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1-19 21:32:38 作者:文锋

教学计划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一项具体工作方案。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计划的范例,希望能给教师们带来一些教学设计的灵感。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通过几次磨课,自己对这一课时的内容也越来越清晰。感谢数学组的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也非常感谢经开区举办的这次活动,带给我更多的是一种“看见”,让我得以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中锻炼了自己的心智,也提高了对教材的认识。

特别是听了六一小学的数学老师胡老师的这节课,我收获颇多。符号意识作为数学十大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核,在胡老师的课堂之初就非常自然地呈现,从人物直接抽象出符号——圆圈、三角或者数字等等,为最后的运用埋下伏笔。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另外,通过反思,我发现自己之前对教材的理解,对搭配的知识框架还是没有很好的建立。

教参上明确写明对本课时的要求: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排列组合问题,因此所教内容不要超出教材要求的水平。同时,在教学中也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我之前备课时也看到了,但是没有放在心上,这是我的一大过失。

知识框架应该从导入——新知——应用,这样一以贯之。然而备课时(稿1稿2)我并没有认真的对习题进行深入思考,设置的习题到底能不能承载巩固新知的作用?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学生的问题还体现的不够明显,但是我终于在磨课展示之后幡然醒悟。设置的习题有问题,于是回来之后立马对自己的教案、ppt进行了调整。在教授完新知之后应该立马对新知进行同类型的习题巩固,比如:用3、5和7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此模型的理解,又在巩固中对方法有了更深的感悟。接着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是不是任意给出3个数字,都能写出6个两位数呢?如果有学生能举出一组含0的数字,这节课的深度就得以显现了。如:用4、0和2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学生通过做题发现:最高位上不能为0。

当然除了这些不足,还留存一点点令自己满意的瞬间,我非常享受每次课堂中与学生对话,呈现各种方法并命名的时刻(交换法,固定法)。通过对话引导,使学生发现自己所写出的方法的规律,并通过观察每种方法的特点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命名,帮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对我来说,这节课展示的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也带给我了不小的打击。但是痛定思痛,及时反思与调整,我也收获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来自于看见别人的闪光点,来自于同事的建议,也来自于自己向好的心为自己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反思,加油成长,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好。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卡。

首先让我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来学做一节手操,好吗?

过渡语: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瞧......

3.再次感知,找到规律。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那么8棵树、9棵树之间又有多少个间隔呢?

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谁来汇报一下?

边板书边说: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停顿)那你们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隔呢?

那20棵树呢?

那30棵呢?(2人说)。

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1.基本练习:

师:近几年南昌市容有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一个个休闲广场的建立,一条条街道的逐步亮化,南昌市已成为一座具有内涵与魅力的花园城市。最近,我了解到有关胜利路步行街有这样一些信息。

那同学们能根据题中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第二步为什么要加1?

师:刚才这道题同学们解答得很顺利。

师:现在把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看看你们是不是还能很顺利的解答?

师问:第一步求到的是什么?

师:虽然邓老师对这道题做了一些改变,但是还是没有难倒同学们,那刚才在做这两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题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可以先思考再讨论)。

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第一题是根据总长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路灯的盏数,而第二题是根据路灯的盏数找到间隔数,再利用间隔数求出总长,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2.变式练习:

师:20xx年最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你们知道是谁?他们就是航天英雄聂海胜和费俊龙,神六号的成功发射,让人们欢心鼓舞,作为一名中国人也为之自豪。你们知道吗,宇航员叔叔他们是每2小时(师读题)。

听了这3位同学的想法,你们会支持谁?说说理由!

3.综合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数学广角》一课。课后,我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与本低年组全体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的思考。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和习惯。难点是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有序搭配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搭配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简单的搭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我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创新的理解是这样的:用好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学内容变为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

二、课堂中的几个亮点。

《课标》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点一:在情境中,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让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课前我准备好数学用具,每一组两套用具。让学生参与活动并记录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搭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亮点二:探究新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各抒己见,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们怎样才能有序的搭配?于是我设计了学生独立思考环节:让学生在明确目的之后,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思维发生了碰撞,由此得到正确的搭配方法。它既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避免重复、遗漏,为学新知而学;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搭配方法的认识体验,并从直观的实际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不足的地方。

不足一: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在提出怎样有序搭配时,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不足二: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

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我自身认为自己在教学语言、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学习,今后我将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个台阶。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充分挖掘素材的教学功能,渗透数学思想。

本节课选择的四个教学素材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价值,各种数学思想分层次、分步骤地借助素材的探讨进行渗透。比如在服装搭配这一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明白怎样找出一种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搭配方法;在早餐搭配环节中重点是在有序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个性化、简洁化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明白各种不同的搭配可以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同时在素材的搭配种类上也有了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样的道理,握手游戏的安排也不是比赛搭配的重复,而且进行了活动化、游戏化的设置,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对素材有步骤、有层次的探究,学生组合的思想、有序的思想、符号化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与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三、本节课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部分学生间出现的错误信息,没有充分展开,失去了很多的生成资源。

2、生活化素材如何上出数学味做的不够。

3、搭配问题的探讨还要将数学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考虑。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单元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及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把简单排列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简单排列的思想和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合影。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合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属于浅显的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初看教材,我甚至没有看懂教材上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数学知识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学这部分知识又能解决什么问题。我的心里一点底也没有。通过看教材,我发现这部分知识还真挺有意思。但讲起来却不是很容易。

于是我认真钻研了教材、课标与教学参考,终于有了清晰的思路。我相信只要认真钻研,精心准备,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就能游刃有余,就能上好这节课。

正如我所想,这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学生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是一门没有缺憾的艺术,我的感觉和刘改荣老师一样,总觉得这堂课不够生动,该有的高潮没有掀起。大概是我急于求成,课堂上引导的太多,限制了孩子们的发挥,再加上有老师听课,学生有点拘谨吧。

总之,本节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全班学生针对这类问题都能快速做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我也算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我觉得,有时敢于尝试,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大胆的迈出去,才有成功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一节实践活动课。我在《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学生”,使学生建立“做数学”的理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实效性。课前我认真研究了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创新处理。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通过让学生连一连(配餐)、摆一摆、配一配(服装搭配);做一做(朋友间握手)、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的过程,从搭配材料的数目上力争体现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的过程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学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开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连一连、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d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d迁移应用”。努力挖掘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素材,找准结合点,力求做到在每个环节上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活动的时空,不断地拓宽数学实践活动的平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

2.注重层次性和思考性。

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如“学校餐厅”三天配菜,由易到难,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本节课我尽量设计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这些教学内容很具有层次性和思考性。如: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都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布置让学生猜猜老师的电话号码,加深对搭配问题的理解。

3.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如:在练习中我设计了“朋友握手”、“服装搭配”、“设计动物园参观的路线”。这样的教学内容呈现能使练习充满了情趣,用现实的生活情景激活了学生的记忆,巩固了所学知识。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于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验证巩固、延伸拓展。

4、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用数学眼光去观察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一种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感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则是检验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如在活动二的“搭配星期三的菜谱”教学中,我是这样教学的:

教学中力求做到问题的提出具体、明确、到位。有效的引导学生思维有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抓住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水到渠成的让学生掌握了搭配的规律并提升归纳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基本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重要理念。而且每一情境生动有趣、环环相扣。

上完这节课后,感想颇多。除了对本课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安排进行反思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地反思。在细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觉得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关注个体差异不够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是有效性,在一个班级的全体中,每个学生的差异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时时关注差生的转化工作。在提出问题时优先让差生回答,如果差生都能理解了,也就意味着全体都理解了;在做课堂作业时教师应该关注差生的'完成情况,将错误纠正在当堂;在开始自主探究时,教师应提出:“不懂的同学请举手,也可以来到老师的身边和老师一起合作。”;在反馈是也要时时关注差生,发现他们的思维误区。只有这样做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改进。

在本课中关注他人评价方面落实得还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评价,事实上,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应该从其他渠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数学课程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他人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表现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是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他人评价能够使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有机会互相解释、争辩,有机会帮助理解、加深所学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认真听课、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这样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单一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主动、自我表现反思、自我教育、自我表现发展,形成了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这节《搭配中的学问》的课堂教学,虽然关注了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使数学教学更具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认识到“原来搭配中也有那么多的数学知识呀!”学生由衷地发出了感叹!但是,课堂教学总是有许多的遗憾、许多的瑕疵,在许多的细节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指正和帮助。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的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

《数学广角》搭配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单元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及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把简单排列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简单排列的思想和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合影。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合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数学广角搭配数字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101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过程,感受数学与预设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的数学思想方法,用有序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写有0、1、3、5的4张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内容。

1、激趣导入。

师打开课件,课件出现密码二字。

师:课件提示我们输入密码,老师的密码是1和2组成的两位数,密码有可能是什么呢?生齐声回答。

师:我们现在把以上密码输入进去,看看能不能打开课件。输入密码,打开课件。

师:哇!你们用聪明的小脑袋__了密码,打开了课件。

2、探究新知。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数学广角——搭配”(板书)。

师:听说今天水上乐园可以免费进入,并且还有可能得到奖品。欢欢、乐乐和多多一听就特别激动,马上动身朝水上乐园走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跟随这三位小朋友一起去水上乐园一探究竟呢?生:想!

师:三位小朋友来到水上乐园门口,发现门口贴了一道数学题,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做出这道数学题就可以免费进入水上乐园。

出示例题: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学生齐声读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数字卡片,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摆一摆,写一写,找出答案。学生合作交流。汇报结果。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摆的少呢?谁能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每次拿其中的两个数字,先摆出一个数,然后用调换的方法得出另一个新数。师:这是一种方法,如果数据比较多,这种方法是不是就比较混乱?不合适。

生:先固定一个数字在前面,首位不能是0,把1放在前面,0放在后面,组成10;后面摆3,组成13;后面摆5,组成15;把3放在前面,后面摆0,组成30;后面摆1,组成31;后面摆5,组成35;同理组成50、51、53。

师:这种方法更棒。我们可不可以先固定后面一位数,然后排前面的数?生:可以。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用固定个位的方法再找一遍这些两位数。师:同学们已经把所有可能的两位数找出来了。

可不可以用数学算式来计算结果呢?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1生回答。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结果呢?生:相同。

师:所以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要开拓思路,尝试多种方法求解,这样你们才会越来越聪明。

师:现在欢欢、乐乐和多多三位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进入了水上乐园。水上乐园里的活动项目很多,其中划船的游戏最受欢迎。三位小朋友来到划船场地,终于等到一艘空船,上面恰好有三个座位,可是他们该按什么样的顺序坐上去呢?同学们,现在你们帮他们三个排一下座位,看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呢?同桌之间交流思想,然后把结果写出来。

生汇报结果(同样要用到先固定一个位子的方法,然后去搭配剩余两个位子)。

师:经过一番玩耍之后,到了回家的时间,三位小朋友向出口走去。这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还有机会领取奖品,于是拿来一个密码箱,奖品就在密码箱中。师:大家观察一下,密码由几位数字组成?生:两位。

师:第一位数字可能是哪些数字?生:0、1、2、3、4、5。师:第二位数呢?

生:0、1、2、3、4、5。

师:我们最多需要尝试多少次才能打开密码箱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一写,画一画,然后同桌之间交流心得。生汇报结果。

师:你是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呢?可不可以列算式直接计算出结果呢?

师:经过一一尝试后,欢欢、乐乐和多多终于打开了密码箱,多亏了同学们的帮忙!他们在密码箱里发现了奖品——5个相同的海豚公仔,每人至少得到1公仔,请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奖励方法?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写出所有可能。生汇报结果。

3、小结。

解决搭配问题,必须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所有可能一一排列出来。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学会用“连线”、“字母表示”等方法解决搭配问题,增强符号感;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2、在交流中,体验到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倾听与表述能力。

教学准备:纸制衣服、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的好朋友小小要到少年宫去玩,小小打开自己的小衣柜,找出了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2件上衣,2件下装,小小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法呢?边说边板书:搭配。

二.展开。

1、衣服的搭配。

师:这里有一张练习纸,你可以把结果写在上边;这里还有一个信封,里面装着纸做的衣服,同学们需要的话可以用。想想怎样汇报,别人才听得明白。有困难的话,老师和你一起研究。(学生活动)。

交流。(适时引导并板书连线)。

(让学生评价,你听懂了吗?他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好在什么地方?师概括:“不重复、不遗漏”,可以把“有条理、有序”写在黑板上。)。

师:妈妈送给小小的节日礼物是一件白色的短袖衫,现在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想一想,怎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直接写算式或者连线表示都可以),如果需要摆的.同学,可以到老师这里再领取一件上衣。

(板书连线)。

小结:在刚才的几次搭配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思考,这也是我们今天在搭配中的学到的学问了。(补充板书)。

师:能干的孩子们动了手、动了脑,配出了这么多的穿法,小小选了其中的一套,高高兴兴地和同学一起去少年宫了。

2、路线中的搭配。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活动,展示方法。

(师:怎样表示最清楚呢?)你对他们的表示方法有什么评价?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游戏中的搭配。

好,小朋友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思考问题很有条理。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4、数字搭配。

打完了乒乓球,他们来到一个数学游戏教室。其中有个数字组合游戏,我们也一起来玩吧!

请听题:用三个数字1、2、3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停顿几秒后抢答。)。

1、2、3、4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呢?想一想,写一写。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数学中的搭配问题,你知道搭配中有什么学问呢?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教案人教版三年级古诗

《数学广角》搭配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单元目的在于教学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思想及方法。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以故事为主线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把简单排列思想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感知简单排列的思想和方法。我觉得在本节课中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得比较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整节课始终用创设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积极性。首先由“密码”这个情境引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再引导学生用二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过渡到引导学生用三个数字探索排列组合的规律。其次为了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又创设了三人合影的问题。

二、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新课程》强调,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3个实践操作的机会:找密码、合影。通过创设“找密码”中有趣的数字排列,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合影”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三、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设计时,注意选则合作的时机与形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在教学关键点时,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我选择了让学生同桌合作;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前,都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尽量保证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适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

数学实践活动中,虽然学生意识到了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文章越改越精彩,一节好课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课堂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好课。

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的教学设计

课本104页至107页。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让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一课时

课件

1、我想考考同学们: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

2、这节课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

1、出示课件、同学们,每天“阳光体育”时间你们都做了哪些运动?

2、老师调查其中一个小组的体育爱好情况:第三小组喜欢踢毽子的有哪些同学?(假设7人)喜欢跳绳的有哪些同学?(假设8人)有没有两样都喜欢的?(假设3人)

3、老师在讲台的两边分别画了两个圈:左边黄色的圈表示喜欢踢毽子的,右边红色的圈表示喜欢跳绳的。

5、问题出在哪儿呢?谁有好的建议以指导他们站到他们该站的.位置?

7、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想法?(适时肯定学生合理的想法。)

在100多年前,英国有一位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用一个图很方便地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让老师来展示给大家看。

9、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

2、光荣榜,看看这些同学获奖情况、回答问题。

1、今天我们遇到的数学问题都有什么共同特征?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集合

三年级数学《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搭配活动中,初步掌握搭配的规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掌握搭配的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搭配。

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的家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脚下,碧波荡漾,溢彩流光的黑龙江畔,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森林里。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有春季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池,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的洁白世界。这里物产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师:老师就来自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想)。

师: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老师的家乡看一看。

2、感受搭配。

生:说理由。

3、引出课题:他这样搭配即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又不重复,不遗漏。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搭配。

1、服装搭配。

生:能。

师:好,不要着急!你们看在每个小组的材料袋中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操作学具。先听听要求:组内同学先认真的研究一下,怎样搭配,并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分工合作,开始行动吧!

2、发现方法。

师:下面哪个小组的代表愿意把你们的搭配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从衣服入手,为了更加直观,我们采用连线的方法。(用每件衣服分别和两条裤子进行搭配。)。

生2:我们小组是从裤子入手,采用了用字母表示的方法。(用每条裤子分别和三件衣服进行搭配。)。

生3:……。

小结:这样搭配即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又不重复,不遗漏。

三、联系生活、正确搭配。

1、观察路线图。

从萝北到太平沟有几种不同的路线可走。请看路线图(出示课件:萝北到太平沟路线图)。

2、搭配路线。

师:请同学们同桌为一组,搭配一下从萝北到太平沟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路线?

生:汇报。(六种方法)。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简单的方法来记录搭配的路线吗?(字母、数字等)。

生比较:由车站――收费站――延兴――太平沟这条路最近,我们就选择这条路线吧!现在就去欣赏太平沟的美丽景色。(出示:太平沟风光录像)。

3、发现规律。

你这么快就有答案了!别急,给其他同学一些思考的时间好吗?

(生思考、汇报)。

生汇报。

生1:我是用3×2知道了有几种方法。

生2:我是用2×3知道了有几种方法。

小结:经过这么多的搭配活动,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知道有几种搭配方法。这真是一个重要的发现,你们可真了不起。

四、知识拓展、强化搭配。

1、词语搭配。

观光太平沟之后,同学们的感想一定不同,请你们再用大屏幕上的词语连成一句话,(出示课件:词语搭配)做到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先试一试。(生自由读)。

(恭喜优胜组,其他小组的同学其实也答对了,但要注意提快速度,我们继续努力好吗?)。

2、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搭配事例。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哪些关于搭配的问题?你是怎样搭配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搭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其实还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动脑筋,找规律,就能够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

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三年级《搭配中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让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等活动探索搭配的方法与结果,初步体验分类、分步计数及数形结合的方法。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教学难点:能够有序地搭配,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2、猜一猜。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大胆的猜想开始的。

1、到底有多少种?猜想需要验证哦。你能不能用简便的方法把各种不同的穿法记录下来,比如你可以用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上衣和下装。

2、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吧。

1、小组讨论。(出示讨论要求)。

2、分组汇报。

预设1:一套衣服是由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组成的,可以先选定一件上衣,用它去搭配3件不同的.下装,有3种穿法;再用另一件上衣分别搭配3件不同的下装,又有3种穿法。一共有两个三种,就是六种。(固定上衣法)。

预设2:先选花裙,分别去搭配两件不同的上衣,有两种穿法;再用长裤去搭配两件上衣又有两种;最后用灰裙去搭配两件上衣,也有两种,一共6种。(固定下装法)。

预设3:用圆表示上衣,用三角形表示下装,表示t恤,用它搭配三件下装,有3种不同的穿法;表示外套,用它搭配三件下装,也有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6种穿法。

预设4:我们组是用字母表示的,a表示上衣,b表示下装,在它们右下角标上数字以区别不同的上下装。像这样,每条连线表示一种穿法,共6种。

3、小结:

(1)先选好上衣,再分别去搭配所有的下装,或者先选好下装,再分别去搭配所有的上衣,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答案,我们将这种思考称为“有序思考”。

(2)用图形、字母等符号来表示更简洁明确。

1、巩固练习。

(1)搭配早餐。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

(2)送生日礼物。

2、课后拓展:数长方形。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并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的学问等着你们去发现、去探索,做生活的有心人吧,世界一定会因你们的发现而变得更加美好!

后记:潘老师此篇教学设计为参加县级优质课评选的导学案,经过激烈的竞争,潘老师不负众望,在县级优质课评选中摘得头冠!

人教版三年级下搭配教学设计

39.一批货物,已经运走了8吨,剩下的是运走的5倍.这批货物一共有多少吨?

41.一场球赛从14:45开始,到16:18结束.这场球赛进行了多长时间?

45.每袋盐重500克,6袋盐一共有多少克?合多少千克?

47.工厂每天可生产406个玩具熊,照这样计算,5天一共生产多少个玩具熊?

50.每辆卡车一次可装4吨货物.用8辆这样的卡车运5次,一共可运货物多少吨?

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课后教学反思

我执教了《数学广角》一课。课后,我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感受与本低年组全体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反思如下。

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二),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和习惯。难点是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有序搭配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搭配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简单的搭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我对教学内容的有效选择与创新的理解是这样的:用好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去做出理性的重建,把教学内容变为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

《课标》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在以下几个环节做了精心的安排:

亮点一:在情境中,学习新知的必要性让三年级的学生理解搭配,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一个情境,使他们在情境中有所感悟。因此我让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课前我准备好数学用具,每一组两套用具。让学生参与活动并记录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出搭配?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亮点二:探究新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各抒己见,顺势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于是提出了:我们怎样才能有序的搭配?于是我设计了学生独立思考环节:让学生在明确目的之后,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思维发生了碰撞,由此得到正确的搭配方法。它既挖掘知识的内涵,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避免重复、遗漏,为学新知而学;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搭配方法的认识体验,并从直观的实际中感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足一:未能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在提出怎样有序搭配时,这时我应该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切实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我自身认为自己在教学语言、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机智方面还需要学习,今后我将会努力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在有效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上在上一个台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