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时间:2023-11-09 21:19:12 作者:HT书生 最新学习八德心得体会大全(12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进行整理和提炼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些很有价值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学习八德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八德教育是做人最基本的教育,是学生除了学好文化知识外还应修习的做人教育,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八德教育。

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20xx年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孝"与"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学习“新八德”,提高了我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制观念,收获极大。学习“新八德”与《。

弟子规。

》,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学习“新八德”教育,我认为一个人成才需具备四个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学习能力。纵观古今有作为的人才,其必备条件是有济世之志,理想远大,有博爱的胸怀,有聪明才智,有扎实苦干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养的人正是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志向是一个人为实现奋斗目标而积极进取的动力之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只有正确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增长的愿望和动力就不足,很难成长。“孝亲、尊师、友学”是成才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如果有才无德,则不能称其为成才,搞不好还会是“危险品”。只有孝亲,才能感恩博爱,才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热爱事业;只有尊师,才能着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着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道德文明;只有友爱同学,才能爱他人和爱自己,才能融入团体,团结互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长善、救失、守法”是成才秘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有德没有才,则也不能称其为成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长善,才能学好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增长德才兼备的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救失,才能不断改过自强,谦虚谨慎,实现人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发展观;只有学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平等。

学生只有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只有做到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才能形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才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战略主题。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感恩与孝亲更深入的思考.

一.感恩:一种朴素而深广的伦理.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因此,我们要感念国土之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安定,人民要和睦,这有来赖于政府的管理,有赖于人民军队的护卫,因此我们理应感念政府的恩德,并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二、感恩的缺失与感恩的教育。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电视报导,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贪污腐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而《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老师,通过学习,我还知道了“新八德”是以传统文化为起点,现代文化为落脚点的教育,这也符合xx大报告中提出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这一理论要求。下面是关于新八德教育学习。

范文,欢迎阅读!

教师的责任光荣而伟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就是要修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高自身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激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师德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我来谈谈在学习师德方面的几点体会。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觉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常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如:在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在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为此,我就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并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教师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教师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树立起终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师德高尚、广博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堪称楷模的师德风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智能结构合理而完整,能跟上时代步伐,能适应高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如诗如歌地赞美。

总之,通过这次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一定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作为主办方负责人,不得不了解主办的内容,彭老师也是为了让我全力组织,把材料都给了我,翻阅报告内容,观看了光碟实证材料。又听了一天的报告。第一感觉是粗糙、浅薄、松散;二是价值有限。自诩是国家课题,其实是教育部属下的教师基金会的课题,是个民间组织的活动而已。但是有些人被障目,竟然以为是国家意志一般。命名为新八德,是相对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言。千百年来,这传统的“八德”成为人们做人的基本规范,就是现在看来,其内涵并无瑕疵,只是在逝去的年代,有太多为古人所效法的痕迹,象一条长袍,只是不适宜今天的人们穿在身上而已,可是现在穿在身上的西装革履,有时竟让人们魂不守舍,不知走向哪里?人们竟然开始改造它,提出了新八德“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遵法、落实《。

弟子规。

》”,尤其是那个目标极为鲜明的:立志——为人民服务,孝亲——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尊师——尊师重教、科教兴国,友学——构建和谐社会,长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救失——科学发展观,守法——依法治国,落实《弟子规》——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人们竭力推广,虽然是很好的创意,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而且问题多多。首先要弄懂“八德”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中国道德缺失的问题在哪里?是缺乏内容吗?似乎不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明摆着吗?xx大提出了24字的言简意赅表述。其实中国人道德内容并不缺失,缺失的是道德背后的文化信仰,正是整个民族悲哀,社会导向不足,教育者教育乏力,受教育者无所用心,整个社会文化灵魂缺失。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的文化觉醒。在“新八德”中,突出了道德与法的教育,硬性的规定充满了说教,行为教育刚性要求,达到了言过其实的地步。比如90度鞠躬礼,增加了很多的解释,如果自然形成一种氛围是好的,但是不能绝对化,教化重在内心世界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中庸》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是修养言行走向正常人生之道。这个道,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君子之道,倡导个人进德修业,个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走向“以天地立心,以生民立命,以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最为美好的道德教化在哪里寻找呢?重在文化建设,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的觉醒,有了对古圣先贤文化的温情与敬畏,才能浸入人的心灵,建立其民族的文化信仰,形成美好的道德追求。实现这一愿景,应该按照xx大精神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立体、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其润物无声教育,熏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如热爱,在青少年中以“经亦求精”方式读经典,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宽厚的文化积淀,以博大的人文精神把握人生。使其“知书达礼”,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境地,即:一个人内心忠诚,必然表现在外,文化的教养使其成为谦谦君子。

八德教育的实践,无处不是行为的塑造,鼓掌都是一个节奏,每天一个道德总结,每天检查道德行为,这种模块式教育,整齐划一的培养,形成学生的功利心理,必然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弱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是中国式教育应该破解的难题。在美国留学的高中生,高考成绩及格率仅有7%,中国人智商不低,但是至今没有在科技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学生缺乏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是世人对中国教育的共识。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传统八德学习心得体会

尽心尽诚方谓忠,为人不忠则失信;诚实不欺方称信,为人失信则不忠;忠信任何一项的缺失都可能导致诚的缺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临外来侵略的烧杀抢夺,无数忠信志士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经历了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血雨腥风,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是信的强大推手和忠的前赴后继造就了新中国。作为一名青年审计人员,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引导下,我们要不忘入党初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四个意识”,拥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审计是党纪党规的监督者,是财经纪律的维护者,讲忠诚守信用是我们捍卫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的宝刀,在工作中我们要严厉杜绝“新衙门作风”,以“照镜子”、“洗洗脸”、“正衣冠”的方式检测自身对党、国家、人民的忠诚度,努力在服务到位,进取积极,工作落实,担当主动上狠下功夫。这要求我们在当今大数据的浪潮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审计全覆盖;在发展惠民之实上积极作为,加大实地延伸审计和走访群众调查力度;有力加强审计整改,严格执行“一把手”作为问题整改第一责任人,并对重大问题亲自抓,推动整改落实。积极探索“稳、促、调、惠、防”政策措施落实跟踪审计,忠于审计事业将是我们审计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中华民族素来是安礼知乐、乐善好施的礼仪之邦,举手投足、音容笑貌之间无不彰显着一个大国温文尔雅的气质风度,祥和推动着社会有序发展。社会交通,礼让斑马线,文明我点赞,是礼;九寨地震,四海急奔往,热血援百姓,是义。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监督的文明窗口,要特别注重言语、举止、待人接物。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工作上难免需要进行一些力量的博弈,如果我们审计人员脸上多点微笑,言语客气一点,让对方感受到审计人的温和谦逊、待人以礼的一面,营造尊重与被尊重的和谐氛围,相信对方也会更乐于配合审计提供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层的业务交流,在审计疑点的交换上坚持以理服人,以德感人,同样可以博得被审计单位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我们还要深入践行志愿者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拿出审计人的一片赤诚之心,走进基层,倾听民声,扶贫济困,帮老助残,点燃唤醒受助者生活的希望,并让志愿者精神不断传承,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新局面。廉耻如品,树清风正气。

八德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的责任光荣而伟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就是要修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有深远的影响,对于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提高自身师德,良好的师德是激发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师德如何,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影响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下面我来谈谈在学习师德方面的几点体会。

第一,高尚的师德就是教师必须“以德为本,身正为范”严格要求自己。

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就常提醒自己要严格要求,如:在办公室里不打电脑游戏、不带手机进课堂、在学生面前不说脏话等等,这些工作中的细节正是崇高师德的外现。

第二、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挖苦、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第三,高尚的师德还表现在学习上,要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

面对机遇和挑战,教师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加强学习。为此,我就常提醒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并具备以下意识。

一是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异常迅速。教师应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渠道进行学习。随着传播媒体的多样和丰富,知识传播的渠道在不断地增加和拓宽,教师只有如饥似渴的汲取各方面的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成为学识渊博,教学本领过硬,学生认可、欢迎和喜欢的教师,才能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这种学到老,修养到老的精神永远鼓励着教师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改革陈旧的观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主”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树立起终生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师德高尚、广博学识、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堪称楷模的师德风范,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知识智能结构合理而完整,能跟上时代步伐,能适应高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教师,才能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才能获得学生、家长、社会如诗如歌地赞美。

总之,通过这次的师德培训,我在思想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一定会使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提高。

新八德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孝”为会意字。一个“老”字,加一个儿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心”字,加一个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中”字,加一个“心”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忠”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八德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是教育者用文化的基因对人生命的编程,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今日教育的弊端,是社会的物欲横流的功利导向,对教育的侵袭,商业性占据对学生心灵的塑造、生命价值的提升:课堂上保留内容,课下办班收费,重视升学率,作为教师考核的政绩指标。功利原则引导家长与学生的利益追求,忽视自身的全面发展:培养学习各种技能,升学找个好工作,做人教育理性缺位,做人教育的时间、空间被挤压。包括教育体制难以改变,都是文化信仰的缺失的必然结果。而“八德”恰缺少这一问题的理性思考,没有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

八德教育内容的欠严谨,比如: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其延伸意虽不严谨,也可以说是“发扬成绩,纠正缺点”。可见此为“八德”之内涵是针对教师还是学生?更不用说内容的牵强。

守法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有德者必会守法,德者高尚品格,守法者不越底线,两者毕竟是不同概念,不能以法为德。

至于那种目标性导向,更是政治化目标与德育内容是两个层面,政治说教,从方法和目标,绝不是德育本身的现实要求,也是难以实现的要求。

内涵肤浅主观武断,把八德誉为“道”,道,就是自然规律,八德就是自然规律,牵强附会,无限拔高。规律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事物内在本质,明示人们遵照规律办事。德育揭示了人的成长规律,但是八德内容和规律有的并非如此,是缺乏严谨所致。尤其是把八德说成是先秦文化之前就的存在,言过其实,有哗众取宠作秀之嫌。

八德教育是有积极意义的,如同报告人所说,就是要抛砖引玉,用更多人的智慧,共同建设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完美大厦,是八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伦八德的心得体会

五伦八德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认真学习和实践五伦八德这一理念,尝试在生活中贯彻落实它。在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这些道德规范既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和谐的不可或缺的保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五伦强调了不同人际关系所需要贯彻的道德规范,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好这些关系。比如,在与父母相处时,要孝顺父母、尊重父母,不断学习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五伦的体会告诉我,维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发展的关键。

五伦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而八德则强调了个人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标准。八德是指自律、谦虚、宽容、勤劳、诚实、敬业、友爱、公正。这些品质都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应具备的素质。身为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第三段:社会和谐的必要性。

五伦八德的贯彻落实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作用不可忽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必须维系良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的发展。而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都能够按照五伦八德的规范来行动,那么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宽容、进步的社会。

五伦八德的理念和标准是非常实用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会和应用。比如,在心态方面,我们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上,要尽量维系和谐良好的关系,关心帮助他人。这些都是五伦八德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第五段:总结。

五伦八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和个人品质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以五伦八德的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这一理念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重要价值观。

八德心得体会

德不孤,必有邻。xxx县委今年暑期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已持续了两个多月,培训学习范围广、力度大,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教体局进行了实施"新八德"素质教育培训,我作为一名参训人员,深受启发。

"新八德"是指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先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它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它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孔子学院遍布全球,推行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

数年前,我就感觉到小学生德育的虚化与低效,但不知如何做起。后来,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于丹心德全集》一书,书中讲述了《论语》、《孔子》、《老子》、《孟子》、《庄子》、《道德经》、《千字文》等传统经典的心德,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再说,这些内容均不在课程标准之内,能让小学生学习吗?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我们于2008年让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并举行了诵读比赛,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我想信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这晚辈后生尚不具备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评论。但我始终相信人的处世之法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无数仁人义士以生命和实践换来的宝贵财富,能够承受的住这几百年科学发展的考验,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如今的中国社会,急需传统文化匡时济世。一个民族要强大,首先是文化要强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与时代结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传统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辈的智慧会在日益强大的中国和富有创造力的中华儿女的传承和发扬下,在世界文化之巅闪烁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让世界见证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与博厚!

新八德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新八德”,提高了我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我们的法制观念,收获极大。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通过学习“新八德”教育,我认为一个人成才需具备四个要素:志向、道德、修身能力、学习能力。纵观古今有作为的人才,其必备条件是有济世之志,理想远大,有博爱的胸怀,有聪明才智,有扎实苦干的精神,有健康的身心。新八德所要培养的人正是具有这些优秀品质的人。志向是一个人为实现奋斗目标而积极进取的动力之源。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只有正确立志,才能把握人生成才的正确方向和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增长的愿望和动力就不足,很难成长。“孝亲、尊师、友学”是成才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基础,如果有才无德,则不能称其为成才,搞不好还会是“危险品”。只有孝亲,才能感恩博爱,才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热爱事业;只有尊师,才能着重他人、善待他人,才能着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道德文明;只有友爱同学,才能爱他人和爱自己,才能融入团体,团结互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长善、救失、守法”是成才秘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如果只有德没有才,则也不能称其为成才,德才兼备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长善,才能学好文化知识和道德知识,增长德才兼备的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救失,才能不断改过自强,谦虚谨慎;只有学法,才能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平等。

学生只有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只有做到立志、孝亲、尊师、友学、长善、救失、守法、落实《弟子规》,才能形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才能真正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坚持以德为先,立德树人教育战略主题。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感恩与孝亲更深入的思考。

感恩的情感是很朴素的,感恩的内涵又是非常的丰富。感恩的心使我们能够与他人、集体、国家乃至天地自然建立一种良性、和谐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危难之际,得到他人救护,那么他很自然地会对那个救他的人感恩戴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同样一个人常常得到某人的帮助,那么他对这个帮助自己的人必然有着一种感谢之心。当然也会有忘恩负义之徒,以怨报德,但他必定为世人所不齿,因为他已经失去为人的基本伦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感恩是一种朴素的情感,或是一种朴素的伦理。以上两种情形,都是直接得到他人的恩惠,所以那种感恩的情感也是即刻升起的。然而事实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无数的恩惠,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首先是父母之恩。我们的生命是籍由父母而生,父母给予我们以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了保护孩子,父母甘愿牺牲自己。

其次是师长之恩。父母给我们以血肉之躯,而教师和长辈给我们以知识、经验的传递和人生的教诲。没有师长的教导和引领,我们将何以成人。如果没有人传递知识和人生智慧,人类可能将永远停留在蒙昧的原始社会。

其三是国家之恩。我们在祖国大地上繁衍生息,所食之物在这片土地上长成,所用之物取之于斯。

其四是大众之恩。我们每日生存所必需的粮食是农民所种,所穿之衣、所用之物是工人所制造,还有赖于商人的流通之功等等。因此,我们理应尊重所有的劳动者,还要惜福、节俭,并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回馈大众。

感恩的情感对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如此的重要,而现实中我们的感恩之心却颇为匮乏。透过电视报导,我们能够看到,有些青少年不顾父母勤苦和家境贫寒,贪图虚荣,恣情享受,让父母伤心落泪,有些学生不知尊敬师长、虚心求教,但炫己能,有些贫困学生接受了他人的资助而不知感谢,其内心的冷漠令人心寒,有些人整日怨天尤人,不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总认为国家、单位亏欠自己很多,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私,置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一种自私、不知感激的局面,实值得我们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家长的深思。而《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学习新八德与《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今后我们要将“新八德”落实到德育教育中,使法律、道德根植于教师的心中,让“新八德”伴随着孩子们茁壮成长。

五伦八德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前言(200字)。

五伦八德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由五伦和八德两部分组成,五伦即父子、兄弟、夫妻、长幼、朋友,八德则涵盖了忠、孝、信、义、礼、智、勇、仁。五伦八德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对道德标准的追求,这是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段:五伦的体现(200字)。

五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关系,它们的关系是分明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又常常交织在一起。父子之间有孝顺、关爱,兄弟之间有友爱、互助,夫妻之间有忠诚、沟通,长幼之间有尊重、教导,朋友之间有诚实、信任。在五伦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又需要按照一定的规矩去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有这样,伦理秩序才能得以维护,人际关系才能和谐。

八德是指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其中,孝道是最为重要的品德之一,也是中国人文化中最为核心的情感。忠、信、义、礼、仁等品德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发扬八德精神,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做出表率。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八德精神传承给我们的后代,让这种精神文化在我们身上延续下去。

第四段:五伦八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300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五伦八德的精神是我们始终应该遵循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更加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家庭、朋友和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只有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理性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获得成功。

第五段:总结(300字)。

在五伦八德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仅体现了我们的个人品德,更体现了我们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特征。只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保持对五伦八德精神的尊崇和坚持,才能够真正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大。

八德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八德,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是宋代对中华道德的新建构,是对中华道德的新发展,它一直影响到明清,以致影响到朝鲜、韩国等东亚各国。

孙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新"八德",这是"中体西用"、中西道德精华相融合的杰作。2001年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公民道德规范的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新发展,也是对中华美德的新承接。

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依据每个德目的不同功能,这八德又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

"孝"与"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动源;"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选择。

这"八德",从社会、经济、政治等等领域,涵含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了这八种品德,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不会落后于时代,而且会成为新世纪的强者。整个国家,建立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纪的"礼仪之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