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走进心灵读后感(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0 06:32:28 作者:飞雪

读后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对所读书籍或文章进行的个人评论和评价,它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下面是一些读者和网友分享的读后感,相信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走进心灵读后感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书籍或看电影后对生活或事物的感觉。通过写下来,阅读之后就变成了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暑假闲暇时,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一书,令人震撼,从中受益良多。《走进心灵》既是在倾听作者讲述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也是在与作者分享教育者醉心事业的回忆,更是在看似琐碎却蕴含教育真谛的事件中反思假教育、追寻真教育的过程,它是活的教育学,以朴素而生动的方式,诠释着教育。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李老师用他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从中使我悟出一个道理,教育的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学生时,你要用心灵赢得心灵,让学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舟便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镇西老师有两句话令我特感动,一句是:将名字编入学生心灵的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教育的史册。另一句是:凡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心灵。这是一本感性与理性并重的书,这是一本用心去写的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让我们怀着一腔爱心,走进学生心灵,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心去写就我们的教育诗吧。

李老师以教育家的视角,高瞻远瞩,展示了他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思想。本书分德育的现状、教育者应具有的情怀、教育应充满民主和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四个方面。作为老师的我感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精彩。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

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

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

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手记四“向学生学习”。当我读到“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时,李老师用小小的意见箱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给他提意见。李老师的意见箱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诚地向学生开放。通过一件件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了教师的真诚。意见箱从没有纸条到有一张纸条,再到纸条渐渐的多了。在接受学生的意见时,总是遵循一个原则:学生总是对的。是呀,学生提的意见作为教师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在本章的“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一节中,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不是只有老师是优秀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教师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好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点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相为师,共同进步!这些正好可以用于下学期的班级管理中。

手记五“深入心灵的教育”。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应特别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任何时候都应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手记六“走进大自然”,把教育生活化、自然化,有苏式和叶氏的影子。大自然是一本书、太阳岛的笑声、风雪峨眉山、在瓦屋山的原始森林等。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一次次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一次次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在这里我学到了尊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关系,朋友之间就要尊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都要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解决发生的问题,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手记八“虚假德育批判”。

手记九“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个手记中,都有感人的故事,精辟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走进心灵》,字里行间都闪现着作者的影子,而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平时的我读书偏少,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所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我感到深深的满足。走进心灵,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提倡学生的自治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我们要懂得儿童,要有爱心和童心。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一个真情流露的故事,使我对民主教育有了全面地认识,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民主的教师,做一名民主的教师要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蹲下身子看孩子,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民主教师。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我们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我们自己,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不吝啬说“不好意思”,“对不起”……。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品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无数次触动着我的心灵。李老师说: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

李老师是一个不拖堂的老师,在我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人对我说,千万不要拖堂,有时候有些老师用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多占用学生的一两分钟时间,以“为他们好”为由。可铃响之后学生的心早已飞出了教室,此时讲课毫无效果,只有那几个孩子无奈的听完。所以在刚上班的时候我就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不拖堂的教师。

看这本书之前,我自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挺有童心的人,但看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跟李老师比起来还差很多。学校有很多的活动,记得上次体育文化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孩子选了一项运动项目——跳皮筋。结果有个别孩子跳得很好,有的孩子却一点不会跳,就那么几个会跳的在那玩得很开心,我一时兴起就想起来了我们小时候玩的跳皮筋,于是就教她们一起跳起来,孩子们先是用崇拜的眼神瞪着我,没多大一会就都跳起来了,其他小组也凑过来,邀请我要加入他们的小组中。其实,在课间活动时,如果我们接受孩子们的邀请和他们玩,是个多好的增进友谊的机会啊。

教育承载着塑造人格的重任,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做一个宽容的、虚心的、尊重学生的好教师。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暑假闲暇时,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一书,令人震撼,从中受益良多。《走进心灵》既是在倾听作者讲述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也是在与作者分享教育者醉心事业的回忆,更是在看似琐碎却蕴含教育真谛的事件中反思假教育、追寻真教育的过程,它是活的教育学,以朴素而生动的方式,诠释着教育。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李老师用他真诚的民主教育,用心灵赢得心灵的教育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从中使我悟出一个道理,教育的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所面对的对象是人——学生时,你要用心灵赢得心灵,让学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舟便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镇西老师有两句话令我特感动,一句是:将名字编入学生心灵的词典,将事业载入祖国教育的史册。另一句是:凡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心灵。这是一本感性与理性并重的书,这是一本用心去写的书。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让我们怀着一腔爱心,走进学生心灵,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心去写就我们的教育诗吧。

李老师以教育家的视角,高瞻远瞩,展示了他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思想。本书分德育的现状、教育者应具有的情怀、教育应充满民主和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四个方面。作为老师的我感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精彩。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

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

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

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手记四“向学生学习”。当我读到“手记四:向学生学习”时,李老师用小小的意见箱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给他提意见。李老师的意见箱并不是一个形式,而是真诚地向学生开放。通过一件件的事情让学生感到了教师的真诚。意见箱从没有纸条到有一张纸条,再到纸条渐渐的多了。在接受学生的意见时,总是遵循一个原则:学生总是对的。是呀,学生提的意见作为教师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在本章的“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一节中,更是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民主,不是只有老师是优秀的,学生也有很多优点值得教师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好像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优点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相为师,共同进步!这些正好可以用于下学期的班级管理中。

手记五“深入心灵的教育”。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应特别注意:任何时候都不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任何时候都应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手记六“走进大自然”,把教育生活化、自然化,有苏式和叶氏的影子。大自然是一本书、太阳岛的笑声、风雪峨眉山、在瓦屋山的原始森林等。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一次次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一次次与学生的心灵沟通。

手记七“我的教育失误”。李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的心灵伤害。”在这里我学到了尊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友好的朋友式关系,朋友之间就要尊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都要心平气和地和学生解决发生的问题,决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

手记八“虚假德育批判”。

手记九“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个手记中,都有感人的故事,精辟的道理,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

《走进心灵》,字里行间都闪现着作者的影子,而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平时的我读书偏少,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所以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后,我感到深深的满足。走进心灵,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民主教育提倡学生的自治教育,作为教师要做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我们要懂得儿童,要有爱心和童心。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一个真情流露的故事,使我对民主教育有了全面地认识,使我明白了如何做一个民主的教师,做一名民主的教师要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同甘共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学习。蹲下身子看孩子,我们只有真心的去了解孩子的需要,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民主教师。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走进学生心灵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闲来之际,很喜欢去书店感受那份悠然与闲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这本书,当我捧读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为他的真诚感动,更为他的智慧折服。

书中引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有人情味的人。我看了久久不能释怀。李老师以其真爱真情高举民主教育旗帜,真诚开展民主教育实践活动。在李老师的心中,教育民主不仅仅局限于“教人做主人”,而更多的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理解、尊重、热爱等等。

在《走进心灵》这本书中,共有九个主题,涉及方面从集体论到民主生活。再到向学生学习等等。件件真实感人的事情,一份份教育的真情,一一呈现。最难忘的莫过于手记五一深入心灵的教育,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不能理解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也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所有的“办法”、“措施”、“技巧”、“绝招”等等都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内涵。而仅仅成了“制服”学生的“杀手锏”——其后果必然是师生双方互相仇视。联想自己的工作,由于班级男孩子多,不是这个上课说话,就是那个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刚制止住,又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因为一件事情打了起来,纠纷、矛盾不断出现,愤怒的情绪不禁产生,罚站、训斥成了常用的办法。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总以忙为借口,没有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也就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再读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迫不及的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把那个上课说话的孩子叫到身边,问问他上课说话的内容,让他自己讲讲上课说话的害处。并相信他会改掉这个毛病;我让打架的'孩子先握手言和,再让他们想成对方,演一演,说一说,又会怎样做。没等说完,孩子都知道错了……有几分耐心,有几分真诚。把自己当成学生,就理解孩子的思维和做法。

教育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唤起孩子们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才会激励他们,以此班主任的管理必须是情感教育,走进心灵的教育。请让我们用和蔼、亲切、关心打开学生的心门,做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老师,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走进心灵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我感觉,李老师作为一个名师,有一颗热烈的心,宽容的心,有一个名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水平,有一个长者所拥有的和蔼,对后辈的关怀提携。

对这些思考李老师也分别用了一些章节做了集中表述,有许多提法未必惊世骇俗,但因为有大量的实践,却让读者有了别样的深刻的体会。而这些思考之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渗透于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而李镇西老师对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不需要居高临下地批准,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说实话,民主二字,知易行难,而在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理解民主,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师对于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如果说民主教育理念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那么最能触动我的,则是李老师提出的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口号里面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读完《走进心灵》,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李老师前进的足迹,同时,《走进心灵》也带给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

对教育类书籍,我一贯是持保留态度的,更主张读专业书而不是教育理论,而读完《走进心灵》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满足。自己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懒,读书又少,又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这,大约就是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

闲暇时,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从中受益良多。书里讲述了一个个的真实生动的故事,体现了师生间真挚的感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的一句话:教师应该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是啊,教师不应该只单纯地研究如何传授知识,而更应该把教育当作一门心灵的艺术去钻研。可是,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心上都有一扇小小的门扉,只要我们能扣开那扇门,就能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

开启孩子的心扉,首先要求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包容孩子的失误,呵护他们的心灵。魏书生老师说过:师生的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回声一样,教师对着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学生便在心灵的深处回应:“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关怀你……”不错,其实孩子就是一面镜子,你给他们一分爱,他们必会回报你同等的爱。

在班上,有一位小调皮,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却仍然效果不彰,常常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的反效果就是他有点无所谓了。在一次我无意地呼叫了他的名字时,他居然自动地站了起来,一副低头认罪的表情。那一刻,我震撼了!毕竟,他还只是一个孩子,老师不断地批评在他心中,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啊!或许他在心中已经认定了自己就是一个坏孩子了,以后就会破罐破摔吧!该怎么才能走进他的心灵,帮助他摆脱失败的阴影呢?一次偶然事件的发生,让我找到了方向。

一次,他为和同学争座位的事向我告状,我却正忙得不可开交,便随口应了一句:“乖乖,你是懂事的孩子,和同学商量着好好解决吧,老师相信你。”结果这件事居然很顺利地在他的谦让下解决了。我还发现那天他特别兴奋,难道就只是因为我那句无心的赞许吗?他拥有一颗多么可爱而又纯洁的心啊!这无意付出的一份爱给了我启示。于是,从那天起,我特别注意对他的教育。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后,我不再先入为主,一味地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进而火山爆发地批评他,而是尽量使用亲切、信任的语气让他慢慢地讲述事情的经过,讲不清楚的,就让他写说明。

渐渐地,我发现有时会先入为主错怪他,我也会不掩饰地向他道歉,并就事论事地指出他不对的地方,同时也表扬他做得正确的部分。渐渐地,他开始有了转变,不再故意惹是生非。然后,我特意安排他负责拿牛奶,他认真负责的程度甚至高于以前负责这个工作的同学,他也不再频繁地惹是生非,发生在他身上的转变让人为之欣慰不已。他没有让我失望,我对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

当然,仅仅包容与呵护是不够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体察孩子的需要,并适时地帮助与引导,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而这本书,还需要我用更多的时间细细去体会。

走进心灵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品读《走进心灵》一书。书中介绍了留守儿童、调皮学生、后进生、网瘾学生等各类学生,还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是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爱而精彩,人因爱而心境澄明,动人美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从爱开始。”面对调皮捣乱,批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是老师深思的问题。品读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级小军是师生的小冤家,当老师家访后惊呆了,原来,小军父亲拘捕而被枪毙,母亲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小军每天照顾爷爷,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后来,老师简单的一句“宝贝儿”感化了这个顽固学生,唤醒了小军生活的信心,渐渐快乐成长了。是啊!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在我们班,也有留守儿童。有个孩子早上常迟到,中午饭后,在校外随意吃一点,由于学校大门紧锁,无地可去,只有到处流浪了,晚上则是想写作业了写一点,不想写了干脆看电视,常通宵达旦地看电视。这样子,学习成绩当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况的我,也批评过她。后来,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沟通后,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孩子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想,只要我们给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开幸福的花朵。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孩子的。可老师们也有最头疼的学生:班上的“老大难”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性格倔强,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惹是生非者,喜欢打架,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谈,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

近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们五三班,又教五八班。这个新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唯一不甚满意的是数学知识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课堂多次“短路”。我只有从细节知识来弥补,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促使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再逐渐掌握知识。而我所一直带的五三班学生习惯特好,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家长教育跟得上,我则采用鼓励和扶放相结合,让他们快乐学习。但这两个班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不写作业者,有三四个学生经常偷懒不写作业,组长让其交作业,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就不写,谁也不能怎样。是啊,这类型的学生,不写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兴趣,用教育技巧改变他。更要和家长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恶习。我们班的这几个孩子,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当然这样的孩子学习就逊色多了;有的家长和我一起双管齐下,这样的孩子进步的就很快。在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耐性、鼓励,就能漫溢出爱的芳香。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总能最先占据教师的心灵。对于优秀生从多方面鼓励,使他们更优秀,对于中等生,则给予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成长更快;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进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遗忘,其实他们若能获得一缕阳光,也能开出艳丽的花。记得在去年校讯通组织的绘画大赛中,我则鼓励许多中等生参与此次活动,我们班两个学生在全省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几个中等生,我分派他们每天负责班级的清洁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中,我们班的卫生很少被扣分;让一部分中等生当值日班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也能为班级做贡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领。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中,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们唯有用“爱”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引领每个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让他们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走进心灵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走进心灵》,我感觉,李老师作为一个名师,有一颗热烈的心,宽容的心,有一个名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底蕴和教学水平,有一个长者所拥有的和蔼,对后辈的关怀提携。

对这些思考李老师也分别用了一些章节做了集中表述,有许多提法未必惊世骇俗,但因为有大量的实践,却让读者有了别样的深刻的体会。而这些思考之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渗透于本书的每一个章节。而李镇西老师对民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不需要居高临下地批准,而是让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说实话,民主二字,知易行难,而在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地通过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理解民主,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于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的理念,李老师对于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如果说民主教育理念是这本书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启示,那么最能触动我的,则是李老师提出的一个口号:“向学生学习。”这个口号里面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读完《走进心灵》,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李老师前进的足迹,同时,《走进心灵》也带给我更多思考。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李镇西老师自身的修养,来源于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吧!

对教育类书籍,我一贯是持保留态度的,更主张读专业书而不是教育理论,而读完《走进心灵》之后我感到了深深的满足。自己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的思考,但做人太懒,读书又少,又缺少李镇西老师的机智与毅力,即使一些想法时时暗合,有知音之感,但终觉相差太远,少了一份自觉。这,大约就是教育家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吧!

走进心灵读后感

仰望天空,我躺在院子里的草地上,双手抱着后脑勺,眨巴眨巴着眼睛,看着悠蓝的天空,我觉得很无聊,便起身走进书房,随手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记得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感恩是发自内心的。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要用不同的方式感恩。感恩父母: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男孩子,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这样的事,谁都能做到,却不愿意去做。感恩老师:老师的爱无私中透着平凡,平凡中又透着些伟大,他们的幸福,是学生唤他们一声“老师”。感恩他人:一位生活贫困的男孩子为了积学费,挨家挨户推销产品。傍晚时他疲惫万分,他希望有人给他一杯水,当他敲门时,一位美丽的女子,给了他一杯牛奶。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外科大夫。

无意中,他发现病情严重的妇女正是给他热牛奶的女子!昂贵的手术费灵妇女非常难过,在手术费用单上看到的是:手术费,一杯牛奶。像这样的事,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次了。一天,我还在书房里打着电脑,忽然妈妈的叫声把我专心的神情夺走了,我一下子跳了起来,赶紧到楼下去看看,妈妈多我说:“你二奶奶的神经麻木,现在还躺在楼梯下面呢!”

我和妈妈连忙拨打120,没有几分钟,救护车就来了,尽管已经上了救护车,但二奶奶还是不停地吐。到了医院,医院把二奶奶推进了手术室,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我们本来稍微平静的心变得焦急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二奶奶被推进的`病房,我么都送来一口气,在奶奶康复的几天,我们天天都去看她。

会议起我刚出生的时候,二奶奶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出门,给我缝了整整一麻袋的小衣服,至今那袋衣服孩子啊我的小衣橱里,一直舍不得扔了。现在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二奶奶,我还会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泪。

二奶奶出院了,我天天去给她读报,讲新闻。在她生日的时候,我邀请了好朋友为她过生日,买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荡涤世间一切尘埃。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每个人都会拥有无边的快乐和幸福!

《走进心灵》读后感

最近,一直在品读《走进心灵的教育》一书。书中介绍了留守儿童、调皮学生、后进生、网瘾学生等各类学生,还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评析,每个章节都体现了浓浓的“爱”。因为爱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艺术,是给人力量,给人智慧的源泉,所以教育因爱而精彩,人因爱而心境澄明,动人美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从爱开始。”面对调皮捣乱,批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的学生,我们该如何去做,是老师深思的问题。品读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章,三年级小军是师生的小冤家,当老师家访后惊呆了,原来,小军父亲拘捕而被枪毙,母亲改嫁,只有病在床上的爷爷与他相依为命,小军每天照顾爷爷,默默地承担着这个家。后来,老师简单的一句“宝贝儿”感化了这个顽固学生,唤醒了小军生活的信心,渐渐快乐成长了。是啊!孩子也和我们一样,需要尊重,需要关爱。

在我们班,也有留守儿童。有个孩子早上常迟到,中午饭后,在校外随意吃一点,由于学校大门紧锁,无地可去,只有到处流浪了,晚上则是想写作业了写一点,不想写了干脆看电视,常通宵达旦地看电视。这样子,学习成绩当然落后了。起初,不了解情况的我,也批评过她。后来,和她在外打工的父母沟通后,解决了诸多问题,现在孩子的习惯逐步养成,学习成绩也直线上升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想,只要我们给孩子无微不至地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孩子的童年就一定能盛开幸福的花朵。

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常常是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浇灌孩子的。可老师们也有最头疼的学生:班上的“老大难”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没有问题,只是性格倔强,学习自觉性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惹是生非者,喜欢打架,唯恐天下不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和家长勤沟通,多交流,和孩子多交谈,想他所想,知他所知,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

近段时间,由于特殊原因,我既教我们五三班,又教五八班。这个新班的学生聪明好学,唯一不甚满意的是数学知识薄弱,课堂纪律较差,因此也造成我的课堂多次“短路”。我只有从细节知识来弥补,和孩子们推心置腹地交谈,促使他们改变不良习惯。我采用鼓励的方法,让他们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然后再逐渐掌握知识。而我所一直带的五三班学生习惯特好,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家长教育跟得上,我则采用鼓励和扶放相结合,让他们快乐学习。但这两个班都有这么一类学生——不写作业者,有三四个学生经常偷懒不写作业,组长让其交作业,还振振有词地声称自己就不写,谁也不能怎样。是啊,这类型的学生,不写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我只有教育其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调动其学习兴趣,用教育技巧改变他。更要和家长沟通,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孩子才能迅速改掉恶习。我们班的这几个孩子,有的家长放任自流,不管不顾,当然这样的孩子学习就逊色多了;有的家长和我一起双管齐下,这样的孩子进步的就很快。在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中,多一份关爱、耐性、鼓励,就能漫溢出爱的芳香。

玫瑰需要赞美,大树需要养料,牵牛需要扶持,而小草,也需要阳光指引生长的方向。一个班级,优秀生和后进生总能最先占据教师的心灵。对于优秀生从多方面鼓励,使他们更优秀,对于中等生,则给予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成长更快;对于后进生,则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进步更快。尤其是中等生常被遗忘,其实他们若能获得一缕阳光,也能开出艳丽的花。记得在去年校讯通组织的绘画大赛中,我则鼓励许多中等生参与此次活动,我们班两个学生在全省脱颖而出,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有几个中等生,我分派他们每天负责班级的清洁区,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中,我们班的卫生很少被扣分;让一部分中等生当值日班长,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有价值,也能为班级做贡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相信自己,并加以引领。相信在我们的引领中,每一颗心灵都能开出毓秀的花。

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教育孩子中,班主任们唯有用“爱”来守望孩子的心灵,引领每个孩子幸福健康成长,让他们翱翔于广阔的天空。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

“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督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机会,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教师的主要愿望往往左右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往往认为了解学生,而实际上并不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在家长眼中,都要求孩子又最好的成绩,即使目前没有,家长也期望他将来成为最好的,因为孩子是他们的唯一;而在教师眼里,班里边往只有几个是好的,因为他拥有众多的孩子,每个孩子又都是不一样的,于是在教师眼里,孩子之间就有了比较,有了比较就出现了好与差,就出现了后次薄彼。

让每一个孩子到成为“唯一”,就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小草,也要看到它的绿色;即使是寂寞无声的石子,也要展现出它的'价值。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欣赏班里的每一个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那么每一个学生都会是一抹灿烂的阳光,每一棵小荷都能露出尖尖的角,每一颗星星都有闪烁的机会。教师要在点滴求发展细微处见真情,于无声处显关怀。撒下一片情与爱,赢得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灵是一叶方舟,心灵是通向社会的窗口。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巴特尔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是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让我们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用我们心灵的力量去温暖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灵成为一叶不沉的方舟,在波澜起伏的大海上航行。

走进心灵深处

秋风吹走最后一片落叶,雪来了。呼啸的北风拥着雪花漫天飞舞,却飘成一张张哭泣的脸。

三年前,我随同父母搬到这儿,看中的就是这里的“荒芜”和清静却不乏食物。而今天,我却想离开这。拔地而起的高楼,欲与天公试比高;灯火阑珊时如雪的残阳还在天空炫耀......唉!这都是人类的`所作所为!

11月15日星期五晴

昨天,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森林。

那森林真美,绿油油的。有花有草,有蜂有蝶,偶尔一只野兔窜过,带走一片树叶,抬头望断南飞雁,畅想雪花飞扬。真想一幅画,而误我入了这美好。

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她是人,好是清秀,眉宇间透露着真诚,眼睛是一泓清泉,绿色的衣服像那森林的颜色,衬得他那如雪的白。他告诉我,人们也是迫不得已才把这儿变成这样,其实人们很向往绿色,但无奈,为了上社会的发展,他们只能将梦藏于心中。虽然我知道哪些,但如果他们能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或去细细品味一下生活,他们兴许会发现,科技越发展,麻烦就越多;兴许会停下自己那双站满了“鲜血”的手,去实现他们的梦。但我只是只蚂蚁,我要生存,我要离开这儿了。我把这告诉了她,我看到她眼里多了一丝黯然。

11月16日星期六雨

梦继续着。

我和我的新伙伴踏上了寻找绿色森林的征途。

很快,我们找到它。

森林真的很美,我们一边走一边感叹,不知不觉走到了森林中心,那棵大榕树下,不知为什么,看到大榕树,我的眼皮不自觉的耷拉。而她,却精神旺盛。抛下我,一个人却玩了。

终于,在树脚下,我睡着了。

“孩子”大榕树说,“醒醒”

我很努力得想睁开眼睛,可则么也睁不开。“你是谁?”奇怪,我能说话。

“我是大榕树啊!”

“我则么了?”

“你太累了。”

“累?”

“是的,走进你的心灵深处,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或许,或许你能张开你的眼睛,那时,这世界或许,或许不在忙碌的转个不停!”

11月17日星期日阴

他给了我一张纸:

也许,我们人类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了,那些所谓的不得已都是借口,我们根本没有考虑过你们——精灵的感受,或者我们想要的是什么。真的,在不久的将来,这世界不再孤苦的转个不停。别走,好吗......

走进心灵深处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一起玩,在别人看来,我们是行影不离的好朋友,可在我看来,你变了,你开始厌倦我了。

当我们每天放学回家时,总是说说笑笑,聊着以我们引以为傲的话题,那是我觉得有你这样的朋友真好,可现在每天放学时我们都会吵架,要么炒得很厉害,要么气氛安静得让人有种尴尬的感觉,现在我觉得我们已不是以前那对让人羡慕的好朋友了,好想是见了面就会吵架的敌人。

过了一段时间,你对我的`态度,让我感到不耐烦,于是我开始疏远你,就算你来找我说话,我也是那种爱理不理的的感觉,就算你高兴的对我说话,我不知道为什么?根本就笑不出来,而是有种撕心裂肺的痛楚。

也许我们经过那些不耐烦的拒绝后都变了。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天真活泼了,可我真的很想问你一句话“你真的那么讨厌我吗?“在我心里,我和你在一起的那些快乐的记忆,永远都是那么清晰,好像那些记忆刚刚过去,我努力不让自己在回味那段记忆,因为我真的很怕,我怕我会软弱,我怕我会哭泣。

我真的很想让你从新再去了解我,从新走进我心灵的深处,让你也知道我有多么渴望你能回来再做我的好朋友。

走进心灵深处

在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想让他人知道的一些事情,这些事情被人们称为秘密或隐私。他们会经常对朋友诉说一些在心中那些烦恼,那些忧愁,在他们的心中就会多一份快乐而少一份不好的情绪。还有一些人会因为性格孤僻,没有朋友,心中的那些秘密和事情难以找人倾听。时间一长就容易患上抑郁症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今天,我身边就有一个性格孤僻的小朋友。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让我来为大家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这个小朋友是我跟着我爸爸一起出去玩所认识的`。他非常不爱说话,总是喜欢自己坐在一个角落里或者捧着一本书或者拿着一个心爱的玩具在那里反复把玩。从不和陌生的小朋友或大人说一句话。我看见他,非常高兴地上去和他打招呼,他却一言不发的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似的。我也走开了,心里想他或许是怕生吧。同行的还有一个小朋友,比我还能说,他的小名和我一样,也叫明明。一路上我们两个有说有笑地走着。到了码头,我们租了两条船让我们几个青少年玩耍。我和那个小明明坐上了一条船开始骑着这条船在湖中自由地游玩真是“秋光无限好”啊!在这之前我们曾经邀请过那个小朋友可是结果和我的结果一样。从那时我就觉得他有些没礼貌,最起码回一句话,可是连一句“我不去”也没有。后来我们就再也没有邀请那个小男孩。在回程的路上我问爸爸为什么那个小男孩那么孤僻。爸爸给我说那个小男孩的父母有些溺爱他不让他和陌生人说话才导致现在这种情况。这样的话,那个小男孩就不会自立也不会自理和独立。他只会依赖父母和其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开阔自己的心扉多交一些知心朋友向他们诉说你的苦处。同时也给各位家长提个醒不要溺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你的孩子将不会自立。让我们走进自己的心灵深处并敞开心扉吧!

走进心灵作文《走进心灵》

一个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心态。心态好了,会使人用积极的状态去面对各种事情;心态不好,就会使人消极萎靡,万事不成。所以说,心态会主宰人的成败。

若想成功,就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心灵之中有了阳光就会让自己对各种事情都有一个积极的看法,会使自己的心灵的阴暗面变得更少。同时还会给别人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如果总是看生活中的消极方面,因为一点小事和别人大吵起来。那一定是一个不会生活的人,真正会生活的人。一定会让自己变得开朗、热情、豁达、大度,只有这样才会成功。

虽然有了阳光的心灵,但是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个时候一定要说我能行,不要说我不行。自己一定要学会在消极中找到积极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时刻要记住一句歌词:everyisno.1(每个人都是第一)。

著名的国学大师翟鸿鏊倒:积极地人走到哪里,人们都喜欢,消极的人总会因为他那张脸坏了风水,所以,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这就联系到沟通了,一个消极的人总会把自己的坏情绪带给别人,让人很难接受。孔子的学生颜回有两大优点:1。不二过2。不迁怒。不迁怒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可能是一个人惹了你生气,但不要把气撒在另一个人身上,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不起的。自己有不顺心的事了,一定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转移一下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千万不要像苍蝇一样到处传播负面的情绪,让别人去费心。一定要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做出一个让自己高兴,也让别人高兴的事情。

濮阳市第四中学初三8班高冰天。

本文系作文网()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走进海洋读后感走进海洋读后感

读了《走向海洋》这本书,让我对海洋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些宇航员看到的地球像个蓝色的大水球,因为地球的大部分都是海洋,海洋的面积大约是3.6亿平方公里,平均深度是3.8公里。

以前“海洋”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含盐量超标,海鲜超群的地方化,对我根本没有一点吸引力,就算是以前想去看海也只是想欣赏那让人心旷神怡的蓝色。现在我读了这本《走向海洋》后,我发现以前我的那种欣赏是那么的肤浅,海洋的美何止是这些了,她的美就像夏天的蓝衣姑娘,她的美是内在的善良——在他那个世界里有许多依靠这她的生灵,这是她的善良,像母亲一样温柔,但是她也可以爆燃大怒,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知道——面对那些贪恋海洋中财富的那些人而言这就是他们美丽的“归宿”。

海洋又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首先,有的生态学家就说海洋是地球的肺。地球有二叶肺,一是森林,二是海洋。它们都具有吸入二氧化碳,能吐出新鲜空气的奇特功能;生态学家还告诉我们海洋是地球的肾。海洋具有净化人类水源的重要功能。

海洋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其中大部分都给我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保护海洋的意识逐渐加强。随着科技进步,国际社会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航运、捕捞等活动,而是把海洋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中国党和政府一再号召:“我们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的海洋观念。”中华民族传统的海洋意识和海洋价值观在经历了一次次嬗变后,产生出质的飞跃,蓝色家园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情景。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多多爱护海洋,珍惜海洋,那也是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国土不仅仅是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蓝色国土——海洋。

走进海洋读后感走进海洋读后感

海洋中不时泛起翻腾的浪花,不是的惊涛拍岸,发出“咚咚”的声音,仿佛是音乐家在弹奏乐曲,悦耳动听;一艘艘迎风招展的轮船在大海中破浪远航,壮观极了!一只只海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仿佛一个个小天使降临人间,在大海中嬉戏,给大海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湛蓝湛蓝的海洋,如同是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地球上,她的美丽,让人陶醉,她的神秘,让人神往。

海洋大家都知道,却未必了解海洋的奥秘,而我更是对海洋一无所知,所以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了《走进海洋》这本书。读着读着,我仿佛到了海底,看到一只只五彩缤纷的鱼儿在海洋中游来游去,美丽的珊瑚让人目不暇接,憨厚可爱的海龟让人不禁绽开了笑脸……不久我便把《走进海洋》这本书读完了,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原来人类和大海是密不可分的,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她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使一个毫无生机的地球变得了生机勃勃,若不是大海,哪里来的我们呢?她还是一个“聚宝盆”,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说海底石油、天然气、可燃冰等等都是海洋的贡献。

另外海洋给予我们食物资源――海洋生物,但由于海水污染和海洋开发导致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类肆无忌惮的猎杀,很多海洋生物已经灭绝或走向灭绝的边缘。正是人类的贪婪无度,使大海雀、史德拉海牛……动物灭绝,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我们不能一错再错了。还有人类任意的污染,使美丽的大海消失无踪。比如工业废水如果携带着硝酸盐和磷酸盐大量流入大海,就会发生赤潮,毒杀鱼、虾、贝、蟹等海洋生物,再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导致人类消化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让人类自食恶果,还有干旱、洪涝、海啸等,这都是破坏自然环境的“回报”。所以说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1994年11月16日,现行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这是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硕果。

科学家说“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能生存。”地球只有一个,同样海洋也只有一个。保护海洋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