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7 13:37:48 作者:笔尘

教学计划应该灵活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促进个性化发展。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学计划的案例,希望能给您提供一些灵感和启示。

《早》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就是一个个例子,教会我们写作。我从上学期开始也尝试着进行“跟着课文学写作”的研究,文本在写作上的重点是课文第三小节的方位描写,这个实用的技术值得我们好好的教给学生,但我不建议在亲近文本的时候做这件事情,最好是作为课后的练笔。

设计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真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掌握介绍房间的陈设。

3.凭借具体的语文材料,理解课文写梅花的用意,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设计重难点:

认真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掌握介绍房间的陈设。

教具准备:

课件。

设计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齐读课题《早》。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课文写的是什么?指名说。(课文通过作者一行人访问三味书屋向我们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并由梅花想到了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课件出示主要内容,分开显示两个问题。问题1: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2:借梅花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这就是本篇课文在写作上的两个最大特色。那,文章是怎样把三味书屋的陈设向我们介绍得清清楚楚的呢?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二、学文。

1.学习“陈设”

出示学习要求:

找出本段中表示方位的词。

2、对照文中插图,边读边想书屋中的陈设分别在哪里,图上有的陈设就做上记号。(教师口述引导:如鲁迅的书桌在哪里呢?你找到了就在上面写一个“鲁”字。)。

3、连起来读一读,在脑中想一想,你脑中是否对三味书屋的布局有了清晰的印象,能不看图说出来就更好了。

要求都明确了吧?同学自己去读去思考吧!

出示第3自然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巡视时相机指导标出东南西北的方位,指导鲁迅书桌的具体位置。

全班交流:

巡视到一个标出鲁迅书桌的学生那,举起他的书,说:他在这个方位标了一个“西”字,我一看他的.书就知道他读懂了。对不对啊?你们怎么知道的?生:因为书屋朝西。师:你非常会读书。我们来看。师画简笔画。

看着这幅图,你们的西在这儿,那,这儿指——东边,这儿是——北边,这儿是——南边。师相机标出“西东北南”。

(1)解决问题1、2。

刚才我们划了哪些表示方位的词呢?交流。

生:南墙。师:南墙在哪儿?师在板书上写“南墙”。师:那东面正中在哪儿呢?写“东面正中”。这里对不对?画前面也是一个方位。那东北角在哪儿呢?板书“东北角”。

那三味书屋的南墙上有什么呢?(圆洞门)师画:圆洞门。正东面有什么呢?师画一幅画。画前面有什么?师画书桌,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师用手指简笔画。那东北角上——就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师画书桌,写“鲁”字。

(2)解决问题3。

你发现作者按方位顺序这样介绍了三味书屋,让我们一下子对三味书屋有了清晰的印象。试着看着这幅图,回想回想三味书屋的布局。同学们,你们轻声地说一说吧!也可以说给你的同桌听。指说。教师提醒:三味书屋朝……,教师帮助拎出方位词。

评:多么清晰啊,你想学学这样的写作方法吗?我们来试试。

(3)仿写练习。

出示仿写片段。

五(2)班教室东墙南边和北边各开了一扇窗。北墙正中(黑板),的前面(讲台),下。我的座位。

4.学习“早”

作者按方位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三味书屋的布局,这个特点我们已经学会了。我们来看这篇课文的第二个写作特点。借助梅花赞扬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再度出示两个特点。隐藏第一个特点,突出第二个特点。

学生自读——指读:你画的是哪里?坐下,很美。

生读到“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句时问:你知道这句是什么意思吗?指说。师:你们可能没听懂,让老师来解释给你们听吧。古人认为花是按节气来开的,开得最早的是梅花。难怪有这么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谓红梅报春嘛!

那你喜欢梅花吗?喜欢它什么?交流。

预设:(1)一阵一阵的清香,师:你喜欢它的香味。板书:香味。

(2)像琥珀、玉石,师:你喜欢它的外形。板书:外形。

(3)白里透黄,黄里透绿,师:你喜欢它的颜色,这也算是梅花的外形。

(4)冰清玉洁的韵致,师:你喜欢它冰清玉洁是因为梅花在所有的花中是开得最早的吧!板书:早。

预设:

a:鲁迅严格要求自己。

师:他严格要求自己什么?(时时早、事事早)。

b:对这件事,同学们还有不同的体会吗?(鲁迅迟到原本是有理由的,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可是他却没有说,没有以此为借口,而是仍然严格要求自己时时早、事事早。)。

c:如果在交流时学生提到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教师就相机改板书,擦去“香味、外形”。将黑板上的“早”字改成艺术字体“早”(梅花骨朵形状)。师:这就是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字,这也是鲁迅刻在他心里头的“早”字。

5.学习第8自然段。

引读第8自然段,出示第8自然段:是啊,的确要早。我们也要学习鲁迅——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做最早的那一个。

三、升华主题。

同学们,这是一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行人访问三味书屋,可是作者却用了这么多的笔墨来写梅花,你现在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吗?打开小册至13页完成第4题吧!(写梅花是为了借梅花赞扬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这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写小册这一块面机动。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与其说介绍的是三味书屋,不如说是向我们介绍的鲁迅。关于鲁迅我们知道多少呢?出示作家卡片,指读。

作家卡片内容:

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他毕生追求真理,英勇战斗。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他笔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建议大家去读一读他的作品:《朝花夕拾》、《野草集》。这两本书是合订本。

读作家卡片本块面处理机动,如时间来不及了,这样说:同学们课后去读读作家卡片,建议同学们读鲁迅的作品《朝花夕拾》、《野草集》。

五、完成作业。

《早》教学设计之一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学习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步骤: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朋友之间真挚友情的古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板书)。

3、说说对作者的了解,教师补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樊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齐名,著有《孟浩然集》,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没有作过官,基本上过着隐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其诗风平易清淡,有超妙之趣。

4、“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明确:过:拜访,故人:老朋友。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他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作客时,写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习读诗,要求读准字音,通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6、齐吟全诗。

教师随机点拨读法,如: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

(三)译读全诗。

师导: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这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1、教师示范,学生注意对“押韵”的处理:“故人具鸡黍。”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至田家。”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2、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建议: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3、教师吟读一句,学生译读一句。

明确:绿树村边合——村外绿树环绕。

青山郭外斜——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把酒话桑麻——边喝酒边谈论着庄稼。

待到重阳日——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还来就菊花——再来赏菊和喝酒吧。

(四)背读全诗。

师导: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这首律诗每一联都写什么?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1、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2、交流:

首联写作客原因,颔联写旅途见闻,颈联写到农家作客,尾联写作客的留恋。本诗着力描写了农家生活的朴实与故人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朋友情谊的重视。

3、根据这种思路,背诵这首诗。

4、学生齐声背读。

(五)说读全诗。

师导:下面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比如:“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1、同学们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2、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教师吟读,学生代表说读。

参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暖和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啊,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3、师总: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六)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七)作业: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早》教学设计之一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早》教学设计之一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迈进后院,去欣赏那带来阵阵清香的蜡梅花吧!

二、赏花。

预设:2数量多(迈进后院,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哪里最能看出多呢?

c、谁能让这满满的一树梅花开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出示图片)。

3颜色漂亮(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

a、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b、那里最能体现出梅花的美?

c、找找这段话中描写颜色的词语,品一品,到底美在哪里?

d、谁能向我们描述一下这琥珀和玉石有什么特点啊?

e、课文中用到了哪个词语?(润泽透明)。

f、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发现梅花的什么特点吗?(冰清玉洁)。

g、板书:冰清玉洁。

冰清玉洁就是像冰那样透明同,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纯洁。看来,作者把梅花当成了人一样看待。

听了你们的介绍,教师忍不住想去看看那梅花究竟有多美,你们的心情是不是和老师一样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让我们用朗读来赞一赞它。

5特点早(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着春天的到来。二十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板书:开得最早。

a、从哪里能看出梅花的这个特点呢?

b、对于这句话,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花信风:花开时吹来的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的,其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它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

c、一候:一年有二十四候。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2、让我们捧起书本,让这最早开放的梅花盛开在我们五(1)班的教室里。

三、悟早。

1、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你们最喜欢的是梅花的哪一个特点呢?

2、我们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也有着梅花这令人敬佩的品质,让我们读读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板书:鲁迅。

师:读读鲁迅的故事,画出令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一会可以把你的体会和同学们一分享。

2、学生交流。

出示:从那以后,鲁迅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从那以后”中“那”指什么?(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鲁迅为什么迟到?

(父亲生病,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

鲁迅有没有解释迟到的原因?

抓住“一面……一面……”“天天奔走于”等关键词体会鲁迅迟到是迫不得已的。

鲁迅为什么不为自己解释呢?

扣住“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轻轻地刻”“从那以后”等词语体会:鲁迅从小严格要求自己,虽然是不得已才迟到,但他不为自己找任何借口,牢记老师的教导,树立了时时早,事事早的信念,为此奋斗了一生,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相机板书: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3、课件出示:要珍惜清晨、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这里的“清晨”、“春天”指的是什么?(生命中最美好的光阴)。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要学梅花,学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

课件出示我们要学,要。

4、再次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学生自由发言,(梅花开得最早,而鲁迅时时早,事事早。)。

相机板书: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以花喻人。

(以花喻人,用腊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来比喻鲁迅一生的品格就像腊梅花一样。)。

三、总结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早”字不仅写出了梅花的品质,也写出了鲁迅“时时早,事事虽,奋斗一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篇文章的主题。)。

鲁迅珍惜时间,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朋友,他满腔热情,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作品。老师推荐你们读读《朝花夕拾》这本文集。

四、作业设计。

2、推荐阅读《朝花夕拾》。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之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的乡村家里。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村外绿树环绕,城外有青山斜立。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一边举杯畅饮,一边谈论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重阳节那天,我还要来观赏菊花。

《早》教学设计之一

文本解读:

《早》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腊梅花以及鲁迅课桌上的“早”的来历的描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课文有两个部分写的很有特色。第一是对腊梅花的刻画。由闻到的花香到看到的花的颜色、形状,把腊梅的特点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是借物喻人手法的运用,由腊梅花的清香纯净,开的最早,引出鲁迅桌上“早”的来历,进而讲到“时时早,事事早”的人格品格。腊梅清纯的特点与鲁迅高洁的人格品质,多有相似之处。所以选好切入点,紧抓主线,通过朗诵、对比,体悟鲁迅的高洁品质,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背篼》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语言很优美恬静,简练而富于情趣。文章选取一个农家小孩黄昏打柴归来时的情景,小孩与晚霞,小鸟,小溪,山风等为朋友,这样写使文章更加清新活泼,描绘出了一副和谐,耐人寻味的美丽画面。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我只强调在朗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时整体进行了两个轮回的朗读。一是教学生字新词时朗读,完成朗读目标的第一阶段:读通字词。二是找出表达“勤劳”的段落读一读,完成朗读目标的情感阶段。应该说整个教学思路比较清晰,重点解决字词的读法,写法和词义并加以拓展。重点指导朗读,读中感悟。通过优美语言的朗读欣赏,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的温度,感受到小孩的勤劳。

上完课后,我发现课中出现了很有问题。加上领导、老师们的指导评议,我认识更认识到了很多不足:

1、蜻蜓点水,落实不到位。

(1)字词的认识不到位。如:“篼”,没有强调它的写法。

(2)找形近字,,一两个即可。

(3)学生朗读不够,朗读的形式不够多样,全体朗读一般不能放在初学课文时,一般在朗读到位时再进行。

(4)点到的'课文内容没有直接全部讲解,这样就造成了蜻蜓点水的情况。对于课文内容,不要全抓,重点部位要讲深点透,这样情感就容易通过朗读流露出来了。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意思,语气。

(5)学生读书时要带着要求去读书。

2、口号式的表扬。

(1)有一个学生在造句时说:“小红积攒零花钱,交下学期的学费。”

我就说要向小红学习。这样的“向某某学习”不必要,这样的表扬太苍白了。

(2)有一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特别积极,平时的时候不发言的。因此我情不自禁地表扬他说:“周萌力同学今天表现特别好,以前从不发言积极的。”这样的表扬语表面上看起来在表扬他,其实是先在否定他。应该说:“周萌力同学今天表现特别棒,老师相信今后会更棒的。”

3、没有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找课文的重点句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可以先让他们默读,然后再说说重点句是哪句,并说说理由。

4、一个精彩的结尾也是很重要的。

《早》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梅花的“早”与鲁迅“早”的相似之处。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理解并学习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直奔主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早》,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交流。

3、你知道文章写了谁的“早”?

(板书:梅花鲁迅)。

4、对,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课文是怎样写梅花的早的呢?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在回忆、梳理中看到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的安排达到三个目的:回顾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提供切入点,从而直接抓住主线,直奔主题展开研究。

二、精读课文,体悟“早”的含义。

1、学习第五自然段,研读梅花的“早”

(1)出示梅花图,学生欣赏。

(2)你觉得梅花有什么地方吸引你?交流发言。

(3)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梅花的呢?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句子,多读几遍感悟。(提示由“正盛”“满树”体会梅花的多;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冰清玉洁”等体会梅花的美;由“飘香而送暖”再联系前文“清香纯净疏淡”体会梅花的香;由“二十四番花信风”等体会梅花的早。)。

(4)联系上下文,作者是什么时候去三味书屋的?(深冬酿雪的天气)。

在这样的季节,百花凋零,然而梅花却开得这么盛、这么美、这么香、这么早,

难怪成为诗人赞颂的对象。

出示:《梅》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足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绝句》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学生朗诵,交流,体会梅花品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梅花的美。然后放手让学生诵读,感悟,选择自己觉得特别好的交流,读得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便能发现潜藏在文本中的细节,从而体悟出文章的深意。最后,在学生对梅花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出示诗歌让学生反复诵读,拓宽了文本,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梅花品质的了解,丰富了主题。

2、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研读鲁迅的“早”

(1)出示:早哇!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提示:过渡句,由梅花的早过渡到写鲁迅的早)。

(2)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

(3)鲁迅为什么会迟到?你能替他找到迟到的理由吗?这个理由能打动人吗?

(4)理解课文,相机出示填空。

因为,所以。(鲁迅迟到的原因)。

虽然,但是。(替鲁迅辩解)。

即使,鲁迅也。(鲁迅没有解释的原因)。

(提示:通过“一面……一面……”“天天奔走”等体会鲁迅因为父亲生病的忙碌。通过“默默”“再也”“轻轻”等看出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思考:如果你是鲁迅的老师,听了这样的解释会原谅鲁迅吗?鲁迅为什么没有向老师解释呢?进一步理解鲁迅对自己要求严格。)。

【设计意图】鲁迅因为照顾父亲而迟到应该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然而鲁迅没有辩解。这里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注意,只有充分挖掘这些细节,才能够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三组关联词语,一面寻找鲁迅可以说服老师的理由,一面思索鲁迅沉默的原因,在矛盾冲突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让学生形成共鸣,从而领悟到鲁迅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品质。

(6)是啊,这个“早”难道仅仅刻在鲁迅的书桌上吗?

【设计意图】一个反问句将学生由文本引入更深的思考中,由表及里,从而更深地挖掘文本内涵。

(7)刻下了这个“早”之后,鲁迅迟到过吗?齐读“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示填空:

从那以后,鲁迅依然在当铺和药铺之间奔波,然而他。因为他知道,所以他只有。

再读这段话,体会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质。

简介鲁迅成就。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是需要有毅力的支撑,是需要有恒心的。对鲁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正是有着这种恒心毅力,正是鲁迅要求“时时早事事早”才能取得那些辉煌的成就。

3、思考:作者写鲁迅的“早”为什么又要写梅花呢?梅花和鲁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文章为什么以“早”为题目?(抓住“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等理解梅花的“早”,抓住鲁迅刻在书桌上的“早”“时时早,事事早”理解鲁迅的“早”的含义,从而找到他们的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朗读,寻找依据。

因为梅花,鲁迅。所以。

【设计意图】借助关联词语填空将课文主题揭示出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小结。

鲁迅与梅花都具有“早”的品质,写梅花的“早”就是为了衬托鲁迅的“早”,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鲁迅就是这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最后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有名的'大文豪,一生写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阅读感悟。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紧抓主线,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关联词语对课文的概括训练,又有鲁迅刻下“早”之后的想象训练,在教学中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一线串珠,直奔主题。

在执教伊始我紧抓课题“早”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找到课文叙述的重点梅花的“早”和鲁迅的“早”,然后直奔重点段落深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析问题,这样贯穿全课,一珠串线,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二、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个过程的,在引导学生。在研读梅花的“早”时我先出示梅花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梅花形态,再出示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对照图片,结合课文文字让学生理解梅花的品质。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补充梅花的诗句,加深认识,逐步深入。

三、语言训练,挖掘文本深意。

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学生的语言训练,在梅花环节,通过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梅花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创作的过程,通过自己眼中的梅花与文章中的梅花相对应,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在研读鲁迅“早”的故事时,我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相机出示三组关联词语要求学生按要求填空,让学生在辩与不辨中寻找思想碰撞的火花,深挖鲁迅辩与不辨背后的深意,从而理解鲁迅严格要求自己的品格。接着出示鲁迅的成就介绍,让学生明白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要有恒心毅力,要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品格。

在学习了梅花的“早”与鲁迅的“早”之后,我抛出文章为什么要写他们的“早”,引导学生寻找相似之处,从而理解作者用意,升华文章主题,水到渠成。

当然,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背篼》是篇不长的小文章,但读完后我的思绪万千。

《背篼》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山间村落的小男孩,在暑假,每天都要到大山深处去帮家里拾捡柴火补帖家用的事。在拾捡柴火的过程中,小男孩会顺便给自家的妹妹采摘解馋的野山柿和采集一些药材去到集市上换钱用于交下一学期的学费。每当夕阳西下,山中的小男孩背着满满的装有木柴、药材、野山柿的背篼,脸上面带着微笑回到家里将这些物品交给爷爷、妈妈和妹妹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眼前这位纯朴、爱劳动的山里孩子,他是多么的可爱!

读完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了我们这些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小王子”们。我们在家很少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少!或许会有小伙伴立即反对:我们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新功课,哪有时间帮家里做事吗?那么我想问:平时没时间,周末两天总有时间吧!

在周末,当我们写完作业,吃遍爸爸、妈妈给我们备下的美食后就会出去疯玩上很长的时间,那么玩的这些时间,我们可不可以节省下来帮妈妈出门买瓶醋;帮爸爸给花浇浇水;或者给下班后的爸爸、妈妈倒上一杯热茶呢?这些小小的劳动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余坚持了,那么你会发现原来爸爸、妈妈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易,原来小小劳动后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好。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二、讲读课文。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三、总结全文。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作者邮箱:lqfmaomao@。

《灯光》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战地、围歼、茂密、突击、歼灭、注视、漆黑、陷入、憧憬、阻击、点燃、性命、焦急”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录音带、幻灯片。

教学方法:

读、思、讲、议、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导语:《灯光》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它是谁写的呢?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解放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2.通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认识生词。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座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1.学生默读这部分内容,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

第一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第二句: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第三句: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第四句: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第五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3.学生就这些重点句子自读思考,互相讨论。

(1)“我”为什么看到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郝副营长注视着那幅图,在默默地沉思什么?

(3)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4)课文的题目是“灯光”,你觉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积极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回忆往事的这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

事物——看(灯)。

灯光联想——往事。

事物——想念战友。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说起背篼,大家会认为是用来装东西的一种农具,可在我的家乡指的却是一些进城专给人们背东西的农民。他们的勤劳朴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暑假的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在幺姨家玩到深夜才回家。在路上,我看见一些背篼露宿街头,他们将自己的背篼平放在地上,背篼的出口朝着自己,把头伸进去睡觉,我见了,心里头很不是滋味,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说:“现在民政部门给他们提供了廉价的住宿房,只要2元钱就可以住一个晚上的。”我听了,问:“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人舍不得2元钱呢?”妈妈又说:“他们为了节约钱才这么做的,除了种点庄稼,这就是他们唯一的经济来源了。”“哦。”我点点头。我想:他们真能吃苦啊!心里不禁生起一股敬佩之情。

通过我与背篼的几次接触,我不再像以往那样看到他们就躲得远远的,他们外表的肮脏不再令我恶心,更多的是尊重与理解,还有几分亲切。

又到农忙季节,很多背篼都回家插秧了,街上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生活真有些不便,人们也常常想起他们。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是,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几分之一的分数表示。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要勤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情况下,其中的一份才能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难点:把谁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2张长方形的纸片和一张圆形纸片,水彩笔和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在这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同学们想不想早点去春游呢?

师:好!让我们看一段录相,一起感受一下春游那热闹的场面吧!(播放春游录相)。

师:在同学们喜欢的春游活动中,其实还蕴涵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分蛋糕,认识二分之一。

(电脑出示两个小朋友和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的主题图。)。

师:小明和小丽带了哪些好吃的?

师:(电脑突出4个苹果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4个苹果分给小明和小丽2人,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每人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谁来解释:为什么要平均分?)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2个。(板书:2)。

师:(电脑突出2瓶矿泉水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几瓶?(板书:1)。

师:(电脑突出1个蛋糕并出示后面的问题)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分得多少个?(出示分蛋糕的过程)(半个)半个也就是二分之一个。(板书:1/2)。

师:谁能结合分蛋糕的过程说说你怎样理解1/2?(几名学生说完整后,电脑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师边说边板书:写作:1/2,读作:二分之一。)(电脑闪动另一份)那么,这一份也是这个蛋糕的1/2。

2.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一个蛋糕,找到了它的1/2,下面我们通过平均分一张长方形纸,找到它1/2。(电脑出示:试一试: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小组活动。

师:谁来说说看,这个长方形纸的1/2指的是什么?(学生演示,电脑交互出示三种情况。)。

师: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

(二)小组合作,认识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并标出分数。(电脑出示情境和问题)。

小组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电脑交互出示分数1/3、1/4、1/5。说完分数的意义后,让学生上黑板板书写法和读法。)。

(在学生说到1/4时,让生判断)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1/4,在()里画“  ”(书96页,第2题)。

师:还能不能表示出其他的分数?

(电脑出示例4线段图)。

师:这条线段上的每一份都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电脑出示意义,并板书:1/10,十分之一)。

(三)小结分数和各部分的名称。

师:(指到板书说)像1/2、1/3、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板书课题:几分之一)。

师:认识并板书1/2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能说出黑板上其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什么吗?

(四)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请刚才在长方形纸上找几分之一的同学坐到左边两组,在圆形纸上找几分之一的同学坐到右边两组。

1.重点比较一组分数。

2.比较用长方形纸表示出的分数和用圆形纸表示出的分数。

师:请每个同学在你所在的大组中找一个同学,一起比较你们表示出的分数。(请几组好朋友汇报。)。

小组活动后,请几组同学上台汇报怎么比的。

师:所以比较分数也要在同一标准下进行。

三、练习。

书上习题4、5。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学会13生字;理解19个新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全面理解课文重点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

教具:

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

2、揭题,学习“篼”字。

3、《背篼》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思考。

二、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用课题扩充法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什么时候)、(谁)、(用“背篼”干什么)。

2、按三项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字词。(基础较差)。

(2)提出难读、难写、不理解的字词。

字音重点:梢、攒、渍、背、盛。

字形重点:篼、撩、揩。

检查词义:蜿蜒依依送别积攒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读后的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勤劳。

4、学习“学习提示”。

(1)投影出示: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课文重点句。

三、作业;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读课文重点句,导入: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自由读,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同桌互说。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投影出示)。

(1)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2)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3)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比一比,体会表达的方法和情感有什么不同。

3、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理解“炊烟袅袅”。

4、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想?

5、听到妈妈的呼唤,孩子怎么做了?默读第4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很多:.拐、绕、走、跨、走、走)。

6、感情朗读,小结。

二、围绕重点句,学习课文5――7自然段。

1、导入:山里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

2、朗读5――7自然段,谈谈读后的感受。

3、山里的孩子多么勤劳,多么懂事。他不但帮助家里打柴,还采集药材,积攒学费,同时不忘爱护邻家小弟弟。你有什么话对他说?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4、理解重点句:背篼里装的是什么?

比较句子:

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火。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作者用第2句话来赞扬这个孩子,好在哪里?(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一次”,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是“许多次”,是“习以为常”的,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火,点出背篼里柴火的象征意义。)。

5、小结:山里的孩子,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柴、采药材,他是多么勤劳啊!

三、朗读全文。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交流。

3、个别交流(评议)。

4、集体读。

五、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小结写作顺序。(课文按山里的孩子归来的顺序,先写大山的孩子,背着柴火回来;再写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里;最后作者赞扬了大山孩子的勤劳童年。)。

六、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2、5、6题。

第三课时。

一、边听课文录音边轻读课文,回顾:你喜欢这个山里的孩子吗?他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交流:勤劳、孝顺、爱学习、爱他人。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集体交流疑难点。

3、听写词语。

二、自读课文,欣赏语句。划下优美词句,试背。指名背诵部分语句。

三、背诵全文。

1、自由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课本剧表演。

5、集体背诵。

四、城市里的孩子与这些山村里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1、仿写练习:

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哦,城里的孩子,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希望自己有一个怎样的童年?围绕上面的重点句,写一段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第3、4、7题。

3、补充练习:辨字组词。

延民()责()。

蜓()抿()渍()。

梢()赞()。

哨()攒()。

教学后记。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启发学生想象课文第5-8节所描写的情景,然后用动作、语言表演出来,学生兴趣较浓,效果较好。

《背篼》教学设计之一

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1、猜谜导入。

(2)揭题。

(板书:背篼)后理解。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

(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

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个别说。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板书:

生字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的使用几分之一表示物体的一部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使他们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思考问题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感受几分之一的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正方形纸片和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数概念教学的一次扩展,学生理解掌握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本册出现的内容是最初步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分数的基本含义,给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分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做好铺垫。

一、故事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文学上的四大名著都是什么吗?那你们最喜欢哪部名著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有关《西游记》的故事,不过在故事中藏着数学问题,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教师边讲边出示课件。)。

2.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路过桃园,停下来休息,孙悟空、猪八戒见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口水直流。师傅说“要吃桃子可以,不过我得先考考你们。”悟空、八戒连连点头:“行啊!行啊!”

师傅接着说:“要是把2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生:1个。那用数字“1”。

师傅不紧不慢地说:“要是把1个桃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多少?”八戒连忙说:“半个!半个!”“可是半个用一个数该怎么表示呢?”这兄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

(一)认识1/2(课件一个桃子)。

老师:要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八戒和悟空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桃子来,动手分一分,怎样把它分给八戒和悟空。小组之间动手分一分和你的组员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讨论)。

生:平均分。对只有平均分才公平。记住了一定要平均分。

教师小结:课件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3.我们说了半天1/2,那么1/2应该怎样写呢?请看先写中间的一条横线,注意这条线要写得平直,它表示平均分,把分的份数2写在横线的下面,把取的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写的时候横线上、下的数要对齐。(板书:1/2)。

那么该怎样读呢?(教师板书:二分之一)。

练习1。

(1)实物小练习,分橡皮、尺子、面包(平均分)。

小结:把只有把要平均分的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能用1/2表示那么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能否用1/2表示,为什么?(课件出示)。

(二)认识1/4。(教师手拿桃子图)。

刚才我们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了八戒和悟空,可是还有师傅和沙僧没有分到。现在我们要把这个桃子平均分给他们四个人应该怎么分呢?生:(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份到这个桃子的1/4)。

我们认识了1/2和1/4下面我们来看两组图片。

练习2。

1)创造分数。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1/2、1/4,那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

不同分数的作品展示。

小结:。

(三)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那么它们谁大谁小呢?(看黑板图)。

1.分组比较2.颠倒图序比较3.同坐比较。

教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了吗?同坐商讨一下。

利用找到的规律来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

练习3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就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问题。

五、故事结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现在我们回头来帮帮猪八戒,它的那半个桃子用什么数来表示?(1/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