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专业17篇)

时间:2023-12-11 00:30:45 作者:灵魂曲

通过读书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更好地回顾整个阅读过程,加深对书籍内容的印象。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不同书籍的思维碰撞和启迪。

《给老师的阅读建议》读书心得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推荐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也能够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能够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用心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期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

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给了我们推荐:“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教师都要思考,是什么促使某些学生变成了这个样貌。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呢?在那里,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要使一个人最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和规律性的情绪。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融合起来,这是给我们提出的第二十三条推荐。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推荐》,也曾对其中的资料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情绪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条目中,苏氏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教育教学中很是常见的一个现状,他说: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下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潜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能够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作为教者,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应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一样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潜力被扼杀。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其实类似的观点在我国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只是我们往往口头上无比的尊崇,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却一再地践踏罢了。

学生是人,不是工厂里的产品。教者尊重学生不妨从尊重他们的现状做起,为每一位学生确定适合他自己的“临近发展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力,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唯如此,方能不误人子弟,方不致成为教育的罪人。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我从事教育工作八年时间,一直做班主任。虽然积累了个些工作经验,但是在工作中依然有许多困扰。在和同事的接触中,在和同行的交谈中,知道一本书叫《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就像是每一个教师心中的圣经,颇受推崇。今年假期我终于拜读了此书,从中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也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在此我就其中一条谈谈我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发现后进生的问题确实是让我感到十分头疼的事情,于是我迫切的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迪。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技校学生。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他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当时会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识却不是很轻易就会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时都有过很多教师给学生补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认为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生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习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内心中唤醒那些所谓的、相对而言的“后进生”,那么他们将很可快成为人人夸奖的佼佼者!我会继续研读那些给教师的建议!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能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真正的教书育人者!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完了《老师您好》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就像是一颗糖一样,越吃越想吃,越读越想读。

我最喜欢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诗句——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的开放,我就衷心祝愿老师您好。每当我读这句话时,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美景:早晨阳光沐浴着小花、小草,它们迎着春风,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天空中,雾姐姐给大地围上了一层一层的雾纱。不刺眼的'光辉为雾纱染上颜色,所以雾纱变得绚丽夺目。

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报答如春蚕一样的老师啊!

《给老师的阅读建议》读书心得

《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这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应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推荐》,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给教师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其中教师要有静气,感触特深。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荡涤人的灵魂。管桂梅名师工作室四月份推荐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提议》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身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我,每一天应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教育难题。有些时候自我绞尽脑汁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由于自我的理论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一向都没有构成较好的解决对策。《给教师的提议》书中很多的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启发,并且书中举了很多例子,使我一向思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的办法,给迷茫中的我指引方向。如何高效地转化后进生,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如何让自我的这份事业有所发展等,从中我受益良多,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

做读书人。

有句话我一向十分喜欢“想给孩子一杯水,自我先要有一桶水。”阅读对我们教师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许多条件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当要不断培养自我的阅读兴趣,要博览群书,要能在书的面前静下心来,要善于对书本的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座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应对今年暑期即将迎来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此刻起我要做一个持之以恒的读书人,不断的充实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涵养变得越来越广阔,让自我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材施教。

书中提到了一个值得我深入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学生呢?”当我读到那里时想到的首先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或许是存在智力缺陷等。而书中的苏霍姆林斯基曾则提到,对于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拿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让他光听别人的学生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一点点提高也好。读到这我羞愧了,也陷入了更深入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应对每一个学生,异常是弱势群体时能公平对待。我们应当多一份关爱,多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后进生。

点燃兴趣。

在从教的6年里我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学生都喜欢自我所教的这门学科?没想到书中竟给我了答案,首先我要充分的备课,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制度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经过精心备课,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才会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精心地设计课堂语言。如果你的语言素养很好,那么你的课堂可能会十分的简便,学生听得也会十分的明白,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的效率。最终还要把学生当成朋友,要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要真正的关爱学生,真诚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交流,从而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尤其对那些成绩落后的差生,必须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仅有这样,那些所谓的差生才会与你更加亲近,才会慢慢的爱上学习。相信我们的付出总会有回报,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供给了百条提议,这些提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话题,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经过阅读这本书,我更能深刻地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也将会把自我得到了教育理念来指导自我的教学实践,使自我的教育教学得以有效的提升,从而影响每一个学生。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老师是无私的——“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制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老师是伟大的——“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读着《老师,您好!》这首诗歌,回想起教育我、关心我的一位位老师……。

每当我想起每一位老师,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我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把学的知识传给我的学生,让他们长大后也能做个有用的人。

《给老师的阅读建议》读书心得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错,的确是这样。本学期我主要阅读的书籍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推荐》一书。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推荐》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推荐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老师的阅读建议》读书心得

有幸拜读闫学老师的《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一书,读完大半以后真的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的好书,它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阅读的重要性到教师为什么要阅读,如何阅读,到最后如何写读书随笔等都有详细的介绍。书中的鲜明深刻观点,深入浅出的解说让读者惊叹闫学老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学之外,收获良多!感谢闫学老师给我们及时化愚!

在书中,闫学老师以“阅读”为主题,探讨了阅读的意义,作用及教师为什么要阅读,指出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还指出教师是一门职业,教书之外,还应有诗和远方来滋养灵魂,远离现世,让自己在另一个世界里体会生命,感悟生活!说的多么好!作为教书育人者应有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对事物科学、理性的认识,而这些除了生活中经验的积累,读书便是实现以上要求的一个主要途径。读书化愚,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才能创造性地使用知识,赢得自身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和知识,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才能使自己更加有竞争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读书。很多时候,我们总借口没时间而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闫学老师指出越忙越要读书,并指出真正的.问题是,你是否选择阅读,是否愿意过一种阅读的生活,留出时间给阅读。一旦这种习惯成为一种自然,你不优秀也难。

虽然,一个教师是否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这其中的因素很多,比如:一个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所处的教育环境,所拥有的生活经历,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所具有的职业天赋,等等。但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教师不读书,他就不能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闫学老师说,当你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当成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然的生命状态时,阅读就融入了你的生命,成为生命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于生命外部的特别添加,不是生活本身的额外负担。“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就是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把阅读当成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让阅读陪伴左右!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就要想好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等。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所以我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不仅给学生带来信心,也可以给自己带来信心。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上课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相吻合。并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不仅要抓住这根“丝线”,更要牵好这根“丝线”,不让这根线断了。并通过这根丝线来教育学生,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这些孩子逐步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范文

读了《给教师的提议》,我获得了不少收获:

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读那一条条独立成文的提议,更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很大,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结合自我两年多的教学,想到班里不少可谓令人“头疼不已”的“后进生”,读了这本书,确实给人不少的启发,并且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多次提到了对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所以,我想就后进生的教育这一方面来谈谈自我的读书收获。

作为一个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担心的就是如何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怎样应付后进生的问题,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将书翻至了给教师的第六条提议“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在此条提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将对“后进生”的工作称之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就这样一句话,相信所有教师们无不点头赞同。

在我短暂的教学生涯中,我曾无数次的幻想我的班级中没有后进生这样一类人,他们的理解本事和惰性真的让我抓狂,他们掌握新授资料的时间要比其他一些学生花的时间要多出2至3倍,同样一个简单的词语,正常学生在教师教授过,并且自我抄写过的情景下就能正确默写出来了,而后进生们往往要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们强调,这样还不算,就算当时费了很大的力气最终会写了,一过几天,又仿佛没有学过一样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对自我说,我情愿教五十个中等生也不要教授五个后进生,可是,现实的情景告知我,我的想法纯粹是幻想而已,每个班级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让你说破了喉咙,伤透了心,于是我带着满腔想解决”后进生”问题的好奇,仔细地阅读完了这篇有关于后进生工作的提议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个叫费佳的后进生,费佳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在他的意识里,根本记不住应用题的条件,她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事物。

为此,苏霍姆林斯基特地给这样一类孩子编了一本特殊的习题,叫做《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费佳从这本习题中明白了,解题原先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慢慢的,费佳的学习成绩赶了上来,加入了物理兴趣小组,毕业之后,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诚然,优秀的孩子大体相似,不优秀的孩子却各有各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费佳的方法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并不适用,但我们却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当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我身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我也以往是个孩子。”

他告诉我们每个教师:那些异常的孩子正是经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期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

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

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期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当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异常的爱给异常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首先是细心地研究病人的机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

一个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思维,一种是形象思维。

这两种思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的学生对学科的偏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承认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仅有这样才能平静地理解他们的一些“落后”。

可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去做的是,怎样平衡学生这种片面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深思熟虑地、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景,找出他们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

除此之外,家庭因素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你所教的孩子背后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怎样的父母,家庭氛围如何,都是造成孩子优秀或差劲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万不可断章取义,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否则,很容易导致你白天在学校所花的一天功夫,孩子一到家便付诸东流了。

了解了孩子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等,我们更要了解孩子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唯有家校两头协调统一了,教育才可能真正在孩子身上起作用。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我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我的知识储备,使自我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仅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又轻轻翻了几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因为篇幅的短小精悍,直击要害,每每翻阅总是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建议》提到“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对此,我深刻理解到,既然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因,或者说,我们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改变过多地做很多的作业和练习,应该精心地为学生设计补习内容。现在,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啦,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去做,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

《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教师,我觉得乐人和动人都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

那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呢?我个人认为,除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基本准则,那就是能最大程度发展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追求的终点,但这个终点不像是高山,我们爬一辈子、几辈子也不一定能到达顶峰,而且,个人的顶峰又不等同于全社会的顶峰。就像110米栏的赛场上,以前有个美国的阿兰·约翰逊,现在出了中国的刘翔,但谁敢说刘翔就坐稳了第一把交椅,明天不会出个阿兰·约翰强或者刘翔翔呢?教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都说: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许多启示。

这本书为我们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便于操作、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相信一定让我们产生不少的共鸣。每天到校后,我们需要面临家作检查,班级卫生监督,备课、上课,写反思,批改学生的作业,催收个别动作偏慢的孩子,辅导个别暂时落后的孩子……仰望时钟,时间总是每每匆匆流逝。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扪心自问,这恰恰是我最缺少的,每次刚一拿起书籍,总是借口还有别的事需要自己去忙活,便又放下手中的书。于是,时间就匆匆地从我身边擦身而过。而教育类的书籍呢?又嫌理论高深,无法运用于学生的实际,便又望而却步了……所以当别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洋洋洒洒地述说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剖析遭遇教育事故,巧妙化解,寓教育与无痕时,我又只剩下感叹的份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最让人感动至今的还是这个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这个故事最初是在求学时我们的带班老师告诉我们的,第一次听说,感叹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对于教育精益求精的敬佩;而现在,我更多地感动于他对于教育的执着与热情。

他,一定是个内心装满爱的人!

他,一定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暖暖的太阳!

他,有着爱的力量。

感动之余,也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老师读书心得

做最好的英语老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执着与追求。当我看到这个标题,就觉得这本书应该会给予我一定的启发。

本书从理论探究、实践智慧和教师成长三个方面通过30个不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描述和总结了做最好的英语老师所要具备的能力和智慧。细看目录标题,这些文章要解决的问题和提出的专业教学意见正好是我在专业教学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问题和困惑。拿到书的那一刻,我便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的内容。书中把实践和理论结合地如此默契,以至于我对教学理论顿生好感。我发现不是教学理论枯燥,而是平时的教学实践我没能找到恰当的教学理论做强大的支撑。书中有几篇对我的触动颇大,我体会颇多颇为深刻。

在理论探究模块,文中提到:“母语教育是一种传承,而外语教育则是对另外一种文化理解、吸收和消化的过程。英语教学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只是英语教学。”但在现行英语教材中,说明文和应用文的比例太大,文章内容枯燥无味。如果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文学作品的比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中还举例指出了我们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学以致用并不等于即学即用。英语教师往往在新知识授课结束之后,马上让学生表演,期待学生活学活用,这有时会严重增加学生的焦虑感。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突出“学中用”、“学后用”,不能拔苗助长,盲目追求即学即用。反复听,大声朗读,认真模仿,这样的一条英语学习之路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映像(shadowing)教学法。英语教学要树立语块意识,把英语教学的中心转移到语块教学中去,促进学生对语块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以语块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学习方法的'弊端。

在实践智慧模块,独辟蹊径的教学设计打破英语阅读教学“思路因循守旧,设计千篇一律”的困境,给人耳目一新和豁然开朗的感觉。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是practicebydoing(做中学)和teachingothers(实际演练),这两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记住75%以上的学习内容。效果好的阅读任务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阅读教学最佳结构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老师和学生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使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获取主要事实和观点上。读后的拓展要像豹子尾巴那样刚健有力,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地接受文章中的观点,或创造性地使用已获取的信息。这节阅读课,老师“反其道而思之”,从结论往回推,反过来思考,让思维朝着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本节课的阅读材料是一片采访稿,采访的中心环节就是提出和回答问题。一般的思维方式是,根据问题来寻找相应的答案。但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先呈现被采访者的回答,让学生快速阅读。然后,老师再让学生从记者的立场去思考“要得到这样的答案,我们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要提出正确的问题,就必须看懂这段问题,并准确概括出其段落大意,最后从两个问题挑选一个正确的。这一个小小的改动,让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成了积极主动的思考者。这样的英语阅读教学创新,在有理、有序、有效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自我的超越和突破。

在教师成长模块,在英语课堂上,老师主宰着孩子们的幸福指数,一个不屑的眼神,可能会让孩子沮丧一节课,郁闷一整天,甚至一辈子都讨厌英语。在英语教学评价上,多一份尊重,就会多一批好学生。英语老师的表扬要做到三点:有针对性、个性化和表达多元化,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师要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肯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进步。不要做一个“祈使句”老师。读完此书,我发现我们身边并不缺少科研的项目和课题的研究,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要懒惰,不要强调自己忙,一定要拿起笔写东西,从一节课写起,从点滴小事写起。认真写三年教案,未必成为一个优秀教师;认真写三年教学笔记,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老师,说不定还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

老师读书心得

通过阅读、钻研《体育课程与标准》,我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方向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同时它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将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采用新颖独特的教法,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单调枯燥的教材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展现出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和谐的情感与气氛,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发展体育能力和个性,增强体力和智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确保人人皆有所获,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

我们把这些称之为“快乐体育”,简而言之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而我们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出现了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选择,建构教材来教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

总的说来,通过读书,我认识到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必须摒弃传统的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学生相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想,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的主体和获得知识的主动者。我们体育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新课标》,严格按照《新课标》去想去做,才能让我们的体育课上得有声有色,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自古以来,在人们眼里,教师总是一切的表率,他威严,慈祥,有素质,彬彬有礼。于是因为这样,教师就在不自然中带上了一副假面具,犹如演戏一般,这时教师不在是人,而是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功利世界里,它可能会得到一切?但他会活得很累,很累,一点也不真实,也许也因为如此才真真失去了一个活生生的教师的魅力。

在我看来,作为教师,也是人,首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的人,应摘下面具,走下神坛,这样才有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显示教师的个性,展显人的个性,带着一切人性的弱点和优点,所以是真实,也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丽的。所以当老师,首先要当回自己,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证明自己像老师。所以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是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地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此时你最美。而当你做个教师终于可以在脑子里抹去几千年来所谓“学生形象”之类刻板僵化的人物面具。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教师,真实的老师。所以无须随波遂流,名和利乃身外之物,皆可抛,做回真实的老师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师作为人的第一要素。

俗话说:“雁这留声,人地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却为名所累。即使是一个高洁之士,也希望名青史。由此看来,老师他不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而是超越普通人之上的,他是个豁达的人,淡泊的人,一个大境界的人。

天下人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其实都是心有拘囿。只要老师自己打破这个边界,就有可能出污泥而不染。

老师读书心得

这学期我继续拜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我潜心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产生共鸣,令人兴奋不已,受益匪浅。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都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因为它充满了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紧紧抓牢;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它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下面我结合本书,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再也不“安分守纪”,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说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却争论不休,仔细想想,学生也是有理有据。教师如果非要一锤定音,那岂不是磨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吗?如果教师能退一步,放下面子,敬畏真理,他在和学生一起探讨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学到许多。课堂上,当教师在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给教师的建议》第七十五条中写到: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我从来不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

苏霍姆林斯基用真诚的笔调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一点也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具有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消失。在此,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点感受,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听!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老师读书心得

最近听了一位教授的报告,说现今的教师缺乏诚信,特别是在读书方面。什么意思呢?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能都对自己的学生或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没事看看书,多读读课外书。语文新课标也要求孩子多读书,一些好书如必读书目便应运而生。这样的要求是没有错的,一个民族要进步,要创新,这个民族就必须有读书的良好氛围。而提出要求的教师自己却很少读书,失信于学生。

老师就不该读书了吗?回答是肯定的:老师必须读更多的书,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素质修养。忘记在哪儿见过一则报道,说是在社会上调查读书最少的职业,结果出人意料,竟是受人尊敬让人敬仰的教师!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现实的情况怎样呢?差不多就是如此。教师们每天忙于教学,所看的书、阅读的材料都是和教学有关的,无非就是教材、习题、教学参考书,也有教师习惯读报,还有的教师为自己订了刊物。但真正能读一些教育相关的理论书籍的是少之又少,原因就在于功利主义下浮躁的心态让人无法静下来读这些看似艰深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因此,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成为教育能手、教学高手,读书更是不二之选!

身教胜于言教,为了诚信,为了让你的学生达到你读书的要求,都能好好读书,也请你多读书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