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课题申请书(汇总12篇)

时间:2023-11-02 21:48:17 作者:GZ才子 最新历史课题申请书(汇总12篇)

写作一份出色的申请书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竞争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借鉴和参考。

初中历史课题反思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下设六个学习板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根据“课标”,历史教材的编写理念同以往相比有了重大改变。历史学科不仅重视历史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且选取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围绕人类文明史展开,表现强烈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与传统大纲教材的本质区别。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加强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更要加强对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掌握。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掌握在历史单元教学里更有利于把握,更能得以体现,因为这样的目标可以一个学习主题里反复出现,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历史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避免教学情境、内容、形式的频繁变换,节省教学组织时间,充分激发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动性。

首先,中学历史的受众是初中学生,初中学生的感性认识强、理性理解能力差,要求教师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的先后时序、前后联系;其次,初中历史课本以“通史”为主,注重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单元主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展示历史发展的完整性。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来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单元主体教学体现出了学生的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身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去体会在生活中学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构建,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利用的实践体验,从而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爱知中学校本研究的必要:

西安爱知中学是一所有着深厚品牌的名校,但是学生由于并没有经过正规考试,素质参差不齐,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有效性,单元主题历史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选择以“单元历史教学设计”为主题的研究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中学历史单元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就是从历史学科的单元系统出发,根据知识的系统性原则,整合教材,使教学按知识系统进行,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大容量”、“高效率”要求的主题教学。这是一种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的历史教学,它应当区别于传统的“单元知识复习”与“一课一节”的新课讲授。

“案例研究”则是将教育的实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教学的真实例子进行分析解读和理性思考,获得教育的新感悟,教育的新经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形成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案例研究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一次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过程,即用教育理论解析教育实例,解读教育情境,解决教育问题;是教师重新认识那些事件、整理思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实例进行深度解读,对已有的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阶段计划主要以七、八年级单元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爱知中学9个教学班为研究主体,如“隋唐文化史”、“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列强侵略史”、“革命元勋”等进行典型案例研究,探讨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行为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变化与效度。

第三阶段:总结前两阶段的经验与教训,力图深入探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方式的转变、效率提高的有效性。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三个阶段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跟踪评价,收集和整理出典型的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随笔。准备整理成册或形成光盘,对中学历史的一线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党的两大历史课题

“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他还告诫全党:“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她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中国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使党能够领导和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党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根据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战略性、阶段性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政策和策略,调动人民群众参加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宏大的干部队伍,使他们具有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要求的理论、政策、知识、工作水平,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要使我们党保持和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完成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还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反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我们党是一个执掌着拥有13亿人口大国政权的大党,有着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大多由我们党的党员担任,所以能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血肉关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上官本位思维的影响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止,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败要标本兼治,从教育、法制、监督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努力使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目前国际局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外来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观察应变和决策能力。此外,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出现,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化趋势,如何减少、化解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考验着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

“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党的自身状况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的党建任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初中历史课题反思

课改理念颠覆了传统教学,那么作为教学的重要要素之一的备课模式也应有大的改革,经过实践,我主要有以下。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树立的学生主体地位,首先要转换教学角色,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

在教学上采用了“学案”教学模式,填补了以往我们在备课中存在的弊端,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在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真正学到了不少东西。

一、在教案的编写上。

首先,必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考纲,明确高考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免得作出一些无用功。

其次,须要先认真的浏览课本,课本的编写其实是很经典的,要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明确哪些是学生自己能看明白,哪些必须要老师点评分析,那些地方能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第三,做好上述准备工作之后,先不慌立马编写,现在在自己的脑袋里有个大致的构思。

这样编写教案,是因为现在的教案不同于原先的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上好课而准备的教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为意图的学案。所以学案的编写是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来解决的“斜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

二、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改变。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的心理;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机会。比如,我在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课时,视频展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再结合文章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大跃进”的核心和人民公社的实质以及危害,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时我随便抽生,最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三、课堂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在“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等多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层面有所提高。对展示、点评精彩的学生教师要给以更高的评价,学生给以热烈的掌声。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每位学生真正参与其中,放开而去积极获取新知。

党的两大历史课题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要想长期执政的执政党,民主这道门槛,必须过,想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只有尊重民主权利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一种只有众望所归的民主制度,才能拥有前行的力量。对于已经执政了60年并将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怎样通过民主这一关,日程越来越紧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一于四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个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只有民主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

关于民主问题,世界上历来就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声一音。但是不管怎么说,民主却一直是我们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一个目标。特别是在今天,民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人类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最基本的尺度。如果用两个概念来概括我们当今人类生活的基本风貌,一个是发展经济,一个是发扬民主。无沦从哪种意义上讲,民主都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国家、政党,民主是一种制度;对于人民群众,民主是一种信仰。

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一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听了黄炎培这一席掷地有声的耿耿诤言,毛主席非常干脆、毫不含糊地对黄炎培讲:“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共产党要保持生机和活力,跳出和打破历代统治工朝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走民主执政之路,走民主监督之路。

毛泽东指出的这条民主新路,为我们党明确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论指南。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一言》中就有过权威而明确的沦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后来,列宁果断地强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毛泽东坚决地表明,“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相对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明显地滞后了。虽然滞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在民主执政问题上,不存在理论障碍。新时期,我们党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是十分清楚、十分明自的,一点都不含糊。改革之初,1980年中央政治局就通过了邓小平的长篇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是指导当时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现在看来,它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执政的纲领性文件。

仔细研读上个一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的讲话、谈话,使人明显地感到:这一时期,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充满了一种革命的激情。1985年,有一次他在向非洲客人介绍国内情况时讲:“就国内政策而一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在这里,邓小平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如果说我们中国国内有两个最大的政策的话,这两个最大的政策不是别的,一是发展民主,一是经济改革。并且,他是把民主问题放在了首位,对这两个最大政策的这种次序安排,决不是随意的。1986年,他在一次政治局会上还讲了这样的话:“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重大”“最终”,邓小平把这样最高级的词,都用在了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用在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

邓小平在我们党内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社会主义原则,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设计现代化的战略框架时,是把民主政治作为一条重要的战略支柱来进行设计的。邓小平为我们所设计的现代化的战略框架,至少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层面,物质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也就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化”,“四化”仅仅是现代化其中的一部分。物质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文化的层面,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人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自身灵与肉之间的关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在物质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还有重要的一个层面,那就是制度的层面,制度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搞的各种体制改革,就是进行这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制度的现代化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建设政治文明。制度的现代化,政治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缺少了上述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我们党所要全面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

所以,在党的xx大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党的xx大上他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生命”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假如没有民主,党就无以生存,社会主义就无以生存。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贵的?因此,一切珍惜社会主义称号的人们,一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都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主,不遗余力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是具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一平也就愈能够得到提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六句话,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其他内容顺序排列,如此安排,寓意深刻。这个逻辑判断,清楚地阐明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各种各样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机勃勃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民主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它是恰当而稳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可靠机制。随着政治生活的发展,人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越来越多地把“协商”方式纳入到民主实践中来,形成“协商民主”。在这样的民主程序中,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协商,在考虑到不同利益要求的条件下,求同存异,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使矛盾得到相对的解决。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因此,民主政治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以其特有的机制,为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白己的要求、表达白己的愿望和不满,提供了不同而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相应的,民主机制也将约束执政党和政府,使其能够依法公正负责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称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民主通道”。在现代社会中,与各种方式相比,“民主通道”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民主之所以能够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以制度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这个社会的积极主体。这样,在民主的体制中,每个人就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如果仅仅从政治领域来讲的话,要实现和谐社会,关键是能够让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它的渠道来影响国家政策,让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立法和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融入民主治理理念,并使之上升为制度化机制。这种制度化机制的设计,必须以社会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为宗旨。只有建立一种公平的政治机制,通过民主的程序,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才会达到政策上的平衡,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而这是在专制政体下截然做不到的。同时,只有将民主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四、民主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监督。

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民主监督是保障人民赋予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各项权力不变质,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监督是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所以,党的xx大提出:“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民主的经典涵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实践模式中,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关键,不在于也不可能使人民中的多数亲自掌握和使用公共权力。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要确保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受到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他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当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滥用权力时,如果感受不到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的存在,他手中的权力失去了约束,自我膨胀,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政治腐败。这是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政治发展史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铁的规律,无论什么社会,概莫能外。

从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上看,现在各国的民主制基本上是代议制,西方普遍实行的是议会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议制民主是一种典型的间接民主。在这种间接民主制下面,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选民,是将自己的决定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委托给了自己选出的代表。于是,在代一议制政府产生之后,都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即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和国家权力的实际操纵者发生了分离。宪法虽然庄严地宣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仅仅是表明了民主政治制度中权力的最终归属问题,但实际上,人民或者说人民中的多数是不可能去直接操纵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在这种分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实际掌握和运用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任何民主政治实践都表明,如果把这样的一种希望仅仅寄托在掌权者个人素质身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人类总结自己的政治实践得出了一个规律,叫“欲望腐蚀权力规律”,揭示了个人欲望腐蚀公共权力的特性。三权分立学说的创立者、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有权力的人们在运用权力时非走到极限决不停止”。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甚至认为:“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所谓绝对的权力,就是指权力独揽、个人专权、个人专断,而且不受任何限制。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对掌权者实行制约,实行监督。

监督的逻辑起点在于,任何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从坏处着眼,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无赖原则”所阐释的那样,我们在设计政治制度时,必须把一切官吏假定成“无赖”。休谟虽然和我们一样都知道,官吏不可能都是“无赖”,但是,必须假定他们一旦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就有可能成为“无赖”。把一切官吏假定成“无赖”,这没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设计出一种制度,来保证让“无赖”去为公众利益服务,并且服务好。这种连“无赖”都能去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制度,肯定是一种人类理想的政治制度。这种人类社会理想的政治制度就是民主制度,就是监督机制。所以说,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不能从“好人主义”出发,而要从“无赖原则”出发。由此而来,监督便成为民主政治之必然。监督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保护伞,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底线和生命线。

我们传统政治体制设计理念的出发点,首先假定官员们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大公无私的好人,并把职务和觉悟划等号,以为职务越高越正确,官越大越高尚,直至神明。所以,我们的监督机制从本质上讲,是自上而下的,上级监督下级,干部监督群众。因此,必须变革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设计起点,改变对“官员无私”的假定,实行高激励、严约束。如果我们把干部都当好人,要监督机制还有何用?改变了对官员的假定,接下来监督机制就得跟着变。要变上级监督下级,为下级监督上级;变领导监督群众,为群众监督领导;变少数人监督多数人,为多数人监督少数人。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监督权,说话有人听了,才能使我们的干部真正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五、公开性是民主的必然要求。

作为现代政治文明重要内容的权力监督机制,它的实质还在于,权力监督机制作用的实现和真正发挥,必须有政治透明这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说明,在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中运行的各种权力,不允许是秘密的,或者说是不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为在一个实行愚民政策的、政治神秘化的社会环境里,任何一种权力运作都是无法受到有效监督的,正如列宁说的那样,“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这恰恰是民主与专制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一点,对于我们党的民主执政体制来说,更为重要。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我们的监督归根到底是人民的监督,人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它所应当体现的是人民主权的原则。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中党和国家各种权力的运作,必须对人民是公开的,对社会是透明的。今天我们讲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政治决策公开、政治活动过程公开,都是民主执政的公开性要求。

任志勇。

“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1997年9月,在xx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他还告诫全党:“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前面的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还会有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20xx年,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继续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她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中国各族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使党能够领导和代表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并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团结和带领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就必须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而要做到这一点,党就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根据世情、国情、民情、党情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战略性、阶段性发展目标,并采取相应的、灵活的政策和策略,调动人民群众参加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宏大的干部队伍,使他们具有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要求的理论、政策、知识、工作水平,具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方法。

要使我们党保持和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完成历史赋予的庄严使命,还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反腐防变与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我们党是一个执掌着拥有13亿人口大国政权的大党,有着调动全国人、财、物等资源的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各个地区的领导职务大多由我们党的党员担任,所以能不能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血肉关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历史上官本位思维的影响和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袭,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滋生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思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地遏止,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败要标本兼治,从教育、法制、监督等多方面入手,综合治理,努力使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由于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目前国际局势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外来挑战并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直接考验着党和政府观察应变和决策能力。此外,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出现,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复杂化趋势,如何减少、化解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考验着党对群众的组织、动员能力。

“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党的自身状况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新的党建任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

新时期党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党章总纲所载明的“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新的实践需要新的创造。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新的实践,研究新情况,提出了党的建设要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科学论断。党的xx大报告把“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作为党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新的考验,也向我们提出了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1998年又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我们党又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抵御风险的问题,根据实践提出的客观要求,将“抵御风险的能力”纳入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中,形成了“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建工作”的新论断。

第一,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通过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来实现。治党治国的能力如何,适合不适应“三个代表”的要求,直接影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现在,历史条件变了,肩负的任务变了,人民的要求也高了,因此,党的领导方式、领导方法、领导艺术也势必要加以改革、改进和改善。光靠老经验、老办法、老传统是不够的,必须适应新情况新要求,进行新的创造。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党要解决好诸多复杂矛盾和困难,经受住新的考验和锻炼,把我们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才能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第二,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局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一刻也没有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妄图以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标准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来演变我们;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和风险摆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党自身也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新挑战、新考验、新风险,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实践党的性质,履行党的宗旨,实现党的任务,使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

历史课题总结

北:p91佛教起来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北:p93—94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该书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北:p86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述了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甲骨文。

北:p46商朝时期,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称为卜辞。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二)金文。

北:p49《每课一得》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铭文,也叫金文。

(三)小篆、隶书。

党的两大历史课题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要想长期执政的执政党,民主这道门槛,必须过,想绕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只有尊重民主权利的政党,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一种只有众望所归的民主制度,才能拥有前行的力量。对于已经执政了60年并将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怎样通过民主这一关,日程越来越紧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一于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个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更好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合力。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

一、只有民主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

关于民主问题,世界上历来就存在着许多种不同的声一音。但是不管怎么说,民主却一直是我们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理想、一个目标。特别是在今天,民主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人类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最基本的尺度。如果用两个概念来概括我们当今人类生活的基本风貌,一个是发展经济,一个是发扬民主。无沦从哪种意义上讲,民主都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国家、政党,民主是一种制度;对于人民群众,民主是一种信仰。

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一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听了黄炎培这一席掷地有声的耿耿诤言,毛主席非常干脆、毫不含糊地对黄炎培讲:“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我们共产党要保持生机和活力,跳出和打破历代统治工朝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走民主执政之路,走民主监督之路。

毛泽东指出的这条民主新路,为我们党明确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理论指南。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与社会主义紧密相连的关系,一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一言》中就有过权威而明确的沦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后来,列宁果断地强调:“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毛泽东坚决地表明,“只有民主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相对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明显地滞后了。虽然滞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党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在民主执政问题上,不存在理论障碍。新时期,我们党对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是十分清楚、十分明自的,一点都不含糊。改革之初,1980年中央政治局就通过了邓小平的长篇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是指导当时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现在看来,它仍然是指导我们今天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执政的纲领性文件。

仔细研读上个一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的讲话、谈话,使人明显地感到:这一时期,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充满了一种革命的激情。1985年,有一次他在向非洲客人介绍国内情况时讲:“就国内政策而一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在这里,邓小平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如果说我们中国国内有两个最大的政策的话,这两个最大的政策不是别的,一是发展民主,一是经济改革。并且,他是把民主问题放在了首位,对这两个最大政策的这种次序安排,决不是随意的。1986年,他在一次政治局会上还讲了这样的话:“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重大”“最终”,邓小平把这样最高级的词,都用在了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用在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

邓小平在我们党内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社会主义原则,这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在设计现代化的战略框架时,是把民主政治作为一条重要的战略支柱来进行设计的。邓小平为我们所设计的现代化的战略框架,至少涵盖了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层面,物质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也就是我们党最早提出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四化”,“四化”仅仅是现代化其中的一部分。物质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思想文化的层面,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人的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自身灵与肉之间的关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之间,在物质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还有重要的一个层面,那就是制度的层面,制度的现代化,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搞的各种体制改革,就是进行这个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制度的现代化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建设政治文明。制度的现代化,政治文明建设,调整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缺少了上述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我们党所要全面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不可能全面实现的。

所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又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民主是生命”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假如没有民主,党就无以生存,社会主义就无以生存。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更珍贵的?因此,一切珍惜社会主义称号的人们,一切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们,都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民主,不遗余力地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是具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一平也就愈能够得到提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六句话,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内容,其他内容顺序排列,如此安排,寓意深刻。这个逻辑判断,清楚地阐明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如何解决好矛盾,使各种各样的冲突得到恰当的处理,从而保持和谐。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机勃勃的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和谐的本质是发展中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现代社会的发展经验表明,民主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因为它是恰当而稳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一种可靠机制。随着政治生活的发展,人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越来越多地把“协商”方式纳入到民主实践中来,形成“协商民主”。在这样的民主程序中,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协商,在考虑到不同利益要求的条件下,求同存异,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使矛盾得到相对的解决。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因此,民主政治的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以其特有的机制,为不同利益群体反映白己的要求、表达白己的愿望和不满,提供了不同而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相应的,民主机制也将约束执政党和政府,使其能够依法公正负责地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把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制度称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民主通道”。在现代社会中,与各种方式相比,“民主通道”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有效途径。民主之所以能够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以制度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使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员成为这个社会的积极主体。这样,在民主的体制中,每个人就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如果仅仅从政治领域来讲的话,要实现和谐社会,关键是能够让各个社会阶层都有它的渠道来影响国家政策,让各个群体都可以参与立法和决策过程,表达自己的诉求。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融入民主治理理念,并使之上升为制度化机制。这种制度化机制的设计,必须以社会各利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以充分表达为宗旨。只有建立一种公平的政治机制,通过民主的程序,为不同群体之间的博弈提供平台,由此制定出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才会达到政策上的平衡,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而这是在专制政体下截然做不到的。同时,只有将民主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

四、民主的关键在于对权力的监督。

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民主监督是保障人民赋予执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各项权力不变质,保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主监督是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所以,党的十七大提出:“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民主的经典涵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但是,在现实的政治实践模式中,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民主政治的关键,不在于也不可能使人民中的多数亲自掌握和使用公共权力。民主政治的关键在于,要确保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受到全社会的监督,防止他滥用权力和个人专断。当掌握公共权力的少数人在滥用权力时,如果感受不到强有力的社会监督的存在,他手中的权力失去了约束,自我膨胀,必然导致权力腐败、政治腐败。这是我们人类几千年的政治发展史反复证明了的一个铁的规律,无论什么社会,概莫能外。

从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上看,现在各国的民主制基本上是代议制,西方普遍实行的是议会制,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议制民主是一种典型的间接民主。在这种间接民主制下面,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选民,是将自己的决定与管理国家大事的权力委托给了自己选出的代表。于是,在代一议制政府产生之后,都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即国家权力的所有者和国家权力的实际操纵者发生了分离。宪法虽然庄严地宣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仅仅是表明了民主政治制度中权力的最终归属问题,但实际上,人民或者说人民中的多数是不可能去直接操纵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在这种分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保证实际掌握和运用权力的少数人在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任何民主政治实践都表明,如果把这样的一种希望仅仅寄托在掌权者个人素质身上是行不通的。因为,掌握公共权力的人,容易滥用权力。人类总结自己的政治实践得出了一个规律,叫“欲望腐蚀权力规律”,揭示了个人欲望腐蚀公共权力的特性。三权分立学说的创立者、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有权力的人们在运用权力时非走到极限决不停止”。英国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甚至认为:“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所谓绝对的权力,就是指权力独揽、个人专权、个人专断,而且不受任何限制。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对掌权者实行制约,实行监督。

监督的逻辑起点在于,任何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必须从坏处着眼,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的“无赖原则”所阐释的那样,我们在设计政治制度时,必须把一切官吏假定成“无赖”。休谟虽然和我们一样都知道,官吏不可能都是“无赖”,但是,必须假定他们一旦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就有可能成为“无赖”。把一切官吏假定成“无赖”,这没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设计出一种制度,来保证让“无赖”去为公众利益服务,并且服务好。这种连“无赖”都能去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制度,肯定是一种人类理想的政治制度。这种人类社会理想的政治制度就是民主制度,就是监督机制。所以说,民主政治制度的设计不能从“好人主义”出发,而要从“无赖原则”出发。由此而来,监督便成为民主政治之必然。监督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保护伞,是民主政治制度的底线和生命线。

我们传统政治体制设计理念的出发点,首先假定官员们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大公无私的好人,并把职务和觉悟划等号,以为职务越高越正确,官越大越高尚,直至神明。所以,我们的监督机制从本质上讲,是自上而下的,上级监督下级,干部监督群众。因此,必须变革我们传统政治体制的设计起点,改变对“官员无私”的假定,实行高激励、严约束。如果我们把干部都当好人,要监督机制还有何用?改变了对官员的假定,接下来监督机制就得跟着变。要变上级监督下级,为下级监督上级;变领导监督群众,为群众监督领导;变少数人监督多数人,为多数人监督少数人。这样一来,老百姓有了监督权,说话有人听了,才能使我们的干部真正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谛。

五、公开性是民主的必然要求。

作为现代政治文明重要内容的权力监督机制,它的实质还在于,权力监督机制作用的实现和真正发挥,必须有政治透明这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说明,在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中运行的各种权力,不允许是秘密的,或者说是不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因为在一个实行愚民政策的、政治神秘化的社会环境里,任何一种权力运作都是无法受到有效监督的,正如列宁说的那样,“没有公开性而谈民主制是很可笑的”。这恰恰是民主与专制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一点,对于我们党的民主执政体制来说,更为重要。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力结构中,我们的监督归根到底是人民的监督,人民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它所应当体现的是人民主权的原则。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中党和国家各种权力的运作,必须对人民是公开的,对社会是透明的。今天我们讲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政治决策公开、政治活动过程公开,都是民主执政的公开性要求。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7月——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历史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等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二)选题的意义。

问题主线是“学习者在教师问题设置下,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继续向前。

(三)研究价值。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通过探究,增强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协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科研队伍。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来源也可写成选题依据,包括:

1,国内外背景,研究动态,;

其中国外的动态可以少写一点(毕竟了解的少),就从网上搜集一些数据资料什么的儿就行。国内动态,就写一些近几年的研究状况成果什么的。

2,理论及实际意义。

阐述下你设计对理论或者实际工作的意义等情况。

3,可以加上本设计的创新点。

课题来源一般写学校自主选题,或是老师指定选题。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历史课题实践学生报告范文

技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了使课题得到有效地实施,我校从课程的设置、任课教师的安排、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实施方案、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都作了细致、深入的研讨与安排。从实验与研究阶段成果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可行的、有益的,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是可推广实施的。下面将我校对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相关工作及阶段研究内容和成果做扼要汇报,敬请教研室领导及相关活动课程专家、领导审阅。

一、简介活动课程开设及立项课题实验与研究的组织保障。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114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准备实施阶段:209月—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二)启动阶段:203月—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三)实施阶段:2003年9月—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xx年9月中旬——20xx年1月上旬)。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20xx年元月中旬——20x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一、课题成果预期。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中国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

(一)研究目标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

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2.高校宣传工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健全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法律基础。

第五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1.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反应机制。

2.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决策机制。

3.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

4.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动员、协调保障机制。

5.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6.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善后处理机制。

第六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对几种特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1.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2.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3.对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4.对高校信誉危机的处置和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此项研究将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的研究思路。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上,分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与应急机制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高校中的体现。在微观领域,不仅探究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网络舆情等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凸显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实效。

2.理论与实践:在探讨建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并实施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创新工作模式,用实践来验证效果。

3.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校园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应急管理方面的差异,为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社会和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从中寻找研究的薄弱点,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著名教育界人士及相关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交流,探讨我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3.比较研究法--研究发达国家校园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现实情况,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

4.案例研究法--选取民族高等院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以为鉴。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3人分别具有法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专业特长分布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传播学等方面,年龄均在40岁以下,呈梯次结构分布,在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媒介及舆论传播,大学生的民族观、宗教观和法治观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能够胜任此项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组:1.课题组长:王江屏2.课题研究人员: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王江屏、杨泽泉负责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后相关材料的报送、研究方案的制定、专家咨询会的组织,同时负责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和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以及结项验收工作。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负责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的搜集,并按研究计划完成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的撰写。

(一)研究周期1年,即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

(二)研究各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xx年10--12月20xx年10月,召开专家评议会,评议审定课题的开题报告,形成成熟意见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xx年10月,深入云南各高校进行调研,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掌握当前高校,特别是云南省高校的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20xx年10月至12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和案例。

2.研究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有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20xx年5月,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中期研究报告,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3.结题阶段:20xx年7月--11月20xx年7月至11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20xx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请结题。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2项:

1.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

2.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五、课题经费使用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共计肆仟元整($4000.00),拟作如下分配使用:

1.资料费(用于购买图书、进行网络下载等)1000.00元;

2.调研差旅费(到省内高校考察、搜集资料)1200.00元;

3.小型会议费(召开学术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800.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购买电脑耗材等)300.00元;

5.印刷补助费(资料复印、文稿打印等)300.00元;

6.管理费200.00元;

7.临时性小额开支200.00元。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此项研究的开展及时适应了目前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高校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有利于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有利于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对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恰当,研究内容具体。课题组成员构成精干,有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并已参加过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着作等研究成果,并发表过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建议:

1.课题组成员要认真研究和领会研究目标,进行充分讨论并最终确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的框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论文写作的重点及其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及职责要求,信息资源及时共享,按时按质完成自己的任务,保证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3.课题组成员还要积极争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从资金、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课题组要严格按照方案,对照各项预期研究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根据评议专家意见,课题组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后决定作如下重要变更:

2.对课题研究重新进行科学分工,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合作完成最终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任务。

同意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的意见以及专家组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的各项具体建议。请课题组根据专家建议认真修改开题报告,准确把握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框架、研究内容,进一步明确分工及职责,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如期完成。同意该课题开题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