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青年时代读后感(精选18篇)

时间:2023-11-27 22:50:36 作者:翰墨

1.读后感是一种对于读者阅读某本书籍之后的感受和思考的文字表达形式。我们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悟

走过童年,慢慢驶向的就是青春了。青春是什么?是上帝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吗?青春对于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但我想,在我思考的那一瞬间,青春正闪烁着光芒。青春是烦恼的。青春的我们长大了,不能再依偎在父母身边了;我们也该做飞翔的雄鹰了。长大了,说明我们要独自面对挫折、困难,独立生活。学会和别人相处,学会跌到了不哭泣,自己站起来了......

青春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只有流连忘返,才能感受到青春的节奏。不管怎样,青春总是与你同伴,她的许多奥妙等着你去开发。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悟

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身体经历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我们正在长大,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度,跨入青春的大门,开始人生最美丽的春天。

我们班上有些女生发现自己脸上长了许多小痘痘,就整天为这几颗痘痘愁眉不展,用疑惑的心情想:为什么别人没有,我却有呢?其实,这是正常现象,不必那样在意它。虽然长在脸上不好看,但它表明了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还有些男生突然间长了胡子,但他们并没有那么好奇,因为他们的爸爸不是经常刮胡子吗?这也是平常的,我们的身体的成长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拍。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先横向发展,有的先纵向拉长。即使同一个人,其不同身体部位发育速度和水平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相信,是蓓蕾总会开出美丽的花,是果树总会结出成熟的果,我们所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青春期心理充满着矛盾。这些内心矛盾,是我们所需要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可以采取听音乐、写信、谈心、运动等方法来克服,因此也会从中感到幸福。

有人说:青春之所以幸福,因为它有前途!我们要珍惜青春。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进步刻录着青年的足迹、凝结着青年的奉献。一百年前,在我国饱受欺凌之时,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之时,五四一代的先驱们上下求索、挺身而出,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才在我国开辟出广阔的新天地,使我国奔向黎明的.曙光。

“周恩来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赵炜,你要照顾好大姐……”一双瘦得几乎皮包骨头的手从被子下伸出来,紧紧握住赵炜的手,1975年11月初的一天,赵炜陪邓颖超去医院探望刚刚作做完一次大手术的周恩来,已被病魔折磨得不足百斤的周恩来把心里最沉甸甸的嘱托交给了赵炜。

赵炜清楚,周恩来在自己最后时刻做出的那番嘱托意味着什么。从1955年至1976年总理去世,她为总理工作服务了21年;从1965年起她又任邓颖超的秘书,直至1992年邓颖超去世。有人说,只有近距离感受到的伟大才可称其为真正的“伟大”——光环褪尽、还原为生活中的普通人后,他(她)所折射的人性光辉才是最震撼、最持久的一种力量。而赵炜眼中的周恩来,便正如此。

安宁而温暖的西花厅。

1955年1月,从部队转业到国务院机要处不久的赵炜,被调到中南海西花厅总理办公室工作。她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见总理夫妇的情景。“那天,周总理就像我们在报纸照片上常见的装束——身着灰色中山装,脚上一双黑皮鞋。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春日,邓大姐穿的显得有些多:一件带花的薄呢子大衣,脚上是蓝呢面棉鞋,头上还包着一块当时非常流行的花方巾。”身边的卫士向总理简单介绍了赵炜的情况,握手之后总理问了赵炜几个问题,“我的手心直冒汗,声音也有些打颤”,周总理微笑着说:“不要紧张,我是总理,你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咱们都是同志。”

到西花厅,赵炜的第一个感受是那里很多人的工作时间和别人不一样。周总理习惯夜里办公,最早也要到凌晨二三点。据说以前中央曾请刘伯承给周恩来当参谋长,刘伯承听后急忙说:“恩来熬夜的本事实在大,我可熬不过他,还是另请他人吧!”上午基本是周恩来的休息时间,秘书们的作息也跟他一致,所以西花厅的上午大多是静悄悄的。

西花厅一天的繁忙是从总理起床时间为起点:先是忙着请示汇报的秘书们——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总共有20多位秘书,负责联系不同的部委,周恩来办公桌左手下有一排标有秘书名字的电铃按钮,便于找这些秘书。“**”后,这些秘书只剩下两位;遇到急事,男秘书们干脆把总理堵在卫生间里,所以也有工作人员们戏称这里是“第二办公室”。

“总理平时有两件东西是从不离身的。一件是他的那只老手表,另一件是办公室和保险柜这两把钥匙。”赵炜回忆。周恩来的办公室有三把钥匙,他自己一把,值班秘书一把,值班警卫一把,连邓颖超都不能“私自”进入他的办公室。或许是早年革命生涯沿袭下来的习惯,周恩来的钥匙几乎24小时不离身,平时放在衣服口袋里,睡觉时就压在枕头底下,出国时才交给邓颖超保管,“大姐把钥匙放在信封里,为了避嫌,特意用钉书器把信封口钉上,等总理回来后再完璧归赵。”

平时,周恩来都是亲自取放保险柜里的东西,至于里面究竟放了些什么,邓颖超也从不知晓。在总理身边工作了21年的赵炜有过两次打开保险柜的经历,第一次是“**”初期,周恩来让赵炜将里面存放的三个存折取出送交中国银行保管,三个存折累计40万元的存款是解放后国家给傅作义的补贴,“**”一起,傅作义怕红卫兵抄家便在前一天晚上送到周恩来这里保管。第二次开这个保险柜时已是周总理去世,来清理遗物。“说实在的,这次打开保险柜很出乎我意外,因为里面根本没有任何重要的东西。”总理是个保密意识很强又很细心的人,赵炜推测,他一定在住院时就把里面的重要东西作了安排。

“总理是个喜欢整洁的人,办公完毕,他习惯自己把办公桌上的文件收拾好,笔、墨、放大镜等文具也都一一整理得清清爽爽,放到固定位置,临走前再把椅子摆好。”在总理身边呆了20多年,赵炜从未见过他的办公室有过乱糟糟的情形。注重仪表的周恩来,即使在家也穿得整整齐齐,再热的天,他也坚持穿衬衫,而且从不敞着领扣。

早期的西花厅留给大家的记忆都充满了温暖安宁。平时周恩来一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周围工作人员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多一些休息和放松的时间。周恩来周六有时去中南海紫光阁跳舞,赵炜印象中的总理,舞跳得很棒,步子既轻柔又稳健。有时周六他不外出,警卫局服务处会过来放电影给大家看,租一个片子要15块钱,就从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工资里扣。偶尔,他会和邓颖超一起去首都剧场看一场人艺的演出,为了避免惊动观众,他们经常在演出半小时后悄然入场,坐在观众席中,没看完前再悄然离去,门票也自己掏钱来买。

赵炜回忆,那时候的周恩来也特别喜欢招待客人。不管是谈工作还是开会的,赶上吃饭时,他总是热情挽留:“别走了,一起吃个饭吧,今天我请客。”饭费从他的工资里出,他自己也不知道一个月究竟花多少剩多少。有一次,周恩来又照例留客人吃饭,邓大姐在旁边开他玩笑:“怎么老说是你请客啊?你一个月有多少钱啊?是吃我的,别以为是吃你的,不信咱们分开算算。”“是吗?那就让大姐请你们吃饭。”周恩来笑呵呵地说。从1964年起,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工资开始分开支配,一个月下来,周总理的工资扣掉房钱、水电费和各种开销后,果然没剩多少。

革命夫妻的爱情传奇。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爱情故事因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而烙上鲜明的革命色彩,放在今天来看,这份革命时期的爱情反而更具一份别致的韵味。

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于“五四”运动时期。当时,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恩来,在天津学生界已很有名气;而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是“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长,邓颖超后来在文章中形容“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有趣的是,周恩来喜欢演话剧,而男生的学校没有女生,所以他就扮演女生;而邓颖超所在的学校没有男生,她穿长袍马褂、戴一个礼帽,扮演男新闻记者,周恩来还指导她们演话剧。不过邓颖超一直相信那时的周恩来把她看成小妹妹——那一年,她只有15岁。

“我们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那时的邓颖超也丝毫没有将台上的那个美男子与自己未来的革命伴侣划上等号。一年后,周恩来作为197名赴法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中的一员前往巴黎,邓颖超则到北京师大附小当了教员。两人鸿雁往来,但仍没有往那一方面想。邓颖超回忆说,“我知道他那时有一个女朋友,人长得比我漂亮。所以我根本就没往那方面想。”1923年,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在这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周恩来写道:“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一同上断头台。”

1956年的一天,周恩来的侄女来访,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侄女好奇地问起两人当年的往事,周恩来坦诚相告:当年在法国的那个美丽的朋友,“对革命也很同情”,“但是,我觉得作为革命的终身伴侣她不合适”,在周恩来眼里“坚持革命”的小超便成了终身伴侣的最佳人选。1925年,他们在广东结婚。

在世俗的眼光里,邓颖超的外貌似乎与有四大美男子之一的周恩来有些差距,“邓大姐经常说:‘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恩来长得比我漂亮,我长得并不漂亮。’”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时间谈到过当年相识的事情,直到解放后十几年了,有一次闲聊,周恩来突然说:“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你第一个登台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跟赵炜说到这儿,邓颖超开心地跟自己开了一个玩笑,“现在我老了,和年轻时不一样,眼睛也变小了。”

邓颖超后来说,她“理解恩来”,“他所需要的是能一辈子从事革命工作,能经受得住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从这一点上讲,为革命而挑选伴侣的周恩来被证明是有眼光的。邓颖超在怀念周恩来的文章中说,即便两人在通信中明确了恋爱关系后,“我们定约后的通信,还是以革命的活动、彼此的学习、革命的道理、今后的事业为主要内容,找不出我爱你、你爱我的字眼”。

邓颖超后来看过一部《南昌起义》的话剧,其中一情节是起义前一夜,邓颖超将周恩来送下楼去,又往兜里装照片,情意绵绵。邓颖超看罢立即向编剧提意见,“当年他吃完饭自己拿着东西就走了,只告诉我到九江,干什么、什么时间回来,我一概不知,也不问,这是纪律”。告别之前,周恩来紧紧握着邓颖超的手,没再说一句话,因为每一次的生离都可能意味着死别。起义后,国民党报纸纷纷刊载了这一消息,邓颖超看了报纸后才知道丈夫做了什么。

“记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总理跟接触原子弹的人说:你们跟任何人都不要讲,邓颖超是中央委员,我都没让她知道。爆炸前一天,我在总理值班室,除了我们办公室的经手人知道外,其他任何人都不知道。”在周恩来去世后,很多人见了邓大姐讲一些事情,邓大为诧异,“哟,这件事情我还不知道!”对方也很奇怪:邓大姐,你怎么还不知道?“这种情况,外人奇怪,我们不奇怪。”赵炜说。

开国总理的家庭。

闲暇时,邓颖超总爱和赵炜讲起她的那一双孩子。“她常念叨那句老话:一儿一女一枝花,无儿无女赛仙家。她说,赵炜,你看你,一儿一女多好啊!”赵炜宽慰她:“大姐,您不是赛仙家吗?”邓颖超笑笑说:“仙家虚无缥缈,还是一枝花实在。”

“我们当年也曾有过两个孩子,如果都活着比你还大呢!”一次闲聊时邓颖超跟赵炜提起了孩子这个话题。1925年结婚后不久,邓大姐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当时是何香凝的秘书,一心一意要把工作做好,所以自己跑到街上买了一些中成药,想把孩子偷偷打掉,结果一个人痛得在床上直打滚。周恩来知道此事后,发了很大的火,说“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你应该跟我商量,这是我们两个的大事,你为什么不跟我商量?”邓颖超告诉赵炜,她是第一次看到周总理发那么大的火,“现在想起来,我那时也是太轻率太幼稚了”。

没多久,邓颖超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预产期在1927年3月,之前周恩来已赴上海工作,邓颖超的母亲来广州陪她分娩。3月21日邓颖超生产,但因为胎儿过大又是难产,最后医生动用了产钳把孩子夹了出来,婴儿的头颅受了伤,刚生下来就夭折了。“那是一个男孩儿,如果活着比你还大几岁呢!”邓颖超拍着赵炜的肩膀说。

本想在医院多休养几天的邓颖超,却又因为“四一二”政变、国共两党关系的分裂而必须逃离广州。在这家德国人开的医院里,一个信基督的医生把她藏在院后的一个地方,每天都锁上门,由护士来送饭。最后他们把邓大姐化装成他们的护士,与母亲一起先到了香港,然后辗转到上海。因为产后过于疲劳,邓颖超此后再没有怀上过孩子。

但邓颖超的内心仍有做母亲的渴望。解放后,邓颖超曾化名到北京协和医院请著名的妇科大夫林巧稚做过一次检查,当时没有认出总理夫人的林巧稚认为她不太可能再怀孕。在得知邓颖超的真实身份后,林巧稚曾动员她做一次输卵管疏通,以增加生育可能,但邓颖超最终还是放弃了。

当年赵炜在有一个12岁的儿子之后发现自己又怀孕时,曾想坚决地打掉。得知赵炜的想法,邓颖超先是委婉劝了几次,让赵炜把孩子生下来;见赵炜仍在犹犹豫豫,她最后竟有点“急”了。邓颖超后来对赵炜的女儿格外喜欢,不但给她取了名字,还总是不忘告诉这个幸运的小生命:“你的命是我保下来的!”她特别愿意听孩子甜甜地喊她一声“奶奶”。

“虽然没孩子,但我跟她接触几十年,没感到她不幸福。”赵炜说。身边的工作人员知道他们喜欢孩子,也经常带孩子过来和老两口玩。周恩来和邓颖超也把父母般的爱,给了烈士后代,这是广为人知的事情。曾经有文章说他们两人养育了十个烈士子弟,这十个孩子是谁,赵炜没考证也没问过邓颖超。但以她在西花厅的经历,“一直和总理、邓大姐保持非同寻常联系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孙维世,一个是李湄(注:李少石烈士之女)”。

没有孩子,使得原本就陷于繁忙公务的总理家庭又少了几分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息。“‘**’之前,两个人还经常一起出去看戏、散步,大姐和总理偶尔也会浪漫一下:有一次总理回来,大姐给了他一个拥抱,我们大家都在一旁看着笑。”这样的气氛在“**”之后荡然无存。两人交流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被工作占据,几乎没有任何私密性。这个家,其实更像是一个办公室。

60年代末一个夏天的晚上,一个护士突然发现邓颖超一动不动,没有反应,急得大喊“大姐、大姐”,碰巧在家里的周恩来一听,连忙赶了过来:“小超,小超啊!你怎么了?快醒醒!”——平素在家,周恩来从不亲昵地喊“小超”,而是跟着大家一起称呼“大姐”。后来得知,靠安眠药睡觉的邓颖超在那天服药后,药性突然发作陷入睡眠状态,虽然虚惊一场,但周恩来那种本能爆发的焦虑和急切给赵炜留下深刻印象。“总理和大姐的感情非常深,但那时国家处在那样一种状态,总理只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大姐也理解他的付出。他们真的是为了这个国家,牺牲了孩子,牺牲了家庭。”

细心观察,周恩来五六十年代的照片多为满含笑意、意气风发之态;而在最后十年,留下的几乎都是面色冷峻、饱含忧虑的形象。“**”一起,“西花厅”也改成了革命色彩浓厚的“向阳厅”,原本洋溢着的温暖气息也一下荡然无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一起,周恩来夫妇首先自己制定了“三不”政策:不接见,不通电话,不来往。原来往来的老友、烈士子女,甚至周恩来自己的侄辈,一下子都从周恩来的生活里隐去了。

“总理经过这么多年的革命锻炼,你从他的表情和言谈根本感觉不出他内心的波动。”赵炜说,虽然外面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压抑,但在西花厅内部,她很少听到周恩来谈论什么。邓颖超只是一再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话要特别谨慎,不给总理惹事。“江青来,总理都不让我们出来,生怕她一下看谁不顺眼,惨了。”

赵炜说,在“**”之前,大家就对江青这位“第一夫人”敬而远之,一次江青看上了周恩来身边的一个护士长,一听要调自己过去,护士不情愿地哭起来。到了“江办”,一位同志看到她在哭,特地叮嘱:“别哭,赶紧把脸洗洗,一定要用凉水洗!”护士也只能言听计从。和江青一握手,江青大呼:“你的手怎么这么凉!”马上把护士退回周办。现在想起来,赵炜揣测一定是江青身边那位善良的同志是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她。在那样的年月,这样的细节总让人感觉格外温暖。

1967年1月12日,邓颖超悄悄告诉赵炜,贺龙一家住了进来,就在前客厅,希望大家不要打扰他们夫妇。“**”一起,贺龙夫妇就成了造反派的攻击对象,不堪忍受的贺龙在一天之前偕夫人薛明、儿子贺鹏飞偷偷搬进了周恩来这里。因为事关重大,邓颖超此前都对此事一无所知。“住进西花厅后,贺老总几乎没出来过,周总理安排专人给他们送饭。我们工作人员也心照不宣地不提贺老总的事。”9天以后,贺龙夫妇搬出了西花厅,几个月后,贺龙被迫害致死。周恩来对这位在南昌起义时就结识的革命战友一直怀有内疚之情。林彪“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着手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薛明。1974年底,在贺龙追悼会上,周恩来一进门就大声对薛明说:“薛明,薛明,我没保护好他啊!”说罢,76岁的周恩来老泪长流。

20年后,赵炜在整理周恩来遗物时,发现了周恩来亲笔改的悼词,“在这份文件上,我看到最初定的是在贺龙追悼会上行三鞠躬,但在追悼会时,周总理却向贺龙鞠了七个躬。总理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当时没有问,现在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1971年9月12日,谁也没有感觉出来第二天将要发生一场震惊世界的“叛逃事件”。下午5点准备离家去大会堂开会的总理显得精神充足。出门时邓颖超提醒他别忘了吃药,周恩来含笑答应:“你放心吧!”这天晚上,周恩来没有回家,工作人员奇怪,邓颖超也奇怪,“连续20多个小时不回来也没有一点信息的情况还比较少见”。第二天下午,值班人员突然接到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的一个电话,语气郑重地说:“请转告总理,我们忠于毛**,听毛**的,听周总理的,周总理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办,我们已经按周总理的指示去办了!”值班人员听得一头雾水。

9月14日下午,主管警卫的杨德中受周恩来之托,来到西花厅找邓颖超交待一些事情。“杨德中走后,邓大姐马上交待我,让警卫把大门关上,只有总理回来才可以开,其他任何人都走小门。她还让我告诉大家提高警惕,以防万一。”赵炜回忆,跟了大姐那么多年,那天她的状态也很少见:既不怎么跟大家说话,也没有踏踏实实地吃饭休息,总是坐在椅子上,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15日下午16点多,当周恩来在门口出现时,一直在等他的邓颖超一见面就心痛地说:“老伴呀,我看你的两条腿都抬不起来了。”已经5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的周恩来掩饰不住的疲惫,老两口进了总理办公室谈了一会话,“我听到大姐劝总理好好睡一觉,而总理居然不比往常,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这在我的印象中是不多见的。”赵炜回忆。

诀别。

1975年10月的一天,邓颖超找到几位秘书:“组织决定通知你们四位秘书,应该让你们知道总理得的是什么病,医生估计,这个病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活得长一些,但在他身上,可能熬不过1976年的春节。”这是赵炜第一次确切地知道了总理得了癌症。“当时一听到这个消息,脑子一下懵了。大家都哭了,但又不敢当着邓大姐的面哭得太厉害。”其实那时候周恩来已经被病痛折磨好久了——1972年5月,周恩来在做常规体检时被确诊患有膀胱癌。1973年3月在玉泉山接受了第一次治疗,1974年6月住进305医院后,直到去世前,他先后经历了大小手术14次,几乎40天就要做一次,除了原有的膀胱癌,结肠癌也趁机袭来。

11月,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手术的周恩来点名让赵炜陪邓颖超到医院。跟邓颖超进了病房,周恩来从被子里伸出手:“赵炜,咱俩握握手吧!”赵炜赶紧说自己手凉,不用握了;但周恩来却很坚持地说,“要握”。赵炜伸过手去,周恩来轻轻地说了一句:“你要照顾好大姐。”

此后每天,赵炜都要陪邓颖超到医院看望周恩来,也给他念文件。一次,周总理让工作人员打电话说让邓颖超去时把《国际歌》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片儿带去。歌片儿送到了医院,周总理很认真地看了几遍,还轻轻哼唱起来。十几天后,周恩来的精神好像还不错,他让邓颖超坐到病床边,对她说:“我昨天的情况你可以去问吴院长(吴阶平),还有熊老(上海来的医学专家)。不要责怪任何人,要感谢他们,要感谢大家。”接着,周总理一字一句地念道:“团结起来,争取更大胜利。”说这话时,他的两手紧紧地握成了拳头。“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重病中的周总理突然张开嘴唱起了《国际歌》,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却也让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唱完歌,周总理向在场的服务人员一一表示感谢,最后,他面向邓大姐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一切都拜托你了。”

“11月15日下午,他让我拿来笔纸,写下了‘我是忠于毛**、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虽然我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决不会当投降派’的字条,由邓大姐代他签上了名字和日期。”不难想象,一向处事周全的周恩来其实已经在有意识安排着自己的最后时光,而这几句话,成了他心头久久放不下的心事。赵炜回忆,早在1975年9月20日做第四次手术之前,他就对邓颖超说了这句话。“手术前,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汪东兴等人都去了,邓大姐就把总理说的话转告给他们,同时还请汪东兴回去以后向毛**报告。话虽然说了,但没有落实到文字上,周总理不放心,因此就又在11月15日那天专门写了一个条子。”

因为病重,周总理往日洪亮的声音已变得十分微弱,有一天,周总理突然对邓颖超说:“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话没给你讲。”邓颖超看看他也说:“我也有很多的话没给你讲。”两人只是心有灵犀地深情对视着,最后还是邓大姐说:“只好都带走嘛!”周恩来沉默无言。

“1976年1月8日早上一上班,我打电话告诉医院值班人员,说8点半邓大姐吃早饭,上午先不去了,下午再去,然后问情况如何,对方告之还可以。但半个小时后,值班人员打电话来,语气一连串的急促:‘赵炜,快来快来!不好了,不好了!’”

赵炜一下子明白,最后的时刻已经到了。这时邓颖超正在刷牙,问赵炜怎么了。赵炜努力平静地说:小高(高振普)打电话,要马上到医院去。邓颖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的危急,因为之前也有过数次被紧急叫去的经历。但赵炜想,该给邓大姐一点预示,在车上她告诉邓颖超:“刚才打电话来,说情况不好。”邓颖超一下子就明白了,下汽车快步向病房走去。两人一推开病房的门,登时傻了眼: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站在旁边哭。来迟了!没来得及跟丈夫作最后告别的邓颖超一下子倒在周恩来身上,边哭边喊:“恩来!恩来!”

医生仍在抢救。9点57分,监视器上划出一条直线,总理走了。病房里原本隐忍的哭声顿时成了一片号啕,邓颖超哆嗦着双手摸着周恩来的面颊,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无限哀伤地哭着:“恩来,你走了……”赵炜说,值班的同事告诉她,在去世前一天,周恩来在邓颖超走后一直显得心神不定,眼睛来回看,好像在找什么,问他有什么事,他也不说,只是摇摇头;让他休息,他也不闭眼。当时大家都感到有些奇怪。现在想起来,总理那天四处看来看去,一定是在找大姐,大家有些后悔当时没有把她喊过去,让这一对经历了风风雨雨的革命伴侣见上最后一面。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我们没想到,一点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一直陪伴在邓颖超周围的赵炜一想起那天的场景,仍心绪难平:“那天刚出北京医院,就看到外面已经有人聚集,再一拐到王府井南口往西,北京饭店的位置,一看外边怎么那么多人,里三层外三层,因为我和大姐坐的车是用纱帘挡着的,我就扒开窗帘,说,大姐你看,外面人特多!”或许是不愿看到群众在寒风中受冻,邓颖超一再催促前面开路的警车快走。但当时也没通讯工具,所以这一段路,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成了最撼动人心的历史一幕。

周恩来生前表示过死后不保留骨灰,邓颖超完成了总理的遗愿后,把这个骨灰盒保存了下来,她告诉赵炜,待她死后,也要用这个骨灰盒。以后每年立秋,赵炜都拿出来晾晒一下。有一年正好被邓颖超看到,“她说,这个骨灰盒你们保存得不错。我死后就要用这个骨灰盒。今天你们好几个人在这儿听着,赵炜要是不同意,你们也要提醒她。我问她,你是不是要和总理合葬?她说没这个意思,就是怕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992年,遵照邓颖超之愿,赵炜用这个骨灰盒捧回了邓大姐的骨灰,并把骨灰撒进了海河。赵炜把周恩来与邓颖超在1970年的最后一张合影缩小,放在骨灰盒上,保存在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里。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

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但惟独让老师和家长都烦恼的却是青春的叛逆期。

可以说,大部分的青少年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许的叛逆心理,范围不仅仅只局限于家里,还包括学校里,生活上,等等。一切都来源于生活上的一些小碰撞和摩擦。这时候,你的想法和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你会过于在乎或者过于排斥某个人和某件事,又或者你认为别人不会站在你的'角度去思考,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是和我们一样叛逆的人,好事处处包容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我们都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批评和鼓励,我们或许还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当然,我们也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青春的我们依然怀揣理想。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当代中国新青年是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即面临着难得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继往开来的时代使命。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广大青年将理想抱负熔铸于脚踏实地的奋斗中,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砥砺品质,增强本领,与祖国同频共振,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

科技兴邦,经济腾飞,国学朗朗,祖国通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将一粒小小的芝麻,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芳蕴九州。

十八年岁月虽不至于让大地发生沧海桑田的变迁,却足以让我由一名稚儿成长为一位即将独立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少年,十八岁月,我嗅着祖国的花香鸟语,看着祖国的壮美山河,听着祖国的殷切叮咛。我们与祖国一起成长,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青年,从此我们接住上一代人传递的接力棒,带着祖国走向美好的未来。

回首黑白胶卷的浅色时光,令人自豪。从前,多少学生曾在漏风漏雨的教室里上课?多少人在只有一个火炉的冬天瑟瑟发抖,多少人在昏黄的灯光下缝补着千疮百孔的旧衣?那些发黄的记忆,已然深埋于记忆长河中,已然难从现实中窥见端倪。现如今,一间间一层层一幢幢白净明亮的教学楼迎接着孩子们的到来,暖气、空调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节俭美德传承的我们同时也拥有了鲜艳亮丽的衣着,甚至电脑、手机、大彩电、汽车也从旧时王庭飞入了寻常巷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祖国这些年日新月异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共享单车移动支付,ar技术。科学技术的推陈出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环境更加日新月异。听一曲原声音乐,骑一辆单车随时可以用手指划动付款。新生事物的纷繁纭蕴,曾一度令我们不适,但如今的我们着实赞叹人类的智慧竟可以如此高超。走过荆棘路,你我共踏马蹄赏尽长安花。

曾几何时,我们处处在国际社会中受到限制遭到白眼。而如今,神州五号的升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遍及国际的孔子学院。贯通亚欧各国的一带一路路线,都成为中国伟大的历史丰碑。在国际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综合国力的发展。而综合国力,正是由于十亿国人的辛勤耕耘和拼搏,才会使祖国成为世界之林的一片沃土。

正所谓好事多磨,再多的困难险阻也不过是我们的踮脚石,汶川地震牵动半个国家的心,虽然损失惨重,但却让我们见证了八方支援的友爱。贪腐之心弥漫,却让我们坚定地不忘初心,不负使命,反华势力猖狂,却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维护国家安全,在挫折面前新青年永不言弃。

梁启超曾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诚然我们的羽翼还不够丰满,但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更应以身为身为雨,润泽九州。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

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全面发展,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身心素质向好向强,知识素养不断提升,社会参与积极主动,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白皮书说,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青年坚守“永久奋斗”光荣传统,在平凡岗位上奋斗奉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生动展现出“衣食无忧而不忘艰苦、岁月静好而不丢奋斗”的.整体风貌。

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加开放自信地融入世界,“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白皮书还向世界各国青年发出了中国青年的四点全球行动倡议。

“周恩来的青年时代”读后感

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周恩来精神是我省“四种革命精神”(周恩来精神、雨花英烈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百年党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省各地把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深刻理解体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和初心宗旨。周恩来精神成为全省党员干部和一代新人砥砺奋进、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篇章的不竭动力。

淮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家乡。***总书记曾用六个“杰出楷模”深刻阐述周恩来精神,并强调“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淮安市把弘扬周恩来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用好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周恩来故居、周恩来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境教育;依托恩来干部学院,开发系列党史学习教育特色课程。今年3月27日,淮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班在恩来干部学院举行,活动回顾百年奋斗史,重温周恩来精神,带头学好党史“必修课”,埋头走好发展“实干路”,奋力开创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

恩来干部学院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出专题教学、访谈教学、文献研读等10余门课程,不仅在省内进行学党史教育培训,还承接了中建集团、审计署党校等多个重要专题班次。学院自2014年成立以来,累计培训来自中组部、统战部、外交部等中央部委和国家机关以及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万余名学员,成为弘扬周恩来精神和开展党性教育的新平台和大熔炉。

周恩来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打卡地”。纪念馆西花厅院落中海棠年年花落花又开。邓颖超曾在《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中写道:“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5月25日下午,以周恩来纪念馆金牌讲解员王丹讲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开场,该馆与中国银行淮安分行举行“党旗红,中行红——青年学党史”共建活动。中行淮安分行行长孙伟告诉记者,该行共有12名青年志愿者长期在周恩来纪念馆服务,“学习周恩来精神使全行汲取了信仰的力量,也激发了发展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纪念馆接待游客48万人次,讲解近2000场,对外开展宣讲30余场,观众5000多人次,伟人风范在无数人的灵魂深处注入精神力量。

4月26日,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展陈升级后重新开放,纪念馆精心构建铜像缅怀、誓词重温、展厅微党课、旧址寻访组成的“党性教育实境课堂”。“梅园红”是各级党组织和观众接受党史学习教育和红色文化体验的品牌。不久前,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成员李忠杰在这里与基层党员群众开展面对面、互动式宣讲;纪念馆后门百米,就是梅园新村社区“小红梅”信仰空间,其中周恩来的故事处处可见;由馆内党员和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梅园红”志愿者团队成为新时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文明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时代风貌,引领时代风气。把文艺作品当作弘扬周恩来精神的生动教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赓续精神血脉的作用。

今年六一儿童节,由江苏楚云文化、淮安蓝天文化联合出品的电影《童年周恩来》正式在院线播出。《童年周恩来》是首部解读周恩来童年时期家庭、家教、家风的时代之作,填补了以电影表现周恩来童年时代的空白。

“晨曦漫洒西花厅,暗香浮动沁人心……”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演艺集团出品的歌剧《周恩来》作为我省四部作品之一,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于5月5日和6日在南京演出。作品选取了周恩来一生中几次“化危机为转机”的戏剧性场面,在现实时空之外穿插湘江之战、遵义会议、万隆会议等时空闪回,再现他的卓著功勋和崇高风范,抒写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

该剧两年前在延安首演,被称为“还了总理一个心愿,也圆了延安人民46年的梦。”恰逢建党百年,经过数度修改和打磨的歌剧《周恩来》精益求精,让大国总理的形象在歌剧舞台上熠熠生辉。江苏省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泽云表示,创作团队在创排中深刻感受到周恩来精神的伟大,也希望在长期的演出中把这种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

不朽的精神需要创新式传播。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挖掘历史故事,活化文化资源,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提升完善《风范》《不朽的旗帜》《道是无情却深情》等周恩来精神情景故事会,已赴省委政法委、工行江苏分行、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等单位宣讲近20场次,听众3000余人次;组建周恩来精神讲师团,挂牌成立“周恩来家风讲堂”;在“网上展馆”开设“学习恩来精神,我和伟大的党”微展馆,定期推送微展览、微诵读、微视频等融媒“微”系列作品,打造了一个24小时在线、一网连接世界的永不落幕的周恩来精神展厅。

周恩来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周恩来精神薪火相传,用红色基因培根铸魂,是党史学习教育需要直面的重要课题。

淮阴师范学院是总理故乡淮安的第一所本科院校,1998年起每年在全校评选“周恩来班”。校团委书记纪元告诉记者:“周恩来精神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学校建设,‘周恩来班’是学校内的最高荣誉。创建中除了召开主题班会、撰写读书笔记、结对中小学班级、参观纪念地等外,还通过征文、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形式活化学习成果。2011年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发文推广淮师‘周恩来班’创建模式,2018年,我们还发起成立了全国‘周恩来班’创建联盟。”

据统计,自1984年首个“周恩来班”由梅园新村纪念馆在梅园中学创建以来,全国大中小学已有191个“周恩来班”,其中江苏有132个,约占总数的70%。

演绎一段励志情景剧,把周恩来精神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同学们。”接下来,活动将借助全国周恩来纪念地联盟,走出江苏,走进浙江山东等地。

结合全民阅读,梅园新村纪念馆立足周恩来图书馆推出了“红色阅读社教课堂”,围绕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再现历史场景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摩尔斯电码”“国旗与少年”“我是译编员”“小小报务员”等红色阅读社教活动,覆盖全市各区中小学,参与人数6000余人;借助文博之夏活动,开展红色阅读及红色游记征稿,自2014年以来共接稿5000余篇;组建200余人的红色阅读志愿者队伍,年服务超过6000小时……红色基因在琅琅书声中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总理,他的精神生生不息,正如西花厅海棠依旧,纪念馆梅花吐红,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

人活在世上,不会每件事都顺心如意。班级内部有时候也会闹点小插曲。同学们有时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吵得面红耳赤。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与人之间一颗纯洁的心。当班级中有任何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都会伸出援助之手,没有人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因为我们都坚信,退一步海阔天空。

很荣幸,在我的高中时代遇到了我的同学们。困难时期,我们一起度过;开心时期,我们共同分享。正是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构成了一幅幅的美妙图案,这才使我们的班集体更加温暖有趣。

愿青春不老,我们不散!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读后感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近代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青年深切感受到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青年的觉醒,点燃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光。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率先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有志青年在反复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觉醒。1921年7月,平均年龄仅28岁的13位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1922年成立,中国青年运动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回首百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贞初心始终未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经受了苦与乐的考验,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发愤图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青年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经受了得与失的考验,为推动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锐意改革、拼搏奋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热情关怀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鲜明提出党管青年原则,大力倡导青年优先发展理念,着力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推动青年发展事业实现全方位进步、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展现了亮丽的青春风采、迸发出豪迈的青春激情。

新时代中国青年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奋力走在时代前列,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昂扬风貌:追求远大理想,心中铭刻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深植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彰显着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气质;传承奋斗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历史清晰而深刻地昭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运动,矢志不渝跟党走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经验,深深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是中国青年百年奋斗的最宝贵财富。

《大学》读后感:自强新青年励志新时代

我喜欢这么一句话:浪费时间叫虚度,剥用时间叫生活。时间已悄然无息流逝,我已浑浑噩噩度过了一学期,而这学期我怀着纯粹的读好书的目的加入国学班,接触到不同的事和优秀的人,受益匪浅。我首次接触到《大学》这本书,感觉到迷迷糊糊,十分的陌生。紧接在和大家的一起学习过程中,我对《大学》这本书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悟。

纵观浩瀚书海,中国的古典文学极具魅力,《大学》就是这样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这个题目的表面意思理解就是现代的“大学”,其实不然,《大学》里讲的全是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正直无邪的人和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怎样治理好社会。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诚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对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和意义。

德育之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的宗旨在于显示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美好善良的品质从尧、舜、禹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现代标新立异的产物。我则认为它包涵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怃。上天赋予每个人一样的.品性,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自身的修养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秤形颐亲约杭忧孔陨淼男扪,做到至善至美,才能改变命运。除此之外,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的我们还应知道自己可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只有这样,新时代的新青年们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才能实现那个理想中的自己,在新时代的舞台上诠释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信念之光。

人的一生就好比一场旅行,你我总是处于行走之中。但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而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一旦踏上新时代的征途,虽有不坠青云之志是不够的,还需有实际的行动,而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涂鸦着美好未来。

而在《大学》中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些言语告诫我们在面对苦难和挫折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要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在面对问题总是退避三舍,怨天尤人,责怪他人,要消极、颓废与无奈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刻苦努力的时候却畏手畏脚,止步不前。对照古人,回顾自我,真是汗颜。

前行之路。

固然,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既要做追梦人,也要做圆梦人。要争做朝乾夕惕的奋进者。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蓬勃的朝气,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激情,不懒散,不懈怠,从而确保自己时刻都充满旺盛的斗志,不断进取。一方面要谦虚谨慎,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对知识充满求知欲,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并能静下心来钻研摸索,不骄傲,不浮躁,在归零中不断进步,在总结中不断提升。持续完善自身本领,提高自身水平,不完善和超越自我,使自身能力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实现理想的关键是能否果断地采取行动,行动才是最强大的力量。只有如此,才不会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的那样: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才能做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诶。”

虽说我们都要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其梦想,但我们应该做到“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致青春”,从拼搏开始,从自我开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些话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奋进力量,更是说到了广大青年人的心里。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无论是高校学子,还是投身改革开放发展事业的广大青年,唯有用不屈不挠、毫不妥协的奋斗精神去拼搏,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无悔于人生的精彩。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展望未来,中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用实干书写不负新时代的青春答卷。最是无憾致青春,上帝从来都只会眷顾努力拼搏的勇者,而不会等待一昧逃避的软弱者。新时代青年需自立自强,振兴我中华民族。

请注明出处。

歌乐国学・no19。

文字:白红燕。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个人读后感

奋斗锤炼本领,磨砺增长才干。新时代中国青年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理想信念更为坚定。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

坚信中国道路。中国青年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20__年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

坚守价值追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中国青年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英雄模范和时代楷模中感受道德风范,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推广者。一大批青年优秀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1500余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引社会风气之先,各级“优秀共青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万余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展现青春正能量。面对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国青年有困惑、有迷惘,但有一条主线始终未变,就是对党和国家的赤诚热爱、对崇高价值理念的不懈追求。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中国青年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20__年有关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青年认为“青少年国学热”的原因是“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二)身心素质向好向强。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青年素质过硬,首先就体现在身心素质更好更强,能够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

身体素质持续提升。在校园里,随着体育课时持续增加,更多青年学生既在课堂内“文明其精神”,也在操场上“野蛮其体魄”。超过37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惠于政府开展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20__年,14岁至19岁青年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达91.9%,优良率持续上升。在社区中,青年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体育运动,跑步、游泳、各项球类运动成为年轻人的运动时尚,体育健身场馆“人头攒动”。北京冬奥会激发了中国青年的冰雪运动热情,18岁至30岁青年成为参与冰雪运动的主力军,参与率达37.3%,为各年龄段最高。在竞技场上,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始终活跃着中国青年争金夺银的身影,青年健儿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女排精神,向全世界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展示了中国青年强健有力的民族精神。中国青年关注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积极开拓力量。

心理素质自信达观。中国青年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将牢固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价值认知、坚定的文化自信转化为良好的社会心态。虽然在就业、教育、住房、婚恋、养老等领域还面临不小压力,但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下,中国青年面对困难不消沉、面对压力愈坚韧,20__年有关调查显示,88.0%的受访青年认为自己可以做“情绪的主人”。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斗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占据着中国青年的主流,自信达观、积极向上是中国青年的鲜明形象。

(三)知识素养不断提升。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乘着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东风,新时代中国青年亲眼见证、亲身经历了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享受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迈上新台阶。

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支持下,亿万中国青年通过教育获得成长成才的机会,实现创造美好生活、彰显人生价值的愿望。20__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比十年前提高1.1年;大学专科以上在职青年占同等文化程度就业总人口比例超过50%,比在职青年占就业总人口比例高约20个百分点。提高学历层次、接受高质量教育,依然是中国青年改变命运、追梦逐梦、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

热爱学习渐成风尚。越来越多的青年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人生追求,学习提升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在离开校园后选择继续深造、提升学历,20__年成人本专科在校生超过770万人,网络本专科在校生超过840万人。青年在职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空前高涨,调查显示,超过50%的社会青年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之余“充充电”、“加加油”成为越来越多青年的共同选择。受益于网络媒体迅猛发展,数千万青年通过“慕课”(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方式选学课程、获取知识。

(四)社会参与积极主动。

社会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课堂。新时代中国青年以更加自信的态度、更加主动的精神,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进程,展现出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成为正能量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中国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积极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激励青年砥砺前行、奋发向上,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意愿持续高涨。截至20__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中35岁及以下党员占比均超过80%。截至20__年底,共青团员总数达7371.5万名。青年广泛参与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履职尽责、参政议政,20__年县级人大、政协中青年代表、委员分别占10.9%、13.7%。青年踊跃参与各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建言献策,针对关系青年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开展协商、努力形成共识。

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热情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生态保护、文化传播、养老助残等社会事务,不仅在很多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还组建了一批以自愿成立、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特征的社会组织。目前,全国有7600多个共青团指导的县级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类青年社会组织,带动成立青年活动团体15万余个,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中国青年充分利用这些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在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开展行业自律、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服务需求、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促进政府与社会沟通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展现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心得体会

有一则故事:孔子的弟子子路要去卫国做大司马,可是卫国混乱,道义沦丧,国内权利交错。孔子不赞成子路去,就说:快要颠覆的国家不能进入,不能长久居住,无政无德,不能与之为伍。子路说他有信心治理好卫国。孔子便说:“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孔子的话简而言之就是说:君子要远离危险的地方。其一是防患于未然,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趋避之。其二是如果已经将自己置身危险境地,要及时脱离。这句话虽短,却也把现今一些党员干部的病根掘了出来。“信仰”缺失、欲望无底,德不配位。这无疑都是将自己置于“危墙”之下,一旦祸起,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人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人性的弱点往往在于欲望没有止境,一旦心中的信仰被欲望吞噬,便容易滋生不轨之念,这不但动摇了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同时也开启了祸患大门。

防范于未然,才能不置于危墙之下。党员干部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我党永葆青春的剑锋利器。当前大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但是也要看到,仍有少部分党员干部将自己置身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不顾自身的安危“利令智昏”。信仰若无坚实的高地,便无法抵御各种诱惑,必然会被钱权涌起的潮水所淹没。恰如____告诫的,“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反之“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此只要从源头上遏制住心中的欲望,廉身廉政,以道德红绳严守清廉底线;知足止足,以先进的党章党规严格自身;勤学勤思,以三严三实武装思想。那么信仰颠覆的危墙便不复存在。

既处危墙下,及时脱身才不至于墙倒人亡。__在《整顿党的做风》中写道:一个人发了阑尾炎,医生把阑尾割了,这个人就救出来了。党员干部曾有“数尺之朽”,或是有悖民意,或是党性削弱,或是公仆意识淡化,这些“危墙”,程度不同,情况有别,只要能够及时发现,马上改正,便还有重新改造的机会。“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有知错、认错、改错的胸怀,他们就能及时从错误汲取教训,便能远离危墙,还能够从“危墙”中增加自身的“厚度”,敏锐嗅觉提高党性,不至于再次将自己置身于囹圄,覆墙之下。

“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党员干部之忧,不在危墙,而在于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不足”,由此可见,灾祸、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为此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应该从自我的实际出发,夯实优秀共产党员之基,把牢时代先锋方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锤炼自身的道德基准。如此,即便在往后的道路中再遇到困难险阻,也不至于求庇于危墙之下,侥幸于法制之中。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个人读后感心得

大地拥有灿烂光辉,因为天上有个太阳。我们朝气蓬勃,因为心中有个梦想。

当早已不寒的杨柳风迎面而来时,我停下手中的笔,眺望着远方的山。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倚着窗扉,遥望繁星,期待新的日出。

我喜欢日出,因为初升的太阳总以满面的红光唤醒我心中的梦想,告诉我:“该是奋斗的时候了,梦想是要靠不懈的奋斗实现的。”我不会辜负朝阳对我的嘱托,因为那个梦想。

我也喜欢日落,落日的余晖染红西方的天空,夕阳同样用满面红光向我告别,也不忘告诉我:“要注意休息,梦想的实现并不是朝夕间可以实现的。”

沉入梦乡,我仿佛看到贝多芬右手执笔,左手伏案,谱写着自己的梦想,他早已忘记那失聪的双耳,他手下的每个音符都在他心中奏响,这就是梦想。我仿佛看到爱迪生在昏暗的烛光下,一遍又一遍地实验,来找到合适的灯丝,这就是梦想。

红霞再次把我敲醒,朝阳有着同样嘱托,我回想着昨夜的梦,心中激荡对于梦想的渴望,渴望有朝一日,在我艰苦奋斗之后,梦想的彼岸豁然出现在眼前,我会欢呼着冲过去,哪怕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不会停步;哪怕是风雨兼程,我不会停步;哪怕是重峦叠嶂,我不会停步!

为了心中那个早已根深蒂固的梦想,我往返于朝晖与夕阳之间;为了心中那个早已根深蒂固的梦想,我坐在这严酷的考场上,但我沉着,镇定,冷静。为了这个梦,也为了不辜负朝阳与晚霞的嘱托,更为了关心我的人,我沉着应战,冷静思考。

拥抱梦想,我会开创人生的辉煌;拥饱梦想,我会铸造生命的华章;拥抱梦想,我会灿烂那一片属于我的天地。

看那天边,晚霞环抱的夕阳又在红着脸向我道别了,我更期待着那唤醒我的朝阳,它会告诉我:“加油吧!祝你成功!”

新时代中国青年读后感心得体会

,供大家参考。

新时代中国青年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读后感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

五四青年节,这是一个激励着广大青年的节日,在__年前,有一群有志向有理想的青年,为了祖国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祖国的人民而奋起抗争。他们以他们的鲜血,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青年的时代,让我们不必在生活在那个封建黑暗的环境下,让我们可以自由言论,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吸取世界各地的文化。

在这个神圣而意义重大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好好地回报社会,好好成长,充满热情地向着未来发展。正值青春美好年华的我们应该奋力去追逐梦想,我们应该努力拼搏,为了心中不灭的梦想,我们应该好好的规划,好好的创造属于我们新美好青年的未来。

有时候,我真的很愤怒,因为听闻好多的青年因为遇到了挫折,遇到了一时难以解决的事情,他们就以结束生命为代价,去报复那些挫折那些人,我觉得这是十分愚蠢的做法。因为走错了一步,我们就很难回头了,我们没法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吗?不是的,真正的强者,都是在经历挫折失败后,重新站起来,为了心中的理想,继续努力奋斗。

就像那些正在为高考做准备的学生,他们读了12年的书,只为了一朝能考上心仪的大学。你曾经想过放弃吗?你到最后是不是也是坚持下来了呢?只有在梦想破灭都仍然不愿意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才符合新青年的要求。

在这日子里,我们要努力拼搏,努力奋斗,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未来的日子,我们没有理由退缩,我们只有勇敢前进,才能赢得未来!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青年节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采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他们用实际行动来抗争。我觉得学生是伟大的。他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有的学生还被抓了起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五四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那个时代。

学生。

的精神,不断创新,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积极进取!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