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在力读后感大全(21篇)

时间:2023-12-03 23:54:08 作者:薇儿

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回顾作品的内容,提取关键点,反思自己的心情和思考,从而形成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人观点。最近收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范文,展示了他们对作品的深思和感悟,值得大家一起来欣赏和思考。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浮生若梦,难免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自在不成人,自在不成人。”如何在浮生中获得自在,是个大学问。最近读《浮生自在》这本书,有很多共鸣,我似乎找到了更真切的答案。

《浮生自在》是《北京文学》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的散文卷,作者阵容强大,既有史铁生、汪曾祺、贾平凹、毕飞宇、蒋韵等众多名家,也不乏蒋殊、杨献平等散文新锐作家。

全书作品分为三辑,分别是放下的禅意,享受自在生活,静思与独处。所收集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篇篇精彩,扣人心弦。刚拿到书的那天,我一口气读了好几篇,喜欢字里行间的那份真诚与亲切,仿佛是和老朋友在对话。

放下,心无挂碍,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放下二字,说起来简单,但是放下的过程却往往很艰难,不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心如刀割!时代滚滚如车轮,作为个体,力量是那么渺小。有人对命运奋起抗争,有人选择对命运臣服,有人抗争之后只能无奈地臣服。

《青梅》一篇,我读了几遍,每次读时,百感交集,而后释然。作者的姥姥小时候被她娘强迫裹脚,说她是要在这本乡本土过活的,挣不过命去!好在她爹极力反对女子缠足,他认为,一辈子做个混沌而快活的人,不是他女儿莲的宿命和人生。她娘拼命裹,她爹坚决放,结果是,姥姥有一双并不天然的畸形脚。

姥姥被她爹送去学堂念书,她识文断字,知书达礼。然而,她没有在学堂念到毕业,她病了,患了头痛症,看书写字久了就头痛欲裂,天旋地转,身体孱弱的她最后只好休学。

新学堂的经历,渗入了姥姥的生命中,它催生了一个少女的不甘心和对未来的一点憧憬。她到很晚才出嫁,嫁给已在北京读完大学的姥爷,不是做原配是续弦。姥姥心大,对未来有憧憬和想象,只身一人,离开家乡离开离开父亲,跟随夫君去闯荡一个大世界。命运却给她开了无数个玩笑。

她夫君比她小几岁,对她心生敬重,却捉摸不透她,从来没有像爱人一样爱她。后来他婚外恋,离家。她就是在那段时间喜欢上了竹叶青,边喝边说:“好酒!”心中多少泪,和着这酒喝下去,暖着百结的愁肠。

姥爷钟爱滑冰,常常和她的恋人一起滑冰,他们心心相印,转出很多醒目的花样。姥姥在三楼的露台弄成了一个冰面,她把那双畸形的不甘心的脚塞进女儿的冰鞋里,很倔强,很努力,最终没有学会自由地驾驭冰鞋。“她的心想飞,可是,她的身体不允许。她的生活,她的命运不允许。”

她的命运,已然无力挣脱。姥姥生育了十个孩子,但活下来的只有四个,且都是女孩儿。姥爷为了延续香火,纳妾了,就在姥姥失去她最疼爱的小女儿不久。姥姥放弃了抵抗。姥爷和他的妾生了一个儿子。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颁布婚姻法,姥爷只能二选一,最终是姥姥主动说出了离婚两个字,为了那个刚出生的男孩子。两人办完离婚手续一起下馆子,姥姥喝了最爱的竹叶青。几十年的悲伤与纠缠,千言万语,都在这一杯酒里了。

生在旧时代的读过书的姥姥,命途多舛,她抗争过,善良而坚韧的她,最终选择了放下,原谅伤害过她的人们,和命运和解。我们无数的普通人,何尝又不是无数次的在抗争与放下中前行呢!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过失,才能实现自我修行,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生命。”一边经历,一边成长,有勇气拿起,有心胸放下,便是自在。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中秋国庆假期过后,收到新书《浮生自在》,看到这样的书名,就能让人浮想联翩,趁着工作不算忙,拿出来翻阅欣赏,在这个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秋日午后,坐在阳台上,欣赏大伽们的经典作品,实在是一种享受。

此书是北京文学为创刊70周年而推出的,是北京文学编辑部发行了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之一,《浮生自在》是散文卷,收录了16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作品。作者有贾平凹、毕飞宇、史铁生等等,都是文学大家。基本上代表了70年来“北京文学”的最高水平。

第一辑:放下的禅意,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过失,才能实现自我修行,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生命。

《浮生自在》教会我们,世间除了生死,其他事都应该看淡,放下才能更自在,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说放下谈何容易?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断的修行,遇到困难不断的去克服,当千帆阅尽,世事看淡,也就自然容易放下了。

文章开局讲了北京西山风景名胜,让我对北京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由于没去过北京,之前在我的印像里,北京就是故宫,长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之类的,没想到北京的西山,还有如此别样地方,在汪曾祺的笔下写得鲜明,生动。

第二辑:享受自在生活,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哪怕经历风雨,也能从容抵抗所有的不安。

是啊,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日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无限压力,给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我们也要抽出时间,放下心中的负担,在适当的时间里,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

这一辑有一篇文章让我印像深刻:命如蒿草。

主要讲的是几个红尘女子不同的命运,美女校花银蒿,命运坎坷,年轻时风光无限,众人追棒,晚年生活却是一落千丈,成了山村里面的一名普通农妇。银蒿说:“我来到世上就是隔肚子来的,没人疼,我娘走的时候一再叮咛我:山里的鸡咋叫,你就咋活。我娘一辈子走了两步就完了,我走了两步还在半路上,这就是命!”

艾蒿原是个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女子,高中三年进入重点班,大家眼中的尖子生,学校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可惜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间时,得了精神分裂症,高考没能参加,从此半疯半颠的过着“正常人”生活,招来的上门女婿没少被她毒打,隔三差五的去村里的大柳树下喊:“爸爸”。村里人只要听到她喊爸爸,就知道她的病又犯了。

耐何国家政策双职工不能生二胎,但她还是偷偷生了二胎,可天不如人愿,二胎依然是女儿,直到三胎才如愿以偿是个儿子,她成天背着儿子,儿子会走路时她已经腰弯背也驼了,39岁时就得胃癌去世,真是老天看不得人好呀。

女子麦高,1980年父亲把她许配给了峡里一个青年,相继生下一儿一女,老公却又是一个不争气的男人,自己洗衣做饭带孩子,从来没有享受过男人的关心,在峡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老公成天去打牌,天不黑不回家,回家发现饭没做好,又是拳打脚踢。后来男人外出打工,并且在外面有了女人,也不给家里寄钱,离婚后为了养家糊口,麦高去小吃街摆麻辣粉,卖锅的光棍时常去非礼调戏她,她不依,有一天光棍大打出手,把她的所有家当丢出院里,她苦笑道:“有男人的时候挨男人打,没男人的时候,也挨男人打。”

第三辑:静思与独处,静思是肉体与灵魂的天人合一,独处是自我生长的必要空间,学会静思与独处,便能从浮躁的世间与喧嚣人群中抽身,于是万籁俱寂。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学会静思与独处,这是生存必备技能,欣赏风景时,我们用心品味,处于人生低谷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荣辱不惊。

《浮生自在》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

《自在独行》读后感

此篇散文收录在贾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独行》中。

正如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样,贾平凹也是一个自在独行的人。他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追求的热闹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自在与安宁。

他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如: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有余香。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到了贾平凹先生这,书犹肉也,善读之可以解馋。读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体会,读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会进入书里的世界,废寝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个人专注读书时的状态。

“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读书人很简单,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就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读书人也有简单的心态,简单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喝茶看书,在愉悦时静心看书,在难过时还是看书。读书提升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但他从未忘记书。“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臂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贾平凹先生是好读书的人,他在家中也体会到好读书的好处。“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读书入了迷两耳如塞。”再如“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三两句幽默通俗易懂的话,揭露了许多喜欢读书的人的小习惯,蹲坑的时间用来看书,要比刷短视频好多了吧。

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随笔也罢,你能体会到自然而然的亲切感,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读一遍觉得不够,两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自在独行读后感贾平凹的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执笔40年高水准散文精粹,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人很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留存在心底。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天空之下你走后,我还能剩下什么。

姥姥走得那一天,我快要高考。犹记得,那时候的天很热,那几天心脏也很闷,砰砰砰砰得,比平时跳得快些。我一直以为是那没日没夜,癫狂似地看书所导致。很久以后,在我接到通知书那几天,妈妈告诉我姥姥去世时,我才恍然惊觉,原来那是一种玄妙的心理感应。

妈妈说这几个字时,分外艰难。公共电话里刺啦刺啦的声音把抽泣掩盖住了。我不懂妈妈的痛和悲伤,只知道可供我玩耍,可以吃到好吃零食,还有能吃到大鸡腿的那个家少了一个人。心似乎很痛,但又很茫然,死是什么呢?今天,我买的那本《浮生自在》终于到了,这是我渴望许久了的书。这种纯粹文学,纯粹洗涤心灵之梵音我已经丢弃很久了,今天终于到了。

《浮生自在》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收录了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等人的著作。它是《北京文学》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的其中之一,属于散文卷。

这本散文卷收录了整整33篇作品,内容之精彩,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都堪称经典。《浮生自在》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放下的禅意,收录了汪曾祺,史铁生等作者的作品。第二辑是享受自在生活收录了胡念邦,梁衡等作者的作品。第三辑静思与独处,收录了蒋子龙,杨献平等人的作品。

而我就是读了第一辑放下的禅意中,蒋殊所作《大地之下,天空之上》突然想到妈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姥姥去世消息那一幕的。

01、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当时我心中所有悲伤可能是一个不大的锅就可以盛下,而妈妈的悲伤,就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吧。它平静又压抑着,但是河底鲨鱼在搅弄风云!

奇怪的是,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细节竟像是昨天刚刚做的梦,如此清晰。我记得通话开始,妈妈叫我名字时候,嗓子是哑的。那一刻我像是知道妈妈有大事要告诉我,又像是不知道,仍然像平时那样打着电话。通话开始就立刻叽叽喳喳告诉妈妈我这几天经历了哪些事情。

高中刚刚毕业,妈妈允诺给我买得手机还没买,公共电话里刺啦刺啦的噪音响着,但掩盖不住母亲压制得哭声。等我噪音停止,她顿了一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我说:“姥姥去世了……”

我没听清,车辆的轰鸣声跑过,那一刻我的耳朵像是失聪了,可我又很清晰听到妈妈说了什么,然后不知怎么回应,只是木木的点头:“我知道了。”

妈妈听到我声音如此淡漠,哭泣更是压制不住,倾泻出来。而后,她缓了一下,我还感觉到她深深得吸了好几口气,好像要把悲痛吸回去,不让它们打扰到了我。沉默……然后听到妈妈说:“去世有一个月了,怕耽误你高考,没告诉你。我现在在老家,你回来……拜拜她,认个路。”

第二天,我回去了。但妈妈始终没有提去拜拜姥姥的意思。我知道,她在害怕。因为每去一次,现实都会把她的心撕裂开来,让她认清她还没敢接受得现实,她没有妈妈了。

02、蒋殊在母亲重病要做手术时说:“身边人来人往,有人匆匆而过,有人发现了我的失态,然而没有人因此停一停,更没有人从内心难过一下。即便是与我同样处境的人,也不会设身处地了解我此刻内心的悲凉与绝望。是的,我的疼痛,只是我自己的。我的母亲只是我的母亲,与别人无关。”

姥爷和姥姥有六个孩子,而六个孩子中都已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少的是我家,只有我一个小辈。最多的是我大姨家,有六个孩子。所以,每次过年,姥姥家的老房子都吱吱呀呀的响着,像是无法承受这么多人的聒噪。我觉得姥姥比较喜欢大姨家的孩子,因为,她们人美嘴甜。姥爷性格比较沉闷,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好,但是我觉得他对我最好!

姥爷去世的时候,我仍然没有赶回来。那时候我怀孕五个月左右了,不能长时间坐车。妈妈知道我和姥爷感情很好,所以她打电话时没有敢带着悲伤的语调给我说,只是在提醒我注意身体之后,提了一句,你姥爷也去了。站在楼顶上,看着广饶的星空,我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我的灵魂也在起飞,起飞到星星和月亮上去,看看月球之上,是不是姥爷和姥姥在里面正经历着重逢的喜悦。

过了一会,灵魂回归得时候,那种撕裂的痛袭击了我,心里竟是空了一块。那个耳朵有些聋,说话有些喘,走路有些不稳的老人,竟这样不见了,真的再也见不到了。我结婚时,他来看我。看着他迷茫的双眼,我就在想,老天多给他些好日子吧,也多给我些时间,让我有能力让他晚年过得更好一点。我要赶紧在城市扎根,把他接过来,带他四处走走,看看他一辈子没有走出去过的世界。

可是,一切太迟了,太晚了。我食言了……。

03、蒋殊的母亲手术成功时说:“之前有多悲,之后便有多喜。”

而我,再也没有那种喜的机会了。妈妈呢?比我更痛,更悔,更悲的妈妈呢?她瘦弱的身体承载了多少我不能感同身受,摧心剖肝的痛楚!写下这段回忆的此刻,我又泪流满面了,竟不知道是自己的文字让自己流泪,还是唤醒了心底不敢掀开的思念让我流泪。现在,我的孩子长大了,她也开始叫着姥姥,姥爷。她的姥姥,姥爷很疼爱他。而我是她姥姥,姥爷的女儿。我们现在在一起。妈妈喜欢用她的脸蛋贴着我的脸蛋,轻轻得和我聊天,我觉得这就很好,以后的路会很长。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许久不读书,今天捧着新书,有种恍若如梦的感觉,那种感觉好像把我拉回了20年前,我还在校园的时候。能读书而不惜时,没时间读书时渴望阅读,再触及到《浮生自在》四个字时,忽然热泪盈眶,想把出了校门后的委屈和泪水一下倾倒而出,从此我也要过的自在些。

《浮生自在》和《此生须尽欢》是为了北京文学社创刊70周年而集结出版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收录的都是在文学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大作家的作品,因此十分耐读。

开篇之作是汪曾祺的《西山客话》,写的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我拜读两遍仍然不过瘾,实为解忧良药,紧接着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把生病期间的一些深度思考写的发人深省,彰显了极强的人格力量和灵魂深度,让人读完陷入深思,毕宇飞的《飞跃密西西比》把飞行的青涩经历写的真实而幽默,实在难得,后面还要许多名篇,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汪老的《西山客话》,让我看到了许多流畅自然的短诗词,也让我看到非常优美的地方景色。

北京我是去过的,但是绝对没有汪老笔下的气势,更没有其诗句里的悠然自得,想来是我的文学造诣太低,同时对历史典故把握不够,想在北京玩好,不下一番功夫,恐怕只得其表面上的繁华。

我喜欢西山风景,三山、八大处、十二景,不在北京住上一段时间,恐难游完整,所以很多老北京一离开北京,就浑身不自在,觉得只有回到了天子脚下,只有在北京住下了,我这心才算舒服,就像吃了凉柿子一样,那快活劲儿甭提了。

我被春花秋叶迷住,尤其那“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灿烂耀眼”让人迷醉,这是怎么样的玉兰树啊,在文人笔下都显得与众不同,婀娜多姿,赋予特别的生命,为什么我年年看的玉兰没有如玉片一样,没有蕊似黄鹅,那八个字着实写进我的心里,这是文人之间的仰慕,也是生活自在者的奖赏啊,我向往那一树光明。

我们像一个在空中飞行的鸟儿,却忘记了如何停落枝头,如何在清晨唱最动听的歌,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有人说先忙,忙完就可以歇一歇了,后来发现那只是奢望,所以我们为何不停下来,哪怕一刻钟,望着窗外渐黑的天空,想一想,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自在了,那么人生还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记得让脚步放下来,让心舒展,再梦想花开,一切都来得及。

自在独行读后感

今天拿起了贾平凹老师的《自在独行》,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一个人,刚认识他。现在,我拿起存封已久的它,我还是一个人,像从未遇见过他一个多月了。今年过去快五个月了,可能这一个多月过得是最快的吧,每天没什么可记得的,总是过得最快。

走进了第一章,孤独地走向未来,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

随着贾老师来到了,他的小学生活,瞬间亲切感袭来。我的小时候,小学的教室也在寺庙里,每早每晚都是估摸着起床睡觉。晚上嘛,就是想着五点半的动画片开始了,七点的新闻联播(每天最不想看的,但是不能切台,因为啊就两个频道),七点半开始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啦(最最喜欢得),那时候晚上八点多九点就睡了,哪像现在十二点还在倒腾。早上嘛,听到院子里的闹腾着叫吃早饭了,差不多我已经起来了,没表,不知道什么时间,就怕迟到,起来得老早了。后来,爷爷为了我有个好点得教育,把我转镇上的小学了,每天可要走三四十分钟的小路。我记得最深得是冬天得时候,我们都是院子里七八个不等的小朋友一起打着电筒一前一后的去学校;下雨时,我们还会背一双干净的小皮鞋放书包里,进学校得时候,去熟悉的小卖部把筒靴换了,再去学校。想想那时的我们还是挺好玩的。后来五年级去华蓥的某小学了,兜了一圈还是去华蓥了,记得我幼儿园还是在华蓥读的呢,家里变故回老家了…。

难得如此平静的静心下来看看书,感觉很棒!

最期待第二章,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自在独行》读后感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因单位“共读好书,同沐书香”活动,我有机会再次拜读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这本书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读来,感觉平实无华,朴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实,细细读下去之后,文字越来越有味道,体悟越来越超然,精神越来越自在。

全书通过五个篇章阐释了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从而行于天地。处处都透露着作者特有的处事态度。他在《舍得》篇中写到:“会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负之悲,得全胜之喜。”他在《朋友》篇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全书最让我为之动容的就是开篇《纺车声声》中谈他的母亲。对于母亲,先生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个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国千万母亲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透出的是倔强、坚强、坚韧的性格,在先生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在大深山里‘改造了’七年,没有了父亲的工资,为了让他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有书可读,日夜摇着纺车,日子穷但思想不能穷,穷生活但不能穷孩子”,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旧社会小脚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让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产生由衷的钦佩。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看完全书,给人一种内心的宁静自在,一种悠然见南山的舒适感,莫名的使人内心变得波澜不惊。作者以一个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的相处之妙。最后借用先生的一句话结束全文:愿每个人都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独行的生活里多一些洒脱和自在。

《浮生自在》读后感字

《浮生自在》是我这个月会随手翻一翻读一读的散文集,对我来说是一本非常治愈的书,有的文章我也不止看了一遍。如果你目前正处于一个比较迷茫或者浮躁的状态,我都会推荐这本书,读一读里面的故事会觉得心能沉静下来。人生不过如此,起起落落,悲欢离合。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脚踏实地过好眼下的生活就好,努力抓住眼前的一点一滴小幸福也不错。

这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为“放下的禅意”、“享受自在生活”、以及“静思与独处”。“放下的禅意”这一辑的散文告诉大家“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果实,岑鞥实现自我修行”。“享受自在生活”这一辑聊的是日常生活,说的是“我们需要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小子日,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也要从容抵抗所有的风暴的不安”。“静思与独处”这一辑谈的是人与自我相处的智慧,“静思是肉体与灵魂的天人合一,独处时自我生长的必要空间”。

所有故事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蒋殊的《大地之上,天空之下》,这篇散文描写的是作者母亲重病住院,手术前后的精神状态、家人们的心理路程、以及陪伴母亲过程中在医院的所见所闻所悟。我想之所以印象深刻,是自己也非常有共鸣。此前我经历过爷爷和奶奶前前后后出入icu病房,内心大抵也经历过同样的煎熬。

作者母亲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得知自己得了重症也表现得淡定自若,非常听儿女和医生的话,除了希望自己身体得以恢复以外,也是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麻烦。人年纪大了就是这样,很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自尊心很强。身体再多疼痛,头发再多脱落,都变现得从容。毕竟亲人照顾自己身体已经很辛苦,不想透露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别人来抚慰的需求。对于家人来说,医生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这一秒是天堂,下一秒即是地狱。

家属们也很配合会把门前整理干净。虽然并没有人告知家属们自己亲人所在的病床号码,能有机会进去看望亲人的家属也会帮忙留意其他家属的病人床号。医生每一次窃窃私语,家属们也都会仔细倾听是否提到了自己的家人。每当有病人脱离危险,离开icu的时候,所有其他病人家属也会投来羡慕和祝福的眼神。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内心真的有被牵动,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仿佛自己也正焦急等待着亲人。

人生在世,除了生死无大事,请安心认真的生活。面对当下的小烦恼,置之一笑就好。

另一篇《花朵上的沙尘暴》讲的是作者杨献平独身一人在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活。本来居住的宿舍后有一座果园,开着漂亮的梨花,香气扑鼻,晚上尤为美丽。可这一切美丽都是不长久的,因为沙漠地区时不时就刮起能置人于死地的沙尘暴。一夜之间,居住的房间都盖满了沙子泥土,若不清洗所有的生活用品,无法再继续生活。而美丽的果园也变得一片狼藉,花瓣散落一地,只剩下破败。可当太阳再次升起,一切回归平静的时候,沙漠的生活也就再次好起来。顽强生长于此的动物、植物还有人们也就再次充满着朝气。

我敬佩与作者有勇气有耐心可以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生活,并自得其乐。他经历的起起落落其实也就如我们的人生一般。当你觉得一切恬静美好的时候,生活或许给你一剂重创,迫使你卷土重来。而当你坚持不下去,觉得茫然昏暗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太阳看到希望。

《浮生自在》,我很喜欢这本书,在这里推荐给你们。愿我们都能放下过往、享受当下、并学会静思和独处。

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800字:这是我第一次看散文类书籍,说实话,我不喜欢散文类书籍,对于这类文章有时我很难看下去,但是这本书我却耐着心性读完了,看完之后让我有了很大的共鸣。

文章开篇,一架纺车,嗡嗡的响着,飞转的车轮低低地吟唱,拉开了贾平凹孤独生活的序幕。儿时家庭的苦难,让他无法继续他热爱的学习,白天要装作坚强的样子,晚上却仰望星空独自流泪,不知所措,即使后来生活越来越好、名气渐渐增大,但他的孤独仍未消解。他是孤独的,但他的孤独与众不同,他在灵魂中独行,在鲜活的.体验中感悟人生。

《看人》一文中,他说最好的风景是在街头看人,可以看到陌生人相视时羞涩的微笑,听到人群中衣服磨蹭和头发飘逸的声音,感受想象出服饰、肢体、语言种种形态背后隐藏的故事,感受芸芸众生光环背后统一的平凡、平淡。所以他认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默默的看世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宽释不如意,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我很喜欢他的这篇文章,因为我也喜欢看人。我喜欢在热闹的集市上看人,看每个人脸上不同的表情,看每个路过的背影,看人与人之间的寒暄与交谈,这些构成了一个鲜活的社会群体。每当看到这些,都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我还活在这个社会中,也让我明白平平淡淡才是生命最本质的含义。

现在的社会容易让人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的路该怎样走,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方向,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自己的不知所措,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当我们一昧的盲目追逐社会发展的步伐,丢失自己的初心与方向时,不妨让自己停一停,静下心来,静心读书,静心思考。

最后,用贾先生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

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先生同年因为文革而离开了父亲七年。这七年中,贾平凹先生自己撑起了这个家,承受了同年孩子难以忍受的责任。

父亲离开了这个家,被迫接受了改造。家里的重担子一下就到了,小脚的母亲身上,她每天夜晚日夜纺织,晚上返现到深夜,等我们睡了,她还在访车上纺线,但家里的日子却一日不济一日。贾平凹先生为了帮助家庭决定辍学,但母亲坚持反对。可在父亲寄信回来,他希望与母亲离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母亲坚决反对,他不得不把书拿回来自学。帮母亲做些事,挣些工分。可在那年冬天,母亲的纺车却坏了,他为了家人的生存,想把父亲的书变卖给母亲,买一辆纺车。可在母亲知晓后,严厉地斥责了我。隔壁刘五叔决定带我上山砍柴,减轻家里的负担。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们将干粮压在石板底下,爬上陡峭的悬崖,砍那些枯蒿野棘。我努力挥砍一株野棘,还没有倒,手上就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划破了。我却在回去的途中,一步没有踩稳,摔倒了。血水从腿流出外面,他疼得厉害,但仍然坚持着背着笼子。一瘸一拐的往回走,在我坚持不懈的努本站力之下,终于攒够了钱,为母亲买了纺车。

看到这里,不禁试问,我能做到这样吗?与贾平凹先生同龄的人,能做到这样吗?不,我们不能!

我们都是养在“蜜罐”里的孩子,整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知满足。与父母闹情绪,发脾气,不知父母的辛苦。现在想来,我们真的对吗?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体会不到当时人们的痛苦,但是我们,但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一点困难,我们真的坚持了吗?我们永远都想着什么时候能不用学习?贾平凹先生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认真努力地学习,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他,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我们却想着不付出任何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这可能吗?不经历风雨,哪来彩虹?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挫折是失败者的绊脚石,同时也是成功者的垫脚石。

成长的路上,优秀人物的之所以优秀,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总是有着普通人不一样的情怀和境界。他们总有着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

我们又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哪些我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呢?

自在独行读后感

正如这本散文集的名字一样,贾平凹也是一个自在独行的人。他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追求的热闹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自在与安宁。

他以一种自嘲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读书的好处。如:读书读得了一点新知,几日不吃肉满口中仍有余香。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到了贾平凹先生这,书犹肉也,善读之可以解馋。读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体会,读到自己心里去了,自然而然会进入书里的世界,废寝忘食,我想也能形容一个人专注读书时的状态。

“读书人性缓,要急急不了他,心又大,要气气不着,要让读书人死其实很简单,给他些樟脑丸,因为他们是书虫。”读书人很简单,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就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读书人也有简单的心态,简单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喝茶看书,在愉悦时静心看书,在难过时还是看书。读书提升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智商,更是提高了人的心境。

读书人往往会与“穷酸秀才”挂上钩,但并不是,读书人一心钻研他的书,一心考究书中的内容,虽然看得到外面飞过的鸟、下过的雨,作文但他从未忘记书。“但是,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臂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贾平凹先生是好读书的.人,他在家中也体会到好读书的好处。“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囔,也不是脾性好,是读书入了迷两耳如塞。”再如“但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三两句幽默通俗易懂的话,揭露了许多喜欢读书的人的小习惯,蹲坑的时间用来看书,要比刷短视频好多了吧。

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也好,随笔也罢,你能体会到自然而然的亲切感,通俗易懂的语言,平易近人的风格,读一遍觉得不够,两遍三遍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自在独行》的读后感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比较喜欢文章里有几篇这样的描述,《说孩子》篇里,“一个家庭组合十年,爱情就老了,剩下的只是日子,日子里只是孩子。”“人的心是一辈一辈往下疼的”。《说美容》篇里,“戏比生活逼真,谎言比真理流行。”《五味巷》篇里,“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生活里就是这样平常的细节,才是大乐。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惶恐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文档为doc格式。

《自在独行》读后感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

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一生自在》读后感字

今天我想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是《一生自在》。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国学大师、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翻译家季羡林。而《一生自在》是他的一部漫谈人生感悟的作品,其中既有季羡林关于个人修养、道德与品质的见解,也有他对人间的世态炎凉、人生的毁誉祸福、个人的命运是非成败的认识。

对或者不对,都在各人理解之间——但不能否认的是,老先生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一名智者;从他的身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学到更多。此书共分为五章,分别用不同的篇章讲述了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情境、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时代下对于自在的理解和感悟,悟觉人生的生命自在。第一章是“书卷伴青灯,足以慰平生”这一章是关于读书启蒙的书中自在。第二章是“从容坦荡,心装万物”是关于处世智慧的人间自在。第三章是“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是关于心胸豁达的心境自在。第四章是“见识天地,遇见自己”是关于海外求学的人身自在。第五章是“与其完满,不如自在”是关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要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或许有人会说,季羡林老先生之所以能够像《一生自在》中诸篇所说的那样,活得坦荡、清醒、真实——但那或许只是季羡林老先生自己的,却未必能够推而广之,让每个人都去实践。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消极、不作为。自己感觉做不到,就懒得连尝试也不敢去尝试,倒也真够随遇而安的。生活中允许有禅意,却不必过于佛系,而总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对自己负责任,尽力争取一个精彩的人生。所谓有滋有味的人生,其实并没有特定的法则与途径,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并走了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有的时候会一帆风顺,有的时候却难免碰壁——只不过,一帆风顺的时候虽然心里开心,却不必得意忘形;难免碰壁的时候虽然难过,却也不必过于沮丧,而是要镇静自若,重整河山,再去开启一番新征程。这才是每个人该有的人生之旅。

《自在独行》读后感

得这本书起初是看到贾先生的文字,触动了我。作者对孤独的阐释,使人内心宁静,新生淡淡暖意。

作者讲述从小的生活环境和风土人情,古朴自然,对家中物的钟爱犹若至宝,每每感叹作者辞藻可爱华丽,使人深感体会,感同身受。

在独处的时光里,作者感受到的生活细节唯美舒服,使人身临其境,说到秦腔和在商洛的人文环境,好像已经穿越到作者身边一起感受一样,这种用艺术的心情去生活需要去慢慢培养,生活中是不缺少美的,至少缺少发现美。

看完这本书,有通透之感,所谓孤独,人就是孤独的来的',孤独是一杯淡淡清雅的茶,细细体会品第一泡的苦涩,第二杯的醇厚,第三杯回甘。

孤独似年轮,遇到好日子愉快的成长,赶上风雨满满蓄积内在力量,作者对人生,对孤独用身边的物化作了一粒vc片,酸酸甜甜的,滴水无痕的治愈了我。

我虽看似淡定从容,实则内心焦虑不安,第一个目标达到后,茫然不知所措。

生活中目标方向是一定要清晰的,这非常重要,在无目标的时候,每日生活索然无味,如同行尸走肉,迈向目标,分阶计划是每日每月所要具体体现的,日子是一天天过的。

说到这里感觉过生活似在经营企业般套路。

多去感悟,多发现生活中的美丽可爱,生活将妙不可言,感恩今天无病无灾,生活美满。

很久没有打开微信健步了,今天第一天就得了第一名,一万九千多步。

《自在力》读后感字

“断舍离”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时代是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这本书是《断舍离》系列的完结篇。因为流行,所以大家都在谈论“断舍离”这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但知易行难,掌握其观点仍需在生活中广泛实践。

什么是“断舍离”?山下英子说:人们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从而改变居住环境,改变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大众思维认为改变是“由内而外”的,但是“断舍离”的独特之处在于让改变“由外而内”,通过改变肉眼看得见的世界,从而改变以思想和情感为代表的看不见的世界,让人从外在到内在获得新生。

什么是“自在力”?自在力=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自在力》倡导“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山下英子在书中介绍了三种人:在地上匍匐的人、在树上爬的人,以及乘飞机的人。在地上的人毫无决断力,意识不到什么样的东西或是情感是自己“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纠结过去,恐惧未来;在树上的人虽然有了一定选择和决断能力,但是经常犹豫不决,很容易又回到从前;乘飞机的人则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充满果敢的勇气,可以从天空自由俯瞰各种不同的人生风景,为自己的人生自由做决定,释放生命的热情。那么拥有“自在力”的人很明显就是乘飞机的人。

“断舍离”是生活的减法哲学,减去多余的物品,认清自我,磨砺感知的本能。

“俯瞰力”是心灵的加法哲学,了解深层需求,相信自我,坚定人生的信念。

“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学,重获生命的自立、自由与自在,解放自我迈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甚至把自己变成受害者,觉得都是因为别人害自己这么痛苦。这样的人在关系中没有自己,只有别人。他们无法肯定自己,爱上自己,对自己的感受、立场和想法模糊不清,在人际关系中非常被动纠结。

自在力则要求我们自己肯定自己,自己爱上自己,以及重新去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价值观,看看那些价值观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深入了解自己,先以自己为轴心,认清自己的想法,再去以他人为轴心,然后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和承担责任。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断地认识自己的过程。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越多,越容易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也就越不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和改变。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断舍离”是其中一种,让你通过物品,通过你与物品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你与其他人的关系,认识这个世界,确立自我为轴心的生活方式,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过上自在自由的生活。

一言以概之就是:认识自己,掌握自己,以自我为轴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而过上自立、自由、自在的生活。

《自在独行》读后感

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贾平凹是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斐然,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将带领读者走进贾平凹的独行世界,收获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这本书是贾平凹40多年来创作的散文精粹。书中,他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贾平凹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他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他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全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作家以一个自在独行者的身份,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天地、人文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心灵的抚慰。

贾平凹是一位世间的智者,更是一位深沉的独行者。他说:“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贾平凹在灵魂中独行,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世俗思想的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如在《说房子》中,他写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著不对,一切视做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了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而在《看人》中,他写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妙谛。

贾平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书写人生的微妙情绪。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如在《说女人》中,他写打扮一旦成了社会时尚,风气靡丽,必然少了清正之气。没有学问的打扮得更像有学问,不是艺术家的打扮得更像艺术家。当一切都在打扮,全没有了真面目示人的时候,最美丽的打扮则变成了不打扮。

贾平凹的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褪去风情万种的各种表情之后,孤独的人总有一丝落寞留存在心底。他在《朋友》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而在《好读书》中,他认为好读书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此时,贾平凹愿世人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被他的语言魅力所吸引,更为他独特的感悟而拍案叫绝;读贾平凹的散文,不仅可以获得心灵深处的震撼,更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

《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老先生说,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贾老先生素来喜静,最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先生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自在独行》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写给生命的行者,写给那些“任性”之人。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生命的睿智——从容足真。

孤独走向未来,那些曾经的声音,那些曾经的地方,那些看过的事物都曾在记忆里停留。

纺车声声含着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神情,是生活不懈斗争的见证。愿那声声纺车声,幻化成月光,普照每个角落,期待下一次的相聚,有你有我,有大家。

那年的大学,没有雄心壮志,亦没有非要成就不凡的决心。没有风花雪月,已没有暧昧对象写过情诗的怦然心动。但那里有初来乍到的自卑感和离开时的坦然。也有做人处事的小心翼翼和为那一本本书而选择献血的决然,这大学的三年或许就是最异常的不同吧。

那年的晚上,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怡然之生活。风止月溟,露珠闪闪,乡间宁静,心间安宁,只愿心中静虚常在,这便足以。

孤独走向未来,心却不孤独,因为那些事常在,那些人还在。

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

借用范仲淹的一句话表达则是,默默看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足以。

大地的魂灵——有敬无畏。

那些沉浮之地,那些古曲之所,纵是相隔千里,总会一瞥得见。

五味巷里人群热闹,人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巷内柳树四季四景:春日柳绿叫春醒,夏来柳柔挂数枝。秋过路潮柳丝落,冬驻摇柳雪如舞。

黄土高原上的深深犁沟,如绳索般,一圈一圈地往紧里套,似乎要冲出愈来愈小的圈儿。黄土高原上的人,是如此的好客。他们每一处的深情,总会让你动心。不管是街头老汉肉肉模样,还是山峁小路上的声声唢呐声,那都归是黄土高原的标签。

米脂美美在姑娘艳,姑娘艳艳在曲儿恸,曲儿恸恸在乐土存。

每一处的独走,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都是社会的写照,大地魂灵,有敬无畏。

万物的情怀——乐以忘忧。

玩物未必丧志,因为万物皆有情怀。贾老先生说,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性的一种崇拜补充吧。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少一点俗气,多一点灵感。

当过往的欢乐已成过往,但欢乐时已尽欢乐,凋零之后的悲伤也化成新生,那么凋零便不再是悲伤而是高兴儿。当玩物赋予了情怀,玩物也异显不俗。

天空的禅意——行于天地。

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世间万物,都有其用。自尽其用,自欢乐。

不管人生如何,我们要任性一回,完成这最大的任性——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这一生,我们不枉此行。

《自在独行》读后感

贾平凹的书,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这本在2016年京东购书畅销榜名列前茅。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百度)。

这本《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初始读来,感觉平实无华,朴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实。慢慢读下去之后,文字越来越有味道,渗入了明清小说的节奏和韵律;体悟越来越超然,以世间万物为镜映照己心;精神越来越自在,挣脱了物役的束缚和羁绊遨游天地间。总的来看,有几个感悟。

世之百态。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世态炎凉感,正是历经了人生得失、人情冷暖、背叛欺骗、劳燕分飞、趋炎附势、疾病缠身、虚以委蛇、勾心斗角,等等。作者才痛彻地把自己与世界剥离开来,宁静地走进孤独。写出了《说舍得》《人病》《朋友》《说奉承》《说请客》《关于父子》等文章。"人怕什么,又奈何不了,人就想着法子去讨好、去供奉,这就是世上神的产生,猫头鹰就是一个神""奉承换句话说是献媚,献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为,那么,既然有了妓,妓使许多人变成了嫖客,嫖客得性病就让他自受去吧""我是最能交朋友的,殊不知我的相当多的时间却被铁朋友占有,常常感觉里我是一条端上饭桌的鱼,你来捣一筷子,他来挖一勺子,我被他们吃剩下一副骨架""但做儿子的绝不会爱自己的父亲,就是爱,爱里亲的成分则少,属的成分要多"。这些都是作者体悟世间百态后的感慨,没有了抱怨,只是平静的诉说。类似的还有很多,有时间可以细细品咂一下。

物之灵性。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刚以为作者摆脱了物役之时,他又翻回头来钟情甚至痴迷醉心于物。哈哈!这个感觉很有意思。有点像出世后再入世的味道。书第四、五部分,是万物的情怀和天空的禅意。这里写了收藏的各种奇石、古琴、拓片、动物骨架以及大自然中的落叶、树木、风雨、文竹等等,他给它们赋予灵性和灵魂。这让我想到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曾七天坐于竹林里格竹子。作者似乎也是在格天地万物。比如,格法桐,"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格桌面,"万事万物在天地宇宙间,或许是有着各自的生命线路,这天地宇宙也或许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命线路;那我呢?我想象不出用刀将我断开,那躯体的截面上一定也是有这种路线了吧?从此面对桌面,我自我感觉,我是一天天豁达、成熟、坚强起来,我热爱起我的生命了,热爱起我的工作了,以全部心血、全部精力而完成着一个我。"格卧虎,"一个人的文风和性格统一了,才能写得得心应手,一个地方的文风和风尚统一了,才能写得入情入味,从而悟出要做我文,万不可类那种声色俱厉之道,亦不可沦那种轻靡浮艳之华。可见,万物皆有灵,万物皆可为文,当你赋予万物之灵时,就建起一个唯我的价值体系,在这里你就是上帝。这让我想起了尼采的狂言"我是太阳。"。

另外,还有第三部分独自走一走写的别有风味儿,写出了每个人骨子里面的流浪情怀,脚踏大地的踏实和敬畏。尤其是《白浪街》描写三省人惟妙惟肖,诙谐幽默。世界这么大,我们真得去看看。

最后摘一段《说死》中陕西镇安县的一次葬礼,几人围着死人敲锣打鼓唱孝歌,其中一段在唱:"说一声你死了就死了,亲戚朋友都不知道。亲戚朋友知道了,亡人已过奈何桥。奈何桥七寸的宽来万丈的高,中间抹着花油胶。大风吹来摇摇摆,小风吹来摆摆地摇。有福的亡人桥上过,无福的亡人被打下桥。亡人过了奈何桥,从此阴间阳间路两条。社会主义这么的好,你为什么要死得这样早?!"哈哈,社会主义这么的好,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

《自在独行》读后感

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为什么第一本书推荐贾平凹的新书?真的是有我的情节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学期间,陕西有三个最牛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文坛,形成了文坛著名的"陕西作家群"现像,风光一时无双。其代表作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兰州上的大学,期间,没少读他们的书。这些作品,不知道在当时及后来,温暖了多少人的心,读后感《自在独行读后感》。可惜路、陈天不假年,都已离世,只有贾还活着。贾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准极高,当然,也颇有争议。贾也现年事己高,后续作品会很少,所以选择了《自在独行》作为第一本共读新书。

书的副标题为:写给每一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李白曾发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说:"色即是空"。仿佛文人与先哲,最后的状态,都归于孤独。在此处,孤独不是痛苦、失落、孤单等贬义意思,而是一种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状态。"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这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简直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述!全书作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观物、观景、观人、观心、观人间百态、观人生万种风情,一个自在观世音。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我想,此刻,应该在台下的某个地方,贾老这杆老烟枪,在深吸一口兰州老烟丝后,看着吐出后袅袅升起的烟圈,一定是快乐的。他一定可以在其中见己、见人、见众生吧。此刻,江山万里如泥,不如半日闲逸。他一定会说:是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人的最大"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