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模板17篇)

时间:2023-12-02 09:19:39 作者:梦幻泡

河北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之一,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北省文化遗产,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河北的历史。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并学习分析鉴赏古诗。

课件、相关资料。

1、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谁?你对杜甫了解多少?(交流杜甫的资料)

能背一首他的诗吗?(交流杜甫的古诗)

2、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

3、释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闻”“听说”,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这种类型题目中还有。哪一个呢?(河南河北)那“河南河北”指的是哪里?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谁能连起来把课题的意思说一遍。

1、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谁能提示大家诗中那些字的音容易读错?(涕、子、裳、卷)指名读。生评。齐读,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一首古诗光会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正确理解诗句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同学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由词到句理解诗意。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妻子、青春、白天、漫卷)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生评。

5、把对这首诗的理解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去!(指名读、齐读)

(交流“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

过渡:“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出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安史叛年十年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诗人杜甫为了躲避战乱,才流离失所,贫困潦倒,而且一家人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喜)

2、你从哪些诗句或者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呢?把你的理解写在这句诗的旁边。

预设:

(1)初闻涕泪满衣裳。

(板书:喜极而泣)

(2)却看妻子愁何在。

抓住“愁何在”:曾经妻子和孩子他们愁的是什么呢?

现在好了,官军收复失地,他们不再为这些而犯愁了!齐读!

(3)漫卷诗书喜欲狂

对于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来说对书定会异常珍爱,可是杜甫却是“漫卷诗书”,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像一下诗人及家人欣喜若狂的样子。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3、4句,生评,齐读。

(4)白日放歌须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板书:放歌纵酒)

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到极致,忘乎所以了。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5、6句,练读,全班读。

2、听到胜利喜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 (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从四川剑外到故乡洛阳。跨越了四川、湖北、河南三个省份,在作者看来却如此轻松,为什么?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板书:归心似箭)

在归心似箭的杜甫看来,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教师引读7、8句),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女生齐读7、8句(到巫峡了),男生齐读(到襄阳了),全班齐读(洛阳到了)。

3、升华情感。现在杜甫看到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了,他终于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了,能不欣喜若狂吗?那么诗人只是为能重返故里而欣喜若狂吗?(板书:爱国)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爱国诗人。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爱国忧民的诗人的无比崇敬再来读诗!(配乐齐读)

1、背诵这首诗。小结学法!

2、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着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地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涕泪”“闻”“青春”“漫”等。

2、课前了解、搜集诗人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5、能带者体会有感情地吟诵全诗。

6、默写全诗。

情感目标:

了解古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感受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赤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中,引领学生:

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

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就是为了激活课堂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身临其境,从而让他们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为了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要知道好朗读,也离不开一些手段,如运用远程资源,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在优美的古乐中,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有感而发。我感受到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已经悄然发生转变。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小学语文教师,大家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远程教育如一池活水,使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而精彩;远程教育如催化剂,使小学生的素质快速提高。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都是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小学语文六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说课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2课《古诗词四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面我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

2、自学自悟,理解故事含义,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4、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到本诗的写作背景,再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诗人诗作的评价。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在谈话导入,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之后,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反复诵读,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串词成句,串句成篇,理解古诗,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交流,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情感,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总之,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更加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情由心生,有感而发。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在黑板上方正中书写诗题及作者。下方以“喜欲狂”这个情感线索为中心,四周分别是“喜欲狂”的各种表现:涕泪交加、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后面用箭头指示课文的中心思想:爱国,并用红色粉笔标示,更加醒目。这样既简明扼要的突出了古诗的大致内容,又点明了中心,揭示了古诗的思想内涵,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注提教材第十二册第课《古诗词四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面我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有感情朗读古诗;

2、自学自悟,理解故事含义,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4、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到本诗的写作背景,再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诗人诗作的评价。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在谈话导入,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之后,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反复诵读,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串词成句,串句成篇,理解古诗,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交流,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情感,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总之,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更加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情由心生,有感而发。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在黑板上方正中书写诗题及作者。下方以“喜欲狂”这个情感线索为中心,四周分别是“喜欲狂”的各种表现:涕泪交加、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后面用箭头指示课文的中心思想:爱国,并用红色粉笔标示,更加醒目。这样既简明扼要的突出了古诗的.大致内容,又点明了中心,揭示了古诗的思想内涵,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4、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导入,激发情感。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那我们就来对诗。“洛阳亲友、、”“千磨万击还坚劲,、、、”“随风潜入、、、”“两个黄鹂、、、”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你对大诗人杜甫有多少了解?(让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杜甫)

2、(课件出示杜甫的图像)师:杜甫是唐朝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后人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

3、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4、这样渴望八年了。忽然,传来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喜讯。这一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生读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前来听课的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整首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不明白的打上问号。

2、生自由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了解意思;出示“卷“的两种读音及意思,选择这句诗中“漫卷”的正确读音。

(2)再指名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

(3)齐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生提出质疑的地方,师相机理解词义: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洛阳(找出这些地名,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它们所处的省份。)(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5、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不要看资料)

四、品读,感悟诗情

1、师:古诗读了几遍,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板书:喜欲狂)

3、指导朗读“喜欲狂”。

4、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令你感受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5、汇报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 2 )请你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读(生齐读这句)

b.“却看妻子愁何在”。

(1)妻子和孩子曾经有怎样的忧愁?(为衣食而愁,为居无定所而愁,为贫困流离而愁,为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愁)

( 2 )想象:诗人听到喜讯后会怎样告诉家人呢?

(3)过渡:听到喜讯后的家人一扫愁云,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是怎样的呢?(生:“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是“喜欲狂”啊!齐读这两句。

c.“白日放歌须纵酒”。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端起自己的酒杯,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体会最后两行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人太高兴了,高兴得刚听到这个喜讯就想好了回家的路线。谁来说说诗人将要从哪出发,经过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

( 2)地图上看起来就几个厘米,但实际上那是千里之遥啊!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峻岭,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同学们,猜猜这一路可能走多久?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啊!

(3)可在这里诗人却想得如此轻松,说得这样简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生:归心似箭),这与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4)谁来读读这两句。(语速要稍快)

(5)是啊,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心里,故乡就在眼前, 洛阳就在眼前。(生齐读)

(注:a-----d部分学生对诗句的品悟要随机教学)

五、整理,叙说故事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叙事抒情文。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再读,升华情感

1.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生:“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2.师:诗人的这一份爱国情怀激动着我的心,我相信同样也激动着你的心。因为他忧也为国,喜也为国啊!读(出示整首诗配乐朗读)

3.练习背诵。

七、积累,拓展延伸

1.出示课件,师总结:杜甫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流传下来的也很多。这些诗内容丰富,但又明白如话,而且还洋溢着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动地歌吟,感动千古。《丽人行》:描述的是杨贵妃姐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反映了君王的昏庸,朝廷的腐败;《兵车行》是杜甫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三吏”“三别”:均是描述安史之乱时期朝廷征召军士,百姓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得到亲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郊外盖起了一草堂,后为秋风所破。许多孩子扯下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描写了本身的痛苦,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以后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二册第课《古诗词四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面我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该诗内容明白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对教材的粗浅认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

2、自学自悟,理解故事含义,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

3、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4、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是本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在课前,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大量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到本诗的写作背景,再到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诗人诗作的评价。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重要的是这样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学生才能体会诗人那种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在谈话导入,理解诗题,了解作者之后,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反复诵读,体会古今词义的不同,串词成句,串句成篇,理解古诗,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通过交流,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为了激活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情感,我进行了情境创设,如运用电教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在音乐,画面的烘托下拉近时代距离,刺激学生的感观,从而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当年身处的艰苦环境。由此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课外诗歌的延伸整合加深对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的体会感悟;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总之,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首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情感丰富,语句简炼,琅琅上口。古诗的这些特点都要让学生欣赏、体会。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教学中由学生的初读,到老师的引读,再到学生的感悟吟诵这一系列的读诗过程都意在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品味。当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赋予诗歌生命,触发学生的情感。如配乐朗读,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心灵更加贴近诗歌贴近诗人,情由心生,有感而发。同时对学生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这样,变着法子让学生读,学生在读中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古诗教学也要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践证明,“自主学习”的古诗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古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使学生真正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关于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在黑板上方正中书写诗题及作者。下方以“喜欲狂”这个情感线索为中心,四周分别是“喜欲狂”的各种表现:涕泪交加、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后面用箭头指示课文的中心思想:爱国,并用红色粉笔标示,更加醒目。这样既简明扼要的突出了古诗的大致内容,又点明了中心,揭示了古诗的思想内涵,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会认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2、通过紧扣字词、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喜欲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从“读准字音、读有节奏”两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四联,体验“喜欲狂”

(一)紧扣字词,感受“怎样狂”

诗中的.哪些字词写出了杜甫的“喜欲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二)知人论世,解读“为什么狂”

杜甫为什么会如此“喜欲狂”?补充杜甫的其他诗句进一步了解。

(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摘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摘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吟咏诵读,表现“喜欲狂”

1、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有节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喜欲狂”之情。

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注释】。

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指洛阳)。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襄阳:今属湖北。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兴到衰的转折点。主要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引起的。安史之乱是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自唐玄宗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前后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矛盾所促成的,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力的矛盾。话说杨贵妃美若天仙,如花似玉,一倾国倾城之貌迷倒了唐明皇,唐明皇整天都把心思花在杨贵妃身上。

根本无心理政,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有机可乘,将一些地方夺了去,准备造反。唐明皇这才意识到李唐江山不保,才开始忙于朝政,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安史两人已兵戎相见,唐明皇见大事不妙,便带着他的家眷落荒而逃,朝廷中的大臣劝皇上说:“红颜祸水,若是皇上您不沉迷于美色,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陛下还是让娘娘自行了断了甫是唐朝的的大臣,在朝中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回到家,欣喜若狂地对吧”。唐明皇难舍难分,迫不得家人们说这个好消息,原来,已,赐给杨贵妃白绫一匹,自行了断。

从此,唐明皇专心朝政,不久之后,便把河南河北等地收复了回来。杜甫是唐朝的大臣,在朝中听说河南河北被收复了,欣喜若狂地对家人说。原来,连家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杜甫说:“我们终于可以回家乡了,我们先从巴峡穿过巫峡,再从襄阳向洛阳”!杜甫随兴而来,作下了这首豪放无比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的爱国之情,被誉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2、能背诵、默写两首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

3、理解两首诗的词句意思,并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第一课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简介。请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资料(出示):

诗人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2、自由读词句。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4、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5、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蓟北放歌纵酒

6、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7、再指名读古诗。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8、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古诗。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读词句,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诗的意思。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师引导:根据字面的意思来理解。

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3)指名说第一句的意思: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指名译讲

妻子:妻子和儿女。喜欲狂:简直要发狂。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找两名学生译讲最后一句:

(1)指名译讲

放歌:放声歌唱。

(2)指名说古诗意思: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4、质疑问难

(1)词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5、通过译讲,你知道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全班齐读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词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词人愉快的心情。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3、指名背。(后进生)

4、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一)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易错字(蓟涕襄)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陆游

爱国听到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

毕生的心事和无尽的希望

第二课时

示儿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示儿》。

2、理解每句词句的意思,并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信心达到目标吗?(生答: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了解作者

师: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师:了解了作者以后,接下来我们来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读得最认真。

3、自由读古诗。

4、检测:谁有信心读好?

5、指名读(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6、师板书学生易读错的字:九州同无忘告乃翁

7、让后进生认读易错字――中等生纠错――优等生再读。

8、再指名读词。

师:还有人想读吗?满足大家的要求,让我们一起来读。

9、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谁能正确译讲词)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比赛译讲词。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读古诗,结合资料,逐字逐句练习译讲。先译讲重点字的意思,再译讲整句词的意思。

2、这整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回答。

二生练习,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指名译讲。

过渡语:译讲比赛开始,每人译讲一句。先解释重点字、词,再译讲整句。

愿意参赛的举手。

1、指名译讲第一句。(本来,我知道人一旦死去,就什么成空了。但是,中原被异族霸占,国家没有一统这点,即使我死了,我依然感到悲痛。)

师问:有不同译法的举手。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

师问:认为对的举手。若学生都举了,师肯定地说:“对”

2、找两名学生译讲第二句:

(1)出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名译讲

无忘,不要忘记。

(3)指名说古诗意思: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4)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3、这首词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指名回答(后进生)――生纠错(兵教兵)

(2)师公布答案: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4、质疑问难

(1)古诗译讲完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自己看着古诗快速地翻译一遍,若还有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

(2)学生读书,质疑问难。

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

师总结,出示答案。

6、师:理解了诗意以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吟诵,谁愿意来展示,注意停顿,还要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请大家练读2分钟。

生练读―展示读―评价―再读。(可以让后进生读―中等生读―优等生读注意:读出词的停顿、感情。)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感受作者诗人的爱国情感。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谁能快速地背诵词)

师:这首古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海里吧!请快速背诵。2分钟后我们来比赛背诵。

(一)先学

1、自由练背。

2、同桌互背(检测同桌是否会背。)

(二)后教

1、指名背。(后进生)

2、齐背。

师:大家背的可真好,现在开始比赛背写,要求:坐姿端正,书写规范。请拿出作业本。

五、当堂训练(比谁能正确地背写词。)

(三)先学

1、学生先认真观察词中自己不会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1分钟时间)

(二)后教

1、生自由背写。(指两名后进生板演。)

2、师巡视,了解学情。(及时记录巡视过程中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字,做到心中有数,为评议时做铺垫。)

3、指名上台批改。

4、师生共评。

5、同桌互改。

6、学生订正(师再次搜集学生出现的易错字,为日清内容做好基础。)

板书设计:

示儿

万事空国不统一

九州同死不瞑目

中原日至死不变

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今天,我正在书房里叹气:“唉,整整七年了,我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啊。”我托着下巴在沉思,我决定去街上解闷。刚来街上不一会儿,就听一个小贩手里拿着一张纸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哈哈……”我半信半疑,便上去询问。只见上面写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便直奔回到家中。

我快速地回到家中,对正在烧饭的妻子说:“蓟北被收复了,我们可以回乡了!”她一听便像一个小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真的?我没有听错吧?我好高兴啊!”“真的。”接着,儿女们也赶来了,我们一家人拉着手跳起舞来。我想:既然蓟北收复了,我们现在为何还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我马上行动,我走向书房,随意的整理好了诗书,便对妻子说道:“我们回乡吧。”过来几个时辰,来到了船边。妻子儿女先上了船,我回首望了望:“再见了!”我随后也跟上前去,船儿随风飘去。

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中一般,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河边桃树,梨树都开出了花儿。柳树也在忙活,女孩们在对着河里梳洗头发,男孩们则在一旁聊天,真是热闹!看,那几棵大树正在跳舞呢!它们摆动着自己的手臂,欢快的又唱又跳的,听,它们正随着春风“沙,沙……”的唱着歌呢。而我在船上放声高唱,一会儿和妻子一起畅饮美酒,然后聊聊天,那是多么快乐。我们急忙从巴峡穿到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便往襄阳,一直奔往洛阳。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