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论文(热门14篇)

时间:2023-12-03 06:31:42 作者:纸韵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供参考和借鉴的写作素材,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范本中的总结包含了详细的分析和思考过程,值得借鉴和学习。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论文

摘要:院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在读书时的奇怪现象:一是有些学生不想读书,他们没有从读书中得到快乐,所以对阅读就没有兴趣。在生活中这些学生也就不会读书。另外是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读书,也就是学生本身不知道怎样才是读书,甚至拿起一本书来,不知从哪儿读起,不知怎样理解,更不知化知识为己用。书是读了,但学生自己却一无所获。所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必须加强阅读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院自主阅读;读书兴趣;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是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基础。

为什么有人喜欢读书,把读书看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有一些人却不愿意读书,把读书当做苦差事呢?学生有没有读书的动力和兴趣,实质上是学生自身的心灵有没有被激活。而恰好阅读活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激活和释放。在读书中,可以发现自我,从而经过努力超越自我,获得智慧的启迪,进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过中学生在课外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于连读书的兴趣都没有。当然中学生不喜欢读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只要学生自己喜欢读书,那么他自己就会想方设法的挤出时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读书,从而使自己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

1.1回归教材,动态教学。

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教材,以自身的内在联系开发课程资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的人不用教材而是以课外阅读或文学常识的训练作代替,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虽然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阅读教学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然后教师就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可以想象学生怎么能够说的出来。这就忽视了电视剧与文本本身在表现内容和手段上不同。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而全方位代替文本阅读。

题目是课文的一扇窗户,只要我们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什么才是阅读的重点,这就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去主动阅读课文。举一个例子,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课文中的“祝福”具体是指什么?它与课文自身的情节,主题有什么联系?所以教师在介绍课文背景的时候,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不但浪费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且更加不利于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1.2课堂内外,相互衔接。

世间的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从哪里开始阅读呢?对学生自身来说首先是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经过很长时间的语文教学后,基本上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基础,这时候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和介绍,就能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只有四十五分钟,太长的作品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全文阅读,那么可以尝试节选其部分文段在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剩余部分。例如:《边城》节选的是中间部分,那么对于主人公的结局没有介绍。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边城》的全文之后,为了更好的理解沈从文独特的小说风格,还可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1.3教师激励,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不断拓展阅读兴趣,走进经典,尝试理性阅读。不过由于阅读经典著作需要学生本身要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素养,所以在阅读前教师的帮助和必要的过程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地激励学生接受挑战,才能促使其对语文知识进行必要积累同时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然后,进行针对性提出一些指导阅读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实现,而读书就是人生的自我塑造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是跨向成功的桥梁。

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白空洞乏味的说教,并不能够起到多少作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多读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书籍,在阅读中自然引发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设计。

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学生应该有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真正主动阅读的状态,读出自己感悟呢?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营造情境和阅读氛围,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要指引克服阅读中困难的方法。所以,阅读教学的最终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教师是学生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直接引导者,所以为了防止学生迷恋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也为了学生有好书读,因此教师要担负起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的责任,让学生走进经典。不妨推荐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籍,如经典的励志图书,红色经典图书等等。另外,还有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外名著。教师要尝试着让学生在阅读中磨砺意志,体验成功。当然,教师也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类型,并加以引导和评价。教师也可以经常介绍一些题材风格类似的作品,用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阅读方向。

我们知道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是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只有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们才会更乐于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人类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阅读内部动力的生成和培养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圆园园怨年怨月第缘怨员期.

[圆]苗明君编著援高效阅读指导[m].天津教育出版社,圆园园苑年苑月.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是《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这样做:

1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特别是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中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指导一定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的科学训练来实现。各种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吸取所需的营养。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着字读,一边读一边想,逐字逐句地的理解文章之意。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学生学会精读。其次,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教学生学会速度。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教学生读写结合,提高理解能力。就这样本学期学生习作有30余篇。

2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本学期我班学生不但加强了课内阅读训练,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作品,搜集、整理了许多资料,开扩了视野,学到许多课外知识,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这行为,才能让这些行为逐渐变成习惯。

浅谈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人的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是众多习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一位育儿专家说过:如果在孩子13岁之前,你帮助与促进他形成阅读和体育运动的习惯,他以后的成长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如果你的孩子到了13岁,还不能形成阅读和体育运动的习惯,他以后的成长一定会困难重重。

我们国家的人均阅读量非常低,没有形成阅读的社会风气。多少家长会给孩子买课外书,在家中营造阅读氛围,陪孩子一起读书呢?父母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吗?实际上,孩子们很多的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学校及老师们也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推广与指导,也把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逐步纳入学生的阅读教学之中。

作为一名城乡结合部的老师,面对许多教育能力不足的家长和缺乏好的教育引导的留守儿童,面对新大纲、新教材、新理念的教学需要,我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以便我的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舞台上,能有效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生活的信息,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

(一)、教师榜样示范,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着意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比如在学习《太阳》一课时,我会与学生探讨相关的天文知识,并拿出准备好的《十万个为什么》,与学生一起进行图文解说,孩子们惊诧了:《十万个为什么》真神奇,我一定要读。学习《鲸》时,我让同学们搜集并介绍其它有关鲸的趣味知识,比如长须鲸、大翅鲸,同时向学生介绍《神奇校车》这套丛书,激发同学们探求自然的欲望,从而自觉阅读。这样的契机在小语课本中有很多,我总是分门别类地引导学生寻求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推荐相应的课外书籍,引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另外,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我会选取一些相应的读物,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多会选取一些儿歌和童话;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多会选取一些科普类、动物类、魔幻类等书籍。学生依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阅读,轻松快乐,逐渐喜欢上阅读。

(二)、建设班级图书角,形成资源共享。

每学期开家长会时,我会对家长宣讲阅读的好处,向家长推荐好的书目,动员家长给孩子买课外书籍,尽量陪孩子一起阅读,然后介绍学生开辟的班级图书角和学生的阅读情况。

当时就有一位家长问我:“老师,我们好久都没摸书了,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书,你能给我们推荐一下吗?”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书目发给家长:有的可以直接在书店购买,如《十万个为什么》、《窗边的小豆豆》等;有的可以在淘宝网上买,如《夏洛的网》、《神奇校车》、《小淘气尼古拉》、《长袜子皮皮》等;家长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红泥巴村”“亲近母语图书”等网站上查找喜欢的书籍。

我号召家长们:我们准备建班级图书角,每个孩子带两本好书,全班就会有上百本好书供孩子们轮流阅读。如果每学期能认真读十本书,那也是不小的收获。以后,我将布置阅读类作业,请家长们做好督促工作。很快,我让孩子们把可读性强的书带到班级,登记成册,开辟了班级图书角。当我把所有的书整理好,贴上标签,摆放在讲台上时,孩子们欢腾起来了,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我和学生在班上共同讨论如何爱护图书,如何借书,还书;共同协商制定图书管理制度;共同评选出图书管理员。我和图书馆理员一起做图书管理手册,做好借阅记录,培养学生自己管理书籍的能力。在几次示范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书籍,同学们管理得有模有样,至今,班级图书角图书虽借阅频繁,但图书完好,从未有破坏丢失现象,说明同学们已喜爱阅读,也能爱惜图书。

课余时间,我常常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读书,有学生在图书管理员那里轻轻地还书、借书。有时,我会翻看借阅读手册,查看孩子们的借阅情况。表扬书看得多、爱惜书的孩子,督促孩子们认真阅读。

另外,我还多方想办法,为孩子们提供图书,打开视野。比如,与图书馆联系,让流动图书馆进校园,让科技活动进校园,鼓励同学参加“小记者团”活动等等,丰富阅读和生活。

(三)、给予时间保障,坚持阅读训练。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我鼓励学生利用午后到校时间阅读书籍,同时做好读书笔记,积累丰富的语言,为以后的习作做准备。同时,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我会布置一项作业:阅读半小时,家长督促并签字。我还会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让学生做到天天阅读不遗漏。在建立班级微信群后,让家长们在微信群里打卡;或在群里语音朗读留言……充分利用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督促和展示学生的阅读情况。

阅读后做摘抄或写点读后感,做一做阅读记录卡,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为了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做好读书笔记,我会在笔记评比时,把做得好的笔记本展示出来,把摘抄的内容或读后感念给同学们听。做得好的孩子会很开心,其他的孩子也能在互相模仿中学习。

除同学们自主阅读外,我还在全班举行共读一本书活动,这些共读书目为专家推荐的可读性极强的学生课外阅读--“课程书目”,读后,我用一些阅读问卷进行检测,并组织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较深入的读一本书,读好整本的书。

二、搭建展示平台为阅读“保鲜”

(一)、讲一讲。

我校安排了午间阅读活动,我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阅读时摘抄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说故事梗概,或讲一个笑话,或背一首古诗,或读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在活动中,讲述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其阅读的兴趣;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表演中,感受到阅读的诱惑,进而认真阅读。

刚开始阅读时,学生的能力还比较弱,我先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故事,可单独读,也可在小组内读。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比比谁讲得流畅,谁讲得绘声绘色。到了高年级,学生开始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或讲故事梗概或感想,做到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活动要求。

作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老师要根据孩子们的阅读水平不断地做出调整,让孩子们在逐步升级的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长的`激情和动力。

(二)、赛一赛。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养成阅读习惯,我利用各种活动时间,班会时间,定期开展阅读汇报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如开展“故事大王”,“小小书虫”,“独具慧眼”活动;开展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读书笔记展示活动。

在比赛的时候,孩子们有些紧张和激动。在害怕和期待中,他们尝试着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他们在相互观摩中学习,在磕磕碰碰中前行,在点点滴滴中进步,他们找到勇气和自信,在成长中享受着阅读的乐趣,提升着阅读的水平。

老师的引导和坚持,是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老师是学生阅读的推动者,引导者。

(一)、坚持,再坚持。

一个学期的读书活动,要占据老师不少的时间,花费老师不少的精力。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老师还要坚持每天检查孩子们的阅读任务是否完成了;每隔几周,要准备有关的阅读活动……这一切的一切,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考验着老师的耐心和毅力。

忙碌之余,我总是鼓励自己: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坚持,再坚持。

阅读初期,要一步一步地安排阅读任务,事情非常琐碎,老师会比较繁忙。经过半学期或一年的训练后,学生逐渐习惯成自然,知道自己安排阅读任务了,老师就比较轻松了。

长期的阅读训练,需要孩子们的坚持,更需要老师的持之以恒。

(二)、引导,再引导。

为了不断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我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儿童书籍,一起交流读书感受,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有一段时间,班上流行看漫画书,有些漫画书的内容比较粗糙,没什么价值。针对这种情况,我和孩子们对比读书,讨论读后的感受。孩子们自己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多读有价值的书籍,多读经典名著。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低年级侧重阅读趣味,中年级侧重关注学生能否坚持阅读,高年级侧重阅读内容指导。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引导。

(三)、激励,再激励。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肯定和接纳的需要,大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不断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有一次,一名学生迟到了,我想:都夏天了,六年级的学生还迟到,太不自觉了。但我没有指责,而是请他说明原因。他说:“老师,我五点钟就起床了,在家看书看忘了时间。”并从书包里拿出了《哈里・波特・火焰杯》。我愣住了,同时也意识到这是一个激励孩子们阅读的机会:“嗯,这本书很好,特别有意思。老师也读过好几本。你很爱读书,这很好。现在白天时间长,早上的空闲时间比较多,你真会利用时间。不过,你要安排好时间,下次可不能再迟到了哦。”其他的学生听到后,震动比较大,一时看《哈里・波特》成了班级潮流。趁此机会,我组织“哈利波特”读书会,孩子们讲啊演啊讨论啊,激昂澎湃,欲罢不能。

有一名女生也很爱看书。有一天,她的妈妈来找我,要我劝孩子早点休息,晚上不能看书看得太晚了。我知道这件事后,在班上作出要求,“老师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但你们正在长身体的阶段,一定要保证睡眠时间。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好好读书,才会有好的未来。舒欣,你也要注意安排好时间,不要睡得太晚了。”我想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样说,其实会激励某些孩子多读书。

阅读滋养着儿童的心灵,孩子们对未来充满了好奇和信心。看着他们明亮的眼睛,我的内心是满足的。

美国前总统夫人芭芭拉说过:“让孩子读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送给孩子一件终身享用的最佳礼物。”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老师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论文

激发孩子的早期阅读兴趣。

1.要提供适合幼儿的阅读材料。选择画面简单,主角鲜明,背景不复杂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故事情节变化比较简单、线索比较单一的作品,发展的过程还不能太长,主要是能引起幼儿看书的兴趣。

2.在读书过程中,注意要用“为什么”“怎么办”“后来呢”等问题向孩子提问,以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故事书,让孩子在阅读中欣赏文字,给孩子留下文字的痕迹,而且有图片对照,更容易使孩子印象深刻。

3.通过书籍启蒙孩子,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简单的道理,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如充满人生真谛的《三字经》《弟子规》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结合平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指导幼儿,他们学会以后,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不断增强读书的兴趣。

设立适当的阅读环境。

在学校,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其中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图书。根据书籍内容,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表演道具,鼓励孩子将阅读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使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

在家中,可以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在桌椅门窗、各种物品上,悬挂或张贴文字卡片和小故事,使孩子一一对应;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利用晚餐后或其他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

1.保证每天阅读的时间:在学校每天设立阅读课,固定阅读时间;在家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计划好每天阅读的时间或内容,如,每天半个小时阅读或每天看一本书、讲一个故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合孩子的.兴趣慢慢增加,不要强求,否则会使孩子对阅读丧失兴趣与信心。

2.与孩子共同阅读:父母老师要尽可能与孩子共同阅读,可适当进行一些排图活动,为孩子提供一套图片,鼓励孩子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图片按序排列。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启迪思维,积累语言,维护孩子良好的阅读心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要有耐心:阅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好,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去激励孩子。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每幅图要让孩子多看几遍,一个故事可以多讲几遍,孩子往往看到“旧”的画面会有一种喜悦与兴奋感,因为这些是“老朋友”,从而增强幼儿的阅读信念。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早早进入纯洁美妙的图书世界,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体验幸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作为一名倡导儿童大量阅读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参与各级有关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实验课题,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不断地积累、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开启学生阅读兴趣的必要条件。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有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的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校的一位读书小博士在作文中所写的:“刚转到这所学校时,我感觉看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书“,橱窗里推荐的是好书,板报上介绍的是读书方法,走在楼廊里,迎接我的是读书的名人名言……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读书沙龙活动现场,溶入到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时,转学带来的陌生和恐惧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真的感谢书,它为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伙伴。由此可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开启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提供优良的借阅场馆,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物质保障。

有了读书的意识,学生想要读书,还要有舒适温馨、藏书丰富的借阅场馆作保证。因此,让图书馆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人文关怀和美感,有大量的好书可读就显得的尤其重要。在此方面,我校的一些做法可提供借鉴。我校图书馆名为“尔雅书院”,书院环境有着“三味书屋”的雅致,有着“百草园”的静谧,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有江南味道又具现代气息。现藏书一万八千余册,实行电子管理,借阅方便快捷,在场馆分区上突出人文关怀,低年级阅览区为孩子们铺设了绿绿的地毯,安装了漂亮可爱的卡通灯,读物以大量色彩明快、内容生动的国际经典绘本读物为主。中高阅览区集借阅与阅览课、阅读活动为一体,体现宽敞、开放的阅读空间。读物涉及文学科普、社科人文等各个领域,而且都是师生喜欢的优质图书。馆内的书籍定期更新。在借阅制度上尽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禁忌,让孩子们感觉做个读书人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这些努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学生自身的快乐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的强化,让自身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的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因此,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为孩子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评选读书小博士等。并注意把握读书时机,将读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宽敞的读书平台,完善的奖励机制,可以使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的形成动力,逐步的培养起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四、给予队员充裕的读书时间,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必要举措。

学生想读书,有书读,但没时间,读书还是一句空话,更别说形成习惯。为了保证学生有专门的阅读时间,使其阅读兴趣不断的得到满足,我们需要在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阅读时间。

开设图书馆阅读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大阅读,即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中、高年级每周半天,低年级每周两节课,连在一起在校图书馆进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把大阅读课列进课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课程纲要。大阅读课上,学生是绝对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拥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但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定要坚持做到“三抓”:一抓阅读指导。二抓读书笔记。三抓课中交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如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的长短,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倡议:春秋“晨光诵读二十分”、夏日“阳光午后好读书”,冬天“睡前温馨亲子读”。慢慢的,学生们就会知道,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还是有的。并会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表,不再为找不到时间阅读而苦恼。

实践中,我们根据习惯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1.巧借广播站、板报等阵地,辟出读书专栏,对学生中的读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播报。2.发挥“广告时代”的海报作用,每个季节都隆重推出阅读海报栏,提出促读口号。3.定期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题开办家长学校。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今天的孩子在获取知识的方式上已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如电影、电视、广播、因特网等。然而,阅读仍是不可代替的。阅读有益于育德、有益于励志、有益于启智、有益于明史。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笔者愿意与您分享。

一、故事激趣法。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执着,哪里就有坚持不懈,哪里就有成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激发兴趣开始。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特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变“教师让学生阅读”,为“学生自己要阅读”。

二、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在上《赤壁之战》课时,通过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以及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进而拓展学生阅读的内容。

三、榜样激励法。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在阅读这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阅读兴致和博学广识都会让学生肃然起敬,并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学习效仿的楷模。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阅读老师。老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每周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通过父母看书读报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孩子去阅读;父母如果能够选择和孩子兴趣相投的读物来读,并结合阅读内容做一定的沟通交流,使孩子在交流中体验阅读带来的自信和兴致就更好了。

3、好阅读的伙伴是学生阅读的榜样。在习作训练或读书交流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老师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科学研究也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成正比。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新的课标改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要求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可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至关重要。下面,我对儿童的阅读习惯培养谈谈自己一些粗略想法,希望能起抛砖引玉作用:

1、布置阅读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置身于浓厚的书香氛围中,阅读的兴趣也会被激起。因而,我们可以从布置阅读环境着手。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学校为每个班级定制的图书柜,来摆放学校发给班级的一部分图书,也可以动员每一个学生带一本共享图书来放在书架上,作为流动图书,我们可以在上面贴上醒目的大字“书虫吧”,让孩子能每天和课外书为伴。

第二、让孩子收集一些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的墙上;制作小书虫爬行榜,让孩子能看见自己的读书脚印;张贴孩子摘抄的精彩句段及优秀作品,进行阅读成果展示;可以利用黑板报进行好书介绍等等。

第三、我们可以和家长沟通,让他们在家里为孩子布置简洁实用的小书房,适时添置一些课外书。

2、创设阅读时间

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以上,这一数据需要我们很好去落实----为孩子创设课外阅读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教师在家长心目中的威信,把读课外书作为作业布置下去,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确定“亲子共读”时间,可以用读书表格来呈现。

3、创设宽松氛围

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苹果树上的外婆》、《小布头历险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如《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如《格林童话》、《木偶奇遇记》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4、激发阅读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告诉我们要为孩子创设能激发阅读兴趣的阅读环境。如我们可利用课间时间和孩子聊天来了解他们的读书情况,然后在课堂上大张旗鼓地对爱阅读的孩子进行表扬,让其他孩子羡慕,激发阅读兴趣;还有一个方法更是行之有效,我们可以把好故事作为奖励:如这节课因表现好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奖励一个故事,或在班队故事课上我们也可以参与,当然在向他们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时,不要把故事讲完,在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结局时,告诉学生这故事就在哪一本书中,阅读的兴趣会被大大激起。再者,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阅读奖励机制,如:我们可以在班中设立“阅读章”,低年级时,孩子只要拿着有父母签名的书就可获得一枚“阅读章”,并在小书虫爬行榜上填满一格,(随着年级的升高,可以要求孩子们在书旁做批注等)然后把在两周一次的好书介绍课和每周一次的故事会上得的总分数每四个星期进行一次评比,总分达到12分,就进入一个阅读等级,阅读等级从“小小书虫”到“小书虫”再到“书痴”,每进入一个阅读等级就可获得一张卡,到学期结束评出阅读积极分子,奖励课外书。

5、分享阅读快乐

教师应用赞赏和期待的目光去看待学生的课外阅读,坚持“重激励、重过程”的原则,并通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可开展以下形式多样的活动:(1)朗诵比赛和话剧排演。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能提高其表演能力。(2)手抄报制作比赛。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制作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展示出来,能使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其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学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看到了别人的阅读经历和成果,还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为自己确定阅读的方向。(3)读书辩论比赛。如提出辩题:孙悟空和哈利波特哪个更厉害,让学生进行辩论。为了辩论,学生首先需要去认真阅读《西游记》和《哈利波特》这两本书,并了解书中人物的特点。如此,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料,同时又能让学生品尝到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喜悦。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我们盼望着孩子的童年里充满书香,心底播撒着智慧的种子。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孩子打开一扇阅读之窗,这是我们给予孩子们成长中最好的礼物。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摘要: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平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通过给予适当期望,开展科学游戏,实施合理评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有极大的兴趣。幼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独立活动,开始模仿与学习各种技能。在幼儿阶段,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学的重点。幼儿园,是儿童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接触与发现社会的重要阵地。幼儿教学工作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让幼儿成为优秀的儿童,而不合理的引导,很有可能将幼儿引入歧途。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单方面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都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下面,我们来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1.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个人的健康问题,也关系着幼儿园的卫生环境。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很多,如随时保持个人的清洁,手部、面部的卫生等。保持好个人身边的环境清洁度,学习正确地使用纸巾与手帕。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将幼儿的个人卫生与整洁作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出发点,让幼儿时刻保持自己日常用品的整洁。

2.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主要是合理膳食,早睡早起,注意进行身体锻炼。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合理膳食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幼儿意识到三餐的重要性,不挑食,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让幼儿少食多餐,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引导幼儿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幼儿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让幼儿对学习保持热情,可以长期且高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养成读写习惯与姿势,学会爱护图书与工具,会加强幼儿对学习这件事的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很好地服务于幼儿未来的成才。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尝试着让幼儿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幼儿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4.品德习惯。

品德习惯的养成,关系着幼儿思想品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幼儿爱祖国、孝父母、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许多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朋友与自己的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这都是良好的品德习惯,彰显着幼儿个人素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在幼儿教育改革的今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也不断丰富起来。

给予幼儿适当的期望,会促进幼儿在更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教师与家长对幼儿没有期望,幼儿就没有成长的动力,幼儿很难形成自主性的进取心。对于幼儿的教育期望应当是合理的,太高的期望会使幼儿产生发展压力,一旦达不到家长与教师的预想,幼儿的发展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期望,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之时,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游戏来组织幼儿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些小组游戏,比如吸管传球。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人或者四人的小组,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吸管传球游戏。规定时间内传球最多的小组为胜利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当幼儿因为小组失败而责怪合作伙伴时,教师需要这样引导幼儿:“小组的失败是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只要你们心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就好了,结果并不重要。”在游戏中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会建立起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更加淡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幼儿之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了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肯定。每一位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表扬,在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幼儿教师需要利用充分肯定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正确性。在表达与不表达的情况下,幼儿会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当小朋友向自己的同伴大喊大叫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制止。当小朋友主动在饭前洗手时,当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时,当幼儿主动和教师打招呼的时候,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小朋友们充分表扬,让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将其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为期较长的教学工程,师生与幼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才能促进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身心发展才刚刚开始,当代幼儿教师要尽力考虑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教育的成功,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让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由于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对中学数学的要求还不太明白,往往还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上,不知主动去思考问题,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经常会在一些原本会做的题目上出错。经常能听到学生说:“这道题会做,又粗心做错了”。这个现象不只发生在一般程度的学生身上,就连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时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及家长经常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于学生的粗心大意。其实不然,初中生在一些看似会做的数学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智力方面的又有非智力方面的原因,不论是哪方面的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没有一针见效的方法,都需要慢慢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准确理解概念,克服思维片面性。

很多情况下,学生不能意识到自己错题的根本原因,往往自认为是粗心造成的,其实有时是由于概念理解有误,或者是对某一定理或公式的应用没有全面的掌握造成的。例如,“自然数都是大于零的吗?”这道题,答错的学生也不以为然,说自己忘记了自然数还包括零,下次就记住了。这一题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对自然数概念没有弄清楚,并不是忘记了。还有就是有一些题目,例如,3a0吗?学生不知分类讨论,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是不知a指的是什么,代数式的概念没弄明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的去理解概念,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意识和习惯,注意克服初中学生记忆力强,喜欢硬记,从而不求深入理解概念的问题。在学习数学概念时,要概念问题化,让学生在问题中去理解概念,例如上面的问题,在概念教学中出现时就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的应用要全面,要明确注意点和适用条件。

二、仔细审题,全面理解题意。

学生不会做的题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题目理解不清造成的。这个问题在七年级学生中是比较严重和普遍的,原本会做的题目,在还没有看清的情况下,就匆匆下手、从而出错,甚至答非所问。看错题的情况有下面几个方面,一是原来做过相似的,自以为是原题,殊不知后面变动了。二是,主观猜测,看题只看一半就下意识的凭经验猜测要问的问题。例如,选择题中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总有一些学生选择对的答案。三是,只粗略浏览,丢三落四,没有看到有些条件,更别说隐含的条件了,四是,心无成竹,没能全面理解题意,有些学生题目做了一半做不下去了再去看题。学生看不清题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太过主观,思维定势干扰了客观理解题目要求。

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加强审题训练,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习惯,克服学生读题快做题慢的问题,在平时学生做题时,要求学生简单的题看两遍,仔细审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综合性的题目要要求学生写出重要的条件,分析出它们的关系。从平时的审题要求上着手,让学生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

三、沉下心来,克服干扰。

做数学题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思考。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时间紧或者心理紧张,学生往往急于求成,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感知粗略、笼统、不够具体,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燥。因此,当遇到题目较长、条件较多、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再有一种情况就是: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做题上,心理急燥,在做这道题时又想着另外一个题,一个题做了一半遇到点困难马上就转向另外一题。这时有些题目虽然得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解题错误。如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是抄错数据,就是忘记将暂时不参加运算的部分抄下来,漏一部分计算导致错误。

这类错误的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要从培养学生良好解题心理习惯做起。我是从两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做题的心理素质,一是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自己学着调节;二是创造相应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来改善学生的急躁的心理状况。

四、理清思路,规范解题。

学生的不少错误是由于书写不规范、不完整、不严谨、知识结构不清、思路较乱造成的。在思路还没有理清的情况下,就急于下手,在做一些综合性的题时,有些学生一看题,觉得自己会做,急忙动手到后来却做不下去了,只好再去重新看题重新组织。解题时不知哪些步骤要写,哪些步骤可以不写,往往写上一些没用的步骤,而一些有用的步骤又省略了。例如,一些代数式的变形跨度大,让别人看不出推导的过程,而一些代入数字能让人一看就明白的计算,却写得很细。再一个问题就是书写没有条理,解数学题多数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但有些学生想到哪写到哪,缺乏全局规划,有些题目没有一点条理,上面打满了“补丁”不知从哪看起,让别人看不懂,写完后往往自己都看不懂。还有的是答题不严谨,考虑问题不全面,只考虑一个方面,而遗漏另一个方面。

这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训练中要重视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指导完善表述思路等,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我们在平时例题的解答一定要做到规范,规范学生平时作业,强调做题的步骤训练,培养学生先理清思路再下笔解题的习惯。

总之,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除了要准确理解概念,仔细审题,静心思考,还要规范解题,这样就会大幅度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人向上,而且具有提高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功效。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使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你终生受益。

所谓习惯是指由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英国思想家洛克说得好:“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培根则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晚上临睡前,自觉地整理好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进教室;放学回家,每到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地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理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不能自制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想玩的渴望。而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其实这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休息时,甚至在睡眠时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要的联系。例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梦中看见了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二、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着力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s版教材上《小猫钓鱼》的故事,还有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都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

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的实验:请来两组知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比如:你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专心致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比如迷恋电脑游戏,过多地看电视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些学生上课时思想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课后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字、算题,哪里说话就哪搭茬儿。这些做法都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的,要坚决彻底地改正。

(二)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力。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思考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读书善于思考。在研究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他决定“采其精华”。“正其谬谈”,使之“是非有归”。经过深入实际考证研究,为一千多种药物重新作出了科学结论。在《本草纲目》中还增辑了三百多种新药,八千多条新方。我国化学家温之凯,在大学一年级上无机化学课时,学到离子极化一节,老师,教材和所翻及的参考书都说这是个定性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化学现象,但有局限性。他想,把这个理论从定性发展到定量该多好。后来,他下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立了一种定量模型。再如: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来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气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善于认真思考,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而且还能够死书活读。在读书时,不论是业务知识还是思想观点,都能批判地吸收,正确的予以肯定吸收,错误的加以否定扬弃。明代有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服药,并关照说,在煎时加一块“锡”,一位叫戴之礼的医生听了后狐疑顿起,赶去寻问,那医生翻开书说:“书上是这样写的嘛!”戴仍疑云未消,找了很多书对照,发现“锡”乃“钖”字之误,前者为重金属,后者为糖。从而纠正了医学上的一大错误,可见,思考对于批判地吸收别人的东西是何等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三)知难而进的学习习惯。

目前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好,家长对孩子的任何事都想得很周到,如老师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布置调查或亲自考查的作业,尽管时间允许,家长还是包揽下来,帮忙到底。结果使他们养成了遇到困难绕着走的毛病,学习中每当遇到难题,他们总想依靠老师,依靠父母,缺乏钻研的精神。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就比那些遇困难知难而进的同学差些。长期下去,这样的学生就会被淘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干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学习也是如此,他们在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困难,如:难题、难懂的概念等,遇困难是正常的,要树立迎难而上的精神,只有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开拓自己的思维,才能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战胜困难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四)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定,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易行难”。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的前提。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

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到达了目标。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知识积累的总量是由每日、每时学习的份量累加起来的。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记忆内容欠帐,复习欠帐,导致知识的链条断档,老师讲课跟不上趟儿。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在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懂的没有搞懂之前就忙于去做课外难题,题是勉强会做了,但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抓住根本。因此,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获得知识的法宝。

(一)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二)严格要求,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学生,自己也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端正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互相促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生的确是太重要了,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教育家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要想有效地利用时间,我们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倒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哭闹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他还在不停地哭。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哭多难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师这里有一块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对着你笑呢。”这个孩子听完我的话,睁大眼睛望着我,竟咧开小嘴笑了。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小朋友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主动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时,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一句同情的话语,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是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幼儿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不几天后,有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纷纷模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是一个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随口说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会自己爬起来,一点用也没有。”这孩子听了我的话,哭的更厉害了。周围的孩子则用手指着脸说:“没用,只知道哭,老师不喜欢你,羞羞脸。”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产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说明,教师粗暴、冷漠、训导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情绪紧张、恐惧,而且使幼儿耳濡目染教师的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模仿,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摘要: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

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

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

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习惯不好、做事不认真,对于他们,我批评的次数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净,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过几天,他的小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从而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幼儿远离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扬好的行为,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徐雪兰。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5)。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会听讲。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一个问题时,总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关注,更谈不上重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也就随口地应付一下。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有何收获!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讲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实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比看,看谁听讲最认真。在教师的指点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包括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说,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问题后,养成“答”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赞许一些学生的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们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因此,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时,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如果问题稍为有点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只能是让课堂纪律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一种浅层次上,不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以便调整我们的教学。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新课程的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新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数学信息更多,更有利用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信息量的增多,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不能还没有分析信息时,就去解答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要培养学生有与人不同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它的立足点是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与人不同的思维,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能让我们惊奇的。

学会交流,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我们社会日益信息化、合作化的今天,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尤为重要。学会交流,既是一个学生交往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更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准备,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有理有据的想法,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所以,在交流之前,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要让学生把要交流的内容在脑子整理好。这个问题,是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的问题。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探讨一个问题时,问题一经提出,马上让学生交流,这中间没有时间和空间,这种交流是一种伪交流,是没有成效的交流。

倾听除了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在我们的听课中,常常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或者急于要求老师让自己发言,根本没有听清同学的发言。尤其在小组讨论时,一个同学发言,有的学生还不等同学发言完,就打断同学的发言。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对于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知道,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当听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可以从这个学生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诱发创新思维;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巩固知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一定不能小看,要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相信也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拿破仑也说过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

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

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

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