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案(模板13篇)

时间:2023-12-13 12:52:56 作者:雅蕊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进行教学设计。下面是一些教学名家的教案模板,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路和灵感。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概念;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教学重点】什么是联系?联系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联系是客观的。

【教学方法】“三自一导”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读书、自设疑、自求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复习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世界是物质的。那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呢?这个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学习的问题。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40页。

高一政治事物是普遍联系说课稿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第二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纲,也可以说是唯物辩证法的浓缩、结晶,是从整体上体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内在的有机统一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本书中处于重要地位。第一节讲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问题,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是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也是第二课内容的逻辑起点。第一框讲述事物是普遍联系,是从总体上讲联系,是学好后面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联系的概念。

2)理解:联系的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3)运用:用事物的联系普遍性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联系的概念,体会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德教育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高中学生思维缺乏辩证性,遇到问题不会变通,通过本节课学习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事例的'运用树立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自然就成为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学生第一次接触辩证法,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就成为难点。

1、根据哲学课程的抽象性、知识的系统性等特点,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法主要有讲授法、导问启发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等。核心观点和难点由教师讲授,使学生明确基本观点。导问启发法,创造氛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总结归纳法,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分析、归纳抽象的哲学概念,这符合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讨论法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根据政治课的知识广泛性、时事性、说服性、列举事实性等特点,运用了多媒体,以加大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列举生动、丰富的教学事例,增强知识的趣味性。

本节课从导入上教给学生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和体系上把握知识,在新课讲授中教会学生应用“三段式”法则学习哲学,即原理、原理内容、工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法,在教学中应用教学实例使学生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学会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共分为四个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上引出联系的观点,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讲述新课: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本课知识分为五大部分讲述。每一部分都以设问连接,使知识环环相连,体现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一部分教学中又运用事例具体分析,以降低理论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则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来突破。

3)课堂小结: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使原理与方法论形成对应关系,易于学生接受知识。

4)课堂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练习题,难易结合。

2、板书设计:由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大量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所以黑板上只列举本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近期,听了姚老师所上的一堂高三政治复习课《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感受颇深。姚老师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特色。主要采取设疑、阅读、讨论、引导、事例说理法,同时采取实例分析,图片分析,数据分析及指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做学生的引路人。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多而不乱,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高三复习课。下面我就将这节课做如下浅析。

首先,教学布局结构合理。姚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使学生有一个总体的知识逻辑体系框架,有助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把握。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从联系的概念到联系的普遍性,再到联系的客观性,最后是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每个考点基本从原理、方法论、易混知识辨析、具体运用这几个方面进行复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其次,热点把握准确,高中政治课教学复习,离不开对重大时政的关注,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政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政治教师。时代气息浓郁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鲜明特点,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是今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姚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入,到位的分析,使学生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再次,情境材料精选精用。

政治教师也要学会选材用材。用材要用好。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姚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几幅漫画,几段fiash,几个成语、俗语,还有次贷危机等热点问题,这些材料,与本节课紧密相关,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最后,讲练结合,注意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姚老师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做到了讲练结合。通过经典例题和历届高考题目的精选精练,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牢固掌握。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列,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考复习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姚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本节课我觉得值得探讨的问题:新课程条件下,现行的高考模式是否会影响课堂的生动性。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望批评指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运用联系的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处于相互联系当中的。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能够在复杂的事物和多样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的地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2、内容结构分析:本课一共设计了三目。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概念。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其逻辑顺序是:联系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方法论要求。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其逻辑顺序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重视事物之间本质的、间接地和长远的联系---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图片《蝴蝶效应》。

2.展开新课:

师:前,面对入世的成功,我们高呼“狼来了”;14年后我们却得到了“中国赢了,世界赢了”的结论,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师:(幻灯片)a:为什么说中国赢了,世界赢了?

b:这说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生:a:略;b: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师: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事例?

生:自由发言。

生:总结联系含义。

师: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板书)。

师:刚刚我们同学举了很多的事例,那么在这些事例中都存在谁和谁的联系呢?

生:自由发言。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联系有什么特征呢?普遍性!(板书)。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那么你头上的头发丝和我们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有什么联系?

生:小组讨论发言。

师: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对于具体事务来说,他又是有条件的,因此,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联系。

师: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确实这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

生:自由发言,导入客观性。

师:那么联系为什么具有客观性?让我们来看一副图片。(云南干旱)。

师:面对这种困境,国家采取很多措施来解决旱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合适的天气条件来人工增雨。

1问直接发言,2问小组合作探究。

师:由我们同学的发言我么可以总结出联系具有?

生:客观性。(板书)。

生:要尊重联系,抓真实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师:但。

生:自由发言。

师:这说明人们在联系的客观性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好,下面让我们轻松一下,看几幅漫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

生:因为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师:对,面对联系的多样性我们要学会正确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分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生:小组合作探究。

师:总结。

4.课堂小结。

5、创新作业:联系自己,写一份个人发展规划。

课后作业。

第三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含义(板书)。

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在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对天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分步骤去把握它。首先联系讲的是一种关系,那么它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简称两互关系。那又是谁与谁的两互关系呢?它既包括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存在着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概念概括为两部两互关系。那个同学们能否举个联系的例子:(可适当提示学生:风扇,一个风扇是由发动机、扇叶等部件组成,这是风扇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风扇要给人带来清风,又必须插上电源,这是风扇与电源之间的关系。一个风扇的发动机与扇叶相互制约,不可分离,仅有其一,便不能构成风扇;而风扇与电源也是互相关系,仅有其一,便不能带来清凉。)。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外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44页到46页第一段,看看书中主要用几方面说明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学生看书回答)课文主要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外部联系以及世界总体联系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说明。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

(1)、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板书)。

这里我们可以拿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内部的事物来说明。我想请三位同学来回答。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照第44页的小字部分。好由谁来回答?(学生回答)非常好,在同学们上面所举出的各事物的内部缺少任何一个部分,该事物就不能构成有机整体,因此说任何事物内部和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事物内部是有联系的,那么事物与事物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是不是相互联系着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板书)。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这些周物是该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失去了这些周围事物该事物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比如,大家如果想在一颗种子发芽你会怎么做啊!对,给它一定的土壤,每天还要给它浇水,并让其接受一定的阳光,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发芽,没有了这些周围的条件,种子也就永无出头之日,可见它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着。

再比如,思维领域中,我们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不公与反映对象相联系,而且与人脑、实践活动等相联系,还一书本载体、印刷工人的劳动相联系。

在人类社会中亦是如此。孟母三迁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可见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当然我们上面所讲的只是事物横向联系,是左邻右舍的联系。事物的外部联系还表现为纵的方面古往今来的联系。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牛顿的名言,他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见,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与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学习也是如此,是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将来的成功都是以现在所学的知识为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同学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学习为以后打下扎实的基础。总之,任何事物都要受到以往事物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事都是从过去发展而来向事物的未来发展而去都与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存在联系。所以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看到历史联系就能知来龙去脉。正确认识事物,否则只能近视眼,睁眼瞎。

既然我们说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外部间也是相互联系着的,那么我们其实可以归纳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一。

(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板书)。

世界是不存在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纵横联系之中。我们打个比方,整个世界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说一个网结代表一个事物,每个网结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而周围的其它事物又与其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因此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上述三个方面,都已说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可以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任意两个事物都有联系的呢?比如现在的我与美国某个大山上的一块大头存不存在联系呢?当然不可能啦,这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3、  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那么什么是联系的客观性?它指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说明了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有的,龙绝不会生出凤,凤也绝对生不出龙,而我们也不会期望老鼠的子子孙孙会改邪归正帮我们捉害虫。正因为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反对两种倾向: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板书)。

请同学们看书第46页"议一议":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是一种用主观幻想的联系代替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做法,利用8和4的谐音与"发"和"死"联系起来,主观确定8是"吉祥"4是"恶兆"。发财与"8"这个数字之间本来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主观臆造了这种联系,所以,尽管人们到处使用这个数字,也不能保证人们一定发财。中央电视台播放的"9.18"大案侦破纪实说,1992年9月18日,一个盗窃团伙盗窃了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珍贵文物,当这些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择9月18日这天作案?他们回答说:因为"9.18"的谐音是"就要发",他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不仅没能发,反而被正法。恰恰是1993年的9月18日他们被依法处决。

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这种主观臆造联系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存在着大量无视客观联系、甚至破坏客观联系的现象。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板书)。

(显示胶片)今年在北方频频的发生沙尘暴这到底是为什么啊?这是由于人们无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联系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产生的恶果。

这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告诉我们,由于人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如何对待自然,自然也将如何报答人类,所以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自觉的保护环境,地球是我家,环境保护靠大家。我们必须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联系。(教师一边归纳一边让学生看书第46页这一段。)。

上面我们分析了人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联系是客观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面对联系时候就束手无策呢?当然不是。

4、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板书)。

就拿我们温州来说吧,温州本来就与外地存在着联系,而在梧田建立了火车站建成后,更加强化了温州与外地的联系,温州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很方便的通过火车运往世界各地增加了温州的知明度,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地区也铁路地带的联系,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样在网上发信、聊天也是体现了这一原理。异地人们的交往本来就存在,在以前是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利用网络的快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强化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说到这点,可能细心的同学就会问了,不对啊,教材一方面说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另一方面说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岂不矛盾?其实二者并不矛盾。这里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建立起来的具体联系,它并不否认事物的联系客观性。这是因为: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的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事物自身所固的的联系。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能不能把碗里的水一滴不漏的抓起来(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怎样才能把它抓起来呢?(学生讨论)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它的具体状态不就行了吗?把水结成冰。而水与冰的固有联系都没有变,它们都是由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子组成。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如人们发射的地球通信卫星,不仅与地球之间形成新的具体联系,而全不成为人们之间一种新的具体联系中介,但是要发射成功就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力的联系进行计算。如果忽视了事物固有的联系,出现不允许的误差,那卫星也就不可能发射成功,这种新的联系就建立不起来。其实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

好,上面就是人们这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概念,两个特征。一个概念指的是什么啊(学生回答)联系的概念。而两个特征呢?(学生回答)一是指联系具有普遍性,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二是指联系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好为的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我们做几道练习:

a.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b.地震预示国家兴衰,八月将有灾难。

c.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

d.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将会使世界进一步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以至于有人说,我们居住的地球变小了,成了地地球村,这说明了(a、c)。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 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例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在失火的条件下,城门——水——鱼发生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目标。

(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

(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运用目标。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

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物质世界仅仅是运动的吗?请看世界气象日的宣传资料,并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导入新课】播放《世界气象日》宣传资料录音。

【挂图】同时出示资料、图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日渐加大。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90%都与天气、气候和水有关。气象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8个台风和热带风暴登陆我国,袭击我国沿海地区,造成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的损失也逐渐加大。在大西洋海域,20破坏性飓风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飓风卡特林娜为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程度和影响,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一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灾难,造成的人员损失之严重,受到影响国家的数量之多以及事后应对和重建的规模之大,都是十分罕见的。

【提问】从哲学的角度看,资料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回答】主要讲述了天气、气候与自然灾害是有联系的。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是有联系的。(自然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严重威胁了受灾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呢?

也有人为的原因: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提问】自然界仅仅在报复人类吗?难道人类从自然界中什么也没得到吗?得到了什么?

(教师: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提问】人类活动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吗?

【思考】不是!人类为自然界做了很多贡献。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自然,美化着自然,不断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自然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类)。

【提问】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不是无能为力的呢?(不是,而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地防灾、减灾,将灾情控制到最低限度,并做好灾后的重建工作)。

【归纳】资料告诉我们,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也是有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时出示板书)。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就是大千世界普遍联系的缩影。普遍性是联系的特性之一。

【板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什么是联系?(学生回答)。

【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后来才出现)。

【板书】(1)联系的定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分析】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种影响、作用、制约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联系的普遍性特征来强化对联系定义的理解。

【提问】联系的普遍性主要包含几方面的内容?哪几方面?(见教材54)。

【回答】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宏观天体到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世界上找不到同周围事物毫无联系、孤立存在的事物。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举例】鱼儿离不开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举例】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实现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受益。

【举例】人的言谈举止与内在素质之间是有联系的,文明得体的言谈举止往往体现较高的素养。

【举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与人的成长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举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与党的英明决策是有联系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的生活翻天覆地,日新月异。

【举例】国家的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是有联系的。

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造就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作为跨世纪的大学生,国家兴衰,匹夫有责;振兴中华,我们责无旁贷;(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富强有密切的联系)。

【举例】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举例】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之间有联系。(环境污染危害人的健康)。

【举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是有联系的:人越全面发展,就会创造更多的的物质文化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举例】人类运用智慧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人类利用万有引力定律灌溉农田、造福自身。

【回答】二是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举例】太阳系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存在着力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补充】冥王星由于质量小、体积小、密度小、离太阳最远,已被除名,太阳系的行星剩下八大行星)。

【举例】蛇和庄稼存在食物链――蛇吃田鼠、田鼠糟踏庄稼、蛇保护庄稼。

b人类社会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经济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和供求关系是有联系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举例】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等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其中一个系统出问题就会影响其他系统。

【举例】人类社会的形态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是有联系的。

【举例】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工业为农业提供化肥、农药、设备;第三产业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服务。

【举例】棋盘上的棋子间相互联系,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c思维领域内部是有联系的。

【举例】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它们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相互联系的科学体系。

【举例】哲学和具体科学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举例】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做数理化题目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审题;做物理、化学题目需要运用数学公式运算。学习文科知识需要运用理科的逻辑思维方法。

【举例】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政史不分家。

【补充】实践出真知,人类一直利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归纳】从大家列举的大量事例可以看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就是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板书】联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无视事物间的联系或人为割裂联系都是错误的。

【板书】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一切事物。

【学生辩论】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是有联系的,我们都是动物,都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分子,所以,我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学生辩论】我赞成__观点。比如电脑和空气看似没有联系,实际上存在真实的联系。空气的温度、湿度、灰尘含量都会对电脑性能的发挥产生很大影响。温度过高会影响软件性能的发挥,湿度过大还会造成电脑短路。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教师分析】电脑与空气之间确实存在真实的联系。但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的然联系(三个方面)。

首先,联系不是个别事物具有的特点,而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普遍特性。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找不到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其次,事物的联系不是抽象的、无条件的。联系的存在是需要条件的。如果脱离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空谈联系,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矛盾。例如,发生火灾后灭火,若不分清燃烧的物质是什么一味地用水浇,可能酿成大祸。可见,唯物辩证法讲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

最后,要理解事物的联系,还要看事物之间是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说明他们之间有联系,否则就没有。我和美国夏威夷的一条鱼之间就不存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我们不能把联系无限制扩大,尤其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过渡】从刚才的资料可以看出,人类为了眼前利益,无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无视客观规律,掠夺式开发自然,乱砍滥伐,毁林毁草,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和加剧。这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

【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

【提问】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回答】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问】现实中违反联系的客观性的现象很多,哪位同学联系实际说说?

【举例】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为了保护鹿群,人们把狼都打死了。鹿群在自由自在的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大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来“狼医生”。狼又捕食鹿,鹿群重新恢复了生机。(这说明鹿群不仅与周围的水草相联系,也与天敌狼群相联系,人为割断这种联系,就违反了联系的客观性,是错误的。)。

【讲解】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星体间的联系、生物界食物链)。

【提问】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为事物的联系?

【举例】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

【举例】在校的努力与将来就业之间的联系,现在认真学习,将来就业时就有资本。

【举例】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加强了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

【举例】迎评使得我们和专家们之间有了联系。

【举例】中国和其他国家建交。

【举例】我校学工处、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问、板书】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学生辩论】。

【正方阐述】观点一:

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使世界各国体育健儿汇聚北京,彼此切磋、交流,这就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为了申办奥运会,我们中国曾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是有目共睹的,这是客观的。申奥成功带动了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为了成功办好奥运会,北京市政府做了好多筹备工作,比如建造比赛场馆,整改交通,据我所知为了安全办奥运,还研制了人面识别系统,快速辨认可疑分子,这些都是客观的。所以,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反方阐述】观点二:

【正方反驳】我不赞成这个观点。人类有制造永动机的想法,却永远也制造不出永动机,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光想到而条件不具备,或不遵循客观规律,实践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教师归纳】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第一、从产生看,人为事物的联系渗透着人类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着人类智慧,但这种的联系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需要遵循客观规律,离开客观条件和规律,联系就无法存在。

第二、从过程看,任何人为事物联系的建立必须经过人类的实践才得以完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的特点,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第三、从结果看,人为事物联系一旦建立就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所以,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是客观的。

【板书】(1)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联系是客观的,它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固有的真实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2)把握事物的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水是庄稼宝,离它活不了()。

蜻蜓飞得低,没有好天气()。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518我要发,148一世发()。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过渡】自然灾害发生后,非受灾区的人们对受灾地区人们采取何种态度?

【回答】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爱心将受灾地区和非受灾地区人们联系起来)。

【讲解】这说明,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板书】(3)改变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提问】你们能列举出生活中这样的联系吗?

【举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校园,辐射社区,服务农村,用爱心架设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举例】中法文化年加强了中法人民的联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

【举例】世界博览会、人才交流会、银杏艺术节使用界人士联系起来。

【举例】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举例】政府开通政府网站,鼓励群众上网参政,提出意见、建议,就是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

【过渡】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返回,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挂图】出示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组图。

【分析】这是“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图片资料。

图1:这是神州6号发射时的壮观景象;图2:神六发射的控制现场;。

图3:航天工作者正潜心究;图4:航天员正接受太空模拟训练;。

【提问】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偶然的吗?请带着问题认真听下面的录音。

【录音资料】。

材料一:“神州六号”飞船花费了9亿多元人民币,全是国家出资。100多个科研院所、基地、高校、工厂和3000多家单位、几十万名科研人员直接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材料二:“神州六号”飞船的两名航天员进行多天飞行,并在轨道舱里开展空间技术试验。这无疑是非常复杂的空间技术,对航天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重能力训练、首次进行的大强度微重力生理适应性环境训练,是对航天员自我极限的最大挑战;进行连续5天5夜以6度头低位平卧方式进行太空模拟训练,是对航天员顽强意志和惊人毅力的最大考验。

【提问】神州六号的发射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大家分析一下。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国家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国家财政收入的90%来自于纳税人上交的税款,因此,神六的成功发射与每位纳税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间接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与航天员的刻苦训练是分不(内部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还与当时的天气状况有重要的联系。发射那天,基地下大雪,气象人员研究、检测到基地上空的降雪云会在2小时后消除,正是由于科学的预测,才保证了神六的成功发射。(偶然联系、外部联系)。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与在研制、发射中考虑非常细致,没有细节上的失误是有联系的。

【回答】神六的成功发射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遵循了客观规律,成功是必然的。(本质联系、必然联系)。

【归纳】神六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有理由为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有激情的)。

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决不是偶然的,它与国家的投入、航天工作者、宇航员的主观努力、天气状况等许多因素是分不开的。这些联系都是人为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这说明联系是多样的。

【板书】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讲解】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无限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神六的成功告诉我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联系。需要分析不同的具体事物。而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事物联系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把握事物的联系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总结提问】我们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回答】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建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人际关系,营造团结、互助、礼让的良好氛围。

【回答】我们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体现着自身的涵养,将来还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时刻用“师范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

【回答】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作为学生,我们在校时的努力怎样,直接影响将来的就业,我们的素质如何也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质量。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珍惜各种有利条件,自觉抵制不利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勤勤奋奋学习各门知识,苦练各项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才能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

学习了一个定义:联系。

理解了三个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讨论了三个问题: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学完了第一课,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它主要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个物质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彼此孤立的还是普遍联系的?是静止不变的还是变化发展的?如果是变化发展的,那么这种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于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我们这课书就是与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好,今天我们来学第二课,本课内容一共包含三地,第一节是坚持联系的观点,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而第三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堂课我们学习坚持联系的观点的第一框题: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具有普遍性(板书)。

(2)、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

3、联系具有客观性。

(1)、反对凭空创造联系。

(2)反对忽视客观的联系。

4、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a、人们可以根据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b、事物固有的联系是人们创造出来的。

c、随着科学的发展,事物的联系会出现更多的新形式。

d、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性。

考研政治

1.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自然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思维、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

3.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是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1)规律客观性的表现,是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3)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性。

2.意识的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对于客观世界具有反作用。(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意识的能动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它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3)人可以能动的认识、掌握客观规律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来源:考研教育网)。

(中国大学网考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导入新课:上几节课人们学完了第二课,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它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另外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本身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事物实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时,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事物,这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矛盾的分析法。那么什么是矛盾?什么是矛盾的分析法?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课学习到,首先请同学们看一胶片。

文字: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无物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势》)这是什么故事?有哪位同学能把故事的大意讲一讲!(学生回答)这是我国有名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讲的是古时候有人既卖矛也卖盾,他夸他的盾是世界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又夸他的矛最锋利,没有什么东西它戳不穿。于是有人问他说: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啊?他只好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师:他为什么回答不上来了?生:他的话前后自相矛盾,只有哑口无言。

师:楚人的错误在于对同一事物,同一关系的认识在同一时间内作出了两种对立的判断,违反了逻辑规则,前后自相矛盾。那这是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呢?不是的。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板书)。

“矛盾”一词源自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在古代战争中,矛和盾是战争武器,矛是用来进攻,盾是用不防守的,两者是对立的,但两者双共存于战争中。攻和守是战争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攻就无所谓守,没有守就无所谓攻。像这样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所以矛盾的概念可表述为:

1、矛盾的含义(板书)。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以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科学提供的大量事实为依据,科学的揭示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也就是: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那么请同学们就你对矛盾的理解能否举些例子(学生回答)冷与热、干和湿、上和下、难与易、战争与和平、痛苦与欢乐、穷与富、善与恶、错与对等等。

大家都看完书了,在自然界中存在哪些对立面?(学生回答)同化与异化,氧化与还原,作用与反作用,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那在人类社呢?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先进与落后,民主与法制,自由与纪律以及人民内部不同意见之间的。思维领域中也存在着正确认识与错识认识,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对立面。那在形式多样的对立面中,他们是如何对立的呢?它们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过程。如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是贮合并能量,异化作用是释放能量,它们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作用,是相互排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是相互斗争的。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所谓对立:

(1)、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板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双方互相、对立排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外部冲突对抗与非对抗,也可以不是。哲学上讲的斗争不仅概括了社会领域中或政治用语中以经常讲到的斗争,而且概括了自然现象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对立和斗争,概括了其共性,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同哲学上讲的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把它们混为一谈,下面的这张图显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胶片显示)。

我们已分析了对的的基本含义,那么什么是统一呢?

(2)、所谓统一指两种情况: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板书)。

在这里我先让同学们看一幅漫画(显示漫画《他敢剪吗?》)。

他当然不了敢,因为甲某乙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甲不想自己掉下去就不能让乙某掉下支,它们之间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而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拿计算机来说吧,假如没有计算机毒,人们也就不会开发出杀毒软件,而有随着更多的病毒的出现,杀毒软件也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高级了,有跟踪式的、嵌入式的等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病毒与防病毒的矛盾双方,他们是相互依存的,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再如疾病与健康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表现在:饱尝了疾病的痛苦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假如我们双目失明了,我们才知道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看见这美好的世界有多么幸福。在日常生活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还有很多很多,没有战争就无的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等等。但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并非这么简单,尤其对理解社会领域中的相互依存更是如此。比如:中美之间就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美国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美因也需在中,这个潜在的大市场。中美两国能够签署同意中国加处世贸组织的协议,使中国入世的愿望成为现实,这充分说明这点。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种依存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离开这一条件谈依存是十分荒谬的。

接下来我们分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情形。在分析这点之前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苏东坡大家都认识吧?我想大家也学过他不少佳句吧!我今天讲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苏东坡年少时就聪明过人,一天,他写了一幅“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的对联。得意洋洋的贴在大门上,而在对联贴出的第二天,就有一个老人上门请教,老人指着书上的字,苏东坡竟有好多不认识。最后苏东坡红着脸向老人认错,并把对联改为:“发愤读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听了这一则故事后,同学们能否说一下苏东坡前后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他从开始时的“妄自尊大”到后来“谦虚认错”进而“决心改进”。

不错,苏东坡一开始是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后来由于老人的请教使他醒悟,认识到自己学识用有限。因此他发愤学习,刻苦无读,终于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这其中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学生回答)由骄傲自满到谦虚攻读,这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这种转化是无条件的对吗?(学生回答)不对,矛盾的转化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苏东坡转化的条件就是老人的请教。

可见矛盾双方的依存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依存,矛盾双方的转化也是依据一定的条件,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比如说,落后与发达这一对矛盾的转化。如今的温州可谓是日新月异,么那我们温州这几年的变化发展是不是坐着就自动改变,自动发展的呢?当然不是,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转化的,它是依靠国家宽松的正确的决策,温州人民的勤劳、智慧、敢闯敢拼的精神把温州从一个沿海城镇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城市。同样,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实现了由穷到富的变化。其主要条件就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行了改革开放。

好,老师现在已讲了这么多了,那同学们也应该发言发言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成长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大家可以随意发言(学生回答)学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自信与自卑。

对,这些都是同学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常遇到的矛盾。不过在我们今天学了这一节课后,懂得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各向自己的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学习很苦,但考出好成绩、学到真本事,苦就转化为了乐。对于顺境与逆境我们要明白,只要我们努力就可以转逆境为顺境。同样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成绩面前不自满,失败面前不气馁。总之,我们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

好,我们在上面已经具体讲解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基本含义,但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二要明白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是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如:我们班的学习来说,我们班同学之间有互助有竟争,同时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同别的班级也有这种关系。因此,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之间。

最后应明白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统一离不开对立。

我们再次回到我们刚才讲的那一幅漫画,甲某乙某处在两端绳的两头,也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够维持平衡,保证各自的存在。假如甲某或乙某利用力的作用晃到对方去抓住对方的绳子而离开自己这一端,那么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对,他们将同归于尽。

这说明统一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的性质只有在相比情况下才存在。例如:上的性质和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的性质和小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是下对立的,大是下小对立的。可以依存只有对立面之间的依存。另外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上与下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什么样的东西才互相排斥?必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谈什么排斥呢?例如正因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给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前者的被剥削,这两大阶级才是对立的,其利益要求是互相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总之,对立和统一密不可分,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当然,没有统一也就无所谓对立了。如法制与自由这一矛盾,有人说法制自由,要维护自由,就必须取消法制,同学们说对不对呢,请你们来评析一下(学生讨论)。

自由和法制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上面这个人的说法显然是夸大了自由与法制的对立。否认二者的统一,殊不知,离开法制,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法律纪律约束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能造成社会的一片混乱。当然只强调法制,否定自由,这也不正确,这也是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夸大了二者的对立的表现。

总之,任何只看到对立,忽视了统一,或者只看到统一而忽视了对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对立统一,为了巩固我们今天所学内容我们来做几道练习。

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上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

c、事物内部包含着既对立以统一的关系。

e、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有其统一性。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

b、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高中的政治如何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知识点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联系的辨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起,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过渡、互相转化。把事物看成是互相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2.联系的普遍性:所谓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含义:一从具体上讲,是指每-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从内部构成要素看,是普遍联系的;从与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横向)看也是普遍的;从事物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纵向)看,该事物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也是普遍的。二从总体上讲,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因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总之,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4.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又在一定条件下发展、灭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5.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具体的分析事物之间各种不同的真实联系。

1.把人们生活中讲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应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2.把联系的普遍性仅仅理解为事物同周围其它事物的联系。应当按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来准确理解,把握三个方面:第一,事物的内在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事物同周围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第三,整个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3.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条件性。

4.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的不可改变性,从而否认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观点,即否认了联系的可变性。

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1)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什么道理?

(2)请用这一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解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处理问题。(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人口,但人口的过快增长,反而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必然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总结:高中的政治知识点:如何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听声音辩事物》小班音乐教案

一、活动背景: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他们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是以倾听为基础的,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设计本次活动。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幼儿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各种饮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别装着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击乐器若干。

3、活动室的四处分别布置成小兔、小猫、小狗、小鸡的.家。

4、会发声音的玩具及录音机一台。

(三)活动过程:

1、听声音引出课题。

(1)引导幼儿进入活动室,请配班老师启动“会发声的玩具狗”。师:哎呀,活动室里真安静。听,谁在叫?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幼: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评析:在安静的环境中,以玩具狗的叫声吸引幼儿的兴趣,同时,又以奖励的方式带小朋友去做客。更加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此时的情绪非常高涨,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愿望。)。

2、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饮料瓶里发出的声音。

(1)听辨硬币在红茶瓶中发出的声音。

a、师:这是谁的家?

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

……。

师:小兔家有什么?

幼:红茶。

师:那里面装得是不是红茶呢?请小朋友不要去打开盖子,自己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我,看谁最能干。

b、幼儿操作:

摇红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幼:老师,我好象听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是石头吗?

幼:不对,是硬币。

幼:对,是硬币。

……。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请幼儿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析: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操作,来感知瓶中的东西,幼儿很感兴趣。)。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高中政治教案

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

2、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2、方法论要求。

(1)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设置活动导入新课)。

ppt:(试试看)以“踏花归去马蹄香”或“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会画画,如果以这两句诗为题作一幅画,你会怎样立意构图,才能使这幅画成为佳作、名画。

引导:为什么画面有和尚却不见寺庙呢?为什么只画蝴蝶或蜜蜂,而不画花呢?

“联系的含义”

问:联系指的是一种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问:是谁与谁的相互关系呢?

问:事物的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问:请同学们说说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怎么理解?请就上述事例进行说明。

(根据学生的归纳ppt展示联系的普遍性的三个表现)。

点拨: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引导: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过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请说说理由。

点评:同学们的分析中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还具有什么特点?

师:如何理解联系的客观性?

师:这说明什么?

ppt归纳:联系具有客观性的表现。

过渡:如何理解联系的多样性?联系有哪些形式?

ppt归纳:联系具有多样性。

ppt(连一连)请对号入座:说出下列俗语、谚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牵一发而动全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唇亡齿寒-----。

如何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高二政治知识点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自身中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的不可改变性,从而否认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观点,即否认了联系的可变性。

2003年3月5日,朱镕基同志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经济发展。

(1)材料体现了唯物辨证法什么道理?

(2)请用这一观点,说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必要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