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对策的论文(精选14篇)

时间:2023-12-08 19:28:08 作者:曼珠

通过研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华和亮点。在写总结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这时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启发你的灵感。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体会论文

众所周知,数学这门学科是渗透在生活各领域的,如小学数学中比较基础的加减乘除算法、平面图形与几何图形、统计、代数等。由此可知数学是一门立体学科,具备多元化的特性。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学资源、需要动态的教学方式、需要数学教师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以便为小学生呈现出抽象的数学,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但是部分教师因循守旧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习惯于仅仅将授课教材、教学参考书、考试卷作为唯一的教育资源,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的不统一现象,导致了在信息技术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媒体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把三角尺、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这种单一的教育资源,不但限制了授课教师的眼界,也严重影响了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2部分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整合的用意,使得教学方式不灵活。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及成长特性具有好新、好动的特质,他们大脑处于发育阶段,听视嗅觉能力逐渐加强,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刺激因素,更喜欢学习新数、新语言等信号,因此枯燥的数字、繁琐的图形对于好新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很是乏味。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心的设计,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但是部分教师仅仅将多媒体技术用于代替了粉笔和黑板,仅仅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从作业本转换到屏幕上。这是由于这些授课教师未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用意,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采用首先备课其次上课最后课后作业的老三套形式进行上课。这样运用信息技术、不灵活的教学方式对改善教学质量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1.3课堂所学内容是来自教科书,与实际生活无关。

知识是人类对实际生活的总结和提炼,来源于实际生活,小学数学也不例外。因此对小学生数学的教学要以贴近生活及真实性为基本前提,以便增强小学生运用数学理念的意识。但是部分教师在讲授加减乘除时,案例是教材中亘古不变的某家零件工厂生产零件的个数,殊不知某家零件工厂距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无形中给小学生留下了数学是抽象的印象。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体会论文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影音功能,可以充分地开展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形式,这能够给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创设比较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学习数学课程关于“秒的认识”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嫦娥三号发射的场景开展教学,在观看嫦娥三号发射倒计时视频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倒数。观看完视频之后老师询问学生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意思?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就可以从通过嫦娥三号的发射场景很好地引出新书的数学课程,进而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秒”在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场景,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二、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使得数学知识的难点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再现知识发展的过程,可以很好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了解知识的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使得抽象的问题能够具体化,将数学中的难点知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增强学习效果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曲线如何才能转化成线段,老师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件来进行展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两部分,然后将两部分交错拼好,圆就可以转化为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圆形,然后利用课件将5个一样大的圆分成4、8、16、32、64份进行拼割,接着问学生:“还能继续分下去吗?”这样学生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得出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少,上下两条边也就会越接近线段,所拼成的图形也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然后老师再询问学生圆的面积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教学的难点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难点,同时也能够渗透其他的知识,如对圆进行分割的过程就能对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可以为学生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图形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极大地提升了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通过信息技术,能够使数学知识化静为动。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插图,这些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使得静态的插图变为动态的视频,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学习“相遇问题”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遇、相向、同时的特点,明确相遇时间、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老师就可以通过课件进行展示,将两辆车同时从两地开过来,一直演示到两车相遇。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相遇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对于数量间关系和抽象概念关系的认知过程,大大地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能够很好地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虽然信息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功能,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体会论文

摘要:数学课程的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要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必须把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用到教学中去,必须注重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性、自主性学习,必须解决好几个主要的矛盾。

关键词:整合;信息技术素质;自主性学习;矛盾。

作者简介:高玉琴,任教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中学。系“市骨干教师”、“市骨干班主任”、“区级模范教师”、“市教学能手”、“区教育教学突出奖”获得者。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强有力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建议:“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种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将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益。”

一、要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

1.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优越性,营造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并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应该看到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整个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和潜力。同时,还应看到它相对的局限性,比如过于机械化、逻辑化,比较缺乏情感和人性化。因此,教师应把握尺度、灵活运用。

2.培养教师操作多媒体信息工具的技能。

(1)应使全体教师掌握最基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

(2)组织培训,重点学习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基础知识以及课件制作、网页制作、博客、个人主页、电子教案等基本常识。

(3)根据教师自身信息素质的高低和年龄的差异,分别进行组合,分层施教,保证培训质量。例如:对老年教师应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少讲多练,确保培训的质量和实效。

(4)还应抓好常规电教设备的使用。如组织教师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实物展示仪等常规电教设备使用及其简单维护,进而提高常规电教设备的有效使用率。

(5)定期观摩学习,开展优秀作品评比活动,资源共享,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二、要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必须把信息技术恰到好处的用到教学中去。

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要能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适合使用计算机教学来增强教学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教学潜力。

在这一阶段,必须让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正确的认识。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也不是把板书简单的搬迁到屏幕上,更不是为了搞花样,应该充分挖掘各种软件的应用潜能,把各种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运用这一技术制作的课件图文并茂,具有信息量大、动感性强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具有的优点。它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已往,教师再三强调,学生在应用时仍常出现丢2ab项的问题。如果我们用课件制作一个动画,用图形面积去解释完全平方公式,在形象直观的图形演示及色彩的刺激下,学生会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学生在初学平面几何时,受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限制,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利用网络引入丰富多彩的图片,利用课件形象直观的体现内容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七年级《截一个几何体》这节的教学就比较抽象。利用课件,通过直观的图形运动,把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的过程演示的淋漓尽致,既加深了理解,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目前,教师对教学软件的应用还是初级水平,不能做到“想做什么效果就做什么效果”,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也还不能运用自如。可以说,对于一些软件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要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必须注重利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性、自主性学习。

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多种软件被应用于公开课、研究课,甚至于家常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尽管这些现代化技术的作用很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它们还仍然只是教师手中的工具,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武器。如何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手中的利器,成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解决问题时的工具,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用几何画板介入数学常规教学,特别是几何的常规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几何画板和计算机网络来开展探索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对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尝试。

在多媒体介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那么这一介入将毫无意义。很多教师走入一个误区,单纯的把信息技术作为“教”的手段,在备课方式上仍然是固定的模式,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只是辅助甚至于是走过场。这就扭曲了整合课的意义,束缚了整合课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是整合课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

给学生创造机会,大胆地给学生参与的时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能了解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提升思维活动的层次,培养数学学习的基本素质。触类旁通,学习方法的迁移也将有助于其它内容的学习,从而整体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要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必须解决好几个主要矛盾。

1.如何在繁忙的教学之余进行课件制作?

可以尝试的方法其实很多,比如:教研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资源共享。如果亲自制作,不妨首先收集有关素材,以简单易于掌握的powerpoint为载体,充分利用其控件功能,把收集到的素材衔接起来。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课件不同于参评课件,只要在关键的环节恰到好处地使用就可以了。也许一个课件就只有一个动画或一组典型试题或一个清晰明了的表格……这样就可以解决教师用于制作课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的问题。

2.解决好课件、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能有了课件就完全依赖课件,教师也被课件束缚,成了点击鼠标的操作者。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具,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后,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许多东西都呈现给学生了,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多媒体量大,学生反映良好,其实由原来的“人灌”改为更高效的“机灌”,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给予学生自由、独立思考的时间。

另外,也不能因为有了课件,课堂过于开放,学生的注意力放在了新鲜好玩上,使用多媒体反倒不如不使用效果好。学生的活动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对教师而言,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多媒体。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采取积极和谨慎的科学态度。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网络、电脑)对多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管理、运用,完成与教学的整合,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体会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伴而生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革新了信息传递方式、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也挣脱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极大地更新了人们思想观念,使教学插上了高新技术的翅膀。在教学中多媒体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目前功能最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革命,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多媒体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媒体课件由于它容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优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好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呢?现结合本人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质量。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丰富的教学信息吸引小学生的注意,他们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也就实现了学生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转换,引导他们在下一过程进行观察、实验和思考。

话音刚落,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想法。这一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上涨,一个个跃跃欲试,为后面探究新知的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华罗庚同志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把数学材料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运用四则混合运算等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美丽庐山风景,美丽的风景引发学生无限遐想,感受自然美,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庐山这么美,你们想不想去旅游?”“想”,于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旅游场景,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条件,让学生解决旅游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如组团、购火车票、租车、住宿、购门票、计算开支等。

由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贴切,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3突破难点完善思维过程。

由于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为了引导学生从对客观事物直观、感性的认识中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完成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了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可使屏幕上先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就形成了一条直线;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cai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

借助多媒体教学,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把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艺术渗透凸显数学之美。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所说:“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开普乐也说:“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形。”在自然界,许多客观事物本身就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美丽的,有些数学知识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和概括。因此,我们在制作和选用课件时,要考虑课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借助内容充实、形式美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艺术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美学、数学中的艺术。

如在教学“对称和对称轴”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对称在自然界(蝴蝶、蜻蜓、昆虫……)、建筑界(北京天安门、巴黎埃菲尔铁塔、印度泰姬陵、伦敦双塔桥……)民间艺术(脸谱、蜡染、剪纸、瓷器……)的美。

此外,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引领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与简洁美;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绎的严谨美与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氛围中,享受幸福的数学生活。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恰当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旧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破难点,加大信息密度,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李士英,《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j].小学数学教育:,(4):18。

邬红莲,《运用多媒体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探索》。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体会论文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的体会论文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信息技术促数学课堂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第六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这些内容标准只给出具体目标,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富有弹性和力量。在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越来越需要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学生动用各种知识、方法和手段来获取信息,特别是一些数据信息的处理,借用计算机来完成更加快捷方便,使得与我们不能分离的数显得更具应用价值。即使对一些烦琐的计算、方程的求解、递归、迭代,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使得日常生活中一些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疆界。利用计算机可以更方便地寻找数与形的规律,使得观察与验证得以进行,使得数与形的结合真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正是借助于计算机,才使得一些现代数学的内容能够及时地渗透到中学数学内容体系之中,如分形、混浊问题、孤立子等非线性知识进入学生课堂。同时才有可能把原先一些费劲的烦琐计算问题简化下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探索获取更多的知识,使得有更多的内容以方便的形式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一些有重要价值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中设计逻辑框图让计算机去执行、用计算机符号系统表示数学内容、用计算机语言表达数学命题、用程序和算法表示数学过程、“if…,then…”这样的语句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出现等。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数学知识的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可以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组成要素,特别是对它的一些基本属性进行重新认识,使知识更多的以过程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从事编写教材的人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更大的思考空间,数学教材中的一些知识呈现方式动态化、可操作化,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试验。使得师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不断扩展,人们更有信心和力量。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

信息技术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都将产生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这将是革命性的一场变革。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的关联性将无比接近,教学模式将更加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需求。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探索与不断思索才能实现。对教师而言,原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和手段现在可以被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学习系统、资料库等,这样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一些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一些教学环境,设计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活动,参与式、活动式、主体性教学得到实现,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

信息技术提供了理解、探索数学的平台,把数学变得容易理解,使得数学走向生活,走向现实,更加情境化,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活泼,真正从书本中、课堂上、考试中走出来,回到数学教学的本体上来。利用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创设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用录像、影碟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以视觉形式出现比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使得数学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而且易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得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融通起来,进而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作用与价值,感悟数学的真谛,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共事学习收获,从中真切地感受数学的优美、力量、统一性。

[参考文献]。

[l]张奠宙.数学的今天[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2]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8).。

[3]张定强.当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6).。

信息技术促数学课堂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章明。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我区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在实验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形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式和策略。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近年来,我区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实验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探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持环境的一种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如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图)。

该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分层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和信息技术支持。本模式图只是一个总体的操作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作弹性的、灵活的改变。

对应“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准备,引入新课――新课讲授,问题解决――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拓展运用,问题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5流程,信息技术分别起着问题情境创设,媒体直观演示,分层练习操练,网络协作探究以及建立电子学档进行过程性评价等支持作用。在问题解决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具体的整合应用可归结如下表:

问题解决流程信息技术(it)具体活动策略。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收集新的信息各种信息搜寻工具、在线资源、电子书籍、数据库教师指导学生信息查找方法,学生收集信息.

资源整理、分析信息e-mail、bbs、聊天室、

视频点播、留言板等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信息、bbs、聊天室等进行信息交流。

信息整合。

解决问题文字处理工具多媒体课件等把经过整理的信息整合起来,得出解决结果。分层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展示作品(陈述结果)文字处理工具、电子幻灯片等集体交流。

评价、总结自我测试工具、专家系统自评、互评、师评。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我们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探索整合的切入点,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

1.教育情境化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校的学习绝大多数不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要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与环境的交互,积极地建立新的认识和理解。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是能否创设有趣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二是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与思考;三是情境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独立的或者是合作的学习与探索。

(1)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悬念、冲突、矛盾等心理刺激。“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的实施,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问题情境或角色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思考。创设的情境除了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别,理解它有什么特点,探究其原因,发现它与其它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做?”。

在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在“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实验中,教师利用校园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

(2)愉悦情境的创设。

愉悦情境教育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缩短儿童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在审美愉悦中,能培育创新的土壤,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如:数学网络课《轴对称图形》,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介绍,有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飞机、服装、北京天坛建筑……,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民间剪纸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画图软件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用剪刀剪出轴对称图形,用纸折出轴对称图形,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

(3)模拟情境的创设。

模拟情境教育指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教学中,学生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然后,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情感渗透到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

如在《最佳旅游方案》一课中,通过模拟组建旅行社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水平分别扮演经理、导游、线路策划员等角色。学生在这虚拟的角色情境中,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角色情境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学习个性化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学习个性化策略。在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个别化学习环境,以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个别化和交互性功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师规定范围内),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个性化。如:通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学习方案a的小步子、直观性呈现方式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摆脱困境,再通过a级分层练习,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成为合格学生;学习方案b“扶中带放”,中等层次学生通过电脑引导学会尝试、讨论、发现、总结,达到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学习方案c,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优生通过人机交流或同质学生间交流,主动探索,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反思能力,总结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机可自由选择学习方案,分层练习,避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干扰。个别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在《约数和倍数》、《圆的周长》等实验课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特色。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如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采取专门讲解,对自制能力差的学生采取必要的约束,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采取扩充学习内容等办法,这样有利于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网络协作化策略。

信息时代,社会上人的交往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还使信息资源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集约化共享,使人们便捷获取。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将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分为三类,即本地资源(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校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远程资源(教师课前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找到需要的资料);广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猎取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老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协作和创造能力,改善课堂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4、多向互动式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的图文交互操作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人机交互的功能可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调动起来,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掌握、理解和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了知识视野,升华了学习目标;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按学生为中心、学生需求、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多向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1)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2)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通过人机交互,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3)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4)教师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评价方式适时,评价内容典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效果快捷,学生达成共识,共享成果。

如《最佳旅游方案》、《轴对称图形》等实验课,老师利用互联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全体学生共同观察、分析问题情境,在老师的调控与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好地体现了多向互动的效果。

多向互动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网络互动,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考试等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只能发展》主编:祝智庭、钟志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信息技术与农村数学教学的整合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助性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

信息技术促数学课堂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整合的最高境界就是融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成效。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独立、深刻、灵活的思维、突破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此外,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如果不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很难抓住他们的心。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我利用小学生爱新鲜、好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这里就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交流。

一、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导入环节生动而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也是最影响一节课成功的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嘛,因此,教师要抓住儿童的好奇心理,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也是众多方法的一种。

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比较单元中的“动物乐园”一节,我用计算机技术显示了“动物乐园”的场面,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彩色图面:今天是动物乐园第一天营业,瞧,一大早小动物们都开开心心地赶来了。计算机技术中发出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小熊、小猴愉快的叫声。小动物们一蹦一跳、笑容满面的让观看的同学非常兴奋,这时我说:“小动物们来的太多了,瞧,小熊、小鹿、小猴、小兔他们几个淘气包在比较谁的伙伴来的多呢?”这节课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去比较比较(揭示课题)。

这样导入新课,为学习新的知识做了良好的准备,调动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很自然、积极地动脑筋,寻找解答方法及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就显得轻松多了!

二、     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独立、深刻、灵活的思维、突破难点。

利用计算机播放课件,化静为动,化难为易,能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例如在教材第一册“9”的认识中的“图画应用题”时,用计算机显示出冰块上站着9只企鹅摇摇摆摆的问:图上告诉什么了?学生回答后,计算机显示“{9}”及右上部的3只企鹅跳进海里,溅起一个问题:图上又告诉你什么了?学生做答后,在没有企鹅的冰块上出现了“?只”并闪动几次,这时我问:“问号表示什么?”你能完整的说说图中你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怎样列式?这里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势,化静为动,把企鹅图进行动态演示并配以声音,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原来只数―去掉只数―剩下只数”的过程,可以有效的突破难点。与原始的“左边减右边”这样的生硬教学模式相比,有了更大的趣味性、直观性、易接受性。

再如,小学生在解答“比…多,比…少”的求差、求和应用题时混淆的非常厉害,常常出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做法,这样的难点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

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在同一张powerpoint上,左边运用动画出现9只鸭子,右边出现12只小鸡,然后提问:小鸭比小鸡少几只?小鸡比小鸭多几只?这样看图显示就很清楚的弄清“小鸭比小鸡少3只”和“小鸡比小鸭多3只”是一回事,3是大数减小数得到的差。通过分析,学生会体会到比谁多时,“比”前面是大数,比谁少时,“比”前面是小数。

三、     在练习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训练。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题设计的形式,练习题分析的过程都会影响学生好的思维训练,在练习中适时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一年级下册总复习中的第20题,将六个模型设计成可以动的画面,学生在说出两个数字后,相应的两个模型就会一前一后动一下,如果符合题意,就会发出一阵掌声,如果错了,就会出现一个鼓励声音:再试一次。这样学生就会重新调整思维方向,再做选择。

再如,一年级下册29页的练习题:森林医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些错例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正确方法,这里可以计算机技术采集一些树的图片,然后再出现树由绿变黄的过程。这时啄木鸟医生出现说:“快和我去看看大树有了什么病吧!”在树上出现四种错例,学生一一进行评析。每评析对了一个,树木变恢复了原来的葱郁,这样生动又丰富,在玩中学到了计算的正确方法。

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帮助学生弥补已有的认识结构的不足,又能帮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容,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册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让数学更贴进生活。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统计》的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校门附近的路口交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作业”、“零花钱”、“吃蔬菜”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目前我们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整合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带着目的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小学数学活动课《房屋面积的计算》一课就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了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课前,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组织了材料收集、测量、计算、整理与统计数据小组四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了解有关房屋面积的概念、灵活掌握面积公式综合运用、熟练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初步学会房屋的设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建立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之后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相信随着教学时间的深入,我们在这方面会逐渐日趋成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信息技术促数学课堂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是一门难学的课程,也是一门难教好的课程,它所以困难在于:(1)数学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自然科学常发生新理论代替旧理论的情形,但数学不会如此。数学学习是数学发展史的缩影,是一个累进过程。这章与前章,这科与另一科,密切联系,前面的学习水平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

(2)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3)数学是人类活动、创造性的产物,数学活动的核心是思维,是数学方式的思维。认识是个人独特的构造结果,人的思维活动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特点,即教无定法,但教有定规,这个“规”,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要符合数学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导致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只有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才能真正地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去“发现”结果。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设计优化的教学环境,是每个教师天天要遇到的难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

信息技术使数学概念、理论及数学问题容易地用数字的、图形的、符号的、语言的等多种方式表达.学生可以在这些表示法之间进行自由转换,既可以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作图功能、可视性与动态显示效果,又可以通过图形的方法或数值的方法来探索数学,使得“多重表示与表示的互相转换”这一重要的学习理论的实现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信息技术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论文

摘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是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信息技术;整合现状;对策。

李总理强调: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让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师课堂。诚然,在中西部教育差距、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增大的今天,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奠定了基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整合与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农村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高效的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不少问题。本文立足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想让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起来,首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信息化能力、较高的信息化水平。然而,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不能很好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拓展、现代化教育资源如微视频资源等的运用等能力不足,导致教师不能高效地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最终导致信息技术的运用率较低,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

(二)农村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这里的教育资源,不仅仅指软件资源如师资力量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件资源上。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学校而言,农村地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农村地区,绝大部分学校只有“班班通”,即简易的多媒体教室;对于一些更处偏远地区的学校而言,连简易的多媒体教师也没有,教师的教学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而在相对发达地区,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书包、“智慧教室”、学生人手一个平板电脑终端等,都是农村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改变过去单一的、落后的教学手段,让农村地区的.教育也逐步“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为达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奠定基础。

(二)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改革创新农村教育,是推动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地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加强在职教育,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决定着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质量、效果。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育整合效果,需要加强对在职数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学校应当邀请专业技术教师,对在职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内容包括课件的制作、微视频的制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等。让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整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微视频教育资源等,不断丰富和优化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学习,结合一些自学网,如“我要自学网”等,学习ppt课件制作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优质的教学功能:动画、flash、超级链接等,这些现代化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激活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下的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李总理的要求,加大对地方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夯实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地区学校只有简易多媒体的教学现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为教师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奠定基础。

(三)科学合理运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笔者在执教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出了几点意见:首先,教师在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避免“讲课件”的教学现象发生。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图形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优势,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各种动态的、立体的、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果。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微视频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的效果。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手段与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师信息化水平低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力度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数学科学有效整合的根本。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现有教学水平,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