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汇总9篇)

时间:2023-10-04 04:03:58 作者:翰墨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汇总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一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绝密”“绝妙”“厄运”等词。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cai课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2、教学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使命,并理解伯诺德夫人藏绝密情报的绝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为祖国、为和平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体会他们的机智勇敢。

[课前交流]

一、了解战争。

1、交流:同学们,战争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你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交流: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吗?

3、小结: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破坏性最强、伤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武装战争。1940年5月,德国纳粹只用短短的三个星期就闪电般地占领了法国。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法国这块国土上。

三、了解法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1、面对着“国破山河碎”,面对着凶残的法西斯刽子手,法国人民把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转入地下。不管环境多么恐怖,道路多么遥远,斗争多么艰难,他们,都不曾放弃!在沦陷区,他们秘密传递情报,出其不意地打击强盗。不断遭受游击队打击的德国强盗,变本加厉地展开了血腥的镇压与杀戮,他们采用地毯式搜捕、严密排查情报人员;他们高喊着“宁可错杀一万也不漏过一个”的强盗论调,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鲜血,染红了法国的大地;枪声,遮掩了法国的天空……法国,笼罩着死一般的沉寂。但是,在这死寂的背后,不屈的暗流涌动着,就连一向柔弱的妇女和孩子,也带着满腔的仇恨投入了敌后的情报传递。他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用热血谱写了一曲曲震撼人心、大智大勇的壮歌!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引:有这样的一家三口,也参加了这样极度危险的工作。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户普通的法国家庭,聆听这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2、齐读课题,指点:这是发生在法国沦陷区的一个故事,气氛非常紧张,环境十分恐怖,读出这种感觉。

3、理解、读好:绝密情报。

(1)引:这一家三口是母亲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他们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藏好绝密情报。

(2)指点:这是非常机密、绝对不能被敌人发觉的情报,读好它!

(3)学生读词。

4、理解、读好:绝妙主意。

(1)交流:为了完成任务,更为了打击德国强盗,赶走侵略者,伯诺德夫人怎么保护这绝密情报?(要点:情报藏在小金属管内;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烛台摆在显眼的桌子上。)

(2)小结:最危险的地方往往可能最安全。这真是一个绝妙主意。

(3)引读:一起为这个主意拍案叫绝!……一起为这个主意暗暗喝彩!……

二、品读感悟保护蜡烛的重要。

2、速读课文。

3、反馈,读段,示段。

4、指导朗读。

(1)引:一旦秘密暴露,后果将不堪设想!你能将这可怕的后果读出来吗?

(2)学生自练。

(3)指读,点评。

a 这是伯诺德夫人暗暗着急的话,轻一点儿,慢一点儿,千万别让敌人察觉!再读一读!

b 这关系着一家三口活生生的三条人命哪,后果严重!你来!

c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所有情报员的安危,后果相当严重!请你来!

d 这极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战局!一起读!

5、小结:是啊,半截蜡烛中藏着的秘密一旦暴露,整个情报站会遭到彻底破坏,就连法国战局都极有可能受到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太紧张了!这里不是战场,但比战场更严峻!

三、一读,整体把握一家三口与敌人周旋的方法。

1、引:偏偏有那么一天夜晚,屋子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并顺手点燃了蜡烛。烛焰摇曳,母子三人的心一下子就被揪紧了,保护这半截蜡烛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在危急关头,三人分别想出了不同的办法。读读文章3-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保护蜡烛的方法。

2、学生读文,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3、反馈,相机板书:献灯灭蜡烛;搬柴移蜡烛;请求带蜡烛。

5、学生自由练说,反馈评点。

(1)比较简洁了,但还不够精炼!

(2)能将复杂的故事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将长文读短了,你真会读书!

四、二读,自主体悟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

1、引: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母子三人还能想出巧妙的办法,保护蜡烛,保护情报,你觉得他们怎么样?(机智勇敢)

2、自主阅读: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体会到的?认真读读文章,自己圈圈划划。如果有疑惑,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有精彩的发现,也可以放声读一读课文。

五、以读为主,品悟伯诺德夫人的殷勤安排。

2、交流反馈。

预设一:“急忙”——为了抢时间,为了保护孩子,多么勇敢,多么机智!

a 还不够快!两个孩子苍白的脸色可千万不能让德国强盗发现!

b 真快!确实要抓紧时间,别让德军看出两个孩子苍白的脸。一定要让蜡烛早一点儿熄灭,哪怕只是一秒!多冷静呀!)

预设二:“轻轻”——急而不慌,镇定自若!多么勇敢!

a 真轻呀!就连狡猾的敌人也根本没有察觉!

b 还不够轻!德国强盗可是非常狡猾的,一丝丝的异常都会引起他们的怀疑!)

预设三:“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a 你读出了一位表面殷勤巴结德国强盗的家庭妇女,强盗被麻痹了,根本不会有任何觉察!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伯诺德夫人说的话。

b 还不够殷勤,不够友好,千万别让德军起疑心。

c 听出来了,你确实是非常佩服这位机智勇敢的母亲!

(3)齐读:让我们把对伯诺德夫人的崇敬送入句子,读一读!

六、读议结合,品悟杰克的主动服务。

2、示段,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生朗读,点评体会。

(1)听出来了,面对如此凶暴的德国强盗,杰克还能如此从容、冷静,确实是了不起的小英雄!

(2)杰克心急如焚,为什么还会“慢慢地站起来”?是呀,杰克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否则,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也会招来灭顶之灾。你也能读好吗?试一试!

4、齐读:多令人感动!带着这种感动,一起读!

5、一唱三叹,品悟环境的危急。

(1)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蜡烛越来越短,烛光越来越微弱,暗示着秘密就要暴露,一家三口的生命已越来越危险,情况紧急!)(这还暗示着情报站就要遭到彻底破坏,所有情报员的安危就在这一刹那间,情况万分危急!)

(2)小结交流:是呀,此时此刻,不仅仅是蜡烛越来越短,而是情报站越来越危险,所有情报员的生命将越来越危急!你最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十万火急、危在旦夕……)

(3)回旋朗读。

a 多可怕呀!你来读!

b 定时炸弹已经进入倒计时,我们似乎听到了那扣人心弦的滴答作响,你来读!

c 伯诺德夫人的心已提到了嗓子眼上,你来读!

d 呼吸都紧张了,空气都凝固了,一起来!

七、潜心会文,探究杰奎琳的巧妙请求。

1、引: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也如释重负。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呢?她的请求巧妙在哪儿呢?请你认真读读这段,学着刚才的样子,抓一抓杰奎琳说的话,做的事,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思考,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她的请求巧妙。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反馈。

(1)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这微弱的光可有可无,拿走蜡烛就很自然,请求拿走蜡烛的时机是多么巧妙呀!(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真会读书!)

(2)杰奎琳先向司令官(三个强盗中权利最大的)请求,再一一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后再上楼,以免节外生枝,真巧妙!(对象巧妙)

(3)杰奎琳说了短短的23个字,虽然简短,但说清了要蜡烛的原因:因为天晚要睡觉,因为天黑要蜡烛,要求合情合理,怎么能拒绝呢?方法真巧妙!

(4)杰奎琳带着商量的口吻“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向德军司令官娇声请求,表达多巧妙呀!怎样才是“娇声请求”?(娇滴滴的,娇弱的,惹人怜爱的……)指名朗读。

4、引导:同学们,杰奎琳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她心里绝不是这样想的。一家三口的心里都极度痛恨德国强盗,但为了保护蜡烛中的秘密,为了带走蜡烛,他们只能殷勤巴结,主动服务,只能违心地与强盗道过晚安。这是忍辱负重!

5、齐读杰奎琳的表现。

6、引导:说来也巧,司令官正好有一位与杰奎琳差不多大的小女儿;更巧的是,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有惊无险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家三口保护蜡烛时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八、总结升华。

2、交流: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向往自由、向往幸福,正义的力量。

3、回读一家三口与德军的对话。

(1)引:同学们,我们从一家三口的语言、动作感受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这就是他们与德军周旋时说的话。暂且让老师先当回英雄,读这一家三口的话,你们呢,暂时委屈一下,读德军的话。

(2)师生分角色朗读。

(3)交流:你们觉得,德军是怎样的人?(凶恶,像野兽……)

(4)介绍:老师并不完全这样认为。德军少校说的这句话,老师反复地读了好多遍,读着读着,就总觉得他虽然身处异国,征战沙场,但也在思念着家乡,想念着亲人。他多希望能早日回家看看那娇小可爱的孩子呀!多希望这可怕的战争能早日结束!他仿佛在说:战争,不是军人的错!

(5)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组对话。男生读军人,女生读一家三口的话。

4、小结:其实,这只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争取民族解放,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民,经历了无数个这样的惊心动魄,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生命乐章。在我国反抗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小英雄,放牛娃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他们也一样留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一样活在我们的心中。所以,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智慧、勇敢、忠诚的母子三人誓死保护的秘密;让我们用全部的身心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法国救亡运动中的一线生机;让我们用滚烫的鲜血牢牢地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它是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最强音!

九、延伸拓展。

1、认真读课文中关于一家三口表现的语句,把剧本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提示填写完整,课后与同学合作表演。

(1)引:这个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故事已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心中,相信你一定很想演一演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老师已经把这个故事根据独幕剧的形式改编成剧本了,不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提示语没有填写完整。请你认真读课文中关于一家三口表现的语句,把剧本中的语言、神态、动作提示填写完整。

(2)学生读文填写,交流反馈。

(3)课后与同学合作表演。

2、搜集反法西斯战争中小英雄的故事,准备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伯诺德夫人   “殷勤”献灯灭蜡烛

周旋     杰克         “主动”搬柴移蜡烛     大智大勇

杰奎琳       “巧妙”请求带蜡烛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二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这半截蜡烛特殊在什么地方,要求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绝密”“绝妙”。

2.伯诺德夫人这个“绝妙”的方法是否就万无一失呢?如果半截蜡烛保不住,结果会如何呢?读第3自然段。

3.投影出示:“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讨论:如果蜡烛出现意外,一家三口人可能会怎么做?(多元解答)

设计意图:阅读要善于取舍,先昭示后果的严重性,便于学生理解后面一家三口为什么要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蜡烛,促使学生尽快“入境”。

4.感知伯诺德夫人。

(1)(投影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你从伯诺德夫人的言行中感悟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感悟到的。

(2)圈出伯诺德夫人说的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应该强调哪个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3)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此举意在使学生读出内心真实的感受,让朗读体现出个性。

(5)句子比较:“一场危机过去了。”能否用这句话替代课文中的原句,为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通过感悟,更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从而感受文字运用的恰当、精准。

5.感知大儿子杰克。

(3)杰克端走蜡烛的理由已经被否决,他还需要不需要搬回木柴生火,为什么?(引发争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并交流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手段,能让人人动口、动手、动脑表达真情实感。抛出一个争辩的话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争辩中擦出火花,改变阅读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局面。

6.感知小女儿杰奎琳。

(2)难道一家三口就这样坐以待毙吗?请快速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句式,使学生感受到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从而体悟语言的奇妙,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1.是什么支撑着一家三口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

2.在这场生死斗争中,一家三口是那么机智和勇敢,但这种勇敢机智又各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物,模仿中央电视台“2008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为他颁发“勇敢机智奖”,并请你写一段“颁奖词”。

设计意图:阅读必须“读进去,走出来”,就是要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写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苏教版小语教材提供了“长线结合”和“短线结合”的两种方式。课堂教学中亦可采用“短线结合”。

半截蜡烛

母 亲 智慧 沉着

二战期间 大儿子 从容 懂事

小女儿 机智 镇定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三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小心翼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1,理解课文,感悟伯诺德一家的勇敢机智;

2,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一、 导入揭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建议概括时用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桌互说,指名说。

2,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3,交流分法及理由。

三、 学习第一部分——藏秘密

1,课文为什么以“半截蜡烛”为题?(预设: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半截蜡烛很重要。)渗透可以以重要事物或主要线索为文章取标题。

2,请画出表示半截蜡烛很重要的句子。

3,交流

从哪些词语读出重要?有感情朗读。

(2)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3)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从哪个词体会到蜡烛重要?“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造句。

四、 学习第二部分——护秘密

1,你猜,金属管理可能藏着什么秘密?

4,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伯诺德一家与敌人展开了周旋,他们是怎么与敌人周旋的?读课文第二部分。

5,总的交流三人计策(换油灯、搬柴、上楼)

6,细读第二部分,思考你最佩服谁?交流,谈三人的聪明之处。

重点(1)杰奎琳 沉着冷静 (动作、神情的掩饰、语言上的恭维、降低防线)

(2)伯诺德夫人 不动声色 (读伯诺德夫人的话)

(3)杰克 若无其事

7,分角色朗读三人的语言,关注括号里的动作、神态。

五、 小练笔

2,写颁奖词

4,交流

六、 了解剧本特点

1,浏览课文,思考剧本与一般文章有什么不同?

2,交流小结

(1)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2) 以对话推进情节发展

(3) 以对话为主,同时写出当时环境,人物的神态及动作。

七、作业:准备表演《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一、设境引入,激发情趣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练说:(藏有绝密情报的、关系伯诺德夫人一家生命的……)

2、小结过渡: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关系法国的命运,正是因为这样,一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紧张的夜晚。

二、初步感受课文。

1、你喜欢读这个故事吗?为什么?(扣人心弦、惊心动魄)

2、如果你当导演拍这个故事,镜头最多的是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师小结: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的意图是一致的,想一想是什么?(渲染紧张的气氛)

交流板书:点燃蜡烛重新点燃夺回蜡烛

4、故事就是这样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在故事中伯诺德一家三口又是怎样化解危机的?

三、精读重点段落

1.自读课文3-7节,划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读读想想,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简要写写感想。

2.学生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一个人物)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深入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从“急忙”你看出什么?她担心什么?(情报暴露、孩子的命运、国家的命运)

你觉得伯诺德夫人怎样?(机智)

指导朗读。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指名朗读。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1)大儿子杰克的表现

出示: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从“慢慢地”你体会到什么?指名朗读。板书:端起烛台

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蜡烛已被夺回,搬木柴已经没有必要,他为什么还要搬?体会“从容”。

师述: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事比等待死亡更可怕的,而这个小男孩却在镇定地等待着。

指导朗读:“在斗争的最后时刻……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小女儿杰奎琳的表现

指名分角色朗读第六、七自然段。

评价朗读。

这个小女孩给你怎样的印象?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读出杰奎琳的机智勇敢。

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的心情怎样?(如释重负)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回顾,延伸拓展

1、看板书,总结课文。补充板书:挺身而出千钧一发

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的胜利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机智、勇敢、镇定,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

3、再读第一自然段,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爱国)

五、小组合作编课本剧来演一演。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五

1、出示蜡烛图片:认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交流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蔽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情况真是——(积累词语)

4、为了保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4、自由组合演演。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敏、勇敢,学习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回答。

2、老师总结:

二、指导细读课文重点段

1、听课文录音。(第2、3、4段)

2、听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啊?

板书:

点燃 重燃 夺回

吹熄 端起 端起

3、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词句。

4、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三、引导品读课文重点段

1、根据学生的汇报,品读第一回合的重点语句。

出示文字: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指导朗读。(老师导读)。

她当时会怎么想呢?

从“急忙”“轻轻”两个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多么镇定机敏的伯诺德夫人!

2、妈妈临危不乱,儿子怎么样?请你说说自己通过那些词语体会出来的?

动作:_____________

语言:_____________

神情:_____________

5、在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怎么做的?

“娇声”是怎么说?你猜她是怎么想的呢?她为什么对少校说呢?

指导朗读杰奎琳的话。

她的办法成功没有?齐读课文相关语句。

6、总结:

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危机时刻,伯诺德一家人靠的是什么夺取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他们这样做的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支撑,谁知道是什么情感吗?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段找找。

(热爱祖国)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2、3、4段

五、小组合作

酝酿任务动作,练习语言,把握人物心理,表演课本剧。

六、作业

回家把课文讲给家长听,注意添加人物的心理活动。

12、半截蜡烛

点燃 重燃 夺回

吹熄 端起 端起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七

教学目标:

1、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主线引导,点线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聊天谈话,蓄势。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 默读课文学习。

2) 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八

《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册自读课文第三篇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厄运”、“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些教学目标是在课堂中综合渗透完成的。]

从不脱离教材本身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围绕课后练习题,确定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计划一课时完成

小黑板

1.教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

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与敌人的周旋以学生的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还是通过学生找出表现任务机智和勇敢的关键词来体会心理活动。圈画出动作、神情、语言的有关语句。通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加深感受。

1、小节全文: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说话练习:老师手里的勋章要奖给谁?

2、改编故事:

将改编的故事写下来。

半截蜡烛教案及板书篇九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