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悯农教学设计大全(19篇)

时间:2023-12-28 15:22:51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提前预判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教学顺利进行。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在班级与孩子们共同诵读了古诗——《牧童》。《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以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这样五个教学环节:

(一)、以悠扬的笛声、生动的画面入手,走进《牧童》。

课堂伊始,我先播放了一组牧童生活图景,并配以欢快的笛声,让学生边看边听。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安排,我旨在“快乐”二字上展开教学,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走进课堂。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认读多音字“铺”、生字“蓑”。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师生合作读出诗的节奏。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我主要抓住“铺”、“弄”、“卧”鼓励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首诗的特点是叙事抒情,情景交融。在读出画面的基础上,让学生入诗境,悟诗情。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而是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四)、探作者,体会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这对孩子们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自然,也是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要切合孩子的实际,因此,在此环节,通过让孩子看吕岩的资料,捕捉信息来探究诗人对悠闲自乐生活的向往,并再次引领学生诵读古诗。这不仅使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上来,更是学生的情感在回归和升华,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展阅读,体会诗作美。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赏析。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的有机融合,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词,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博大精深。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给学生营造出了很好的读诗氛围,学生参与读诗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将诗读成画,由画悟情,动情诵读的效果较好。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将诗中意象进行更有机的组合,使之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更完整的画面?如何打造更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学习再上一个层次……我将在深思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寻求前进的道路。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

指导书写两个生字。

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

前两句:

(1)、“铺”的读音。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

(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

读后问:这两句写谁?

后一句什么意思?

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诗词,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另一位唐代诗人栖蟾也写过一首《牧童》: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宋代诗人黄庭坚自幼聪颖,七岁就写了一首《牧童》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词唐储光羲。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

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

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

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五、作业,把诗改写成短文。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要写清。

要求合理想象:之前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去草地,在草地发生什么,牧童的心理活动以及心情。你还可以想想作者怎么看到这个景象的,作者什么感受,什么心情。

板书                      牧童。

七八里       宽阔。

(景)。

三四声       静。

卧月明       安详、恬静     (事)。

作者:超脱自然、对安逸自然生活的向往。

语文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a、指名读。

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背诵古诗。

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嫦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嫦娥》一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嫦娥》的背后是一个神话故事,在教学时应做适当拓展,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为后面的口语交际做准备。

这首诗内涵丰富,字词较深,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朗读感悟,想象体会的方式。使学生对古诗描述的形象有所感悟,对古诗饱含的情感有所体会,激发起他们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对神话故事的喜爱。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顺学而导,因此,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为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1、认识“烛、晓”两个生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和神话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一)今天,老师把一位美丽的仙女请到我们的课堂,看看她是谁。(出。

示嫦娥的图片)。

(二)关于嫦娥,有这么一个传说。

(三)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四)嫦娥离开了心爱的丈夫,在月宫里过得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

(五)跟老师写课题。(提示:女字作为部首时,这一横不能冒出头。)。

设计意图:理解《嫦娥》这首古诗,必须对《嫦娥奔月》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而故事的引入,又能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一)读准确。

1、自由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认读“烛、晓”两个生字。

3、认读“烛影、晓星、屏风”三个词。

4、朗读古诗。

(二)读出节奏。

1、咱们读诗,讲究的是节奏和韵律,谁来有节奏地读这首诗?

2、能听出他的节奏吗?

3、师生合作读(老师跟大家一起读怎么样?)。

设计意图:有层次的读诗,从读准字音,到读得有节奏,步步深入。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回顾理解诗意的方法?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的意思。

3、同桌交流。

五、品读古诗,体会嫦娥心情。

(一)嫦娥在月宫里心情怎样?诗中哪个字直接写出嫦娥的心情?(悔)。

(二)你能给“悔”字组词吗?

(嫦娥后悔什么?你能把嫦娥的心情读出来吗?)。

(三)嫦娥为什么后悔?(预设:因为她想念后羿、因为她在月宫里过得很不开心……)。

(四)你从哪里看出嫦娥不开心?(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结:正是因为每个夜晚都感到孤独寂寞,所以嫦娥才后悔。谁来读出嫦娥的心情?(出示后两句)。

(六)抓住“深”和“渐”字体会前两句,并指导朗读。

小结:漫漫长夜中,嫦娥孤零零的一个人,每夜陪伴她的只有――云母屏风烛影深,看到的也只是――长河渐落晓星沉,她的心情会怎样?――齐读后两句。

(九)、(配乐引读)。

是呀!住在这华美的月宫中,嫦娥感觉不到幸福――齐读古诗。

虽然能长生不老,没有亲人的陪伴,嫦娥丝毫都感觉不到快乐!――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这个环节以“读”为核心,以“品”为依托,以“情”为主线,让学生走入情境,走进嫦娥内心。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想象中还原古诗情境,“使其言皆出自我口”。这时候的“读”已经成为一种读者与作者间共鸣的催化剂。

六、了解诗人背景,体会诗人感情。

1、课件出示诗人背景资料,老师介绍。(背景音乐)。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说什么?

3、内心孤寂的诗人望着月亮,想起传说中寂寞无伴的嫦娥,他会对嫦娥说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写下来。(课件出示:我会写)。

5、诗人的心情全都化作了一首诗。(齐读古诗)。

6、(配乐朗读)谁来当诗人,把你的心情融入诗中读一读。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的背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而创设一个想象写话的情境,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与诗人的心灵作一次近距离的对话,把读、想、写相结合起来,加深感悟,从而体会作者借由“嫦娥”所抒发的孤寂之情。

七、感情,检查背诵。

1、我们来分角色读,女生当嫦娥,男生当李商隐,看谁的朗读能打动老师。

3、检查背诵。

4、全体起立!让我们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这首诗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在这一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八、拓展读诗,激发阅读兴趣。

(一)、今天我们不仅学了一首古诗,还听到了一个动听的神话故事,同学们还知道那些神话故事呢?很多诗人根据这些故事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是老师搜集到的几句,我们一起来读吧!

(二)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度,故事的摇篮,还有许多经典的古诗和神话故事等着你们去阅读,让我们与经典为友,和故事相伴!

设计意图:回归到单元主题-----阅读神话故事,通过学习这首诗,激发学生主动去阅读更多的古诗,更多的神话故事,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理念:

本科时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是以“童年”为专题编写的,《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

教科书选编这首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学习,理解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丰富语言积累;三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意图是通过故事引入,从作者的特殊性入手,制造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我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下步骤,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助学习精神。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教师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我安排这个环节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想象,在读中悟出诗意。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意在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将学生引入古诗描绘的意境。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熟读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知道,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古诗五年级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件。

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旋律、节奏,培养学生演唱二声部合唱的能力。

2、感受切分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把这种节奏所表达的快乐情绪用歌声表达出来。

3、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并用自己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体验歌曲活泼的情绪。

2、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羊、白云、鲜花、绿草。。。)录音资料、电子琴、歌谱。

导入:牧童。

一、激情导入:

1、教师放一段录音,学生听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进教室。

(放音乐,歌曲的旋律)。

(师在有感情的旁白: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白云下面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远处,一个手拿羊鞭、身背着小笛的小孩子,赶着小黄牛和一群雪白可爱的小羊儿走了过来,小羊儿们看到清澈的水,高兴的在草地上打起了滚儿,津津有味的喝了起来,小孩儿也高兴的取出小笛吹起来,听,悠扬的笛声传来了。。。。。。)。

3、学生回答。

师:我们去的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我们仿佛来到了大草原,看见许多羊和牛。。。

4、请学生贴出画面。

a、师:那让我们把这美丽的地方贴出来吧。

b、学生选择背景画到黑板进行贴画。

c、点题,师:“猜猜看,牛羊是谁赶来的?牧童是什么意思?”

d、生:“牛羊是牧童赶来的”,“牧童就是放牧的儿童”。

e、贴出牧童课题。

二、学唱歌曲。

(一)、掌握节奏。

1、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老师不禁想起一首歌,你听。。。。。。”

2、全班听录音范唱,(出示歌谱)。

3、师:歌曲演唱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4、生:“非常高兴,热烈欢快的。。。。。。”

5、师: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6、生:二声部合唱。

7、学生慢速按节奏读第一段节奏。

8、出示切分节奏。

9、师:“切分节奏在歌曲里什么地方出现了?共出现了几次?”(让学生指出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

10、学生小组讨论。

11、师:“说说切分节奏为歌曲增添了哪些音乐色彩?”

12、生:“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音乐显得活泼,跳跃。”

13、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活泼、欢快的情绪朗读歌词好吗?”

14、生:“好”。

15、随音乐伴奏按节奏读歌词。(用欢快的情绪来读歌词)。

16、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比赛,分三组,每组一段,按节奏读歌词,,比一比哪组节奏准确并能表达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17、小组比赛。(老师进行评价)。

(二)、视唱曲谱。

1、出示高声部旋律。

2、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谱学习。比一比,看一看哪组学得最认真速度最快。”

3、小组进行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4、师:“老师检查一下,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在老师电子琴的伴奏下,演唱高声部旋律。”

5、学生采用拍手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切分的节奏,体会乐曲快乐的情绪。

6、学唱二声部旋律。

(1)、再听歌曲(完整播放歌曲)。

(2)、师:“你觉得这次播放的旋律和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有什么不同?哪句有和声?”学生回答,并指出歌曲的和声处。

(3)、教师出示二声部旋律。

(4)、分小组学唱第二、三句旋律。

(5)、师:“哪组哪组试试演唱其中的一句?”(师指导音准)。

(6)、小组进行演唱。

(7)、师:“我们来一个旋律接龙好吗?老师唱第一句,其他三句,每组一句。”

(8)、师:“太棒了”。

(9)、完整演唱歌曲主旋律。

(10)、两个声部完整的演唱歌曲旋律。

a、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

b、学生分两组进行合唱。

(12)、生:“好”。

(13)、分两声部进行填词演唱。

三、知识扩展:

1、师:“你们知道歌曲《牧童》是哪个地区的歌曲吗?”

2、生:“是蒙古族的,是外国的。。。。。。”

4、欣赏风景。

四、小结:课下寻找斯洛伐克的相关资料。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

3.  能解释指定的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4.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实验目标: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联系已知,理解这两首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能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绘山光水色的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1、  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瀑。

2、  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  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三、  学生初读诗句,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三个生字的音。 。

2、  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讨论:“烟”这里指云雾。可以观察插图。山峰上经常云雾缭绕,太阳光照射在云雾上,就呈现出一种美丽的紫红色的光彩,这就是“紫烟”。由于“紫烟”轻轻飘动,所以诗人说“生紫烟”。“生”,在这里就是发生,产生的意思。“生紫烟”就是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字用的特别好?说理由。

小结:这个“生”之用的特别好!他活生生地画出了香炉峰上的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让学生看图想象画面)也许香炉峰正是由此得名。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2、  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远远看去。水道,河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大河挂在山前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指导看图帮助学生理解、想象。

(这个“挂”字形象的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说明山势陡峭,水流得又急又快)。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飞流直下”写水流地飞泻。“三千尺”,不是一个确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形容瀑布极长,挂的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样?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教师进一步引导想象:山是绿的挂在绿色总的瀑布是白色的,山顶紫色的雨雾缭绕,颜色多么绚丽夺目;再加上静止的山峰,飞流的瀑布,正是动静相配,这画面多么神奇!诗人看呀,看呀,看入了神,嫌这样的描写还不够尽意,又用一个“疑”字展开想象。

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是可能是的意思。“九天”是天的最高一层。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那个字用的最好?

(“落”与“挂”一样用的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阿 !)。

4、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  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通过“生”、“挂”、“飞”、“落”等词的形象描绘,不难看出,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写法和奇特的想象,紧紧抓住山崖的陡峭,瀑布的湍急,云烟的缭绕等特点,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写出了庐山瀑布喷涌而初、倾泻直下的磅礴气势,从而给人以祖国山河壮美的感受。

6、  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让学生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颂、热爱之情。

7、  练习背诵。

五、 指导书写。

“瀑”“疑”要写的左窄右宽。

“瀑”的右下方不是“水”

练习用钢笔描红这首诗的生字。  。

六、作业 。

1、  背诵古诗。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附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绝句》,能有感情地背诵。

2.掌握本诗中的生字。

3.能根据自己的已知,发挥充分的想象,理解这首诗。

一、复习。

1、  背诵《望庐山瀑布》。

2、  《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  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他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杜甫写的。公元759年,杜甫到了四川,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在成都城郊浣花溪边建起了一座草堂。这个时候,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着草堂附近生气勃勃的景象,便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首小诗。

三、 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那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  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字的读音。

2、  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 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自由读诗句,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诗人重点抓住“鸣”、“上”两个动词让学生体会两种鸟儿的不同特点。黄鹂的叫声悦耳动听,它们成双成对地在刚抽嫩芽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地叫,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白鹭从稻田里、水沼边一个接一个的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上”字准确地描绘出一行白鹭翩然飞上天空是优美从容的姿态。整个画面黄、翠、白、青,色彩绚丽,鸣、上,动静结合,表达了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出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之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的四周,使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欣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欣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万里船”,是说成都与东吴之间路途遥远,是虚指)。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  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  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   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   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  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  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

1、  用钢笔描红,临写。

2、  背诵课文。

3、  抄写词语。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人教第九册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色彩的对比并进行涂色练习,引导同学能利用对比色来装点自身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的对比。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对比色。

教学用具:

教师:课件。

同学: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欣赏,使同学感受到对比色的强烈,在观察色轮表发现哪些颜色是对比色,它们有什么一起的特征,明白补色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

(1)出示课题——“万绿丛中一点红”。

(2)比较:相同的主体,不一样的背景,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2、发现:

(1)当一种颜色出现在另一种颜色上,人们在视觉上便会比较两种颜色。当两种颜色相差得远时,就会特显出另一种颜色。这就是对比了。

(2)观察色轮,发现三原色中任何两色相混所得的间色与另一原色互为对比色,即互为补色关系。

(3)在色相环上,直线相对的两种颜色配合,会发生强烈的对比。如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都称为对比色。

(4)引导同学欣赏课例,通过欣赏使同学认识到强烈对比使画面响亮,生气勃勃,可以更形象更生动地烘托出主体。

3、同学在色环上寻找尽可能多的对比色并尝试用水粉色表示出来。比一比那一组同学画出来的对比色最多。

第二课时。

1、欣赏作品;

绘画(高更、凡高、卢梭等)、雕塑、家居、服饰等诸多方面对比色的应用。同学提出自身的见解。

2、了解招贴画。

欣赏德国和俄国的对比色招贴画。

同学分组讨论:

什么是招贴画?

它们有什么特点?

了解元素:标题、主题图、标注语。

3、实践:

(1)以剪贴为主,用对比色组织一幅招贴画。

(2)同学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4、同学的作品展评:结合招贴画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要点开展点评。

施教时间:9月11—15号。

课后记。

同学通过观察色轮标明白了对比色,从作业反馈看大局部同学已经掌握了对比色的知识,但还有个别同学在具体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运用色彩对比,把几种对比色混合在一起反而没能很好地表示出对比的强烈。

人教第九册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掌握邻近色的调配规律。

2、用邻近色进行涂色练习。

3、感受色彩的魅力。

教学重点:

认识邻近色并掌握其调色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邻近色表示出和谐的色彩搭配和完整的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水粉颜料和绘画工具。

同学:水粉颜料,毛笔,调色盘,笔洗,报纸,抹布。

教学思路:

本课首先通过让同学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使他们感受到邻近色的和谐美;接着通过观察色轮表,明白邻近色之间的色彩关系和变化规律,并在多媒体的演示下理解邻近色的调配方法;最后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达到本课的学习目的。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

(1)播放录象,欣赏生活中的邻近色画面。

(2)出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3)复习对比色,比较邻近色与对比色的区别。

2、目标发展:

(1)什么是邻近色?(出示色轮)。

在色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如:

黄——黄绿——绿。

红紫——紫——蓝紫。

黄橙——橙——红橙。

(2)寻找邻近色(师生互动)。

a、家居图片。

b、生活图片。

c、建筑图片。

(3)欣赏画家作品,找出邻近色,并说说邻近色在画面中发生的效果:和谐。

(4)师示范邻近色的调配方法。

黄色里逐渐加大蓝色比例,最后变成绿色。

3、实践活动:

(1)作业:用邻近色组织一幅画面。

(2)同学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评。

施教时间:9月18—22号。

课后记。

使用水粉进行邻近色的练习,色彩的比例和加入水分的多少都影响同学的作品效果。水粉练习还应在今后加强。

人教第九册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适合纹样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图案装饰的一般规律,知道适合纹样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应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点、线、面等装饰方法和夸张、变形、省略等变化方法来对适合纹样进行装饰。培养同学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几何形、自然形等要素点、线、面来装饰适合图形的纹样。

教学难点:

运用点、线、面三要素和夸张、变形等变化方法来设计制作适合纹样。

教学具准备:

适合纹样图片资料、作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欣赏图案将同学带入美丽的图案中。

(图案自身的魅力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将同学带入美的情景中,激发同学的兴趣。)。

同学欣赏图案。

提出问题:刚刚欣赏的图案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它们的外形有的是我们数学中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生:有的外形像桃子、有的像树叶。

生:里面的图案类型有的是一个形象,有的是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

生:里面的图案跟外面的形状是一样的,也跟着是圆形、方形——。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观察的很仔细,说出了这些图案的特点)。

师总结同学的发言,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了解知识掌握方法。

师: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图案。来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

生讨论发言。

师:那我们同学想不想自身来做一做这样的图案呢?

我们在来仔细的观察欣赏一下,同时考虑以下的问题:

1)什么是适合纹样?

2)基本形有哪些?

3)我们可以有哪些填充的图案。

生欣赏、考虑、讨论。

师和生一起总结:1)适合纹样指适合于一定的外轮廓形状中的装饰纹样。适合纹样的形态要与外廓相吻合,就是说,在除去边框时,仍旧具有清晰的边框外形特征。2)可以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自然形、人造形等3)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来装饰,也可以用一个形象或者几个形象来装饰。

语文五年级《古诗词》教学设计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讲解一般的鉴赏方法。

(1)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2)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3)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4)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明主旨。

3、按照鉴赏内容分类训练,形成能力。

纵向:从时间上分成几个朝代,重点关注唐朝。

横向: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别及其代表作,分别练习。

4、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中就包含着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诗人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

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健,是不满浮华靡丽诗风而给诗坛带来清新刚健之风的“初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是他的从军、出塞之作,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为边塞诗代表作。

思想内容:它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强盛和同仇敌忾的民族心态。

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背景和来历: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情志:“泉路”、“灵旗”表达了宁死抗清的决心,“南冠”和“毅魄”既有誓死如归的悲壮,又有江山沦陷、诀别故土的悲愤。

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

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

前两句“斜日”和“天涯路”烘托离愁,让人体会到苍茫迷惘的意境,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知典故,看手法。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典故,托物咏史,“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用形象性的议论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和社稷安危,同时又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情。

古诗常用典故:“投笔”、“楼兰”、“鸿雁”、“尺素”、“折腰”、“东篱”、“折柳”、“雕虫”、“柳岸”等。

品语言,明主旨。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本诗运用“黑”、“金”、“燕脂”、“紫”、“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

“黑云压城”,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开”,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一)唐诗流派。

盛唐: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中唐:

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派韩愈、孟郊、李贺等。

晚唐: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二)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

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

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

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3分)。

答: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3分)。

答: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3分)。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答:

三、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3分)。

答: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答:)。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3分)。

答:

五、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2分)。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

答: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

六、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的特色。(3分)。

答: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3分)。

答: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3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2分)。

答: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2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答: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参考答案: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

三、绝句杜甫。

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的勇气。

五、赠柳李商隐。

1.答:留/柳。

2.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答:反映了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

六、新晴野望王维。

1.平淡质朴。

2.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民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

2.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意境。

2、让幼儿感受冬天的寒冷。

3、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1、学会朗诵古诗。

2、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古诗意境。

图片四张(春晓图片)、古诗视频、古诗意境视频、废旧白纸若干。

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

一、开始环节。

1、师生打招呼、课前律动(手指游戏)。

2、用玩偶企鹅宝宝引入话题。从寒冷的南极请来了企鹅宝宝,它今天给大班的宝宝们带来了古诗《江雪》。请宝宝们把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听,因为这首古诗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完之后,请宝宝们说一说是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片。(四首古诗意境图画)。

二、基本环节。

1、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两遍。

2、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黑板上的那一幅图画是描述这首古诗的,为什么?

3、老师再次朗诵古诗,请宝宝们边听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a、冬天的早上你睡的香吗?有不想起床的感觉吗?为什么?

b、谈谈冬季与夏季有什么不同?

c、早上爸爸妈妈叫你起床的时候,你会边起床边想什么呢?

4、根据图画讨论图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古诗意思(师生共同欣赏、播放古诗意境视频)。

a、这幅画描述的是什么季节?你们看见了什么?(千山鸟飞绝)。

b、路上有没有行人?猜猜路上为什么没有人?(万径人踪灭)。

c、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他穿着什么,头戴什么?(孤舟蓑笠翁)。

d、老爷爷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5、共同欣赏视频(幼儿跟读)。

三、结束环节。

玩撕纸(雪花)的游戏。

四、延伸环节。

1、把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让爸爸妈妈教画雪花和雪娃娃。

本节课,准备的开放性问题较多,幼儿能开动脑筋,大胆参与活动,连平日不爱张嘴说话的小宝宝都参与了互动。但是本节课内容太多,在撕纸游戏环节,宝宝们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尽兴。

五年级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萌发情感(课件:小姑娘受伤后鲜血直流,晕迷不醒。众人着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8课《她是我的朋友》,“她”就是(小姑娘)。

小姑娘伤势严重,如果不能补足她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的。输血迫在眉睫啊。那是否有人愿意给她献血呢?请大家用你喜欢的方式读5—14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老师充满哀伤和渴求的朗诵,激发学生用心朗读,用心感悟。)。

二、探究表现,体味内心。

(一)、有人愿意献血吗?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1、出示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看到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提问,归纳三个问题,其他随机解决。

(1)“一阵沉默之后”说明了什么?

(2)阮恒举手时为什么“颤抖”?

(3)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

3、重温读书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当我们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联系上下文读书找答案;小组组讨论;请教老师或同学等等)。

4、请大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先试着自己运用读书方法来解决,解决不了,再用其他办法。(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学习)。

5、汇报。

6、指导朗读。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读?

从同学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男孩输血前的害怕,犹豫却又非常勇敢。你能边做动作边读吗?在座位上试一试。

愿意读的站起来边做动作边读。

(二)由表及里,洞识内心。

1、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板:阮恒),他害怕过,犹豫过,但仍然数他最勇敢。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样想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再把6~10自然段读一读,把阮恒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

2、提问,出示4个重点句。

重点句1。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重点句2。

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重点句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重点句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3、刚才我们学习第5自然段的时候,同学们都很会学习,不但能发现问题,而且会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试着解决。你们有信心继续学好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些句子,看又产生什么疑问,自己想想办法解决。

4、学生自主选择方法学习,提问题,解决问题。

5、汇报。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老师努力建设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广阔的质疑空间,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6、指导朗读,深入体会阮恒的内心变化。

(1)请同学们选择你最想读好的句子,读一读。

(2)同学们读得真好,请大家推荐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一读。

请同学们看屏幕,边听边仔细观察小男孩的神情、动作。(配乐)。

(3)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在这些句子中写他哭的词有很多,你能找出来吗?

(4)“啜泣、呜咽、哭泣、抽泣”

你能把阮恒献血的过程演一演吗?老师来读句子,大家演一演,体会他内心的变化。

师读,生演。

(设计意图: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5)问:你为什么这样哭呢?

(6)如果你们是医生,你怎么用轻柔声音安慰他?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几名同学讲这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说的时候,他是怎样想的?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因素,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十分有益。)。

结束语:

让朋友间的这种爱心和友情永远留在我们心间,衷心地祝愿大家友谊地久天长!

四、作业设计。

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1.小姑娘得救了,阮恒也安然无恙,他们一起在孤儿院里生活、游戏,还会发生什么事。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一个小故事,要写清楚她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难度较大)。

2.观察生活中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事例,写在自己的作文或日记里,注意写清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

18她是我的朋友。

阮恒献血。

爱心友情。

人教第九册五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3、体会课文重点内容在表达上的效果。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谊。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你会想些什么?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快速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五题任做三题)。

1、“我”喜欢上了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那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我对运动衫的喜爱?)。

2、“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

3、“我”的`运动衫为什么会失而复得呢?

4、从“我”的运动衫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说说平时生活中曾经关心过你的人和事。

板书设计:

21*一件运动衫。

喜爱买到(得)。

买鞋退掉(失)。

康威用狗换(得)。

古诗三首五年级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五年级古诗《江雪》的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3.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2.根据题目,你能猜出这首诗是写些什么的?江上的雪景。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揭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了解古诗的大致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读诗。

1.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2.学生自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解释带点字。

径:

(1)“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齐读。

(2)“径”这个字我们在《山行》这首诗中学过。远上寒山石径斜。径的意思是——小路。

(3)那么这里万径人踪灭。万径就是——许多小路。

(4)刚好一万条吗?

(5)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千秋雪、万里船)(板书:虚指)。

(6)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千山”。意思就是——许许多多的山。

(7)谁还想来读一读?

“蓑笠翁”

(1)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蓑:平舌音翁:后鼻音一起再来读一读。

(2)“蓑笠翁”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这幅图中什么是簔?什么是笠?什么是翁?谁来说说?

整个词解释为:蓑衣斗笠渔翁行吗?怎么解释?

整个词的意思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请大家注意蓑笠两字的偏旁,蓑是草字头,笠是竹字头,为什么?

蓑:草字头下一个衰字,笠:竹字头下一个立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了。

(3)谁再来读一读诗。

5.我们一起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诗的停顿,在正音的过程中相机解释这些字词的意思,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释意。

1.关于古诗,我们古人有一种说法:诗中有画,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展开想象,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上有什么?)。

2.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边读边想。

3.学生交流,说诗意。

同学互说,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所以我采用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再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其实就是在解释诗句,但是对学生来说,比单单解释诗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各自把自己的点滴发现交流给同伴,在这互相的交流中,学生不但能从同伴那儿获取自己未曾发现的知识,而且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现。在交流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四、悟情。

(一)体会环境的寒冷寂静。

1.你怎么知道鸟都不出来了?解释:鸟飞绝。

怎么知道人都不出来了呢?解释:人踪灭。

3.如果没有这两个字眼,这该是一番多么热闹,多么繁华的景象啊!可是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

4.人鸟绝迹,画面上怎样来表现鸟飞绝,人踪灭,画上该画些什么?(怎样的雪?)。

6.这样的环境给你怎样的感觉?(板书:冷寂)。

7.为什么给你寒冷的感觉?

8.是啊,皑皑白雪覆盖了群山,让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山间的小路也因为厚厚的积雪而更加人迹罕至。这是一个多么寒冷的天气啊!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这冰天雪地的世界里。

9.这样的环境为什么给你寂静的感觉?

漫天大雪覆盖了千山万径,天地之间迷蒙一片,人鸟绝迹,寂寥无声。多么冷寂的景象啊!谁再来读?指名几个学生连读。

10.这是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这是个荒无人烟的世界,这是个缺乏生气的世界。让我们将这种感受带入诗中,一起来读古诗。(齐读)。

【设计意图】诗的题目是《江雪》,但是诗句中没有一个雪字,读来却让人感到寒气逼人。教学中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绝、灭”引导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一切,人鸟绝迹的画面,从而体会自然环境的寒冷寂静。

(二)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1.出示画面。

你能体会出这位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板书:孤独指导书写:

2.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孤独寂寞?

独钓:这么寒冷的天气其他人都不出来了,只有渔翁一人孤单单地在垂钓,多孤独呀。谁来读。(点红:独)。

3.这是一份怎样的孤独啊?请同学们读读全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同学们,这是一首藏头诗,我们读一读每一句诗开始第一个字:“千、万、孤、独”。体会一下,这是一般的孤独吗?这是非常非常的孤独啊!谁来把两句诗连起来读,读出这种万千孤独。

【设计意图】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所以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是在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教学中,我通过抓关键字、让学生看图、音乐渲染、感情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渔翁的孤独,使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深深地扎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1.同学们真不简单,从短短20个字中,读出了环境的寒冷凄凉,读出了渔翁的孤独寂寞。从渔翁的身上你还能读出什么?启发:他独自一人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钓鱼,你觉得渔翁怎么样?(板书:坚强不屈)。

是的,渔翁没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风抗雪,孤舟独钓,我们从他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读出渔翁的坚强。

生:你不冷吗?

生: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生:你是不是生活非常贫困,没有饭吃?

生:你为什么这么孤独?你有什么样的心事?

启发:这么冷的天钓得到鱼吗?

明明钓不到鱼,为什么还要冒雪出来钓鱼呢?

3.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吧。

4.生读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降职来到永州,他是那样孤独寂寞,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一片忠心无人理解,他心里非常苦闷,非常悲愤。但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仍然在孤独中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强地等待着希望的一天。

5.读了这段话,现在你知道这位孤独而又坚强的渔翁到底指谁?

这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呀。他要借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自己坚强不屈的决心。

现在我们再来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来问问柳宗元。

那飞雪漫天的冰冷世界,不就像他所处的那个环境吗?

(2)渔翁啊,这么冷的天,别人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呢?

(3)渔翁啊,你明知道冬天是钓不到鱼的,那你为什么还要出来钓鱼,你到底在钓什么呢?(提示:读读这段话最后一句)。

师总结:是啊,坚持自己的理想,决不向现实低头,相信总有一天一定能钓出自己希望的春天。

【设计意图】教学《江雪》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是不到位的,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这种感情学生不容易体会。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对渔翁的行为进行质疑,引出学生对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的思考。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孩子,与诗人所处的环境有着相当大的距离,所以质疑后以教师的导为主,点到为止。相信随着学生的成长,对于这首诗意境的体会将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是古诗的永恒魅力!

五、吟诗。

1.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把你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

尽管环境是那样地冷寂,心情是那样的孤独,但是柳宗元的内心还是那样地坚强。

2.带着我们的体会一起来朗读全诗,师配乐朗读。

3.生背诵。同学们读得这样好,能不能背出来呢?

4.学古诗,我们不仅可以读之、吟之,还可以歌之舞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根据《江雪》谱成的歌曲。

5.诗歌读的时候是一种韵味,唱的时候又有一番风味。课后,大家可以去学着唱唱。

【设计意图】理解了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以达到进一步内化、吸收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唱唱、背背,积累古诗,别有一番韵味。

六、拓展。

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2.指名读。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个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

(2)不同点:

时间不同: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景色不同: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两首诗里都有“独钓”,都是指孤独吗?都是指万千孤独吗?

请你读一读王世贞的背景资料。

他的轻松闲适的心情还能从哪里看出来?他会高歌些什么?

4.看来,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两首诗都写钓鱼,王世贞写来悠闲自得,柳宗元写来却孤独苦闷。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其中不同的意境。

【设计意图】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有三度——深度、广度、温度,但是广度决定深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渔翁形象,此时,我设计了拓展阅读,通过一首古诗带学其它古诗,让学生通过对两首诗的辨析对比,进一步地重新感悟渔翁,让渔翁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让学生明白:人生经历不同,诗人写作心境也不同,写出来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七、作业。

运用学习《江雪》的方法学习《渔歌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设计意图】加强课内外的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板书设计:

江雪。

冷寂。

孤独。

坚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