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的论文(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1 07:21:44 作者:书香墨

范文范本是写作的重要参考,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了解该类文章的写作结构、语言风格以及表达技巧。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摘要:音乐的创作与文学思潮的变化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8世纪的欧洲文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整体思想体现出强烈的反宗教倾向,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与自由,宣传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因此,受文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也大胆突破了原有的陈规。戏剧、交响乐、歌剧等由颂扬宗教神性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作品取材多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表达普通民众的情感。其他音乐体裁在创作手法上也逐步自由化、情感化。本文主要探讨了该时期文学思潮变化与音乐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文学;思潮;音乐创作;宗教;社会性。

音乐与文学这两种古老的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8世纪的欧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启蒙运动就是在这一时期为了顺应历史要求,在欧洲的文化领域内兴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18世纪的启蒙运动首先在文学领域内兴起,学者们弘扬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宣传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倡导“理性社会”的思想,无一不影响西方音乐的发展,并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和音乐风格中获得体现。

启蒙思想家认为人是万物之本,反对神主宰一切的观念。人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体,应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对于受到启蒙思想影响的人来说,诸如“原罪”这样的观念再也没有立足之地了,这体现了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特征。因此启蒙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较之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和革命性。作家们以自然神论甚至无神论为武器,对传统教会的批判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从理论深度上根本动摇了封建教会存在的合理性。如孟德斯鸠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把法制提高到国家政治生活的首位,并详细论证三权分立学说。歌德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狂飙突进运动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对后世的德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专业音乐家同样已开始挣脱封建宫廷和教会的束缚,走向市民阶层。如莫扎特就是冲破音乐家受教会宫廷束缚的传统,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变化,成为自由音乐家。社会音乐生活空前活跃,城市中兴起各种类型的剧院,音乐厅,建立起各种业余音乐社团,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音乐会的听众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由宫廷贵族为主转而成了以市民大众为主,音乐成了大众化的艺术,这一切都成就音乐家的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因此整个音乐创作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由于启蒙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较之以往的文学,启蒙文学的'主人公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启蒙文学把资产阶级和其他平民当作主人公甚至英雄人物进行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如鲁宾逊、汤姆?琼斯、费加罗、维特、浮士德等一系列不朽的艺术典型,许多人物既闪耀着富有时代特色的理性光芒,也呈现出人的灵魂的多重矛盾,揭示出更为丰富复杂的人性内涵。在文学体裁上,启蒙作家为了宣传启蒙思想,逐渐扬弃古典主义关于体裁高低之分的清规戒律,广泛采用小说、诗歌、戏剧和文艺性的政论等各种文体,打破了自古以来诗体文学独尊的局面,开创了文学史上的散文时代。戏剧方面也随之创新突出地表现在市民剧的形成上,它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打破悲剧和喜剧的严格界限,不遵守“三一律”,运用散文语言创作,开创了后来长足发展的话剧的先河。音乐创作在文学的影响下,诞生了喜歌剧这一新的歌剧题材。它标志着歌剧的题材内容和风格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普通人、平民的生活成了主要的描写对象。佩格莱西的《管家女仆》、卢梭的《乡村卜师》以及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等歌剧都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平民的思想感情和他们的生活。音乐风格上,也力求朴实、自然、清新,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生气勃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它在歌剧的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突出了歌剧音乐中自然美的特征,对于音乐在歌剧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确立,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启蒙作家的理性崇拜和渴望参加现实斗争的倾向,使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政论性。有的作品以一定的哲学论点作为组织材料、结构情节的中心,集中讨论哲学、政治、宗教、教育、道德等问题;有的作品通过具有作者代言人性质的主人公,发表深刻的理论见解;有的着力塑造富于哲理意蕴的艺术典型,以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具体显现某种哲理。启蒙文学这种哲理性、政论性见长的特点在哲理小说方面体现得最明显。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站在“自然崇拜”哲学的角度,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批判旧世界,主张用启蒙思想塑造新人。歌德在这一时期完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作品之一的诗体小说《浮士德》,反映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生活的精神世界。这些蕴含哲理的思想同样直接影响了音乐艺术的创作和发展,这一点最为明显地表现在卢梭、莫扎特、贝多芬的思想和创作中,使这时期的音乐文化显示出丰富的多样性。卢梭不但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既是继承者,又是创新者。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模仿,而音乐和语言共同源自人类表达激情的需要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卢梭在音乐美学领域,既是继承者,又是创新者。和同时代的许多思想家比较,他的美学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他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发生巨大影响的原因。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众多名作中,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人的尊严的主题,在他们的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启蒙主义时代的音乐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即思想深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音乐语言新颖,有较强的戏剧冲突,能启迪人的智慧,触动人的心弦。音乐家们的作品大多具有社会意义,为维也纳的音乐增添了不朽的光彩,使维也纳成为后世音乐家膜拜的圣地。在情感表达的作用上,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也是历代作曲家所无法替代的,几百年来,仍保持着它动人的魅力,这正是他们审美观、艺术观的深刻之处,对同时代欧洲及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18世纪的欧洲,无论从音乐的发展和特点来看,还是从音乐家的选材、创作过程、创作风格来看,都与启蒙运动文学思潮、创作方法、文学作品有密切的联系。文学创作引导着音乐家丰富想象力、大胆创新、开拓新的领域。音乐家通过文学艺术了解人类、认识社会,掌握先进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使音乐创作具有高瞻远瞩的气势与深入灵魂的深度。当今艺术发展的潮流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各种艺术种类相互融合与渗透将形成新的热潮,而文学与音乐这两个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也将在相互渗透中不断繁荣,在相互促进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德]保罗?贝克.西方音乐的历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叶松荣.欧洲音乐文化史论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世界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都是世界人类艺术的结晶,都是世界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承。虽然二者都是综合类舞台艺术,并且在艺术形式和发展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审美的差异导致了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间又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从语言和表现的角度来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不同之处。

: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差异。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的剧本都是以语言文学为主,但是中西语言各异,剧本的创作也就各具特色。西方歌剧文学剧本一般都是以白话散文为主,不管是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还是日耳曼语系虽然有各自的发音规则,但是语言发音押韵方面较弱,因此,西方歌剧的各剧种,在剧本的创作方面对于语言发音的押韵上没有太大的要求。例如使用拉丁语系意大利语发音为剧本的歌剧,意大利语的发音规则是辅音加元音,类似于汉语发音的声母加韵母。意大利语中元音只有5个“a、e、i、o、u”几乎所有的意大利语单词发音最终都用这5个元音来结束。元音少,在发音上更利于押韵,但是由于在西方语言里,不是一个单词就能表达更多的含义,过度的追求发音上的押韵必然导致剧本语句的连贯性,因此,西方歌剧的文学剧本会根据创作语言特征,更多的采用白话散文为主。普契尼所作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选段男高音咏叹调《冰凉的小手》,使用意大利语演唱,其中歌词“chegelidamanina,selalasciriscaldar.”意思就是“你这冰凉的小手,快来让我给你暖一下。”也是很直白的意思。由此可见,西方歌剧的文学剧本多以白话散文为主,对于歌词押韵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从歌词内容上来展现其剧本内容的动作性。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中国戏曲的剧本主要来源就是历代文学大家所作文学著作,文学性很强,因此,中国戏曲在语言上更侧重于韵文,唱词上更讲究押韵,而在说词上则会以散文为主。中国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一体的综合类舞台艺术,观众群体上至达官贵胄,下至黎民百姓,在创作时剧本内容既生活化,又有很强的文学性。再加之汉语语言丰富的表达性,发音的多元化性,造就了中国戏曲艺术在唱腔上既能保持汉语语言的特性,又能使之贯穿音乐。中国戏曲的“唱白”和“念白”注重押韵。例如,京剧《卖水》的一段经典念白“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脸上擦的是什么花粉,口点的胭脂什么花红。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梳一个油头桂花香,脸上擦的桃花粉,口点的胭脂杏花红。”既把歌词内容完整体现,又非常押韵,并且文学性极强,保留了汉语文学自身的艺术性,在结合伴奏音乐的同时,更具有音乐性。因此,中国戏曲的唱词和说词都非常押韵又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

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审美的差异,西方的艺术更侧重于写实,注重对细节的真实刻画,力求把现实生活中或者神话故事里的内容完美再现。因此,西方歌剧在表现中侧重于对剧本所描述的客观世界的再现和模仿。在对于舞台布置、道具、服装、表现形式等一切细节则以写实为主,力求真实。例如2006年,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演的由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所作歌剧《魔笛》,整体的舞台效果就非常的写实,不同的人物角色有着不同的人物造型,夜女王、王子、祭司、捕鸟人每个角色,多人饰演都有着不同的造型。而在舞台背景的布置上,每个场景都有着不同的相对应的舞台造型,甚至在道具上,酒杯里的红酒,都是真实的。而在表演方面,演员的舞台肢体动作都更贴近于生活,很真实。在歌剧内容结构上强调故事情节的写实,或对真实世界的再现,或对神话故事的写实演绎。故事内容很完整,主线清晰明了。这些都反映了西方歌剧对于表现方面,更侧重写实。“厚德载物、大象无形”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不拘一格,自古以来对于意境的追求远大于写实。相较于侧重写实的西方艺术来说,中国的传统艺术更侧重于对于意境的刻画。因此,中国戏曲在舞台布置、人物造型、道具背景上更为抽象、更加艺术化,在表现形式上更侧重写“意”,讲究“神似”,注重表现抒情。例如豫剧《穆桂英挂帅》,舞台上一块背景布、一台小方桌左将出、右相入,简单的舞台布景就能演绎一出传统大戏。道具方面,一面军旗就是千军万马、一方镇纸就能运筹帷幄,兰花指娇柔妩媚、剑指威震八方。人物造型上,不同的脸谱不仅对应不同的人物造型,而且还反映了人物的善恶美丑和角色性格。在剧情结构上更注重的是用情感来表达剧情,每一个剧目都不仅仅是直白的表现剧情表面的内容,在表象之下,总有一个引人深思的寓意,即和、善、美的寓意。这正是中国人的思维,中华民族的思维,中华文化的思维。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戏曲相较于西方歌剧而言,更侧重于写意。

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都是根植于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土壤,都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硕果,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综合艺术形式,都对人类文化艺术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戏曲和西方歌剧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可以相互借鉴其优点,相互促进,使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艺术得到更久远的发展。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

[2]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作者:吴乾康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论文

就目前具体说来,全国乃至全世界dv的普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些明显的变化主要与人们对精神生活以及艺术追求的向往,当然还与时代的变迁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dv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来拍摄家庭式的影像,也就是可能一些技术和设备方面还不是很成熟。随着dv本身性能的改进和电脑配套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大多数的人都可以很好的掌握运用。直到我们现在dv机已经成为当前个人影像制作甚至专业媒体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摄像设备,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选择dv进行自己的影像表达。dv承受生活之轻的同时,也承担起艺术的重。为什么这样说,虽然人人可以玩dv,人人都可以创作。但是我上面提到了“dv艺术”,最基本的艺术前提是你的创作可以给别人带去美感,带去一种享受。因为影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如果你拍一部电影,必须有专业知识,必须有设备,还必须要有创作精神。说这么多,也并不是好像在要求什么,主要的还是创作与审美在生活中融为一体。值得我们大学生注意的可能就是校园dv艺术了,校园dv艺术与社会民间以及其他的dv艺术不同之处还是比较的多,上面也谈到了这一点,这跟dv所处的环境有关。,北京大学团委等展开“北京大学青年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调研,其中“哪种原创文艺样式的影响更大”专项调查,选项包括文学作品、原创歌曲、校园dv、舞台剧、曲艺作品、原创动漫六类,结果分别是32.3%、53.1%、41.5%、21.6%、10.5%、7.6%,校园dv占41.5%,可见校园dv已成为继文学作品之后流行的原创文艺样式,成为了重要的校园文化组成部分。还有国家教育部对校园dv艺术的支持与鼓励,比如各个省份都会相应的开展校园dv艺术节,还有全国性的艺术节。还有一些校内关于dv艺术文化的宣传和建立,以及学生自我培养的本身爱好。加深文化多样化的同时也提高了校园艺术文化的水平,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艺术的舞台。

3.................dv在校园中的影响及用............

3.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4月,当校园dv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时,湘潭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本着“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的原则,创办了首届大学生dv电影节,开创了高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dv的先河,其参赛作品以完美的镜头和精彩的剧情将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有机结合,很好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应该说与校园dv走的比较紧密的还是学生,因为大多数情况都是学生持有dv。这也就说明了校园dv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在能力方面能起到明显的变化。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影视文化的高度认识,也在无意识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体会。还有各方面的能力素质都会相应的得到提高,《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中谈到了两个引导引导大学生和谐成长、引导校园文化氛围,落实中央16号文"四项教育。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和创新力。在对艺术的追求时,借助dv反应现实生活的美感,又会对生活有新的看法、新的.认识。对学生自我艺术能力的实现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果是专业的话,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事业生涯做好准备。可以想象得到在我们拥有的美丽的校园里,因为有dv艺术文化的存在,而使得我们的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一种新生艺术的气息。

4...............校园dv艺术对外界的影响....................

其实就是回到属于dv的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影视文化行业。最近一些年来,国家一直对校园dv文化比较重视。就好比说一些学生的dv作品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并给予鼓励的方针。就比如说在电视上看到的学生dv作品,还记得一次在cctv-3上看到了一系列的校园dv作品的播出,有《毕业了我的大学》、《大话三国之校园大战》、,《校园花工》和《仙湖的化石森林》......。还有目前,中国大学生dv文化艺术节组委会已经与新浪网、三杯水、《大众dv》、《dv@时代》等多家媒体达成全面合作,并且dv节组委会正在积极寻求相关电视媒体进行纵深合作。目前,已经有众多网络、报刊媒体对dv节进行了密切关注。比如还有些学生自己的作品直接的推销到影视行业当中去,而且有的能够站住一定的位置。这些其实就在激活影视行业,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除了经济效应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校园dv艺术对人们的各种素质培养的提高。就好比一些拍摄的教育性片对人们的思想觉悟有着很重要的效果,还有教育意义。

5.................校园dv艺术还存在的问题以及怎么改善...............

1.《电影观众学》章柏青张卫著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6。

2.(dv生活dv艺术)陈帆与北电毕业生张良学的对话。

3.论校园dv发展趋势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张少兰.

4.论文新天地:浅谈dv影像与教学。

5.《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6.《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摘要: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都是多元文化集中体现。中国戏曲偏重言志抒情以曲唱戏重于形式,发声讲究甜润圆亮字重腔轻,曲从与字。欧洲歌剧偏重再现模仿以歌唱剧重于内容,发声讲求明亮宽洪,言从与歌。

中国的戏曲与欧洲的歌剧,是世界两大戏剧艺术体系的突出代表。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是多元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产物。因此,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具有各自鲜明的艺术特色及深厚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戏曲的形成发展。

中国的戏曲是古代的舞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最早的舞剧是葛天氏的《吕氏春秋·古乐篇》,这是一种集音乐、舞蹈、器乐为一体的艺术。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民间歌舞戏和参军戏。如歌舞大戏《大面》、《踏谣娘》,如产生于东晋时期的参军戏在隋唐时期仍属于“散乐”的范畴,并十分流行。

从原始歌舞逐渐发展成以歌舞演故事,是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历经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几千年。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戏曲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数百年的承续、发展,而成熟的渐变过程,因而中国戏曲根基深厚,艺术体系完善。

(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歌剧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因此意大利被赞誉为“欧洲歌剧的故乡”。意大利早期歌剧称为“音乐戏剧”,它是一种音乐、文学、戏剧、美术、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它的诞生是巴罗克时期音乐艺术领域最伟大的一场革命。

欧洲歌剧的音乐素材大多来源于民歌和宗教音乐。1597年第一部歌剧《达夫尼》诞生,由利努契尼提供脚本,佩里作曲,但这部歌剧没有流传下来。1600年,利努契尼和佩里再次合作,创造了歌剧《尤丽迪茜》。其题材来自圣经,这部歌剧已经具有了严格意义上歌剧的雏形——宣叙调、歌曲、合唱、舞蹈管弦乐队和终曲。

18世纪末19世纪初,意大利社会的动荡不安。使歌剧进入了衰落时期。但是在民族运动的影响下,作曲家罗西尼又恢复了意大利的歌剧艺术。在罗西尼之后,有许多才华横溢的音乐家涌现出来,如贝利尼、多尼采蒂、威尔第等都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一股“真实主义”。“真实主义”着重描述普通人的情感冲动和暴烈行为。它取材于社会生活,尤其是体现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形象,改变了以前浪漫派歌剧所表现的神话故事内容。后来,欧洲出现了正歌剧,正歌剧是用歌唱来展开戏剧的。对正歌剧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威尔第,他的艺术生涯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写意与写实。

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对于美的艺术追求,都与各自的民族文化渊源和艺术观念息息相关。中国人认为“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乐记》)。因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强调“以我观物”的美学准则。西方人则认为艺术应该“被物所没”,强调“以物现物”的重要哲学思想。中国的戏曲与诗、词、歌、赋有着渊源的关系,偏重“言志”抒情,欧洲歌剧导源于古希腊的史诗戏剧,偏重再现模仿。中国戏曲“写意”求美,欧洲歌剧“写实”求真。这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观与音乐的创造方法密切相关。

(二)唱戏与唱歌。

中国的戏曲以曲唱戏。通过唱来戏说内容;欧洲的歌剧则以歌唱剧,即用美声歌唱来倾诉感情。所以,过去中国演出的场所是“戏院”,欧洲的演出场所是“剧院”。这种称谓也是巧合,但恰也与此相关。

(三)在发声方面差别。

声音是传播的主要因素,戏剧音乐的歌唱发声是通过技术训练而成为艺术化的声乐技巧。一般说,中国戏曲的发声讲究甜润圆亮,而欧洲歌剧则求明亮宽洪。中国戏曲的发声技巧是运用丹田之气拖住底气使声音结实饱满、圆润悦耳,运用轻重抑扬的发声技巧,能将剧中人物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淋淋尽致。欧洲歌剧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威尔第爱国主义歌剧的兴起,加之乐队扩大,配器加重,因而声音要求偏重表现激情慷慨的情绪,即用浓厚的胸腔和宏大的音量,以达到刚劲奔放的戏剧效果。

(四)在吐字方面的不同。

唱腔的基础是字的音与情,无论是中西,演唱时都是要求字情结合,二者来共同体现完美的艺术形象。但是,在民族习惯和审美意识中西尚有区别。中国戏曲强调字重腔轻,由字生腔,由腔生情,欧洲歌剧则强调美声表现,由生得情,由情生音。或者说中国戏曲是曲从属于字,欧洲歌剧则言从属于歌,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的形成与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是:中国古代戏曲音乐是民间舞蹈——吟唱诗词——戏曲艺术的嬗变过程。欧洲歌剧则以作曲家为主,吸收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加以交大发展,可以这样说,欧洲歌剧是有作曲家用音乐来写戏剧的,因而歌剧既有作曲家的个人风格,又有不同剧目的独特性格。中国戏曲和欧洲歌剧,在表现体系和艺术创作方面都有不同,但作为戏剧音乐是有共同之处的,可以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孙继南、周柱.中国音乐通史简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连波.国乐飘香.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4]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民族音乐概论.1980(1).

[5]朱敬修.西方音乐史.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罗修平.音乐美的寻觅.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原野》这部作品,更是在我国歌剧表演当中,作为一项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艺术瑰宝,得到广为流传。

一、歌剧《原野》的声乐旋律创作。

歌剧本身具备能够将音乐与文学联合在一起的特征,这种将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的表演形式,使歌剧展现出一种十分新颖的综合艺术魅力。然而,尽管歌剧这种表现形式同时具备了声乐与文学艺术的共同优点,并在统一的舞台当中进行了统一的表现,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声乐与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是存在着许多差别的。对于声乐和文学艺术而言,它们本身各有千秋,分别存在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我们在进行表现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其本身在旋律上的不同来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很多歌剧作品由于其本身在主题和意识当中的表现较为突出和明显,使得艺术作品当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因此也使得我们在将这些作品向观众们进行表达时不会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这样的歌剧,其所展现出来的声乐旋律也大多都具有着多变性和舞台张力,对于舞台前的观众情绪调动而言,有着极为明显的作用,同时也容易引发观众们的联想,进而使歌剧表演得到升华,这是对歌剧声乐旋律的第一种表现形式。

歌剧《原野》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其作品本身,同时包含了以上三种歌剧共有的优点和它们的旋律创作方式。而那些不如《原野》那样成功的歌剧,往往在作品本身的旋律创作上,都较为单一化。由此可见,《原野》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其充分地借鉴了我国一直以来所流传下来的歌剧艺术形式表演手段,以及相关的表演经验与方法;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演员所扮演的仇虎,无论从声乐的唱调到表演的情绪变化,都向我们诠释出了人物想要跳出牢笼,并进行复仇的急切情绪变化,这种层次感分明的旋律表现,使得整部歌剧的舞台表现力与感染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歌剧《原野》对声乐表演的启示。

歌剧《原野》的成功,在舞台歌剧领域的表演手段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独到和宝贵的成功经验,这些都为我国歌剧领域的向前飞速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导向作用。从上述对该歌剧的演唱技巧以及旋律的把握创作等所进行的细致分析来看我国当前的'歌剧领域,要想得到进步和不断的完善发展,首先就需要进行以下的努力:

(一)声乐作品创作框架界定。

对于歌剧这种声乐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在对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创作理念进行大致框架上的界定。众所周知,歌剧的创作理念往往能够决定歌剧的具体演绎方式以及表演中对于作品情感的释放。对于我国的歌剧而言,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抛弃掉传统歌剧艺术创作的观念约束,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声乐形式以及旋律的表现方式上效仿一些西方先进的歌剧表演经验,只有界定好完整的作品创作框架,并充分借鉴其他国家在歌剧表演当中的先进经验和手段,才能够使我们国家的歌剧艺术作品在根本上得到突破,获得新生。

(二)发挥中西歌剧文化优点。

在进行歌剧创作的过程中,对于声乐的表演,应该充分发挥出中西歌剧的长处,在继承传统演唱技巧、突出我国演唱技巧的独特韵味的同时,引进西方歌剧的演唱技法,将两者各自的优势进行综合吸纳,既要做到字正腔圆,同时也要兼顾旋律的流畅与优美,从而对我国的传统唱法进行创造性革新,促进我国歌剧演唱的发展。

三、结束语。

声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不仅能够促进音乐事业的进步,同时对于歌唱家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部好的声乐作品对于唱歌家的培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应该发展声乐艺术,要不断推出更多像歌剧《原野》这样优秀的音乐作品,扬长避短,学习西方声乐的技法和经验,尽可能地吸取其中的精华,摒弃其中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长足发展。

中国戏曲欣赏论文经典版

竟是如此的巨大。

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

个组成部分。已故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在临终时还叮嘱前任总理温家宝,培养人才,不但要重视科技,还要懂得艺术!终于在这学期,我有幸选到了。。老师的《中国戏曲欣赏》这门课程,让我终于有机会深入了解这门古老的艺术了。白驹过隙,日月穿梭,短短几周浅尝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后,感觉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仍记得对戏曲的印象最初是在儿时启蒙读本的漫画上,现在终于又在大学的课堂上闪现了戏曲的迷人身影。从最初的京剧《三打陶三春》的历史典籍引出有关戏曲来源的讲解,以及唱、念、做、打四种戏曲表演中的艺术手段简介,还有那紧贴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赏析,可以说这一中国戏曲艺术之旅收获颇多。

《龙女》、《白蛇传》、《追鱼》、《女驸马》、《天仙配》、《五女拜寿》、《牛郎织女》、《三打陶三春》„一幕幕精彩的剧情、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真是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皆成戏。

特别是流行于大江南北的黄梅戏,作为一个安庆人当然感慨良多!说道黄梅戏,我们就先谈谈它的历史吧,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在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这一时期演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女驸马》、《牛郎织女》、《刘三姐》等不胜枚举。其中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拍成了电影,为黄梅戏的广泛流传,为保留黄梅戏艺术家的卓越风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其实,我一开始也不是很喜欢黄梅戏,感觉是老人喜欢听的东西,哪有流行音乐动听!但是,从小受爷爷奶奶的影响,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爷爷奶奶到隔壁邻居家里看黄梅戏vcd碟片,因为村子里当时就他们家里有vcd影碟机,平时也有好多人聚在他家看黄梅戏。记得那时我坐在奶奶的怀里,一起看着黄梅戏,那时候看不懂黄梅戏,不明白舞台上的一堆人为什么穿成那个样子,嘴里说着一些我听不懂的话,还总拖那么长的音,真的是不知所云。但随着慢慢长大,我逐渐了解到,黄梅戏是我国戏曲中的瑰宝,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家在安庆天柱山,小时候,村里几乎没有几个人家里有电视,那时候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到村子里的广场上看黄梅戏,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板凳,匆匆忙忙去争个好位置。到我们家乡演出大多是怀宁人,他们一年中要来这演出好几次。想想那时候的晚上是多么的热闹啊!不过,现在,虽然很少再见到他们来演出了,但是,我也常常用电脑听听一些优美的黄梅戏,感觉比起现在的流行音乐,黄梅戏要纯朴多了,更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因为它的故事让人感动,它的唱声更深入人心!最让我感动当然是感人肺腑的《牛郎织女》了!小时候,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从我奶奶的口中得知的,那时更是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入迷而好奇!认为在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吗?更是蒙加了传奇的色彩,那样的神秘如今记忆犹新!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有幸观赏了这个梦好的时刻!戏中牛郎的憨厚、老实、本分、实在、让人十分的敬佩,他的嫂嫂心肠虽不算坏,不过,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就想将牛郎赶出牛家,并且不分任何财产,不给分文、就连那头老牛也不愿送给牛郎,根本没有考虑牛郎离家后的生活状况会是什么样子,要不是那牛是金牛星的化身,懂的人性故作生气,或许牛郎连牵牛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嫂子对于牛郎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牛郎的亲哥哥,虽说在立场上和态度上是想让牛郎留在家中的,但是,事出有因,又不敢或不予妻子争斗,反映出了男人的弱点,折射出感性与理性的思考抉择!这样的嫂子做事的确有些过分,不过更显现了现实社会人心的状态,自私自利,为追求名利而遗弃自己的亲人朋友。戏中虽短暂的带过,但展露人心,教育甚佳。更让我从中学会了做人的本质和原则。

之后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和织女结成夫妻并且孕育两子,对于常人来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但在他们身上就偏偏成了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并非来自他们俩而是来自所谓的规矩,人家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但是换句话说有了规矩就能成方圆吗?不一定,牛郎和织女的悲剧就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在凡人看来天规是多么的神圣而遥不可及,可是即使是再神圣的东西也无法锁住一个人的心和爱的,或许当神仙都恋爱的时候才能够明白爱是个什么东西,或许那时他们会认为那比天规更加的神圣!

同时剧中最后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卑微的希望,那就是“鹊桥”王母的法力是多么的巨大,还是无法阻挡两颗火热并深爱的真心,剧情如此的逼真,给人以圆满的结局!或许这只是给人们的一点安慰,总而言之还是圆满的收场,哪怕真是一年就见那一次面,哪怕每次见面就只有那么短短的瞬间,但是真情是永远不会因为距离而消失,反而会因此距离而更加的真实而深刻!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而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也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该剧讲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主人公冯素贞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李兆廷与冯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助其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参加了会试,岂料一举考中状元,又被召为驸马。洞房花烛夜,冯向公主吐露真相,化险为夷,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至此,经过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子,能有如此的表现,使我们不禁想到了与之相对的《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陈世美高中状元后,在荣华富贵面前抛妻舍子,为世人所不齿,这真是“男女有别”,是否在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在爱情与责任面前,女子表现得比男子更加忠贞、更加坚定呢?陈世美和冯素贞在完全相同的事态发展下,经过抉择,走上不同的道路。陈隐瞒了自己的家世,在事情将要败露时,不惜派人去杀自己的妻儿,逼得秦香莲到包拯那里告状,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而冯素贞洞房花烛夜向公主吐露了实情,感化了公主,最终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姻缘,并落得千古美名传。

黄梅戏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想我已经深深的接受它了,它也慢慢的走进我的生活了。

戏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美学的集成。它是通过声乐、舞蹈、神容、服饰、装饰美来让观众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所以其形式美立足于传神达意。学会感受戏曲之中的美,能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

在这个文化交流、冲击甚至冲突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世界最早三大戏剧体系之一的中国戏曲,历经岁月的沉淀,古老的戏曲艺术必将会被更多人钟爱和传诵,永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所以,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应以前人留下的伟大的精神文化而自豪!我们更要发扬它,传承它!

通过这门课的选修我十分感谢老师,从一个个戏曲中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感到年轻人其实也是可以喜欢戏曲的,更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姓名:。。学号:。。专业:。。。。

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之比较论文

在欧洲,分布式能源已不再是新技术。自1973年能源危机之后,企业就积极进行各种活动,希望在节能方面为自己的传统产品找到替代市场。因此,欧洲的工业企业对热电联产已十分了解。在1978至1984年间,市场的巨大动力推动着热电联产技术在住宅和服务行业的应用。

当时,欧洲各主要轿车企业提出了一个分布式发电的方案,即对已有的甲烷内燃机进行改造,配以热交换器,回收废气、冷却水和机油的余热。发动机及机电、热力部件与消声保护壳整合为一体。

在1982年汉诺威博览会上展出了15种以上不同系列的分布式发电设备,其中,菲亚特的“totem”机型是已工业化的产品之一,它的发电量15kwe,供热量34kw,平均发电总效率为28%,平均净效率26%,结构紧凑(约1m3),配有催化式消音器和运行管理的计算机控制面板。在欧洲各国大约已装了台“totem”机组,主要是在服务行业。

最令人感兴趣的分布式发电例子是multiservice公司开发的系统。该公司位于人口约10万的vicenza市,通过自有渠道销售甲烷和电力。1982至1986年间,公司选择了每年热负荷不少于5000小时的10家用户,共安装了31台“totem”机组,发电总量465kw,与中压电网并网。每一机组的平均运行时间约5250小时,较传统系统节能35%。这些设备现在仍在运行,从经济角度看,1987年的系统内部收益率就达到了21.4%。

尽管分布式发电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鼓舞人心的成果,但至八十年代后期,菲亚特公司不再对该领域感兴趣,欧洲其他的轿车生产厂家同样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至少在意大利,是因为:

1)电力部门不允许在公寓住宅区安装totem(这些住户是totem计划的终端用户),因为公寓住户不具有正式公司的组织结构,因此无权自行向各个住户售电。另外,totem设备首先是用在服务行业,而用户分散也造成了营销和维修成本的提高。至1992年,有关法律规定公共电网必须以支持价购买可再生能源或热电联供的发电量,从此制造商就不再对totem感兴趣。

2)审批、环境控制和公众利益关系上的官僚行为--15kw机组与150mw的机组不能区别对待,耽心小机组数量的增加。实际上,每一个消费者是不可能自己去处理各种设备问题的,这势必导致成本提高,最终停机。

3)对天然气部门及输配商缺少关注,尤其对他们宣传推广的小型燃气锅炉。而恰恰是小型燃气锅炉避免了一般锅炉的公用性及由此产生的.各种麻烦。

4)用户技术知识的缺乏、以及维修和安装人员的缺少。事实上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安装和维修需要发动机机械、并网和三相负荷管理、水路循环的热力技术、传感器及计算机化管理等方面的熟练技术人员。

上述困难始终是分布式发电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2.分布式发电和电气系统。

在欧洲,即使电网独立,也不会出现美国市场开放的情形。从理论上讲,可能过若干年以后,经济自由化进程结束,过剩电量的转移将成为可能。但是,官僚或财政方面的障碍仍将存在。例如,在意大利,光电屋顶计划使光电生产者可与电网公司可对等交换电量,但不是销售,因为意大利的财政政策要求从事销售活动的法人应具有增殖税注册号及相关的帐簿登记。由于小用户支付的税费较输配商高,分布式发电使得小电网得以存在并向周边用户售电,而且在供应范围内,根据热负荷需求而生产的电力可以获利。

欧洲大规模市场的设想并非没有缺憾,因为一旦1000兆瓦的发电厂与1000瓦屋顶光电发电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实时的“对话”,电力王国取得优势的话,它的选择将强加于欧洲人。

关于电力供应可靠性问题,在欧洲,尤其是在城市,中负荷电网通常是铺设在地下的,而美国的变压器悬挂在电杆上。无疑,电网和自发电必需确保电力交易系统所要求的可靠性(每年断电12秒)。

3.预期的效率和可靠性。

分布式发电效率与上网发电厂的效率的比较比较。多年以来,欧洲一直很重视对进口燃料依赖的限制(但是没有太大的进展),为此,其电力系统的燃料效率较美国的高,美国现在对进口燃料的依赖性日益增大。

在欧洲还有一特殊情况,即工业企业利用热空气进行干燥,所以电效率低于25%的燃气发电机就没有市场的。服务业耗电量大,其所使用的燃气发动机的电力净效率,根据发动机大小的不同可从32%提高至36%-38%不等。

以热负荷为主的用户情形较为复杂,一方面,自用发电量是有限的,这就降低了分布式发电的经济利润,另一方面,若根据热负荷选择高效设备(像燃料电池)的规格,可能会出现售电、至少是电量交换的问题。

再看美国,其效率值低于欧洲,而高电耗(包括夏季)又使机组的电-热指数更接近用户的需求。

关于小型分布式发电机可靠性,欧洲的情形正逐步与美国接近。比如,几十年前在欧洲,即使偏远地区也有维修人员以合理的价格提供小轿车的维修服务。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小轿车可望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而无须维修,而后再转买或报废。这与美国情形已相近了。在美国,考虑成本及距离等因素,频繁且要求专业维修的机械设备是没有市场的。为降低成本,工业生产更侧重设备的可靠性而不是效率。

4.发电成本的估计。

发电成本与电价、燃气的价格密切相关。各国电价和燃料价格的高低取决于税收,而税收因燃料用途的不同而变化。为此,发电成本很难一概而论。比如,在意大利,小规模热用户的天然气价格为0.70欧元/m3。如果天然气用于热电联产,每千瓦电量所消耗的0.25m3天然气将转移到用电税收上,实际燃气费则降低0.22欧元/m3。这样,分布式发电在服务业应用时,其电效率的要求就可适当放宽,而家庭户用可能存在多余电量的问题。

维修成本是内燃机机组发电成本的重要组成之一,其中包括更换机油、火花塞及清洗热交换器的费用等。以意大利的totem机组为例,这些维修费用一般为0.030欧元/kwh,而兆瓦级发动机为0.015欧元/kwh,与0.02欧元/kwh的平均输电成本不相上下。但是在欧洲,安装成本中还必须考虑行政管理的成本以及在市区降低噪音措施的费用等。

5.新型发电机与内燃机的比较。

燃气发动机式分布发电在过去的十几年中虽然已安装了成千万台,但仍能未得到推广,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分布式发电应用存在着各种障碍,另一方面是采用的技术不恰当。

目前市场上对开发新型发动机有三种主要方案:

1.斯特林发动机:有适合家用的1kwe型号(atag方案)和适合服务业的型号(美国的25kwe)。因使用率高且日常维修少,这种发动机可与高效锅炉相媲美。为了使用户能够接受,斯特林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价格便宜还有待证实。

2.小型和微型燃气透平:以回热循环工作,有各种规格机型满足服务业的要求。因为空气过量,燃料使用的效率不够高,为吸引欧洲用户的兴趣,电效率不得低于30%,且性能要可靠。与内燃机相比,燃气透平的优点是普通维修的成本低、结构紧凑、振动小,但电效率和总效率不及前者。

3.燃料电池:鉴于低温技术已接近市场化且满足氢气更新剂的要求,燃料电池的电效率高于并网电站的效率,且燃料消耗低于锅炉。尽管燃料电池是模块式的,但更新剂却不是,这就意味着小容量机组在价格上不会有明显的降低。欧洲和美国的服务业对燃料电池都极为感兴趣。另外,在美国,许多无电网地区家庭对燃料电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燃料电池在欧洲因电网覆盖面大而存在着不确定性。

6.结论。

分布式发电的发展将有赖于电力市场的开放、官僚作风的克服及其权利的下放和日新月异的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等,并通过热电联供的方式达到更高的效率。

为此,在推广应用传统技术(如燃气和燃油发动机)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创新与管理。另外,必须看到内燃机已发展得相当完善,改进的空间有限,应积极为成本和性能可与发动机相比、已处于工业实验阶段的新技术进入市场创造机会。

中国戏曲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曲不同。既然承认戏就是戏,那么中国戏曲舞台上讲究的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逢场做戏”,十分鲜明地标举戏剧的假定性。而这与西方戏剧一贯采用的幻觉性舞台艺术处理原则,非但不同,且完全相反。在西方人们走进剧场,自大幕拉开的那一刻,戏剧家就要千方百计地运用一切可能的舞台手段,去制造现实生活的幻觉,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戏,而是像身临其境一般沉浸在舞台上创造出来的生活环境与气氛之中。为此,西方的戏剧家将舞台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绘画性和造型性的布景,创造出戏剧需要的规定情景。人物间的一切纠葛都放到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在同一场景里,情节的延续时间和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亦大体一致。这就是西方戏剧舞台的时空观,其理论依据是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它的支撑点是要求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一致。中国戏曲舞台是一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一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一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给剧作家和演员以极大的艺术表现自由,拓宽了戏剧表现生活的领域。在有限舞台上演员运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观众带入江流险峰,军营山寨,行舟坐轿,登楼探海等多种多样的生活联想中去,在观众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艺术创造的任务。这恐怕就是何以在一无所有的舞台上,中国戏曲得以再现五彩缤纷的场景和千姿百态的人生的原因了。需要说明的是,虚拟手法的确使一座死板的舞台变得来去自由,但这种自由决非不受任何制约,它还是有所制约。这就是要受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生活——这个基本规律的制约。因此,舞台的虚拟性必须和表演的真实感结合起来才行。比如:在“趟马”(即一套骑马的虚拟动作)中“马”是虚的,但马鞭是实的。演员扬鞭、打马的动作必须准确且严谨,符合着生活的客观逻辑(如《蓝齐格格》中的趟马)。高度发扬戏剧的假定性,与此同时又极其追求摹拟生活形态的真实性,达到虚拟与实感相结合。尤其是出色的演员在表演中往往能将两者结合得天衣无缝,流畅自然,让富于生活经验的观众,一看便懂。

诚然,中国的戏曲艺术越来越难以得到当下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虽然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也喜爱甚至自觉探索戏曲艺术,但与时下中国数亿庞大的年轻人队伍相比,这些人无疑是沧海一粟,显得过于渺小?而且那些所谓的热爱戏曲者的动机,很多情况下是不纯的——在我看来,与其说某些年轻人喜爱戏曲,是真正理解并陶醉于戏曲艺术本身的魅力,还不如说是为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和急于寻找到一条成功之路而无奈抽取的捷径;更多得是一种带着玩世不恭的“玩票”心理,无聊中找得一个打发时间的行为;有的则是受到当下到处宣传的“宏扬传统文化”“越是传统的就越深邃”这样的口号的鼓惑,盲目地跟风装时尚而已,也许到某日这些年轻人突然玩厌了,挥挥手便能与之绝缘,即便真正彻底离开了戏曲以后,这些人或许对它甚至一无所知。所以,表面上看,喜爱和研究戏曲的人在增多,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广告传媒的刻意抄作式的宣传,一种浮华的潮流,潮流过去,大浪淘沙,也许最终没能剩下几个真正继承戏曲的人。如果是这样,中国戏曲的衰落和毁灭就是必然的!

现代社会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我们都知道西方自从使用泰勒工作制后,连人的呼吸、饮食和排泄通通都要折算成本。在当今时代这种金钱至上、效率优先的生存原则要求下,一切提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突飞猛进的生活,人们工作、学习、甚至于休息都无可奈何地要按照机械齿轮运转地方式全速运行着。在人的生活、行为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钳制,身不由己地随着飞速的社会疲于奔命时,一切的所谓思想、情操的东西会随之瓦解。社会压力加大、浮躁、厌烦心理充斥着社会,那么,当工作和休息强行挤占了人们太多的空间,人们的自由就这样被无情践踏后,那些被置于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空间到底还剩多少?快节奏的生活必然衍生快餐文化,这是社会本身决定的,也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世界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不变地结果。所以,面对着整日疲于奔命、心理空虚却无暇填补的社会大众,那些具有深层次的、曲折而抽象的艺术形式是不能被大众迅速的理解和接受的。不是大众不理解高深抽象的艺术,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耐心去理解。现代的快节奏生活需要快速消化的文化产品,越是直接,越能反映当代人心声的,具有平面化、直观化的艺术形式,越容易被人们快速接受,因此那些没有深层次内涵、易于理解和迅速得到认可的快餐文化必然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宠儿。

戏曲是抽象的艺术,在抽象中她又独追求一种虚幻意境的营造;尤其是中国戏曲,她是植根于中国浪漫主义传统文化土壤里的艺术化产物,具有高度地抽象性、表现性、概括性的特征。中国戏曲从内容到形式的过度写意固然产生了诗意美,但同时也导致了艺术本身的距离感,抽象的表现形式对观众产生了理解隔膜,再加上高度的概括性,对这种抽象的手法不但不详加解释,还大加压缩,如此下来观众的理解更会大受局限。当然,如果观众在观赏戏曲时,能够放下一切包袱,仔细融入戏曲所营造的写意世界,用艺术化的心理去仔细体会其中曲折幽深的艺术风貌时,当然能够体味出戏曲博大精深的美。可关键是对于时下高负荷生活的人们来说,精神世界已被外部压力过多占据,他们已经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接受那些过度形而上的抽象艺术,社会的压力也不允许他们挤出空闲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去慢慢体味和消化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艺术就是娱乐,就是能在第一眼就让接受者感到满足,让他们在数秒甚至更短时间内就能忘掉忧愁,瞬间产生乐感,消除快节奏的工作所带来的疲惫的东西。要产生娱乐感,就要首先理解,不理解是无法认同的;对于戏曲的抽象写意,现代的人群在理解上就有困难——电视、电影告诉我们内容是直观的画面,但戏曲却需要用某些片面的点或局部特性代替全部,对于现代生活的高负荷人群来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理解难度,他们很难、或者毋宁说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情愿意去把那些过度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繁琐的联想或想象,费时费力的补全和还原,于是戏曲艺术自然无法被需要依托快餐式消费、尽速得到快乐满足感的现代人在短时期内迅速理解。于是这些缓慢表现、又需要仔细而抽象的体味才能获得艺术美感的戏曲是不适合直观、简单、快速的现代人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

中国戏曲的流传很艰难地为现代生活服务。

中国戏曲鉴赏

1.白蛇传: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2.锁麟囊:登州富户薛氏门中之女薛湘灵许配周庭训,嫁前按当地习俗,薛老夫人赠女锁麟囊,内装珠宝甚多。结婚当日,花轿在中途遇雨,至春秋亭暂避;又来一花轿,轿中为贫女赵守贞,因感世态炎凉而啼哭。问清缘由后,薛湘灵仗义以锁麟囊相赠,雨止各去。六年后登州大水,薛、周两家逃难,湘灵失散,独漂流至莱州,偶遇娘家老奴胡婆,胡婆携湘灵至当地绅士卢胜筹所设粥棚,恰巧卢员外正在为其幼子天麟雇保姆,湘灵应募。一日,湘灵伴天麟游戏于园中,触景伤情,百感交集,顿悟贫富无常。天麟抛球入一小楼,要湘灵上楼为其拾取,在楼上,湘灵找球时猛然见到六年前自己赠出的锁麟囊,不觉感泣。原来,卢夫人即赵守贞,见状盘诘,才知面前的这位“薛妈”便是六年前慷慨赠囊的薛小姐,遂敬之如上宾,薛湘灵一家团圆并与卢夫人结为金兰之好。

3.二进宫:明穆宗(隆庆帝)死后,太子(万历帝)年幼(时年10岁),李艳妃垂帘听政。其父李良,蒙蔽李妃,企图篡位,定国王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于龙凤阁严词谏阻,李妃执迷不听,君臣争辩甚剧,不欢而散。李良封锁了昭阳院,使内外隔绝,篡位之迹已明。徐、杨二人于探皇陵后,二次进宫进谏。此时李妃已悔悟,遂以国事相托。后杨波发动人马,卒斩李良。

4.桃花扇: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域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结识李香君,并与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5.单刀会:三国时,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

6.望江亭:才貌双全的谭记儿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观主的侄儿白士中往潭州上任途中探访观主,告知自己失偶之事。观主于是从中作合,使得白士中与谭记儿结成夫妻。权贵杨衙内早已看中谭记儿,本想娶她为妾,此时对白士中怀恨在心,暗奏圣上请得势剑金牌,前往潭州取白士中首级。白士中得到消息,愁眉不展。谭记儿不愿让他受自己连累,想出妙计。时逢中秋,谭记儿扮作渔妇卖鱼,在望江亭上灌醉杨衙内及其随从,将势剑金牌窃走。杨衙内欲绑缚白士中却没有凭据,白士中出示势剑金牌,说有渔妇告杨衙内中秋欲对她无礼。等到再见谭记儿,杨衙内方知中计。恰好湖南都御史李秉忠暗中访得此事,奏于朝廷,杨衙内受到惩办,白士中依旧治理潭州,夫妻和美。

7.祖杰:元代初年,温州乐清县僧人祖杰勾结官府仗势欺人的故事。祖杰私蓄美妾,藏于俞生家中,俞生不堪邻人嘲诮,携家逃避,祖杰以弓刀藏其家,诬俞私藏军器,以致俞生全家惨遭杀害。乡人不平,申告官府,未得受理。于是有人编撰了这个戏文,广事宣传,官府最后以众言难掩,乃将祖杰处死。这是发生在温州的一个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

8.赵贞女蔡二郎:蔡二郎中状元后弃亲背妇,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家乡独立奉养公婆,饥荒年岁,公婆双双饿死,赵贞女罗裙包土,自筑坟台。后来,空中降下一面琵琶,赵贞女身背琵琶,上京寻夫。找到京中,蔡二郎不仅不认赵贞女,反而放马踹死了她。最后蔡二郎被雷劈死。

9.琵琶记:故事讲述了一位书生蔡伯喈在与赵五娘婚后想过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从。伯喈被逼赶考状元后又被要求与丞相女儿结婚,虽不允,但牛丞相不从而依之。当官后家里遇到饥荒,其父母双亡,他并不知晓。他想念父母,欲辞官回家,朝廷却不允。赵五娘一路行乞进京寻夫,最后终于找到,并团圆收场。

10.赵氏孤儿:以战功起家的晋国贵族赵氏家族,权势和声望不断膨胀,遭到了晋灵公的不满,心高气傲的将军屠岸贾一直遭受赵氏的轻视和排挤,在晋灵公默许下将赵氏一家诛杀。赵氏孤儿被医生程婴救出藏到了药箱中,被守门将军韩厥搜出,但韩厥深明大义,只会程婴将孤儿带了出去。屠岸贾知道赵氏孤儿逃出后四处搜寻,程婴本想将自己的儿子献出去承担窝藏的罪名,但被公孙杵臼所承担了所有的罪责。20年后,程婴告诉了赵氏孤儿这一切,孤儿最终打败了屠岸贾,为赵氏家族报了仇,程婴搞到事情已经办完,遂自杀。

11.西厢记: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人护相国灵柩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书生张珙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经过诗歌唱和,彼此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12.牡丹亭: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还魂记。

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南宋年间,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生得十分美丽。杜宝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他一心一意想把丽娘培养成严格遵循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妇女,他请老儒生陈最良教女儿读书。但杜丽娘不甘封建礼教的束缚,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一日,丽娘和丫环春香到后园游玩,这里满园春色、到处欣欣向荣的景象,使长期生活在沉闷闺阁中的丽娘心情非常愉快。可是,美景不长、青春易逝,丽娘触景生情,忧上心来,感到身心俱困倦,回到房中伏几而眠。在花神的帮助下,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邂逅,两人心心相印,结下良缘。可惜好梦不长,她被母亲叫醒。丽娘苦于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忧郁成疾,自觉寿命不长,决定自画其容流传人间。中秋之夜,丽娘病危,嘱咐父母在她死之后,将她葬在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丽娘病逝,杜宝升迁别地。书生柳梦梅进京赶考,路过南安,身染重病,幸为陈最良所救,住在梅花观。一天,他去后花园散步,见园中景物似曾相识,顿觉纳闷,又见太湖石畔一幅画轴,带回一看,正是梦里所见的姑娘,不禁大为吃惊,于是焚香叩拜,在丽娘画前诉说衷情。当天晚上,丽娘芳魂前来见他,两人表达了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丽娘要梦梅次日去后花园梅花树下太湖石畔掘墓相会。第二天黎明,梦梅不顾陈最良的劝阻,不顾擅掘别人的坟墓有被处死刑的危险,勇敢地挖掘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在花神的帮助下,在一片阳春美景、百花盛开中,慢慢苏醒过来。丽娘与梦梅幸福地结合在一起。

13.窦娥冤:窦端云自小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儿媳妇(即童养媳),并改名窦娥。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被判斩刑。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窦娥冤情得以昭彰。

灰阑记。

关于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

讲的是马员外家的妻妾二人争一孩子,包拯复审时,命人用石灰于庭阶中画一个栏(阑通栏,即圈),将孩子放置其中,宣称谁将孩子拽出来了谁即为生母。妾张氏不忍用力拽扯,大浑家马氏则将孩子用力拉出。包公据此判定张氏为孩子生母,并为之伸冤。该剧主要歌颂的是包公的智慧,作为断案的逻辑前提则是,若心怀真情真爱,是宁可放弃所有权,宁可自己蒙受冤屈,也不肯伤害孩子,孩子的利益高于一切。

《灰阑记》的故事在欧洲有法语、英语等多种译本,而影响最大的是德国著名戏剧家贝·布莱希特于1945年改编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高加索灰阑记》讲的是格鲁吉亚总督在**中被杀,总督夫人仓惶出逃时将亲生儿子小米歇尔遗弃;善良的女佣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将他抚养成人;叛乱平息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遗产索要孩子,法官阿兹达克采用灰(粉笔)栏断案:心贪性残的总督夫人不顾死活使劲往外拉扯孩子,而女佣则不忍心孩子被拉伤„„故事的结局是,小孩没有判给其生母,而是判归养母女佣。显然,在布莱希特心中,真爱高于血缘关系,故事的逻辑合乎历史进程地升华了。

白兔记。

写五代十国,战乱岁月,来自沙陀国的牧马人刘知远入赘李家为婿。妻子李三娘以聪慧的眼光、善良的秉性和坚韧的意志,关爱着这位一时失意的丈夫。当李三娘的父亲一去世,刘知远立即遭到自私贪婪的李家兄嫂的煎逼,被迫投军出走。从此,李三娘跌入痛苦的深渊,因不愿改嫁,受到非人的遭遇。分娩之夜,三娘孤身在磨房里咬断脐带,产下爱子。狠心的兄嫂趁她昏迷之际,竟将婴儿扔进鱼塘,幸被一位善良的老人暗中救起。三娘含泪给孩儿取名“咬脐郎”,又将丈夫留下的玉兔信物挂在孩儿身上,托老人千里送子,寻找在军旅中的刘知远。老人不幸中途身亡。孩子辗转送到知远手中。正值两军交锋之际,身负重伤的知远托人去探望三娘,兄长谎称三娘已改嫁远走。从此一别16年。三娘在兄嫂严监下日担水,夜推磨,靠着希望和信念支撑着苦难的岁月。一个风雪天,三娘在井台边,偶然发现一只带着箭伤的白兔,进而遇到一位围猎的少年将军刘承佑。母子井台相会,各自不知对方身份。刘承佑无限同情三娘,愿为她传信寻夫。临行之际,承佑解下身边玉兔,命人送给三娘,以补无米之炊。三娘见到玉兔,百感交集,期盼亲人早日团聚。大元帅刘知远收读李三娘一封情意深长的亲笔书信,犹如晴空霹雳,此时他已娶了患难与共的岳氏为妻,悲喜交迸,进退无路。刘承佑无法面对这一切。幸深明大义的岳氏为三娘的精神所动,要求丈夫以最高礼仪迎回三娘。然而,重病中的三娘在风雪天已被兄嫂赶走。满腔热望的刘知远赶至李家,只见一座为三娘虚设的灵位。绝望中见跌落在雪地上的玉兔,指点了三娘的行踪。三娘蹒跚在风雪弥漫的茫茫苍原,忽然寂静的山野传来震撼人心的马蹄声,无数火把,照亮夜空,照亮迎面走来的李三娘。阔别的夫妻、母子终于团圆。

长生殿。

(宝剑记)林冲夜奔。

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经典喜剧漫画本。讲述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后历经坎坷终于夫妻团圆。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

倩女离魂。

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

宝剑记。

林冲的妻子为丈夫鸣冤,得到京城高官的帮助,林冲免除了死罪,但仍被发配沧州。流放途中,押解的差人根据高俅的指令,准备暗中害死林冲,林冲的结义兄弟鲁智深及时赶到,将林冲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安全护送到沧州。高俅见阴谋再次失败,又派人到沧州纵火焚烧林冲看守的草料场。面对步步升级的迫害,林冲忍无可忍,他杀死高俅派来的人,迫不得已投奔梁山,借来军队攻打京城。最后皇帝下令赦免林冲的罪过,提升他的官职,同时将高俅父子捆绑起来交给他处置。全剧借宋代故事曲折反映宋代社会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雪簑渔者在《宝剑记·序》中评价此剧,“足以寒奸雄之胆,而坚善良之心”。《宝剑记》问世以来,一直传唱不衰。《夜奔》一出,更是成为百年来常演的昆曲著名折子戏。

紫钗记。

《紫钗记》是16世纪中国明代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的第一梦(其他三梦:《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取材于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其主要情节为: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赤桑镇。

十八相送。

“十八相送”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一个美丽场景。按照传说,从红罗山书院到祝英台的家,正好十八里路,到和孝镇梁岗梁山伯的家,也大约是18里。祝英台家在书院东北,梁山伯家在书院西北,而两家到书院的路都必须经过曹桥,曹桥到书院为8里。

祝英台和梁山伯的家距红罗山书院十八里,因此才有“十八相送”的情节;两人到书院去都要途经曹桥,因此才有“草桥结拜”的情节;英台被逼下嫁马文才,前往马庄又必经梁山伯坟墓,因此才能有“哭坟化蝶”事件。在汝南,梁祝故事中人物、地点的设置如此巧合,恐非偶然。

天仙配。

长篇神话小说《天仙配》,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七仙女爱上了朴实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从天庭下到凡尘,冲破重重阻挠与董永结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了不使董永受到伤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荫树下与董永泣别的故事。从本质上说,小说颂扬了七仙女、董永、七仙女的姐妹们等角色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也鞭笞和抨击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丑恶与黑暗,同时,也刻画了傅员外的儿子傅官保这些卑鄙小人的丑陋,而且,傅员外的儿子还有几份喜剧色彩。这部神话小说表现了天上人间的真爱与真情,可以说,主题思想积极,内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鲜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极强的好作品。

汉宫秋。

《后汉书·南匈奴传》是这样记载的:“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主动要求出塞的,而她之所以甘愿远嫁匈奴的原因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也就是由于入宫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得到皇上召见的机会,因而心生悲怨,于是决定出塞。这其中没有提到任何画工、画像的事情,更没有提到毛延寿的事情,在《汉书》、《后汉书》的其他章节中也没有提到此事。画工毛延寿的事情只是在《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中开始被提及,然后在诗词、传奇、戏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描绘叙述,但在正史中却一直没有记载,因而所谓昭君被毛延寿所害之事并不可信。

那么昭君出塞的原因就只能是因为受不了汉朝宫廷的束缚和压抑了。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是十分残酷变态的,成千的宫女在青春年华中苦苦煎熬,等待有朝一日得到皇帝的垂青,但这种可能性只有千分之一,绝大多数宫女只能在深宫大院中守着妆镜慢慢老去,青春年华就在深深的寂寞中慢慢枯萎。而且宫中秀女为了得到皇上的赏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栽赃陷害,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王昭君正是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而宁愿出塞。宋代王安石对此事是这样评价的:“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正是道出了这层原委。

浣纱记。

根据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吴越春秋》而改编的昆曲剧目。原名《吴越春秋》,共45出。作者梁辰鱼,字伯龙,号少白,江苏昆山人。它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来表达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写吴王夫差率军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夫妇和越国大臣范蠡带到吴国充当人质。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后,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听从范蠡的建议,定计将范蠡美丽无双的恋人浣纱女西施(施夷光),进献给吴王,意图用女色来消磨他的意志,离间吴国君臣,以彻底归顺的姿态取得了吴王的信任,吴王果然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废弛国政,杀害忠良。三年后被放回越国。越国君臣苦心经营,终于打败吴国取得成功,夫差自杀。范蠡功成名退,下定决心远离政治是非,携西施泛舟而去,寻找地方去过隐士生活。

中国戏曲知识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戏曲作文

中国的戏曲在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它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渐渐地,我也随着时代就开始排斥戏曲。

我的爷爷是个戏迷,自然爱看戏,爱听戏,也爱唱戏。每天早晨,爷爷都会大展歌喉,边唱边比划:“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我趴在窗上,喊着:“爷爷,别唱了,过路的'人都在看你呢!你唱的是哪一出呢!”唱哪出?来来来,我告诉你。”爷爷向我挥挥手。我跑过去,爷爷说:“这曲叫《玉堂春》,不错吧?”“噢,原来你们戏迷流行这曲呀!”“流行??哈哈---”爷爷笑了,“对,我们就流行这曲。你们孩子流行啥呀?”于是我得意地唱起了周杰伦的新歌:“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原来玄儿喜欢听蚊子哼哼的呀?好吧,你听吧,听吧!”我看得出爷爷有点失落,但我决不喜欢,同学会说我老套的。这样,每当村里来了戏班子,爷爷一席都不缺,而我情愿一人在家里看《流星花园》,因为流行呀!

小时候跳舞,有一跳《艺苑新蕾》,服装上画了个大大的脸谱,我觉得它透着古怪,便扔在柜子底层,不见天日。直到几年后的一天,表姐惊喜地发现它后,爱不释手,我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她。后来到她家,我发现她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脸谱,收集了非常多戏曲光盘。我嘲笑她:“你好土呀!”“说什么呢?”表姐嘴一撅:“你不知道吗?脸谱和戏曲是我们中国的标志。挂着脸谱,无论到世界哪儿,老外都知道咱们是中国人……”接着,表姐给我上了一堂戏曲课,我也惊讶得半天没回过神来。

回到家,爷爷依旧在唱:“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爷爷,你们现在还流行这曲啊?”“对呀,我们永远都流行这曲。对了,你那蚊子哼哼不唱啦?”“嗨,又过时了!”

中国戏曲课件

1.腔好唱,味儿难磨。

2.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3.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5.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6.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7.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8.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9.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10.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11.字不清,唱不明。

12.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13.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14.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15.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6.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7.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8.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19.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20.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21.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22.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23.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24.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25.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26.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27.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28.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9.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30.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31.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32.私下练,台上见。

33.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34.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35.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6.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37.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38.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39.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40.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41.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

42.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43.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44.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45.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46.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47.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48.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9.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50.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51.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52.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53.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54.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中国戏曲作文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_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_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_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_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戏曲课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晚熟的中国戏曲因其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所看重,故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但传统戏曲在艰难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明初朱元璋就盛推《琵琶记》,认为“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贵富家不可无”。究其原因,在于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价值观的引导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事实上,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如《伍伦全备记》以及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对这类剧作,来自戏曲批评界的评价虽然毁誉参半,但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是把“合世情,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

晚熟的中国戏曲,其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哺育,与诗、词、文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好兄弟。清代孔尚任曾言戏曲“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因此,纵观戏曲批评史,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传统的批评资源就像幽灵一样萦绕戏曲上。如作为批评术语的“本色”一词,起初用于批评诗文,后来用于批评戏曲。明代中后期,为克服戏曲界时文风和道学风泛滥的时弊,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或强调必须遵循宋元典范,或强调曲文质朴易懂,或强调戏曲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或强调戏曲作家的风格特色。显然,诗、词、戏曲的本色有差别。本色因文体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涵。本色资源是传统的,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批评家主动适应戏曲形态的变化,了解并褒贬之,从而推进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在戏曲成熟之前不是没有,但为什么在戏曲批评中才得以推进深入?原因是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批评家知道,戏曲是代言体,关汉卿写窦娥是窦娥的口吻,写桃杌是桃杌的声调,而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在一些剧本中,批评家发现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角色错位所致。代言体是戏曲文学的特性之一,批评家品评戏曲人物语言时就离不开代言体的内在约束。这种人物语言个性化的深入研析,反映了文学批评随着文学形态的变化而做出切中肯綮的诊断。

戏曲的成熟曾经引发文学格局的变动。而批评家应对戏曲的举措,既有惨痛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教训是中国戏曲的发展伴随着一种观念的抗争,即开明的戏曲批评家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而成功的经验是注重价值观引导并让创作者接受,在艺术层面上则是传统批评资源的激活,以及在知晓批评对象的基础上作出令人信服的新批评。

这些经验与教训对引导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如网络文学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弘扬真善美。又如一些网络文学的生成方式限制了作者创造的自由,作者受点击率高低的影响随时会调整写作姿态,从而让作品生成表现为作者与读者的合谋。这种新的作品生成方式,必然导致旧有文学批评方法的窘迫。于是,相应的批评概念应随之而出现。而戏曲批评激活传统资源的做法无疑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节选自高建旺《从传统戏曲遭遇看网络文学引导》,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戏曲由于体卑起初不被官方士大夫们所看重,这就使得批评界对戏曲功能的认识与引导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b.有关风化体的戏曲如《伍伦全备记》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并不乏见,戏曲批评界对这类剧作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

c.晚熟的中国戏曲批评的成长离不开文化母体哺育,它与中国古代诗词等文学体裁存在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内在联系。

d.戏曲批评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艺术层面都充分借鉴了传统批评资源,如用于批评诗文的本色一词后来用于批评戏曲。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明初皇帝朱元璋之所以盛推戏曲《琵琶记》,就是因为作者高明的戏曲创作价值观得到了他的赏识,这说明传统戏曲在艰难的行进中也不乏听到对其呵护的声音。

b.明代中后期曲论家曾围绕戏曲的本色问题展开讨论,本色这一传统批评资源被挪来批评晚熟的戏曲,使得本色一词具有了区别于诗词本色的文体上的现代意义。

c.戏曲批评家知道代言体的戏曲不能在写作上有角色错位的轻忽,他们发现一些戏曲剧本中出身贫寒的家庭妇女却屡屡地掉书袋,那正是写作者的角色错位所致。

d.戏曲批评家的成功经验是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在艺术层面上激活了传统的文学批评资源,以及在知晓批评对象的基础上作出令人信服的新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戏曲批评留给后世的唯一遗产就是,把表现世态与有关风化作为评价戏曲的一个重要标准,例如史盘的《忠孝》、姚茂良的《双忠》等戏曲作品就体现了标准要求。

b.批评家对戏曲的了解推进了戏曲创作和戏曲批评的前行,例如批评家对戏曲特性有了深刻认知之后,就在戏曲批评中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c.戏曲批评的经验与教训对引导网络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网络文学不是法外之地,也需要像戏曲接受价值观引导一样地接受弘扬真善美的批评要求。

d.网络作者与读者合谋的作品生成方式必然导致旧有文学批评方法的窘迫,于是我们只能借鉴戏曲批评激活传统资源的做法,去发现引导网络文学的相应批评概念。

答案。

1.(3分)c(用“中国戏曲批评”偷换原文“中国戏曲”。)。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2.(3分)d(前后嫁接,“为戏曲争取与诗文平起平坐的地位”是惨痛的教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3.(3分)c(a.错“唯一”偷换了原文的“重要”;b.错在“了解”改变了原文“了解与褒贬”的范围;d.错在“只能”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给予我们有益启示”。)。

考点: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力层级为b级。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华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金(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就没回家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一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袁雪芬则高居越剧改革之大旗,主演鲁迅名著《祥林嫂》,在中国戏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率先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争辉期)。

1、霸王别姬(折子戏)。

2、白蛇传。

3、定军山。

4、春秋配。

5、群借华。

6、金玉奴。

7、失空斩。

8、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9、玉堂春。

10、让徐州。

11、乾坤福寿镜(尚派)。

12、搜孤救孤。

13、文昭关。

15、贵妃醉酒。

16、生死恨。

17、太真外传。

18、白蛇传。

19、文昭关20、击鼓骂曹。

21、李逵探母。

22、女起解。

23、钓金龟。

24、金玉奴。

25、武家坡。

26、游龙戏凤。

27、白蛇传。

28、打渔杀家。

29、四郎探母30、将相和。

31、凤还巢。

32、大登殿。

33、玉堂春。

34、文姬归汉。

35、桑园会。

36、洛神。

37、鸿门宴。

38、三娘教子。

39、甘露寺40、法门寺。

41、柳荫记。

42、打侄上坟。

43、铡美案。

44、彩楼记。

45、御碑亭。

46、珠帘寨。

47、穆柯寨。

48、定军山。

49、春闺梦50、双阳公主。

51、文昭关。

52、红鬃烈马。

53、谢瑶环。

54、天女散花。

55、八仙过海。

56、闹天宫。

57、嫦娥奔月。

58、春秋配。

越剧经典。

1、《梁山伯与祝英台》。

2、《红楼梦》。

3、《西厢记》。

4、《祥林嫂》。

5、《何文秀》。

6、《碧玉簪》。

7、《追鱼》。

8、《情探》。

9、《珍珠塔》。

10、《柳毅传书》。

11、《五女拜寿》。

12、《沙漠王子》。

13、《盘夫索夫》。

14、《盘妻索妻》。

15、《九斤姑娘》。

16、《山河恋》。

17、《玉堂春》。

18、《血手印》。

19、《孟丽君》20、《打金枝》。

21、《玉蜻蜓》。

22、《荆钗记》。

23、《西园记》。

24、《春香传》。

25、《白蛇传》。

26、《李娃传》。

27、《白兔记》。

28、《汉宫怨》。

29、《红丝错》30、《花中君子》。

31、《汉文皇后》。

32、《三看御妹》。

33、《金殿拒婚》。

34、《孔雀东南飞》。

35、《王老虎抢亲》。

36、《穆桂英挂帅》。

37、《陆游与唐琬》。

38、《狸猫换太子》。

39、《家》。

黄梅戏经典。

1、《天仙配》。

2、《牛郎织女》。

3、《槐荫记》。

4、《女驸马》。

5、《孟丽君》。

6、《夫妻观灯柳树井》。

7、《蓝桥会》。

8、《路遇》。

9、《王小六打豆腐》。

10、《小辞店》。

11、《玉堂春》。

12、《西楼会》。

13、《纺棉花》。

14、《秋千架》。

15、《鸳鸯谱》。

16、《闹花灯》。

17、《买油郎独占花魁》。

18、《杜鹃女》。

19、《天女散花》20、《打猪草》。

21、《梅香》。

22、《七仙女与董永》。

23、《风尘女画家》。

24、《黄梅调》。

25、《双莲记》。

26、《江姐》。

27、《游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