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策略论文范文(22篇)

时间:2023-12-18 10:07:39 作者:念青松

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过程中的宝贵参考资源,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质量。通过阅读以下的范文,相信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最新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课标为指导,在内容的选编上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审美情趣和未来意识兼具,具有浓厚的语文学科的魅力。文章的题材空前丰富,涉及到古今中外许多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与作者。所选作品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为了对课内学习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还编选了一套与之匹配的语文读本,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课堂是途经。

语文课是使培养人文精神的最好媒介,我们要在学生心灵里撒上人文精神的种子。叶澜先生曾讲过要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工具性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生命的真实境况中来。高中语文新教材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教学戏剧,是对生活重新诠释和理解。议论文的学习让我们善辩。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探讨语文的人文精神教育与培养。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学苏轼的诗词散文诗,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智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教学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滋养人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外方方面面的情来浸润心灵,学会用一颗爱心去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来审视自己,用惊喜去感悟春天,用沉寂来总结冬季。当知识一点点充实了头脑的时候,让精神因为善于感悟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

古诗文是极其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它是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学生而言,学习文言诗文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审美意识的培养和生活体验的积累,都是起极大的作用。教学不能一味老师一字一字地输送学生一句句地下咽,我们把理解内容精粹、语言艺术放在首位,那么古诗文的学习就会让学生得到艺术的欣赏,美感的享受。为了扩大诗词的接触面,我们又为学生选定了每日一诗,在每天上课前,负责一诗的同学把诗抄到黑板上,然后抓住重点句子进行赏鉴,增强对诗词的感悟力,欣赏凝练语言的魅力。让同学透过一篇篇古诗文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灿烂优秀的文化,看到的中华民族先辈睿智的思想,看到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与精神。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强。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的朦胧月夜下的荷塘静思图,融合了音乐美、绘画美、语言美等多种因素,一句话,美的感受给学生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激发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的热情。走近鲁迅,感悟鲁迅人格的魅力。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培养思维方式的形象性,将其作为抽象思维和其他思维的有益补充来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这对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有益的,有利于精神财富的积淀,想像力的激活和创造力的培养。

阅读课,先是以所学课文为中心,然后延伸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构建一个阅读的花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的同时,语文的人文性又能更好延展。

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学生的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让学生的心灵更为充实,让学生的目光更为敏锐。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

三、拓展与专题,走向人文精神大世界。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哲人说,在一切价值中,人的价值是第一位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教育。高中语文教学,对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亟需注重人文精神培养,通过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教育,使学生成长为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人格高尚,胸襟开阔、志趣高雅、蕴含丰富的人;成长为对他人、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普遍人文关怀的人;成长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和谐的人,成长为自主、合作、进取、爱国、负责、创新等人文精神的人,而不是一个眼界狭隘、志趣低俗,只求眼前实利,“只掌握阅读技术而没文化”的人格单薄的人。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历来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不少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所谓“文”是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所谓“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

1、重言轻文。

理由之一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最大困难在语言,因此语言本身应该成为教学重点;理由之二是,试题中涉及文言文时只考言,不考文,或多考言,少考文,抓言是实,分数见增,讲文是虚,功夫白费。应当说,文言文教学重视语言,把语言落在实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重言轻文往往表现为只见言,不见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被生生剥离。

2、重文轻言。

理由是只讲言,不讲文,引不起学生兴趣,而兴趣问题事关重大;再者,文言文辅导书比比皆是,学生们辅导书手中拿,字词句不用怕,字词句的意义只要记住就行了,教师讲解毫无意义,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实现由务实到务虚的转换。这种思想落实在教学中,往往是重文轻言,言文分离,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不管字词。离开言而谈文,文就必然显得空泛和虚浮,有的甚至走到非文上。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心灵,是人类文明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一方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1、充分开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要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资源,发挥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独特优势,因为人文精神对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对于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本源的意义。语文教学不能只重知识或形式,更要注重人文性的内容,坚持用课文的真善美去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以高品位的人文素养陶冶人。

人文精神的建构,不仅需要包含丰富人文性的教材,更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教材的使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实现当代语文人文教育的重要条件。所谓高品位素养是多方面的,但如果教师充满爱心精神,出自内心地爱祖国、爱人民、爱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着热情,这些精神无意中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可堪称典型。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对教材的分析理解,素养高的教师会出自肺腑地把自己的见解融入课堂,相反的,如果受市场经济价值观影响,唯利是图,往往只会照搬教参,甚至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就如淡泊名利的教师,自然会对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由衷地赞赏,自然会从爱国高度评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而不至于会说文天祥苟且贪生。故而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会有感染的作用。

3、在活动中渗透人文精神。

要使当代中学生体会文言文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汲取民族智慧,对古代优秀作品进行辩证的评价,光靠现今教材中零碎而无序的文言文选文的阅读,是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指导下展开文言文专题阅读鉴赏,是实现文言文教学“总目标”、提升中学生文言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文学史、文化史、文学风格流派、文体变化规律、汉字演变等角度出发,开设“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田园诗”、“山水诗”等专题,从书刊、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作品资料,开设讲座,帮助阅读鉴赏。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专题研究,让学生走近作家的生活时代,走进古代社会,了解当时的社会习惯、文化体制、文学史、社会历史……在文言文阅读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在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普遍价值观的21世纪,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最基础的学科,当然应该当作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于其中。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当前时期,不少学校面临教学模式滞后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授基础知识,而不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与教育性,只是将历史学科当成学生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科,未曾有效地启发学生在有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当中学习人文知识。如此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还有的学校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次要课程,如此一来,造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未曾着重教授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在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刻不容缓,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基础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而切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高中语文不应当仅仅是一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课程,而应当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园地。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关注,应当通过教师的引领,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既是人类通过交流、传播人类价值的精神文明知识体系;也是个人提高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个人修养与道德,完善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财富。人文精神对个人乃至人类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就要从学生抓起,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高中生处于精神和思想全面发展的阶段,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极有意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因为特有的人文精神,才作为万物之灵而存在。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和对历史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的珍视,是人类形成民族、地区和种族特有文化的精神来源。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一个国家和人民人文修养水准和地位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水平的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仅是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文精神水平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普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人文意识。

高中语文是各门课程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多位汉语语言学家共同商讨、编辑、审定而成的,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有创新精神。除了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外,高中语文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升级,更加注重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以及人文精神的传达和领悟。因此,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很好的人文精神载体,其中承载的是祖祖辈辈的精神思想和文明积累,承载的是未来精神文明的创新和发展路途。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不仅可行,而且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学习《论语》时,可以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应讲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治国之道,讲他的小故事,讲他伟大思想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孑l子思想流传古今中外的原因和他的人文精神魅力,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染,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倾向。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更多地融人人文精神的相关概念和思想。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更多的对人文精神的提及和宣扬,让学生关注人文精神,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思想结构。同时,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水平。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宽容和平等的观念,才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成为学生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例如在分析清代小说《红楼梦》时,可以讲曹雪芹的文笔功底和诗词精粹,也可以告诉学生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人文思想,还可以讲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反映的的是新思潮的脉动。学生自然会跟随教师积极思考,思考人类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上的挣扎和进步,进而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和人物,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人文精神思想和观念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只要有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和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抓住更多的教学机会,通过更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江苏高考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阅读十部名著。这是变相地督促学生平时多读书,因为经典名著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多的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经过不断的探索,表达出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多种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一样的天空,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千奇百怪和丰富多彩,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这些作品会为高中生的奇思妙想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精神文明的国度上自由翱翔,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

再如: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汉语语言文字,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语言的魅力和传达文化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应当特别关注语文课堂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字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篇文章能够反映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心态等很多人文精神关注的领域。因此,在汉语写作中,教师应当倡导自主意识,强调文章对内心状态的表达,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可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成长动态,因为一篇文章代表的就是一个人格,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深入培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传播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应当包含人文精神。虽然现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还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人文精神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元素,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语文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思想熏陶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具有现代眼光和创造力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226300)。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1.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文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目前青少年仍存在道德缺失、自私自利、物质欲膨胀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将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重要举措。高中生是塑造品格的重要阶段,他们叛逆、容易冲动,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2.意义。

2.1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发生重大变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变革正体现了人文理念。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响应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号召,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动我国教育体制变革的进一步发展。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品格,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人文精神,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2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协调发展。在学习历史时,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人文教育主要是塑造品格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两者只有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培养出对经济社会有促进作用的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又有良好的品格素养,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3有利于提高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所以在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对历史老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丰富自身,以满足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会提升个人魅力,使学生愿意与老师交流互动,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历史老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老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发现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3.1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文精神的内涵顾名思义就是要“以人为本”,肯定人的价值,而人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生命都不存在,又何谈其他。所以人文精神培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热爱珍惜生命,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近年来,我国高中生自杀、他杀事件频发,这些血淋淋的事件应该给人们敲响警钟,是不是对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程度不够,才会引发这些事件。所以,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要特别强调生命的意义与可贵,不断发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2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

高中历史教材中编入大量具有优秀精神和道德情操的例子。例如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我国五千年来历史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些极具人文精神的典型事例,有利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高中历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也塑造了高中生优秀的品格。

3.3团队协作的精神。

任何人都不能单独的存在,都与周围的人或物产生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他人。只有这样,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才会与人良好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独立的个体很难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立于不败之地。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团队的力量,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3.4尊重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现在人与自然相处的模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的出现,都应该给我们敲响警钟。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遭受大自然更大的惩罚。所以,在高中历史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教导学生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破坏规律,否则就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4小结。

高中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对高中生品格的形成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不是起决定性作用,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乃至整个一生。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发挥人文精神的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3]黄志军.浅议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的学生人文精神[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10):176.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善的人格;强调所有学生都应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强调学生应学习有价值的知识,尤其着重指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现在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学生普遍存在自私狭隘,缺乏爱心,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究其原因,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校和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品性教育。针对这种现状,我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切实落实“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

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位考试能手,这就要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应当着力加强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文化和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熏陶,情感陶冶和人格塑造。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较强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重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老师“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老师成了学生行为的楷模和标准。老师也压制有悖于自己人格标准的行为思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权利与尊严得不到尊重。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体,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获得发展。这就要把师生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师生之间能平等对话,交流和相处。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才能得到尊重,所有学生才能平等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三、让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实践中构建、强化学生的价值观。

学生的人格塑造不能简单依靠口头说教,而要让学生到开放的生活世界中去感受,去体验,去锻炼是非辨别力,道德选择力和思想批判力。选取学生生活中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的、让学生迷惘的、有悖于学生价值观的日常现象和表现高尚品质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去讨论、去辩驳。学生有了这样的生活感受,就可以自主地积极地去思考,去辩别,去判断,去选择。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能唤醒,学生特性修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激发。还要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在了解社会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纪守法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多方面的道德品质。

四、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增强风土人情的熏陶。

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接班人和劳动者,但是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不应当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必须建立在人类社会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和文化思想基础之上,必须让受教育者首先具有与现实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我们要加强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开发,让学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学校、家乡,了解当地的人情风俗。他才能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才能热爱他的家乡,进而热爱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进而升华为责任、道义、良知。

就语文学科来说,本来是应该充满生命活力和情感魅力的,是丰富的人文资源,但长期以来却基本上处于重工具轻人文、重思想轻情感、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文学的状态。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具有天然的联系,传播民族文化思想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如果只满足于文从字顺,这是远远不行的,这就进一步强调语文教育不但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尤其要重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在培养受教育者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在重视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它更为重要的责任是“文以载道”,注意文化思想和道德情操的熏陶,使学生受到母语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打上民族精神烙印的人,这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突破片面强调实用功能的限制,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思想品德、审美情趣、价值观等人文素养的'提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标准还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大多是名家精品,文质兼美,承载了中华文明的脊髓。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情感,挖掘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并探讨其人文价值,可以使他们形成美好的情感,健康高尚的情操,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关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要特别关心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即使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

其三,要重视语言实践。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对语言有所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味语文中的人文性;要注重阅读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要布置一些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利于人格培养的题目,让学生能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和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和幸福,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语言,锤炼人格。

总之,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切实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力度,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质量,以培养有广博文化知识、有远大人生理想、有高尚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

陈仲。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从中国的传统意义上来讲,所谓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教化天下的思想,它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极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對于国家的改革和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但是,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暴露出种种教学问题,例如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忽视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这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现代的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和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视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还存在着人文精神培养欠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政治教师认识不到位。

初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到位是导致人文精神培养在初治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的很多初治课堂,尤其是边远山区,很多政治教师对人文精神认识不够到位,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就让思想政治的课程开设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出现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政治教师水平有限,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意义,对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此外,有些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关注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够关心,漠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这些,都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和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

2、未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质,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缺失的又一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及个性发展,不能灵活变通,实施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得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3、教学理念、方式落后。

在目前的初治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依旧采用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枯燥的课本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笼统的课本知识讲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目前,初治教材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相比之前一成不变的知识点,现在的教材增加了很多趣味的内容,不仅含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的小故事、漫画、名言警句等,这些案例、社会现象及名言警句,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都是极其有用的。因此,教师在初治的教学中,应当立足于教材,立足于课本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当予以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本知识上没有的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培养的`实际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初治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知识基础,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也需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用自己的道德水平要求和指导学生,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水平,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师在初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其他教学方法不同,情境教学的一大优点在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能够激发心灵深处的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和特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根据教材案例,也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小实例或者近期比较热门的社会现象,来让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总之,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初治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初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立一个长期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在教学中不断增加人文精神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国家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论初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考试周刊,(a)i.

[3]吴惠萍.素质教育背景下初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3(11).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传统美术教学中存在“重能力,轻人文”的问题。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艺术学科,对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对此,笔者认为还应对学科教育功能重新审视,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使教学方式更适合当代学生及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此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美术教学需综合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将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完美结合。总结以往教学经验,面对当今教育发展态势对美术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美术和人文教育是围绕人文素养为中心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站在大的方面看,是利用美术教育反映出当前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下的人文价值,侧重于人们之间互相关心,现代社会中人的认知和体会,尊重个人个性化发展,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站在小的方面看,利用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美术有良好的鉴赏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现代美术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美”,包括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快乐之美等[1]。让学生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只要认真对待生活,不断挖掘创造,美就在我们身边。美术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与人类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美术教学不仅需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更需要促使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对人的情感态度、人类社会生活及价值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教材中包含我国各时期的名人名画,为学生提供视觉上的冲击,还包括古代及现代的石雕、木雕、陶瓷等优秀摄影作品等。这些教材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教授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鉴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激发他们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尊重之情及对传统艺术的崇拜和热爱之情。

小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丰富对多元文化知识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阅历,对于价值观念缺乏辨别能力,美术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人文环境的认知,感悟人文知识之美,对我国悠久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理念,有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现阶段美术需要教师具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时融入个人真实情感。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学生发展需求,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当代美术教师需具备高尚的师德及较强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人格魅力[2]。基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注意教育观念的转变,将提高人文修养提上日程。首先,构建以学生生命发展为主的价值观念。美术教学是围绕人生命发展开展的教学,教育理念包括尊重生命、关心生命、延伸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包含丰富的生命含义和价值,是关爱生命的一种重要表现。教师具备这样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便会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及单纯绘画技巧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其次,构建以学生未来发展文本的教育观念。新时期要求教师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对每名学生都公平对待,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感受美术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

(二)采用生活化教学,注重人文理念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足课前准备工作,在讲解美术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对文本知识进行笼统的讲解,而是站在学生角度综合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和理解能力,先讲解部分教材,使美术教材充分发挥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分析学生对哪方面内容更感兴趣,使教学更具针对性[3]。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而且能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工艺品制作”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选用生活常见物品―――软泥作为道具,在为学生讲解完制作方法后,学生可自主设置造型,体会美术学习乐趣,为提高造型的美感,可引导学生加入彩带、卡纸等其他元素,使学生感受到原材料的价值所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

(三)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情感与生活状况可通过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个优秀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了相应的思想感情[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在进行美术作品创造时融入生活情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实现提高表现能力、交流能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教学目标。可以说美术教学的人文主题统领了知识技能。新时期要求学生将知识能力的学习与美术能力及提高人文素养有效融合,知识技能只有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形成智慧,具有实际价值[5]。美术属于一种情感艺术,如缺失了情感艺术,那么美术就失去了学习的价值。比如,在教学《水墨游戏》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幅中国画,让学生对中国画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将“水墨游戏”课题出示在荧屏上,一边实践教学一边为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用具材料。

(四)注重多样元素应用,培养其人文精神。为使美术课程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教师需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通过丰富的色彩对作品进行勾勒和补充[6]。在艺术概念可视化后,更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效果的增强。例如,在教学《万绿丛中一点红》这节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对色彩搭配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构建审美意识,提高色彩元素运用的合理性。为促使学生在作品创作中融入思想感情,教师可准备与颜色相关的诗歌或经典文学段落让学生进行朗读,感受色彩的魅力。也可播放大自然音效为学生营造出一幅多彩的自然画卷。经过这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一幅色彩景观跃然纸上。因不同的学生生活环境也有所不同,创作的作品也各有所长,教师应对每名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取适合的美术创作方式,比如剪纸、水彩绘画、捏彩泥等。这样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创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其开拓思维。除此之外,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还应注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美术教师应重视小学生这一特点,采取激励的评价方式[7],帮助学生树立美术学习信心,使其更好地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可举办美术作品比赛,小学生争强好胜心较强,教师选取出优秀的作品陈列到美术展区,并附属创作学生标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美术的尊重。综上所述,新时期美术教师不但需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美术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感受美术蕴含的人文精神,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4]陈桢.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6(18):155.

[7]段丽颖.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方法构建[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1):00136.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谈起,尽而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生活的乐趣;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美术课程中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界限,教学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广泛的生活和人的身心发展的基础。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同样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分工更加专门化和职业化,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人的感性一面受到压抑,而人的理性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人本身也被过分地理性化了。同时,高效率的工作,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物欲横流更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更加焦虑和不安,缺乏一种对生命意义进行探寻和追问的精神,缺乏一种以人文精神为背景的生存环境和人格力量。因此,呼唤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追求一种有助于个体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群体人际关系保持和谐的精神生活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现代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优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品格,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通过各种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二)在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美术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和谐发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

众所周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所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变化现象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发挥美术特有魅力,使课程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使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和教学方式活泼多样,丰富多彩,并强调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3.开扩学生美术文化视野,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空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

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里。

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利用游戏、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来参与、交流、体验、表现生活,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

[1][2]下一页。

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得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坠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是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美术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

(1)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2)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

(3)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

(4)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

(5)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

(6)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

(7)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8)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

此外还可以密切配合学校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如设计与布置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的会场,设计与布置平时的教室和节日中的教室等。形成多学科结合,方式灵活多样的立体式教学。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规律,来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其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是我们应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人文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去作好这方面的工作。

主要参考书目。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尹少淳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页[1][2]。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核心。人本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视人格完善为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贯穿于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1][2][3][4][5]。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物理课程是十分典型的理工学科,然而,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仍然能够很好地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接触到的物理知识点的难度与深度都在慢慢增加,很多教学内容中可以挖掘的素材也越来越丰富,因而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除了要保障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良好的理解与吸收外,也要有意识地深化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并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中物理;人文精神;审美教育。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很多合适的切入点。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带给学生更多正面的影响与启发。同时,教师要善于展开对教学素材的挖掘,要对其中的人文素材有更为灵活的应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也能为知识教学带来一些积极的'辅助功效。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想要深化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从实际的教学情况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物理教师自身在人文素养上相对是较为缺乏的。教师可能对于本学科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但是,说到自身的人文素养以及知识层面,很多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有待提升。因此,教师要意识到这一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阅读以及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够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多丰富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广泛涉猎人文科学领域,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为物理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物理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阅读美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书籍,也可以学习音乐、美术等,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与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要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这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并且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更为得心应手。

二、知识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首先,在知识教学中便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会觉得物理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间没有任何关系,会产生这种想法就充分说明教师对于教材的研究与挖掘不够深入。很多物理学知识内容中都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与美学要素,如果善于挖掘这些内容,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与认知的一种拓宽,也会带领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与层面来领会这些知识。这将会为知识教学打开另一扇门,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物理课程的乐趣与价值,并且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物理知识的美学价值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简洁美是物理学中最突出的一种美。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公式f=ma,从外形上看非常简单明了,但其中所揭示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规律却无比深厚。其次,对称性是物理学中的另一种美,在物理学中有非常多的体现。例如,从形式上来说,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之间的对称美;从公式上来说,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之间的对称美等。再次,物理学中所蕴含的还有和谐美。例如,物质、能量、动量三大守恒定律所体现的物质世界的统一与和谐;牛顿经典力学所体现的地上力学和天上力学的统一与和谐等。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物理知识的审美要素的体现,这也是展开对于学生人文教育的很有价值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物理课堂上深化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三、通过物理学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可以很好地渗透于物理学史的学习中,这也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一个有效教学过程。在展开很多具体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先给学生们介绍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尤其是会给学生们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们在感受到过往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对于知识孜孜不倦追求的同时,自身也会受到鼓励。例如,可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的故事,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从奥林匹亚科学院得到的帮助,让学生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看的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爱因斯坦对小提琴的热爱,以及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信仰,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与音乐、哲学、宗教等人文科学的密切关系。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进而让学生形成好的价值体系。在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有很多展开模式。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是能够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与启发的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在知识教学中渗透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也可以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些都会是对学生非常有价值的引导,并且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与认知范畴。

参考文献:

[2]黄静.在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楷文讲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数学中最可贵、层次最高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打破墨守成规的教学课堂,营造创新氛围。

在思维受到压抑的气氛中不可能有数学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包办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思维的空间。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不是有被主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发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一次成功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激起他们敢于创新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典故、言简意赅的歇后语、启迪智慧的谜语、开放性问题等,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问题的创造者。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正将创新教育所倡导的“由传授知识向启迪智慧转变”的思想落到实处。

二、鼓励质疑,挖掘创造性思维潜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学生有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状,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精心扶植学生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支持学生大胆地标新立异,哪怕表面上是幼稚可笑的,但只要有创新意识,都值得珍惜,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赞许、科学引导,提倡、鼓励质疑。

三、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

1.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无目的瞎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于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渗透在这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只要告诉学生结论,还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的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做准备。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独立思考、自我发现新知识、自我创新的成功与快乐,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以来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能力。

2.课程内容开放、问题开放。

创新思维是一种开放性思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应变力,中学生最具有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强而创新性弱,需要有目的的给予引导,为此教学上可适量补充非课本上的内容,因为学生有一种防御性学习心理,如果学生知道所学内容是“定论的、牢不可破的”,他们的思维就会封闭起来,会自然往后退缩。假若他们知道学习上还有新问题需要研究,思维就会积极起来。另外,适时延伸教学内容,使之深化或多样化。将两种形式补充于教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开放意识。

3.提供学生创新的机会,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融入数学情感、学习习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交流大众生活经验等。

人类社会的创新与发明,都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不断地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借助拼摆解决问题,有的学生试图寻找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各自的方法,再通过交流,最终得到较完整的结论,形成方法或规律,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果每节课40分钟,教师都要据为己有,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主体活动的类型有哪些,各种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怎样,从而全面设计教学中学生主体活动的结构,比如数学建模、逻辑推理、分析计算、理解应用等自主学习活动。在这些学习活动、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充分深入探究、创造。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动手动脑是学生独立思考、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落实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

四、强化应用,拓展创造性思维空间。

数学不仅具有卓越的智力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提炼数学知识中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运用这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去解决、去研究、去探索现在以及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怎样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创造水平呢?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数学内容,加大引入实际问题的力度,帮助学生掌握从实际背景中抽取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使他们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强化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将课堂教学延伸,可结合初中的探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学生到周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即使学生没有显著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练,思维得到了锻炼,开阔了眼界,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计算机学科教学,不同于数学、语文等基础学科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无论数学怎样发展,总还得从自然数、四则运算学起。无论学哪国语言,都得从字、词、句开始。计算机有没有相应的理论基石呢?目前好像还没有。我们无法想象用数学的不懂四则运算,写文章的不会遣词造句。但不懂二进制,照样用电脑,而且用得很熟练的人到处都有。这就使我们广大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道路上,大胆地进行探索和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新境界。学生创新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学科间的协调配合,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培养。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教师必须淡化教师自我权威的中心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实现由“师道权威”向师生平等交流转变,善于引导和倾听学生不同的言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一步探索。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灵感,开阔他们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word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篇课文的板书。传统教学中,板书往往是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让学生设计板书,可以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华。其中有一位学生设计了《狐假虎威》一文的板书,他把“老虎”二字设计得最大,“狐狸”次之,“兔子”最小。他解释说这样可以表现出它们的实力不同。这想法真有新意,说明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体现了个性,实现了在创新中参与,在参与中创新。在学生的思维受到某种传统的东西限制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重要了。在教学flash中,我让学生用flash画出花瓶的几种用途。大家总是围绕“花瓶是容器,可以装水、插花”去思考。于是,我就用电脑演示了花瓶的其他种种用途——花瓶变成了“乐器”、“武器”等等。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大家一口气想出了十几种用途。我告诉学生,要想创新,必须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多角度去思考,大胆求新、求异,才能逐步形成创造力。

计算机课应采取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证明,采用探究式、讨论式、艺术式等教学方法,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寻找规律,总结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艺术创造的方法唤起并激活形象,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例如,我在教学“画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让他们为古诗《静夜思》作一幅插图。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精心构思,用文字、音乐、图画等制作出韵味十足、意境深远的场景,让人徜徉在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中,而不能自拔。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上的基础教育往往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要求,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制约作用,为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第二课堂,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脱颖而出。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定时间、定地点,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兴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五、建立鼓励创造性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学生要致力于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迅速转化为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实施积极、适度的鼓励性评价,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对于学生的一些超乎寻常甚至错误的想法,老师千万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训斥或嘲讽。教师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学生的质疑为突破口,捕捉住学生的“灵感”。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创新。为了培养人才,教育不但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应有相应的前瞻性,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因此,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一个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材的教育者,要从单调乏味、刻板压抑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上来,我们更应弘扬创新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新人。

小学美术教学及人文精神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在历史学科中涵盖人文精神,因此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不管是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还是将来的学习都非常有益。为此,该文阐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教学的现状、人文精神的内容、培养的意义,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历史学科是社会科学,因此其关乎历史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历史学科的分析对象是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其渗透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是人类,人类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与主导。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科学作为视角看待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猜想,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要将课改与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因此,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意义更显重要。

一、巧妙地增添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对这一学科既感到陌生又充满好奇。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增添一些趣味性强的实验。如在学粤教版《物质的变化》一节中,课本上安排了“喷雾写字”的观察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再补充“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水中起火”等魔术表演。通过这些实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想到许多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上学生不能马上得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导给出一些问题答案再留一些悬念,告诉学生相关的化学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奇妙的现象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充满遐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体会到化学是一门趣味无穷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改革探究性实验,降低难度,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从社会生活或其它领域中选取研究主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通过试验搜集证据,对获得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得出初步结论的过程。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探究课题的复杂性不同,因而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改革一些探究实验,适当降低难度,避免探究的盲目性。这样有助于大部分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深刻领会知识,学会自主学习,并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粤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的学习中,有个实验学生很难理解,就是集气瓶内气体减少,从而使瓶内压强减小,于是水从烧杯流入集气瓶中。在做该探究实验前先做这样一个实验,用注射器抽取集气瓶内1/5的空气后固定下来,打开止水夹,水从烧杯流入集气瓶占1/5体积,然后再进行实验,这样既降低难度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三、横向对比实验,使思维灵活变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学习中,课本通过三个横向对比实验,从而很容易得出物质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推断的结论记录在课本的表格内。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推断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体验探究规律的科学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巧用开放性试题,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试题是指题设条件不确定、思维过程不唯一、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一类试题。开放性试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开放性试题是以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题型。把常规的化学试题略作改动,使其条件过剩,或者条件缺乏,或者解题指向模糊,从而形成较好的化学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往往没有一般的解题模式可遵循,有时要打破原来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习题:某同学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一种可能原因:。若经改进实验成功了,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此题以初中化学的重点知识“铁与氧气反应”为起点,以家庭小实验为手段,考查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可谓起点低、落点高。此题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可以有几个答案,但据初中生的能力要求,只要答出一个即可。这些试题的出现,可以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精神、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丰富的个性意识。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当实验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参与意识浓厚。如在学习《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和《我们的水资源》时,课后可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分多个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农业生产滥施农药、化肥产生的不良后果;考察水泥厂、造纸厂了解化工生产原理;调查厂矿“三废”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对水源的污染。要求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应用化学知识撰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积极开展化学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数学教学中的猜想,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做了明确的要求: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气质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势在必行。现实中,90%以上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班级中的一些语文学习尖子大多有过大量课外阅读的经历。甚至一些文学家谈及他们的经验,也往往得益于广泛的阅读。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呢?这正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列出一些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外去读。可是,最终学生读了多少,是否有效都不知道。这样的课外阅读,效果显然是不好的。所以,我以为,有必要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阅读。

一、课堂教学适当向课外延伸。

作为中学生,课堂教学是他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课本中的一些选文可以说都是比较典型的好文章,但毕竟篇幅有限,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可以把一些内容有关联的或者同类的文章介绍给学生。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又能适当补充课外知识,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如在学习鲁迅的《百草园》时,可以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全文都介绍给学生,通过与作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的对比,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又可以把《范进中举》引入课堂,让学生把孔乙己和范进进行比较,从而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又如我在上《社戏》一文时,就让学生用刚学过的分析课文的方法来分析《老残游记》中描写王小玉出场及表演的一段文字,学生就运用得非常好。这样进行当堂补充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二、每周抽出一至两节课用于课外阅读。

最近,我校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探讨语文教学经验,一位语文老师的话使我深受启发,他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每周要抽出一到二节课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保证一节课的时间要学生去阅览室,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我以为,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于是我制定了一套方案并付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根据我班实际,我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读书给学生听。

相信许多语文老师都有同样的体验:给学生读一段文章,学生往往很有兴趣,意犹未尽。我在平时教学中就经常选些文章读给学生听。我曾在《读者》中发现了一篇文章《千年警世钟》。读了之后,有许多感触。于是,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听。因为文章篇幅较长,我就读了每部分开始的一段黑体字。这是一段对比文字:“登山之前,日本孩子准备充分,中国孩子缺东少西;日本孩子悄然入睡,中国孩子亢奋嬉闹。”……听了这段文字之后,学生就有了读一读本文的愿望,好几个学生向我借《读者》。以后,我自己订的《读者》、《小小说选刊》经常被学生借去。其实,读书给学生听,就是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所以,教师读文章一定要声情并茂。短的文章,一口气读完;长的作品,要选读精彩片段。在教师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让他们由被动地“要我读”,变成主动地“我要读”。到了这个程度,第一阶段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二阶段,学生自由阅读。

学生自己有了读书的欲望,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利用一两节课时间带学生进阅览室自由阅读。当然,此时的“自由”阅读并非绝对的自由,因为课外读物浩如烟海,学生选书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选好要读的'杂志或作品,让学生把最宝贵的时间花在最该读的作品上。《读者》、《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散文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杂志,中外名著及鲁迅、巴金、曹禺、余秋雨、路遥等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对读书越来越有兴致,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较大提高。

第三阶段,交流阅读作品与心得体会。

一个班级有五六十个学生,每个学生的阅读会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时,就需要同学间的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认为较好的文章读给全班听,同时也让他们听听别人在读什么,互相取长补短。学生读了作品一定会有一些感受体会,这时就让他们互相交流,即使一句两句也可以。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让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及赏析文章,把好的文章推荐给校报,甚至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一定会大有帮助的。

可见,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阅读能力的必要部分,更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撰写书评、影评,出版墙报、板报,自编小报,开设“时文选读”等语文活动,促进学生关注当今改革、开放、竞争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感受时代气息,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科技信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氛围,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春风下语文教学我们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我们如今的高职美术教学,应视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发展重心。高等职业教育的美术教师也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更应该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育理念;个性与创新;意识。

一、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来看,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不同岗位工作能力的创新深度不同,为了同学们提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此我们老师可以提前把创新搬上课堂,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去建设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当前我们高职教师通过努力挖掘学生个性,才能彰显学生社会就业的丰富性,丰富学生在各行各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自身个性的存在,没有自身个性的表现空间,就无法走向社会去创造和实现价值。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如今的美术教学,确实应视大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从事美术教育是一门很深、很专业的学问。当前高职专科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学科,它再不是简单的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提高审美观念和创新的精神的培养,高职美术教师需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个别化的趋势,而教育的个别化则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个性,社会才能迸发出丰富而巨大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美术的独特教育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为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美术学科对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今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一点就是侧重培养个性品质”这句话更体现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在高职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同样重要。高职美术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专业美术教育,它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美术教育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结合学生基础实际能力查漏补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中要要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用学生就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作业得到较准确的反馈而对症提高学生能力。课堂作业是美术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物质层面的重要评价依据。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展开的轨迹都会在学生的作业里真实的留下来。无论教师在各环节安排上如何多姿多彩,课堂语言如何生动丰富,但若无法在学生作业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便显得其“精彩”内涵的苍白无力。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重要标准,是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标准。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建设开发智力的需要。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有助于当前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对学生适应就业和社会需要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我国的传统教育。

实现教学创新突破,是课堂教学突破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室要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突破高职美术教学创新总结如下:

1.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设立广阔的思维空间。

具体的创新对专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主要的是在专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精神,这就需在日常教学氛围中慢慢形成。美术课堂氛围可影响高职学生的绘画情绪,轻松愉悦氛围的高职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可在抓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美术课过程中,可留给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创新的力点上发挥极致。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告知学生大胆创新、猜想、假设,引导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出创新的高质量作品。

2.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果当前高职学生负载着积极的情感,那么挖掘高职学生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教师气焰,教书育人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它是一份承载着太多期望的艰巨责任,这份责任,催促着我们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唤醒学生无限的潜能,教师在学生研究上不断进步,学生却能在教师的言行中成长。当我们关闭古老陈旧的信息大门时,开启的就是一扇光芒四射的大门,这扇大门永远向我们大家敞开,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愿意享受成长与进步,新的信息时代能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作者:万正强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透析基础美术教育》作者:周信达,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6月1日).

[3]《学习与教学》作者:(美)格雷勒(gredle,m.)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0-1.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一、 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贝尔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

三、  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一)进行教材的再创造。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养能力的载体,我们的教学既要忠实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并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展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发展,去竞争,去创造。

(二)进行教法的再改革。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创新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无处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我们勇做创新之人,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就能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1、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作好孕伏。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一上课,教师拿一个闹钟,对同学们说:“听!是谁在催我们起床?”这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就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也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将闹钟开关开开,闹钟就发出了“快起床呀!快起床呀!”的闹铃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接着说:“我们工作,学习都有时间,你们愿做时间的小主人吗?”学生齐答:“愿意!”这时教师引入新课。这样安排导语,能激起学生“做时间的小主人”的`强烈渴盼,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2、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我这样启发提问“‘公’是什么意思?最少几个才能称为公有的?你认为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学生自己能总结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注重操作,主动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的观察,唯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请学生自己用三根木条,螺丝等工具组装一个三角形,通过推一推,拉一拉,让学生自己感受,然后取下一个螺丝,再装一根木条,使它变成四边形,再推一推,拉一拉,看有什么现象,用同样的方法,组装一个五边形,感受感受,从而学生深刻地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使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兼具,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等优点,使用电教手段,不仅具有以上优点,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使用的多媒体,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过某一路口各种机动车的辆数。这样,不仅学生兴趣高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等方面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5、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所迷惑,不被“一般”所束缚,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释疑,寻找知识关键所在,抓住知识重、难点,加深对知识理解,学会学习方法,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改革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国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是因为把属于哲学的、社会学中的广义概念,放到普通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学科中去运用,必须有符合和体现这些概念科学内涵的具体理解。这样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明确了它泛指什么和它在美术教学中专指什么,可以避免讨论中解释歧义过大,也有利于使我们所思考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美术教学创新,教师要更新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具有创新人格特征的学生观、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观、教学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特别要摈弃“教师灌输、学生接收,教师范画、学生模仿”的美术教学模式,形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民主、交流合作、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式”、“实践发现式”、“讨论探索式”等新的美术教学模式。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对只重模仿、轻视创造的教学要求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美术实践中敢于标新立异,另僻蹊径,对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创作表现有执着追求的精神。

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应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美术创作能力,工艺设计制作能力以及美术欣赏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美术学习中,美术创新能力应是发现美、工具特殊的使用方法、材料的新用途的能力;在绘画、工艺制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手段的.能力、独特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出新颖作品的能力等。

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作绘画或工艺品的能力是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对与他们生活比较贴近的或通过参阅有关资料可以理解的美术作品,能够发表独立见解的美术欣赏能力也是美术创造能力。

二,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作用。

人的创新精神的造就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多方面综合培养的结果。在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以其多方面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以其学习艺术创造与实践为基本内容的学科特点,对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格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

[1] [2] [3] [4]。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从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进而提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推进教育创新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进行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这是由于创新精神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质等。这些精神素质的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更高层次上的创造能力。只有这样,他们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外,高等教育要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教育的质量和特色,除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外,也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三)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做一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积极地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视创新为己任,这样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以及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创新的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激活,加上适宜的环境,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新奇的东西。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地创新。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引导者,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这是专业课堂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课程讲授以“启发式”为主。

在专业课教学中,当老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在一定的自由度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一定自由度思考的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重组自己知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始至终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思索和探求之中。在启发式专业课教学中,老师应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递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猜测,通过尝试、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种不定条条框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习题课,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在习题课上,给出习题,让学生自己回答,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总结。通过习题课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堂好的讨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及表达自己观点的作风和勇气;另外,通过讨论课,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习题课绝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讨论上,通过让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发表意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讨论中去发现、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每节课都要尽量安排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操作,自己总结经验,做的好的,有创新的,给予肯定。在活动中,要支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异想天开”,即使想法还不成熟,也不责怪。除了实践性教学外,还应积极地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业余时间参与到科研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写出科研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必然要去主动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在对资料的占有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程序训练,不仅能让学生能感受到科研的气氛,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同时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潜能。

(五)改进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大都采用填空、选择、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这些题型有一定的解题模式,这种考试的结果必然是学生死记硬背,而对于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能力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往往只需要知道是什么,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考试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却不能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考试中应尽量减少记忆性的内容,增加理解、分析、综合型的题目,这种题目必须充分掌握并灵活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考题类型应该多样化和灵活化,要考核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正确理解创新的内涵。

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要让学生知道创新并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并不是专家教授的专利。在平凡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对原料配方、工艺流程、生产方法,甚至工作环境进行合理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激发学生创新愿望、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素质的差异和所处环境不同,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亦各异。要把素质不同、性格有别的学生都培养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就必须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开发创新潜能。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都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爱好、特长,创造一个适宜其个性发展的环境,使其个性充分发展,同时要开发其创造性思维、异向思维,掌握创造的方法等,从而把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都发掘出来。

(三)提供合理的展示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个小发明、小文章得到世人的认可,或得到鼓励,这能令他更好地发挥创新潜能。作为教师,要积极争取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实践证明,这个展示学生自己的机会更大地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创新热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论文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培养职业化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高职院校积极调整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创新管理机制,以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理论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人才,是优化高职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高职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就高职院校如何通过专业基础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法与策略。

1课堂理论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为目标选取知识点。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应坚持“必需、够用”原则随着职教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发展,高职教育的职业化特征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调整高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已成为高品质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只需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并配合相关实践即可适应外部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时应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积极调整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选取知识点。

在讲解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计算时,我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删繁就简,避免出现过于强调各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单科教学周期过长和学科间的交叉与重复的弊端,找出在这部分内容中与职业岗位能力对接的知识点。齿轮几何尺寸计算是学生在工作岗位进行机电设备齿轮传动维修维护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在理论教学中,我运用了ppt课件、视频、实物演示等手段,主要讲解了相关概念和计算公式,使学生从事技能训练储备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模数的讲解,指导学生利用表格进行查表,提高学生使用技术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事技术工作还需要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齿轮的基本参数对齿轮承载能力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通过让学生做作业来进行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培养。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升其职业能力。

2实验课训练职业能力。

2.1课前准备这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定向感知阶段,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动机与兴趣的培养。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与就业观,自觉将所学知识与就业岗位工作相联系,把对专业的热爱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笔者为例,笔者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说明了掌握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有利于工作中正确选用齿轮,有利于在机电产品维修维护中修配齿轮,并指出掌握正确的检测方法是合格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心理准备。在学生进行实验检测前,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操作,树立学习信心,同时还要使其对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只有勤学苦练,脚踏实地,才能取得好成绩。授课中,笔者向学生说明齿轮的测量原理较难,但只要细心、耐心,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就一定能学好。

2.1.3器具准备。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实践内容、学生人数进行工量具准备。在上课前,我准备了游标卡尺数把和不同模数的齿轮数个,供学生和教师使用。

2.2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

2.2.1演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演示法作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专业基础课程授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授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讲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技能和要领。同时,受课程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影响,教师往往需要多次演示才能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内容。教师在演示齿轮的检测时,应着重强调游标卡尺的正确使用方法,为学生独立测量奠定基础。

2.2.2职业能力训练。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作实践练习。在课堂上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设置一定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理论指导实践,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其创造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动手实践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灵活地进行。

分组。在教室里学生人数很多,而实训器材往往比较有限,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正确操作,解答提问,还要兼顾学生的纪律,常感到难以应付;如果在学生动手实践前就根据学生人数、器材的多少、实践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采用小组长负责制,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管理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表达与交流能力。课堂上,笔者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分发工件一个和游标卡尺一把,对不同的模数的齿轮轮流进行测量。

动手实践阶段。在技能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往往对一切感到新奇,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较高;过渡阶段,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出错率较高,容易消极气馁,教师应予以正确引导和鼓励;熟练阶段,学生学习自信心较高,精神饱满。教师应适时加强稳定训练,使他们养成脚踏实地、勤思考、勤动手、勤实践的技能学习习惯。学生动手实践应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和机械地重复。在学生测量齿轮时,我巡回指导,指出他们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正方法。这样,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动手实践能力,为日后进行生产实习和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2.3评价。考核评价应侧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突出能力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强化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两方面。评价不仅要突出学生能力的形成,而且要扩大评价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参加评价。

过程考核:过程考核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的过程来进行评价,主要是对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作态度、团队协作、交流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性考核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三部分按一定比例形成。

结果考核:结果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包括阶段性考查测试、作业、实训任务书等书面材料的完成情况以及所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数量等等,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效果来进行考核评价。结果考核由教师完成。其方式有两种方式。一是阶段考核。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制定相应标准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制的制定应坚持适度原则,不可制定得过高或过低。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让学生逐一测量齿轮,并将成绩记入作业成绩,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二是技能竞赛。在技能训练后,通过技能竞赛,既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比学赶帮,取长补短。

2.2.4总结。一是让学生每次练习后,总结感受,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掌握知识和技能积累经验。二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学生改进。

2.2.5结束工作。实践完毕,学生应养成及时打扫环境卫生、整理器具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因其专业性与基础性的双重属性,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进行有机融合,可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

3小结。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要想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重视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大力推进专业基础课程教育改革。本文以高职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为例,集中分析和研究了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