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传统文化(汇总20篇)

时间:2023-12-09 13:12:35 作者:琉璃

写优秀作文需要我们积累广博的知识和阅读大量的优秀范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是一些优秀作文的合集,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方式。

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文

春节是历史最悠久的传统节日,因为中国人过春节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春节同时又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崭新的节日。因为她的每个习俗,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反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都来欢度这个愉快的春节,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这个春节,比如:贴春联、吃饺子、吃团圆饭、祭祀,走亲串朋拜年问候等!

春节还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尊老爱老的节日。尽管我们的家在北京,我们也一直生活在北京,但是我的爷爷奶奶都生活在江苏。每年春节,我们全家都会随着爸爸妈妈一起回江苏,陪爷爷奶奶过春节。我们一起给爷爷奶奶拜年,陪爷爷奶奶一起吃团圆饭,一起大扫除,一起贴春联,一起放鞭炮,一起看中央电视台的联欢晚会。

最难忘的是2022年的春节,我们还自导自演了一场春节联欢晚会,我是导演加主演,实在是开心极了!

2023年的春节快要到了,我期待着早点回江苏,陪爷爷奶奶一道过春节呢!

传统文化介绍

传说中,有个叫“祟”的小妖精,每年三十夜,他会熟睡孩子的头,孩子就会变傻。又一年的三十夜,“祟”又来了,有户人家的孩子睡觉时,把红纸裹着的'“压祟钱”放在枕头边,当“祟”正靠近他时,红纸突然发出一道亮光,“祟”惊慌失措地逃走了。因此,大家称那钱为压祟钱。“岁”和“祟”是同音字,后来叫压岁钱。“传说中,为什么压岁钱会发光,吓跑“祟”?”我想:应该是因为大人的希望像神一样保护着孩子。其实,现在每一个红包都代表着长辈们的祝愿和希望。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压岁钱的来历!我决心不乱花压岁钱,把它们都存起来,捐一些给贫困山区里的孩子们,也给自己买一些文具。

介绍传统文化中考

生活告诉了我:回忆是有毒的,无论过去多么绚烂,或者多么暗淡,它都永远离开了我们。与其一味的回忆过去,使我们的神经衰弱,不如就从此刻开始去守护他们,使他们不再是幻想中的美好,而是现实世界中的“国之精粹”。

总有文人过客说:“文化就是'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细细想来,却是如此。

但就如今的社会而言,大多数人对我们的先祖留下的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而对于外来文化了解甚是繁多。

随着时光长河的洗礼,诞生我们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但正是时光的流逝,使得那些传统文化没有传承者,让那些老一辈儿手艺人的手艺就此消失。

也许是这些精粹在消失不见了,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了更多的人去关注它们。听闻,国家政策中也有保护保传统文化的这一条规则。

文化铸就了如今的新中国,我们无法遗忘那些传统文化,我们理应去传承它们,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们。

虽然有政策在保护他们,但从前有的生肖糖人,纸糊灯还有一些其他的传统制造品在如今都很少看见它们的影子。

这正说明人们对传统文化还不够重视,曾经,说起那些守手艺人,年轻时是多么风光,而到了晚年又是多么穷困潦倒,独守着那一份独特的手艺。

由于新中国在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往大城市里跑,留那些老人与孩童守着这个已不能称之为家的“家”。

而传统文化也正是如此,它们曾是中国的象征,而如今,却早已淡淡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回忆的确是有毒的,它在无形之中吞噬着你的心,让你迷失自我,我不愿在多年之后去感伤。那么,就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去守护那些传统文化,让它们永久成为国之精粹,成为中国永垂不朽的文化宝藏。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在新年过年的时候,我们要放爆竹、贴窗花、挣压岁钱、吃饺子、听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听年的故事。关于年的故事有很多种,我最喜欢其中的两种。

一种是说年是一群非常凶猛的动物,它们聚在一起,一出动,多则上千只,少则几百只。每到寒冬,年就出来觅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种动物就要遭殃。据说,一群年一次可吃上百只虎豹熊和几十个人。

一到冬天,人们都得集中起来和年作斗争。在与年的斗争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年虽凶恶残暴,但它最怕火,一见火光就拼命逃跑。所以人们一旦发现年群来犯,就迅速点燃火把,手持武器呐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赶走。

另外一种传说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居海底的怪兽叫年,它的头上长着一对尖尖的角,非常凶猛。到了除夕这只叫年的怪兽就会爬上岸伤害人命,所以到了除夕,大家都逃到深山里。

这一年,从村外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告诉大家,年有三怕,第一它怕红色,第二它怕响声,第三它怕火光。所以当新年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放爆竹、贴窗花、开灯过夜。

年的故事很吸引人,新年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我喜欢新年过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其中的核心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互为一体,离开了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中华文化,同样,离开了中华文化也就谈不到中华民族。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演化的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了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同时,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又包涵了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价值,对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类共同价值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天,我们身上担当着中华民族发展的责任,就必须保全它的生命营养,发扬它的精神信念。弘……扬中华文化是持守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延续民族精神血脉的根本途径,只有牢牢站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立场,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介绍传统文化中考范文精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且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言行。

相信大家都看过古装剧吧,大家是不是都认为古装剧里所说的历史都是真实的呢?其实并不全是真的。因为有些古装剧为了追求光鲜亮丽的视觉效果和精彩的叙事情节,从而就会改变原有的历史,甚至还会添加一些虚假的历史情节。但是,如果你看的古装剧是玄幻类的体裁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并不是全部古装剧所说的历史都是虚假的。有些古装剧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情节来改编的,这些电视剧有利于我们学习历史事件。就比如《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来说吧,他就是由中国近代抗日历史来改编的哟。

大家有没有听过《中国话》这首歌呢,里面有一句歌词“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没错,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受到重视了,因此举行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了,如《中国诗词大会》和《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等等。

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许多国外友人也爱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纷纷来到中国或国外的孔子学院来学习。说到这里我不禁为我是一位中国人民是一名华夏儿女而自豪,也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骄傲自豪!

大家知道《汉语桥》这档节目吗?它是供世界上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们来进行交流、学习以及切磋的一个平台。它的比赛方式别具一格,是通过游戏来进行比赛的,从而使选手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进行比赛,让选手更好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时在观看比赛时,有些题目我都不会做呢。这时我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感到骄傲自豪!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优秀品质不断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当今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幸福!

留学爱尔兰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学生在爱尔兰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回头想想,不知不觉,也已经来爱尔兰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所感受到的,足够是我一辈子的财产了。

一:踏上征途。

拿到签证,挥泪告别父母,走上飞机,飞离中国这片土地的时候,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就已经算是一个留学生了。

全程大约是15个小时,飞机上的食品千万别客气,别不好意思,但要学会说thankyou。这是对你的第一个忠告。

到了中转站(法国,荷兰,德国等等)下了飞机不要惊慌,不要象没头的苍蝇一样的乱转,如果找不到转机的候机厅,请不要让自己的嘴巴空着,你可以问啊,或者在你上飞机前就写好英文的询问纸条,如果您的英文口语不好。千万不要因为机场的各类商店,留恋地误了时间,千万注意啊。还有,不要乱购物。

下飞机前检查自己所有的东西,不要拉在飞机上了。

出了检查口,就该取你自己的托运行李了,拿到行李,如果学校有人接机,你就耐心的等着,用自己的眼睛找,不要到处乱跑。

如果你半个小时还没有等到,记住,立刻向自己的学校打电话,学校会告诉你该怎么做的。

如果在这个段落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给瓶子留言或者回复!

当你的足迹塌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你首先接触的也许就是你的寄宿家庭了。所谓的寄宿家庭(hostfamily),是你就读的语言学校,或者是大学帮你申请的在爱尔兰留学期间的生活居住地。

一般是和当地人在同一个屋檐下,那你要好好学会怎么做人了!

一般来说,中国留学生大多数都只住一个月就搬了,自己找房子,为什么呢?

一:价格原因。

hostfamily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每一个月大多数为550---700,包三餐,也有四周一付的,那就更不合算了。

二:生活习惯问题。

外国人不喜欢在家里吵闹,或者是爆炒食品,一般都不太用油炒,而我们的学生在生活环节上有很多和外国人格格不入,而又在别人的家里,不能造次,没办法,忍吧……一个月后……再也忍不下去了,不看别人的脸色,于是就搬家了!

主要就是这两个原因。

ps:外国人忌讳的主要:

1:无休止的吵闹。

2:在他们面前讲中国话。

3:长时间的洗澡。

4:炒炸食品,乌烟瘴气。

5:不注意个人卫生,不整理房间。

这些都会影响你和他们的关系。

当然你也可以获得以下权利:

1,你觉得任何地方不满意的,你可以要求学校给你换hostfamily,你应该学会保护自己。

2,你应该在房子里有自己的空间,你可以带朋友来玩,但最好不要过夜。

3,不必支付除房租以外的任何费用,除非你自己愿意(比如和他们出去旅游等等)。

在这期间你必须搞定以下事情:

做到以上这些东西之前你要好好的找到一所房子,接下来要好好的告诉你怎么找房子!很重要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新年过年放鞭炮,重阳节登高等。

我们我国人最为重视的一个传统节日……对,是春节。

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原来在很久很多久以前有一只年兽每到新年过年就来吃人了,一次能吃一村子的人呢!大家可怕它了!有一年,年兽又来吃人了,大家都跑到昆仑山。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却拿来红纸做春联,拿来稻草做鞭炮,还拿来蜡烛做灯笼,年兽一看见这些东西吓得魂飞魄散。从此,年兽再也不敢到人间来了,但人们怕它再来人间吃人,便在大年初一放鞭炮。

介绍传统文化中考范文精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穿的服装、用的瓷器等等。这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们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传统文化也包括节日,我国有各种各样的节日:过春节可以吃到象征幸福平安的饺子;过清明可以拜祭去世的亲人;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一起吃月饼、赏月的好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戴茱萸的日子;国庆节是庆祝建设国家的节日……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春节。

在春节那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换了喜庆的气息。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挂上红灯笼,贴上红春联,嘻嘻哈哈地放鞭炮。那些辛勤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在家内出入,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大年三十的晚上,人们把各种的食物端上桌,打开电视,边看春晚边吃食物边唠家常,其乐融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只有传统节日,还有传统美德。

雷锋,一个万众皆知的名字,一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没有沙场上浴血搏杀的经历;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有着一颗朴实无华的心,有着乐于助人的精神,仅仅凭这些,他的名字被人们深深的铭记在心。“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是赞美雷锋的,他走到哪里,好事就会做到哪里;他走到哪里,他那帮助别人而又不图回报的思想就会带到哪里。雷锋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自己的生活岗位上……让我们向雷锋学习,献出自己的所有力量去帮助别人,为他人着想。

这,就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这,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中秋节传统文化介绍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每逢这一日,“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在福建厦门地区还有博饼的'习俗,而且博饼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每逢这个时候,家家都要带上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今天是清明节,妈妈领这我来到坟前,那里的大大小小的坟墓竖着。望着那么多的坟墓,心中感觉不胜复杂,这些墓中的人爱过,恨过,累过,得意过,失意过,而今只有一块块石碑躲在杂草中叙述这他的光荣与泪水。不一会,走着,走着,就到了外公的坟前,坟上刻着一个个名字,上面也有我的。我蹲了下来,轻轻地抚摸那块冷冰冰的石碑。回想起以前,外公虽然是一位平凡的不能在平凡的人,但是他是一位乐于助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曾经当过兵,还有一颗坚强的心,不屈不挠的意志。

外公还非常喜欢给我讲那些大道理,虽然我听不大懂,但我还是一个劲的点头。因为我知道外公都是为了我好,为了我以后有出息。可如今外公走了,只留下了一张毫无表情的照片,和一块冷冰冰的石碑。

一滴雨珠滴在我的手背上,渐渐的雨下大了。我也该回家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耐人寻味,不同寻常!

篇二:中秋节。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传统文化介绍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汉族民间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汉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汉族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汉族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至于。「老鼠娶亲」故事的来源,可能是因为初三是赤狗日,诸事不宜,为了避凶,所以为提早就寝所找的借口;再者,从过年到初一、初二也忙了一阵了,若不早些休息,恐会体力不继,无法办完其它的行事;至于过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汉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传统文化介绍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文化的存在。“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滋养,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所到之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正是因为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于我们国家独有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心存敬畏。

中国文化具备鲜明的内在超越的品格。中国人通过参与集体事业实现其对永恒和无限的至上追求:个体的人生是有限的,但社会和集体的事业却是无限的。只要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人生便有了意义。《大学》开篇第一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认为,这里的“大”指的就是“大人”之意,就是指成年之人应该参与集体事业,因此需要知书明理,培养集体意识,通晓人生之道。没有这种社会知识的学习,没有这种社会规范的洗礼,人是不能称之为一个大写的“人”的。从个体的“修身”开始,向外在的集体社会事业扩散,就形成了中国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

同时,对血脉传承的信仰实现了个人有限生命的无限延伸。“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当愚公被问及何时才能将山移走时,愚公显得信心十足:“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把山移走。这样的信念正是出自对于血脉传承的信心和坚持——个人有限的生命通过血脉在子孙后代中的传承达成无限。

泰勒说:“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些食物被打上不洁净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我们民族历经了无数次战乱、天灾等磨难,最终却坚韧地生存了下来,并相对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化,这正是因为中国文化所涵养出来的中国人坚信在集体事业中可以实现个人永恒。

从投江自尽的屈原,到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的文天祥;从血荐轩辕的谭嗣同,到愤然蹈海的陈天华……这些华夏子孙,从来没有人命令他们必须承担“死”的责任,也没有法律规定他们必须履行“死”的义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能让他们视死如归,坦然就义。中国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这八个字中充分体现。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所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将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的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的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这样的统一正是当今世界的绝对要求”。

对集体事业的投入,并没有阻碍中国人在个体心性方面的自由追求。中国文化中的自由传统更多关注精神上的超越和意志上的自律。

孔子弟子众多,他却最欣赏颜回。这是因为颜回将道德追求与自由快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孔子这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用竹器吃饭,用瓢饮水,住在陋巷,别人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乐观态度。这种安贫乐道,不是打肿脸充胖子,更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种摆脱了外在欲求,在道德践履中自然生发的精神快乐。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对人而言,道德的.践行是人的自主自觉行为,而不服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和规定。有人企图以“行善”作为增福长寿的途径,遭到了孔子的反对。据《荀子》记载,孔子往楚,曾困于陈、蔡之间,甚至“七日不火食”。子路问他:“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孔子听完,批评子路说:“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它将道德自律深深地积淀于人心之中,而非借助于外在的制度约束和律令规范。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到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人自古以来无不身体力行地传承着自己的“道统”。即使社会不理想,但人还可以有理想。即使世风日下,人还可以自治,至少可以治自己的心。道与善,不在别处,就在人的心中,一旦“得时”,就会大放异彩,助道之兴。所以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孟子也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最容易见到的恰恰是隐藏在人身体内的心,力量最明显的反而在轻微的一言一行中。“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内心中的力量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强大无比,外力很难使之屈服。而人在举手投足过程中不经意表现出来的情操和气节,就能影响别人。物极必反,有形态的东西必有极,物到了尽头,向前就没有路了。而人之道却没有极,只要血脉在延续,道就在延续。

如果说西方文化塑造的是一种主“智”的传统,那么,中国文化倡导的则是一种主“悟”的立场。“智”对应的是知识,需要对认识对象进行外在的打量和观摩。“悟”对应的则是道理,需要参与到其中去品味、去体悟、去感受。道德人格的养成,人生道理的觉悟,说到底并不是一个“知道”或者“不知道”的知识论问题,而是一种实践的功夫。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注重通过实际生活,身临其境地去领悟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之所以令人生厌,正是因为他们的“知”和“行”发生了分裂,思想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只闻其言,不见其行。就此,孔子极力反对脱离具体实践而高谈阔论。比如,孔子对鬼神是存而不论的,“子不语怪、力、怪、神”,但他又特别重视以鬼神为对象的祭祀。这一点令一些人感到疑惑:孔子到底是否相信鬼神的存在?他是仅仅承认鬼神存在,还是相信鬼神的保佑和赐福?其实,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思路,根本没有进入孔子的实践境域。因为在孔子那里,鬼神根本就不是认知的对象,其意义不在别处,就在你虔诚地祭祀鬼神的过程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离开了祭祀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离开了在这一具体实践活动中生发的切身感受,空泛地谈论鬼神就没有任何意义。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以投身于其中的方式去领会当下的意义,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文化至今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不应是置身于外供我们拿来解剖、切割、组合和搭配的外在对象,而应该成为渗透在我们骨髓和血液里的活的命脉。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圣贤豪杰无不用行动诠释文化,用生命维护文化。正是在他们的行动中和精神人格的感召下,文化才成为有生命的东西。今天的我们,如果仅以“凭吊古迹”的态度视之,文化只能是“一堆无生命精神之文物,如同死的化石”。现今的时代背景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仍要对专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敬畏之心,并结合时代发展予以创新,使之落实到生命中,体现在生活上,进入到心灵里。唯有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够“活”起来,汇集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流。而这,也正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

传统文化介绍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谱牒,就是家族档案,进而成为民族的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历史文献,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本体现。”

——栾成显。

《腴川程氏宗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藏。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栾成显研究员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作了题为“谱牒: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宝藏”的演讲。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

栾成显认为:“谱牒,就是家族档案,进而成为民族的记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历史文献。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曾言:‘物之大者,莫过于人;人之重者,莫过于族。’谱牒是人类对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知,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本体现。”

“今天,如果研究古代婚姻家庭,诸如出生率与死亡率、平均寿命等许多专题,除了族谱所载,很难找到其他系统性资料。如台湾学者刘翠溶教授利用族谱所载资料,进行人口史研究,卓有成就,在中外学界影响很大。此外,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写的《中国戏曲史》、《明清的戏曲》,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中国的谱牒。”

谱牒,从夏商周三代延续至今,修撰范围广泛,从皇室贵族到普通百姓都修有谱牒。据栾成显介绍,现在皖南和江西以及云贵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相当遗存,保存在许多家庭之中,私人手中也有不少,总数在数万种以上。在全国范围内,遗存的家谱总数估计达十万种以上。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存,价值不可估量。他以徽州《茗洲吴氏家记》和《茗洲吴氏家典》为例,对族谱所载内容作了具体介绍。

茗洲,位于安徽休宁县的西部,处于万山之中,交通极其不便,但环境极佳,到处是翠竹绿茶。茗洲被水环绕,是新安江的源头,现今只有百余户人家,吴姓居多,但如今的人们对过去吴姓之事知之甚少,甚至找不到一座像样的古建筑。明清文化遗存很少,栾成显先生对此十分感慨,赋小诗一首:

青山绵延万顷林,

绿水环绕一乡村。

茗洲名族今何在,

家记家典有遗存。

《茗洲吴氏家记》,明代吴子玉撰,是吴子玉父子花了两代人数十年修撰的,共十二卷,其中谱系记载仅为六分之一,谱系是谱牒的核心,但不是全部。其他六分之五为各种家族历史文献,其中《社会记》内容尤为丰富,从气候灾情到时政大事,乃至即时物价,都有翔实记载,实为一部家族历史的全面记录。

《茗洲吴氏家典》,共八卷,作者吴翟,字青羽,号介石,清徽州府休宁县虞芮乡趋化里茗洲村人。《茗洲吴氏家典》是根据《家礼》,结合本宗族的情况,规定了冠婚丧祭的礼节,作为子孙后代遵行的法典。

谱牒修纂亦存在欠缺和流弊。他说:“谱牒的最大缺欠是女性资料很少登载。有的.家谱在谱系中登录男性的配偶,载有相关女性资料;而有的家谱谱系则是清一色的男性,连配偶女性的资料也没有。至于未成年女性,在一般家谱的谱系中是很少看到的。谱牒修纂最常见的流弊是,在追溯远祖世系时多攀附名贵。比如刘邦从泗水亭长到帝尧后裔、李世民从陇西狄道到老子皋陶,凡刘姓者皆长沙定王之后,张氏者皆曲江丞相之裔,没有一个家族没有来头的。”

然而,并非所有修纂的谱牒都是如此。比如,宋代苏洵和欧阳修创立了新的修谱体例——欧苏谱例。欧阳修说:“断自可见之世”,苏洵曾言:高祖以上不清楚就不写。更重要的是修谱的态度,不援古,不攀附,重考证,重事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宗旨。栾成显认为:“这是中国古代谱牒史上的主要流派,代表了谱牒修纂的优良传统。”

现代人续编的家谱,已多注意汲取历史上编撰家谱的精华,将每人的世系、生卒年月、学历、专业、经历、婚姻、成就、照片、地址等都记载下来,还配上反映重要人物及事件的短文。尤其是网络时代“数字家谱”、“姓氏网站”的出现,家谱在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

今天,炎黄子孙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大批华人不辞艰辛,来到国内祭拜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追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谱牒有关。

谱牒所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传统文化介绍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群己之辩”始于孔子,是对于群体和自我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包括自我和群体(国家)、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是指个人的立身与成德,“立人”则是指立他人和促进群体的完满和谐。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的演变,总体而言,在群己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是“群体重于个人”,特别强调个人对于群体的义务责任。这利于激发当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也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儒文化倡导的“修舟、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谐的人际关系、群体和合、社会稳定有序为条件和基础,因为身与家、家与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儒文化主张用“仁爱”处理自忆和他人的关系。针对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的思维,进行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自觉遵守过德规范履行社会义务,有其现实意义。

人的生活可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义利之辩”中义与利的关系即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对待义利关系问题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儒家向来强调精神生活优于物质生活、道德原则高于物质利益,但对于义利关系的认识也有一个从“重义轻利、以义制利”到“义利并举、以义导利”的过程。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看重义的道德价值的同时,也肯定利有其合理性,只是强调要“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凡是符合道义的正当的利益才可以考虑,“义”与“利”的冲突在当今更为激烈明显,一些学生过分追求现实功利,过分扩张物质欲求。因此,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继承这种“以义导利”的义利观。

“天人之辩”是指对于天和人之关系的讨论、探究和反思。总体而言,从先秦儒学到程朱理学,在天人关系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天人合一”思想。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同时他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性。孟子则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可见,儒学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具有注重人文价值理性之特点的。“这种思想中高扬的人文价值理性,对遏制当代社会存在的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将会发挥积极作用。针对一些学生存在生活迷茫、精神空虚等问题,要引导他们秉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种。此外,要继承和弘扬这一思想中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顺应天时,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顺应自然才能更好地使社会存在和发展。

传统文化介绍

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机构。该所以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献为主要发展方向。1988年,该所的《国内所藏元人文集版本目录》被批准列入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七五”资助项目。1990年,该所的《全元文》被批准列入古委会“八五”重点资助项目,两年后,该项目又被列入国家《中国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划》和国家“八五”重点项目。目前,《全元文》编纂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该所是全国培养古籍整理研究人材的.基地之一。目前,具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两个博士点。

自1985年到20xx年,古籍所共培养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生148人。自20xx年到20xx年共培养了博士生22人。培养访问学者、单科进修教师、助教进修班学员等共226人;同时还举办了中医药古籍整理研修班、短期中国传统文化讲习班等,共培养学员百余人。建所以来,共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该所研究人员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及教材20余种。该所编撰的《文史英华》共十五册获北京市科研二等奖。该所还出版了《元史全译》、《元曲辞典》、《元杂剧史》、《元散曲选译》等著作,并出版《元代文史论考》专刊三期。其它著作还有:《中国文献学史》、《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古本戏曲提要》等。目前,该所已逐步形成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的基地,并于20xx年11月成立了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现任院长为韩格平教授。

传统文化介绍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孩子们有些吃力地背出了中国历朝历代的顺序,赢得了一遍又一遍的掌声。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7月17日8点半,“梦之旅”实践队为孩子们开展了一堂历史文化课。

7月17号上午,我提着包跑到二班,孩子们的稚嫩的声音吸引了我。姚老师今天给孩子们带来一节中国古代历史课,孩子们一个个都显得兴致勃勃。今天课堂的内容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课,我们希望孩子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历史。

首先是由姚老师先介绍中国古代王朝名号,接下来从细微的地方讲解有趣的小经典。提到屈原,孩子们只知道是爱国诗人,投江殉国。但姚老师从最熟悉的清明节和端午节为切入点,向孩子提问道:“你们知道端午节和谁有关吗?”

“屈原!”孩子们异口同声道。

“为什么啊?”姚老师在故意卖关子。

“爱国诗人,投江自尽了。”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同学们还知道屈原的其他故事吗?知道他身上还有什么优点吗?”姚老师又问道。但这时的回答很少,没有统一的答案了。

姚老师很快接下去:“屈原身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还是一位勇于追逐自己理想的人,他的`投河更多是因为多年的理想破灭……”这些“另类”的答案,孩子们觉得很惊奇也很有趣,这些不是书本上的答案,不时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提出,但是这另一方面的解读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根,历史文化就是生长的土壤,中国传统近百年来都是处在尴尬的位置,我们要继承传统还得靠我们一代代的中国人。学习历史文化,传承优秀品德,我们在努力,孩子们也在努力。

传统文化介绍

在传统西游题材中,孙悟空被塑造成一个集人性、动物性和神性三者合一的忠心徒弟形象,《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从个性上摆脱了以往的形象,从《西游记》中的猴子变成了一个更具有时代气息的动画形象。动画孙悟空并不是专属于低幼群体的形象,作品中的美猴王孙悟空是完全从成人角度面向全年龄段塑造的融人性、佛性、魔性为一体,桀骜、悲情却永不服输的东方英雄形象。大圣归来中塑造的东方侠义英雄与西方的超级英雄又略有不同,钢铁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坚定地承担起了维护世界、打击罪恶的责任,大圣则在拯救世界之前,首先完成了自我的拯救和自身的救赎。这与中国文化中修身、齐家、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思想相契合。它还会说很多当下流行的语言,很不屑地喊小唐僧为小屁孩,还会讲一些诸如有一天,你要是够坚强、勇敢,你就能驾驭它们一类的意味深长的哲理话,《大圣归来》的孙悟空既有传统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的局限;既有无所畏惧、一往无前的精神,又有普通人的懊恼、焦虑。因此,更容易与新一代电影观众形成共鸣。可以说,《大圣归来》是对文学经典当代价值实现途径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实践,通过大圣归来中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让美猴王孙悟空这个形象再次焕发了票房号召力和形象大魅力,也再次印证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将一种文化的形态转变为另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应当将固有的文化形态进行延伸性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使其焕发持久的魅力。

我们再来看作品中的第二主角唐僧,传统西游中,唐僧是唐太宗义弟,俗家姓陈,乳名江流儿,法名玄奘,为人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学造诣极高,与孙悟空是师徒关系。《大话西游》虽然保留了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关系,但是却把唐僧塑造成了一个提倡真善美、遵守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的卫道夫形象。《大圣归来》中唐僧与它们都不同,原著中写到唐僧经过十世轮回才走上取经之路,影片选取了唐僧十世轮回中的第一世,塑造了一个七岁时的小唐僧形象,小唐僧江流儿在一次误打误撞的五行山之行中,无意间解开了孙悟空的封印,从而展开了一段熊孩子江流儿与酷大叔孙悟空之间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构建了童年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小白龙之间纯洁的友谊。

(二)故事情节。

影片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四百多年说起,讲述了一个传统文化人物孙悟空成为落难英雄之后开启的寻找自我和拯救良善的故事。《大圣归来》将故事情节设置在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时间维度上,那就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压在五指山下四百多年,五百年时即将遇到他的救命恩人和师傅唐僧。可以说,这个时间点的选择具有独特的使命感,大闹天宫既是孙悟空人生的转折,又是他英雄史诗式人格的奠基。影片以大闹天宫意象式的回忆作为起势和开篇,在传统西游潜在叙事模式的导引下,使得影片的剧情呈现出如离弦之箭的态势,朝着既定的人物和主旨迈进,从而呈现出单线条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

随后镜头转到了一家人的身上,父亲向孩子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后便是孤儿江流儿与师傅法明相遇并在四季的更迭中相依为命的场景和时光。接下来镜头转到桃花掩映下的长安城,街头艺人用皮影戏讲述大闹天宫的`故事。这短暂的宁静被山妖劫持童男童女而打破,江流儿解救了其中一名女孩儿,被山妖追杀躲进了五行山。至此,所有的叙述线条全部在五行山聚拢,一切都在指向核心人物的到来。江流儿在山妖的追逐中,意外地在山洞中解除了孙悟空的封印。孙悟空从碎石堆中爬出后,无论从场面的调度还是从颜色的选择上,占据了观众全部的聚焦视野。孙悟空获得自由后一心想回花果山,但由于封印未解,只能暂时护送江流儿回长安城。途中,猪八戒和白龙马也相继出现,但是或落魄不堪或魔性大发,均已英雄不再。妖王为夺取女孩布下迷局,轻易抓走了女童。悟空深知自己不是妖王的对手不愿再去救女童,江流儿决定只身去救女童。日全食之夜,在江流儿冲进到场之际,悟空也最终战胜了自己与妖王展开了最后一战,完成了自身的救赎。

在剧情上套用了经典的好莱坞模式,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除了体现在善于讲故事之外,还善于将影片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使电影具备更强的真实性和社会性。影片采用了好莱坞的经典情节演绎了东方的经典故事,把众人皆知的神话题材,拍出了温暖社会、拯救世界的侠义情怀,是对传统西游题材的再次成功解构和再创造。

虽然大圣归来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对传统西游题材进行了大胆的解构和再创造,但是,从电影对原著人文精神内涵的传承和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一)文学经典人文精神内涵的传承。

在文学经典的影视化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学经典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内涵是影视评价中一直以来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影视改编创作应当在整体把握原著文本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从而担当起提升当代人文精神和大众的思想力与审美力的重任。《西游记》主题多样,内涵丰富,在英雄史诗般的叙事模式下,使得唐僧师徒取经受难的过程成为自我修行、自我拯救的过程,他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抗拒一切困难的意志也具有了英雄史诗般的魅力。《大圣归来》对《西游记》文本进行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继承了原著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内涵,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绎,对孙悟空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形象进行了再次丰富和重塑,与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和心理诉求产生了共鸣,成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资源的现代性开采,是应对好莱坞全球战略的有效策略。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长仲呈祥说: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优秀传统。

《大圣归来》将好莱坞成熟的动画电影制作经验与众多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打造了一部具有中国味道的动画电影。电影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动画形象,如孙悟空除了具有毛脸雷公嘴、脸上刻有妖纹等富有戏剧化的五官,还披着蜿蜒夸张的红披风,与原著中的形象保持了极大的一致性,反派形象混沌的原型是《山海经》中的混沌巨兽,在电影中汲取了古典戏曲中脸谱元素,加以现代抽象化的变形,被设计成衣袂翻飞的古代书生形象,等等。电影中大量运用了闯将令、小刀会序曲、筝锋、祭天化颜歌等中国传统音乐,并将皮影戏、秦腔、中国武术等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得电影在整体效果上呈现出东方的神韵。除此之外,影片在3d动画技术中巧妙地融入了东方美学取法大自然的浓墨铺陈,整部影片贯穿多变宏大的场景,间杂丰富细腻的具体景观,如山前江畔的帆船、暴雨将至的石拱桥、市井街头的皮影戏、长安城的建筑和市井百态以及悬空寺般的妖巢等,从大场面到一物一景,都是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成功诠释。

(三)经典叙事结构的回归。

《西游记》寻求受难回归的叙事模式是传统中国思维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文化母体性质,能够承受多时代因素的添加,而焕发新的生机。大圣归来讲述了沉寂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小和尚江流儿解除封印后,在相依相伴的冒险之旅中找回了初衷,完成自我拯救和救赎的故事。在叙事结构上尝试着用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中国东方的特色语言去讲故事,是对寻求受难回归的叙事主题的再次演绎,充分展现了中国独特的古典美学和人文风格。同时,影片中留白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张力和回味。中国式叙事讲究草灰蛇线、伏延千里,情节之间呈现出断而不断、连而不连、起伏照应的效果,譬如群妖穷追傻丫头的原因,江流儿如何能够紧随大圣的足迹,孙悟空法印的由来,法明如何找到妖王的山洞等,这些细节和支线的描述经过分镜头穿插和剪辑,在情节上留有了空缺,反倒增加了对核心人物的聚焦,体现了一种简洁有力的中国诗学之美。

《大圣归来》在传统西游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演绎了一个全新的东方英雄形象自我救赎和舍生取义的故事,是对传统神话故事的继承、改编和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回归。文学经典在后世的传播和接受中,必然会接受不同时代观念和价值的解读。现代人对《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认同和塑造,归根结底还是为其人性理想和道德情怀所感,体现的是中国古已有之的知己相酬的情节。如果说《大话西游》是对传统西游的极致解构,将永恒的爱情提升到了亘古不变的宿命,那么,《大圣归来》是对传统西游的再次解构和回归,解构的是人物和情节,回归的却是深藏在这之下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介绍

这个博物馆是我个人创办的,博物馆整个占地面积是3000平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如果说我用来经商或者是出租那我生活会很富裕,之所以建这样一个博物馆,这也是一种情结、兴趣、爱好,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感。所以整个创办过程当中尽管艰难,但是也得到了更大的乐趣。我在这个博物馆一共收藏6000多个与科举相关的匾额,所以命名为科举匾额博物馆,收藏了1000件与科举相关的文物,这样就组成了这个博物馆。

通过对于匾额文化的探索,我发觉我们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上存在着一个问题。3月28日我到中宣部参加一个座谈会时,我说我们为什么弘扬传统文化、弘扬国学说了这么长时间,效果并不显著?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这在学界或者是在政界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实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了关于匾额学的概念。大家所看到的`这些匾额,直接走出博物馆面向社会展示,确实是有困难:运输难,保护难,展陈难。我们用传统的拓片工艺开创了把木质匾额制成精美的拓片,首先在人大、北师大等这样的高校进行巡展,还有在全国一些其他地方。我认为这是对弘扬传统文化开辟的一条新途径。

无论是国学的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研究,我觉着不能依然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必须要抓住一个题目,抓住这个龙头所在。我觉得匾额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希望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而且希望大家能有更多的机会到我们这儿来,给我们指导,让我们这个博物馆办得更好,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介绍

最近一友人就“国术”问题发表了一些见解,视角独特,看法新颖。笔者阅后不禁敬佩且浮想联翩,于此凑凑热闹,和着友人的国术观也来聊聊。

一、国术是个系统国术,中国武术,武术,意思相同,然笔者以为称为“国术”更为贴切。武术作为国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说它源远流长,是指国术与中华文明一同起步,延续至今。说它博大,是从横向来看,国术种类繁多,五光十色:说它精深,是从纵向来说,国术的诸多流派各自有着由浅入深、由粗至精的练功方式和方法,精不可说,深不可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了国术庞大的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名闻遐迩的少林、武当、峨眉、太极、形意、八卦、南拳以及查、花、炮、洪等诸多流派,可谓琳琅满目、秀色可餐。国术的系统性构成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表象之一。国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其肢体语言背后表达的是深邃广袤的文化信息。许多外国友人将学习国术当作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密码,并由此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活和生动。

二、传统文化国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什么是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三、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连接链,即衍承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不可能传承久远,更不可能成为传统。因此,文化传统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文化传统有大小之分。大传统,指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形态及其传衍;小传统,指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代代相传。两者互动互补,没有大传统,小传统就得不到礼仪习俗的思想资源;没有小传统,大传统就失去了辐射全社会的功能,主流文化的根基就不牢固。

大文化传统往往由时代知识精英发起、检讨、反思、添加、融合。小文化传统则表现为地区或族群的风俗和习惯,一般靠无意识的约定俗成来维系,稳定性超强。传统文化的`密码在小传统里埋藏得更深邃。国术,显然是小传统,它隐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密码。虽然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统治者大都对其进行压抑,但国术在传统社会由兴到盛是不争的事实,并密布于传统社会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小文化传统。

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得好:“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笔者认为国术不是传统之点缀,国术是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国术不是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是指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运动,如田径、体操、游泳、篮球、排球、足球等。国术不是体育运动,或者说不完全是体育运动。国术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华武术》杂志创办人之一、第一任主编昌沧说“体育不能完全概括武术。竞技、健身都是武术的功能之一,但不是它的全部。应该给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把它限制在体育项目里会限制它的发展。”

国术是以技击搏斗为目的的,以踢、打、摔、拿等技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攻防搏击技术。国术是一项技术,一项以肢体(包含器械)制服人的技术。攻防搏斗才是国术的本质和核心,虽然它也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功能和作用,但那只是国术的衍生品。管理和指导国术发展,不能用管理和指导一般体育运动的思维和模式。然而可悲的是,主管部门恰恰在以体育运动的思维来管理着国术,从而产生了国术的舞蹈化、体操化、杂技化、技巧化。国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到历史的拐点。国术爱好者以及主管部门应解放思想,打破旧有思维,紧紧围绕国术的核心,遵循国术发展的规律,把国术当作文化传统,而不是当作一般的体育运动来看待。如此,国术才能真正成为国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