,通过课本剧的编排,熟悉了课本剧的流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对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对于难点的解读。

历史事件往往比较繁琐,学习过程中难免产生困惑,记忆也有相当的难度。而历史课本剧的恰当引入,正好填补了这个缺憾,把历史事件恰当穿插,对人物进行主客观评价,解决了平时教学中难以达到的实际效果,本来老师苦口婆心讲解学生都难以理解的知识,现在却在潜移默化中被学生接受,解除了学生心里的困惑,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由于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知识面开阔了,从而更多地了解了历史的知识。

(三)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培养。

课本剧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两个人来完成,而必须通过大家的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编写过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正好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小组进行讨论时,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构思,踊跃发言,言无不尽,使课本剧在不断修改中走向完善。课本剧让学生心往一处想,思维集中在对事件的整理和编排中,行动默契,感情融洽,切实起到了对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当然,历史课本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也许还会占用我们很多的课余时间,但能培养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牢固地掌握了历史知识。历史课本剧是一种新颖直观的历史教学方法之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相吻合,还望我们历史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进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文档为doc格式。

作文教学几点教学建议

作文。

教学。

的几点教学建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怎样促进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呢?除了引导学生多读书、体验生活之外,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我有以下四点建议:

(1)以读促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学生读的多了,见识广了,才能更愿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种形式的阅读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2)先说后写先说后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话题引路,突破了难点;以说促写,启发了其他同学的写作思路,降低了写作难度。

(3)多写多练学段目标中,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是远远不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写随感、随笔,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长短不论。习作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爱生活、写生活,鼓励学生书写真性情的文章。

(4)多就少补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对学生的习作,我们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要多将就、少改动;要多表扬、少批评;对于他们习作中的优点,新颖的开头,精彩的结尾,哪怕一个特别的词汇、一句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都要大力赞美,忽悠他们写的真好!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和快乐!(5)重视讲评作文教学,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每学期挨累不出成绩的“大活”,为写批语绞尽脑汁,为改学生作文埋头苦干,其实我们的评语学生并不看,就是看了也看不懂。与其苦思冥想的写评语,不如进行有效的讲评。习作后,讲评的学生习作时,好、中、差水平习作都要评价。教师的讲评能够起到让学生寻找差距,学习他人优点、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的讲评要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合,在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总之,习作教学是个长期积累、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艰苦工作,如果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能够坚守那份执着,那份真实,我们的习作教学将会收获不断的惊喜。那么学生们的笔尖下一定会绽放美丽的花朵。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心得

这一板块中有语音、字形、词语运用、标点符号、病句辨析等题型,回答这些问题所需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并不复杂:

首先,看到题目之后的直觉很关键:如果你的语言积累达标,第一感觉往往就是正确答案。

其次,一定要克服还没有看完整道题就急于选出答案的习惯:第一部分的都是一些基础题,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仔细认真一些就可以拿到全部的分数,不要无谓的失分。

文言文阅读。

关键点:重视课文,联系上下文。

文言文可能是有些人比较困扰的板块,但是在中考中,出卷老师不会特意出一些很偏的题目为难你,考察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通常都是常用的。回答选择题时,只要把选项一个个带入,再分析一下语境和逻辑就不难了。

另外,中考文言文经常考察人物传记类的文章。这类文章故事性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翻译。

关键点:直译句子,一字不漏。

翻译文言文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字字有着落”,一字一字地翻译,不要只管大意。只要翻译对关键字词并保证语句通顺,就可以拿全分数。

科技文阅读。

关键点:筛选信息,快速提取。

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文不是考察我们对文章中知识的掌握,也不是考察了解这个内容多少,它考察的是我们的筛选信息的能力。

作答前可以先快速一遍阅读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做题时再重新返回文章,认真比照原文就可以。

现代文阅读。

关键点:明确主旨,看准题干。

有一些考试建议说,一些阅读类文章答题,先看题目再读文章,然后找到答案就直接填,这是一种快速的答题方式,但是当你带着题目去看文章,注意力集中在找信息上,对文章主旨和结构的感觉可能会变差。

所以在时间来得及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一下文章,把文章读懂了在来做题。这样就能比较好的做到答题紧扣主旨。

诗歌鉴赏。

关键点:总结思想,套用模式。

诗词篇目虽然千千万万,但诗人的情绪往往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就那么几种。

可以对诗词进行分类,送别为一类,思乡为一类,被贬为一类……等分完类你再去观察,就会发现每类诗词的答题方式顶多也就两三种,这样以后只要看懂诗歌中心思想,就可以按分出来的类型模式套用了。

语言表达题。

关键点:落实题干要求。

语言表达题是年年变化最大的题目,也是比较能中考察学生语文素质的题,当然也是一道容易拉分的题。碰到新题,不要慌张,这类题总是给出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只要一一落实这些要求,并尽量让语言美一些,符合情理就可以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作为今后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备技能,各学校已经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就我的体验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象、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选择利用好已有cai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cai软件,我们安装上后,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使用、学习,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等软件。

2.搜集素材,自己整理并制作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已有的cai软件由于不是自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免与我们实际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已有素材,或者从其他软件及网上找到一些好的素材。然后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及方正奥思等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合成多媒体课件。

二、上机操作过程的改革及优化。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科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手脑并用,从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但是上机操作如果组织不好,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象通常一位教师上课,要辅导30?60位学生,由于学生上机目的不明确,准备的也不很充分,只是充满新鲜好玩的心理,或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上完机后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在机房上机操作前,首先利用双向教学系统或在机房通过屏幕广播把主要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强调一遍,并在上机操作以前及上机完毕后让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报告》,包括:a上机目的`(学生通过这次上机操作想要学会哪些东西及达到什么要求);b上机内容(根据所讲内容及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c上机步骤(这次上机操作的简要步骤及提纲);d疑难问题及遗留问题(学生这次上机操作中不能解决的问题);e自我评价(对本次上机操作效果的简要评价)。其中a、b、c在上机操作以前必须填好,d、e在上机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经过以上改革,学生上机目的明确,任务具体,出错率较少,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可集体讲解,充分发挥了上机操作的优势。

三、重视作业的处理。

[1][2]。

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教育论文

摘要: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类不断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历史教学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把握高中历史教材、创新高中历史教法这两个方法谈了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看法。

一、合理把握高中历史教材。

1.理解教材培育重点。教材是教师讲课内容的指导,因此教师首先要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了解通过教材的讲述需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效果,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掌握、哪些内容是简单了解。只有分清教材的侧重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灵活地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2.整合教材学以致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化的体系架构,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很容易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整合与当前讲述内容有关的知识,将不同模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将知识贯穿起来。同时,教师也可以引用一些其他的内容或者建议学生看一些补充材料、思想评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

1.兴趣教学法。

(1)增加适当的课外知识。教师在吃透教材、梳理教材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不在课本之内的知识,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例如,在讲述武则天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述武则天的无字碑。

(2)转换师生角色。尝试让学生来当老师,这样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教师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讲解结束后再加以补充。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度。

(3)利用多媒体。视听效果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形象、更加直观的理解。

很多事情,通过语言表达,往往很难描述当时的景象和心理,但是通过电影、电视、模型、动画等教学手段,就可以情景交融,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促进感情的升华。

2.场景教学法。

即合理借用教材中的环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以各种不同角色的身份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例如: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各个国家的代表各抒己见,或者以谈判会的形式理清不同国家的立场等等。场景教学法,首先,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体验生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场景中来开阔自己的思维;其次,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风度,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再次,可以让课堂的气氛活跃;最后,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对待问题的看法,从而及时纠正错误的、表扬正确的,提高教学质量。

3.交叉串联法。

历史知识主要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那么历史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基本要素着手,通过这几个基本要素将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例如,以时间为线索,可以列出不同年份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地点为线索,可以按照地区、国家、同盟等来讲述历史之间的联系;以人物为线索,可以讲述某个人物所经历的'年代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人物和时间中去理解历史背景作用于人的结果;以事件为线索,可以讲述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历史就是由无数的事件一一组成,从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规律。矛盾是贯穿历史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要理清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了解矛盾发生及解决的过程,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每一段历史。历史知识就像一张网,交叉串结,我们要能从任何一个节点纵向或者横向或者交叉地理解历史。这对历史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很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用一些索引、剪报、抄录的方法来交叉串联知识;学生在此中也会积累相应的经验,并能在学习中融会贯通、加深理解。

4.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让教师针对某一个历史知识点提出在学生学识范围内的有一定讨论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表述,最后教师讲评。运用课堂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够将历史知识很好地串联并且加以思考,了解历史,评说历史,做学习历史的主人。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看法和尝试,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积极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业务水平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明高一历史新教材教法探索.中学历史教学研究,02期。

2.刘晓平试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2期。

3.卢明义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浅议.成才之路,12期。

初中作文教学建议

一、主旨概述。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因后主刘禅昏弱,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深怀内顾之忧,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后主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后主认识到必须亲贤远小,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对后主的一片忠心及“北定中原”的决心。

二、结构内容。

本文分三部分,全都着眼于“出师”二字。第一部分谈治国的大计,是为了消除出师的后顾之忧。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才20岁,又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受坏人蛊惑,必将导致国内政局不稳,对前方产生重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这个部分里不仅向刘禅反复阐明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的道理,而且荐举人才来管理“宫中之事”和“营中之事”。消除了这个后顾之忧,诸葛亮才能专力伐魏。第二部分是关于出师这一决策的说明。这种说明不同于奏议,不是反复陈说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陈情式的,就是陈述作者的心愿。为此,诸葛亮历叙身世,从“躬耕”说到“遂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临崩寄大事说到自己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感激”和“忧叹”的心情;最后集中到一点,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这样来说明出师的决策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第三部分归结全篇主旨。由此可见,本文结构具有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的特点。

三、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由于本文是秦章,是作者出师前向后主刘禅一地的恩主先帝刘备的儿子,现今的'蜀国皇帝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兴复双室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值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任,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提到先帝之处13次),满腔挚爱谏后主(7次提及陛下),他对刘弹的反复幼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充分表现了他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统观全文,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其(刘禅)心,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出师表教学建议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卦、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目前还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希望我的这点教学经验能为信息技术教学作出一点贡献。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性的进行了一些教学方式探索.在理论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文化理念、道德素养翩洪架构为目标,以开拓学生眼界、知识层次为突破口,纵向、横向地通过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思想的教学,使学生紧跟时代,跨越性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不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认知、一种开创性的精神以及一种道德素养。

初中作文教学建议

一、善于观察。

学习物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找出其中的运动变化规律,以更好地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要学好物理,就要认真观察周围存在的各种物理现象。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单纯地好奇它五彩斑斓的色彩,而应注意观察里面有几种颜色?为什么有这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如何排列的?为什么是这样排列的?……勤于观察,善于提出问题,必将使自己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推动自己去研究、去探索。

二、重视实验。

任何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探究其原因,是学习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许多“原因”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例如,通过“水的沸腾”实验研究得出:“气压不同,水的沸点不同……”。又如,通过串、并联电路的实验得出结论:“串连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可见,通过实验来弄清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所以,要学好物理,就应该重视实验,积极参与,弄清实验的来龙去脉,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勤于思考。

想学好物理,单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只有坚持独立思考,认真理解,才会越学越轻松。每学过一个概念,要力图弄清: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定义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和其他物理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学过一个规律,都要力图搞清:这个规律是如何得来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和其他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每做一道习题,要力图搞清:这题描述的是什么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如何?该用哪个规律去解题?……要摆脱“上课记笔记,复习背笔记,考试全忘记”的机械学习方法,做到“勤思”、“善思”。四、及时总结。平时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每一章学习结束,都要及时总结,画出“思维导图”或者“知识树”,可以包括:这章学了哪些物理现象、概念、规律、公式?这些规律是如何得来的?各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们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知识小结,应当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内容准确。这样,将知识系统化、纲领化,就如同鱼网一样,张网撒一片,收网几条线,使学过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儿童国画教学的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我们的儿童国画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教法基本上都沿承了传统的方式,即以临摹为主,通过形象、技法的分析与演示,按一定的程式学习一些传统的表现题材,如画大白菜、麻雀、梅花等,这样的学习优点是能使学生比较好地了解传统国画的基本表现内容和技法,缺点是过于程式化和成人化,约束了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作性,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缺少生活的理解和体验,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传统审美理念的制约,也限制了学生艺术表现性的拓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因此,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来开展传统国画的教学活动是一个新课题。本文我通过上《盐的妙用》这节课,来谈谈我对儿童国画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为国粹的中国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儿童学习中国画,我认为一方面要让儿童感受到传统国画艺术的魅力,了解其特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手段,从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另一方面,启发儿童以更丰富、更多样、更广阔的艺术理念来进行开放式的国画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使用材料、工具、表现程式等各方面加以尝试和运用,不必受传统国画理念的约束,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游戏活动”,建构出既有传统中国画的“血统”,又表现出多元与开放的现代审美品质。在《盐的妙用》一课中,我以自由多变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而不仅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在导入新课时,我先请学生回忆一年级时画水墨画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学生了解传统水墨画的一些常用工具如盐、笔、墨、水、宣纸等。然后我又问同学,今天带来了哪些工具。他们带来了自己平时常用的绘画工具有水彩笔、油画棒、荧光笔和水粉颜料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我就宣布今天我们就来拿你们带来的`绘画工具和水墨交个朋友,尝试画在宣纸上看看出现的效果。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带来的绘画工具在宣纸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此让学生了解和体会现代的一些绘画工具也可以运用于传统的水墨画中。

学生通过尝试、体验、创作,用现代的工具运用于中国传统画种——国画,最后的作品真是让人兴奋,即传统又现代,新颖并富有创造力。因此,我体会到中国画作为儿童的一种美术学习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来发展传统艺术,更应以现代的各种艺术表现方式、手段、工具来丰富其营养,只有这样,儿童的国画美术才会象一颗枝蘩叶茂的常青树,不断地壮实粗大。

相对于临摹的学习而言,体验与尝试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参与过程和发现的行为。一般传统国画的学习是在临摹基础上,教师引导儿童分析与观摩作品的用笔、用墨、用色、构图等,否则学生往往难以完成一幅完整的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作品,更不用说自主性创作了。因此,我认为在传统国画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以体验与尝试作好学生国画学习的主要方式,建立起一种以探究式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模式是具有发展性意义的。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我先向学生作了演示,演示过程中让学生猜测不同的绘画工具和水墨结合会产生的效果,欣赏后,学生们跃跃欲试,接着我就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体验,我就巡视鼓励,边让学生谈感受边作点拨。和学生一起创造感受新奇的发现,分享他们尝试的成就感。没多久学生用自己的工具和水墨产生了变幻无穷,从未见过的景色。水彩笔和颜料加水渗化的非常强烈;和墨搭配,色彩更艳丽了;油画棒和水没什么变化,但与墨相加后会把墨色排开,象从底下钻出来一样。从孩子甜甜的脸上感受到他们体验后的愉悦。尝试和体验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又进行了大胆地交流,谈谈自己体验的过程和尝试后如何产生的效果和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就在尝试与体验中去理解、发现中国画各种表现方式的特点和魅力。由此可见,儿童国画学习,我们不完全排除临摹大的学习方法,但建构起以体验、尝试、发现为主的自我建构式的学习方法,对于儿童积极学习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具有意义,也有利于儿童艺术表现的个性张扬。

有人说,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一潭死水,没有情感的学习肯定是兴趣缺乏的学习。传统国画的学习题材离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一味地让学生画传统的梅兰竹菊、花草虫鱼等,学生只能是机械的“造像”,而不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现。因此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大胆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在学习本课中,我先让学生观赏一些优秀学生作品,给他们一点启发,让他们再次体会水墨带来的情趣,我选的一些作品离学生最近的,真实反映学生生活的,如《月亮》,这幅作品的内容时大家熟悉的,方法是用浓墨构线再用水粉颜料,水彩笔涂色,最后用淡漠渲染背景。第二幅作品《小鸡》,是一张很有情趣的画,水墨和水粉颜料的结合,使得水粉颜料的颜色在浓墨的衬托下更加鲜艳了。作品的展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我又展示了大师的作品。毕加索《人物》,在这幅作品中作者吸取了水墨画的韵味,回去后用自己的工具来画水墨画,这张作品有着浓淡干湿的变化。吴冠中《春》,作者用水粉颜料,油画棒和水墨结合以点、线、面的形式表现出春的气息。欣赏了大师的作品,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这时就让学生先自己构思,然后以小组方式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用哪些工具结合水墨来表现,如形象选择、构图方式、表现方法等,学生都可以想出许多的表现方法,最后的作业,我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表现出自己最想表述的。最后的作品也比较成功,每张作品都洋溢着小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自由奔放,不失为优秀的儿童国画作品。

只有强调儿童国画表现的自由性,淡化完全的临摹,给予儿童创造的空间和内心情感的机会,才可能使儿童的作品个性张扬,风格多变。对于学生的作品,我们应该十分珍爱那种鲜活的“天然”风格,不要简单地以是否工细或粗糙等作为作品优劣评价的标准,而要根据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内容表现加以引导和完善。比如在这课中出现的一幅作品,笔墨粗旷,用色大胆,象这样的学生就可引导他多掌握写意手法,注意工细结合,画面次要的部分可表现的随意一些, 善于观察整个画面,进行装饰和完善。对于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我就引导他注意线柔软,颜色淡雅,线条粗确,颜色就要强烈些。我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风格进行引导,捕捉每个学生表现中的闪光点,扬长避短,使其完善。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美术作品可以看出,我们应该以更广阔的艺术视野来开展传统国画的教学活动。既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又不断进行创新,使传统艺术国画得以发展。

总而言之,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既要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也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融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儿童的国画学习才富有积极地发展意义。

搞好初中教学的几点心得

1.利用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猜想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维发散过程,通过猜想力的锻炼和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和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去探求物理知识。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2.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操作力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可以使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智力活动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探讨研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创造力的孕育、萌发创造了条件。

3.准确地把握好答疑的方式和技巧。

4.合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中编入的大量漫画插图,可寓揭示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生动活泼的画面之中。如教材第一册图4—10、图4—12,揭示“蒸发吸热”的热现象形象直观,学生易懂易记。教材图9—4讲“惯性”,学生很容易回到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回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他们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跃,感觉到身边的.物理现象自己可以用物理知识解释了,在成功的喜悦中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

5.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6.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美丽、壮观、奇妙的情景深深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再结合其他生活中的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这会给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而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广东佛山528200)。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提高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信息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关注学生本身,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本文通过深入思考详细指出了当今信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指出了相应的对策。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绝不容忽视。下文详细分析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错误。信息技术课程虽然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科,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喜爱,促使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运用技能。当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不仅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对于信息库技术课程的认识错误。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不是主要学科,所以并没有认真对待教学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掌握也没有严格要求。这导致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散漫,信息技术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学到有用的知识。其次,学生没有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教学。由于信息技术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影响,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这种错误的想法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使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低下,学生难以获得有效的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也关系着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缺乏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它不仅使学生在信息教学中难以收获知识,还导致学生存在应付心理。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缺乏趣味,学生兴趣缺乏。教师在信息教学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无趣致使学生兴趣缺乏,难以提起学习劲头。其次,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存在偏差。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得以普遍应用,人们主要用来看视频、听音乐、玩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导致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比起老师讲授的基础知识,更愿意接受娱乐性质的活动。这种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偏差和缺乏也为教师的有效信息技术教学造成了阻碍。

3.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足。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不足会导致难以高效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难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首先,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时,并没有设立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这种教学设备不足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做到一机一人,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均,学习积极性也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教学条件的不足也使信息课程课时少,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少,难以及时学习和巩固知识。其次,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视,经济制约等,学校招聘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符合教学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之情。

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当今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通过思考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做独特的事情,创造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发展前景。教师优化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和想象,就可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word文档的使用时,可以先向学生演示一下各种工具的用法。在讲解完后,让学生通过word文档中的工具制作静态的电子贺卡。这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贺卡,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潜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虽然对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学习要求,但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可少的。现今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运用于人们的生活,还在人们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够为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减少阻力。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学习word、ppt等办公软件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并努力加强记忆和操作。这种总结式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学习相似软件时减少困难,推动学生快速有效的学习。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信息技术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对于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能够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计算机的学习中,在不断挑战和进步中成为社会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教师通过有趣的讲解和神奇的操作能够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奇妙,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之情,使其投身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热爱。

初中信息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积极加以改善,丰富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1.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意义,改进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首先,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积极进行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教学课堂更加自由,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其次,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和操作时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优化,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增加和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2.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主导者,应当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可以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正确打字时,可以选择一定的`文本内容,规定时间,看看谁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最快打完字。这种比赛的方式更能够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动力,从而锻炼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方法。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寓玩于学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画画,让学生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了谁就可以操作一次,最后看谁先画完。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寓玩于学,教师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玩游戏的快乐。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练习。

3.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多媒体是有效的教学媒体,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让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首先,教师采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详细了解操作步骤,可以将每一步操作都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从而能够让学生更仔细地了解操作步骤,同时教师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及时进行讲解。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使学生了解和喜爱信息技术课程。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信息技术的发展史,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有效优化课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高效展开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组织者,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还应当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优化课程。首先,教师应当亲和教学,改进教学气氛。教师在信息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亲和的态度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从而营造良好教学氛围,也使学生更愿意听课和参与。其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互动,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学生操作时,可以多走动走动,对于学生的疑问要积极地给予回答。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拉近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重视教学氛围的营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四、结语。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长远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开展有效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增长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3)。

[2]张为民。探究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研究[j].读写算(教研版),,(23):154.

初中物理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一、复习的目的是综合提高,而课堂则是复习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复习内容是老师根据大纲和中考说明,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课前应以课本为主,认真看一遍有关内容回顾一下知识要点和解题要领,以及曾经出现过或现仍存在疑点。上课时要注意理解老师是怎样理清知识的条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的;注意老师是怎样处理综合问题的。下课后还须多想,从自己易于理解的角度把知识梳理一下,从而将课堂上的东西变成自己的。

二、理解知识,记忆知识。

毫无疑问,复习重在理解知识,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较好地掌握它,运用它。否则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学习效果就差。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科学的精髓,一定要设法弄懂,并常常记忆。

有同学认为,只有文科内容需要记忆,理科只需理解就行了。其实物理学科除了理解外,适当记忆是很必要的。如基本公式、单位及换算、基本常数、实验目的和原理等,这些内容只有适当的记忆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对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解题速度都有帮助。

加工整理,自制学习卡片。

现行教材是按照“先现象后本质”、“先宏观后微观”、“先部分后整体”的结构形式编烈军属的。到了总复习阶段,应该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去考虑,把各章节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并形成知识网络。一般按力、光、热、电学等分类进行,从而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后的知识,若把一些基本点、重点、难点、知识间的联系要点、易错点等制成学习卡片,可以节省以后再复习时间。在考试前只要翻一翻,其精华即可尽收眼底,不必对着厚厚的书本而难以下手了。

四、精选参考书,意在充实自己。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一年龄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所以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教师就是学生的表率,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在无形中他们也会喜欢你所上的课,对那一门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一年级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唱歌、跳舞,喜爱玩耍和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是一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采用游戏,开火车,即兴表演等手段,使学生在玩耍、表演、游戏中学到知识,使到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习的效果。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一年级儿童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对事物的感知、知识的理解掌握、感性经验的获得,是通过表象的积累,再与听觉表象和其它表象的综合,形成有关事物的概念,获得抽象的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七年级全体学生,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excel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使用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信息技术》上册,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计算机基础知识,文本处理。其中“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内容占本教材的50%,可见计算机基础是这学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

知识点:收集身边的信息,计算机与系统安全,文件管理,网络探秘、文本处理,设置文字与段落。

三、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了解什么是信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常用的交流方式和载体。

3、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文字的技能。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些主要功能。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表。

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收集身边的的信息、讲解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本学期课程计划。

第二课时纵览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

第四课时计算机与系统安全。

第五课时使用资源管理器。

第六课时画图程序与使用。

第七课时初识因特网。

第八课时网络基础知识简介。

第九课时综合实践。

第十课时输入与保存文档。

第十一课时设置文字与段落。

第十二课时插入图片与文本框。

第十三课时制作简单表格。

第十四课时图文混排。

第十五课时综合实践。

第十六课时复习。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精彩内容。

对机械制图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

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教学的改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少年阶段初期,其主要特点是半成熟与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在思想品德方面表现为以下特点:1.自我意识迅速发展;2.要求独立的愿望增强;3.见多识广,眼界开阔;4.道德品质的不稳定性。

在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上述特征,以便更有针对性。

与低中年级相比,高年级教材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均有一定的不同。

在形式方面,高年级教材除篇幅稍长外,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一)夹叙夹议型。这种形式的课文既具有一定的故事性,生动活泼,又结合故事较充分地阐述道理。有血有肉,情理交融,利于较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把道理寓于故事之中,道理和故事完全融合在一起,如《时刻想到祖国的尊严》、《胜不骄、败不馁》等课。另一种是利用故事引出道理或印证说明道理。这种形式既增加了教材的活泼感,又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道理,效仿榜样。在高年级教材中这种类型的课文最多,如《为人正直》、《礼貌待人》、《为祖国而学习》、《自觉遵守纪律》、《艰苦奋斗代代传》等。

(二)论述说理型。这种形式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虽然也举出事例,但目的是为了更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增强说服力。这种形式的课文说理比较充分、透彻,如《真正的勇敢》、《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读书要分辨好坏》、《相信科学不迷信》等。

(三)讨论型。课文只摆出事例,不讲观点,然后提出问题,叫学生讨论;或既摆出事实,又加以议论,但不作结论,由学生一起参加讨论。这种类型的课文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属于这类的课文有《有事大家商量》、《‘盲人摸象’的启示》、《宽厚待人》等。

在内容和要求方面,高年级教材与低中年级教材相比,在程度上有所加深,难度有所增大,更突出了明理。相对来说,在行为实践方面,不如低中年级那样具体。

程度加深和难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概念更加完整、准确。低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处于具体形象的水平,他们掌握道德概念都是与一定的道德形象或具体道德行为相联系的。例如,对什么是爱护公物,一般只能回答不损坏学校的课桌椅,不损坏公园游乐场里的设备等,所以低年级只讲爱护具体的公物,中年级也只讲爱护学校的财物,都没有完整地讲公物的概念。又如对什么是守纪律,低中年级的学生只能回答上课时不讲话,不做小动作,不迟到等具体的纪律,还不能答出遵守纪律的本质。可见,他们这时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处于感性阶段,还不能反映出这些道德表象的本质特征。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日益增多,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他们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可以上升到理性阶段,达到认识本质特征的水平。因此,高年级教材关于某些道德概念的表述已经从现象上升到本质,使其更加完整和科学。如关于“公物”的概念,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凡属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物,如矿山……等等,都是公共财物。这些财物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又如什么是勇敢,高年级教材讲得很明确: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真理,不怕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像毅力、正直、礼貌、自尊自爱、艰苦奋斗等概念,高年级教材也都作了比较科学、完整的概括。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低中年级虽然也都讲过,但都是从某一个具体方面或就某一具体问题而言,都没有完整地概括出这些概念的本质特征。

第二,道理讲得更加充分、深入、透彻,更突出了道德行为的社会意义。品德课的许多内容都是分层次安排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反复进行教育。高年级属最高层次,许多内容都是在低中年级已经讲过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升华,力求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热爱祖国教育。低年级主要是进行最基本的爱国常识教育,如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知道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中年级主要是通过故事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高年级除通过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理想和报国志向,把个人与祖国联系起来,为祖国而学习,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努力学习的教育。低年级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最起码的学习要求,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上课专心听课,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中年级主要是学习态度的教育,如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主动学习等;高年级则上升到学习目的的教育,把当前的学习与祖国的需要联系起来,为了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要从各方面打好基础,要全面发展,并注意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热爱劳动的教育。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高年级对劳动观点进一步深化。强调所有劳动都是光荣的,劳动本身没有贵贱之分,应当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劳动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只有用诚实、勤恳的劳动获得的幸福才是光荣的,靠投机取巧、甚至坑害他人来获取个人的幸福是卑鄙可耻的。

热爱集体的教育。在低中年级教育的基础上,着重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集体中过民主生活,培养民主作风等。

其他如爱父母、爱老师教育,遵守纪律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勇敢教育,诚实教育,礼貌教育,毅力教育等,低中年级均有安排,高年级在这些方面都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使这些教育内容在说理方面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教学要求方面,高年级教材与低中年级也有所差别。由于低年级的教材内容大多数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因此,相对来说,在行为要求方面就比较强调,也比较具体。中年级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了低年级的特点,但有些方面已类似高年级。高年级教材的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也有一定的联系,如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学好各门功课、宽厚待人、自尊自爱、胜不骄、败不馁等,但已不像低中年级那样紧密,特别是有些课,如愿小树苗健康成长、留下最美好的东西、年少志壮、重任在肩、学无止境以及实践出真知等思想方法的课,更侧重于明理,通过教学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道德信念,而在行为要求方面,一般只是指出努力的方向。

二、高年级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高年级的教学除依据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特点,还必须反映学生的特点,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表现出生命力,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的方面很多,现仅就下面三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第一,充分发挥“明理”的作用。

“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基本职能,也是它的主要特点,是贯彻全课始终的。然而,对高年级要更强调这一点。一是由于高年级教材比低中年级教材更侧重于讲道理,着重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二是由于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研究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条件下,小学高年级学生是理解道德意义的显著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地从他们的这一特点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把道德认识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变成他们的需要,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观念,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遵循一定道德行为准则的必要性,并愿意把它作为个人行动应该遵循的指南。而要达到这一步,明理是最重要的。

低年级教学也注重明理,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但都是同具体的行为相联系的,因而他们的道德观念是具体的、特殊的。他们认识什么对,什么不对,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一般都是同受别人的表扬、赞许、认可或批评、斥责、惩罚相联系的。高年级就可以经过抽象、概括,使这些具体的、特殊的道德观念上升为较抽象的一般的道德观念,并对道德行为方式的社会意义有进一步的理解。因此,高年级教学更要充分发挥明理的作用。

明理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说理清楚明白,这是使学生信服并乐于接受的最起码条件。

高年级的课文虽然也有故事性,多数都是夹叙夹议的,但所讲的道德观点是很鲜明的,道理的论述也是比较清楚的。关键是教师要把教材钻研透,准确地理解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所讲的道理融会贯通,把握好重点和分寸,并考虑如何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教师如果一知半解,就难免不出错误,或讲不清楚。

例如,关于勇敢的教育,低年级只讲不胆小就是勇敢,如打针不怕疼、上课敢大胆发言等行为都是勇敢,没有把概念上升到一般的水平,但也暗指出行为的目的性,这是勇敢的实质。中年级进一步区分勇敢与蛮干的界限,明确勇敢是一种有益的行为,使勇敢的概念有一定深化。高年级则将这一概念更加完整化。强调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正义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是为了维护真理,突出了行为的社会意义。在讲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全面性,既要讲清并不是任何不怕危险和牺牲的行为都是勇敢,如目标武士道精神和各种犯罪分子,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正义和真理;还要讲清勇敢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又如《宽厚待人》这课书的课文是夹叙夹议式的,对于什么是宽厚待人以及为什么要宽厚待人,虽然没有集中地明确地交代,但在叙述中都讲到了。教师只要很好地钻研教材,就不难从中提炼出观点。

关于什么是宽厚待人,课文是这样讲的:当陈浩把王英的花衬衫溅了许多墨点后,“王英不但没生气,还和气地说:‘没关系,你又不是故意的,回家以后我自己洗洗就行了。’”怎么看出不是故意的呢?课文中有这样的文字:“由于用力过猛,墨汁溅了出来……哎呀。糟糕!又闯祸了。”说明他不是故意的。事情发生后,“陈浩心里忐忑不安,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说明他已认识到错误,准备改正。

由于王英正确处理了这一问题,结果“一场可能引起的**,就这样避免了。”既教育了陈浩,又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如果大家都能这样,社会上就会出现更多的和睦、友爱、安定团结。

宽厚是有条件的,这一点也要交代一下。课文讲了陈浩用皮球把新楼的墙壁弄脏,王英坚持叫他擦掉,说明对于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要坚持原则,但态度要诚恳,只要改正,就不要揪住不放,这也是宽厚的表现。对于那种故意中伤,就不能宽容。课文虽然没讲这一点,但可从“不是故意的”就应当宽容推论出来。

再如,《要学好各门功课》这课书的重点是讲清为什么要学好各门功课,不能偏科。而有的老师却用了很大力气讲各门功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如不学好语文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不学好数学,甚至不学好音乐、美术等课也都对其他课的学习有影响。当然,各门功课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但也不能过于牵强,况且本课的重点应强调小学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教学中要着重讲清国家为小学生设置这些课,是为了他们全面地健康地成长,是为将来的发展全面打基础。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哪方面工作,小学的各门课程对他们都有用,特别是现代社会,更要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

总之,高年级教学必须在明理上下功夫,要尽可能帮助学生理解所讲的道德观念,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也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第二,坚持启发式。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通知》指出:“在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改变注入式的方法,尽量实行启发式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讲课应该用丰富而生动的事实来引出和论证有关的观点,而不能简单地灌输抽象的概念。”这对于思想品德课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更有现实意义。因为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要做到这一点,教学必须坚持启发式,因为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外因和内因结合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品德,这正是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启发式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贯穿教学的始终。

在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时,如能巧妙地运用启发式,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动机和积极性,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有的老师在讲《艰苦奋斗代代传》这课时,首先设计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过去由于环境艰苦,生活困难,没有办法,只能艰苦奋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条件享受了,不应当再艰苦奋斗了,否则,生产出来那么多东西,叫谁去享受呢?我们究竟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思想的波澜,产生探讨这个问题的愿望。

在讲解课文时更应注重启发式。可以提问,但要精心设计问题,不要盲目地随意提问。所提问题一要围绕本课的中心,二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如果问题太简单或脱离学生的知识和思想实际,都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所谓启而不发。如讲《改革开放谱新篇》这课书,老师要提出“什么叫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改革开放”这样的问题,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基础,也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讲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式,特别是高年级的课文具有一定的深度,一般都需要经过讲解学生才能真正懂得。

讲授时,教师首先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要儿童化,教态要亲切自然,这是诱导学生注意听教师讲授并随着讲解积极思维的前提;其次,在运用榜样教育学生时,要注意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榜样人物的崇高思想品德。如教《个人服从集体》这课时,通过分析小余叔叔在接受陪练任务时是怎么想的,以及为什么能毫不犹豫地接受这项任务的心理活动。启发学生悟出一条原则: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应服从集体。这样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美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又使学生通过典型人物的事迹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品德课的练习题多数都注意到了启发性,特别是有些题属于开放型的,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有的题有多种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不能简单地说对或不对。教师应启发学生逐个加以分析,着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道德思辨能力。

总之,我们应把启发式看成是品德课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密切联系学生实际。

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教学的实效。针对性是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思想品德实际和社会实际等,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如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由于思想品德课的重点是解决学生的道德认识问题,因而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思想认识相联系,否则,教师讲的是一套,学生想的是另外一套,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产生负效应――引起学生的不信任感和抗拒感。

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各种新闻、科学知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古今中外的故事等,都以最快最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使人们获得直观的教育和感官的享受,小学生的许多知识和观念都源于此。改革开放后,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多元化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也通过各种渠道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过早地接触到许多与他们年龄不相当的社会问题,诸如权力问题、金钱问题、爱情问题、婚姻问题、就业问题、犯罪问题、党风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由于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有限,辨别能力较差、不可能不受影响,在思想上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或比较确定的看法。例如,在热爱祖国问题上觉得我国不如外国,产生自卑感,甚至对祖国的前途丧失信心;在学习目的方面出现讲实惠的倾向;在公私关系上产生公私兼顾甚至损公肥私的倾向;在消费方面享乐主义有所增长;在对待诚实、正直、勇敢等问题上也或多或少地笼罩上了个人利益至上的阴影,不愿意吃亏。

当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时,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一味按照自己准备的去讲,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为此,教师必须下功夫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教育要求有哪些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的方法。

例如,有些高年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已萌发兴趣,开始出现对未来职业的向往、憧憬。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使得家长对子女前途的考虑更趋于实惠,认为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就可以赚大钱,甚至不用读多少书也能赚大钱。这种实用观念已为一些学生所接受,并反映到学习意向之中。因此,当教学《为祖国而学习》、《要学好各门功课》、《学无止境》、《年少志壮》、《重任在肩》等课时,就必须从学生的上述思想实际出发,从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与祖国事业发展的关系着手,使学生认识到,一方面祖国的发展要靠大家发挥聪明才智、献策献力;另一方面,只有祖国发展了才有个人发展的广阔天地,才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离开了祖国的发展,个人是没有前途的。教师可举出正反事例加以说明。因此,一般来说,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个人前途与祖国前途是一致的,当前好好学习,既是为了将来建设祖国,同时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较长,要保持相对稳定,再加上它只能提供基本的、共同性的材料,因而不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完全适应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要呆板地使用教材,而要根据当时当地情况,不断补充新鲜的材料,使教材常用常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对机械制图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

机械制图课是一门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方法和技能。

在技工类院校中,招进技校的高中生越来越少,初中生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是普高落榜的学生。初中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入学平均年龄约15岁),观察力有限,空间想象力不够,眼睛所接触的物体并没有在思维中形成印象。特别是对从没有接触过的机械零件更没有感性认识。所以,在制图课学习中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十分困难,记忆、分析、解答时觉得很费力。

一、教材改革。

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编写一套适合初中生的校本教材。根据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所进行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贴近企业的岗位需求而编写。校本教材打破原有的章节,而是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个项目都是通过去企业的真实调研,由实际零件的使用引入课题,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性认知效果。每个项目零件均配有相应的图片或视频,模拟工厂车间实际工作场景。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践的教学思路贯穿编写的始末。每个项目所选择的.零件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相应理论知识浅显易懂。每个项目后配有检测任务表和考证要点,方便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编写的校本教材是以项目任务为主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是采用项目教学法。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讲的内容很多,学生动手很少。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做作业。项目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是确定合适、新颖的项目。其次是以完成项目为目标,采用启发引导―项目任务介绍―小组自主学习、开展项目(教师适当指导)―阶段小结、交流―展示成果―矫正评价的模式。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完成,亲自实践并上台分析讲解,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学生项目进行过程和最后讲评中做引导作用,在学生演示过程中起主持人的角色。抱着尝试的态度,笔者随机选择了一个初中班,根据校本教材初稿来试点。起初,笔者也没有信心,就怕越改越乱。但在领导的支持下,试验进展的还是比较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旷课的少了,玩手机的少了,真正动手的多了,最主要的是他们有自信了,甚至敢和老师辩论了。可见,教学过程改革试点是成功的。项目教学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展开。

三、机械制图与cad结合。

现在企事业单位,手工绘制的图样很少,都是电脑绘制的图样。以前,学院机械制图与cad是两门独立的课程,不仅增加了学习课时,而且教学效果差。在一体化教学改革后,将传统的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进行课程的综合调整。其做法是打破原有课程的系统性、专业性,强调实用、够用的原则,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我们把这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不但改变了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无挂图,无模型的困难,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能加强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

cad其实就是一种绘图工具:将显示器作为图板和图纸;鼠标和键盘作为铅笔、直尺和圆规。cad与手工绘图相比,它极大地提高了绘图效率和绘图质量,是手工绘图效率的十至二十倍,是机械设计及制图的一场革命。计算机还能绘制出许多手工不能绘制的图形来,比如cad三维模型。制图教学中,组合体视图的教学是难点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缺乏一些模型,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开发。现在,用cad制造三维模型,学生学习就容易多了。让三视图与三维模型一一对照,学生一目了然。经过这样多次重复,学生的识图能力大大加强了。

虽然计算机制图逐渐取代了手工制图方法,但并没有取代制图理论和制图的一些标准、规范,相反,它是在机械制图理论、标准下开发出来的绘图软件,增加了cad制图标准。并极大地丰富了制图理论,对学生就业后迅速适应工作需要给予了极大的帮助。

四、创建竞争的学习氛围。

在校内成立“制图兴趣小组”。每个班对制图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自主报名参加,定期举办学生绘图竞赛或参加省市同类院校的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以上几点建议,是在从事制图教学多年的基础上总结摸索出来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以促进制图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有效地提高制图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对机械制图教材教学的几点建议

本学期计划学习绪论、第一、二、三、四、五章的内容。在紧紧围绕济南市教研室职教科的工作安排和各学校教学计划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计划是依据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董述欣主编的《机械制图》教材,全册共有九章。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教材着重阐明了识读和绘制图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突出以识图为主,读画结合,学以致用的.特点,采用制图及相关的最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注意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结合起来。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职专阶段的机电专业、数控专业、汽修专业的学生,男生比较多,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差,而《机械制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知识抽象、枯燥,这门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本学期需要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突出学生画图能力和识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的要求。

以面向人才需要为出发点,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为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难点:组合体的投影。

五、教学设想:

讲练结合,多进行练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提高课堂45分钟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各学科中得到落实。因此,素质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素质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把“未知”的东西转化“已知”的知识点,从而被记忆和掌握,进一步运用,更重要的是一个深化认识、训练记忆、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将“已知”的知识转化为“他知”的事物从而输出,更要注重对学生教授知识、训练品质、提高能力的实践过程。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浅见。

一、做好一手准备: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能说是具备了潜在的教学能力,因此,备课是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备课可以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就是自己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要做到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集体备课是同年级同备课组的教师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集众人智慧讨论教学重、难点,明确统一的教学过程,可以分工编写教案,求同存异。课后,教师还要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总之,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教师备课也是教师学习、反思、成长的过程,意义重大。

二、抓好两个部分:开头和结尾

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历史课的导入设计方法很多,如复习法、设问法、释题法、情景复现法、谈话法、故事法、乡土法、图示法、典故法、歌曲法、诗歌法、谜语法等。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的原理,使我们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动机,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九·一八事变”一课时,用一首悲凉深沉的《松花江上》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和探究欲,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教学的精华,是检验一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

总之,一节课如果能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那么这节肯定是成功的,其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很好。

三、突出三个主体: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体

1、学生主体。新课改倡导以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学生为主体,不能仅仅理解为让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学,而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要相信、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现象,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训练主体。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实现讲授与训练的有机结合。训练的内容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有语言表述的训练,文字书写的训练,自觉能力的训练等等,尤其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满堂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成功的公开课,训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可以复习旧知识,可以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可以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训练贯穿其中,当然,有效训练既要有针对性,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又要有多样化,使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增强。同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分析总结题目类型、解答技巧、注意事项等,以利于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学习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基于以上学科的特点及我省现阶段的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1条教学目标的拟定须建立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要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要善于把课时目标合理地分解为环节目标。

第2条课时教学目标的拟定要关注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知识性目标的描述要明确、清晰、可检测。过程性目标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落实,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学习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任务为视角进行叙述。

第3条要充分依据教材提供的材料设计教学,因为教材是体现课程标准及教学理论的规范文本,其中凝聚着教学经验,提供的材料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4条教材研读要关注整套教材的基本结构,理清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及在各阶段、各册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背景研读课时教学内容,合理划分课时。

第5条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和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法完善教材资源。

第6条要拓宽教材研读的视角,除了参考教学用书以外,倡导参阅不同时间、不同版本的教材。

第7条科学的学情分析是实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学情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生活经验和学习环境等要素。对任教班级的整体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第8条平时作业、学生访谈、课前测试和教师经验等都是学情分析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第9条教学环节的构建和情境的创设都须注重数学问题的设计。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若干个教学环节组成,但环节不宜过多。每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蕴含着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的有效性是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关键。

第10条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第11条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12条课堂实施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切入重点要快,尽可能在前20分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倡导先试后讲。

第13条课堂调节要注意动静搭配,数学学习要以学生独立思考为主,教师可适当通过师生对话,安排同桌合作,或前后四人小组合作,要选择合适的问题和时机。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太多。

第14条教师的教学用语和数学语言要简练、规范,要适时进行解题方法和思路的提炼和总结,关注学生的数学表达,逐步让学生养成有根有据的说理习惯。

第15条在课堂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关注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哪些学生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会回答到怎样的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起到启发、引领作用。

第16条要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合理调控教学目标及进程。要善于筛选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尤其重视典型错误资源的捕捉与利用。

第17条要重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部分的板书设计,录音、投影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要简易、有效,相互补充,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18条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好形式,注重作业涉及到针对性好层次性,以求实效性。作业涉及到要求是“紧扣目标、促进思维、形式多样、分层要求”。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

第19条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练习时间,可以将练习穿插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集中练习的时间。

第20条布置的课外作业要适量,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教师要先做一遍。除书面作业以外,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数学日记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

第21条教师要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在学生做作业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进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作业情况。

第22条要发挥作业的诊断功能,布置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对于作业中的错误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面批是一种有效的批改方式,对学困生应坚持多些面批。在批改作业时要重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对于典型错误,要有意识地摘录并归类整理,分析原因,以改进教学。

第23条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能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第24条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个别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诊断、学习矫正、心理辅导等。个别辅导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同伴作用,但不能让“小老师”过多代替教师进行辅导。

第25条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前,教师要查阅、分析他们的平时作业、单元形成性测试等情况,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以对症指导。在个别辅导时,要多让学生发表想法。要做到:热情鼓励,帮助树立信心和决心;细致指导,既补知识能力的缺漏,也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降低起点、放缓坡度、逐步提高。

第26条对学习有余力、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教师应为他们制定合适的指导方案,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如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第27条纸笔检测作为学业检测的主要手段,目的在于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以改进教学。教师在编制试卷前,应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检测范围,理清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点的目标要求,形成试卷编制的基本框架。

第28条编制的试卷要有效度、信度和区分度。试题的难易要适度,叙述要明确,语言要规范,防止产生歧义,杜绝偏题、怪题。

第29条检测的结果要及时反馈,通常以等级制呈现给学生。根据需要,也可以向家长反馈,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第30条要重视试卷讲评。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分析试卷中所反映的问题,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类;讲评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多角度展示解题思路,切忌就题论题,以提高试卷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