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的画教案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2 00:36:47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保证,同时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思路。

《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诗歌基本常识。

三教学方法:讲解。

2诗歌划分的阶段是从西晋谢灵运的山水诗开始的。

3诗歌的鼎盛时期是唐朝有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仙和诗圣。

4诗歌分类:诗歌。

2诗歌规则:押韵和平仄。

押韵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首诗的偶句的结尾一个字必须押韵即韵母相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问:四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律。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多才多艺,能诗能画,精通音乐,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独具特色。词句秀冶,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时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这一类诗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感觉敏锐,体物细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散译: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犹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有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在萧关巧遇巡逻侦查的骑兵,告知我都户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三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为什么成为名句:一“大”一“直”,一“长”一“圆”虽随意而直白却把雄浑而壮观的景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寓意境与明白如画的语句中。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次北固山。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洛阳人,玄宗年间进士,《全唐诗》存有其诗十首。

诗意散译: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边。山前澄清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宽阔,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春早已经进入了寒冷的旧年。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的摆脱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生”出生,夜晚象是孕育着浑圆的朝阳的母亲,而江南的春天似乎是进入了旧的一年,春天夜晚将尽,黎明即将来到的时刻,时间过的实在是太快了,作者用“生”“入”二字形象的将时间飞逝的感慨表达了出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是怎样通过写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2体会个手势中的名句所表现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借景抒情的写法。

2诗歌中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如古寺,出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作者简介:玄宗年代进士,一生仕途很不得意,常悠游名胜以自娱,

其诗多为山水田园诗,风格平淡自然,意境幽深,感情曲折。

诗意散译:清晨来到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映照着高耸的树林,竹丛中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草更加显得葱郁幽深,山林的美景时的百鸟自由的欢唱,清晨的潭水倒影让人心的空灵,万物声响此刻全都沉寂了,空中偶尔传来钟磬的余音。

写作特色: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是非常精到的,整首诗歌是在一种清净无为的恬淡幽深的景色之中诞生的,作者选取了“初日、高林、竹径,花木掩映的禅房,清晨鸟儿的鸣叫,深而清澈的潭水,钟磬的余音”所有的这一切都展示着这样的一种气氛,使人如饮清泉甘露,心如明镜。名句是“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两句诗歌在表现意境方面尤其突出。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词又称为“诗余”和“长短句”,是配乐填写的诗句,起源于唐末兴盛于宋朝。通常分为上阙和下阙。上下阙的内容是不同的。词的名字是乐曲的调名。词从流派上来分可以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上阕主要是写景描绘了三幅图画,有一种愁绪充斥其间。在下阕中笔锋一转,对人生充满了期望和豪情。

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第5首诗歌的含义及意境并能熟练背诵。

二教学重点:词义句意及作者常识。

三教学方法:诵读和分析体会。

四教学过程。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意散译: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还没有被销蚀,磨洗过后,辨认出来是600年前三国时代的遗物。由此想到了当时东风如果不给周郎方便,那么铜雀台里浓艳的春色就会把二乔关锁在其中了。

3诗歌赏析:销,消失。将,拿。铜雀,铜雀台。二乔即大小乔是孙策和周俞的妻子,这里作者用借代的手法用大小乔被曹操锁在铜雀台中代指周俞的失败。杜牧是一个有大志却未能得以实现的诗人,他是借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抑郁不平之气,自己的不得志,使他说当时所有的人都使象周俞那样只是凭运气来得到胜利的,这使一首咏史诗,他是在借古喻今,他的评价不够客观,可以说周俞成了他的撒气筒。

作业:默写背诵。

古诗教案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古诗,去感受古代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

2、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3、导入:

这节课,先学第一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2、分句指名读诗,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学习诗中生字新词。

4、强调多音字“舍”。

5、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1、出示导学提纲,引导自读感悟。

(1)联系注解,说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2)诗人是在什么季节里送元二使安西的?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

(3)找出表示友谊的诗句,读一读,说说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2、逐项指名反馈,评议。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题目的意思:(诗人王维)送朋友元二出使安西。

(2)春天送别的诗句,指名说意思,谈感受。

(3)表示友谊的诗句,看图,体会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与牵挂。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2、学生练习背诵古诗。

3、书写生字。

《古诗》教案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的古诗。

教学挂图。

1、背诵《赠刘景文》。

2、导语;丰收的秋天令人欣喜,秋天的山林又是一番怎样的景像呢?

3、出示教学挂图。

4、讲枫林美。(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层林尽染叠翠流金。

5、诗人是怎样描绘这美景呢?

6、自由读诗《山行》。

7、找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组词认读。

石径、斜坡、枫林、于是。

3、出示生字果树一棵测认读情况。

4、指导书写。

于、首、枫(注意“首”字下面是“自”而不是“白”)。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节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自由读诗、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略知诗意。

(1)课件演示山路弯弯曲曲伸向深山的情况。诗意;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向秋天的深山。

(3)诗人登上寒冷的山坐在石头上是为了看什么?(火红的枫林)。

(4)引导:能否读出诗人爱看枫林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出示春花与枫叶比较图。谁红?枫叶比二月花(春花)还红。

(6)了解“二月”之意;二月即春天。

(7)教师在学生讲后归纳诗意。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秋天的深山,

在飘着白云的地方居住着人家。

停下车是因为爱这傍晚的枫林,

秋天的霜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红。

(8)出示平时的枫叶与经霜的枫叶进行对比、认识霜叶红的原因。

5、朗读诗歌。

(1)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炬、花海)。

(2)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

6、齐诵诗歌。

注意重读以下词语:寒山、石径斜、生处、枫林晚、二月花。

7、背诵祷歌。

一、背诵课外搜集的写秋的侍。

作业设计。

二、看拼音写词语。

yishoufenglingyushi。

()()()。

古诗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坚强不屈)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流(明志)。

《古诗》教案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 十一古 古一居 亡一忙 因一烟 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 对一树一村 睡一眠 闪一问一间一闻 屋一居

醒一醉 亲一童 外一处 岁一多 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 古诗两首

春晓 村居

(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 chu 村 san

首 sh6u 醉 zui

处 shi 散 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 诗人

闻 见闻

古 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 多处 知 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 徐俯《春游湖》 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 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 古诗二首

春晓 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 )( )闻啼鸟。 (3)花落( )( )少。

(2)夜来风雨( )。 (4)( )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8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通过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生字卡片、幻灯图片。

三课时。

今天,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讲解偶书的意思。

三、学生自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画出生宇,看拼音读准字音。

2.学生书空练习生字,比一比谁记得快。

3.指导书写。

四、导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学习第一、二行。

(1)观察图画,说说少小,老大指什么?

(2)讲解无改就是没有改变。

(3)读一读这两行诗,想一想,这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诗人幼年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可头发全花白了)。

2.学习第二、三行。

(l)看图,诗人遇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2)说说见、识、.何处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一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句中的情景。

(孩子们见着了却不认识他,笑着问客人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认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有节奏地朗读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古诗》教案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古诗》教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柳树发芽了,一切是那么充满生机。春天在人们心中是那么地美好,在画家、诗人的眼中更是别具一格,许多诗人把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感受融入到一句句诗句中,谁能背几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指名背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句,首先我们学习第一首《江南春》。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3)介绍时代背景:唐代贵族统治者大兴建寺之风,妄想借神佛保佑,长治久安,这使诗人想到了南朝统治者的覆灭,所以诗人在诗中借古讽今。

1、自读诗歌,扫除字音障碍。

2、根据诗句、插图,想想诗句意思。

3、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品读一、二句。

诗歌以哪些景物表现江南春色?

(莺啼、绿叶、红花、水村、山郭、酒旗,组成了一幅江南春景图)。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些景物。

师补充: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2、品读三、四句。

从诗句中可以知道南朝什么很多?

师补充介绍南朝为什么有这么多寺庙。

现在这些寺庙怎么样呢?

(并不都在,有的倒塌,有的破损,飘摇于苍茫的风雨之中)。

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1、有感情地朗读。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眼前是一派美好春景,将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多么令人陶醉!诗人随之而来的触景生情,联想起历史上南朝兴寺而亡,而今的.唐朝依然重蹈覆辙,怎不感慨横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味。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句所蕴含的意味。

教学过程:

指名背诵《江南春》,并说说诗句意思。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初读解疑。

(1)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

(2)解疑:

“傍”“随”“过”“川”怎么理解?

“时人不识”怎样理解?

“偷闲”是什么意思?

3、再读解意。

(1)品读一、二句。

这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春景?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品读三、四句。

“时人”为什么“不识”?

诗人担心人们说闲话吗?为什么?

(3)连起来说说诗句意思。

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默写。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诗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提起母亲,一提起家乡,我们倍感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吟诵母亲和家乡的`诗句。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一)一读,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作者。

通过预习,你知道《泊船瓜洲》的作者是谁吗?

(1)这道诗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

(2)简介王安石的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宋代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地方官,后来两次担任宰相推行变法改革,是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再读全诗,读清字音,标画出生字。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

4.引导学生了解全诗的大意。

(1)知诗人:宋,王安石。

(2)解诗题:分析“泊”的含义。

(3)感知诗意:诗人船泊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于是感叹吟诗,写他在月光下眺望江南,怀念家乡金陵。

5.小结学习方法:初读知诗意。

(二)二读,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1.诗人泊船瓜洲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他是怎样描写的?请读全诗,用“——”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寓有深情的词语。

2.抓住质疑处,运用多种方法解疑。

3.理解本诗的特色。

前两行看是写眼前景象,但在诗中却饱含深情。所乘之船就在瓜洲停靠,却不能回金陵去,可见诗人怀念家乡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

4.小结学习方法:细读品诗句。

(三)三读,精读全诗,想象意境。

2.学生扮演诗人,讲述想象到的情景。

3.小结学习方法:精读想诗境。

(四)四读,品读全诗,领悟诗情。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情。

3.小结学习方法:品读悟诗情。

(五)五读,熟读全诗,练习背诵。

1.反复练习吟诵,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

2.当堂练习背诵,并练习默写全诗。

3.小结学习方法:熟读能背诵。

三、总结全诗,扩展训练。

四、作业。

1.总结古诗五读法。

2.预习《游子吟》。

《古诗》教案

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自学、指导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情意目标:

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懂得珍惜友谊。

识字、写字,积累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诵读中识字,通过多读,和生字见面记字形;尝试按“理解——交流——发现不懂的词语——指导——加深理解”的流程学习古诗。鉴于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不需要理解的太深,能力古诗的大意就行。

生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读熟两首古诗,在读中和生字见面,自学生字。

二检查识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认一认。

踏、客、赠、汪、舟、欲、踏、潭。

2说说自己是怎么记这些字的。

3边读边找诗中的生字,和新朋友打个招呼。

三由生字找出诗句,再理解诗句。

1指名认“客、何”,这个字在哪句诗里面?读出句子。在诗里面指的是谁?贺知章为什么是客?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的?(抓“回乡”理解课题,过渡到第一句。

从哪里回来?去干什么了呢?(简单介绍诗人生平)。

现在回到了老家,为什么被村上的孩子们当成了客人呢?(过渡到第二句)理解“乡音无改鬓毛衰”。

2整体感悟第一首诗《回乡偶书》。

读一读,谈感受,想一想诗人回乡的心情。

学习《赠汪伦》。

1认生字“赠”,理解意思。“汪伦”是谁?介绍汪伦和李白的友谊。

2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了什么。

3抓重点字理解诗句。“舟:小船;将欲:将要”“踏:踏拍子”“不及:比不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再读,体会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演一演,深化理解。

老师和学生合作演一演《回乡偶书》,体会“鬓毛衰”“笑问”等词。学生合作演一演。

五背诵古诗,指导学生读出抑扬顿挫。

六作业:

1熟背古诗两首。

2提高:搜集李白和贺知章的诗,背一背。

少小老大。

《回乡偶书》无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

《赠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深千尺不及清。

《古诗》教案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1、通过欣赏古诗配画作品,培养学生对古诗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其艺术修养。

2、通过为古诗配画,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了解诗配画的特点,激发美感。

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配画《咏柳》(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受。

1、老师这里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诗。(出示课件《咏柳》)。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3、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

三、学生创作。

b、画面内容与诗中关键字相对应表达出诗的意境(2)着色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五、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古诗教案

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斜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来自网!http://。

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别。

叫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教案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2课时。

第一课时。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到处见闻。

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古诗教案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一、简短谈话,引入课题。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二、自由读《静夜思》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四、讲解诗句。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五、背诵全诗,体会感情。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六、总结。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一、启发谈话

二、听课文录音

三、理解诗义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 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 为 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五、指导背诵。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