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4 05:44:36 作者:文锋

教学计划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进度,使教学更加有条不紊。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样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发。

教科版《父爱的高度》教学设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给予“我”的能力支持和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重 点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难 点 体会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和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教 法 阅读感悟

教 具

父亲的爱是大多数人都体会过的,它深沉而含蓄,常常撼到人心。父爱可以有方式,可以有深度,但父爱的高度是怎么回事呢?是一种什么样的高度呢?让我们带着强烈的期待赶快到课文中去领略一番吧。

1、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2、小组读文

要求:圈画生字,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都和什么有关?

3、按课文内容分段

小结,要求学生说出分段的依据。

4、分析

第一段:

指名读文,说说这段起到什么作用?

第二段:

自由读文,画出能体现出父亲喜爱电影的句子。

讨论:父亲看电影至少要站一个多小时,为什么还要带上不懂事的“我”?

指导朗读。

第三段:

自由读文,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指导朗读。

第四段:

齐读课文,体会父爱的伟大。

师指导朗读、分析句子所蕴含的意思。

板书设计: 父爱的高度

小时候——托着

露天电影 基石 赞美、感悟

长大后——披衣

教科版《家》教学设计

目标:按照要求联系摘抄,掌握一定的摘抄方法,养成习惯。

重、难点: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教法:写作交流教具:小黑板流程:

一、激发摘抄兴趣。讲述名人勤于读书,善于摘抄的故事,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的兴趣。

二、练习摘抄方法阅读课文,学习摘抄的方法,联系摘抄(1)有选择,有目标的摘抄(2)摘抄在一个专门的笔记下。(3)通过圈点等符号标记好的词句。(4)简要地写出摘抄的词句的好处和自己的体会。

三、交流摘抄体会,相互借鉴和促进。

四、养成摘抄的习惯。

教科版《巫峡赏雾》的教学设计

目标:按照要求联系摘抄,掌握一定的摘抄方法,养成习惯。

重、难点: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教法:写作交流教具:小黑板流程:

一、激发摘抄兴趣。讲述名人勤于读书,善于摘抄的故事,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摘抄的兴趣。

二、练习摘抄方法阅读课文,学习摘抄的方法,联系摘抄(1)有选择,有目标的摘抄(2)摘抄在一个专门的笔记下。(3)通过圈点等符号标记好的词句。(4)简要地写出摘抄的词句的好处和自己的体会。

三、交流摘抄体会,相互借鉴和促进。

四、养成摘抄的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时:2课时。

b、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a、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是一篇写事的课文,课文以教科书的“珍贵”为线索,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分成四部分来记叙,先讲战争年代,师生渴望到教科书,接着讲张指导员带"我"去领书,再讲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最后讲那些珍贵的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根据本课的特点,我特设计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了解战争环境中学习的艰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经过,突破“珍贵”这一中心。

教学难点:懂得教科书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这是教科书珍贵的原因。

教学关键: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不同的语气,把开始的喜悦、兴奋心情到后来的悲痛心情读出来。

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法      启发讨论法    。

教具准备:投影仪 vcd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发现问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可能有多种问题.如:为什么叫珍贵的教科书?它与我们的教科书有什么区别?珍贵体现在那里?......

二、细读课文,深层剖析.

请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一段话中知道什么?

指名谈一谈。

自己练习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取书,同学们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书感到激动,兴奋他们是怎样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跳起来)同学们要去取书,课文用了个什么词(争先恐后).这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迫不及待得样子),可见书对他们是多么重要!

三、反复朗读/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反复体会同学们兴奋得样子,通过分角色朗读,男女赛读体会张指导员当时兴奋得心情,另外让同学们做跳起来的动作更充分得体现出同学们听这个消息时无比激动的心情.进一步为理解书的珍贵打下了基础.

四、语句对比/体会感情。

课文中张指导员与我的对话对反映文章中心很重要。话语不同,体现的感情色彩也不同。有时甚至一两个词就会使表达的效果大不相同。在此我选择了几组指导员与我的对话。用他们与课本上的句子作比较让学生体会他们之间的区别。

例如:a一天张指导员对我们说:“咱们有书啦!”

b一天张指导员兴奋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自然能体会出书上的句子好。然后,我让学生讨论好的原因。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这一消息的振奋人心。

五、反复阅读/突破重点。

如何讲课文中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要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根据本课特点,我选择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一人读“我”的话,一人读“张指导员”的话,练习后,指名一组学生阅读,大家评议。这样,同学们在相互评读中提高了朗读水平,同时,通过阅读训练,突破重点,也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体现教科书的珍贵。因此,我将课文中护书部分作为重点指导内容,带领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张指导员在护书时不惜牺牲生命的品质。使书是由生命换来的这一中心跃然纸上。为学生理解突破书的“珍贵”做好了准备。

取书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这一危急情况,但张指导员却奋不顾身,宁愿牺牲生命也要保护好书使之完整无缺。所以,通过反复阅读指导让学生体会在张指导员的心中,教科书比自己的生命还要珍贵这一中心。

六、发散思维/深化主题。

为了突现“珍贵”这一核心,张指导员护书部分就成教学的重中之重,我将指导学生补充完整张指导员与我的对话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例:当我扑到张指导员的身上大声地喊叫:“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念叨着:“书……书……”我先让学生充分想象,补充张指导员的话。有的学生补充说:“书,书在那里?”还有学生补充说:“书,书好着吗?”还有学生补充说:“书,书在我这里,快拿回去吧!”……当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补充完之后,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原句与补充后的句子。通过同学们大量想象及品读,使张指导员在受伤后最关心的是书,而不是自己的生命这一中心得到升华,也使文章的中心“珍贵”得到深化。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如何才能做到新理念的要求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热情,克服教学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古诗教学中,应找准激情点,以此为契机,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课中获得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径”、“斜”、“枫”等10个生字。会写“斜”、“枫”等13个字。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多媒体课件。

3课时。

一、播放录像,引出新课。

1、播放《山行》的画面,让学生自由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2、让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揭示课题。

二、欣赏诗歌,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配乐朗读诗文)学生一边听,一边浏览全诗,初步感受这着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指生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三、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1、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

2、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四、师生共议,理解诗意。

1、指名朗读全诗,讨论根据词义给多音字注音。

2、理解诗文。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2)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还有哪些诗句不懂?师生、生生互动讨论。

(4)师生归纳整首诗文。

五、图文结合,欣赏意境。

1、引导学生看图(课件出示图片)。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2)作者描写它的什么特点。

2、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想象画面。

4、小组合作,把想象的画面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六、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1、启发:诗人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指导学生在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首诗。

七、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八、总结延伸,拓展升华。

1、整体回顾课文。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同学们,荷花并非花中之王,但自古至今,它却令众多文人为之倾倒,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篇。相信你一定搜集到不少有关赞美荷花的语句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来学习杨万里的一首有关荷花的诗。(出示课题)。

二、实施鼓励,自主习诗。

2、“争分夺秒”。用我们总结的这些方法,看看谁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收获?(学生自主学习)。

3、“初显身手”。

(屏显本课生字)(1)“我会认”。学生认读并组词。(检查并巩固字词)。

(屏显整首诗文)(2)“我会读”。先请两名学生试读,根据读的情况,师生点评,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诗。

三、深入探究,交流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先读一读诗句,思考每句诗的意思。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2、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并倾听、思考,为同学的精彩发言喝彩,若有不同意见,补充交流。)。

3、教师点拨。

(1)引读诗的前两句,想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如此大气的'感叹?(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2)引读诗的后两句,抓住“碧”、“红”、“无穷”、“别样”等词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莲叶之无穷,荷花之美艳,天地之宽广的壮观景象。

(3)你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四、引导发现,感受诗情。

1、有感情地读一读诗句,再读一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道别诗,而诗句却赞美了西湖十里荷花美景,并没有提及送别之事,二者似乎毫无联系。)。

2、体会诗人通过对西湖荷花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五、落实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认的字,学生认读。

2、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字。

(1)先读,再交流识记的方法。

(2)指导书写,由学生带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

六、情景再现,领会诗境。

1、播放“西湖荷花美景”录像带,学生一边欣赏荷花,一边配乐吟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的意境。

3、欣赏学生佳作。

4、熟读成诵。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草原吗?(生答,并指名介绍看到的草原的景象)的确,大草原宽广辽阔,使人心情舒畅,又能让你忘记所有的忧愁与烦恼,你们想不想亲自看一看这美丽的大草原呢?(生答:想)。

2、教师播放多体课件(草原美景),学生欣赏。

3、指名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4、有许多人都曾经用自己的笔墨来描绘美丽的草原,而且在古代就有这样一首诗也描写了草原的迷人景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景色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赛读,品味诗韵。

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多读几遍。)。

2、通过刚才的读文,你们觉得这首古诗好读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同学就在小组内练读,并互相检查看真正做到了正确、流利。

4、教师针对读的情况进行小结。

三、合作理解,领会诗意。

1、刚才你们己经很好地朗读了这首诗,那谁来给大家讲讲“敕勒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进行讲解)。

2、看来大家很会学习,自己能找到这么丰富的资料,你们真棒!那这首诗的意思你们知道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刚才看到的课件画面,运用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和方法,在小组内与同学猜一猜、想一想古诗的意思。(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可以能给大家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呢?(指小组成员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补充并重点引导。

4、你们真聪明,现在我也想和大家共同学习,可以吗?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说诗句的现代意思,你们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相应的诗句,准备好了吗?(师生共同对话,加深理解)。

5、你们觉得这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意境呢?(辽阔壮美)那这首古诗应该怎样去读才能读出味道呢?(重点要读好停顿)对,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带有停顿符号的古诗)。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谁想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给他评一评。(师放音乐,指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

师小结:看来大家真的学会了这首古诗,说明你们用心去学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

四、反复诵读,读中想像。

1、古诗的意思我们既然理解了,那就请大家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尽情地朗读,你可以低吟慢诵,也可以高声吟唱,还可以默读静想,看谁读得最投入,读得最动听。(学生再次自由练读)。

2、指名朗读,并谈朗读古诗时,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看来古诗同学们读起来己经朗朗上口了,那谁能试着背下来呢?(指2名同学试背、全班齐背)。

五、指导写字,引导运用。

(1)出示“笼”“苍”“茫”三个字,指名分析三个字的异同点。

(2)师重点指导“茫”的写法,要注意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面。其它字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在小组内展示学习。

(3)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六、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阅读一遍课文,体会三首诗中情感。

2、描写风景的古诗还有很多,谁能再给大家背诵几首吗?(指名背诵,师适时表扬)。

3、阅读《课外阅读同步》。

教科版《太阳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太阳钟的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二)、探究新知:

1.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2.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b、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

(9)学生汇报。

c、认识手掌日晷。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教科版《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是围绕本单元主题“交友”安排的一篇主体课文。《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董大》这三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本课教学将对古诗的读、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在诵读中感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表达中加深体会,在情景中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理解和体会中去背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间友情的美好,懂得珍惜友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以诵读课文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深厚情感。

师生共同搜集诗人的生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或配乐磁带、教学挂图。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巧导入。

播放乐曲《送别》,老师深情讲述:千百年来,故园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离别”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人们既然会把离别同生死放在一处,可见别离是何等痛苦的一件事!

以前我们学过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大家背诵这首诗。

现在我们再学习三首送别诗。(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学习第1首《送元二使安西》(板书)。

(通过播放《送别》的乐曲,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生诵读送别的诗句,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诗的意境。)。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依照注释,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为他送行。)。

2.指导读题:送元二使安西。齐读课题。

3.学生简介王维,教师做适当补充。

王维(701—761),字摩诘,薄州(今山西永济市)人。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中解元(即第一名举子),21岁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被拘禁于菩提寺中。安史之乱平息后,他以谄贼官而获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的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等,千百年来为人传诵;《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被谱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淳朴深厚,不用雕饰,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明白诗中写了什么事,为下面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三、重读悟,明诗意。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古诗,师生互动评价。

3.自主读诗,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可以用笔在旁边作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读诗的感受。

5.全班学生汇报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使学生明确前两句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体会后两句抒发的诗人与好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6.在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多想象,悟诗情。

1.苏轼曾说,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王维得知元二要去安西,专程从长安赶来相送。(播放音乐)他们举起酒杯,……你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2.想象旅程。出示地图,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这一路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呢?看地图,想象元二出使路上的情景。

3.背诵全诗。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品诗。这一环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通过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送别情景,走入诗的意境,体会诗句中蕴涵的深情,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课件,师诵读《赠汪伦》。

2.板书:赠汪伦。

(上课伊始,生动的画面、深情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师生交流,资源共享。

1.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

2.读诗题后,谁能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汪伦的了解?

3.老师讲述李白和汪伦成为好朋友的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漫游途中。在泾县的桃花潭,李白结识了一位叫汪伦的村民。汪伦性格非常豪爽,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了这首离别之作,表达了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课外搜集的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师生交流、资源共享,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古诗作好铺垫。)。

三、自由朗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诗句读顺畅。

2.指导学生根据文中注释及字典理解词义,同时把不懂之处标注出来。

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下面深入读悟古诗打下基础。)。

四、读读议议,领悟诗意。

1.指名朗读古诗。

2.读议结合,理解诗句。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

深千尺:夸张手法,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3.讨论问题。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诗。

(2)“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情”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

(对课文的感悟要紧扣着读书进行。为了让学生领悟诗意诗情,教师紧扣重点词句,针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交流,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享受审美乐趣,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五、熟读成诵,入情入境。

1.(出示课件)学生配乐诵读。

2.背诵古诗。指名背,齐背。

(诵读的过程是对诗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诵读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六、读读演演,拓展延伸。

诵读表演:将古诗编成小情景剧,当堂排、练、演。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加深对诗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

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重读悟,明诗意;

(3)多想象,悟诗情。

3.引入新课,板书:别董大。

(背诵学过的古诗,复习学习古诗的步骤与方法,顺势导入新诗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诗兴”,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二、迁移学法,探究新知。

1.解诗题,知作者。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样解释?

(2)这首诗是谁送谁?学生交流诗中两个人物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高适与董大的生平资料。)。

本诗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在漫游时期写的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曰:“七条音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难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宫),始终怜得董庭兰。”高适写这首诗时正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但本诗作为临别赠言却以豪迈的语调抒发了开朗的胸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重读悟,明诗意。

(1)根据学习古诗的第2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互相交换读一读,在诗的旁边作作批注。)。

(2)汇报交流,互议释疑,整体把握诗意。

(3)带着感受,配乐诵读。

3.多想象,悟诗情。

(2)想象诗中情境,体会作者感情,品读古诗。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借助注释或相互启发,在弄懂词句的基础上,读懂全诗。出示课件为古诗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情景,再加入自身的想象,感受诗人豁达、豪迈、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对待朋友的真心实意。)。

三、对比探究,深化体验。

1.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朋友离别的经历,回忆当时的情景。

2.重温经典,看看《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三首诗有着怎样的异同。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三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试着通过朗读来表现不同。

(本环节设计了两组对比:学生的亲身经历与课上学到的进行对比,三首古诗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深化了情感体验,真切地体会到人间贵在有真情在。)。

四、迁移练习,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把诗句补充完整,进一步体会诗人用字的妙处。

(1)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2)李白乘舟()欲行,()岸上踏歌声。

(3)千里黄云白日(),北风()雁雪纷纷。

3.把三首古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抄写在自己的名言警句本上。

(在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根基;迁移练习、积累内化,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抓住了这些教学环节,语文课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送别的诗篇。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谈谈自己的感悟。(学生说诗句,随机投影出示古诗,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指导朗诵。

3.播放《送别》,感受友情的温暖和力量。

4.选取本课学过的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画。

5.课外自己再找几首送别诗,用读古诗的方法,品读背诵这些送别诗。

(古诗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范围之内。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可以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体味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1.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略)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略)。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导读: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为什么?讨论突出这些重点词语的理由。

(2)故事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板书:炮火连天),你们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3)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板书:盼)。

2.自学第二至六段。

(1)导读:第二至六段写“取教科书”,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板书:情况紧急、取)。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板书:敌机轰炸)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板书:护)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

b文中“轻轻地”“微弱的”说明了什么?“摇了摇头”结合上文说说他知道什么?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1)学生自由读。(2)学生讨论、归纳。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4)讨论、归纳。

四年级教科版语文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磕磕绊绊、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德育目标: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

生活。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课前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2、师生共同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像资料。

教学方法:

学生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讨论。结合讨论,指导学生朗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分享信息。

1.小组交流: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热爱生命的。

有关资料。

某一类人的主要事迹,还可以具体介绍某一个人的感人故事。

二、激情导入,感知课文。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板书:触摸春天)。

2.由题设问:初次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想到些什么?读过课文之后,你又。

产生了什么新的想法?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三、自主读文,识写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指正、评价。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触摸”一词,谈谈自己读文前后的感受。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概括能力的培养(归纳各段内容)。

2、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能指出文中所用论据和论证方法。

一、研读分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1、通读文章,解决生字词问题。

第1段最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就是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3、提问:分析第2、3、4段,请大家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第2段中心句在句尾“惟有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第3段中心句是“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第4段中心句是“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

4、请大家找出文章中为了证明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道理论据:歌德所说的“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在文章的第4段举的是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问题这样一个例子。

作业: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文磁带、有关延安战役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理解“珍贵”的意思。

2、提问: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朗读(课文磁带)。

2、思考: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分自然段朗读。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刷(shua)、抄(chao)、嗓(sang)、睁(zheng)、弹(dan、tan)。

2、认清字形:

炮、炸、爆、印、凳、隆、轰、嗓。

3、理解词义:

轰隆、爆炸、振奋人心、争先恐后、兴高采烈。

〈四〉、巩固练习:

1、认度生字、词,试听写。

2、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第二课时。

〈一〉、理清课文思路:

1、分段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盼书--取书--护书--激励前进)。

〈二〉、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盼书):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怎么样?找出相关的词句。

(没有……没有……没有……没有……)。

3)、讨论理解:同学们渴望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找出表现同学们渴望的心情的词句。

这些书是怎么来的?说明了什么?

4)、理解“渴望”、“兴高采烈”、“振奋人心”的意思。

5)、指导用不同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取书);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取书的过程。

3)、找出表现指导员和同学们取书时的心情的词语。

4)、理解“争先恐后”的意思。

2、学习课文8-10自然段(护书):

1)、齐读课文。

2)、讨论理解:指导员是怎样保护书的?

“我”醒来时看到指导员怎样了?

“一动不动”说明什么?

为什么这捆书能“完整无缺”?

指导员为什么拒绝“我”背他回村?

他看着那捆书,他在想些什么?

指导员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3)、理解“完整无缺”的意思。

4)、拌角色朗读,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说盼书-护书-取书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内容,体会“教科书”的“珍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1、理解省略号的用法:

1)、敌人投下炸弹以后,指导员喊:“快卧倒……”--表示:话没说完。

2)、“我两耳一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觉自己的头部受了伤。”--表示:省略(昏迷之后到醒来之前的事)。

3)、“指导员,指导员……”--表示:省略(呼唤的话)。

4)、“书……书……”--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5)、“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表示:说话吃力、断续。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课文。

2)、思考讨论:这捆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

“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多少年来”、“一直”说明了什么?

〈三〉、总结全文:

1、分段、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教科书的“珍贵”。

3、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2、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板书课题。

每天我们都和同学们在一块学习、游戏,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矛盾,你是怎样处理的?(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的两个同学是怎样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从文中标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

(1)“体、缘、愤、戒”的写法。

(2)区分“即”与“既”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将语句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课题是“争吵”,使谁与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结果怎样?

2、小组内讨论交流,全班交流。

3、师生交流,明确课文内容:

“我”和克莱谛之间因为而发生争吵,最后“我”和克莱谛。

四、作业:

把课文读熟,注意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板书设计:

争吵。

我--------------克莱谛。

弄脏本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课文,体会父亲的话。

(一)找到“我”和克莱谛吵架的有关段落,认真读一读。

1、抓住重点语句,自主讨论交流:

(1)我火了,骂了他一句。

(2)于是我想报复他。

2、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三)体会父亲的话。

1、父亲的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从文中标出来。(小组交流)。

2、第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小组自主交流: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

(2)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3)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是该多好!

(4)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

(5)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

师生交流,统一认识:

“我”不安、后悔、矛盾。

3、第二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1)他们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此时他们在想什么?俩人想的一样吗?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讨论交流)。

(2)我为什么会想起这句话?此时我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

(3)“终于挨到放学”为什么是“挨”?从中体会到什么?

4、当父亲知道整个事情时,父亲的表现怎样?从文中标出来读一读。

讨论:

(1)父亲为什么把戒尺折成两段,扔向墙角?

(2)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生交流:

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5、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表现。

三、小练笔:

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曾遇到过文中出现的这种事情?你是怎样处理的?把你和同学发生过的事情写一写。

板书设计:

争吵。

我-----朋友-----克莱谛。

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知识要求:

1、会认“涧”“滁”2个生字,正确读写“涧边、花重、卷地”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能力培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重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首有关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

板书课题。

二、读中学。

学习《滁州西涧》。

1、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会认“涧”“滁”2个生字。

2、小组内读古诗。

讨论:正确认读、理解“独、深树、春潮”等词语含义。

班级交流汇报。

3、小组比赛读古诗。

要求:读出断句,能让听众听出韵律感。

评出读得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让同学说说读的好在哪里。

4、再读古诗。

要求读出韵律。

5、解义。

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说说诗意。

6、思考: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美景?(野外)。

你还读过描写美景的古诗吗?说给大家听。

7、扩展:你还知道王维的哪些古诗。

根据以上方法学习《春夜喜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开展赛诗会。

要求: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五、练习默写。

六、课外扩展:

找出描写美景的古诗,读读、背背。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自然美景――野外、雨。

滁州西涧想象情景――一静一动一声一色一急一缓。

春夜喜雨想象晓看花重。

望湖楼醉书写景:瞬间之事。

教学总结。

成功之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初步会解释大意。

不足之处默写古诗时出现同音字混淆现象。

四年级教科版语文的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重点句子:

1、木工用的锯,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2、他的手指忽然被一棵小草划破了,流出血来。他心里想,一棵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他仔细一看,发现小草的叶子两边有许多小齿,非常锋利,在手指上一拉就是一道口子。

3、他想:如果仿造小草的叶子那样,打一把有齿的铁锯,不比斧子强得多吗?他马上跟铁匠一起动手,打了一把锯,拿到山上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

主要内容:

《锯是怎样发明的》讲述了鲁班爬山时手被一棵小草划伤,然后观察小草,发现小草叶片边缘有细密的齿锯形,就发明了锯子的故事。

教科版《锯是怎样发明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与情感的提升。可见,语文教学应充分引导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由课题点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抛出心中所疑:锯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从而走进文本,以一个大的问题统领文本,让学生在读书解疑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这样,文本的学习就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一个良好的平台。问题源于文本,并将在文本中寻求到答案。文本距离学生不再遥远、陌生。

其次,在理解文本内涵时,是最能展示学生阅读个性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摆脱一切思想的束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理解,大胆质疑,提出个人的思考与看法,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点拨、归纳、总结。针对聋生语言积累少、对词句感知不敏感的现状,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多次关注了文本句子的学习。打乱文本原有的顺序,挖掘句子所潜在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感受、去领会鲁班在发明锯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观察、思考、尝试,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文本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无形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再者,拓展教学已成为时下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能促使学生更深地思考,情感得以升华,想象能力、创新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立足文本内容,设计了“鲁班自述锯发明过程”的语言训练内容,将文本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人称,在叙述中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聋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总之,语文学习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在聋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聋生多接触文本,在与文本的摩擦中,有所启发,有所发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