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变脸论文(汇总19篇)

时间:2023-11-28 17:29:36 作者:梦幻泡

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了解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生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初中生处于正确三观的建立阶段,处于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促成学生正确思想道德的养成,如果在这一阶段忽视对于学生道德的教育,其后果便是不可估量的。在农村初中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中有其可喜的一面那就是,农村远离喧嚣的城市,它不同于城市,因而农村本身就保留了很多淳朴健康积极向上的一些良好品德。这些品德对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来说仍是比较落后,拿目前的初中教育来说,能够很好的完成义务教育尚且有些问题,而除义务教育之外再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对于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农村中学当中开展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便会加重农村学校的教学负担,反而适得其反。就目前农村中学的情况来说,各个农村中学道德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加强农村道德教育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论文

公民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虽是晚近兴起的名词,但全民的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却不离乎中国固有的传统。儒家所说的圣人“神道设教”,《礼记・大学》所讲的“修齐治平”之道,都是以圣人或圣王垂范示教,教化万民。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人的治国理念中,由道德上成熟的人来治理道德上成熟的万民,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社会。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对象是具有普遍性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但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方法和目标却是不同的: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或治理者,以学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方式,在德行上修己以治人,由“明明德”而“新民”,由“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平”的关键,则在于先修己身,率先垂范,示教万民,这也就是所谓圣人“神道设教”的意义。君子之德风,小之人德草。万民则以圣王为楷模,受其教化。这种由道德上成熟的.人组成成熟的社会的理想模式,也即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公民”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乃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在内。”根据这一定义,“公民”的概念相当于“国民”,系指一国之民全体而言,固而公民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也就是全民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除此之外,辞海还特别提到了我国《宪法》对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个规定是对前一定义的补充,即“公民”不仅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而且还是宪法所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由此,与公民有关的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不仅是全民的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且是与公民作为法定政治权利和义务主体相关的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凭借上述对于公民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解读,本文在此想提出并希望引发人们思考的两个方面问题是:我们面临着在这样一个远非成熟的社会,并且缺乏一个道德成熟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者人群的情况下,如何去进行以全民为对象、以道德成熟为目标的公民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由此促成社会的成熟,换言之,如何使“内圣外王之道”,不再是“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公民是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在海外流行的公民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舶入后便简化为公民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那么,在公民权利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缺场的情况下,公民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又如何展开,其展开又将会有何种可能的后果,以及公民道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框架内,如何处理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关系。

为了方便详细说明上述两方面问题,本文将相关问题归结为五个困境。以下分而述之。

&nbs。

[1][2][3]。

小学生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会计行业发展过程中频频出现的会计舞弊案,暴露出部分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是坚持原则,而是参与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资料或串通舞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备受争议。鉴于此,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探讨。

前言。

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会计改革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壮大的会计队伍已逐渐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管理、维护经济秩序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尤其是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以后,会计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会计部门也相应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日趋发展,会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也面临许多挑战。如会计法制意识淡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理念新旧交错,会计服务水平滞后以及优秀会计人才缺失等问题,这些与会计队伍建设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方向显然不相适应。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关注会计人员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理论层面、法律层面和实务层面深入探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队伍具有深远意义。

辽河油田未上市业务重组,面对日益增加的新业务,日益更新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加大外闯市场的力度,上半年,在已有的吉林、大庆、江苏、长庆等项目的基础上,实质性进入冀东、奈曼、吐哈、青海等带压作业市场,目前已形成了跨越8个油区、20支队伍市场规模,我们给每个项目部配备了财务人员,外部项目从资金和核算上对财务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学生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教育对于人的成长、独立都是有至关重要作用。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学会了生活的本领才能立足于社会。道德教育便是教授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随着农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大多数人都享受着祖国发展所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变。在农村地区也正是因为社会风貌的改变给我国的农村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务农,开始走出农村去大城市务工。这种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但是务工人员的子女便成为了留守儿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抚养。留守子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时往往不愿意与他人沟通。这样长期的自闭会给学生带来许多思想道德问题,学校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这种现象及时纠正,便会造成对学生日后的成长造成一定的问题,在农村地区还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多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开始陶醉于生活的安逸当中,市场经济发展有的农村地区的村民也渐渐开始追逐利益,一些原本在农村地区所保留下来的善良勤劳淳朴,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悄然的发生着改变。如何应对日后道德水平的下滑,如何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保留我们所应该具有的正确价值观。在农村地区,作为学校笔者认为应当在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加强道德教育的实施,让学生在这样一个成长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

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论文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习惯、思维、人格的形成初期,对其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具有极为重要的培养和塑成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不仅对公民个体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更是集体行为实践的规范与标准、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石与精神引导。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国家的良性发展、民族的精神健全、以及未来国际竞争所需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对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实施路径及应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请教于同行。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幼儿,需要教育者根据幼儿的思维、语言、环境等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施以讲解、示范、鼓励等措施,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集体学习效应,引导幼儿互相学习、互相比赛,提高其道德行为的热情和兴趣。所以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是建立教育和培养幼儿理解、识别、并自觉执行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使幼儿能够习得正确的、适量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帮助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融入社会、获得健康的心理与智力成长。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定位应建立在幼儿自身特点与社会适应性、及国家整体发展趋势所需的基础上。应注重使幼儿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正确的道德标准要求,通过示范、激励等方式帮助其塑成和加强对正确道德行为的有效执行。应注意适当根据社会发展与实际表现,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方式,与时俱进地帮助幼儿树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评价与行为标准。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在实施中应以适应幼儿心理及生理特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与实际生活需要为基本原则。一定要采取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方式,一定要使幼儿在不断温习和实践中得到鼓励和锻炼,养成终生受用的`道德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家长意见一致、相互配合、积极互动,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信息提供、教育引导,使幼儿在自然、长期、完整的道德教育培养环境中养成终生受益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与经验。

在设计幼儿公民道德教育时,首先要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习惯、喜好、基本心理状况;基本教学条件、教育环境及社会影响因素;所要传授给幼儿的道德意识的内容。“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幼儿认识到遵从社会主流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及生活规则,就会得到人们的表扬与欣赏,并要以此树立正面典型及榜样,靠榜样的强烈示范作用来激发幼儿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意识。”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首先对幼儿教师进行关于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专项培训,使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对幼儿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所遵循的理论、要求、方法等基础知识,并请相关教育专家与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带头人通过仔细讲解、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获得了正确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实施能力和技巧。

在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幼儿的接受反映,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不同幼儿之间在思维、意识上都是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因材施教。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理念与策略方式。教师也要注意收集社会上刚发生的道德或不道德案例,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可以给予一定的讲解或纠错,使幼儿的道德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和强化。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始终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摆脱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在不脱离真实生活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得到适当的社会信息与前进鼓励。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成果应当由教师、家长及社区共同给予评价。应当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和加强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进展。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专门建立了与家长沟通制度,通过教师向幼儿家长宣讲、提示、讲授幼儿功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使广大家长树立起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公民道德水平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热情。不仅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也为幼儿园赢得了积极的社会美誉效应。

在丰富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使幼儿习得正确的基本道德意识。如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帮助他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知错就改、勤奋自勉、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2、使幼儿在持续性引导与训练中,养成道德意识与行为的良好习惯。

3、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和谐。

4、帮助幼儿在不断的思维、语言、行为锻炼中,获得心理及身体素质地更好提升。增强幼儿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为进一步文化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智力与能力基础。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后,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共同引导和见证了孩子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良好表现与不断提高,可以说,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使幼儿、家庭、社会及教育机构都获得了丰厚的积极意义。

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与培养过程,应当提高全社会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贯穿幼儿成长的终生。幼儿阶段只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自身、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传承与国家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意义。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新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社会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不断涌现的今天,对幼儿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更是提供了崭新的方式方法与时代要求。所以幼儿公民道德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接收新形势下的新信息、新技术、新特点、新形式,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及其家庭真正理解与习得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的道德方面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幼儿从小养成收益终生的良好思维与行为习惯。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长期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与家长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为依托,按照国家与社会对下一代的基本道德要求,采用灵活使用、因材施教的积极形式,才能正确实现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与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各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对社会、国家未来所蕴含的积极影响。所以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形势、教育方法论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基础,抓住中国文化建设大潮的良好历史机遇,进一步推进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成果经验。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愿与同行共勉,共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建屏,幼儿道德建设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第2期。

[2]刘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幼儿道德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第8期。

[3]张向君,为道德之花培好第一掊土――浅谈幼儿道德教育的策略[j].甘肃教育,第8期。

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论文

公民道德教育虽是晚近兴起的名词,但全民的道德教育却不离乎中国固有的传统,成熟的人与成熟的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论文。儒家所说的圣人“神道设教”,《礼记·大学》所讲的“修齐治平”之道,都是以圣人或圣王垂范示教,教化万民。重视对民众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在古人的治国理念中,由道德上成熟的人来治理道德上成熟的万民,才能形成一个成熟的社会。道德教育的对象是具有普遍性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但教育的方法和目标却是不同的:作为国家的管理者或治理者,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在德行上修己以治人,由“明明德”而“新民”,由“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平”的关键,则在于先修己身,率先垂范,示教万民,这也就是所谓圣人“神道设教”的意义。君子之德风,小之人德草。万民则以圣王为楷模,受其教化。这种由道德上成熟的人组成成熟的社会的理想模式,也即是所谓的“内圣外王”。

“公民”一词,按照《辞海》的解释,乃是“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包括未成年人和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人在内。”根据这一定义,“公民”的概念相当于“国民”,系指一国之民全体而言,固而公民教育也就是全民教育。除此之外,辞海还特别提到了我国《宪法》对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哲学论文《成熟的`人与成熟的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个规定是对前一定义的补充,即“公民”不仅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而且还是宪法所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由此,与公民有关的道德教育,不仅是全民的道德教育,而且是与公民作为法定政治权利和义务主体相关的道德教育。

凭借上述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解读,本文在此想提出并希望引发人们思考的两个方面问题是:我们面临着在这样一个远非成熟的社会,并且缺乏一个道德成熟的教育者人群的情况下,如何去进行以全民为对象、以道德成熟为目标的公民道德教育,并由此促成社会的成熟,换言之,如何使“内圣外王之道”,不再是“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公民是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在海外流行的公民教育,舶入后便简化为公民道德教育。那么,在公民权利教育缺场的情况下,公民道德教育又如何展开,其展开又将会有何种可能的后果,以及公民道德教育框架内,如何处理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的关系。

小学生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学生应当是祖国的未来、是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学生的道德水平高低,决定着这个国家日后国民素质的高低。作为学校有义务加强初中生道德教育的培养。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处于正确三观的养成阶段,处于青春的懵懂阶段,只有学校和家庭做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才会促成学生正确思想品德的养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两极分化变得越来越明显,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了良好的教学资源,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教育基础便显得十分薄弱。教育水平的薄弱加上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农村淳朴的社会风气也悄然发生着改变,这就使得农村地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小学生道德教育探讨论文

3.1学校教师树立正确认识:作为农村地区的学校应当正确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应当要认识到我国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道德观念正遭受着严重的挑战。教师要树立新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教师树立新的认识,重视道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品德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要转变评价学生的观念,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依靠传统的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准。应当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开设道德教育课程通过道德教育课程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标准之一。逐步建立综合的评价标准,全面的衡量学生的最终成绩。

3.2家长需要重视学生道德教育:言传声教对于学生品行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倘若只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熏陶。作为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在农村地区家长要首先能够去重视孩子的教育,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综上所述,对农村初中生道德教育是来自多方面的。对初中生的教育不仅仅来自学校或者来自家庭。对学生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人们共同关心。农村地区虽然经济不发达,但是其传统的道德仍然具有很强的约束力量,我们需要在中学生中弘扬其中优秀的道德品质,摒除糟粕文化。加强对农村初中生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道德教育中的信任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未来性、生成性、双边性,放心托付、承诺兑现、责任承担、批评反思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一方面可以生成诚意与诚实、关心与自律、责任等最基本的道德,另一方面则可以生成荣誉和高尚等的理想道德。

传统道德教育的形象可以用“向后看”来描述,因为它强调传统道德规范在形成和评价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中的作用,它所关注的是那些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社会合理性的、具有教化意义的道德文本。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所生成的往往是柯尔伯格(kohlberge,l.)所说的“习俗道德”[1]。由于“习俗道德”是先于教育主体存在的、预成的道德,它客观上要求道德教育主体被动地加以接受,因此在实效性上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困难。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从这种状态中解放出来,构建具有生成性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信任对于道德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人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信任,信任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教师的教学活动,对同学的观点和做法等没有丝毫信任的话,他就无法形成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他怀疑一切,例如成天担心教室上的天花板随时都会掉下来,所走的路随时都将塌陷,周边的人随时都会攻击他等等,在由这种不信任所生成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他便无法生活。在这一点上,信任就如空气、水和食品一样重要,离开了信任,学生将生活在高度的焦虑之中,就会加重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就无法成为健康的人。

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在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健康而美好的关系。萨波尔(sabel,c.)指出,“信任是交往双方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方的易受攻击性的相互信心”。[2]由此可见,信任不仅构筑了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也暗含着相互关心、宽容和爱护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一个信任他人的人能够将自己的事务乃至整个生命放心地托付给值得信任的人,这虽然是对“自己命运的道德抵押”[3],但是这也是他的一种幸福,因为一个时时忧心忡忡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同样,一个被他人所信任的人肩负着兑现自己诺言的责任,对于他来说,信任就是一种荣誉,一种光荣,在兑现承诺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一种高尚。因此,信任又以具体的办式在表现幸福、高尚、荣誉等理想道德内涵。

信任对于道德教育的独特性还在于它面向未来,一个人信任另一个人,在于他肯定地把以前多次交往中的形成对这个人的可靠性推延到未来,如果没有先前的经验做基础,人不可能付出信任。但是未来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信任虽然以一定的了解为基础,而这种了解无非是将在未来完成的事情托付给他,信任便是以对人的主观推断的可靠性来形成对他完成这件事情的信心。一切信任都建立在无知与全知之间,是一种“欠充分的归纳”,是“泛化的期待”[4]。信任的基本意义在于承诺的兑现,承诺在先,而承诺兑现在后,这就说明了信任所具有的未来取向。

概括地说,以信任理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既突出了道德底线的意味,又显示出最高的道德境界;既突出相互交往对于道德判断的意义,也突出道想教育的未来取向;既显示具体的道德教育路径,也反映了教育主体的道德期望。

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以诚实、诚意、善意、责任等作为基本目标,其最终目标则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幸福的感受。基于信任的道德教育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2.承诺兑现模式。信任是承诺的兑现,也意味着言与行可能的'分离。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要求学生做出承诺并在行动中加以兑现,这是非常具体限的。例如教学生爱父母,首先要求学生把爱父母的行动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教师备案,以作为考察学生爱父母的依据,然后教师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学生表现受父母的行为的“证据”,如果这两者基本一致,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对父母的爱也是切实其的。“敢于承诺”的策略要求用协议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它与行为矫正中的“行为协议法”的思想是一致的[7]。

3.责任承担模式。信任与责任的天系密切,信任他人的人要为自己的托付不当承担责任,而被信任的人则要对自己的承诺所带来的后果负责。但是教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教师认为可以把某事托付给某个学生去做时,该学生虽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诺,但是受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完成该事情所需要的条件的变化的制约,完全有可能无法完成所托付之事。这时,学生确实应该为自己无法兑现承诺负责,但是教师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一个信任学生的教师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何况一味责怪也于事无补,最好的办法还是对学生坦诚以待,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给学生以受的关怀,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支持,以免损伤师生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

4.批评反思模式。地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受的是大量的与不信任有关的信息,如像“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老实人吃亏”的生活训诫,在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有关“上当受骗”、“不守信用”等故事,这些信息使我们不敢付出信任。但是,如果我们会么都信任的话,也是无法健康地生活的,因此,首先就是对在社会生活中弥散的不信任加以批判,确认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其次,是不轻信,不盲信,也就是要对自己准备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敢于“不信任”。“不信任的积极功能不仅体现在与信任相反相成,完成简化功能;还体现在相辅相成,甚至促进信任方面,比如对考试的监督、对工作的检查――严格监督下的考试和严格检查过的工作才更可信。”[8]再次,“敢于批评”还意味着“信任优先”。信任与不信任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两者也是不对称的,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节省精力,更有利于选择后对后续行为的探索,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人更愿意选择信任,这也是轻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因为疑心更劳神费力。最后“敢于批评”还意味善于把不信任转为信任。信任与不信任的转向是不平衡的,从不信任转为信任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从信任转为不信任,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导致信任的全部损失,在道德教育中,必须防备不信的蔓延可能威胁到整个系统的安全。

三、结语。

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诚信的道德意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道德教育与信任之间的关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仍然保留着“向后看”的道德意味,它单方面强调被信任者所具有的道德,具有单边性。以信任为基础的道德则强调双边性,当教师和学生以信任来形成道德时,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诚意、关心、负责等道德品质,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诚实、自律、负责等道德品质,以此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是一种互动生成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00,29。

[4]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6,50。

道德教育中的几个价值问题论文

德育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迈好人生的第一步,使其不仅能够掌握文化知识,更懂得做人的道理。

小学;德育;做人。

德育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德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素养,是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美好形象的有效手段。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深知德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并时刻将德育贯穿于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好小学良好的教育阶段,抓住各种教育契机进行德育。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班主任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既是领导者又是组织者,是创建良好班集体的谋划者。在学校的学习中学生与班主任接触最多,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及学校的安排领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小学生的模仿力较强,对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进行模仿。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规范自身行为,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工作中形成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

课堂是进行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进行德育的良好平台。在每一门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应充分挖掘德育因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进行德育的典型教材,其所含内容浅显,小学生学习起来较轻松。因此,该科任老师应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可将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充分凸显图文并茂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结合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少先队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在班级中选出少先队员并组织形成少先队,组织并领导他们开展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特有的教育手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德育。教师可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宣传站的作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将德育深入学生内心,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如朗读比赛、诗朗诵、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多样。在学校中可开展建立文明班集体的活动,选出文明班级,为其他班级树立榜样,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良好品质;开展“比学习,不比吃穿”的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并利用各种节庆日开展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家长应为学生树立好榜样,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教师在平时应多与家长联系,联系的方式包括家访、家长会、电话沟通、建立家长间的qq群和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家长间的互相沟通。通过家长的反映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从而对家长教育方法进行指导与调整,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真正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仅靠口头说教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因此,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德育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升旗仪式、校外调查研究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逐渐提高学生的认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总之,在小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是十分重要的,也非常必要。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将德育贯穿教学始终,抓住每一个德育契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习惯。教师在重视知识文化传授的同时还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杨婷.论加强小学德育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2]方吉庭.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的探索[j].学周刊,2016(33).

高校网络的道德教育目标论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化解网络所附带的不利因素,开辟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天地,使高校德育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传统的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在高校里,大学生利用网络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的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然而网络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也是一个社会平台,良好的道德秩序是维护网络世界的正常有序运转以及网民利益的重要保障。网络道德和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实质是一致的,也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等内容,但不同的是它针对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的人和事。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及时适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的教育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为改革传统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了机遇。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为高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互联网的超容量信息充实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互联网的普及与迅速发展已经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光缆联结在一起。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全球数据库总量为3。1亿条,已达到100亿条以上,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音乐、卫生等,而且网络信息每分钟都在更新。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时事和风土人情,做到足不出户尽闻天下大事。德育工作者只要掌握网络应用技术,就能找到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

2、互联网传递快捷的特点提高了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程序性的工作只需要在网络上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或收发email等方式方便地解决,彻底地扭转以往德育工作效率的低下。许多关于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与信息,如奖学金评审、就业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的变更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迅速传递和解决。网络也使得德育研究效率大为提升,大规模、群体性的研究变得可能,而且日益成为一种方便的形式,如调查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问卷只须公布在网上,学生上网填写即可,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

3。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加强了高校德育的影响力。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自由浏览和发表言论。这种虚拟性,使得学生不必顾及师生之间的隔阂,消除所有因面对面交谈带来的不利因素,随心所欲地谈论,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意见,这些都是他们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内心世界的展示。而德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种虚拟性特征,以其他身份进人网络的交流场所如bbs,聊天室等,针对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可以非常方便地收集到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思想,对它们加以分析,找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网络的交流是一种交互式的交流,它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式的满堂灌德育教育模式,学生们也可以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充分地参与德育教育过程之中,彻底地改变了以往德育教育中双向交流困难的局面,德育教育过程更加民主。而且,网络语言图文并茂,可以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使学生多种感观同时感知,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4。互联网最大限度地使高校德育工作社会化。

高校的道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在这方面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一为一面,网络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使得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社会生活,有助于他们的社会化。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通过网络及时地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与学校随时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在校状况,便于双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共同参与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合力。

5。网络有助于突显大学生作为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

在网络天空中,每个网民无论是与他人在线交谈,或者独自进行超文本的创作和阅读,他们都处在交互主体的界面环境之中。网络技术突破了现实生活中人的社会阶层、地位、职业、性别等差异,消灭了权威,代之以平等自由的主体间的交往。它强调的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和自我评价的行为能力。大学生作为网民,其道德个体的个性和主体性得到提升和确证,这种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一方面,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独立参与讨论,自由访问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资源,这可以使他们通过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建议,经过自身的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们之间交往是匿名的,外在他律因素非常微弱,大学生必须具有自律精神才能做出道德行为,网络中这种自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自律精神。

二、网络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的不利因素。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高校德育建设带来空前未有的大好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第一,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使得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网络信息泥沙俱下,许多垃圾信息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以往,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媒和教育者的灌输,经过层层把关,其内容中的不当因素大为削减。但是在网络上,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和观点扑面而来,接受能力强、猎奇心重的年轻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诱惑,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污染,使高校德育在大学生思想成长空间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干扰和冲击。

第二,过度地沉迷网络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异常。许多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网络空间。许多网友在网上聊得海阔天空,却并不了解谈话对象的真实情况,许多人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外显的都是经过刻意处理的信息和精心包装的形象,这种角色的迷失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及其他方面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而终日与电脑为伍,缺乏有感情的人际关系,也会对大学生的正常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时代本应是人际关系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但部分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现实生活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的交流,逐渐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欺诈等心理,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养成。

第三,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使得文化渗透成为现实的危险。互联网是超越国界和民族之限的开放世界,其中充斥着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接受新知识快,很容易受到这种文化渗透的侵袭。当前互联网上流通的信息,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布的信息为主体,其网点多、信息量大,成为高校学生上网首选。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而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商业理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等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往往差异很大,很容易形成冲突,使大学生产生迷惘困惑,从而诱发他们的思想混乱,乃至价值观的偏移。西方文化正是凭借这种信息优势,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国内外敌对势力也一直通过互联网相互勾结、歪曲是非、散布谣言,甚至把煽动性政治宣传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到每个网民的邮箱中。他们企图培养西化、分化中国的势力,争夺中国的年轻一代,这种危险尤其值得注意。

第四,互联网的虚拟性会淡化大学生的法律观念,使其道德行为失范,道德情感日益淡漠。互联网是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其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是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的主要原因。每个人在网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监督,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比较虚弱。一些人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出一些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谣言,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电脑等。长期以往,这些行为反馈到现实生活中,会使大学生逐渐放松自我约束,进而导致他们的道德法律观念淡化乃至道德行为的失范等。

面对网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道德教育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形势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抢占高校德育新阵地。首先,当务之急是建立网络道德教育新阵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要想继续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唱响主旋律,必须加强网络的正面宣传,建立和壮大网上阵地。网络空间是无限的,也是开放的。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它,错误的、消极的思想也会乘虚而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顺应形势,利用网络的有利条件,在网络上开辟和占领新的道德教育阵地,建立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各自高校的实际,依托自己的校园网,开辟“思想政治网页”、“学生工作网页”、“学生生活网页”、“心理咨询网页”、“就业指导网页”等。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开通了“求索网站”这样的红色网站,而且各系的网站中也开通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学生生活”等栏目。另一方面,江苏工业学院可以开发研制一些德育软件来充实和丰富网站和网页的内容,比如《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课件制作课题组所开发的《思想道德修养网上教学辅导》课件,与正常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方式,不仅拓展了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空间,而且增加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拓展网络阵地,教育者不仅可以利用bbs论坛、在线聊天或email等渠道,与学生展开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而且也可以经常就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在网上组织讨论,这样会收到一般的班会和个别谈心不容易收到的效果,德育工作者也容易成为深得学生信赖的“网友”,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第二,更新德育教育观念,营造网络时代的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模式已经难以立足,网络bbs论坛和qq等在线聊天以其双向甚至多向互动赢得了大学生的普遍青睐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网络时代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更改其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也应该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得到提升。随着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重心向网络倾斜,我们的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树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重心向网络世界挺进,树立德育空间网络化的新观念。国际互联网的开拓,已经使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学生们在自己的宿舍里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自己想了解的知识。因此,信息网络的空间有多大,德育的空间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把德育融人网络之中,使之也渗透到网络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

高校的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于一体的新型管理。不仅要求德育工作者了解和熟练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也要求高校继续发挥传统的宣传工作阵地的作用,如报刊、学报和教学、科研等,并把这些教育成果及时移植到网络上来,加强正面宣传的力度和范围,从而营造一个全面的良好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氛围。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空间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它更多地需要人们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更需要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所以,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强化人文底蕴,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修养,增强自己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使大学生们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地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地处理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别,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在这方面,“两课”教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两课”教学应当正视学生热衷上网的现实,把课堂讲授和网络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课堂讲授中大力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要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和道德自制力,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规范中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另外还要重视对大学生网络文化鉴别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开办辅导讲座或者选修课等形式,有意识地指导大学生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抵御网络有害信息资源侵扰的能力。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和大学生沉迷于电脑、网络的现象,高校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在人生中学习和游戏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其次要教会他们在良秀不齐的信息资源中学会判断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与技巧,并明确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发展自己。成功的道德教育是交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他们能自己用以寻找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科学答案。

第四,要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转移大学生对网络的痴迷,以优秀的网下文化感染大学生。大学生精力充沛、不甘寂寞,有很多人是出于无聊而去上网的。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增加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广大学生开辟广阔的活动和娱乐天地,能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唱歌,跳跳舞,搞搞文艺演出。必须将高雅的文化艺术引进校园,将民族文化的精华带给青年,让他们在接受艺术和美的教育的同时,激起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年轻人的参与和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各种征文、书画、摄影、艺术展览,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等来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沉迷情绪。这点对于减少大学生去学校完全不能监控的校外网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消除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和心理效能。并能使他们在形成稳定的观念和规范的行为习惯后,对网络文化有所认识、有所选择,从而自觉地抵制消极和不健康的信息,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

第五,利用网络优势,实现高校德育的社会化。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化。通过网络技术,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长可以随时进人子女所在学校的网站,了解学校的状况和子女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便利的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可以及时沟通,促进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上的合力,更有力地推进了高校道德教育上到一个新台阶,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高校网络的道德教育目标论文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集直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于一体,对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该文主要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学生与网络交互对软件的要求,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等内容。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深人,越来越多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试用了网络化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以直观的感性的材料来表现教学内容,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不仅增强了传统模式中师生、生生的交互,还增加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有四种形式,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教师在实践中往往比较重视第一种交互形式而忽视了后三种交互形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原本可直接进行的交互人为的变成间接进行了。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足,就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处理好这些交互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交互来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个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工作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就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交互形式。

1师生与网络的交互困难及其应对形式。

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进行多种交互,教师可以用网络广播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笨控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学习进程并进行指导,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遇到疑问时,也可以使用电子举手把问题反馈给教师,这样就增强了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中,教师既是知识的发布者又是反馈问题的接收者,计算机网络提高了发布与接收的频率,增强了师生、生生的交互。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师生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导致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后没能形成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学生没有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自由操作的盲目性;学生学习后无法检测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结果,应该善用网络交流,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教学目标,选择有启发性的材料,并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融人到材料中。这样既可以直观的呈现知识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点的衔接。

1.2教师要收放有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自由操作的同时,应该充当问题情景的设计者,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教学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在自由操作中完成这些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操作。而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

1.3教师要及时对比评价。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选择儿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注意的是,在评价时对学习品质好的学生要求严格一些,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对学习品质差的学生应多些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在进步。

师生与计算机网络交互形式除了发生在网络课堂上以外,还可以在bbs及留言板上进行。bbs及留言板交流方式较多的使用在远程辅导和家校联系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夸大这种交互形式的作用而忽视其他交互形式。事实上,日前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其他交互形式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生与网络交互及其对软件的要求。

学生与网络的文互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一种是学生与课件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是由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决定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越扎实,操作越熟练,则他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就越好。要改善学生与计算机系统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这不是在网络课堂中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在这里我想更详细讨论的是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形式。

学生与学习软件的交互效果是由学习软件决定的。学习软件的作用就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来呈现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学目标。一个好的学习软件应该在呈现学习内容的同时表现出较好的交互性,使学生以最易接受的方式学到所需知识。而学生有基础知识、学习品质、学习风格等多种个别差异,这就要求学习软件要从多层次,多路径,多角度进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使学生与学习软件有良好的交互效果,就要求学习软件具有以下特点:。

2.1学习软件要有自动检测功能。

在学生进行课题内容学习之前,软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在确认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课题内容的基础以后,学生才可以进人本课题的学习。如果学生还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则软件将返回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

2.2学习软件要有帮助提示功能。

学生在使用学习软件进行学习时,难免会遇到疑惑。有些疑惑在书本上有解答,但埋藏很深不易查找,而有些知识由于书本上没有,因此跟本就找不到答案。这时,学习软件中的帮助或提示就尤为重要。这个功能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学习软件要有分析功能。

通过解答问题,学生把学习效果反馈到学习软件中。学习软件应当能够分析学生的知识深度,给出适当的间题情景,使学生层次性的学习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习软件的交互性能好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很大。教师在选择学习软件时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具备科学性,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3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

网络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是不可或缺的。这种交互形式有很多优点。首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师生的语言及姿态语交流具有真实可靠的优越性,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能全方位发展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再次,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网络环境下,要做到学生与老师面对面的交互就要求老师尽量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在呈现完教学内容后,应当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操作。而学生遇到疑惑时应大胆的提出来,以便得到教师的指导。见到墓础差的学生完成了任务,教师应当面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

4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互。

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也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参照作品,讨论问题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另一种交互形式是协作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可以被分成若干个任务小组,可以是学生自发组成的小组,也可以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并完成一个适合自己任务点。各任务点完成之后,再进行有序的组合便完成了协作任务。学生在分工之前首先要跟组员进行讨论以确定任务点和分工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互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在交流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习的价值。而在协作任务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处理好各种交互的关系,对实施个别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些交互形式,以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班主任职业道德教育的渗入论文

众所周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的执行,更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秩序健康顺利的发展。为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认真熟知并执行财经法规是当今社会每位会计人员的首要任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学历教育抓起,在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大专院校会计学历教育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我国每年有几十万学生进入会计队伍的行列,是会计行业的预备人员,他们当中大部分将进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工作。

加强对大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内容。

大专院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我国会计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学历教育抓起,在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变成一种习惯。

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从而对潜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作用。

当前各大专院校对会计学历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比较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专业教学计划没有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历教育尽管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例如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会计等。

这样就会极大的影响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

法律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依广东为例,从调查了解得知,广东省大部分重点高校、二本高校、独立学院在本科教学计划里没有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门课程,如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等。

毕业生毕业时大部分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而大部分高职高专尤其是民办高校反而在专业教学计划里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广东科技学院、私立华联学院。

在会计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调查发现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例如中山大学mpacc专业教学计划里设置了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在当前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学科,课程设置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仅是记记账、算算账,报报账,跟数字打交道,在执行会计准则中还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政府打交道,面临许多诱惑和道德冲突,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走上社会后,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时候,难免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的系统知识、由于意志薄弱而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伤害使用会计报表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伤害。

大专院校校内各种活动非常多,但是关于专业方面尤其是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建设活动非常少,有的也是有关毒危害、犯罪方面的展览活动。

会计专业学生较多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由于会计专业本身风险多样性、抽象性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等因素,本可以在学生时代即已奠定的基础却无法实现,高校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责任,而把这些责任推向社会,极有可能学生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甚至走向违法的道路。

目前,在高校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较少,有些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大部分属于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

由于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理观念、职业道德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生在毕业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无所适从,由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不堪一击,误入歧途。

3.1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通过强制性的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

一方面通过学校阶段的教育,通过案例等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的八项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意识,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另一方面修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于会计类大中专毕业生免考所有科目,毕业直接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促进学生就业。

3.2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

高校可以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真实的会计操作流程。

在实践课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的会计信息。

加强案例教育,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通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有关的活动,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职业诚信观念。

3.3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教师,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

要搞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教师。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结构的缺陷主要是缺少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大部分会计教师也不愿意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

东莞市财政局组织全市会计从业师资考试与试讲,来自东莞高校、职业学校等约100多位会计教师参加了这项测验,结果有几十位会计教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都不及格。

所以,笔者建议学校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弥补会计专业教师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法规等知识的缺陷,进而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

另一方面要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进一步调整修订大专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三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8.

[2]李杏梅.浅析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j].消费导刊,2008,11.

当代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分析论文

众所周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们国家财经法规制度的执行,更影响着我们国家经济秩序健康顺利的发展。为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认真熟知并执行财经法规是当今社会每位会计人员的首要任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学历教育抓起,在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我国每年有几十万学生进入会计队伍的行列,是会计行业的预备人员,他们当中大部分将进入会计行业从事会计工作。

加强对大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重要内容。

大专院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是会计队伍的预备人员,是未来我国会计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否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会计工作的好坏。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学历教育抓起,在学历教育中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会计队伍预备人员将会计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变成一种习惯。

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从而对潜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起着基础性作用。

当前各大专院校对会计学历中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比较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专业教学计划没有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历教育尽管增设了许多新的专业课程,例如会计电算化、人力资源会计等。

这样就会极大的影响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

法律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依广东为例,从调查了解得知,广东省大部分重点高校、二本高校、独立学院在本科教学计划里没有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门课程,如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等。

毕业生毕业时大部分是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而大部分高职高专尤其是民办高校反而在专业教学计划里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例如广东科技学院、私立华联学院。

在会计类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调查发现非常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例如中山大学mpacc专业教学计划里设置了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在当前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是一门专业学科,课程设置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没有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没有认识到会计人员不仅仅是记记账、算算账,报报账,跟数字打交道,在执行会计准则中还需要与其他单位、个人、政府打交道,面临许多诱惑和道德冲突,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非常重要。

会计专业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走上社会后,在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时候,难免由于缺乏职业道德的系统知识、由于意志薄弱而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伤害使用会计报表的国家、单位和个人,同时也使自己受到伤害。

大专院校校内各种活动非常多,但是关于专业方面尤其是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建设活动非常少,有的也是有关毒危害、犯罪方面的展览活动。

会计专业学生较多缺乏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再加上由于会计专业本身风险多样性、抽象性和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等因素,本可以在学生时代即已奠定的基础却无法实现,高校没有很好地履行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责任,而把这些责任推向社会,极有可能学生会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甚至走向违法的道路。

目前,在高校财会教学中,注重的仍是学生的会计专业教育,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较少,有些学校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大部分属于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

由于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不重视给学生灌输会计职业道理观念、职业道德风险意识、保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生在毕业工作中的道德冲突时无所适从,由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不堪一击,误入歧途。

3.1设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

通过强制性的设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

一方面通过学校阶段的教育,通过案例等向学生传授会计职业道德的八项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等意识,为他们毕业后进入会计职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

另一方面修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于会计类大中专毕业生免考所有科目,毕业直接申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促进学生就业。

3.2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活动。

高校可以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真实的会计操作流程。

在实践课程中穿插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的会计信息。

加强案例教育,通过案例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可以做哪些不能做。

通过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有关的活动,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强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和职业诚信观念。

3.3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教师,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价。

要搞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教师。

高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结构的缺陷主要是缺少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大部分会计教师也不愿意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

2009年东莞市财政局组织全市会计从业师资考试与试讲,来自东莞高校、职业学校等约100多位会计教师参加了这项测验,结果有几十位会计教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都不及格。

足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教师非常薄弱。

所以,笔者建议学校要培养专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课程的教师,弥补会计专业教师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法规等知识的缺陷,进而完善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结构。

另一方面要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价,进一步调整修订大专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第三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8.

文档为doc格式。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病理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的“桥梁”学科,病理学实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这座“桥梁”的搭建质量。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文章针对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特点,探讨了设计性实验教学在病理形态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为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可靠的支持。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以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被当成教材中某些基础实验的演示模板,年年重复,极大束缚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态学实验教学尤其现在的病理学或组织胚胎学教学主要是观察切片,而没有接触到切片的制作(包括取材等),这样学生难以遇见新鲜组织,也较难判断取材。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在已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通过实验系统掌握所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开创性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3]。本教研室选取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观察三个实验,尝试在2014级预防检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探讨设计性实验在医学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4级医学预防检验专业学生(检验专业为主)24人为实验对象,按学生兴趣自由组合成设计性实验实施组,8人为一实验小组。对比24人(同一时期临床专业)传统实验教学组,在年龄、性别、专业背景、学习环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24人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课开始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玻片,实验课上主要由教师讲解病变的组织学形态。学生依照教师要求观察玻片,并撰写实验报告。实验组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法,共有24名学生自愿参与该组的教学。1.2.1立题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在《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确立3个既有科学性又有一定创新的设计性实验题目:针对目前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偏高,为更好地将病理与其他学科结合且让学生更早接触到临床知识,最后确定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观察三个实验,同时填写《基础医学院形态学设计性实验项目申请书》。

1.2.2实验计划学生自己按设计性实验项目自由组合实验小组,一周后书面交出设计性实验实施步骤,在各实验组老师引导下,将具体设计性实验的步骤、预期结果做成ppt课件,每个小组派出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实验组带教老师和全体检验系学生一起对每组的设计性实验步骤和预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提出参考性建议。

1.2.3实验准备同学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列出实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试剂、药品的预算清单,在实验前两周提交指导老师,然后到实验准备室领取所需物品,并确定实验场所(实验室、实验台)。

1.2.4预实验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预实验。在预实验中发现和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调整的内容,并加以更正。1.2.5正式实验按照修改后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正式实验。做好各项实验的原始记录。1.2.6实验结果的记录、归纳与分析各实验小组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结果,对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纳和处理,汇报实验的结果。1.2.7撰写实验报告在认真完成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后,每个学生均要按照规范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或论文,并根据老师要求的时间上交。1.2.8验收考核依据每组设计性实验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以及实验完成的情况和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评分。1.2.9分析总结实验得失,填写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验效果的总体满意程度如何;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发挥的作用;实验能否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相较于常规学习更能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实验中的学习态度与常规实验的学习态度相比;有没有必要与其他同学合作;老师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实验形式等。

2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组95.9%(对照组20.8%)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实验组100%(对照组41.6%)的同学实验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组91.7%(对照组29.1%)的同学认为对待设计性实验中的学习态度与常规实验的学习态度相比更为积极主动;实验组100%(对照组33.3%)的同学认为进行实验非常有必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实验组87.5%(对照组58.3%)的同学认为实验相较于常规学习更能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实验组83.3%(对照组62.5%)的同学对所开设实验效果的总体非常满意或较满意;对于老师在实验中的指导作用,实验组83.3%的同学认为最好是老师给出实验题目及大方向,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提出参考意见和给予必要的指导;对普通实验课与设计性实验应占比例,实验组75%(对照组70.8%)的同学认为各占一半。

3讨论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以验证为主。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授课形式单调、教学效果差,而且还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开拓创新式人才,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4]。在实验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一般以被动接受为主,缺少独立思考知识运用的过程,往往在课程结束后对实验印象不深,对知识掌握不牢,不能灵活应用。如何使学生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又能充分地将知识应用于临床各学科,从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病理实验教学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5,6]。医学检验专业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外,还必须了解医学检验前沿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动态。

结合此专业的特点,我们在医学检验预防专业学生(医学检验专业为主)开设了病理形态学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性实验以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首次尝试在检验预防专业的医学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整个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验时间的安排、实验动物、实验标本的取材、包埋、切片和药品试剂配置、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指导和配合,提供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专用实验室、设备、试剂。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学生自行负责,教师监督。在时间安排上,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开展设计性实验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文献检索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相较于常规学习更能学到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实验中的学习态度与常规实验的学习态度相比更为积极;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性理解和掌握、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科研意识。

从总体上看,83.3%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满意或满意,而在传统验证性教学中仅有62.5%的学生对教学满意。此次项目,学生参与度和热情度非常高。一开始,老师就告知,这次实验的整个实验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由他们自主完成。但有些同学觉得难以做到,因为以往在课堂接触到的切片都是老师准备好的,从来没有了解过如何制作。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无从下手。在设计实验方案的阶段,同学们查阅大量文献,有的同学在图书馆借阅了至少6本有关急性心衰的书,在网上下载了许多相关论文。在真正实验的过程,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可以说,这是他们自己第一次尝试去“掌控”一个实验,不仅有动物实验,还有切片染色一系列操作。虽然仍有许多不足,如有时网上的实验步骤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再加工,才能有比较好的结果,实验的精细度也是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充分准备好(如皮肤一期愈合实验手术时的无菌操作、如包埋脱蜡得时间和温度),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了其创新性,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尤其是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项目设计所应该看到的病变时,那一份成功的喜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最好的回报。由于财力和人力有限,此次的实验对象只有24位同学,但总体而言,实验组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明显好于对照组。

学生对新的实验课形式普遍持满意、支持的态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拓展了教师的思路和视野,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希望能增加投入(人力和财力),进一步在临床医学学生中推广,惠及更多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6]苏金玲,姜希娟,马东明,等.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91.

高校网络的道德教育目标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抵御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大量的严重失范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失范的严重性,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健康发展,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所谓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长期生存于发展社会实践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性的规定。而网络道德是调整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不仅是调整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应当是调整由网络所引发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们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网络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网络道德隶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管理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网络个体按“良心”行事。因此,网络道德在缺少管制的网络个体身上把人们应有的道德行为开始扭曲,其表现形式为多样化。

1.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绝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传统的道德在这个虚拟的空向里似乎失去了约束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有55.1%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人,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有13.2%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事;对于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有22.4%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现实生活中不能使用,有10.6%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他人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网络失范行为,说明他们的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2网络言行放纵,网络文明程度差。

信息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为大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缺少网络道德教育,使之网络言行放纵,网上不文明行为和不道德现象日渐增多。

3.信息法律意识淡薄,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自由的特征,使大学生放松了网络道德意识的约束,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忽视了他们网络犯罪的行为,淡化了法律意识。比如: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侵犯他人隐私及版权,偷窃他人的网络财富,偷窃他人的qq号,假冒合法用户发表文章等,使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成必然,网络信息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同时也将大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挑战。探索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

青年时期既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等五花八门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这些信息中涵盖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颠覆等,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3.大学生是网络道德失范的高危人群。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阶段,也是最易受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网络正以巨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状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其道德约束力比传统的道德约束力还要弱,传统道德的社会行为导向能力也在网络社会中被弱化。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舆论、道德传统、道德信念都要依靠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来实现。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在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迫在眉睫。

1,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进行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为大学生提供电子读物的阅览与下载、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询、读者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电子阅览室已经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明确电子阅览室开展信息服务的宗旨,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电子阅览的管理和指导,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的黄色、迷信等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发相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人和无聊游戏软件的泛滥。图书馆还应利用文献检索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守法意识教育等。让电子阅览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的大课堂。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侧重于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其内容有:(i)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2)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4)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5)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6)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大学生树立道德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网络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学会自我教育,把正确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信息网络的法规和制度。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即是信息的服务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图书馆所汇集的人类文化和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举办读者座谈会,和大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情报研究,培养研究兴趣,使大学生在参与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自觉背离网络不道德行为。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制作出大学生喜爱的、有特色的网页,为大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并积极给大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介绍一些好的信息,避免他们盲目误人不良网站。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免疫力。

试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道德教育中心理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兼爱”思想是墨家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是为维护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阶层的利益,与维护统治阶层利益的儒家“仁爱”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当代,宣传“兼爱”思想有利于解决当前的道德危机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墨子;兼爱;仁爱;道德建设。

墨家作为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不可忽略的思想学派,其主要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儒、墨、道对于“爱”这个话题都有着自己的见解,而墨家的“兼爱”可谓是其中论述最深入、最系统的一家。“兼爱”思想在“尚贤“”尚同”“明鬼”等十项思想主张中占据最核心的地位,墨子试图通过“兼爱”来构建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

一、“兼爱”思想的提出。

“兼爱”是墨家道德思想的核心观点,它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周朝初期统治阶级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自天子以下,层层分封,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政治结构。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人员,外人无法参与到国家的决策中来。至春秋末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宗法制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一方面,诸侯经过多年的积累军事实力大大增强,血缘无力再维持政治体系的稳固,诸侯国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时有犯上作乱之行。旧的统治秩序面临崩溃,宗法政治关系濒临解体。战乱频发,且规模越来越大,小生产者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位低微,更是处于艰难的困境。平民百姓没有庇护,过着食不果腹、寝不安席的生活。墨子观察社会现象,认为民不聊生、政治混乱的首要原因就是人们只知“自爱”而不知“兼爱”。因为天下之人都不相爱,所以才会发生恃强凌弱、仗势欺人、坑蒙拐骗的事,臣子犯上,诸侯窃国的起因也在于此。墨子找到社会弊病的源头之后,发现“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篡,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等等丑恶现象,都是“天下之人皆不相爱”的缘故。墨子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社会**的根源,将君臣、父子、诸大夫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归结为“不相爱”,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就是“兼爱”。“兼爱”有两个基本内涵:一是爱人若爱己,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具体来说,就是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也就不会有不慈不孝、不忠不义的事情发生。

二、“兼爱”与“仁爱”的异同。

在先秦诸多思想流派中,墨家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两者基于“爱”建立起了各自的哲学体系,是有其共通之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各家学说争奇斗艳,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与道家的“无为不争”,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不同,儒家和墨家不约而同地将治理国家、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希望寄托在了“爱”上;在探寻人的本体依托和庇佑惩处方面又将人的道德理想与上天联系起来。“仁爱”与“兼爱”都是由“爱”而产生的美好品质。《论语里仁》中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忠恕贯穿了孔子的思想体系,而忠恕指的就是“仁”,所以说“仁”就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忠和恕分别是爱人的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是“仁”。孔子之后,孟子更是将政治与“仁”联系在了一起,把“仁”的道德本性贯彻到治国方略中,更好地实现仁之爱人的本质。墨子的《兼爱》三篇,希望君主以兼爱施政,民众以兼爱相处,构建一个没有战争和欺骗的太平盛世。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子说“视人若己”,无论是“仁爱”还是“兼爱”,儒家和墨家都将爱作为为人处事的原则,试图通过将心比心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爱”和“兼爱”都将天作为佐证爱的依据,来证明爱的合理性、正当性。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和墨家将天视为宇宙间的最高存在和绝对权威。孔子认为上天主宰人的命运,安排人的贵贱和寿命,人们无法反抗也不能洞察天机,只能敬畏上天,那么以“仁爱”为道德原则修身治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墨子一边断言天志,认为上天存在意识,会对人的行为进行奖惩,一边又倡导非命,认为人的命运与自身行为有关,顺命就会有回报,所以遵循“兼爱”也就是顺应天命的法则。爱和天彰显了儒家和墨家的理论特色,突出了两者的共通点,但作为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他们对于爱的理解上还有不同之处。首先,对推崇爱的初衷不同。孔子所说的“仁爱”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想,是一种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爱。儒家是为仁而仁,不含其他目的,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一种精神追求,具有道德完美主义者的倾向。墨子提倡“兼爱”则是出于现实的功利主义,这种功利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利己的物质欲望,而是一种大爱。墨子反对孔子将利和义完全对立起来的主张,在他看来,所谓仁义就是为公众谋取利益,只有首先维护了公利,人的私利才能得到实现,利人就是爱人的目的和内容。利义合一,就是将人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代表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利益。所以他推崇“兼爱”,在“兼相爱”的实施过程中,达到“交相利”,使人们利益均沾,社会和谐。其次,对推崇爱的对象不同。儒家强调“爱有等差”,当这种爱从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时,必须是尊卑有别的,这种爱是由己及人、层层推进的爱,最终会达到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状态。孔子所说的爱首先从家庭关系出发,在由近及远,将心比心达到最终爱他人、爱天下。墨子的“兼爱”要求“兼爱天下之人”,并且在施行爱时要“兼以易别”,这种爱从一开始就是无差别的爱。没有君臣、父子、贵贱的差异,即使是盗贼也都会被一视同仁地对待,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排除亲疏、尊卑之见,平等地兼爱世人。再次,对推崇爱的目的不同。孔子认为“仁爱”是追求道德完善的最高追求,仁不仅仅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还是辨明小人和君子的标准。仁爱之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将仁的道德理想传达给每个人。而墨子认为“兼爱”只是达到“交相利”的一种手段,“兼爱”不是无私的奉献,它的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爱,而为了得到别人的爱,首先就要去爱他人。所以“兼爱”也可以说是一种获利手段,它不会对人的本质造成影响,人们可以自愿选择为或不为,最终只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即“兼爱”他人会富贵饱暖,反之,则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也可以说,“兼爱”是人与上天的交换,人们迫于上天的威力而不得不实行“兼爱”,正如墨子所说,“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上天希望人们相爱相利,人民希望能得到美好的生活,所以顺从上天兼爱世人,会赐予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反抗上天就会遭到天的惩罚。最后,推崇爱的约束方式不同。孔子和墨子都从上天得到了爱的合理依托,但两者对于爱人的约束方式却各不相同。孔子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作为人的道德理想的“仁”也是人生来就有的,所以孔子说“天生德于予”。儒家认为仁是人先天具有的东西,所以“仁爱”会以自律准则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不需要外界的约束。墨子认为天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但他并不认为人的命运是上天规定好的,人可以用强力来战胜天命,这在他的“非命”理论中也有所体现。“兼爱”只是上天想要人们去做的,而并不是人本身所愿意的,人们选择“兼爱”只是害怕上天的惩罚,或者说是讨好上天的一种手段。所以“兼爱”受到天的外在约束,而不是人的内在本能。这也就导致了儒家和墨家对于爱的贯彻方法的不同。儒家企图通过统治者的礼乐教化感染人民自觉推行“仁爱”,希望统治者首先施行仁政,以典范作用感化人民,所以“仁爱”始终属于道德范畴,不具有法律效力。墨子的“兼爱”更像是一种法律条文:这是上天的命令,如果不去做就会遭到惩罚,所以只要统治者提倡,老百姓一定也会愿意。

三、“兼爱”思想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民本”观念,并不是真的将人民利益作为社会根基,而是将人民当作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与儒家相比,墨家更注重维护人民的个人利益,也注重保护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诉求。“仁爱”思想要求人民自愿履行义务,这在人民还要依靠法律来制约违法行为的现在而言并不适用,人们并不能在当代就完成义务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所以“仁爱”在目前看来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兼爱”从功利的角度向人们灌输一种我爱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爱,反而更加能适应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当今社会道德缺失问题愈加严重,近期就有报道称女孩帮助陌生人反被骗的案例。骗子身强体健,却不事生产,没有一点爱人之心,利用他人的爱心而谋取私利。我国已经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代表公民的幸福感和道德感也随之大幅度提升,不公现象影响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首先,从精神层面而言,道德信仰的缺失,使人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心和公德心,对他人所面临的困境是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放弃了其所应当承担的道德责任。其次,从物质层面而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一些人受到逐利思想的腐蚀,以往的利义观念失衡,善良逐渐被丢弃。从受教育的程度上看,学校所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程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青少年从思想上就无法重视道德的作用。宣扬“兼爱”思想能够解决上述道德危机。首先,“兼爱”为道德信仰注入活力,宣传“兼爱”有利于创造和谐的社会氛围。道德信仰必须要理论化、普世化,才能经历得起历史的考验,古往今来,人们并不是没有道德信仰,而是在书本与现实中迷失了道德信仰的本真。其实道德信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兼爱”思想的'提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它的核心思想并没有过时,我们能将现在的价值观融入其中,使它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思想。“兼爱”思想告诉我们,爱是信仰的基石,无差别的兼爱社会是百姓永恒的追求。贯彻“兼爱”思想,我们才能推己及人,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不做道德上的旁观者。其次,将“兼相爱,交相利”的义利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讨论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道德在本质上并不能超越利益而存在,合理的利益也能促进道德的发展。“兼爱”中所提倡的“利”就是合理的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权衡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力,人们不可避免地关心其切身权益,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利益必须要符合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利益。只有集体的利益得到了保证,个人的利益才能最大化的实现。所以爱没有等级差别,只有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幸福,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最后,道德具有感化作用,让孩子从小接受“兼爱”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能够扩大道德的受众范围。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我国进行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道德教育不是僵化的,不是从书本上分析就能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感悟道德的重要性。墨家重视道德教育的感化作用,主张“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注重实践,要求“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在墨子看来,一个人的道德并不在于他懂得多少道德的理论,而在于他能否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事,有道德的人不仅要明白道德的含义,更要在行动中对善恶进行取舍,做出有实际效果的道德行为。中国的道德教育应该改革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将“兼爱”这种传统道德进行现代转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墨家思想在当时很难实现,然而其中的闪光点经过历史沉淀后,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兼爱”道德理念,是平民阶层道德实践理论化的具体体现,实现全人类的“兼相爱”现在的确不可能,但学习“兼爱”思想,将其纳入我们的道德建设中,有利于解决道德危机,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黄勃.论墨子的“兼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2]李燕.墨子的“兼爱”理想与现代道德建设[j].池州学院学报,(4).

[3]韩杰英“.兼爱”对当下道德危机的教化启示[j].思政教育,(16).

[4]赵保佑“.兼爱”: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j].中州学刊,(2).

[5]魏义霞“.兼以易别”———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比较[j].江淮论坛,(2).

[6]刘清平.论墨家兼爱观的正当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7]李冬梅.墨子“兼爱”伦理观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道德教育中的几个价值问题论文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高职学生的特点鲜明,他们思想多元,想象丰富,这对于思政教育管理者而言可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待遇截然不同,他们必须承受来自社会的更多的鄙夷和猜忌并且面临更加残酷的就业难题,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普通大学生相差很远。而且,他们的自身素质相对不高,所以他们的心理素质更加不好,这就容易他们会形成失落感,一旦遇到失败,他们的挫败感会更加强烈,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对他们成长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想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在实施高职教育过程中就必须牢牢把握“因材施教”这个原则。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可以设计一些有关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各种心结;也可以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困惑并且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也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游戏中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不高,存在很多缺陷,要想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我们就必须强化高职学生的“全员育人”观念。首先,我们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引导高职学生,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多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说服性,才能够让学生们更加信服。其次,要积极引导教师把课堂教学和实际做人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老师不是领导人,而是学生的伙伴,陪伴学生一同成长,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以身作则,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行为,这样才能够说服学生。再次,必须组建一个高素质的组织,随时走进学生之中,深入学生的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思想道德教育应是开放式的、全方位的,整个空间结构层次应具有协调性,教育时间的深化还具有有序性,做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首尾衔接,承前启后,协调发展,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另外,还必须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制度化。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去感悟、去理解、去思考;在这种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化人格、完善自己。针对青年大学生爱美、爱文学、爱艺术的特点,可以组织一些运动会、文娱晚会、演讲比赛、作品欣赏、专题论坛、报刊选读、大专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教育方式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对社会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与调研,组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聘请社会先进典型作报告、组织学生搞专题跟踪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其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要有良性的可行机制和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切实做好专兼职结合、功能互补、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三支队伍建设。调整优化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等,通过业务培训、理论学习、工作交流等形式,加强队伍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树立“以德治校”、“教育人者,先受教育”的观念,从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人格魅力等方面为学生作出表率。

总之,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新问题,不断用新理念和创新的工作思路引导青年学生用科学的理论立言、立行、立身,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真正成为既有专业技术又有高尚品德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