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3 21:55:48 作者:笔尘

教学计划是教师解决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工具。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教师们制定教学计划时的良好参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与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总体构想:

本组教学设计可分为三部分模块,分别为:

第一部分:

模块一:预习课文。

模块二:理解内容。

模块三:领悟表达。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模块五:检测。

第二部分: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部分:整本书阅读。

第一部分教科书教学。

模块一预习内容。

教学目标。

1.养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惯。

2.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3.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利用插图,借助资料,了解作品。

1.投放若干画面,让学生看图猜测插图出自哪部作品。(不仅仅局限于本组课文)。

二、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1.小组利用查字典或交流的方式,读准字音,掌握字义,并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2.小组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3.学生对课文中的字、词、句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合作加以解决。

三、小组检查,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小组成员拿出自己记录的生字,让其他人来读,并纠正错误。

2.小组成员汇报自己查找的生词的.意思,其他人纪录。

3.交流预习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4.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2结合课文内容,独立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通过预习你知道什么?(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快速默读课文并列提纲,把握故事和人物,汇报自己读书所得。

1.读《钓鱼的启示》,小组汇报收获。

1说说《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表达。

2汇报:小男孩和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小男孩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读《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小组交流汇报。

1读《通往广场的路只有一条》,简单说说你对这个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2文中的两个小故事哪个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读《落花生》,全班交流。

1汇报:一家人的交谈中,你对谁的话最感兴趣?你如果参与讨论的话,会说什么呢?

4.读《珍珠鸟》,小组交流。

1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五、结合课后题和读书产生的疑问,质疑问难。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2.集体讨论。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关注全人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核心――关注全人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有效教学则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因此,在教和学的关系上,要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有效指导的统一,不要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是不对的,正确的是老师、学生共同学习,老师是合作中的首席,是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

二、对实效教学的几点认识。

1.认真、全面解读教材,是实效教学的保证。课堂实效教学必须以全面解读教材为突破口。从单元整体入手,准确把握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理出把单元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主题内容、读写训练重点),从而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研读各部分内容,找出各部分内容与单元主线串连起来的连接点,准确地把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内定好位。而各部分内容的解读,特别是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各部分内容围绕单元主线,整合重组,形成合力,为课堂教学的实效奠定厚实的基础。

2.注重读写结合,是实效教学的核心。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过程。根据人教课标版教材单元编排双主题的特点,在单元教学中突显读写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读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文本的'阅读,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二是拓展阅读,把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内。或围绕内容主题,或围绕读写训练主题,开发适当适量的阅读材料,或辅助文本阅读、深化理解、丰满内容主题。写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记录理解感悟、记录阅读思维痕迹的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围绕着阅读感悟,进行勾画批注;二是体现单元读写训练主题的练笔。小学语文单元有效教学操作模式要求学习每篇课文至少有一次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的练笔训练,学生把阅读感悟,语言积累,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实现有效输出。

3.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是围绕单元双主题展开的,这正体现了在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主题侧重在人文性方面,读写训练主题,侧重在工具性方面,教学时要两者相互推进,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

三、对实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对比策略。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的表达方法,然后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以读代讲策略。在小学教材里,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练习,就可采用这个策略。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沉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课堂小练笔策略。课堂小练笔是现行教材新增添的一个版块,新教材这样的安排弥补了旧教材练笔次数的不足,同时,课堂小练笔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单元的思想主旨。如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围绕“读书”为主题,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最后再回到课文,升华情感。

4.常模与变模的策略。单元导读,明确主题,整体感知;开篇精讲,构建新知,发现方法;略读自学,运用巩固,能力初成;口语习作,迁移运用,形成能力;回顾拓展,交流感悟,升华主题,这只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有效操作的一般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模”。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回顾拓展”教学经常会提前到口语习作教学之前,这样就产生了“变模”,成了“回顾拓展,交流感悟,梳理提升;口语习作,自主运用,创新发展”。如五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就可以把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提到口语习作之前教学。

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实践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构建务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这次习作是围绕这本单元的主题“我们的生活”安排的,它是学习课文的延伸,又是口语交际的继续。口语交际里交流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就来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学习好课文和交流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写好这次作文的前提。从课文中既要了解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还要学习怎样写课余生活。在口语交际课里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选材,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课余生活,把内容说清楚,为这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建议您心中有单元整体,做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上好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为学生写好这次作文铺好路。

主题单元不同于这种知识和思想教育为中心的训练组单元,以文化主题为为核心设计的。单元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突破了过去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的编排体系,只要学生读了,他都会从受到不同同程度的文化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材中得到了落实。

不少老师都教过《长城》和《颐和园》这两课,以往都是从课文本身来进行语文教育。现在这两课编入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这一组的单元文化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学习这两课课就不仅仅是认识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认识颐和园的美丽,还要和《秦兵马俑》一课、词语盘点、语文园地一道,从不同的遗产地、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世界遗产的高度,组织学生通过综合性阅读实践活动来体验和认识祖国文化遗产的灿烂。

所以,把握主题单元整体,挖掘单元主题的文化内涵,应该是我们实施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也包括习作教学。

三年级第一次作文是围绕这本单元的主题“我们的生活”来安排的,它是学习课文的延伸,又是口语交际的继续。口语交际里交流了自己的课余生活,习作就来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因此,学习好课文和交流我们的课余生活是写好这次作文的前提。从课文中既要了解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还要学习怎样写课余生活。在口语交际课里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选材,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课余生活,把内容说清楚,为这次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是心中有单元整体,从单元整体出发做单元教学整体设计,上好阅读课和口语交际课,为学生写好这次作文铺好路。

单元主题:

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课本的单元导读提示:

我们的生活像五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到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多彩的生活。

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说明:

这一组有4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叙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们读来定会感到十分亲切。

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是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组课文。首先要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教学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温一下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深入了解中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这一组乃至后面一两组的教学,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教材首次提出开展“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安排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后面,目的是使师生了解安排此项活动意义、目的及开展活动的`方法。因综合性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又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1.学习使用阅读教学中学过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愿意展示自己的习作,与父母分享快乐。

2.在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自己课余生活,感受课余生活的乐趣。

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爱。学习作者怎样观察和写出民族学校的特点,写出自己对学校的喜爱之情的。

组织、安排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自己的课余生活》。在学习本单元课文的过程中,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体会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快乐,给“我”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体验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乐趣。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和具体写事的。

教学《爬天都峰》一课,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写一件事的,是如何观察和写出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具体的。

略读《槐乡的孩子》一课,交流读后的感受,了解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体会作者劳动的快乐,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事的。

交流自己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记录和资料,做《语文天地》的展示台活动,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在《我们的课余生活》口语交际活动中,说说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说说自己今后课余生活的打算。

在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内容,学习课文的观察、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完以后读给父母听,和他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2.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三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一些表达方法和说明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写景的文章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教学过程:

一、导语概题。

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很多自然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中国“世界遗产”之旅。

二、群读得法,明确表达顺序。

1.本单元介绍了哪些文化遗产呢?板书。

你发现本组课文的共同点了吗?都是写景的文章。

2.在这些世界遗产之中,有一座被称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大公园,也是慈禧的行宫,让我们先走进这座美丽的颐和园。

4.汇报,顺序:移步换景。找句子。

5.老师把作者的游览顺序变成了一幅导游图,让我们来看一看。像这样随着地点的变换描写不同的景物特点,就是移步换景,也是方位顺序。

三、迁移阅读,对比表达顺序。

1.阅读其余两篇课文,找找他们的写作顺序。

2.汇报:《长城》《秦兵马俑》的写作顺序。

3.可不可以把这三篇课文的写作顺序交换一下呢?(同桌探讨)。

结论:不可以,根据表达的不同需要,有时是景点的不同特点,同是写景的文章,采用的写作顺序也就不同。

小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必须是总分总的结构,也不是所有的写景文章都要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采用什么顺序,首先要看景点特点的描写需要,还要看作者表达感情的需要,采用适合的顺序。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四、探讨表达和说明方法。

1.既然写作顺序的确定离不开景物特点,那读读颐和园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2.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你知道的说明方法?

4.预设,长廊:运用列数字的方法突出长廊的长和图画的`多。

5.你能找出其他两篇课文中的这些说明方法吗?

预设:运用了说明方法:列数字突出长城特点――长。

3.这哪里是血汗啊,这分明就是用生命筑起的长城,难怪作者站在长城上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5.汇报秦兵马俑的说明方法。

6.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很多,为什么要列这些数字?体现了“规模宏大”。

情达意的的需要和景物的特点用上合适的表达方法吧。

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一、走近消息、通讯。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走进教材。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走进社会。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成果展示。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根据市教研室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课题组实验工作实际,制定—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一、重视学习。

1、尽量搜集、提供有关实验工作材料,供课题组成员学习,为实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结合实验工作实际,安排好形式多样、有实效的`集体学习、讨论活动。尝试利用网络沟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突出重点。

1、改进语文教学设计,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减轻教师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2、改进语文教学评价,凸显课标实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教学过程资料,使材料为教学工作服务,师生书写负担合理,教学效率提高。

三、改进设计。

1、标注课本教案。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标注易读错字音,需了解、理解的字词,自然段、段落序号,学段、学篇主要方法,读写(说)结合内容等。

2、按要求撰写目录教案、阅读教案、活动教案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教案。

四、改进评价。

1、期末测试,随学校安排进行。单项测试,视学校实际安排进行补充。

2、重视学生成长记录,保管好有关学习过程资料,为学生学习服务。

五、随堂听评。

1、本学期尽量多听每位课题实验教师的课。

2、对所听的课力求进行逐一评课,及时交换意见,促进实验教师提高平时课堂教学质量。

六、展示交流。

1、参与实验的教师每人讲一节课,并交流有关课节的实验经验。

2、提供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验过程性材料,交流有关使用材料经验。

七、经验总结。

1、参与实验的有关领导、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份实验经验材料(论文、随笔均可)。

2、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小学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七上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作业上,可以考虑让学生配乐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将诗歌改写为。

散文。

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女蜗造人》(两课时)。

这则神话故事通俗易懂,又是阅读课,教师仅仅引导就行了,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的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其过程设计为: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寓言四则》。

讲课前可将寓言的知识有侧重的介绍。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学生往往满足于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缺乏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因是文言故事,要先梳通文字,再进行主题探讨。

这两篇文字在编入课文时编者只是选入了故事本身,没有将表明作者创作故事意图的文字选入,也利于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

提示学生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习指导:。

因果倒置法。

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

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2.文中的人就只赫耳墨斯一个人吗?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习指导二:(蚊子和狮子)。

首先请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对蚊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默读课文。对情节了解后,就分析蚊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再强化蚊子失败的教训。故设计问题是:分析探究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你体会到了什么启示?最后,训练想象,编写寓言,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续写蚊子战胜了狮子以后。

思考: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习《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简介寓言特点:本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但是浅显易懂,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做到“温故而知新”,老师只需要适当点拨,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可越俎代庖。并且,教师要在高效驾驭文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学习《穿井得一人》。

一、朗读重点句子,训练想象能力。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看看这几句话都是谁说的,看看丁氏和传之者哪个字发生了歧义?想象他们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心理,语气。

二、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习《杞人忧天》。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音)——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推荐读物中国寓言故事。

写作和实践性活动在。

课件。

上,不一一赘述了。

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施教之功在于点拨、引导、鼓励、启发,这单元的每一课我都想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来完成教学的“文"与“道"。

谢谢大家的光临,欢迎赐教。我的汇报完毕。

3

页,当前第。

3

1

2

3

语文一年级单元案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力目标: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想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道,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通过丑小鸭的经历,认识到要成为“白天鹅,要经过自身的努力,重要的是要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情况,老师作适当的补充(安徒生的生平可详细一些)。

三、清除阅读障碍:(指名完成后齐读识记)。

注音:讪笑吐绶鸡灯芯草铰链迸出。

听写:沼泽地嫉妒木屐飕飕讪笑。

释义:排挤来势汹汹弥漫。

四、你喜欢这篇童话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它刚出生时的处境是怎样的?请联系书中的语句来回答。(见彩图)。

五、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指名回答)-(理线索)。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请分别找出来--(明结构)。

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3、并简要概括它在各个地方所发生的故事。大家是怎样对待它的?丑小鸭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的?请联系具体的语句来回答。

沼泽地:(同情、歧视)。

老太婆家:(被嘲笑)。

灌木林里:(向往美与幸福)。

老农家:(被追打)。

花园里:(被赞美)。

4、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辨形象)。

启发:老师看到了仁爱的农夫,是他在冰天雪地里救回了丑小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善良仁慈乐意帮助别人的人。(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可悲的、可笑的、可鄙的、美丽的……可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认识猫绅士与鸡太太)--结合此题让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理解本文童话的自传色彩。

5、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悟主题)。

关键句子:

a、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才好。

b、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c、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d、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此题的设置,是让学生争辩,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剖析:

1、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

2、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可板书学生的精彩发言)。

1、能够勇敢地离开那个让他饱受欺凌的出生之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

2、能够舍弃所谓的温暖舒适的生活,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自己其实也可以成为生活的一个奇迹。

语文一年级单元案例的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

学具:生字卡片。

1~2课时。

一、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课件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课件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根据课文特点,在本课教学时我十分注重通过课文渗透美育。

二、整体感知,再现美。在学习课文时候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看图,说说古诗中的哪些句子能在图上找到?让学生结合诗句进行看图。交流讨论问题时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诗句,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在观察的基础上,把看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这样训练,学生的脑中会再现出美丽的采莲画面,也就体会出了诗句中蕴含的美。

三、推敲词句,体会美。经过上两个环节的训练,学生获得的美感是大概的、整体的。要让学生细细体会诗句的美,还得通过细读课文,品词析句来完成。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后自己提问,学生就问:“什么叫何田田”?我立刻引导(边说边画):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会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我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各异的动作,“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教学第二句时,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我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你看到小鱼了吗?”待学生看老师贴图后,让他们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鱼儿嬉戏的动态美、人们采莲时愉快的心情在这一品一议、一演一读中得到表现得淋漓尽致。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4、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5、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

1、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6课时,略读课文3—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具体安排:

1、《夜莺的歌声》3课时。

2、《小英雄雨来》2课时。

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课时。

4、《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1课时。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

1、阅读《乡土中国》品味语言,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整本阅读《乡土中国》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解读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梳理全书内容,理解《乡土中国》的主旨。

1、导入新课。

阅读整本书,学习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拓宽阅读视野,我们将终身受益。

2、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所著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写作,缘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作者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最初费孝通参考美国的教材授课,上过几轮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调查成果重起炉灶,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对象,边研究边授课,并撰写了14篇文章,之后整理汇成此书。

《乡土中国》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作为社会学本土化的重要论著,《乡土中国》对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具有开创性意义;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人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3、作者介绍。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4、层次结构。

第二篇: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以农为生形成了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乡土社会。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进一步为被指作“愚”的乡下人辩护。

第四篇: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

第五篇: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难以找到一个笼统的道德观念,道德依附于差序的人伦存在。

第六篇:区别了“家”与“家族”,并具体论述了它们的性质特点。中国的家族主轴是纵的,而夫妻成了配轴。

第七篇:探讨了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用两种文化模式的对比分析了乡土社会男女隔阂的原因。

第八篇: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的服从成规。

第九篇: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发生了很多副作用。

第十篇:论述了社会冲突中的“横暴权力”与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但在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中“无为”的政治是最现实也是最理想的。

第十一篇:指明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与“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并存的还有教化式的权力,中国政治性质用民主或者不民主形容都是不合适的,于是作者使用了“长老统治”一词。

第十二篇:说明血缘事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契约是很难生存的。

第十三篇:在社会变迁快的情况下,会产生时势权力;在社会变迁慢的情况下,长老权力继续发生作用。

第十四篇:详细区分了欲望和需求,在乡土社会中自然已经做好选择,人们只需靠经验按欲望去行事,而城市却不然。

5、全文分析。

这本书是费孝通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内容,在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它以其对传统中国农村社会的经典概括和描述而闻名于世。书中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在论述这个问题时还参照了一个“他者”,即西方社会。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写作特点。

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

《乡土中国》虽然只有七万多字,并且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但提炼的问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视野宏大,见解精辟,颇多点睛之笔,令人耳目一新,体现出很强的学术气魄与见识。

语言平实,深入浅出。

文章虽然见解独到,思想深刻,但文字不以气势压人,反而平易晓畅、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其中除了费孝通卓越的学术能力和高超的写作功力外,还离不开他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了解与情感,以及他在研究期间对中国乡土社会所做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形散神聚,思路清晰。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看似主题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围绕着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特点,分别从经济、文化、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政治等角度展开,形散神聚,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10月14日和15日在矿区中学参加了《高效课堂走进伊旗》的学习,其中有大单元教学模式创史人x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的讲座《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高效课堂》,还有段海春老师的《小组的动态建立与建设》和《导学案的编写》讲座,还有两位一线教师的预习展示课,以及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非常实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胡志民校长认为教育质量不等于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不等于特长教育。我们要改变现行的明星制课堂、泼水式课堂和搬运式课堂为高效的学生自主的课堂。他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在于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老师的作用在于如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学材。因此,胡校长在学习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了大单元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其核心是“展示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但我认为,整合、迁移、贯通适合中学教育,对于小学,尤其是小学英语来说胡校长的展示理念是比较适合的。

我们还听了段海春老师的英语预习展示第一课和矿区中学陈丽老师的第二课,听课后接着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英语是一门语言,不同于语文、数学,因此在备课、上课的环节上也和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在预习板块上,他们也进行了整合有集中识词、单纯预习、预习指导、朗读课、语言引领等方式,形式多样。提升展示课是要把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达到运用和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这一环节重点就在设计开放性的导学案上,设立任务超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目前还要面临考试,所以专门设置了巩固板块,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进行有效的有目的的训练。其中,也需要教师点拨和穿插巩固。关于小组的建立和建设,分组时要特别注意帮带对子要邻近,交流对子坐对面。小组要经常进行改建,可以自由组合、选秀、分层对组组合,小组要经常进行反思。要建立好小组的评价机制,做到日上课,周上板,月上本,评优评模来激励学生坚持小组合作。

在编写导学案上,我们以前的导学案就是练习题,从简单练到难。在听完专家的讲解后,恍然大悟。好的导学案应该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探究、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应该有适当的留白,从我们的太过于具体到粗放,达到无招胜有招,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力。

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理念有很多地方是我们学校可以借鉴的,也有一些是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变的,提高教育质量一定要走课改之路,高效课堂只有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革中才会逐渐完善。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

(一)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理解《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

(二)提出并研讨《乡土中国》中未充分讨论的概念。

(一)回顾文本。

简单回顾各篇的关键词。教师示范,几句话概括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然后请学生快速回顾各篇内容,再简单总结全书的整体结构。

(二)案例分析。

1.提出案例,ppt展示故事梗概。

2.分析村主任打人事件中,双方的是非对错。

(1)联系《无讼》,分析“理”与“礼”不同,法理社会是“合法违法”,而礼俗社会是“是非”,以及情理。

(2)联系《家族》,乡村社会是父系小家族,重男轻女,村主任有四个女儿没儿子,庆来骂他断子绝孙,是严重的侮辱,所以他要踢伤庆来。

扩展讨论:重男轻女,是劳动力问题,更是宗教文化性质的,与祭祀相关。“香火”意味着祭祀。提示学生可以扩展阅读费孝通《江村经济》第三章,里面专门有一节讲这一问题。

3.分析村主任权力的性质。

联系《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可知村主任兼有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还有长老权力的惯性残留。

4.分析礼治社会中冲突的解决方法。

(1)李公安的调解,是按礼还是按法?

礼法兼用,以礼为主。他自己买点心,假装是村主任买的,送给秋菊,试图维护双方的面子。这解释了《无讼》一篇中的调解方法。

(2)扩展讨论:面子是什么?

按《名实的分离》一篇中的说法,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村主任不批地,说有文件,秋菊要文件看,这是不信任,不给面子。如果心中明明怀疑没有文件,表面上还是尊重村主任权威,村主任说有就当是有,这才是“表面的无违”,就是“给面子”。

秋菊要的说法是什么?是赔礼道歉,也跟面子有关。村主任内心不服,还是同意按李公安的调解给钱,这是给李公安面子。秋菊难产,庆来叫不来在别村演戏看戏的村民,村主任能叫来,因为村主任面子大。秋菊抱着刚满月的孩子亲自去请村主任喝满月酒,这是给村主任面子。

(3)秋菊和村主任和解了吗?

这次冲突以人情平衡的方式解决了。《血缘与地缘》一篇指出“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互相地拖欠着未还的人情”。解决冲突的方法,可以靠复仇,也可以靠对方的施恩。按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滋贺秀三的说法,传统中国人的诉讼所要维持的是一种“常识性的正义衡平感觉”(滋贺秀三等著,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4)扩展讨论:村主任回来后会怎样?

这一部分可以讨论村主任是否还能有威信继续开展工作,村主任是否又因此与秋菊一家结怨等。也可以布置为课后思考题。

5.乡土社会未来的方向。

法律的介入呈现了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但是法律代表了未来的方向,介入并非多余。有的小组之前在报告中提出,乡土社会将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合一。费孝通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是看重本民族文化个性的。但是未来怎样,需要时间来证明。

(三)结语。

这节课我们用《乡土中国》中的概念进行案例分析,并且对费孝通没有展开的一些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但是乡土社会是极其复杂的。我读《平凡的世界》,主角孙少平有句话,说农村的社会“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深觉认同。乡村是非常复杂的,费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个侧面,我们虽然对费孝通文中没有展开的几个概念又进行了扩展性探讨,但是仍旧是窥豹一斑。大家可以做一些扩展阅读,比如费孝通《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三章《家》。

(四)布置作业。

1.对课上提出的一些概念比如男尊女卑、面子、人情进行探讨,写一篇小论文。

2.模仿《乡土中国》,试写一节《城市中国》或《城市上海》《里弄上海》。

语文教学设计:七年级第六单元单元整体说课

你是否也有奇妙梦想-,是否梦想有一天能骑上哈利波特的扫帚,大战外星人,本单元选编的课文虽然体裁多样,但他们却有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我们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请保持住那份难得的想象,争取写下来,没准你就是中国的安徒生!

二、说单元内容。

分课概说。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皇帝的新装》是童话,《诗二首》是诗歌,《女娲造人》是神话,《寓言四则》有中外寓言个两则,它们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皇帝的新装》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

《诗二首》凭借想象,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

《女娲造人》是神话想象奇特,那位伟大的创世神——女娲,实际上是人类不息工作,不断思考的化身,全文洋溢着创造的快乐。

《寓言四则》里有中外寓言各两则。这些短小的文字中蕴含着无尽的做人的道理,或讽刺自以为是,或嘲弄得意忘形,或阐述“说“之难,或说明流言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可谓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这些文章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想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三、说单元目标。

语文应用。

1、美读课文,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文章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练习朗读和默读,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3、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注意思考这类文章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操。

语文审美。

1、调动已有的阅读积累,熟读课文,掌握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基础上,仔细品读课文中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揣摩精彩语句的巧妙。

2、用课内学习的方法和获得的体验扩展课外阅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这类文章的对自己的启发意义。

3、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激发向往真善美的情感。

语文研究,

1、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读原著,读相关资料,还可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理解。

2、进行一次课后小型的课外阅读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精神。

3、学习运用点评的方式,以三言两语表述自己的观点。学完本单元后,在拟题目写一篇探究心得。

四、说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论”,要求我教学时要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为了避免讨论的无序性和保证学习的效果,我在学生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注意适时地点拨,尽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引导他们提炼概括文中的深刻意蕴,使学生学有所得。

具体而言,我借助多媒体。

课件。

课堂讨论法鉴赏分析法扩写表演(配音法)等形式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直接体现,我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寓言四则》一、了解寓言文体的特点。二、联系生活多角度理解寓言。三、改造文本,产生新寓意。

六、说单元训练提示。

易错点提示。

字音字形。

易读错的字赏赐滑稽骇人听闻笼罩女娲腿跛飘渺杞人忧天。

易写错的字御聘爵士莽莽榛榛踉跄何遽喇叭。

词语运用语素分析。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做区别。语境分析,在原句中画出关键词作为区别的参考。善用排除,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同时也要做记号。语感判断。

语段概括,概括时首先抓住关键词,关键句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再对应题干要求进行整理使之有条理。

诗歌欣赏诗歌鉴赏时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其次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再次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最后通读全诗,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

七、说设计理念。

紧扣统编教材的核心理念立德树人,从课文的内容和教学出发,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发挥语文教科书的教书育人的独特优势。

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本单元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想象丽,选取了有想象力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自由驰骋想象力。

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听说读写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同时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绪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先生,留给我们丰富的社会学研究成果。他的家乡江苏吴江在他曾二十六次考察访问的江村设立了费孝通纪念馆。纪念馆主要围绕“差序格局”“志在富民”“文化自觉”三个主题词布展,以图片和实物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观性和教育性,但这种展出方式较难激起参观者对其相关作品的阅读欲望。学者陆也夫曾说过,“研讨一个学者的著作是对他的最高礼节”。

而《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重要代表作,在馆中只有一本书陈列。我们可否尝试为纪念馆策划一次《乡土中国》特展,设计几块展板,把这部作品介绍给大众,让观众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费老的作品,实现对他的真正纪念。

1、阅读与鉴赏。

通读《乡土中国》14章,通过对各章内容的概括和概念提炼,把握整本书的理论架构;重点研读部分章节,理解章节的内在逻辑,如概念与概念间的差异,概念与材料间的关联,材料的调查与选择,以及作者的论述思路等;通过阅读序言、后记等相关的背景材料,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

2、表达与交流。

能够运用简洁语言概括作品内容和本书的学术影响;能够运用简明而富于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所负责的展板内容;在策展讨论过程中,能够把对作品的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清晰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能够在小组交流中倾听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撰写解说词,并能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

3、实践活动。

在展览主题的确定过程中,学习用表格形式梳理各章节内容和核心概念;在展览大纲的编制过程中,学习运用思维导图表现研读内容的内在逻辑;在展板图文设计的过程中,学习运用ppt、pdf或手绘形式呈现个性化的展板设计;在相互评价中,学习如何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本活动围绕“为《乡土中国》策展”,设计了拟定主题、编制大纲、图文展示三个任务,分别对应通读、重点研读和迁移拓展三个学习层次。通过任务式学习,探索学术类著作的阅读方法,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学术类著作的经验。

具体包括“通读了解,拟定展览主题”“深入研读,编制展览大纲”“图文展示,交流评估”三组学习活动。在通读基础上理解书中关键概念,把握全书逻辑思路,理解全书围绕“乡土中国”这一概念所构建的理论体系,从“乡土”上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探寻民族的基因,看清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明了民族运行的内脉,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在策展的过程中,了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作家的智慧、情怀。学会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综合运用概括、比较、分析、评价等方式,培养阅读学术著作的能力。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于一体。

一、通读了解,拟定展览主题。

1、梳理作品内容。

在通读整部作品的基础上,将作品内容进行简要梳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提炼出每章的核心概念。

2、了解作家及作品地位。

通过阅读本书序言、后记,以及书籍查阅和网络搜索,了解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乡土中国》这部作品在其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和影响,形成300字左右的概述。

3、选择章节,拟定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从而确定展板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可聚焦某一章节,也可综合几个章节,并解释主题拟定的依据和理由。

设计说明:

这组活动意在通读《乡土中国》。该书围绕“乡土中国”提炼出了很多概念,这些构成了本书的理论体系,明晰这些概念,是读通这本书的关键。活动1旨在对全书14个章节的内容逐一梳理,通过梳理概括,明确各章的核心概念,从而对本书有一个整体把握。

由于是在已有的费孝通纪念馆中布展,在有限的空间内,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展示,还需了解作家成就和作品地位,而且学术著作的阅读也需要了解其学术价值,在了解其背景和价值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涵,活动2的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之所以要形成文字,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活动1和活动2是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3则要求在前两项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因为最终的`布展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

此活动旨在让每个学生根据各自研究的成果,充分表达,共同探讨,从而选择一致认可的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表格中要求填写“依据和理由”是为了不让此讨论流于空泛,且养成有理有据的表达习惯。至此,完成了第一大项任务即“拟定展览主题”。在此过程中,通读了作品,并梳理了作品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体系,明确了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

二、深入研读,编制展览大纲。

1、研读相关内容,制作思维导图。

结合拟定的主题,围绕选定的内容,重点研读,将相关内容的梳理提炼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思维导图的制作要考虑布展的需要。

2、讨论展板内容,确定展览板块。

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对展板的内容、数量和布局的考虑,经讨论最终形成本组布展方案,并确定人员分工。

设计说明:

第二大项任务是借助展览大纲的编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作品,在第一环节通读的基础上要读懂书中的内容,并触类旁通。

活动1,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针对选定的主题,梳理相关章节的内在逻辑,如概念与概念间的差异,概念与材料间的关联,材料的调查与选择,以及作者的论述思路等。思维导图是为布展的任务做准备的,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直观呈现研读的成果。

活动2,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在阐述交流中将对作品的研读推向深入,同时对布展方案也更了然于胸。

展板的数量、内容,展板内和展板间的布局,需要在各人阐述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形成统一意见。每个人都对布展方案有了整体的了解之后再进行分工,这样每个人的制作既有全局意识,又不至于任务太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培养。

三、图文展示,交流评估。

1、制作与修改。

组员分别制作所负责的展板,以ppt、pdf或手绘形式呈现,每块展板需配以说明性文字,如版面解说、设计意图等。组内交流各自的完成情况,集体讨论,修改定稿。

2、展示与交流。

在面向全班同学展示之前,组内撰写解说词,阐述小组对这部作品的阅读体会和布展的意图。在课堂交流中相互借鉴,听取他人意见。

3、发布与评价。

在同学和教师建议的基础上修改后发布在班级群,各组要设计出评价表,对其他组的设计逐一评价,并写出评价意见。

设计说明:

这项任务是在通读与读懂基础上的迁移运用,在图文展示中体现对作品的认知,是整个活动的成果展示环节。

活动1,学生在独立制作展板的过程中需要对所负责的部分有更精致准确的呈现,甚至有个性化的表达,这个表达就是对作品的提炼和诠释,所选择或设计的图文要体现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组内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每一次的交流都是一次深入的研读过程。

活动2,设计了撰写解说词的任务,除了向全班展示的需要外,也是对作品阅读和布展意图的再梳理,对布展的解说也是对阅读的汇报,读、写、说、听在这个环节中都得到了体现。活动3是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以开放式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激励和反思。

把评价表的制定交给学生,一方面,使他们参与了整个制作过程,更有发言权,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另一方面,在评价维度和权重的设置上,也更能体现他们对作品和布展的认知程度。各组在相互评价中,既能思考吸取他人长处,也能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知。

《乡土中国》中那些从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生活中提炼出的概念和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今社会是否还适用?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在读懂此部学术著作的同时,也可以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请围绕你们小组的展板主题,设计一个辩论赛的辩题,并分别代表正方和反方进行一辩陈词,时间2分钟,各400字左右。

设计说明:

此测评是前面活动的延续,引导学生将作家笔下的传统社会特征与当今社会现实相联系,这也是学生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自觉会产生的思维联系,在批判性的思考中提升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该测评分两个部分:

一是辩题的拟定,考查的是对之前所研究主题的辩证思考和语言表达的精准。

二是辩词的撰写,考查的是阅读、整合、思辨和表达的综合运用能力。评价时,需综合考虑这两个部分的完成情况。前者占20%,可根据是否符合主题、是否有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语言表达是否精准等评定;后者占80%,可根据概念理解的准确性、阐述的逻辑性、佐证材料的适切度以及语言表达的流畅度等评定。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精选】

1、了解课文大意,以及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2、熟练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人的方法。

3、分析陶渊明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的思想性格。

4、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体会作者高尚的节操人格。

体会学习本文的写人的方法,学习通过分析人物遭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情感志向。

体会分析重点语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两句话的含义。

一、读文,谈话入课,析题。

1、质疑。

2、为谁作传,他为什么称为“五柳先生”?

3、我们学过五柳先生写过的诗文吗?

二、新授:

1学生背诵《归园田居》,指出作者抒发的志向。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歌抒发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和高尚的节操,表现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由此进入时代背景的介绍:东晋末年,社*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社会上充满了虚伪和欺诈,这就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3、引入到对写人手法以及人物性格等特点的分析。提问: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生活和志趣的。请读课文,完成下表: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穿:短褐穿结吃:箪瓢屡空。

人物态度自娱,颇以示志忘怀得失晏如也。

精神风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四、难点的突破。

1、谈话引入难点句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爱读书的喜好,还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师生共同分析。

2、评价分析陶渊明对于贫困生活的态度:“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首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次,这句话原本是谁评价谁的?第三,作者在这里使用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精神面貌的深入理解。

五、根据表格总结全课:

1、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3、他生活过得怎样?

4、他耐得住这样的贫穷?

学生齐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仿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柳先生是一个:自得其乐,安贫乐道,品德高尚的隐士。

六、思维延伸: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对于人物的写法,依照本文,为自己或你熟悉的人作一个小传。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本堂课完成的是“勾画圈点,争取读懂”“反复阅读,把握”这样的目的和任务。它以学生预习的初次批注为前提,以学生的初读感受作为教学起点,以批读的对象、方式作为抓手指导学生以提要钩玄的方式把握学术著作的行文思路和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教学符合课程改革新理念,能体现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是他根据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他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与其他社会体系特征特别是“西洋社会”的特征加以比较,提出了刻画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这本书由14篇文章构成“论文集”,在五六万字的规模下容纳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概念。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又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具有严密体系的学术专著。因此需要逐篇精读,厘清概念,继而全面、深刻地理解全书观点,梳理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通过目标导向、任务描述、批读提示、原著信息、核心概念、主要观念的梳理,阅读导引、批注﹒心得的启迪,以及课后思考与探究等各方面帮助学生真正读懂读通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本节课面向的是整本书阅读的第二节导读课,针对单篇单章节的精读。学生此前多未接受批读训练,没有形成批读习惯,批读较不规范。如果有批读,也大多呈现为感悟式批读,批读方法和类型较单一,对象不明确。韩愈《进学解》中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本课旨在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保持。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

批注示范,总结批读;

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语料助推,拓展批读。

多媒体、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学生材料:《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书》导学案。

教学环境:学生4——6人组成小组。

教学活动一:导入思考,引出批读。

教师活动一:情感导入《乡土中国》,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学术著作的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韩愈:“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提要,要就是提炼文章的结构脉络。钩玄,就是探求精深的道理。

教学目标展示。

本节课以“乡土本色”一文为例。

从情感导入,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更乐于阅读本文2分钟。

教学活动一:把握思路,预备批读;

教师活动一: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指明“论点”概念,明确中心论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提要——记事者必提其要。

2.布置任务:向组内同学展示你的思维导图,推出一份你们认为最棒的,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一:交流思维导图,学生互相点评。

教学活动二:批注示范,归纳方法;

钩玄——纂言者必钩其玄。

教师活动二:请归纳出导学案中的批注角度。

学生活动二:归纳能总结学术文章的批注方法,展示交流。

学生活动三:小组讨论并展示。

教师活动三:整理学生回答,总结归纳并板书。

让学生从自学过程中真正感知批注方式。

教学活动四:学生展示,互相点评。

教师活动五:请根据刚才学习的批注方法,结合助推资料,对书中“阅读导引”涉及的句子及核心概念进行批注。(5分钟)。

学生活动四:批注并展示,互相点评欣赏。

教师活动六:点拨评价趁热打铁,课上批注并展示,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总结。

2.有选择地对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回答;

3.对自己感兴趣、读有所得之处进行批注(不少于50条);

4.将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需要进一步研讨的问题列出来(3-5个);

5.同桌之间交换批注文字;

在两周时间内完成《乡土中国》批读记录单,并就如何批注学术著作进行总结(200字左右)。

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体教学设计

1、阅读序言与后记,了解费孝通的学术成就及社会贡献,感受作者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学术精神。

2、宏观把握《乡土中国》一书的内容主旨,并对社会学有初步了解。

3、基本了解阅读《乡土中国》的意义与方法,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阶段任务。

1、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序言及后记的阅读,并在自己有感触、有疑惑的地方做标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2、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有意收集民国年间学术大师的照片与事迹,以增强课堂的活跃度(建议阅读岳南的《南渡北归》)。

能概述费孝通的学术历程与成就,能说出《乡土中国》的写作背景及意义价值。

一、慧眼鉴英雄,伟业伴磨难。

1、导入语: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社会学领域,费孝通先生绝对配得上“大师”这一头衔。从今天开始,我们就细细品读费先生的著作,慢慢走近这位大师。

2、屏幕上出现五位学术名流的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哪位是费孝通先生。

明确:这五位学界泰斗依次是吴文藻、梁思成、钱钟书、费孝通、季羡林。

教师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做如下几点补充:

(1)吴文藻先生是费孝通的社会学老师,梁思成、钱钟书都曾与费孝通共事,季羡林曾与费孝通同学。他们都是中国学界的泰斗。

(2)这些照片都是几位学术泰斗年轻时的照片,学者不必既老又丑。

(3)因为长期从事思考,这些学者都很长寿,外界对于科学精英早逝的报道是片面概括。

3、请一位同学描绘费孝通的外貌特征。

明确:设置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观察,不求统一答案。

4、了解费孝通先生的成就与贡献。

明确:先请学生复述《乡土中国整本阅读“学教评”》(以下简称《学教评》)里对费孝通的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1)学术成就:费孝通先生是我国社会学奠基者,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曾被许多西方大学列为社会学必读书籍。直至今日,社会学的研究生考试还经常将这些书上的概念术语作为高频考点。

(2)社会贡献:费孝通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经他指导的苏南地区创造了经济奇迹。

(3)文化贡献:费孝通先生晚年时所倡导的“美美与共”的文化原则与西方的文化冲突论两相对立,为全球文化融合贡献了全新的东方智慧。

(4)出示费孝通秘书张冠生对费孝通一生的概括语:少年早慧,青年成名,中年成器,盛年成“鬼”,晚年成仁,暮年得道,可谓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张冠生《费孝通传》)。

二、读序言后记,瞰全书概貌。

温儒敏先生说,读学术类书籍先要粗读。而了解全书内容最快的方式是速读书的序言、后记和目录。现在我们就《乡土中国》一书的序言和后记做一些交流。

提问与交流1:《重刊序言》里交代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乡土中国》的写法不同于作者之前的作品,是从具体社会里提取一些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结构。

提问与交流2:读完《后记》,大家对社会学这门学科有了哪些了解?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它与哲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界限很难区分;

(3)因为界限模糊,社会学一度遭人歧视,社会学研究有责任振兴这门学科;

(4)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学将来还有可能继续分化。

教师补充:(1)社会学三巨头是卡尔马克思、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

(2)马克斯韦伯为“社会学”所下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提问与交流3:浏览全书目录之后,你能推测《乡土中国》的大体内容吗?

明确:从目录来看,《乡土中国》一书重在分析中国基层。

提问与交流4:《后记》中对瑶山调查悲惨经历的记述给了你哪些启迪?

明确:(1)对于社会学而言,田野调查极为重要,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第一手的研究材料,但田野调查又是极其艰辛的,有时还非常危险。

(2)费先生叙述这件往事时,态度严谨客观,没有刻意渲染,又能表明自己对逝者的悲痛以及对前妻学术贡献的尊重。

(3)作为一流学者,费孝通身上既有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又有谦和稳重的治学态度。

三、论读书方法,明学习任务。

1、学术类书籍整本书“五步阅读法”。

(1)浏览目录,大致了解书的结构;

(2)粗读,粗读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3)细读,逐字逐句,借助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得体悟;

(4)研读,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

(5)重读,每次会有不同的感悟。

2、思维导图解析。

(1)何谓思维导图?

[明确]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

(2)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做读书笔记?

(3)出示范例,讲解思维导图绘制的关键点。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乡土中国》一书的课堂学习时间为9课时,0.5个学分。根据《乡土中国》各章节之间联结的紧密度,可以划分为6部分,设计为6课时;再依据整本书阅读的规律和检测要求,另外设置3课时。具体如下表所示,开展整本书阅读期间,可以按照此进度进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