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方程说课稿(优秀19篇)

时间:2024-01-20 01:57:14 作者:HT书生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要求进行定制。这些教案模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能为您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小学数学四年级《简易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简易方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测量熊猫的食量的情境,在探究中引出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借助天平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的概念,灵活列出等式方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分析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与他人沟通、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是:掌握方程的概念和理解方程的意义。

难点为:根据具体情境列方程。

五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有所增强,逻辑思维开始萌发但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但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转化划归的思想比较弱,可能难于理解方程的意义,因此我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设置天平左右相等的情境、运用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由来,突破重难点,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本课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之以创设情境、讲练结合、类比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此外,我还将借助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动中思、做中悟的乐趣。

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科学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结合本课内容,我将学法主要确定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自主、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合作交流也可以培养学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精神。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思维能力,更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会问、会想和会用。

教学过程(何处突破重难点)。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创设理念,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构建我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良好的导入可以激发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迫切求知状态。本课我会采用谈话法和视频导入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大熊猫的生活场景并提出“需要每次给大熊猫喂食多少g的实物呢?你能否帮助饲养员正确地给大熊猫喂食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又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教师提供天平教具,师生共同用天平秤一秤的方式,验证空碗的重量20g,接下来测量一碗米的重量,如果在天平右边放50g的砝码,天平偏向左边;如果天平右边放100g的砝码,天平则偏向右边;如果天平右边放70g的砝码,天平平衡了。师生在共同操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天平从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天平平衡即左右质量相等的特性。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并请小组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组给予补充,并请学生说明列式子的依据。

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收集学生典型的答案,通过投影仪展示到大屏幕上,根据学生提出写出的这些式子,20+x=7020+x小于10020+x大于50,进一步向学生发问:你能给这些式子分类吗?进而将等式提炼出来。本节课的重点也突显出来了,通过此过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分类的方法,有助于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

【深入探究,归纳升华】。

向学生出示一组ppt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左右两边的等量关系,让后用x和数字分别表示出左右两边列出等式。(难点就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引导学生分独立思考然后归纳,试着跟同桌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这些等式有哪些共同特征?根据学生回答紧接着提取出方程的概念(板书: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为了加深学生的反向思维,我会向学生提出,等式与方程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呢?进而引导学生区分等式与方程。

【自主操作,巩固新知】。

【小结】。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会提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进而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补充完善本节课。

【布置作业】。

为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消化知识的能力,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开放性的家庭作业:将你今天所学的内容写成一篇简短的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易于学生学习。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说课稿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2、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3、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我设计了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开始,我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平,天平是平衡的,再引导学生看屏幕进行演示:在天平的左边放上两个50克的物体,天平不平衡了。在天平的右边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又平衡了,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50+50=100,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我把天平的左边换掉一个重x克的物体,天平发生了倾斜,说明天平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不相等,引导学生用算式50+x100来表示,及时说明这是一个不等式,表示左边的重量大于右边。这时在往右盘增加砝码100克,天平又向右倾斜了,引导学生列出不等式:50+x200。根据两个不等式的关系把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平又出现平衡了,学生观察后得出:50+x=150。同学们在思考交流中明白: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平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通过天平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平衡与不平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方程的概念(像50+x=150、2x=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例3说课稿

1、含有未知数的算式叫做方程。()。

2、5x表示5个x相乘。()。

3、有三个连续自然数,如果中间一个是a,那么另外两个分别是a+1和a-1。()。

4、一个三角形,底a缩小5倍,高h扩大5倍,面积就缩小10倍。()。

解下列方程。

3.5x=1402x+5=4015x+6x=168。

5x+1.5=4.513.7—x=5.294.2×3—3x=5.1(写出检验过程)。

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1)、一个数的5倍加上3.2,和是38.2,求这个数。(2)、3.4比x的3倍少5.6,求x。

列方程解应用题。

运。还要运几次才能运完?

2、一块梯形田的面积是90平方米,上底是7米,下底是11米,它的高是几米?

划,这9天中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个?

九年级数学《一元二次方程》评课稿

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最终是要落实到它的应用上。本节课通过学习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解决两类问题:面积问题及增长率问题,使学生体验“知识来自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史老师围绕这一知识应用开展课堂教学。现就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如下: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学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学会寻找增长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了解数学源于生活,从数学的无穷奥秘,感受生活的丰富多采。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目标比较全面、具体、适宜,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确定,并且知识目标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同时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史老师对这一节课的知识教授比较准确科学,教师在教材处理上做了一些文章,从课前学习配备一定量的复习练习,回忆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通过模仿练习,提升学习的量,并在教法选择上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

(一)看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

因此史老师在教学思路设计上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并设计合作与探究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比较好。

(二)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1、从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看,本节课前面时间安排多,内容多,后面时间少,内容密度大,讲与练时间搭配还不够合理,讲地多,练得少。

2、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看,占用时间过多,学生活动时间不够多。

3、从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看,学生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集体活动过多,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时间不够。

4、从优差生活动时间看,学生情况我们不是很熟悉,难以判断。

5、从非教学时间看,史老师控制较好,基本没有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的现象。

什么是教学方法?它包括教师“教学活动方式,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统一。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模式,设计思路较好,具体实施时仍旧感觉到传统教法占优。

现代化教学呼唤现代化手段。“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单一教学手段应该成为历史。本节课适当运用了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1、看板书。

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因书写地方少,体现不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2、看教态。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交融。这一方面对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加强。

3、看语言。

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史老师语言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有启发性。教学语言的语调高低适宜,快慢适度,富于变化。

4、看教法。

史老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议、微机等比较熟练。

课堂效果评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三是有效利用45分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应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数学《认识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这也为下一节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明确它的形式特征,还有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转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确定,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互相转化。

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说教法。

我班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但在解题能力特别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欠缺。本节课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有一定要求,特别是用分类讨论思想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需要老师逐渐的引导。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同时还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增强动感和直观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由学会变为会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探究知识,逐步掌握自主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

五年级数学方程意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5号选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53-54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学情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与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学情与教材分析。

(一)学情教材分析。

虽然这是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五年级学生从没有接触过。但是,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和一定的代数知识(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对于儿童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用“子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性学习。

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为学生下一步学习“解方程”和“解稍复杂的方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和等式两个概念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操作、观察、讨论、分析中探究学习;

2、让学生构建概念数学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游戏中乐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会知识探索过程中,合作交流的乐趣。

三、重难点与教法学法。

(一)教学重难点。

弄清等式和方程两个概念的关系,

会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并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并且现在我们也倡导趣味概念数学。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发、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而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探索、揭示概念、理解概念、辨析概念、应用概念的学习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篇、实验探究篇、揭示概念篇、深化应用篇和归纳总结篇五部分构成。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新课,所用的教具就是天枰,那么同学们可不可告诉我你对天枰的了解?

天枰由天枰称和砝码构成,当放在两边托盘的物体质量相等时,天枰就会平衡。也就是:左侧托盘放入两个50克砝码,右侧托盘放入一个100克砝码,此时天枰平衡。即为:50+50=100(引出等式)那么根据这一原理,我们来学习新课。

(二)实验观察,得概念。

首先我在左面托盘放入一个空杯子,让同学们实验看看在右面托盘放入多少克砝码,天枰才会平衡。通过观察实验,同学们发现放入100克砝码,天枰刚好平衡,由此得出:一个杯子重100克。

放入三个100克砝码则会重于左侧,即为:100+x300(不等式);

直到放入两个100克砝码和一个50克砝码,同学们发现天枰终于平衡了,即为:100+x=250(这个叫什么)。

那么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他起来一个新名字,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对,方程。

(三)深入理解概念。

知晓了方程的概念,大家可不可以从其概念里,抓一下关键词,看看,你要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观察发现方程要具备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未知数(未知数不一定用x表示。(2)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就要有=)。

(四)pk游戏深化概念。

让孩子们办蹲着,老师随即出卡片,判断是否为方程,是的蹲下,不是的站直了!如果不是方程,接着再判断原因,左手为缺少未知数,右手为不是等式。

引出特记方程x=0,x+y=z,s=a*b判断是否为方程!!

(五)深入拓展,辨别概念。

方程的概念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例如:3x+5=17。等式,含有等号的式子。大家举例子,例如:1+1=2,100+x=250。并且将你所举的例子里的方程挑出来。

那么,经过判断大家可以发现,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六)用方程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小红买了5支铅笔,共花去9元,已知每支铅笔x元。

一头大象重5.1吨,一头黄牛重x吨,这头黄牛比大象轻4.75吨。

(七)板书总结。

七年级数学分式方程评课稿

数学是我们的基础学科,平时在生活中也应用广泛。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七年级数学分式方程评课稿,希望对您有帮助。

《分式方程》是七下内容,李老师精心设计了知识的呈现过程,创设情景,以旧引新,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尝试,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得到了有效体现。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 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强调解题的步骤, 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 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

设计学习问题步步深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问题面前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参与讨论的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语言亲切,富有激励性,思路清晰,铺陈有序,娓娓道来,把握课堂节奏的能力强,坡度设置较好,适合学生接受能力。

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李老师由生活中的实际“顺流、逆流”引出了数学分式方程,然后寻求方法,最后拓展解决复杂的分式方程。整个课堂幽默、风趣,很有亲和力,但也不乏知识性、系统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了学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真正体现了“轻负荷、高质量”的办学理念!

感觉到李老师在关注学生主体性,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发生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上值得我学习。体现在:

1、引入新课由已学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由问题列出的`有字母的方程,提出分式方程的概念,对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打下铺垫。

2、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类比数字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发现分式方程解法,步骤,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的过程。

3、组织学生讨论增根的原因,使学生重视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能准确把握教材和学情,由实际问题自然引出分式方程定义,由解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启发总结出分式方程的解法,课堂安排严谨有序,教师点拨及时到位,特别是在渗透数学思想和指导学法方面值得学习。

符合数学新课标理念;选材上认真细致,精益求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者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渗透;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方法得当,把握了课堂节奏,问题层层深入,难点各个击破;概念引入得比较清晰,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调解题的步骤,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内容扩展适中,调动有方有度有章法,语言精练清晰;尊重学生认知过程和个性的差异性;老师精神状态好,充满激情,语言幽默,有较强的感召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方向上逐步走进问题的核心,发现探究过程清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脉络关系,对知识具有整体的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表现的比较强烈,学生有较多的交往互动,学习状态积极活跃。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好。教师如果能国家权力大胆地让学生来自主探究,那样可能会更好。

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二课时加减消元法。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安排在学生已经学过整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之后,它是学习三元一次方程组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以后学习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等知识以及物理、化学中的运算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消元法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消元的方法---加减消元,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材的编写目的是通过加减来达到消元的目的,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过程,体会代数的一些特点和优越性;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学习,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2、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基本思想,体会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让学生体会消元思想的应用,经过引导、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理解根据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感受加减消元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3、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消元法的技巧,把二元转化为一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自学中,通常能掌握表面知识,如具体的一个问题的解题过程,但学生在数学解题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参差不齐,这也导至在学习中,特别是在自学中有的动力不够,有的更是缺乏探索精神,而在总结归纳中又缺乏合作的学习态度。在自学中能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但又还探索不出为什么有什么联系。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导学提纲自主互动学习,根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升华。

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积分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下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导学提纲,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学评课稿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最优问题,即如何从多种策略中选择一种最优策略。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以及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处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所缺乏的,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在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最优问题的方法,所以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反复斟酌设置问题的难度,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定提问的时间点和提问的方式,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安排学生自行预习。

课堂的引入是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小红一家三口外出旅游,现有两家旅行社,收费标准分别为:甲旅行社:大人全价,小孩半价;乙旅行社:大人小孩,一律8折。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问: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是100元,应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算?因为题目中出现的都是具体的数字,所以学生稍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将基本价是100元这个条件去掉,重新让学生思考,因为有了之前的问题作为铺垫,所以学生仍然能顺利解决该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最优方案问题有一种直观的认识,即从几种方案中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

在此基础上给出难度更大的例题,结合移动收费的背景理解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最优方案可能会变化,在这个例题中给出了三个小问题:一个月内本地通话200分钟,选哪种套餐划算?若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x分钟,按两种套餐各需交费多少元呢?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多少分钟时,按两种套餐交费一样多? 此时交费多少?问题层层递进,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最优方案问题的方法,即找出两种方案一样时所对应的条件,以此分出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难度逐层递进,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和方式还需要考证,避免流于形式化,应合理分配。

2、对于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课前准备不够。

3、在学生做练习时未能走下去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4、多媒体的应用与板书的结合不够娴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5、在讲解最佳方案的分类讨论时不够严密,忽略了细节的处理,导致后来要重新回过来讲解该知识点,影响了课堂的节奏。

6、板书还不够规范,教师基本功要勤练不懈。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解方程(一)”,是在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体验迁移、分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础训练,激趣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1、那我们学习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2、学生自学教材67~68页例1、例2、例3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学完后记录疑问。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样列方程?

x+3=9。

2、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课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质分析的图示。

学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论,并通过讨论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点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老师归纳:解方程实质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骤的规范书写。

4、认识、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验算方程的解。

5、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3的内容,并相互检验对方的结果。

老师再次强调要注意解方程和验证步骤的规范书写。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课本67~68“做一做”。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随堂练习册36页《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题。

(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五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五第4题。

数学方程评课稿

听了刘xx老师《方程》视频课,收益良多,感触颇深。这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刘老师这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开始刘老师直奔主题,让学生谈一谈对方程有什么问题,实际实在摸底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接着展示天平,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联系了生活实际,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特征(左右两边相等)。

教师出示情境图,然后让学生用数学算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关系?学生陆续写出了等式,也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些都为教学方程的意义提供了鲜明的感知材料。刘老师在这时及时指出方程的定义:像x+50=100、2=5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让学生理解x+50=100、2=500的共同特点是“含有未知数”,而且也是“等式”。在学生对方程含义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让学生做几道判断题,通过这样的提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与方程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本节课上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让学生体验到方程建立的过程;通过老师给出实物图让学生编写方程、再互相交流,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协调发展,极大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方程,建立方程概念。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在概念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编写方程的要点,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自主编方程,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总之,为了使学生获取 “ 方程的意义 ”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数学方程评课稿

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创造情境引入本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下面就这堂课谈谈我的感受。

1、本堂课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领会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最优化思想”,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善于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灵活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一题多变,一题多解,采用了多种形式,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复习课,把学生推到前台去,老师做学生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也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为教学行为。

4、板书设计,条理清晰,布局合理,体现整节课的主要内容。

5、课堂内容环环相扣,教法灵活多样,有个别提问、学生板演、一位学生口述,一位学生实验等,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欧老师的这堂复习课时刻围绕着县“目标教学”的理念,讲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当然,课堂总会有那么点瑕疵,欧老师的这堂课在以下两方面还需要研讨:

1、把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练习做题的时间较少,思考不够充分。

2、欧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了疏通知识点,只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发散思维,知识迁移不够。

数学方程评课稿

前几天到某校去听课,上课的内容是期末考试总复习,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根据教师的介绍,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平时成绩介于及格线之内。

很可惜的是,一堂课下来,该老师一共上了10多道例题,包括6个解方程、8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问题。根据课堂观察记录,在课堂后面的24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该教师完成了8道应用题的教学,平均每道应用题的教学时间不到3分钟的时间。在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大约在一分半钟左右的时候,该教师便问学生完成的情况如何了?那时有约10位左右的学生举起了手,余下的学生仍在默默的书写着,但该老师便开始展示解答过程,并简单的作了一些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该教师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解所列出来的方程的身上,这让我们听课的教师都有不太舒服的感觉。

课后,我忍不起回忆起自己日常观察到的复习课与试卷讲评课的课堂,不少的任课老师或多或少都把精力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身上,就算是能注意到应让学生先练习后讲评,也都局限于要完成自己课前的预设内容,这样,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了。

其实,对于复习课,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些内容与方法都是学生在新课学习时已经学习过了,复习课的根本任务之一在于,对于哪些已能掌握好的学生来说,关键在于他们能否灵活熟练运用所学习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在运用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模型与数学方法的理解。而对于哪些仍没能很好理解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在于要使他们经历复习之后,能强化双基,明晰知识与方法。无论对于那种类型的学生,对于复习阶段的教学来说,最根本的都在于落实,这需要我们开展分层教学,分步推进,分层落实。

因此,在复习阶段的教学里,不管是教学还是复习问题的呈现,都不应同步进行,也不应统一要求。例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复习课,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其包括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整体思想与方程思想。对于此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已有所了解,所以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直接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按要求来解方程,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方程解法的理解,熟练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过程、公式的运用、因式分解法等。而且,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此环节不仅仅要强调方法的熟练运用及运算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选择及计算的速度训练。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应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应用题的复习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信息的提取、加工与选择的能力培养、运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是能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去强化的,也不是通过把问题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套用数学模型而形成的,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交流的空间,给学生对问题进行思维加工的机会。只能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生的能力发展才是主动的,教学才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事。

当然,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容量知识与方法的复习,这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这不能作为我们教师代替学生复习的借口,更不能作为牵着学生走的借口。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复习前要充分了解学生,通过调查或检测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那些已学习过的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精选一些有针对性与典型性的复习练习题,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按教师自己想当然的思路来进行。

课堂上,在要求学生完成练习题时,我认为不仅仅要关注个体学生是否能正确顺利完成,同时要关注学生完成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对解答过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这些都需要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与小组交流活动,都需要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的落实情况。

事实上,不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学习都应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作用是主导性的,而不是代替性的,这无论对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学习的情感,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过程中,落实都是教师教学的关键。

四年级数学《认识方程》说课稿

1、比m的2倍少b的`数是()。

2、四(2)班女生有a人,男生有b人,平均分成6组,每组有()人。

3、郭强家养了n只鸭,养鸡的只数比鸭的3倍少5只,养鸡和鸭共()只。

4、食堂计划每月烧煤a吨,实际每月节约了b吨,实际一年烧煤()吨。

5、学校买来m本练习本,发给a个班,每班b本,还剩()本。

6、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a,那么它的面积是()。

7、a与b的和的一半()。

8、小红买了2枝钢笔,每枝x元,付出20元,那么20-2x表示()。

9、1千克苹果的价钱是b元,那么10元可以买()千克苹果。

《解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方程(一)"。本节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解方程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解方程是代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元一次方程有许多直接的应用,最主要的,解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其它方程和方程组的“基石”。解各种方程和方程组,通过降次、消元等方法,最后都归纳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的内容是等式的有关概念,等式的性质以及方程的有关概念;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以及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解方程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本章的学习重点在于使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否正确的解方程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从以上两点不难看出它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很重要的。

3、接下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大纲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是:。

(1)熟悉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能力目标是: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是: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由于合并同类项学生已非常熟悉,系数化成一实际是利用等式的性质,而移项是新事物又是解方程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移项法则及其应用。由于本阶段的学生往往注意不到项的符号及移向后的符号,很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移项的同时要变号。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你今年几岁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等式性质并且能利用等式性质熟练的解方程,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真是一举三得。进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在移项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的内容。然后交流各自所发现的规律及用语言表书的过程,这样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由于在移项时,学生常犯一些错误,如移项忘记变号,因此在例题的处理上我采取用两种方法解例1、例2,并将两者加以对照,进而使学生加深对移项法则的理解且自觉改正错误。然后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四年级数学《认识方程》说课稿

1、四年级有x人,三年级比四年级少15人,三年级有人。

2、长方形的长30米,宽米,面积是600o。宽是()。

3、大货车每次运货n吨,运了6次,共运货()吨。

4、50减去5,再加4,得61。()。

5、16盒牛奶共花了y元,平均每盒牛奶()元。

6、一辆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8人上车,车上还剩15人,车上原有人。()。

7、x的6倍减去2x等于64。()。

8、长方形的周长c=;正方形的周长c=。

9、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认识方程》说课稿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法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选自苏教版数学必修二,其主要内容是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们将迈出探究解析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这为后续学习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直观感知能力,也具备一次函数和直线的斜率等知识储备,但还没有尝试过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同时分析论证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可能会比较困难。

二、教学方法: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积极主动、勇于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是本节主要课采用“设问—探索—归纳—定论”的探究式教学,结合分组讨论的环节,营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乐学课堂。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体会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培养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激发努力思考、获得新知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首次学习直线方程的表示方法,因此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设置为教学重点。

同时,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超出了学生对代数和几何知识的原有认知水平,因此教学难点便设定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的推导。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再来详细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以旧带新,设问激疑:

第一个环节是以旧带新,设问激疑。在回顾之前学习的直线的斜率知识后,我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条直线的斜率及直线上一个点的坐标能否确定直线方程?通过这一问题,激发起学们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2、探究问题,获得新知:

图中定点的坐标是什么?

如何用已知的斜率和坐标来表示直线?

这一过程中,通过问题链来引导学生用已知点的坐标表示直线斜率,再将所得的关系式转化为直线方程,完成对直线点斜式方程的推导。类比相同方法也完成对直线斜截式方程的推导,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分组讨论,内化提高:

是否所有的直线都具有点斜式方程?

通过分组讨论的环节,培养了学生们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了情感与态度的教学!

解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解方程(一)”,是在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知识与技能:

(1)。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迁移、分析、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方程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解方程的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同桌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基础训练,激趣导入。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准目标,指导自学。

1、那我们学习解方程就要充分利用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解方程(一)。

2、学生自学教材67~68页例1、例2、例3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学完后记录疑问。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1、出示课件例1,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怎样列方程?

x+3=9。

2、如何解这个方程呢?课件出示利用等式的性质分析的图示。

学生观察图画,同桌交流自己的观察结论,并通过讨论明确解方程的方法。

x+3=9。

解:x+3-3=9-3。

x=6。

3、点名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老师归纳:解方程实质就是把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要注意解方程步骤的规范书写。

4、认识、区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验算方程的解。

5、学生独立完成例2、例3的内容,并相互检验对方的结果。

老师再次强调要注意解方程和验证步骤的规范书写。

(四)变式训练,反馈调节。

课本67~68“做一做”。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分层测试,效果回授。

随堂练习册36页《解方程(一)》第一、二、四、五大题。

(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练习十五第1题。

2、课本练习十五第4题。

数学方程评课稿

听了潘xx老师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一课,给我启发很多,他的课风趣幽默,自然流畅,结构严密,给听课的人一种享受,在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及教法,一堂好课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1、 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首先,他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很快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因为是应用题的讲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也觉得很没意思,但潘老师把题目改成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的话题,譬如说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赛,去看姚明比赛,问2008北京奥运会拿了几枚金牌?2012的伦敦奥运会拿了几枚金牌?大部分同学回答都不知道,于是潘老师说我给你们一个信息,“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获得金牌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的4倍少13枚。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思考,有的同学马上举手,有的同学相互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潘老师推到了高潮。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潘老师在讲解行程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按题目要求表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虽然在小学里已学过,但仍然是个难点,通过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等量关系很容易找到,并且好多同学都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的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这样操作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的很到位。

3、课堂结构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师的课安排的内容非常多,但整个一堂课上下来,听的人却不觉的累,主要是她这几方面做得很好,(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潘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4、 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很熟练,

制作的非常精美,画面生动形象,特别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中的动画制作非常吸引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看了都哈哈大笑,这也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