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2-05 11:24:07 作者:念青松

范文范本是指一篇具有代表性和示范作用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和启示。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朗读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方面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能力学生教师方法。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何通过引导阅读来培养语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课文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人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十种能激发学生读书(主要指朗读)兴趣的方法,简便易行,现介绍出来供大家参考使用。

一、群体朗读法。

即全体同学齐读,类似于音乐中的大合唱,显得气势宏大,令人振奋。全体学生宏大声音的烘托,容易感染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减少顾忌,朗读的潜能容易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比较朗读法。

就是在朗读教学中引入比较的方法,通过多种多样朗读方式的比较,寻求适合特定内容的最佳朗读方式,从而揭示朗读的一般规律,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是老师和学生的比较。通过对比,能悟出文章的朗读要点。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使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让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朗读感情及朗读的能力提高得也特别快。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三、表演朗读法。

就是分角色朗读。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揣摩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表演,就会对课文加深理解;有了更深的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就能更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而学生在表演中,通过人物角色的表演对情感的.再现,就会形成一些表演的技能技巧,这样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交替朗读法。

即一个一个的交替来读,第一位同学读书时由全班同学监督,一旦有读错的地方立即停下来纠正,然后由下一位同学接着往下读,依然是读错就停,有错必纠,依次类推。读错可以理解为:添字、掉字、错字等。这种方法能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易于培养学生读书专注的心态。

六、自选朗读法。

即由学生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朗读。这种方法适用于抽取朗读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多挑选自己能熟读的部分,因此能增强他们正确朗读的信心,使其逐渐的对读书发生兴趣。

即由老师指定一名学生让他推荐另一名学生朗读。这种方法易于使被推荐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荣誉感,读书的时候会更加认真。这种方法可以和“接力朗读法”配合使用。

八、模仿朗读法。

先由老师自我范读或放录音,然后抽取若干名学生作模仿训练,可模仿速度的快慢、重音的把握、抑扬顿挫的运用等。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重视范读的效果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己平时的朗读习惯。

九、设疑朗读法。

就是教师在让学生读书前设计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朗读寻求答案。这种读书法目的针对性较强,容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限时朗读法。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长短读前限定好时间,看哪些同学在限定的时间内最先读完。这种方法易于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增强学生读书的效率意识。

以上十种朗读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除此之外,配乐朗读、补充资料朗读、换词比较朗读、教师示范引领朗读等策略也能使学生在朗读中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灵活应用,它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阅读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使语文学习本身的听说读写一系列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而且对数、理、化、外语等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大有帮助。可是,目前学生阅读能力差的情况却引人注目。这里姑且抛开学生方面的原因不论,就教师方面来说,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了。以下从学法指导的角度谈几个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要特别重视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体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是:读物的整体内容和读物的整体形式。读物的整体内容又可分解成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和读物思想的整体内容。读物材料的整体内容是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问题、什么主张、什么见解等。读物的整体思想内容是指通过材料整体内容的表达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意义、生活情趣、哲学道理、道德品质等。读物的整体形式也有两个方面:文体方面和语言方面。

整体阅读的三个层次是:篇的阅读、段的阅读、句群的阅读。篇的阅读范围还可扩伸到单元的阅读、系列丛书和宏篇巨著的阅读。在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就整体把握的意义上看,最关键的是篇的阅读。篇的阅读是读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必须全面、准确、深刻。

篇的阅读问题解决好了,段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段的阅读解决好了,句群的阅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段”是指意义段,不是行文的自然段。段和句群是相对于篇来说的,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都有一个整体概念,都是以“篇”的整体为存在前提(基础)的。段和句群的整体阅读方法与篇的整体阅读大致相同,仍然着重于对材料内容的把握,仍然要注意村料内容的观察了解。

要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一方面教师应首先具有整体阅读意识,谙熟整体阅读教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熏陶感染,得到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中养成良好的整体阅读习惯。比如,每教一篇课文,都不应急于进入分析阶段,而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主要是材料内容)和形式(文体和语言),要求学生确立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

二、分析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是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阅读能力的第二个大的层次包括分析问题能力、归纳问题能力和排难解疑能力。

阅读的分析问题能力,就是通过读物材料内容去认识读物思想内容的能力,而读物思想内容的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才能得之。分析,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有时为了求得对读物某一局部(如段和句群)的整体性思想内容(即本质)的认识,又得用归纳问题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归纳也是分析。

在分析、归纳问题时、阅读的难点在于读物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与形式是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比如,茅盾的《风景谈》;通篇以谈风景的材料内容来表达自己对抗日战争时期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之向往、崇敬的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怎样结合、怎样统一的呢?第一,读物中选取的六个风景片断有五个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第二,在描述每一个风景是真正的风景——人类,有崇高精神的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第二自然;第三,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写真正的风景中的那些具有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及时代氛围的风土人情。这样就把内容和形式结合、统一起来了。

阅读分析的方法很多,但从使用方法的角度看,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文字分析的层次和哲理审视的层次。前者是较低级的层次,但却是最基本的`层次;后者是较高级的层次,但却较难掌握这个层次的分析方法。而如果阅读只停止在文字分析的层次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难于提高水准。所以,哲理审视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应成为当前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认准阅读能力培养的目的性,高屋建瓴,打开阅读新局面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如何培养这两种能力呢?归纳起来要注意两个基点,抓好五项措施。两个基点是: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和阅读过程的着重点。阅读目的的着眼点如前所说,一定不要把教材内容的理解作为阅读的目的,只把教材当作阅读的例子、教学的工具、达到目的的手段、到达彼岸的船或桥梁。要注意对阅读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手段的转变。阅读过程的着重点是指阅读能力的第二大层次上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是哲理审视能力。此外,培养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还须注意采用五项措施:

第一、从纵向上,时刻注意将课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二、从横向上,处处留心将正学课文与前后已学或将学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第三、从读写上,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用读与写的有关知识的角度变化和结合来培养阅读的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阅读也应该伴随人的一生。提高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亲历语文境内,手、眼、耳、心教调动起来,和课文对话,与作者交流,同时代沟通。

总的说来,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教学上要力求“活”起来,力戒“死”下去。只有“活”起来,才给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产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如鱼得水,游向海洋。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学习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作出的具体规定。由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阅读理念,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成为当下之需。

一、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阅读理念。

师生必须弄清课外阅读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提升个人语文素养、培养课外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辩证地看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关系,充分认识加强课外阅读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精神落实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拉近距离,熟悉课外阅读的'具体特征。

1、自由灵活性。时间上,不受课内一节45分钟的限制,不受白天黑夜的限制;地点上,不受教室课桌的限制,可以在家中、在宿舍、在乡间的小路上;内容上,可读文学作品,也可读自然、社会科学作品等。

2、自主探究性。在课外阅读时间里,读者对阅读内容、阅读方法、阅读形式等拥有自主选择权。

3、合作交流性。阅读既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又颇具合作性。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共同解答存在的疑难问题。

三、因人而宜,指导学生选取适合的阅读方法。

一篇文章,涉及到的读点不外乎标题、作者、体裁、内容、结构、语言、写作手法及表现手法等,教师可帮助学生设置相应的阅读方法,供学生课外阅读时选用。这儿,试举笔者运用的“五‘读’俱全品文章”法略作说明。此方法的环节进展顺序为:初读——细读——品读——归读——反读。整体环节的第一个为“初读”,又称速读,指刚刚接触一篇文章时的浏览阅读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结构,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大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是“细读”,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学生弄清文章的体裁,掌握字词,明晰文章段落以及各段落主要内容,基本弄清文章行文思路。

接下来是“品读”环节,此环节又叫做“研读”,是指对文章中涉及的具体要点知识,尤其是中考试题中出题频率较高的“考点”,进行系统梳理,认真研讨,掌握结论。阅读的第四步叫“归读”,要求学生一边读文章,一边总结所了解的知识,归纳整体阅读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形成个案。最后一个环节是“反读”,指学生通过思考、质疑、交流、反思等程序,对文中涉及的人物、事理、情感等进行拓展分析,从多个角度回扣文章主题,加深对阅读文章的印象,最后做好读书笔记。此种方法独立性很强,非常适合学生课外阅读。

四、广开渠道,拓宽课外读物来源。

1、在购买上动脑筋。学校发出倡议,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发动学生利用双休时间,或去县城新华书店购买,或到学校驻地的小书店购买,或利用大集日选派学生代表到集市书报地摊上选购。

2、在租借上作文章。我们倡导“书非借不能读”精神,班主任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采取积极的形式,向学校领导提出要求,以最大量从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或到学校驻地小书店租赁图书,或到当地政府机关部门筹借闲置图书。

3、在图书制作上下功夫。学生写作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这方面派上了用场。可以做出规定:每学期每名学生整理、结集属于自己的作品,内容为本学期写作训练以外的作品;班级每个小组每周出版传阅手抄报;结合综合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改研发,按类别分类整理相关材料;发动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定期回家上网查资料,返校后由创作兴趣小组整理编辑结集。

1、将课外阅读活动纳入正常教学计划中,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和目标,将课外阅读课固定于课程表中,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时间的周课时数。

2、开放图书室,建立流动书吧,及时从书店购买新鲜图书充实学生的阅读书库,达到班级学生人手课外读物掌握的最低标准数。

3、班级建立课外阅读图书站,每班推选自己的课外阅读指导小组,各小组制定自己的活动计划,学生人人有课外读书笔记。

4、给学生留足课外阅读成果展示的机会,考虑学生在时间、地点、心情等方面的实际,或竞赛、或开例会、或办壁报等,采用不同形式,调集各种方法,运作活动形成气候。

伴随着华夏大地素质教育之风的爱抚、神州八方能力培养之雨的滋润,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状况有了良好的改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同样会变得很好,到时,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思考、分析、探究、赏析等能力便会得到迅速、全面的提升。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读, 而且要具备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 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和策略, 使学生由“学会阅读的内容”转变为“学会阅读”,培养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和独立探索意义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快速、灵活、熟练地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朗读是中学阶段英语教学的基础, 流畅的朗读既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熟练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尤其是在课堂上。

1.课上加强朗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 如,朗读要全身心地投入, 要调动身体的每个感知器官,效果才会好,即耳到,心到,眼到,嘴到。 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不能只朗读而不求甚解。

2.利用课上时间集体朗读。 除了规定课外朗读时间, 教师要在英语课堂上定期安排朗读训练,鼓励学生多朗读,并且固化朗读习惯。

3.课上组织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这就需要老师精心备课,设计活动。 如在侯课时,就可以由课代表或者组长组织同学们齐读。 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不急于讲课,而是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来检查朗读效果,及时反馈和评价,使学生充分重视和喜爱朗读。教师还可以根据朗读材料的类型,采用多种手段组织学生朗读。 如对话课,可以组织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朗读,使学生在角色中体验朗读的魅力。 在读段落文章时,可以组织小组读, 即 group work 或者伙伴读即pair work。 在朗读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全班大声朗读。 还有跟着录音读,可以让学生大声模仿录音,通过开展竞赛,比一比谁模仿的好,通过评比竞争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 另外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读,如在读句子时,可以采用高低声(high and low voice)的游戏,老师大声读,学生必须小声读,相反老师小声读,学生必须大声读,这样通过游戏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

4.课上重视模仿和大声朗读。 每学习一篇文章,一定要组织大家在课上进行集中朗读,然后是和其紧密相关的朗读效果评价, 使学生时刻记住朗读的技巧和要求,巩固朗读成果。如可以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擅长的一段或者最喜欢的一段进行大声地模仿朗读。 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评价(two stars and one wish),即两个优点一个不足。 通过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更加促进今后的朗读效果。

5. 课上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每个学生存在先天的理解与阅读能力的差异, 老师要秉承新课程标准“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进行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切合学生个性和学习现状的指导训练,不要太过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刀切模式化,而应逐步地帮学生建构知识,养成良好习惯。 最终达到帮助每个孩子养成适合自己的朗读习惯的目的。朗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 贵在坚持, 需要教师通过课上的长期引导、 关注和训练,才能日渐养成。

1.布置阅读的预习。 课下学生自己试读课文, 找到课文中不会读的或者不理解的单词。整理出自己不懂的部分,等待课上一起解决。

2.检查预习。 课堂上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排除单词读音的问题。 继续安排学生读书,采取出声读的方式,纠正语音,并且选择几个学生当堂读课文,让学生通过略读感知课文内容。

3.读书。 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采取默读方式,考试是不可能允许学生出声朗读的,因此要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 要求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勾画出每个段落中的中心句,找到包含知识点的重点句型。

4.讲解。 在处理学生词汇问题,锻炼学生猜词能力时,有给英文释义,利用近义词或者同义词,构词法,对比法等方式,再有就是简单的词汇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 涉及到重点单词的应用时当堂造句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

5.讨论。 在读书环节中,学生通过找出问题答案,了解文章的含义。 因为学生在预习时,已经发现难点,小组讨论各自遇到的问题,讨论出结果,并做出总结。 最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教师进行纠正,查漏补缺,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练习。 采取概述的方式,要求学生简单复述,或者是采用挖空的方式,把这节课的重点词汇或者重点语法点体现在题目中。 针对不同的文体还是很实用的'。目标明确,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在阅读时不会难以下手。

1.让学生平时养成泛读的习惯。 泛读是指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大量及不同领域的书籍、报刊、文章,要求读得快、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每学期教师要帮助学生精选一本课外读物, 并确定一个明确的读书定额,定额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可行,可多可少。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课外阅读。

2.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在平时的阅读课训练当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训练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如果是记叙类的文章,学会了解故事的人物(who)、地点(where)、时间(when)、原因(why)以及如何解决问题(how)。 如果是议论类的文章,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以及中心论点,然后根据这些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果是科技或说明类的文章, 要学生注意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据此答题。有了这些问题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就可以依“题”而行,有目的地进行阅读。

3.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示范提出一两个有关文章的问题, 并阐述提出问题的依据和方法, 说明这些题目的设置是作为阅读效果的检查题, 然后指导学生按此方法来相互提出问题。

4.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在平时的阅读当中,学生要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训练,如果遇到不认得的生词或短语, 要自己通过查找工具书或字典来弄明白, 并且用一个小本子将他们记下来。 大家知道,语言的学习是靠积累的,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阅读, 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和解题技巧, 才能在阅读的应试中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入手,科学地指导、及时地检查、有效地评价, 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学生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方法, 从而让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获得乐趣,使学生“想读”“乐读”“巧读”。 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得到高效全面地发展, 实现从 “学会阅读内容”到“学会阅读”的转变。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对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运用灵活,而对于基础实践教学能力相对偏差。深究其原因,我们调查发现这与学生缺少系统的教学能力培养、课程安排不够合理、教学综合性低、教学实践活动不足等有关。因此,在这次研究后发现将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开展教育实践,开设综合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模拟教学、教学实践、实习教学三个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教学能力培养。

关键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社会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次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培养高素质、高综合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意义在于:体育教育中的课堂教学、课余锻炼、课余竞赛等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第一,在实习学校中,随机抽选20名高级体育教师。第二,访谈专家的对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授及老师。在各实习学校中随机抽取指导实习生的中学体育老师20名,通过他们调查180名实习生在实习学校中教学能力的表现。

1.2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1.2.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为一级检索词,寻找了与本研究思路相近文献作为本研究参考文献进行阅读。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当代体育科技》等大量学术刊物,为本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与评定。结合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目的,根据导师及相关老师的意见设计了本次研究的调查问卷,对问卷初稿征询了专家的意见。最后在修改之后进行问卷信效度的检验。

(2)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为确保问卷调查内容的有效性,笔者的导师特意将笔者的调查问卷发给相关专家对调查问卷的设计初稿进行了内容效度评价,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为证实问卷可信度,综合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体育教师能力的要求,编制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发放给中学体育教师,另一套发放给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间隔两周后重测,对于检测结果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调查问卷相关系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问卷r=0.87,实习中学教师问卷r=0.84,表明两种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计算调查结果中每项能力的5个选项分别所占的百分比。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中学老师发放20份问卷,回收20份,有效问卷为19份,有效回收率95%。教师问卷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问卷回收及有效情况如表1所示。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统计。

1.2.4访谈法。

本人走访了部分对于体育教育颇有造诣的专家,以及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相关体育教学的老师,从中获得了许多的意见及建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评价。

(1)实习生课前准备能力:在本研究调查后发现,实习生安排教学场地及器材的运用能力较强占69%(以较强和很强学生所占的比例之和表示,下同),其他能力处于一般水平。但使用体育教材能力强的`学生为32%,教学设计能力强的学生为33%。

(2)实习生教学实施能力:在学生教学实施能力中尤为重要的动作示范及指导能力强的学生为66%,组织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为54%。在教学实施能力的16个子因素中,学生的教学能力总体较强特别是运用口令74%能力强者所占比例较高。然而学生在设立问题的能力偏弱为26%。

(3)实习生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中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加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体现就是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其中,实习裁判能力强的学生为64%、组织比赛能力强的学生为48%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能力强的学生为47%;而指导训练队训练能力不强28%。

(4)其他教学能力:中小学忽略了实习学生在教学中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两个教学能力强弱影响因素分别是24%和38%。实习学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能力的评价如表2所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前准备能力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基本保证。第二,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重点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第三,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是体育老师教学能力多元化的体现。

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师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现状。

(1)课前准备能力:我们在由专家所认定的课前准备能力的7个因素中,在调查后发现,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注重培养的能力有:体育教材的使用能力为69%(以很重视和较重视的教师所占比例之和表示,下同)、教学场地及器材的布置能力为69%。而老师对学生的自我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偏低,仅占27%。

(2)教学实践能力:老师所注重的有课堂教学能力有:使用口令93%、组织活动82%、动作示范79%、指导动作技巧69%。

(3)课外体育组织及指导能力:大部分教师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老师有80%,注重培养学生裁判能力的老师有79.%,注重培养对组织竞赛能力的老师有44%。

(4)其他教学能力:老师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反思能力和体育教学研究能力的注重程度不够。

2.2.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综合性课程偏少,课程结构不合理。

(2)严格的实践教学缺乏。

(3)缺少综合考评学生教学能力的机制。

2.3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对策。

2.3.1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各门课程的地位、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实际去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目标,使用“行为导向”教学为理论原理,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化,变“中心型体育教育学科”为“综合型体育教育学科”的新课程模式。

2.3.2开辟全程培养,分段、多次教学实践的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用全程式,多次、分段教学实践的方式,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实现。

2.3.3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在综合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议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设一门全新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部分学生在运用基础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能力偏低,教学综合能力不足。

(2)课程综合性不强、课程结构不够合理和教学实践不足。

(3)由于缺乏系统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一些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多为训练型,只会带训练。较难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

(4)现代体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调没有趣味。

3.2建议。

(1)将体育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课程立体交叉。

(2)开设体育教法综合实践课程。

(3)通过模拟教学、教学见习、教育实习3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全程、分段、多次的教学能力培养和实践以及采用“档案袋”式系统与分段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教学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接触中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2]梁晓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j].价值工程,,31(12):201.

新课标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已有一段时间,但农村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却仍然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之一,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信息量大,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面广的特点,正因为它这个特点而成为制约农村中学英语阅读课教学的瓶颈。究其根本原因,首先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法影响根深蒂固,没有转变教学理念和方式,其次农村地区相对来说较为闭塞,信息不发达,学生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兴趣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参与不够等。如何在农村中学开展符合新课标的英语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制约的因素较多,但着重应从课堂内外两个方面下功夫,下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1、精心设计导语,引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组织实施教学前,首先必须从内容着手,关注兴趣,研究有艺术的导入。导入方式可利用课文插图、幻灯片等就课文内容提出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预测其中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学生投入阅读,建立起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境;也可利用文章的标题及相应词汇,设置信息沟导入。例如在教book3lesson42thomasedison时可以这样提问导入:doyouknowthomasedison?whocantellmeanyinventionbyhim?可以引出发报机、电话、电灯、电视机、留声机等让学生讨论,然后指出尽管edison是个大发明家,但他早期的成长道路是否也是一帆风顺的呢?产生悬念,激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层层深入,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1)导入新课后,可以限时让学生默读,读后快速给出导读中心问题的答案。在这个阶段,可采用小组同学抢答的形式,多让几个同学发言,可以暂时不给出问题答案,等一定数量的学生答过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做总体评价。这样既可以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2)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做些简单肤浅的表层知识理解性的问题,如trueorfalsetest或填空题等。教师可借助投影仪、挂图、黑板、讲义等方式将问题直观的呈现出来,要求学生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做口头或书面回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要让学生再看课文,从而培养他们在识记、分析、判断方面的能力。此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教师要注意对生词的处理,应依据学生认识能力区别对待:有些生词适宜在阅读中自己推测;有些则在阅读后处理;有些还可以在导入时,边导入相关的话题,边呈现部分生词。

(3)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后,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朗读后,教师进一步作深层次理解的提问,培养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用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读物中没有明确表达的,但又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即理解“弦外之音”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可提供一些必要的英语单词或词组,也可以让学生适当用中文表述。

最后每组推选代表发言,也允许个人举手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活泼的用英语进行讨论的热烈气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起学生的情感,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逐步使学生实现由知识技能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4)最后抓住重点,言简意赅,归纳复述。教师可以以提问为线索追忆,把问题的答语组织起来复述;也可以借助挂图等,胺画表示一个内容,让学生各用一句话把它描述出来;还可借助图表把主要的情节发展成对话,有序地列出来,帮助学生归纳,从而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技能,培养能力。

1、选好读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要认真地选择课外读物,不宜马虎了事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读物内容应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力争让学生读起来想读、爱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重要的是所选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与课文相当,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生词率控制在百分之二左右,难易适当,使学生读起来轻松愉快,以增强自信心。这样,既增加了阅读量,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有要求,辅导到实处。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不仅是增加阅读量,更为重要的是以量求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故平常我要求学生每人每天看一篇600个词左右的短文,读速为每分钟60个单词,要求准确理解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每天坚持10分钟。

由于阅读基本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因此教师要有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持续进行,除要对学生的读量、读速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外,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提高阅读质量。具体来说,首先应指点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如有的学生阅读时爱出声;有的学生用笔和尺之类的东西指点着助读;有的用眼不科学,每次只能看到一个单词;有的咬文嚼字,边读边查字典,一词一句地分析;有的.学生回视的现象太严重,在阅读时,眼睛往往回看,重读一个词、短语、一个句子,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不利于把握整个句子、段落、全文的意义。应帮助学生克服上述等不良阅读习惯,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帮助他们尽量减少停眼次数,扩大视力范围,能在单位时间里捕捉更多的语言信息。其次,指点学生阅读时抓住文中的重点段,段中主题句和句中关键词。教给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词、句意义的方法。避免学生遇到生词惊慌,而是通过一定的线索或根据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同关系、因果关系或上下文暗示猜出词义。再次指点学生依“纲”阅读。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其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也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纲”。通常我指导学生先看问题,后读短文,再做选择答案,这样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因有的放矢而大大的提高。

总之,阅读是一个能动地、积极地认知与思维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开展阅读教学,提高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克服多种相关影响因素,更需要教师立足农村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结合现代阅读教学理论,精心开展课堂阅读教学设计,持续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与听、说、写同步进行,相互促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的帮促者和辅导者,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高。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论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阅读教学已成为课堂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有利于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文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一种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实践表明,阅读效果的好差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强弱有关。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强调“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状态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离不开教师的激发。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新知识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精心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做游戏,回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里可爱的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个个兴致勃勃,纷纷举手模仿。在表扬了学生的优异表现后,我说道:“学校将要举办一个‘梦想成真’的童话剧大赛,全校的小朋友都可以报名参加,同学们愿意参加表演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从而引入了新课。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通常把阅读过程划分为粗读、熟读和精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粗读阶段,先读课题,想想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事,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熟读阶段,安排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和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阶段——精读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粗读、熟读和精读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阅读过程中一个有机的整体。遵循这样的阅读流程,学生对课文就基本能理解和掌握了。同时,要鼓励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书。除此之外,还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以及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等。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写文章时,要把自己置身在特定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文字蕴含的深层意思。为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这样的阅读才能更加透彻,才能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多篇童话、寓言等课文,人物故事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是它们的共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走近作者、走近文本,从而正确领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了解古时服饰,动手制作表演道具。课上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他们想象人物的表情和语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时,就会对课文产生亲切感,从而加深内心的深层体验。这一课中,表演这一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带上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学生的阅读效果显著。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经说过:“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这样的阅读才是高质量的阅读。高质量阅读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学生在读到第四自然段时产生了疑问:“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此时,我借机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这段文字,并揣摩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学生读后渐渐明白:“苏轼要不是思念弟弟,手足情深,他才不会埋怨月亮呢!”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词“眼睁睁”,学生经过反复阅读后终于理解了:月亮本身并没有感情,更不会和苏轼过不去,苏轼的埋怨确实是无理的。不过他的埋怨却是有情有义的,因为手足情深,思念弟弟,他才会埋怨圆圆的月亮,这是触景生情。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学生从疑问到反思再到理解,能设身处地领悟主人公的心境,提高了阅读质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阅读的要求,有人认为应该是“既要把握原文的本意,又要得出独特的见解”。章熊认为有效的阅读应该达到以下目标:认识和筛选信息;对抽象的道理加以具体说明,或对具体的材料加以抽象和概括;把阅读所获信息加以组合、调整,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作出扩展,对作品的是非得失、优劣加以判断。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对高中语文阅读作出了大致相同的几点要求,笔者认为,高中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阅读能力。

1.认读感知能力。它以敏锐的语感能力为核心,要求认读速度快、广度大,感知选择性强、准确性高。

一般地讲,不发声的默读由于省掉了发声器官的发音过程、听觉分析器的分析过程,直接经过视觉分析器将文字信息传给大脑,所以较之诵读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读者的知识水平越高,就越能快速有效地辨识字词篇章所表达的概念、意旨,认读速度也就越快。汉语表达的特征具有很强的“板块”性状,在中心意义――“神”的统摄下,流水一样发展,这就要求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加大视觉范围和认读广度,尽可能多地抓住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板块单元的意旨。

识别文字信号,不可能将所有文字信息全部传给大脑,使之对应内化为“义”,而是要通过视觉分析器来扫描有效信息,检索出与自己阅读目标一致的内容,善于跳开与目标无关的内容,这种选择的能力强,则感知的能力强。有人逐字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却并不能明白意义,其原因多出于缺少选择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认知语言符号的'意义,准确把握语境特征,填补语意空白,准确体识语体风格,这就是感知准确度高。要确保准确度高,还须能抓住初感,因为它是对文字代码的直觉,这种直觉因对新鲜刺激特别敏感,无心理定势干扰,往往最易于捕捉真实可靠而最有价值的信息。

2.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在认读感知基础上对词句所作的解释和对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分解和剖析。要能够理解词句的含义,尤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前后关照,统摄整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分散而关联的思考途径;要分析作者的思路层次,分析材料和中心、材料和材料的关系,分析材料使用的详略、先后,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从整体感知入手到细部咀嚼体会,进而归纳整合,形成新的整体感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理解分析效果。

3.评价和鉴赏能力。这是建立在对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分析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读者对作品所传达的知、情、义的丰富或单薄、正确或谬误、健康或消极,表达方式、方法的恰当或不足、高明或笨拙、有益或有害等方面作出判断,从而真正认识阅读作品的价值,形成一种新的情感体验。

这种评价和鉴赏能力,既是以原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又是知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具体表现;它既要对现有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更要通过新旧体验的联系,同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对照;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标准,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标准的层次,从而不断提高评价鉴赏的水平。

4.想象和创造能力。阅读是读者的主动的心智活动,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因此,阅读从来都不只是对文本意义的重建,它还非常突出地表现为根据读者的经历、体验、知识、性格、思想在阅读中作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或是据作品的语言信息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形象的表征,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或是在作品语言信息的诱导下,根据经验,延伸想象的时间、空间,强化、丰富现时的体验、感受,或是由文本出发,产生对自己的一种观照、思考,对社会其他事物的比照思考,使阅读成为一种超越文本意义的构建,从而使阅读超越作者的思路,使读者的认识超越作品本身的意义。

[1][2]。

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的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78年的阅读理解部分仅有一篇短文,1986年增加到三篇,而从1989年起又增加到四篇。计分也从1978年的20%增加到1989年40%。测验的目的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方面。

(1)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我们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见木不见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我们持后一种观点。我们往往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我们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我们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达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高中第一册第十一课里有这么一句:iknowthatgentlemenlikeyoucarryonlylargenotes.这句话的表层意义是:我知道像你这样的先生只带大钞票。但如果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内容和情节已有所了解,他们便可以看出这是一句反语,就能够体会到说话人那种讽刺、嘲弄的口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这方面,我们往往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

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我们也往往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浅谈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

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父母或老师安排和规定的,缺乏自主性。

三是农村学校图书不多,还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

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

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由于受到中考评价机制的影响一唯的追求分数,功利性很强,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许多学校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缺乏评价的积极引导,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起来。

这每一个因素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都十分重要,都不容忽视。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面世,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发挥更大的效果,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的教学。

1.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

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总之,课堂上阅读课的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阵地。当然教无定法,不同的阅读材料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多方位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仅仅靠阅读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配合大量的阅读练习。

二、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也会让人无法领略克服困难的愉快而丧失攀登的兴趣。因此,训练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跳一跳”便“摘到果子”。

讲究“梯度”,就是要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

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

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雪》、《海燕》等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

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转变思想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所以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截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运用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教师应分阶段地开展一些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网上作文比赛等等。组织这些活动要有计划,认真实施,才有效果。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浅谈培养高中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论文

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的根本,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应该正确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选好阅读材料,保护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辅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使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阅读.教师组织好课内外各种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作者:杨玖高作者单位:遂宁中学,四川,遂宁,6290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科学想象、科学推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打击了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也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不断启发提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怀疑、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形成探索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还要适时点拨,去伪存真,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概括出有关的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

例如:液体压强的知识比较抽象,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感到困难较大。特别是液体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甚感疑惑。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液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易拉罐的侧壁上不同高度处戳上3个孔,然后注入水,同学们看到3个孔中喷出的水柱远近不同,从而得出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并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液体压强增大。

二、变单一实验方法为多种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所涉及的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让他们采用相同的实验器材、相同的实验步骤统一进行实验。这样虽便于教师的管理和组织,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发散性,对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应该在同一实验目的下,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兴趣,并融合各方面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到之处。

例如在初三总复习阶段,学生往往对有关密度实验的问题困惑不解,我便带他们走进实验室进行了如下实验:

该实验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从常规方法到用弹簧测力计换掉天平再到只用弹簧测力计均能达到实验目的,有的同学还想出了利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做这个实验,效果也非常好。这种利用实验复习的方法创造了直观的环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变学校实验为社会实验,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

新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其中之一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索认识物理规律,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拓展了视野。例如,让学生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调查社区中的噪声污染情况并提出如何防治、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测力计……这些由学生自备器材,甚至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现有的物品及学生自己的物品做实验,调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没有使用过的器材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视野。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国际科学倡导“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即从“记忆的物理”转向“探究的物理”、从“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物理实验教学恰好能较集中地体现这一理论。例如:讲授《电流表》一节,我把学生带进网络教室,首先利用自制的动画导入,让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主要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网上探究查询、合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由教师点评精讲。由此看出,实验探究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或全班性的活动进行,能够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在合作中学会坚持原则、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变复杂实验为计算机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掌握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实验不够清晰或受时空条件限制而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要考虑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例如:做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教科书要求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表面使小车运动,观察速度变化及运动距离的大小,从此推出不受力时物体的运动状况,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感到困惑:“明明小车停下来了,又怎讲不受力?”这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在屏幕上展示出小车在光滑表面上运动,速度不变,直到移出画面。学生顿感清晰,消除了疑惑,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较深的理解,掌握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统一的研究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了学习兴趣,增加了锻炼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在物理实验教学具体实施中,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严密观察和勤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从而能够创造性地发现、思考、解决新的实际问题。因此,物理实验教学为我们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教育论文

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但同时又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高考阅读测试题学生的得分率往往低于50%。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为,要着重抓好下面四个环节。

一、及时积累阅读知识,拓宽视野。

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知识的积累,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里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科的研究概况。近年来,语文高考试卷的阅读文选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或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或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或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第22?/font28”题;或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第32?/font40”题;或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第26?/font30”题;或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等。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上述各领域涉及的知识,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阅读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于是,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告诉我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

二、重视指导阅读理论,掌握规律。

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笔者这里讲的“阅读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阅读分析,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词。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亦不同。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是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短文。

三、灵活运用阅读方法,提高效率。

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阅读方法灵活运用的程度。阅读精美文章,首先,确定文体;接着,根据文本特点理解内容。譬如对记叙文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提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譬如阅读分析议论文时,要抓住段、句等形式来理解其内容。篇有中心段,找到了中心段,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方法,阅读时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了。

四、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打开通道。

众所周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小学生模仿力强,具有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心理特点。所以,我常肯利用课前5分钟和周五的阅读课给他们讲一些古今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显然是不能低估的。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做热衷读书的表率。每周五的阅读课,我都会提前做好准备,把想推荐给孩子读的书带到班上,先有声有色地读上一段,并从中挑一个有趣的能较好地激起他们阅读期待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觉得老师读的书很有趣,再水到渠成地把书推荐给他们。这时,很多孩子便会争相跟我借阅,并以借到老师的书为荣。

其次,因为深知儿童好胜心较强,我还采用向学生借书的做法,让学生把自己最得意的书借给老师读。这时孩子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踊跃,就连班上语文成绩一向落后、少言寡语的同学也争着把书借给老师。一旦我借了他的书,孩子脸上就会写满自豪。当然,借了学生的书后,我必定会认真阅读,并挑其中精彩的章节在班上朗读,讲讲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体会。其实,这也是在无形中为孩子们做好榜样,因为孩子们会渐渐感觉到,老师借我的书读得那么认真,我借别人的书也要认真读。

二、指导方法,由辅到放。

在组织课外阅读时,我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是教会学生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相应的阅读方法。例如阅读童话寓言时,如何抓住情节道理;阅读神话故事时,如何透过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情节去感受神的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阅读写人文章时,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及内心理解人物形象;阅读写事文章时,如何把握前因后果,弄清事情的经过,并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等等。

其次是对选文方法的指导。读一本好书,等于和高尚的人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对所读图书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孩子的阅读方向及阅读品位。我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是选择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报,特别是利用好人手一份的《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二是选择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三是选择与课文体裁相同的读物;四是根据节选的课文选择原文;五是选择与习作练笔有关的`文章;六是选择内容健康、深浅适度的其他读物。

最后是对阅读习惯的指导,结合我班实际,我主要进行四种习惯的培养:一是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阅读时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二是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边读边作记号、批语或写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三是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读书计划,每天的课外阅读不少于多少时间。最后是讲究阅读习惯,如注意姿势、与书本的距离等。

三、衔接课堂,厚积薄发。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跟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阅读的东西越多,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的智力背景就越广阔。”因此,课外阅读最终要与课堂衔接,才能巩固阅读成果,真正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总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使课内外和谐衔接。我们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自我封闭,要充分发挥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互补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获取知识的速度和广度,因此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和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培养其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我认为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通过名人名言激发阅读兴趣。

名言能起到激励作用,名人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平时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如高尔基、鲁迅、冰心等,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文学名著激发阅读兴趣。

人类文明几千年的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一批中外名著,这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很好的载体。

3.通过活动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如经常举办“读书心得征文评选”,选出佳作在校园橱窗中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等。

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如何选择优秀且适合自己的书籍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推荐。

1.课程参考书目类。

这类书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有直接的帮助,如各科学习指导书、学习方法指导书等。

2.科普读物类。

科普读物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可以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它们可以激起学生爱科学的兴趣,如《十万个为什么》《大自然探索》等等。

3.名人传记类。

这些读物可以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知识读物。

这类读物可以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实,如《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等。

5.经典名著类。

古今中外的名著佳作,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其文学修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能力并非一蹴而就的,除了阅读实践以外,还要靠阅读技巧的准确把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抓好教材范文的学习借鉴,从范文中获得阅读的方法技巧。朗读、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方法都必须有序地教给学生。学生可在阅读实践中自由选择、灵活运用。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读一篇课外文章,摘抄出所读文章的妙句、佳段,写出读后的收获、感想。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控制好自己的阅读时间,以免影响休息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进行课外阅读检查和评价。

有布置,就要有落实。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吸取书中的思想和知识营养,从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王斌.提高课外阅读实效的几种方法,.

浅谈培养高中学生英语的阅读能力论文

中国的传统教育,主要是背书教育,听话教育和应试教育三者的混合体,背书教育的功能是把本来活泼聪慧的孩子们教呆、教笨、教傻,教成不会动脑、不拘言笑的小木偶;听话教育的结果是,把原本禀赋各异渴望百花争艳的孩子们教成普遍缺乏独立意识、没有个性没有己见、遇事只会人云亦云从众随俗的庸碌之辈,至于应试教育,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只管考分,不管育人。对于培养现代有用人才而言,以考学生的背书功为主的考分,它的含金量实际上是很低的,有些甚至低的可怜!对于学校教育的这种状态,我们老师是有可作为的,但对老师的评价体制,使大多数老师急功近利,丢弃了完全可优化的教学教育。举个最浅显的例子:从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上开始,教材每单元就安排了“口语交际”和“回顾拓展”,初中课本上每单元都设置了语文实践活动,这本身就是给了学生一个真正的舞台,在一个个中心的指引下,让他们主动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展现个人的品味和魅力,体验成就感,从而获得更为积极的动力。而这一切,需要教师这个总导演来提纲输领。大多数教师认为这在考试中体现不出来,还不如多写写生字词,多背背优美段落有效呢。殊不知这就是每个教师所标榜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只读课内的书,不涉及课外知识、课外读物的话,只会让学生走入死胡同。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别是其阅读技术的水平造成的。阅读是一种能力,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阅读是一种技术,有些人可能不甚理解。要谈阅读,阅读的能力和阅读的技术,我们得首先让孩子喜欢阅读,才能求其次。

怎样才能让孩子有阅读的兴趣呢?

读书是一种生活享受,就如同看电视、玩游戏、做运动一样。除了工具类书籍外,一般作家写书,就如同导演拍电影、画家画画一样,是一种艺术创作,是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能从书中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中得到情绪上的宣泄。阅读是一种自我情感享受,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需求。

在孩子起初接触书,有读书的倾向时,这是最好的引导时期,只要是符合孩子年龄的故事书或者儿童文学,情节很跌宕起伏,孩子读的时候为了急于知道情节发展当然是会很快速地阅读了。读这样的书也是有好处的,不爱阅读的孩子因此会爱上阅读。如果总是读这样的书,就像总是吃快餐一样,肯定会出问题的,还需要读一些经典的适合年龄段的文学作品来放慢阅读的速度,读完了想一想,甚至再读一遍。还是快餐的比喻,传统的美食是令人回味的,而快餐不过是填饱肚子罢了。当他真正喜欢上阅读时,读两遍读三遍甚至更多都有可能,这时已经属于他的需要了,他要品味揣摩了,从中会潜移默化许多东西。对孩子阅读的要求切记不要功利的思想太严重,应该让他享受阅读的过程,总希望他阅读后能得到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希望对他的写作有帮助。但其实当你看到他阅读中得到那种快乐时,也会非常开心的。从没有听到过哪位作家希望读者看书地时候重点关注他是如何进行人物铺垫的,就像观众看电影,若只关注导演在哪里用了蒙太奇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否还有票房收入。对大多数孩子而言,阅读一旦变成了被动去学习写作技法,这和上语文课又有何区别呢?兴趣是一切学习之动力源泉,只要他有兴趣阅读,那么他读书的范围自然而然就会扩大,涉及的面也会越来越广,阅读的能力自然也会提升。当然,书海茫茫,要有导航员。

说到阅读能力,有两个最高境界令人羡慕:“一目十行”和“过目不忘”。《三国演义》记载,张松能过目不忘。

一个张松,几百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人。当然,这种记载,只能半信半疑。严格说来,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天才的。这样的境界,只能这样理解:有的人阅读速度高,而且记忆效果也非常好。当然,阅读经过有效的科学的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多数不爱阅读的中小学生不知道这一点,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多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啃,速度太慢,这样进行课外阅读,收获不大,不会使人产生阅读兴趣。这点,很多家长也没注意到,这是个失误。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扩展知识面,这时宜用快速阅读,用心过滤所读内容,即记忆其中的有用信息、重要信息,这样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了。如果是一些特殊的阅读,如修改作文,审阅试题,这时的阅读不能强求阅读的速度,最好是字斟句酌。如果阅读信息量大且密集的文章资料,如古文、试卷、科普知识等,有特殊记忆要求,阅读速度也不宜高。高速阅读只能用于阅读量大,但有效信息量小、信息密集度低的文章资料,如长篇小说,已度过的文章,一般性的新闻等等。

阅读的能力和技术除了以速度体现外,还表现在准确度上。这个要有意识地训练,而且有个过程。在训练时,也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信息过滤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只有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想结合,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外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成功,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阅读的快乐,使语文教学呈现健康与活力。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战略。利用遗传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具体采取了完善实验教学设施、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公平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水平。

万众创新”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和实施的战略举措,也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径。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联系生物技术专业各专业课程的重要节点。众所周知,遗传学和其他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一样,科学研究过程就是创新发展过程。因此,通过遗传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作为遗传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传学实验教学不仅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的过程,更是教师利用综合性、拓展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综合性、拓展性实验对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应该尽量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基本实验设施,利用学校设立的专项资金对实验室进行装修改造,配备遗传学实验教学所需的仪器设备,如普通光学显微镜、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等仪器、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另外,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将学院共享中心拥有的荧光显微镜、荧光定量pcr仪等大型仪器设备在管理人员协助下对本科教学开放。

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面临如下问题:实验课时有限,难以安排较多创新性实验;传统实验教学资料十分陈旧,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拓宽。一是支持教师在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学时,带领学生对实验所涉及的各种步骤进行优化调整,并利用研究数据确认可行性。由于试剂的配比、实验条件的设置等都会影响最终实验结果,因此这一优化调整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又可在实验过程中添加自主创新成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赋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二是合理开设拓展性、开放性实验,这对学生接触前沿科技动态、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拓展性、开放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只负责准备基本的实验试剂和仪器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将学生分小组后,让小组内成员相互配合,完成包括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调配所需试剂和仪器等实验流程,并要将最终实验结果做成展板进行评比。这种模拟真实科研的实验,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真精神。此外,教学资料是实验教学所需的基本工具。丰富的教学资料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由于遗传学是从细胞整体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遗传规律和机制,其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研究进展的快速性决定了让学生了解科研设计思路往往比掌握某个具体的实验技巧更为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经常向学生介绍遗传学的最新研究动态,帮助学生分析高水平遗传学研究论文的设计思路,了解遗传学研究中所涉及的与本科实验教学相关的实验技术与环节,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

3改革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1]。例如,师生面对面交流实验心得就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由于理论课时间和形式有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难免存在障碍,而实验教学则少有羁绊。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共同探讨实验方案,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2]。鉴于有些遗传学实验的复杂性,若仅凭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学生自觉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机教育app整合的丰富教学资源和强大的数据库,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实验教学的课外自主学习。这一举措既保障了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突出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4建立公平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考核中,由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的限制,导致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单一[3,4]。如何公平、有效、科学地评价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效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的成绩判定中除了对验证性实验的结果、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考核进行计分以外,还对综合性、开放性实验中实验设计的创新性与合理性、实验过程的规范性与正确性、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等环节也进行计分。上述做法不再以实验结果等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学生在遗传学实验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这样才能公平、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效果。

5结语。

为了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质量,从强化实验教学设施、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完善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对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其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提高遗传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相关措施,并在实验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更新,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创新创业”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当学生直接进行简单运算时,他们往往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但是把相同的计算放到文字比较多的应用题里边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知道究竟应该怎么列出计算公式并正确写出结果;还有的学生“逢应用题必错”,但是只要我给他读一遍题目,他们马上就能正确解答;还有一部分学生则不管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平时练习中,往往第一遍会做错很多题,但是经过仔细读题,竟能改对不少……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很多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较差,结果导致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以及数学题目的解题要求都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他们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和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阅读数学概念及定义,加强学生对教材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学具有明显的逻辑性、概括性等学科特点,专业术语较多且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接触一些新概念的过程中,普遍感觉难度较大,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仔细分析、详细解释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带着学生反复诵读这些比较拗口的专业术语,以帮助学生强化数学语言,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前文已经提到,数学具有明显的严谨性、抽象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数学的.阅读过程中必须多探究、勤思考,充分做到读和写的有效结合。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各方面发展都还不成熟,对于他们而言,做到这些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仔细理解每个数学概念的基本含义,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义等;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而不是机械地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比如,在学习“比例问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应用题:学校五、六年级的学生共有180人,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五年级和六年级各有多少人?”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将关键句“五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比是4∶5”换成不同的说法。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了,兴致盎然的开始积极思考、认真探索。这不,经过思考,马上就有同学想出了不同的说法:换成“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4/5”,“六年级学生相当于五年级学生的125%”,“五年级学生是六年级学生的0.8倍”,“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多1/4”等。让学生在独自思考中把一种数量关系“换句话讲”,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分析能力,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数学题目的本质特性,使学生进一步发散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三、总结。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充分重视阅读教学,才能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进行自主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