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模板16篇)

时间:2023-11-29 12:43:44 作者:琉璃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特点,可以让我们借鉴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结构。

【农业总结】市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

“奋斗三年,总量翻番”总目标,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市委办和市政府办的要求,现将我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是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

按照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深入开展了“优质粮产业工程”建设,推动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布局,实现单产、质量、效益及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全面提高。重点培育了以我市八道河子镇、公吉乡、苏密沟为主要乡镇的优质水稻;以金沙乡、桦树乡、红石镇为主的专用玉米和以常山镇、公吉乡和桦树乡为主的高油大豆优质粮产业基地建设。

2007。

年种植面积达到。

1.1。

万公顷、

3

万公顷和。

1.8。

万公顷,分别比去年增加了。

1000。

公顷、

3000。

公顷和。

500。

公顷。

二是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

围绕扩大总量,提高质量,推动牧业产业升级。根据我市的资源条件,全力推进

23.7。

万头,肉鸡。

316.4。

万只,同比分别增长。

13.2%。

11.3%。

三是大力发展高效园艺特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加快实现特色产业由分散、无序的小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大以山珍特产、中药材和食用菌等园艺特产品为重点的长白山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全市中药材发展到

9883.3。

公顷,同比增长。

12.9%。

其中山参种植面积。

7626。

公顷,同比增长。

31.5%。

贝母。

1192。

公顷,同比增长。

8.2%。

木耳栽培达到。

1391。

万袋,同比增长。

1.3%。

林蛙封沟。

638。

条,放养面积。

30927。

公顷,放养量。

74280。

万只,放养农户达到。

980。

户。

今年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为重点,在巩固完善去年试点村镇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试点范围,形成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新局面。

一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围绕黄牛、优特粮等优势产业做文章,重点实施了

“育肥牛”和“一村一品”工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批次千头牧业小区。

14。

个,占年初任务。

82%。

新建。

500。

头以上牧业小区。

9

个,占年初任务。

75%。

百头养牛大户达到。

48。

个,占年初任务。

112%。

;优特粮甜粘玉米种植面积达到。

1489。

公顷,占年初任务的。

124%。

;落实“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

41。

个。续扩建宝信稚牛、万粮米业、三家子鹿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

32。

个,现已完成投资额。

1.2855。

10。

个,计划总投资。

1.788。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

7005。

万元。

二是着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重点实施了四项工程:

1

安全饮水工程。全市改水农户达到。

5466。

户,其中试点村屯改造自来水。

130。

户,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

20%。

以上。

2

交通通畅工程。以村村通巷巷通水泥路为主要建设内容,现已修建水泥路。

238.46。

100%。

3

80%。

以上,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

90%。

以上,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

42%。

以上。

4

950。

个,清垃圾。

1(。

本文章来源于“文秘。

114。

)069。

立方米、清污泥。

811。

立方米、清路障。

2724。

延长米、清柴垛。

178。

处,修建围墙。

2000。

延长米,改厨、改圈、改厕。

51。

个。

三是着力搞好规划编制,启动合村并屯试点。

针对我市个别村屯农民居住比较分散的现状,今年我们把村屯规划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已完成金沙乡全民村和常山镇同兴村两个村的规划编制。合并了夹皮沟镇东兴村和金沟村、横道河子乡平和村和横道村、桦树乡牡丹村和桦树村

6

个村,全市行政村减少了。

3

个,占全年工作任务的。

25%。

4

个。

依托。

63578。

人,今年上半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9261。

人,占全年工作任务的。

92.6%。

其中通过阳光工程培训。

1400。

人,转移。

1100。

33。

个行政村培训新型农民。

1350。

人,培养造就了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骨干农民,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

制定了《

**。

2007。

年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将农业和农村各项重点工作全部纳入乡镇考核范畴,并实行严格奖惩,提高了乡镇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考评内容上,突出了经济工作,注重考评项目的可操作性和任务指标可量化性,确保考核工作客观公正,一把尺子衡量。

围绕黄牛、食用菌、中药材、优特粮、林蛙等主导产业,市政府专门制定了《

**。

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优惠政策》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在土地、信贷、水电等面给予政策倾斜,以此推动全市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成立全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市长任组长,按照任务分工,市直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分别按照工作任务划分责任人和责任项目,排出任务完成时限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建立了定期工作检查制度、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工作完成情况回访制度、同负责人谈话制度等,以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依托部门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了

“百村千屯”科技入户工程和实施科技人员驻企、驻厂“特派员制度”,通过召开各种现场会、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缺乏一批发展后劲强劲、带动能力较强的重点龙头农业产业化企业,目前,我市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

38。

家,但仅有金沙河米业和奈琦乳业能生产深度开发农产品,其余大部分属于玉米烘干企业,产品增值空间小,对全市产业经济的拉动能力十分有限。

一些优势产业引导和带动能力有待加强,龙头、基地、农户联系不够紧密,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造成产业发展中有龙头无基地,或有基地无龙头,农产品生产基地很难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特别是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多年未达产达效,成为

“半截子”工程;新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项目后期建设速度滞慢。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很多涉及民生的工程很难启动,部分乡镇干部在工作中畏难情绪较大,等、靠、要思想较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村改革,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年初,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要求,结合区环卫局的工作实际,加强领导、深入实际、精心筹划、务求实效,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自年初收到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相关指示安排后,局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入我局工作议事日程,对工作作出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重大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障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处理各项工作,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保障有力,措施到位的良好局面,提高全局干部职工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认真调研,摸清现状,为决策提供依据。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首先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全面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充分了解情况,掌握各项信息,从而为科学规划决策提供依据。我局为了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到农村乡镇实地调研,并通过与村干部和群众交谈,了解当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调研结束后及时将各种信息进行整理,组织人员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制定我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建规划和工作方案,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明确的目标,有周密的计划,有可行的措施,有制度的规范,有显著的成效。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氛围。

为了在政策上引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局首先组织学习宣传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除了向农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从思想上坚定新农村建设的信念,还向广大农民宣传农村科技文化知识,从技术上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教育宣传的基础上,还督促检查好涉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支农惠农护农政策的`落实。此外,利用会议、简报等形式,及时跟踪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兴起乡村组织和广大农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营造良好氛围,提高了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大投入,加强帮扶力度。

我局结合自身实际力所能及的投入到帮扶工作中不断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补助人民币5千元给予2社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在重大节假日还看望困难党员积极参加义正社区的党员帮扶活动。通过各种帮扶活动的开展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资金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群众负担。通过保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民(出处!)生活全力参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协助搞好农用、水利、道路、学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协助做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制度建立抓好禁毒防艾计划生育等工作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建立和完善乡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工程。积极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指导帮助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协助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推进村务公开。帮助完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五、扎实推进平安村镇建设。

扎实开展“平安村镇”创建工作,加强安全工作指导,将“平安村镇”创建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将“平安村镇”建设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了解掌握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镇安全稳定。同时,还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极度大地增强了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意识。

一年来,我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努力,力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

村党总支村委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责任到人,狠抓落实。

林业局始终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我局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年初局领导班子根据指导员提交的调研报告并多次调研、访谈,多次开会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讨论明确了建设思路,形成了建设方案,并明确了一名副局长主抓和具体工作人员专门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局领导经常带队深入自××村现场办公,同两委班子一起谋化发展思路和研究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宜。

二、结合职能,开展活动,真帮实扶。

新修了一条6.5公里长的森林防火公路,解决了群众交通不畅的困难;四是为认真落实县委“共学、共促、共建”要求,由局党总支与自××村党支部共同组织全村党员采取上党课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五是与自××村56户贫困户按林业局职工一人一户进行结对帮扶,5名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挂钩最贫困的5户群众。向全村56户困难户和贫困党员发放大春生产困难补助金6500元,其中向贫困党员2户、特困户5户发放困难补助金200元/户;向贫困户发放困难补助金100元/户,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上的困难。

三、积极捐资,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今年7月9日姚安发生5.0级地震,我局积极响应县委、政府的号召,积极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并发动全局职工向地震受灾的自××村委会捐资3000多元。按照县委恢复重建指挥部办公室的要求,争取在xx年春节前完成恢复重建8户、修复990户,完成105.1万元的恢复重建项目建设。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支持村实际困难。

我局多方争取资金,先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经费十余万元。局属单位清华洞林场支持工作经费1.0万元;支持无烟核桃烤房资金4.4万元;支持大箐沟防火公路建设资金6万元;支持新建村委会主席台建设资金2.0万元。按时足额兑现新农村指导员的相关待遇和补贴。

五、加强对指导员的管理,确保支持工作取得实效。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支持、督查好指导员的工作,把为民办实事,做好事作为林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来抓。局领导班子先后6次到派驻村看望指导员,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解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急需的一些实际困难。并要求派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在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并参与农村做好林纠纷调解、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沼气建设、林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总体要求做出新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半年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档案部门以人为本、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x年度房道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与指引下,村两委班子及全体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开展的,两委班子高度重视,真抓实干,在狠抓落实、重在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明年的工作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的工作情况: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创新意识,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全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农业生产:房道村现有土地面积22486亩,其中水田面积2217亩,毛竹林4500亩,用材林地13000亩。水稻种植是1202亩,西瓜种植是603亩,蔬菜种植面积是417亩。全年木材生产约xx立方米。今年粮食、蔬菜、西瓜收成良好,村民积极性显著提高,又新增反季节蔬菜大棚60亩,为今冬明春的农业生产打好基础。

2、护林防火及林业工作:今春以来,通过认真宣传发动,严造防火声势,在本村内张贴宣传小标语70余条,召开森林防火专题会议4次,成立防火预备队一个共30人。在村委会全体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防护下,至今没有发生过火灾案,取得较好成绩的一年。在上级林业政策推动下,共完成迹地更新300余亩。

3、平安房道建设:努力抓好平安创建工作,为创建平安房道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社会纠纷,今年共发生纠纷45件,调解45件,调解成功率达100%.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完成我村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户的申报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5、为民办实事: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完成房道村前结尾路面硬化及排污涵管的铺设工程;房道村邱林自然村路面硬化工程;以及消溪、圳后自然村的路面硬化工程。

6、党组织建设:今年上半年发展预备党员二名,入党积极份子2名,全村共有党员69名,5个党小组,按时召开党员学习活动,全村党员积极参与讨论学习xx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渠道单一,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工业企业发展受到制约,所以我村的经济增长主要以农业种植和林木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

2、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大的差距,特别是办公楼危房迁址重建的配套资金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公园建设无法得到落实。干部思想作风问题还停留在等、靠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单一,原则性差,工作方法缺少创新。

三、下一年的工作打算和计划。

1、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在原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加强管理,更新观念,成立管理小组,再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进一步完善各项工程建设。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放在反季节大棚蔬菜发展上,及时上网扑捉信息,引导村民种植特色经济作物,为村民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3、壮大集体经济,巩固集体资产,避免流失,加大旧欠款的收缴力度,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

总之,在今年的基础上还要下功夫,改变以往的工作方法、态度,并且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学习党的xx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为下一年度的各项工作而努力奋斗。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新农办的指导下,磙子营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新农村建设工作根据工作变动,为切实加强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乡党委及时调整和充实了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使一批工作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第一线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强化措施,加强新民居建设。

(一)突出示范带动,合理选择新民居点我们着眼于发展势头好,示范带动能力强,认真选择新民居建设示范点。通过对我乡十个新农村中心村认真调查研究,综合经济、环境等硬软件等情况,最后确定磙子营、小杜庄二个经济发展势头好、群众参与积极性高、建设环境好、示范带动能力强中心村为201x年度新民居建设重点村。

(二)严格管理,抓好新民居建设为切实加强新民居建设,我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协调土地和建设资金。同时严格质量管理,乡新农办每天到建设工地进行巡查,严把质量关。目前,这些项目正在建设中,其中磙子营村新民居建设投入资金500万元,57户新民居主体已完成,小杜庄村新民居建设投入资金30万元,10户新民居地基已完工,5户一层主体完工。(三)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民居建设的积极性,我乡采取逢会必讲,无论召开机关会,还是村干部会和群众会,都要求在会上宣传购置新民居的优惠政策,优良环境,鼓励群众购置新民居。目前已有近百户群众签订了购买。

合同。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群众创造一个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乡积筹措资金,强力推进基础施设建设。加大移民项目建设投入,计划投资24万元硬化道路1.4公里,投资20万元修建生产桥3座;努力抓好以工代赈道路建设项目,计划投资70万元,硬化道路4公里;抓紧三山、关西、白庙等六个村350座沼气池项目和4个沼气服务网点建设。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

四、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够。虽然通过广播、标语、横幅等形式作了大量的宣传,但宣传力度还不够强,效果不够明显,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2、新农村建设资金仍然不足,缺口较大。六、下步工作打算1、进一步强化宣传发动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2、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施设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3、进一步做好规划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准。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在规划建设上,既要充分利用土地,规划上要高起点,建设上要高标准。

我镇认真总结了上半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查找出了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制定了下半年的,现将xx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广泛深入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建设积极性为再次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我镇对示范村从两个方面开展宣传工作:一是组织全村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宣传xx年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特别是讲明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群众谋利益,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群众尽快过上富裕型小康生活;二是利用板报、大小会议等形式,反复宣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目的和意义。通过宣传,再次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根据当地实际,镇党委政府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主攻蔬菜种植,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加快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

(二)、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1、开展创建平安村活动,以和谐、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村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护巡逻小分队,发放了宣传材料,签订责任状,各村社会秩序稳定。2、充分发挥妇代会、团支部、综治等组织职能作用,开展“平安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的评选工作,促进邻里和谐。3、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强化劳动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农村科学种植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基础设施建设1、我镇为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对各村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五星榜,对村庄规划建设、道路建设、村容村貌建设、绿化建设、亮化建设及消除农村“三大堆”进行了量化,每半年进行考评一次,将考核结果张贴上墙,有力的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通过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五星榜,现在我镇王集村铺设柏油路2500米,安装路灯60盏,种植绿化树1200余棵,基本消除三大堆。大路村铺设混凝土路3600米,安装路灯72盏,消除了农村三大堆。茶棚张村铺设柏油路2600米,安装路灯36盏,种植绿化树400余棵,基本消除三大堆。新房村铺设柏油路2300米,安装路灯20盏,种植绿化树800棵。聂索邢村铺设柏油路3200米,安装路灯32盏,种植绿化树475棵。杨家新房村铺设柏油路1200米,安装路灯26盏,种植绿化树800棵,消除了“三大堆”极大地改善了村庄环境,方便了村民的生活。

工作计划。

1、加强“一村一品”建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比例,加强农民向城镇聚集的能力。2、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搞好农村集中供水,美化村容村貌,提高农村信息共享的能力。4、加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整合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优化联建规范化卫生室,方便农民就医,5、创建文化大院,完善图书、器材配置。加强体育场所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平台作用,强化劳动就业和实用技术的运用能力,培育农村科学种植水平,增加农民收入。6、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推广沼气池建设力度。下半年,镇党委、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工作力度,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的目标内容,狠抓工作落实,园满完成工作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摘要:近几年,农业工程科技不断创新,使用集成技术并引进新技术,但仍有继续创新的空间,所以,农业技术人员会在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入新技术,以增加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难题,由此,实现装备与设备的现代化,对农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影响,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实现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相符,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科学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率较低,有很多不足。

1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推行的理论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农村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弱势,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之一,而建设新农村需要创新农业工程使用的技术,改变生产方式。即我国要加大农业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术,以此增加农民的粮食产量,以及作物带来的收入,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1]。

2农业工厂创新使用的技术。

2.1基础设施集成技术。

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开垦土地,并在适当的时间浇水、播种、施肥,并采用相应的方式抑制病虫害的出现,所以其使用的技术包括土地整理、水资源管理、节水、施肥技术等,有时也会用改造技术改造农田,或是把几项技术集成使用。但所有技术的使用必须以本地农业实际种植情况为前提,与实际种植情况建立联系,根据市场对作物的需求,决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术,保证基础农田设施的建设,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与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2.2机械集成技术。

实现农业技术的集成,可有效解决使用机械与技术不匹配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削弱农业生产对人工的过度依赖,提升生产的效益。对于机械集成技术,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研发并生产出粮食型机械,并形成产业,它主要用于水稻、玉米等生产,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环节。其二,研发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产品,每个机械设备的研发,都是以某个种植作物的生产特点为依据,带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范围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发使用保护技术的耕作设备,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研发用于擒牧产业与草牧产业的设备,為农业发展提供设备支持。其五,农业生产需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采用其他技术以节约肥料、化肥的使用,为精准化设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加快研发速度。

2.3生产设施集成技术。

设施农业是用设施种植、养殖,具有可控的的特点,实现高产,而农业生产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标[2]。

现在,沼气是农业生产使用的环保材料之一,而沼气的生产必须由设备完成,即农业种植人员会把人或动物日常产生的废料作为原材料,放到设备中,经过发酵后,把沼气变为生活中的燃料,转化为燃气,并用于发电,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用设置养殖并生产沼气,可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并为各类农作物与家畜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畜产生的废物可为农作物提供养料,而沼气又是燃气或供电的材料,这三者互为影响,又相互制约。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种植、养殖与沼气生产,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范畴,各自独自管理,互相并未建立联系,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并带来污染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对该项内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联系起来,即回收废物、进行生产、实际利用,找到三者均衡进行的措施,加以分析,了解废物转化的过程,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科学布局,调整农业工程的结构。

2.4生物利用集成技术。

生物是农业生产产生的物质之一,而其也可以从林业生产中发现,包括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产后的废料,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农业与林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运用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处理,让其变成再生资源,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处理、物力处理与化学处理,分解废弃物,并把各个元素重组,变成一种新物质,实际应用后做到增产增收。

3结语。

总而言之,加快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集成技术、机械集成技术、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实现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xx,08:36+47.[2]王爱荣.大力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j].农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问题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关键的问题,关系着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如今促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必经的发展过程,农业与农村经济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轻制度、重经济”的现象,对于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建设影响重大。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是农村基层工作的核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严重影响着我国财政、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关系着农村集体的生存和发展,管理成效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集体成员的利益问题,也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因此,如何保证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完整安全,高效管理农村集体财务资产,是农业集体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与干部人员所要面对的重大难题。

1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

1.1农村集体财务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推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村集体财务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思维观念的问题,大多数农户缺乏农村集体财务的监督意识,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的地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严重,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会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足,会计核算工作不专业,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管理混乱。同时一些处于城市边缘地区的农村,由于缺失监管,导致农村农户,村级领导对农村集体财务资产的管理使用上出现严重的流失浪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公开制度流于表面,执行力度不足。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模式的老旧,缺少彻底改革和创新,财务制度执行程度不够,农村基层组织权力混乱不清,管理不明,关系主体错位。

同时,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会计制度不完善,导致农村集体资金使用混乱,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

1.2完善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

为了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开展,需要推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的管理办法。在规范化建设单位的推行之下,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问题能够逐步解决,规范化建设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法》,并按照统一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财务管理制度,防止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漏洞的出现,要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还要健全农村财务管理财产清查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民主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成立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理财部门,并且定期进行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和审核。

规范化建设村部必须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上报,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实行统一的电算化管理,并且设立专门的会计档案部门,加强档案方面的管理,还应接受农经部门的审计监督,公开审计结果,实行公开制度。

1.3健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必不可少,同时也应该控制村级财务管理的收支细节,强化监督管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应明确村级集体财务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使用权不变的准则,任何单位以及个人都不允许侵占或挪用村集体财务资产,对农村财务管理以及农村经济活动的监督力度应该加强,各类账目必须细化、明细账要清楚,所有记录文件账目文件都应设立农村财务管理会计专柜保管,对于账目的报账、会账、对账、记账、复账、公开等“会账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开启并实行备用资金制度,备用资金由村财务管理报账人员进行管理,额度由实际情况进行申报审批。

农村集体财务资金的支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审批制度,严禁白条顶库、瞒报收入等行为的出现,任何人不得随意支配农村集体财务资金,对农村集体财务资金的不同性质,应进行性质分类管理,建立性质分类管理类别制度,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报账人员应做好农村集体财务日常的财务收支工作,严格按照已有制度的规定把关执行,并且能够及时发现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做好账目的登记、记录、核对等管理工作。

2结语。

随着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问题需进一步改进,才能推动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进一步推进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内外部制度的改革,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能充实我国最为薄弱的农业金融,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做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和满足广大农民文化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二选择。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成效显着,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一、“送文化”开展如火如荼。全年创作15个文艺节目,有戏剧三句半、表演唱、朗颂诗、合唱词、新故事、小品、街舞、音乐快板、**乱弹等文艺形式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的主要行政村、社区开展巡回演出。组织“**乱弹展演”、“腰鼓队踩街”、“老年文化活动展演”、“少儿文艺展演”、“元宵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到7月底圆满完成百场文化下乡活动。扎实开展电影下乡活动,共为学校放映246场次,组织学生16万人次,重视农村“2131”工程实施,今年共放映3684场次。开展了送书下乡活动,为全县14个图书流通站送去图书10000余册、期刊杂志3200余本。

二、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春节期间由文化馆、书协共同组成20余人的书法精英,分别下岩头、黄宅等乡镇为广大农民义写春联。组织全县各地20支什锦班在水晶广场,人民广场、文化广场、龙峰广场表演吸引了万余观众。组织外来人员文艺联欢晚会、中老年文艺专场、少儿文艺专场等5场节目在人民广场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人民广场举行了**乱弹展演和元宵文艺晚会,**乱弹展演全面展示了**乱弹精萃,深受观众喜爱;而元宵文艺晚会从全县最精彩的节目中挑选了16个节目,演员们精彩的演出博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三、基层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县有乡镇文化站15个,万册以上乡镇图书馆8个,农村图书流通站13个,村文化活动室302个,村图书室(农家书屋)105个,实现了中心村为单位的全覆盖,农村文化示范户200个。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6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区)20个,县级文化示范村(社区)84个。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已建成县级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429个,()乡镇、村覆盖率达100%。全县有466个文体队伍。

二、农村文化工作存在困难。

今年,我县在农村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照上级的工作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一是文化基础建设薄弱。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繁重,条件都不太好,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已建好的'站室硬件设施不够配套。二是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这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但还是无法满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等所需求。三是农村文化项目建设制约因素多。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也存在资金和土地问题。村(社区)文化室也存在创建的资金和场所困难以及建成后如何持续发挥作用等问题,特别是在山区村落小、人员少、资金缺乏、活动极少的情况下,难以持久地坚持下去。四是文化队伍建设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员队伍老化现象,文化员从事文化工作的精力难保证。村级文化队伍的组织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县文化局。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在省委党校学习一个月,有多方面收获,从获取知识方面来讲,最实用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理论,当然,这些理论不仅仅是直接操作层面的,也还包括一些综合性的理念层面的。具体而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两个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思考更多一点,因为后者才是我们学习真正的目的。

我来自磐安,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县之一,因此,在这里我想仅对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谈三点粗浅认识。

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因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然而,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比较注重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两化”领域取得相当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间接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反差,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巨大反差、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城乡基础设施和面貌存在巨大反差等等方面,这些反差已经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后果十分严重。而这些反差在欠发达地显得尤为尖锐。从我省情况看,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势头也比较好,基本上享受到了城市所具有的现代文明,甚至一些城郊农民的住房条件、经济收入等方面已超过了城市居民,而在广大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上学难、看病难、保障低、行路难,看不上电视、打不通电话、喝不上干净水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民难以享受现代社会应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水平也明显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我觉得在新农村建设问题上,不仅要有统筹城乡的理念,更要树立统筹区域的理念,要把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上,要把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作为整体新农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两难选择,一方面,就建设的紧迫性而言,比发达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从加快推进的基础和现实可能而言,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是“两个趋向”的论断,以城带乡城不大。因为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落后就因为工业发展滞后,因此,欠发达地区面临了双重任务:一是要补先发地区已完成的工业化的课,二是又要和先发地区一起抓新农村建设。欠发达地区也不能按部就班先补工业化的课,再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因为这样就要拖全国的后脚。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最艰巨。那么如何更快更好地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呢?我在这里提四点建议:

1、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欠发达地区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一味地等待观望,等上级来要求,靠上级来推动,指望别人搞出经验供自己照搬照套,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它人之长的同时,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特征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2、把握好建设方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方向,否则,推进力度越大造成损失也越大。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龙头。在规划问题上,欠发达地区要有跨越式理念,在规划的档次上要适度超前,尽量避免重复走发达地区已走的并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老路。追求短时间、低成本效果,就是通过科学规划减少追赶发达地区的时间,降低追赶成本。在规划的实施上则可以分步进行,条件成熟的先实验,条件不成熟先预留。具体可采用“四个一批”的办法:一是设施配套一批。根据“农民最直接、最需求”的原则,在避免重复投资的基础上,优先考虑解决饮水工程、移动网络工程、有线电视工程等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在对现代基本文明的享受上缩小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二是旧村改造一批。对在公路沿线并且农民经济收入相对比较高的村,实施以拆旧建新为主的规划和改造,力争培养几个示范点,对其它村起到一种激励、引导作用,也作为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高要求的响应。三是村容整治一批。对大多数地处偏僻、农民收入也较低的村,村容整治应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通过对垃圾和污水的整治,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四是整合转移一批。对一些配套设施无法覆盖的规模较小的自然村,动员农民实现下山移民,走梯度转移之路,条件好的可直接鼓励进城进镇,条件较差的鼓励和帮助向中心村转移,让年轻的农民大多数脱离高山远山的生活环境,使这些自然村最终实现自我“矮缩”,把山还给野兽,把生态重新恢复。

3、破解“钱从何处来”的难题。投资问题是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最“瓶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两条腿”走路:一是作为上级政府,对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政策倾斜,加强推动。因为:一方面,这是体现党和政府对欠发达地关怀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欠发达地区人民最能感受到的手段。另一方面,这也是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补偿方式。欠发达地区多数处于生态敏感区,许多工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错过了一些发展机会。譬如我们磐安,地处四江之源,我们有为下游数百万人民送去“四江清水”的义务,如果上级政府不通过相应的渠道加以补偿,权利和义务就会不对等,这对欠发达地区人民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二是欠发达地区自身要主动有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不能破坏”的理念,利用生态优势,力争在发展产业上实现跨越。在农业上,要从传统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跨越,向休闲、观光农业跨越;在工业上,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清洁工业,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要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发展再生农、林产品资源加工型产业;在三产上,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结合特色村建设,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山区旅居业。通过三次产业发展联动,努力使欠发达地区实现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双赢”,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4、做实“人到哪里去”的文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不会稳定。目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业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更加剧了人地矛盾。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能单打一,就转移搞转移,而要用综合的办法,稳步推进。一是要加强培训,使农民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这里的“跨越”是指区别于传统的文凭式教育的方式,采用最直接、最实用的知识来武装农民,使农民在某一领域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培训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成为“专才”而不是“全才”,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二是要加强合作,加速就地转移。要积极创办适宜千家万户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如圣诞礼品、箱包、竹木制品等;要大力培养经纪人,加大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力度,从市场上直接或间接揽活到家里干。从而使农民实现低成本的产业转移。三是要加强引导,鼓励农民走出去。通过这三条途径,努力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呈“三三制”的分布格局,即“三分之一从事效益农业,三分之一从事来料加工,三分之一劳务输出”。这样,一方面可加快推进城市化,因为在后两个“三分之一”中可能会涌现出一批竞争强者,在城市获得一席生存之地,知名度完成身份转化。另一方面,又可减轻城市发展的压力,因为如果农村不能就地转移一批,就会有太多的农民向城市流动,这必然会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甚至会出现象“拉美陷井”一样的“中国式城市病”。除上述三条之外,还要努力探索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苏州市吴中区新丰村。

调查方式:走访村民,问卷调查,拍照等。

1、人口。

l劳动力。

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该村人口结构也不太协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

2.土地。

l耕地。

在以前该村经济也主要是靠农业及跟农业相关的副业,但是后来农民的土地都被国家征去了,农民的土地没了,有的也只是很少的农民的自留地。

l荒地/其它土地。

因为荒地一般都不归他们私人所有,所以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不在村民手中。除了一部分被上面划为坟墓的集中划分地。

其他的一些土地,一般的都用来盖集中型的商业厂房,现在的拆迁越来越多,就是这个原因、地理位置不错的,也会被用来发展商业,以便提高经济发展。

3.土地制度。

网格化土地督察制度,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的土地是承包制度。

4.生计(农业/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1农业。

l种植业/土地方面的收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村农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非农产业为主,所以把土地方面的收益作为经济来源的很少。如家里包了大量土地的,这些人中的也多是经济作物。当然也有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不好的,还会靠自家的自留地,种些粮食作物,维持日常活动和生活。

l养殖业。

有些村民手里有点资金,对养殖比较有兴趣的,就投资搞了养殖业。大多数都投资在了家禽养殖上面,像猪,鸡,鸭……时下这些东西也是比较畅销的,像烤鸡,烤鸭,猪肉从前段时间起就涨价了。而且这些家禽相对而言比较好饲养。不过任何一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这几年流感类的疾病频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

l副业。

还有一些有一定手艺的,就靠”本事”吃饭。有些会刺绣的,就会做些绣品,自己到集市上卖或是提供给哪家小型加工厂。还有就是串手链或是一些手工艺品。

2非农产业。

l打工。

l经商。

现在农村的经商途径有:开个个体经营的店面(因为国际教育园建在了本地,学生很多,所以这些商店收益很好)或是招收几个受手艺人,出外包揽活计,做个小老板。或是几家一起合资承包一些小型公司。有些村民且本村有一些村办企业,其中吸纳了很多本村的村民,使得村里的农民都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本村村民收入提高,从而也促进了本村经济不断发展。

5、村庄的历史。

l一般历史。

新丰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中北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石湖之畔,该村的西面、北面被着名景点上方山所环绕;南临苏州市国际教育园,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浑厚。村内有一村级公路通往外部。该村历史现已无法考证。但据村里人介绍,他们的祖辈们一直就居住与此;又结合吴中区具有较长的历史,故可推断该村历史也较为悠久。但具体情况不详,还请见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稿

近年来,我镇利用区位优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三大规划"的总体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东部观光旅游农业、中部工业加工区、西部物流园区的产业格局,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镇经济发展迅猛。

但是在发展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当前有很大一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花岗石的开采加工,但是开采完之后这部分农民应该何去何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应当如何谋生?随着各地区公路村村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的区位优势也已经不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发展中继续保持优势?怎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篇章中,重点谈到了培养新型农民的问题,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家知道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有句广告说得好:科技以人为本。其实不只是科技,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以人为本,包括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无论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立足当前,还是着眼未来,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设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家园。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建设新农村首要环节。

那么怎么培训新农民呢?总不能都让他们去上大学吧?对,就是让他们上大学!是农村大学,也就是咱们的远程教育。对于培训新农民,远程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网络覆盖面广,每个村都有。里面的讲座知识丰富、全面,涵盖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实用技术、乡村剧场等多个方面,并且更新速度快。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远程教育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网络系统,精心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学习,是他们学习培训的一件新式武器。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通过远程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党员"双学双带"能力。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强化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监督,最终达到管理民主。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正确的乡规民约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民"。远程教育在大力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提倡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为树立农村新风尚做出了努力;通过教育片、文艺片的播放,积极配合各村开展的创建文明户、文明生态村等活动,最终达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远程教育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观看优秀的教学片,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和市场经济的教学,并通过网上农产品信息的疏通交流,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各种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除了必要的技能培训,一些指导性的比如《农民务工指南》等课件,也给务工农民带来很大的便利。再就是远程教育为农村经济改革服务,农民群众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片,容易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农村改革的主体,从而有力的推动农村经济改革。通过远程教育,可以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提倡节约型农业,提倡农业商品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不断提升农业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可见,远程教育这个新武器,作用面广,火力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一定要用这件新武器武装好我们的新农民,让他们在建设新农村的战斗中,节节胜利,高唱凯旋之歌!

演讲完毕,谢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1、但目前发展呈现趋同化趋势,千游一律,给游客无新鲜之感。

建议:开发人文景观,丰富游览项目,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开发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差异化旅游经营。增加游乐性主题项目,延长生命周期,吸引稳定的客源。

2、岛内旅游呈现超负荷情况,人流过多,影响海岛游品质。

打造多类型的旅游资源,实现游客分流,同时实现旅游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提升项目品质。

3、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

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旅游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对风景旅游区的环境加强管理;以保护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其次,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再次,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对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治理和抢救,使之尽快地恢复其本来面貌,以适应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接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观赏。

皮口镇社区建设情况:

皮口镇被国家体改委等十一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被辽宁省确定为中心小城镇,又被国家六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被国家渔业部确定为全国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被大连市定为重点开发建设的小城市。,皮口镇被国家发改委以“人与自然河蟹小城镇”及在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入选为20上海世博会参展城镇。根据日前确定的规划,皮口镇正以滨海路为中心轴线,西起清水河,东至赞子河,北到高速铁路,面积38平方公里以上区域全部纳入镇区内,对产业、居住、商贸、饮服及公共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按功能区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将皮口镇重新定位为产业发达、生态良好、临港宜居、河蟹文明30万人口的中等海滨城市。

皮口镇现拥有省一级乡镇敬老院、大连市一流的公安分局以及武警边防、法庭、工商等执法部门在皮口都有派出机构。220千伏的变电所座落在境内,1万吨能力的净水厂即将扩建成5万吨。市政、环卫、城管中队等城镇管理职能部门一应俱全,购物、旅游、休闲、娱乐场所众多,城镇功能齐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刍议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蓝图。下面本人结合我县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一品”乃至“一村一品”,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一)规划要以政府为主导。村庄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农民个体所能承担的重任,基于我县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亦非普遍村集体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属的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规划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武装农民头脑。

(二)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村发展步伐不一,地域特点和经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工作。坚持有选择、分类型、分层面扎实推进规划工作,忌搞“村村一张脸”,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规划要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我县农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数甚至达数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数是土木结构,可以说普遍呈现出“面积不小,质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农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制度又极为严格。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保护土地两者矛盾日益显现,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说是调和这对矛盾的一大法宝。通过宅基地整理,引导村庄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退宅还耕”、“盘活土地资源”的目的。

“垃圾成堆堆,污水随地流,灰尘满天飞,苍蝇排长队,蚊子开大会”这是对许多农村恶劣环境的形象描述,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相去甚远,造成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恶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设施;第二,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缔造优美整洁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急待“对症下药”。

(一)加大财政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转移支付力度。从我县目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建有垃圾池的村尚为数不多,更甭提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较高层次的要求了。况且从目前我县村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出发,我县农村还未到有能力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阶段,作为浙江这个经济大省中的欠发达县,这就需要争取上级政府对我县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财政对我县农村环境整治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垃圾池、垃圾填埋等硬件设施,为农村环境整治夯实硬件基础。

(二)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农村环境整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所以必须建立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一,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形成“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让人人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牢固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的观念。第二,要建立农村环境保洁制度,以行政村为主体,建立一支义务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队伍,开展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当然有能力的村可考虑有尝服务。第三,环境整治不仅仅是卫生整治,还包括社会风气整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情淡漠、唯利是图、道德信念滑坡等问题在也农村大行其道,赌博风、麻将风可谓十风盛行。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在农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健身、学习等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此举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可达到减少矛盾纠纷的目的,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涝灾害的能力不强;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推广机制不活,科技贡献率不高;农民经营理念陈旧,凭经验搞种养经营,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制约了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只有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了,土地产出率才能提高,才能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只有农业装备水平上去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农民才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多形式、多层次的转移。只有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才能流动起来,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其他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卖上好价钱,生活需要的各种消费品才能保证供应,农村市场才能繁荣。只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了,环境美化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改善。

4.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针对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尤为滞后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6.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还有,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氛围已经形成,加快新农村建设有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非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xx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xx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

(四)抓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最本质、最中心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这一要求在贫困山区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必须采取超常手段,强化过硬措施,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建立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要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山区农民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二是继续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仍然是贫困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积极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促使农村劳动力尽快就业,对有条件的贫困山区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

(五)抓基础,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尽快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改善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分类建设。一是国家要结合贫困山区财力困难的实际,改革农民投工投劳办法,加大国家对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大力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民都能喝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积极推广沼气能源建设,带动改圈、改厕、改厨,改善贫困山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要加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切实推进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二是对部分高寒、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农民,要痛下决心,加大力度,一次投入,通过异地搬迁的方式使群众摆脱其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

为何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明显落后于城镇。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巨大反差。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存在巨大反差。以卫生事业为侧,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费用8988.31亿元,其中城市医院占73.74%,县医院、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仅占12.47%、3.22%、9.97%。可见,卫生费用还是主要流向城市医疗机构,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服务中心所得较少。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尽管也有很大发展,但仍显得明显滞后。目前还有一些农村通不了路、打不了电话、看不上电视、喝不上干净水。四是城乡公共资源分配存在巨大反差。1990~2004年的15年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增长率有10年低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1997~2005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连续9年低于城镇。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新农村建设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需之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杨继瑞(2005)认为,新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所具有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特征,无疑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综合、和谐和科学的范畴。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

(1)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努力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从影响农村发展的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大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使农民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

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奠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满足农民衣食住行的需要,农村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农村扩大生产的需要。这三个层次的需要是一个递进的关系,第一个需要是低层次的,第二个需要是中层次的,第三个需要是高层次的。而就目前农村物质生产方面的现实来看,我国大多数农村处于第二层次,在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其剩余刚好够再生产需要,所以农民手里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现金,导致了农民看病难、孩子上学难、养老难的现象。

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政府要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合理部署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鼓励东西结合,制定有关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要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如果农民的收入增加速度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相当或者低于其生产投入增加的速度,那么,农民生活状况就会永远停留在第二个需要层次,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日益加剧。);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整队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是以改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为主的农村发展,也可以说是一场生态革命。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层次上看,它的基本任务和工作是培育农村生态产业、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以此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根据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依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从福建省来看,发展绿色生态旅游占优势。据国家林业局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森林面积1.15亿亩,其中森林覆盖率、竹林面积、毛竹总株数、人工林蓄积量4项指标居全国第一。我省拥有优越的自然风光条件,是为开发农村生态旅游业提供了有力的天然条件。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坚持服务城市、提升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以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为特色,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建设。至2009年底,福建省共有农业旅游示范点49个;乡村旅游扶持点78个,其中首批省级示范点创建单位28个;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单位165个,水乡渔村23个,农家乐330个。全省农家乐接待游客总量超过18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亿元。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也应当成为工作重点。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合理地使用地、肥、水、药、种、能等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安全,不断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二,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要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抓好退耕退牧还林还湖还草和天然林保护、环城林业生态圈等重点工程建设,正确处理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防止新一轮森林破坏,控制大树、古树移栽进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填塘、不砍树、不推山,吸取“大跃进”的教训。二是要珍惜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大力发展农村小康水利,充分发挥其灌溉功能、观光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防止水土资源流失。三是要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能源村”、“卫生村”、“生态村”。

第三,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是新农村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有利于提升环境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小康水利、道路、电力工程建设,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二是要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村庄、街道的变化延伸到庭院,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沟渠、堰塘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三是要分类指导开展村镇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创新载体和模式,推动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着力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齐备、服务配套、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我们深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演讲稿

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上午)好!我们xxx村是绩溪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历来民风纯朴、治安稳定。农村经济连年增长,公益事业不断推进。村两委干部开拓进取,敬业奉献,全体村民人心思富,富而思进。特别是2003年10月村级规模区域调整以来,邻近的陈村、东干村整村并入,尚田村成为拥有2000多人3100多亩耕地的中心村,全村干部群众本着"并村更应并心"的宗旨,团结一心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先后被评为"县文明村"、"市文明村"和"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并作为"全市生态示范村"上报待评,村党总支还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组织。我们申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有其独到的区位优势和群众基础优势,首先,尚田村、组干部和群众投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经过近年来的共同努力,全村干群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农村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和提高!

其次,近年来,在村两委干部的身体力行下,村容村貌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喜人的变化,3个自然村之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目前村村公路"路灯亮化工程"和总投资80万元的"村村通油路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运筹之中。使地处岭南岭北交界地带的尚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等有利条件。

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优势明显是我们尚田村较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尚田西瓜"凭其瓜甜个大在市场上倍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全村已形成千亩绿色西瓜生产基地。年产值达50万元以上;除原有的传统木材加工外,笋竹两用林培育示范基地,经过近两年的高效运作,使盛产元竹资源的尚田村,在提高元竹附加值的加工上,为农民增产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此外,我们尚田村的农村经济发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乡来看,相对较高,加上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较强,组织发动群众能力较好,村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思路清晰,建设氛围浓厚。2005年村集体收入实现3。6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150元,位居全乡之首,无论是在捐资助学修桥补路,还是在扶贫济困/科技兴农上,广大干群都能以发展大局为重,齐心上阵,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

更为难得的是,我们村在农村结构调整,双培双带等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经济状况较好的致富先锋,他们乐于奉献,乐于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他们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较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派!

以上5大优势寄托着我们尚田村2000多名父老乡亲的殷切盼望,体现着广大干群极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和干劲!而近年来,多位省市县领导视察和指导尚田工作时,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对尚田村的工作思路和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尚田的发展未来充满了希望!

各位领导,同志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当前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历史任务,给我们尚田村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好机遇,我们全村父老乡亲企盼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和扶农措施,更愿全力以赴投入建设美好新农村行列之中,为此,在村两委的倡议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商定下,尚田村将紧紧围绕中央"20"字建设目标,遵循"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群众自愿投入和政府扶持相结合"三大原则,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以增加农民整体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抓好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