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移范文(19篇)

时间:2023-12-25 13:39:33 作者:书香墨

四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接下来是一份详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希望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将图形分两次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认识沿斜线方向平移的困难。

教学方法:观察、课件演示、讲授等方法。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程序:

1、出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雪橇、滴水、缆车等),回忆是什么数学知识。

2、说说下图分别是怎样平移的。

(1)、

重点解决平移的方向。

(2)、

重点让学生回顾平移的距离是怎样确定的。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

(3)、说说火箭图是怎样平移的?

小结:在平移时要考虑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板书。

1、出示下图。

(1)、先指导学生认清原来的位置和最后的位置。

(2)、思考,可以怎样移动,沿什么方向?

学生汇报,使学生认识到可以向下移动,再向右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再向下移动。

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情况。

(4)、学生汇报。

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他们结合作品进行介绍(注意体现不同的方法)。

(5)、了解全班学生完成的情况。

教师小结,并以电脑演示:可以先确定一个点,接着将这个点向右平移6格,连成图形,再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一次移动后的图形向下平移4格。

(6)、思考除了以上两种平移的方法外,还有别的平移方法吗?

教师在图上介绍沿斜线方向平移,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困难。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观察,认清原来与后来的位置,然后尝试解决。

反馈交流,你是怎样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方法,进行演示。

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怎样平移?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画图,然后请学生在电脑上介绍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做必要的补充和指导。

核对答案,并进行订正。

3、解决实际问题。

(1)、思考,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什么地方用到过平移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线的画法。

让学生根据的平移的知识画出指定距离的平行线。

思考,在画的过程中,谁在平移?

(2)、

先指导学生认识必要的方向、路名,然后请学生思考可以怎样平移才能回家?

哪一条路线,老师会走的多一些呢?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猜测。

在今天的学习中,对于平移,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掌握的怎样?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一、平移和旋转属于抽象的几何概念,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难度。

二、要让学生初步的感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概念无需掌握,但特点的感知需要大量表象进行建立。

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观察开、关窗户,拉窗帘,开关门、电风扇等现象,让学生描述窗户和窗帘头的运动,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各自特点。

通过学习与比较,孩子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运动能较好的进行判断。

但是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学生掌握依然非常有难度。在做了近3节课的练习后,仍然有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有问题。可见学生空间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

1、要知道平移几格,你要看哪里?怎么确定?通过多个图形的变化练习让孩子们感受到要确定平移几格,应该先在要平移的图形中确定一个点或者一条线。

2、怎样找对应点?让学生练习在平移后的图形中找到相应的点和线,数出对应的点或线中的方格。如果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精讲细练,但发现平移依然是难点。仍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巩固方法,熟练画法,才可能让学生较好的掌握。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移与平行》教案

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两点:

1、开课首先解决本课的难点之一:“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内”的感知与理解。

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内的理解一直是这节教材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首先以生活中的实例——两种十字路口直观地感知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内,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从而引入新课教学。

2、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从学生进行分类到平行概念的的基本建立过程中,教师把探究的任务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分类时产生思想的碰撞而投入辩论,在辩论中进入想象与证实,使“两条直线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的”这一现象变的清晰明了。

整节课的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这样的一节概念性比较强的课,我在教学时,新课只用了15分钟差不多,这明显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挑战,对于好生来说,影响可能不大,但对于班级里的比较落后的学生肯定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垂直与平行》的教学实践的反思,使我更加明确了教师精心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自主探索、操作实践的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是何等重要。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得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移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谈话,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复习平移的知识。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移范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重、难点:本节课主要来学习图形的平移,理解平移的含义,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由原始图形经过怎样的平移得到的,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感受平移。

出示汽车图片,请你说一说汽车是怎样运动的?

出示电梯图片,请你说一说电梯是怎样运动的?

出示蝴蝶图片展开,请你说一说蝴蝶图片展开是怎样运动的?

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样的运动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好,就以大家说的来命名(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二、怎样平移。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亭子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习过的平移方法,看他先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可以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尝试着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再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平移。(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小组交流。

反馈汇报。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电脑演示三种方法。

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再次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

三、练习平移。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出示小船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对应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设计运用,引入生活。

(1)出示梯形图:按要求移动。

(2)出示船图:如果你现在是一名轮船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到达指定地点,那么,你能用哪些不同的平移方法做到呢?试一试吧!

要求:为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不同的方法,最后在全班交流。

3画平移后的图形。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可以吗?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4)转换练习。

教师出示一把直角三角尺,并投影出示格子纸。

把三角尺向下平移5格再向左平移3格;。

把三角尺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3格;。

个别学生上台按要求操作演示。(同桌练习,一人提要求,一人操作)。

4体验平移的价值。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65页第3题,按书上办法操作。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在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

(4)学生尝试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板书设计:图形的平移。

形状、大小位置。

平移不变变了。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合作探究图形在方格图上平移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格数。

说教学用具。

课件、动画视频、图片、操作卡片。

说教学策略。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在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环境教学,主要的教学策略有: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动手实践,拓展应用;运用媒体,整合资源;自主小结,体验成功。

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游乐园项目的平移和旋转。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游乐园项目运动方式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通过谈话“游乐园“,了解学生对游乐园的熟悉程度,出示图片认识各种游乐项目,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游乐园,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声音、表情表现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尝试把运动方式起名,了解平移和旋转,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再次回到游乐项目的卡片中,将学生带入游乐园的情境中,然后就问学生: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我再创设体验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卡片以及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平移的特征,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说出身边有关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同时将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区分,在比较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设计了小练习(1)(2),内化新知。

三、解释拓展,灵活运用平移与旋转解决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二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同时,在这一环节教学后进行的是本课的重难点教学,经过了前三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已经感觉疲惫,不免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平移和旋转的手工,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新闻视频黄河博物馆平移搬家,让学生感受平移的力量,自由表达其感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出示操作学具,合作探究小猫怎样才能吃到小鱼和老鼠?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让学生都参与数一数的练习。通过想一想,试一试,小组合作探究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格数的不同方法。最后通过与学生一起利用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创编舞蹈,再次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受平移和旋转。

四、课堂小结。

与学生交流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感受?

在最后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改变过去由老师总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教案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来感知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掌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以后学习习近平行线,三角形的`分类以及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打好基础。

(二)设计理念。

结合教材的这一特点,我本着体现生活实践数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变,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接触、感悟到的大量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建立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通过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最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课前小研究”、作业纸。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并结合我校生本教育的理念,设计了“课前小研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我发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教学过程。

(一)感知图形变换。

1、(自定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自运作)研究展示,初次生成。

3、(自调节)辨析内化,发现规律。

4、(自激励)列举现象,深化认识。

(二)研究平移距离。

1、(自定向)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2、(自运作)操作探究,突破难点。

3、(自调节)辨析争论,掌握方法。

4、(自激励)解决问题,形成技能。

四、说板书。

平移旋转。

小火车小缆车摩天轮旋转椅。

方向距离。

向右平移5格。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写上加强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便于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积累经验。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平行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体验,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平行、相交及互相垂直。

2、理解掌握画垂线的方法,能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1、教具:电脑及课件,投影,三角尺,铅垂线等。

2、学具:三角尺,正方形的纸或长方形的纸,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小盒等。

一、导入:

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画完后在组内交流,看看自己与其他同学画的是否相同?师选取有代表性的画法,投影展示。通过辨析请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顺势启发: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相交,平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相交。(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一)认识“互相垂直”

1、动手摆一摆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直线相交得到四个角,将这四个角标上序号,互相说说各是什么角?当其中一个角是直角时其它三个角是什么角?(汇报)

2、引发思考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课件示范用三角尺直角去量)多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3、揭示概念

(课件出示)两条直线开始相交,然后一条直线转动,成直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师: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同桌选一个自己刚才所画的图标上字母互说。

4、辨析质疑

(1)“互相”是什么意思?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3)互相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二)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折一折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动手尝试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

2、摸一摸说一说

以小组为单位,指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上的那些边是互相垂直的。说一说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3、画一画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三、实践应用

1、p22练一练第2题

2、测身高、比赛跳高(量高度)

3、p23小实验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习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感悟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

事实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对于一个三年级学生而言,其心理活动的表征往往是“先求总和,再除以人数”。而这一心理运算对学生而言,其直观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终运算后得出的结果又是如何成为这组数据的代表的,其意义的“联结点”对学生而言更是很难直接建立。由此可见,仅仅从“比较的维度”揭示平均数的意义,潜藏着学生难以跨越、且教师也很难察觉的认知障碍与思维断点。

于是,教师将备课的思维焦点再次落到“数据的代表”上来。能不能从“数据的代表”的角度,重新为平均数寻找一条诞生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本节课的尝试。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活动1【活动】一、建立意义

(一)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1.谈话:

(1)上个星期,于老师和体育来老师比赛投篮,1分钟看谁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赛结果?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数据,请你判断一下,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课件分别依次出示来老师和于老师三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2.提问:

(1)我们俩谁投篮的水平更高一些?为什么?

预设:分别计算出两位老师三次投篮的总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小结: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要想比较谁的水平高我们经常先把总数算出来,看总数谁多。

(2)观察观察数据,还有别的办法很快地比较出我们俩谁的水平高吗?

预设:直接将两位老师每次投篮的个数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提问: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结:如果每一次投篮的数量一样,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一次的成绩作为我投篮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问:选择哪个数量来代表来老师的投篮水平呀?那于老师呢?方便不方便?

(二)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1.谈话:不过,我可不服气,就找了一个理由:你是体育老师,我是数学老师,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结果来老师还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问:

(1)你们说于老师再投一次的话,会不会对我目前投篮的成绩有影响?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师最后一次投篮的结果?(课件出示于老师第四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4)你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几个?

a.谈话:有很多同学有自己的想法了,请你试着在图上圈一圈、画一画,或者在图下面写一写、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b.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补少

预设:从第四次投的7个中拿出3个分别给前3次各1个,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个。

谈话:你这个办法可真好!这样一移实际就是把几次不相等的数匀乎匀乎,看起来每次都一样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有个名字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问:还有同学用计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的个数。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预设:3+3+3+7=14(个)16÷4=4(个)于老师平均每次投中了4个。

谈话:实际上就是把于老师四次投中的个数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书:先合后分)

小结: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一样多了,数学上我们把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3、3、3、7的平均数是4。

活动2【讲授】二、深化理解

提问:

1.那你们觉得于老师要是再投一次的话,这个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2.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个,你们觉得于老师投篮的整体水平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3.你可没算,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诉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4.那我要想让我的投篮水平再上涨一点儿,你们觉得我得投几个?算算我投篮的水平上涨了没有?(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5.要想让我投篮的整体水平上升点,你觉得我这次得投几个才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于老师第五次1分钟投篮的成绩)

活动3【练习】三、拓展提升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1.估计平均数(课件出示)

提问:

(1)不能算,直接看,有这样5个数据,估计一下平均数可能会是几呢?

(2)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数是5呢?平均数可不可能是2,为什么?

(3)真的是5吗?你怎么知道是5?用计算的方法会算吗?怎么算?

2.判断直条所在位置(课件出示)

提问:

(1)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第五个数据如果我也要画一个直条,它会在这条红线上面?还是在红线下面?请同学们用投票器进行选择。

(2)来选一个代表,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在红线的下面?

【设计意图:变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数逆求部分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问: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个人都是160厘米吗?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推理判断,深化对平均数的理解。】

2.平均水深(课件出示)

(1)提问:

a.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2)谈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真实的情形吗?(利用课件,呈现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3)小结:虽然平均水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条小河水深的总体情况,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处的深度。看来,平均数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当,也会给我们带来麻烦,甚至发生危险,今后我们还会研究中位数、众数……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要联系实际去思考,平均数只有用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复习内容]:课本第103、104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重难点]:。

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

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准备]:课件。

[复习方法]: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

1、学校花圃里兰花比菊花少10盆。

(1)已知菊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盆?

(2)已知兰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x头。

奶牛:

3倍。

草牛:

20头。

让学生看图说题意,提出数学问题。

二、找等量关系。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描述“什么量等于什么量”。

1、爷爷今年68岁,比小明的年龄大58岁。

2、小芳家今年七月份用电比六月份多50千瓦时。

3、牧场里,绵羊头数比山羊的3倍还多20.

三、解方程。

2x-6.8=3.55x+3x=16.8。

学生之间说解法。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

两辆车一共运水70箱,第二辆车比第一辆多运12箱。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学生解方程,然后互相交流。

4、展示结果。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页的第11~15题。

教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重点: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

难点: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一、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不同的数字打交道,想一想我们在做什么事情能够用到数字。(打电话、人民币的面值等)

师:都读完了吗?我想请同学来讲一讲古代的人是怎样来计数的?(学生介绍)

你总结的真好!

师:谁能对古代人的计数法做一个评价呢?(学生发言)

太棒了!

师:因为这些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许多不便,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用计数符号计数

(出示ppt)

师:这些计数符号我们就叫做数字。谁来讲一讲,都有哪些数字?(生:说三种数字)

师:和以前的计数方法比起来,感觉怎么样?(方便了很多)

师:有一个罗马人,他来到中国想买茶叶,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店铺,掌柜的问他,你想买多少斤呢?于是他把一张写着罗马数字茶叶斤数的纸条拿给中国的掌柜看,你们说中国的掌柜看到这张纸条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不知道买多少斤)

师:我们可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示ppt)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等等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答:自然数)对吗?刚才他读的时候你发现,这里面没有发现谁的身影呢?(生:没有0)

师:请问0表示什么呢?(生: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用)

师:同意吗?那0是不是自然数?是!非常好!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话?(0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师:在生活中啊,我们还会遇到一些比亿以内的数还要大的数,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出示ppt,在我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当中一共这么多人,这个数字怎么读呢?( 生读)

师:你能这么块就把这个数字读出来了啊!介绍一下你的方法!(生: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一级,分三级读出来)

师: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数字都用到了哪些计数单位?(生回答)

生:是这样的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我们先在亿位上播一颗珠子,表示1个亿,一起接着数,播到第10颗珠子了,该怎么办呢?(亿位上珠子都播回去,在十亿上播一颗珠子)

师:亿和十亿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生:10个一亿是十亿 师板书 再请同学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比十亿更大的计数单位呢?生:百亿和千亿

师:再请一为同学来读一读。

师:现在再来读这个数字就容易了对吧!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师:请问1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9呢?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师:这些计数单位之间都有这样的关系吗?咱们一起仿照这种形式开火车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找一找这句话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生:相邻。为什么?

师:介绍关于十进制的资料

师:生活中不光只有十进制计数法,还有其他进位制的计数方法,我们来看一看,介绍资料

师:学习了这些知识,咱们可以用它来解决问题了

练习题

这个数的最高数位在什么位上?这个数大吗?

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课是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内容,该课内容是在学生对所学图形进行初步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项研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角、锐角、直角、钝角,并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产生并具备了各类三角形的表面感知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而本节课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通过分类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能按照不同分类标准给三角形分类。

难点: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区分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和各种学具。

教具、学具:彩色卡纸,各类三角形卡片,剪刀、量角器,直尺,白纸等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中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教学过程。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拼成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观察会说出这些图形是由不同的三角形拼成的。于是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给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板书课题)。这样设计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分享,从而体验学习的快乐。

活动一:自学。

首先出示学习要求:

1.观察这12个三角形的角和边,你会分类吗?

2.有选择地利用学具,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根据你的分类,把它贴在彩色卡纸上。

这一环节,我采用尝试教学法,让学生在明确学习要求后,根据自己的发现和需求,有选择的利用学袋里的学具,尝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直尺量按边的长度分类;有的学生可能会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二: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分类的,说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对于三角形的分类你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的要求:

1.组长主持,每个人说说自己分类的方法和依据。

2.提出质疑,组内交流并记录。

3.整理组内的分类方法。

首先出示课件:学习内容和要求。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学生自学后,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分类方法,并且,明确各自的分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畅谈分类依据,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全组成员一起讨论,交流。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则深入各小组,参与学生的交流中。这样充分体现了老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活动三:分享。

分享要求:大方自信、声音洪亮、分工有序。

倾听要求: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在学生明确了展示的步骤和要求后,分别请两个小组在全班分享不同的分类方法。老师则根据学生的分享相机进行板书。

分享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按照三角形的角进行分类的,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啊?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学生可能会问: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老师板书: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评价,例如你们说的真好,真详细等等。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点评和表扬。

另一个分享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是根据边的长短来分的,也是分三类。一类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类是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此时,老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或者是评价。学生可能会问:这三类三角形叫什么名字呢?学生可能答不上来,老师借此机会,利用课间演示,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并板书。老师补充说明这两类三角形都是包含在一般三角形里,是属于特殊的三角形(板书)。此时,同样的鼓励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评价。学生可能还会问: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吗?这里,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并在课间上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然后板书:等边三角形也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上面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总结出三角形分类的方法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劳动成果被展示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互结合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智慧岛寻宝的练习:

练习一:猜一猜。、

通过猜一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和区分按角分的三角形的特征。这里,要重点交流第三幅图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会猜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可能会猜是一个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也有学生可能会猜不能确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在只知道一个锐角的情况下,三角形的类型是不确定的。

练习二:折一折。

正方形纸片沿图中虚线折成的两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通过折一折这一动手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练习三:找一找。

通过找一找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各类三角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今天学习的知识介绍给你的父母和朋友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班级内模拟的说一说,可以请老师来做朋友,也可以请学生来做朋友。这样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对本节课总结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操作,感知各类三角形的不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抽象出各类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加深认识,体验发现,拓展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分类方法。

四、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三角形的分类及特征,板面简洁,学生一目了然,同时,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渗透了集合思想。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生活中的小数。

师: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小数的存在,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回答)。

我们一起来看,教室里有几个同学在进行测量。但是,他们测量的一边长1米,但是另一边不够1米,用米做单位,不够1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揭示课题:小数的意义。

关于小数你想知道些什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本中的新知识:“小数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

1.提出探究问题,引出小数的性质。

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

1-1.反馈交流。请学生结合图说明自己的想法。

师:米还可以写成0.1米。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小数0.1米。

师: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

箭头指向30的地方怎么表示?0.3米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可以看出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0.1,3份是0.3,用分数表:。

0.3的计数单位是0.1,的计数单位是。所以0.3表示3个0.1。

同理得出:指向7的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1-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也写作0.1。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师:刚才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1米。

箭头指向4的地方怎么表示?0.04米是怎样得到的?

同理得出:指向8箭头,用分数和小数分别怎么表示?

2-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也写作0.01。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师:刚才0.001米是怎样得到的?谁来说一说。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用分数表示是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箭头指向6的地方怎么表示?0.006米是怎样得到的?

3-2.抽象概括: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也写作0.001。

刚才我们分的是一米,用整数“1”来表示,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实际应用中,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像0.1、0.2、0.01、0.52、0.625等都是小数。

5、各部分名称:

(以0.625为例来说明)小数中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十分位,十分位上2表示2个0.1,3表示3个0.1,因此十分位上的计数单位是0.1,也可以说成是十分之一;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百分位,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01);小数点右边第三位是千分位,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0.001);。

归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2.小数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十分之几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是三位小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当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购物小票作为购买凭证,可以用于退换货。如果你无法提供购物小票,就难以退换,非常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初级用法2】:精细记账的凭据。

相信很多精于理财的女人们,平时都有记账的习惯。但每个人记账的习惯,都会略有不同!

有些人是随手记(实时记账),而有些人是凭记忆汇总账,还有些人是依据“信用卡对账单”来记账。

其中,随手记(实时记账)较为麻烦;凭记忆记账,则容易出现偏差;信用卡对账单,则只有消费金额和消费地点,但对所购之物没有明确标示。以上三种记账方法,都存有潜在的bug!

所以,请暂且保留好购物小票,无论是超市消费的,还是商场购物的。在完成记账精细说明后,再妥善处理这堆购物小票。

【中高级用法】:只买折扣商品。

姑娘们肯定都有过小编接下来描述的类似经历吧?!

刚刚买完某件奢侈品大牌家的衣服,几天后再去逛商场时,你会愤怒地发现那件衣服“居!然!打!折!了!!”(而且折扣幅度很大!)。

而自己刚买的那件,早已剪了标签…穿过2次…洗过1回。想退换,那真心是没办法啦!瞬间整个人哪儿都不好啦!心里各种觉得那叫一个亏!

所以,请暂时保留好你的购物小票!

此时无需再愤怒啦!你只需让营业员包好那件已打折的、跟自己之前购买的那件一模一样的衣服,然后用折扣价,把它买下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你是不是脑子进水啦?!

不,重点现在才开始!——然后,退了它!(退货时,使用购买之前那件——非折扣衣服的购物小票!!)这样你就能得到非折扣的退款啦!

如果文字描述你没看明白的话,请看图示说明(如下图所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并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分析、比较并概括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2.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两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它们的大小不变,后两组小数中的小数没有变,小数点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1.创设情境:孙悟空打妖怪。

2.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

(板书: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辅助学生,试探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1.引导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1)让学生观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思考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倍数关系。

(2)提醒学生“扩大了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之间的区别,规范学生的用词。

2.联系新旧知识,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秘密。

(1)让学生把这些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

(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问学生把以毫米为单位的数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那金箍棒的长短发生变化了吗?引导学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样的。

(3)通过整数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4)观察小数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5)提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小数又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6)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7)四人小组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

(8)观察整数,由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到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移动两者之间的规律。

(四)引导学生,自探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2.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

3.小组讨论参考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5.交流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

(五)小结归纳,感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1.让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和向左的规律。

2.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小数点的重要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测量实际生活中的物体

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自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电子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3、出示课件,师读题: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说出阴影部分两个图形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说出是怎么知道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2、测量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测量的?

4、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看到这里你们觉得长方形面积与边长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5、师小结: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

那么你们可以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

6、学生说,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巩固练习

p 98做一做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p99第一题

(四)、拓展

1、你们真能干,知道了怎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你们身边有长方形的物体吗?想知道它们的面积吗?(学生分小组合作)

2、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5、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

北师大第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7页。

本节课以xx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读、写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万级、亿级等更打的数,了解了数位顺序表为本节课学习大数的读、写奠定基础。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2、经历自主探索大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3、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数的良好习惯。

能正确地读、写大数。

教具:课件

学具:自制数位顺序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每隔5年就会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来了解我们国家现阶段的人口数量。你知道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在哪一年吗?谁知道我国的总人口大约是多少?你知道我们河南的`人口数量吗?这节课我们就站在数学的角度来学习《人口普查》(板书课题)。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情境调动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欲望。

1、读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北京、安徽、香港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我国的人口总数以及北京、安徽、香港人口数都很大,那么如何读这些大数呢?同学们可以借助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先独立思索,然后跟你的小组成员们交流交流!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总结读法:先分数级,然后一级一级地往下读,无论是哪个数级都按照各级数的读法来读,然后再每级的后面添上“亿”或“万”,个级可以省略计数单位“一(个)”

2、写数方法探索

课件出示广东、台湾、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图片,再出示文字表示的数据。

师:刚才大家探索读数方法的精神头可是值得表扬,那你能写出广东、台湾、澳门的人口数吗?借助刚才的读法和数位顺序表自己独立探索吧!

找生在黑板上扮演出三个城市的人口数。

总结写法:在读的过程中了解每个大数有几个数级,每级是多少个、多少万或多少亿,然后一级一级或一个一个地写。注意,千万位和万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的要用0来占位。

3、讨论巩固如何读数、写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读数时,可以从低位起分出四位一级,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地往下读;写数时,要高位起分出数级,一级一级地写。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图片、题卡。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184=243=252=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第48页6--9。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