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再见了亲人(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8 08:59:44 作者:曼珠

优秀作文不仅要注重逻辑严密,还要注重感情充沛,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感受。接下来,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热情。

《再见了亲人》

师:上课前,有个词语,我们讨论一下,大家看。(板书:亲人)。

师:同学们读一下。

生:齐读“亲人”

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

师:对!外婆、外公也和你有血缘关系。

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一点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

生:我爱我的亲人,亲人了爱我们。

师:对,同学们,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

生:一齐点头。

师: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

生:我认为不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有困难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不得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板书:再见了亲人)。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思考:课文中写的人都是谁?而且上哪个国家的人?迅速浏览课文。

生:这些人中有的人中国人,有些是朝鲜人。

师:这里主要写了哪些人?

生:主要写了朝鲜人。课文里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生:这是因为他们经过生死的考验,与朝鲜人民有很深的友谊,所以会成为亲人。

师:对呀!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师:自由读书,看一看书中的哪一个人,你对他的作法特别感动,好好读一读。

生:第一节中大娘把自己的小孙孙留在了那里,却把伤员救进了防空洞,为此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对这一部分特别感动。

师:“唯一的亲人”认真体会一下,什么叫“唯一”?

生:只有一个。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她非常难过。

师:我们想一想,“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怎样读?

师:我们带着感情一起读。

生:一齐读起来。

师: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

生:我认为这位大嫂也让我感动。

师:请你讲一讲。

生:她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

师:同学们想一想,前沿阵地的野菜好挖吗?为什么?

生:不好挖,因为前沿阵地都是敌人,太危险了。

师: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亲人,她怎么能让亲人饿肚子呢?

师: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

生:侦察员老王被抓,妈妈知道了,带着小金花去救老王,结果老王被救出来了,小金花的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

师:这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故事,你们想想救老王是以什么为代价?

生:以生命为代价。

师:就是这样,救荒作物要付出生命代价,不救老王就会死,带着这样的体会请你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

师:“同归于尽”了,生命不存在了,再来一遍。

师:为了一个中国战士,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亲人。

师:大家想一想,一般血缘关系的亲人,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双腿,牺牲自己的亲人吗?能吗?我们把这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同学们,火车开动了,志愿军战士说:再见了“,这时,你们有什么感觉?

师:火车继续开动,你们怎么说?

师:再说——。

师:同学们,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他们在战争年代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人情怀,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其间那挚热的真情吧!

评课意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态大方自然,普通话流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明显,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中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依依深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这篇课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仿佛真的把我们带进了这感人的场面。课文中,朝鲜的老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话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情,让我一次又一次得流泪。你看,那位朝鲜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饭;为了抢救志愿军的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他已经为志愿军战士付出了这么多,可她还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而且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对大娘这慈母般的温暖,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也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小金花,它是那么刚强。当得知妈妈为解救志愿军侦察员不幸牺牲时,她没有哭,而是把脚狠狠的一跺,嘴角抽动着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但和志愿军战士离别的时候,她却哭了……再看看那位大嫂,架着双拐,背着孩子,在崎岖的山路上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了几十里。他们这样难舍难分,就因为中朝人民已近接下了深深的友谊,他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我掩卷沉思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么多动人的场面吗?有一次,在车站上,我看到有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大学。等车时,儿子劝妈妈回去,妈妈不肯。车来了,儿子上了车,招手让妈妈走,妈妈还是不想走。车开了,妈妈跟在车后跑出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听不见儿子的喊声。这多么感人啊!我又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

讲台上,洪老师也早已读得满脸通红,她激动地对同学们说:“大家说,朝鲜人民是不是值得我们敬爱的亲人?”“是!”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是啊,朝鲜人民是最可爱的,是最可敬的。

读着课文,我仿佛看到了大娘丢下哇哇大哭的小孙孙,吃力地背着伤员朝防空洞走去,仿佛听到了小金花在刚强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读着读着,大嫂拄着双拐走路时那艰难的身影也映入我的眼帘。我的眼眶湿湿的。天天说英雄,这就是英雄!

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懂得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再见了亲人》教案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6、由“亲人”引起辩论。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学生反驳。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送打糕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劝回——回忆——肯定强调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再见了亲人》

某老师导读《再见了、亲人》,抓住了写小金花的一句话:“你回来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开展了生动的训练:

师:“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块儿走向毁来。

师:谁能说说这儿的“归”和“尽”是什么意思。

生:你回去以后,焦急地等待着妈妈,可是等来的是你妈妈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一块炸死,她自己也牺牲的噩耗。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谁说得好,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又怎么样?

[评析]在导读过程中教师并不孤立地进行词句训练,而是运紧紧抓住词与句的联系,释词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练句又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义。如“同归于尽”的确切含义在单独理解中是难以体会的。因为“同归于尽”,一语双关,一是敌,一是我,性质不同,情感不同,在重新组句中,如不精细斟酌,就会文理相悖。如一学生统说“牺牲”,对敌人说就不妥当;第二位学生统说“死去”,对志愿军战士又欠敬重;第三位学生把它分开来说,对敌人是“死去”,对志愿军战士用“牺牲”,就又太罗嗦。相比之下,还是原句用“同归于尽”最为简洁。在这里,教师抓的虽只一词一句,但不仅训练了语言,还训练了思维,“练”出了那么多的收益,这是高超的训练艺术。

再见了亲人作文

孩子,我怎么能停止送别的脚步呢?在你们将要离别的那段时间,你们帮我打水、砍柴……看到这一切,我的心里异常温暖。别担心,我身体还硬朗!难道你怕我支持不下?不,不会的。八年来,你们在战场上,冒着炮火,顶着硝烟,击倒一个有一个敌人……我满足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次的供应困难,你们空着肚子,再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看着你们这个样子,我的心疼了。情急之下,我跟全村妇女冲到阵地上给你们送打糕。虽然在回去的途中昏倒了,但是与你们八年来的牺牲,这算得了什么呢?孩子,好好记得我,你永远是我的孩子!

叔叔,我能不哭吗?你就是我的亲人啊!我的妈妈因为救侦查员老王牺牲了。但她的死是值得的,为了家园而牺牲,我的妈妈是光荣的!是你们帮我重建家园,是你们挽救了朝鲜人民的生命。我们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叔叔,你们还能回来吗?我是多么舍不得啊!

列车呀,请慢一点开,然我们在与英勇无畏的战士们待一会儿!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朝鲜人民离别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在离别时所回想在朝鲜战争的几件事,这机件事让我更深的懂的了爱是无私的,是伟大,是令人无法忘记的。

让我最感动的是阿妈妮冒着枪林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的事。

那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因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志愿军们空着肚子和敌机拼了三天三夜,这时却是大娘你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给志愿军吃,读到这里,我的泪水感动得流下了。

大娘啊!你不顾自己的身命危险,为了让战士们能吃到东西,你毫不犹豫地来到阵地上,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虽然志愿军不是你的亲人,但是,你与他们的关系是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还亲的。真令我感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种种如此的现象。在公路上,一位小朋友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爷爷捡苹果。我也有如此的经历,那是暑假的一个晴朗的早上,我兴致勃勃的来到学校,因为我淘气、顽皮,骑着自行车,撞到了学校的宣传栏,宣传栏那时玻璃被撞碎了,碎片割伤了我的手,顿时,手上的鲜血直流,看到手上的血,当时学校没人,我害怕得跑到校外,一位小店里的好心人看到这情景,不顾自己店中的生意,快马加鞭地把我送进医院。

幸好那时有这位好心人及早送我,要不然会更加严重,虽然这位叔叔是陌生的,但在我记忆中还是熟悉的,虽然这位叔叔不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却和我如亲人一样亲。而我是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亲人”因为他永远刻在我的脑海里。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谁

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这次新课程培训,吴老师给了我们展示的平台,给了我们暴露自己缺点的机会。课堂结束后,吴老师和我说:“你的课堂还是那个老毛病。琐碎的问题太多,要舍得丢弃啊!抛出一个主问题,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展示。不要自己一直在那引导,要相信学生,我们的孩子是很棒的。整堂课下来,你自己说的话太多,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吴老师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弊端,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掉这个毛病,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读书的时间!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谁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人”的本义是指______________,在文中“亲人”是指______________。

2、“嫂”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除部首外有()笔。

3、在文中找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坎坷()明白()价值()情深意重()。

4、用“________”划出反问句。把它改写成陈述句是。

5、“已经送了几十里“这句说明。

6、“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请在文中用“~~~”画出大嫂付出了什么代价?

再见了我的“亲人”

再见了,我的“亲人”!刚提笔写下这几个字,眼眶里热潮涌动。亲爱的老师胜似慈母,亲密的同学就像兄弟姐妹。六年来,你们给了我帮助,给了我信心,给了我温暖。在我最无助的时候,是您“慈母”,微笑地牵起我的手,带领我跨过一个又一个的深沟;在我最伤心的时候,是你们“兄弟姐妹”,亲切地走来,安慰我,鼓励我,帮助我,让我一步步走出伤心的阴影。

同样是我忘不了的,还有……那是去年的一天,我正兴高采烈地跟同学们玩游戏,突然,“嘶——”的一声,啊,不好!裤裆开了!我不好意思地捂住了裤子,红着脸,急忙奔回教室坐下,生怕被别人看出点破绽,可是,一想到待会儿回不了家,我便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了起来。同学见了,立即围了过来,“怎么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有什么困难,大伙帮你解决。”“人多力量大,快说吧。”“对呀,快说!我们不是好朋友吗?”“我……我的裤子破了……”我红着脸,哭得更伤心了。同学们听了,纷纷为我出主意,“那你先回家换裤子吧。”“不行呀,她家太远了。”这时,雯岚说:“我家离学校只有几十米,我回家去拿裤子……”话还没说完,人已跑向门口。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它永远烙在我心中。

……啊,六年了,我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开开心心地度过了六年。现在即将离开你们,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决定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希望,不枉费同学对我的关心。请相信我吧,我的“亲人”!

虽然,有无限的不舍,可还是得说:再见了,我的“亲人”!再见了,我爱着的“亲人”!简评: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透出了和同学和老师之间的真挚的情感。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

1、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2、能用“唯—”、“深情厚谊”造句。

3、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学习第二段,进一步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难点 :激发情感,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主要是叙事的话,那么接下来的3个自然段是什么?抒情。如果说前面3个自然段是在车站与朝鲜亲人话别,那么后面这3个自然段的抒情又是在什么地方呢?——列车上。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教师引读:

2)列车隆隆向前,战士们还在诉说着自己的心愿——。

(列车呀,请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3)列车越驶越远,战士们从心底发出呼唤——。

2、讨论: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讨论:为什么课题“再见了”放前?(突出特定的难以忘怀的场面)。

四、轮读或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作业 。

1、将文中有关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2、用“唯一”、“雪中送炭”造句。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我读了《再见了,亲人》,深受感动。志愿军叔叔多么会感恩哦!他们感恩大娘,在炮火纷飞的情况下,送给养;他们感谢小金花,解救出了老王,牺牲了自己唯一的亲人;他们感恩大嫂,为他们采摘野菜,献出了珍贵的大腿。

我读了这篇课文,也懂得了感恩。我感恩老师,给了我知识和力量。我从一个幼稚的儿童,变成了有智的少年,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写字、画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没有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诲,我可能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老师啊!我现在唯一能报答您的,就是听好每一堂课,学好每一门学科,不让您失望。

我感恩奶奶,对我生活无微不至的照顾。我的书包是奶奶为我拿,我的眼泪是奶奶为我擦,我的衣服脏了,是奶奶为我洗,我生病了,是奶奶最牵挂……我的忧伤是奶奶最大的痛苦,我的笑容是奶奶最大的安慰。奶奶啊!我现在唯一能报答您的,就是替您做家务:理菜、煮饭、洗碗、涮筷,略表一番心意。

我感恩爷爷,给我人生的启示。我遇到难题,总是爷爷陪我一起解答;我遇到了忧伤,总是爷爷陪我去看野地的鲜花;我遇到烦恼,总是爷爷陪着我看月亮的笑脸;我骄傲时,爷爷叫我不要像苹果和石榴一样去炫耀自己,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人;我胆小时,爷爷叫我学习英雄人物的品质;我贪玩时,爷爷让我学习蜜蜂勤劳的精神,多读书,少贪玩……爷爷啊!我现在唯一能报答您的,就是每晚给您端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为您洗脚。

我感谢爸爸妈妈,给我顽强的生命。他们在外地辛勤地打工,还不断的打电话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爸爸妈妈!我现在唯一能报答您们的,就是做好个人安全,不让您担心。

我感恩党、感恩祖国和人民,给了我甜蜜、幸福、美满的生活,给了我无忧无虑的学习机会。我现在唯一能报答的就是我要把握好每一天,努力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们的学习任务,认真学好本领,报答祖国和人民!

《再见了亲人》课后反思再见了亲人的作者是谁

当确定了要执教《再见了,亲人》时,我先是这样设计的:揭题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检查字词。了解了在生活中亲人一般是指哪些人之后,引到课文中来——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呢?从而抓住题眼“亲人”展开教学。重点教学第一段(大娘),把“劝慰——回忆——抒情”这三部分倒过来学习,再引导学生给段落分层,总结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自学第二、三段。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劝慰——回忆——抒情”这种结构仿写一段。最后再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但当我和吴老师聊过这个教学设计时,她严肃地说:“那不行!长文短教不代表就是要一节课就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长文短教的前提还是要扎实!长文短教是要省时高效,但决不是走马观花。”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讲述了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离别的时表现出来依依不舍的深情,深深的感动了我。

文中讲了朝鲜人民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为他们失去了双腿,甚至为了志愿军而牺牲了……我们都能感受到朝鲜人民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还给了志愿军慈母般的温暖。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亲情。

其中,让我最受感动的是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而牺牲这一段。这段使我感受到了小金花是那么的坚强,自己的妈妈牺牲了,他却能忍住心中的悲痛;可是和志愿军叔叔分别时,却落下了眼泪。这说明了:小金花把志愿军叔叔看最比自己亲人还要亲的人。在分别时,她流下了依依不舍的眼泪。

这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小的时候,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每次都对我们说再见。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

《再见了,亲人》教会我依依惜别时的深情,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再见了亲人的作文

亲爱的孩子们!我怎么能停住我送别的脚步呢?在你们快要离开的时候,你们每天都要给我揉腿,捶背,我帮你们做洗补衣服的这件小事又如何?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你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在情急之下,我只好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你们吃,终于,你们打胜了那次阻击战。还有一次,你们的一个伤员在我家里修养,敌机来了,我满脑子想的都是先把伤员背进防空洞,因为,你们为了我们朝鲜人民,有多少志愿军战士在我们的土地上长眠?房子被炸平后,你们还为我重新盖了一所新房子,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对我的照顾!

志愿军叔叔们!你们还记得我吗?我就是你们口中的小金桑——小金花呀!还记得那一次吗?侦查员老王去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我妈妈为了救老王而牺牲,从此以后,你们就成了我的依靠,我实在不想让你们走啊!志愿军叔叔,如果你们再次来到朝鲜,我一定会再次给你们唱捣米谣!再见了!志愿军叔叔们!

兄弟!即使我架着双拐,我也要来送你们,八年来,你们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朝鲜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虽然你们不是朝鲜人民,但是你们还是在战场上和敌人殊死拼搏。兄弟们!再见了!谢谢你们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一切!

再见了!孩子们!再见了!志愿军叔叔!再见了!兄弟们!

快上列车吧!快回去和你们的家人团聚吧!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车站送别的情景,通过回忆写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与朝鲜人民建立的深情厚谊。

文中的那位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在回去的路上累得昏到在路上;为了掩护一位伤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是多么感人的情谊啊!

文中的大嫂知道志愿军缺少蔬菜,提着篮子到山上挖野菜给志愿军。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炸伤了双腿,只能靠双拐走路了,朝鲜大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表达了中朝人民的友谊。

文中还提到了小金花是一位刚强的孩子。因为她妈妈去敌区救侦察员老王,自妈妈牺牲了。小金花的坚强和她妈妈舍己为人的精神特使我感动。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已经泪流满面了。我深深的感受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课文《再见了,亲人》是鲁教版教材五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的编排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

《再见了,亲人》是本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本文的编写意图:一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1)认知方面: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生学组成的词语。

(2)技能方面: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情感方面:体会课文重点此举对表达情感的作用,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且理论依据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学生对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重点。但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是选取哪些材料,是怎样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学生是陌生和困难的,故此,“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则被定为本课的难点。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精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和情景,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问导法、暗示法、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内涵。

根据上述教法,我采用相应的学法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点,因而在课堂中,我采用学生“读——思——议——练”,教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

首先播放《志愿军进行曲》让学生在“雄赳赳,气昂昂”的乐曲中感受志愿军战士的豪迈之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通过查阅书籍、网上下载收集的本课资料,让学生感知时代,亲近文章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课文为我们讲述了哪些亲人?”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得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着力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边划使你最感动的句子。以大娘送打糕之事为例。教师紧紧围绕“雪中送炭”联系上下文,逐个分析“雪”“送”“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请学生联系实际体会志愿军处境艰难,大娘冒着生命危险来送打糕。再反复朗读这件事!

再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教师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唯一的亲人”,体会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再理解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强烈比较。学生通过分析、理解,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到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

然后采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学法,引导学生学习第2、3自然段,而且要掌握学习方法,然后由“扶”到“放”,四人小组讨论学习课文这一部分。因为这两段写志愿军同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写法与第1自然段相同,其内容顺序可概括为“请求——回忆——赞颂”。根据这个内容顺序,让学生自学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层训练。落实新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感受”的要求。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亲人的内心世界。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充满感情,作者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的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式表达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上课时,要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段,读中悟、悟中读,以多次反复的朗读激发他们的感情。

不是亲人大娘。

胜似亲人小金花。

大嫂。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不胜感激!

读《再见了亲人》有感

今天,我们学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文中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以及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依依深情,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掩卷沉思着: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这么多动人的场面吗?有一次,在车站上,我看到有一位妈妈送儿子上大学。等车时,儿子劝妈妈回去,妈妈不肯。车来了,儿子上了车,招手让妈妈走,妈妈还是不想走。车开了,妈妈跟在车后跑出去很远,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听不见儿子的喊声。这多么感人啊!

我又想到了我自己,每次回老家,都玩得很高兴,当我要回去时,奶奶总是依依不舍的一直送到村南头,还不停地嘱咐我们路上一定要小心,骑车慢点。最后,目送着我们走老远,直到看不见才回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奶奶是多么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啊!

这些感人的场景,让我懂得了这依依惜别的深情,是人间多么美好的感情啊!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部分是教学重点。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本课编写的意图: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首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时,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好了基础。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上的局限,对于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用常态的教学手段很难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具体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封锁、雪中送炭、深情厚谊、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这份伟大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无比真挚与坚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

信息技术手段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帮助,显示出了它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再见了,亲人》一课一直是小学语文高年级中的经典课文,被无数的优秀教师以自己不同的诠释演绎过无数次。对于这样一篇已经被成功演绎过了的老经典,还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重新设计吗?我个人认为,很有必要。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此外,要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也需要给他们创设一个离别的氛围和环境。

以前我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了解背景一般采用课下学生自由搜集资料,课上互相交流,教师进行补充这样的方式进行。这样做的弊端是,学生了解的途径比较单一,课上交流时受年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较低,费时耗力。同时,作为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接触的是一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单凭教师的语言引导和简单的图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难激发他们的热情。此时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就显得不可或缺。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背景资料以录像、图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组后呈现给学生们,同时还可以一并纳入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的练习等内容,在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可增大课堂的容量,本课媒体的使用在达到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两点实效的基础上,还原给学生们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

(一)揭示课题:

(二)了解主要内容,介绍写作背景。

学习一篇课文,要想深入理解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写作背景的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们简单概括的主要内容后,结合理解“志愿军”这一特殊名称,插入了对的背景的介绍。

对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电影中才有所了解,而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片空白。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无疑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毕竟是遥远而又陌生的。在上课伊始,他们甚至分不清解放军和志愿军的区别。如果要使学生们从情感深处体会和接受这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真情,就必须使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背景和经过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这里我们运用一段录像资料(播放第一段录像),给学生们展示了这场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整个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志愿军”这支特殊的军队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特殊意义,为学生能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作铺垫。

(三)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的道理,并且在学习中真地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向学生渗透阅读方法的第二层境界——读出问题。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拿不准或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恰当的处理和评价。在教学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能统领全篇的问题: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还称为亲人?我立即抓住了这个突破口,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寻找答案。这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充分发言,谈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的思想感情。

这一环节是突破教学重点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当时的教学录像(播放录像:与大娘话别的一段朗读录像)在这一个小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的出示,补充了描写的空白:战士与大娘相拥而泣,那份依依不舍通过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立即感染了学生,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恳求饱含深情。他们此时的感动溢于言表,接下来画面的感染和音乐的烘托,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依依不舍的离别情境,使得最后那个女孩的朗诵充满激情,感动了每一个人。这种激情的涌动和真情的迸发是以往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而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自己多媒体化的优势将画面和音乐有机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情感,才使课堂上学生的朗诵激情荡漾,极好的突破了教学重点。

(五)情感升华,激情诵读。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再现了离别时的真实场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我也请大家一起回到半个世纪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两国人们那依依不舍的深情。(播放第三段录像)这段录像资料再一次填补了描写的空白——场面的描写。我们来看看孩子们在这样动人场面的感染下的表现。(播放录像: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都知道,朗读课文时,齐读容易限制学生个性的展示,因为要顾及其他同学,所以语气语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难读出感情。可是我们看到,在刚才的齐读中,学生的感情表达非但没有受到限制,还更加的淋漓尽致,这说明此时的学生在情感上已经产生了共鸣,他们的诵读是情感交融后的合鸣,既真挚又感人。教学的重点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补充资料,突破难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这节课上,除了很好的帮助我们突破了教学重点之外,在解决教学难点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为什么能建立起这样深厚的情谊?课文中更多地讲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其实,在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无私奉献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也为朝鲜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这一点作者并没有过多的着笔,那么学生在理解这深情厚意产生的原因时就难免会困惑及片面。要想解决这一难点,单凭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里的语言文字来体会,很难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份战后的统计资料,为了使这份统计的资料生动并有说服力,我再一次选用了视频的方式。让我们也来一起看看这份触目惊心的数字吧。(播放第二段录像)我相信这一串英雄的数字,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触动了大家,那么我们的孩子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看看当时课上的情景(播放课堂录像录像)我想不用我再说明什么,孩子们的朗读证明了一切,信息技术手段不但使教师突破了难点问题,而且使学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学重点,使我们的课堂达到了高潮。

在进行本次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时间研究之前,我校已经在不断地进行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在这一课题的引领下,确立了我们学校的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进行了几次整合课的实践。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阅读课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确定实验内容时,要选择适合整合的,才能使我们的实践研究有成效。那么,什么样的才适合进行整合呢?通过与同事们的研究讨论,我自己在心里有了一个自认为合理的标准——写景以及说明性的更加适合整合。可是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又认识到,如果只把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应用,那么信息技术手段的众多优势在语文学科中岂不是无用武之地?我认为,拥有众多优势的信息技术手段应该在语文学科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在本次教学研究中,我选择了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来进行尝试。

教学实践表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和它的多媒体化的特点增大了课堂的容量,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够的背景资料。这些背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鲜人民之所以为志愿军战士不惜牺牲生命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为他们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线索。此外,离别时刻的画面,深沉压抑的音乐背景等媒体的运用,很好地为学生们创设了离别的模拟情境,对于烘托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达到普通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教学效果。

这次教学尝试,改变了我保守的教学观念,那就是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有着广阔的空间。我们的小学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还处在初始的阶段,每一次成功的尝试,都给我们注入了极大的研究活力,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我们会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条完美的途径。

教学是一门有缺陷的艺术,没有哪一节课能称得上是完美的教学。同样,我的这节课还存在着值得探讨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力求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更有实效。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