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读后感(专业16篇)

时间:2023-12-01 16:56:36 作者:笔尘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一种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读完这些读后感范文后,你可以尝试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学海导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多年的教学体会,我深刻的感受到很多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语文基础仍然非常薄弱,拿到一篇文章后也不知道该读些什么或怎么读,只是凭借语感来使用语言。某些社会传媒用字用词的不规范甚至有愈演愈烈的情形。我突然想到是不是该从语文课堂上开始改变,从基础上开始抓起,于是便有了这“学海导航”的创意。

一、设计背景。

虽然当今课堂教学日新月异,教法纷呈,可师古法外却难尽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是: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着重于一个“教”字而不是落在一个“学”字上,着重于“教”字即已经踏入了某种误区。教学的重心应当落在“学”字上,惟有如此,教育才能得到良性的持续发展。

教学的根本之处就是要让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如幼儿学步时大人要敢于放手,幼儿要乐于举步,无畏跌摔;似碧海初航时探索者勇于劈波斩浪无惧危险。其次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并善于学习,如学步初时的牵引护持,似初航时的海图后援。诸种学业中一国的母语是所有阅读理解的基础,是所有学科思维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文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基石,是民族文化延续的桥梁。而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营造这一平台的重要环节。

二、设计创意。

1、本人以为语文课堂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作为最终目标:表达能力可分为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口头表达是基础,书面表达是上层建筑,但这种关系是螺旋梯进式的。在日常生活中口头表达占主体,口头表达充许更多错误的存在。社会生活中书面表达占主体,书面表达更注重表达的规范性(即语法要求)。

2、就我们教学实际来讲,学习接触的教材绝大多数是书面表达的东西。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来理解这些书面文章。阅读和理解书面文章就必须要明白该阅读些什么,如何理解,从哪里进行理解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必须提供给学生一种方法(即学习模式)。我们学生和老师是在同一课堂中的,那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模式:即适合学生学也适合老师教的模式,让学和教的人都明白该学些什么,该教些什么,明白如何学,如何教。

3、这种既适合学生学又适合老师教的模式,其实更为注重学生的学,老师只是起监督辅导和道德引导作用。为了区别于常见的教学模式暂且将其称之为“学海导航”。

4、“学海导航”就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教”变得模糊,却更强调教师的教学和知识素养,“学”显得建构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设计目标。

教学应当充分应用校园环境的压力和学生希望获得成功的欲望来调动他们更大的积极性和求知兴趣。

学海导航无法包办一切,恰恰相反,它只是给出一个大致方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去查阅资料并开动大脑和合作探究,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希望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养成学生研究问题,积极合作的好习惯。

四、活动内容。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教学过程按“学海导航”分为四大部分:夯实基础、文本再现、文本探究、拓疆远航。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完成,只在必要时才由教师加以指导。前三部分是要求学生大部分把握并理解,第四部分是提升拓展,一般情况下只要求学生能把握其中一、二点即可。

五、实施步骤、操作要点及工具。

(一)、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口头交流分享即可)。

a:文本来源(作者及作品);

b:作者生平和代表作;

c:作家的文学地位(后人对他的评价)。

d:背景:文本有关知识点补充说明(写作动机、地理概貌、风俗人情、民间艺术等)。

要点:以上四点可以整合在一起成为一段介绍文字,可作为开场白(说话练习)。

2、生字词把握:(板书出生字词、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a:生字词的音:找出生字词(或疑难字)并注音--注意多音字或通假字。

b:疑难字词的形和义:把握这些字词的结构和释义--注意一词多意、词类活用或古今异义词。

要点: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工具书并掌握新词汇。

(二)、文本再现(板书出文章主旨及段落内容)。

1、阐述或明确文章主要内容(简单的几句话);

2、文本的具体内容。

a:写了哪些事(事件、情节、论据或科普知识点);

b:写了哪些人(神态、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

c:写了哪些环境(景物、社会和物体)。

d:写了哪些场面(人、事、物活动的地方,要注意细节);

e:作者表明了哪些观点或者是什么立场。

3、作品思路:将文章分段(层),概括段意,明确文章体裁。

要点: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能概括段意并明确文章主旨,对于古文要能复述。

(三)、文本探究(板书出表达手法、修辞及其相关语句,或佳词妙句并解析)。

(1)、文本的表达技巧:

1、文本的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议论、说明。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2、文本的表现手法(即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

a: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c: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d: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3、文本的材料安排:主与次、详与略、繁与简。

4、文本的结构:承上启下、悬念、照应、铺垫等。

5、修辞手法(佳词妙句):比喻、借代、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用典、顶针、互文、对文、节缩、合叙、对偶、比兴、避讳、叠词、婉辞、避复、连及、列锦等。

(2)、文本的语言风格(佳词妙句):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4、形象生动;5、绚丽飘逸;6、婉约细腻;7、幽默讽刺;8、雄浑;9、豪放;10、沉郁;11、悲慨;12、俊爽;13、冲淡;14、旷达;15、音律和谐;16、整散结合等常用术语。

(3)、作者的情感价值观:文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或思想感情。

(4)、文言文句式:

1、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

a、一般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疑问句;

b、特殊句式:主语倒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2、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七类:

a、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

b、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

d、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

e、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

f、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

g、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要点:明确文本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段并找出相关的语句(段)进行简析。熟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并能用现代文表述。

(四)、拓疆远航--综合运用与创新(板书出对文本的质疑、体会及相关创作)。

(1)、文章的体裁及表达概述。

1、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a:描写的作用是: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b:描写的要求:a、全文统一于一种语调、语气和气氛--描写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强一种感觉印象。任何削弱或改变这种感觉的都要删去。b、动作--现代读者拒绝在为描写而描写上花费时间。他们需要在整个描写中有行动和动作。c、许多感觉印象--作者运用词语诉诸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感觉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d、活跃的、生动的图象--好的描写包含着能使你看见并深深记住的图画。“([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3、抒情:

a: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感情。

b:间接抒情: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

c:主要方式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

4、议论:

a:在记叙文中,议论是由叙述和描写引发出的对事物的感想、认识和评价,是在关键处的画龙点睛之笔。

b: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议论,通常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组成。议论的.过程即论证主要有立论和驳论。

5、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我的体会:(陈述总结也可以用问题的形式让小组讨论)。

1: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等描写上分析作品人物,须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积淀的爱憎之情,这是准确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3:联想对比:与其它作品中的人、事、环境、从表达技巧上作出比较;

4:文本的思想内涵在当代的教育意义(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二者兼有)。

(3)、我的批评:

1:我来淡淡文本的整体构思:指体裁、题材、表达手法的选择及语言的组织和完成;

2:值得借鉴之处:我欣赏的人物、意境意象及字词句段等并说出理由;

3:我不满意之处:文本的遣词造句、材料组织的不足之处或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等;

4:我看文本:从想象、构思、感情、意境、语言和气势等任一方面进行评价。

(4)、我的创作:

1:我会如何构思这篇文章(或举例相似题材结构的文章作比较);

2:仿写文中精彩句子(朗读,与同学分享、评议);

3:我的作品(读后感、随笔及仿写的诗词或片段)。

要点:能进行人物分析、提出问题(质疑)和创作(随笔)练习。

由于这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的“学”,所以在课前甚至在学期初“学海导航”就要做到人手一份。

效果与评估。

这样的课堂已经成了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从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的预习和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从他们所获得的掌声的多少就可以看出他们对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从他们的习作或随笔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和立意是否敏锐或新颖,从他们小组配合的默契性就可以看出他们合作是否全面和深刻。

通过近两个学期来的实际运用,语文课堂上答案不再是惟一,学生拥有了自主思想的权利;语文课堂上不用再等待老师的金口玉言来宣判他们思考结果的生死;语文课堂充满了新奇的变数,他们成了把握课堂进程的主导者;语文课堂上涌动起不羁的思想,闪烁着灵性的火花;语文课堂上沉默生变主动了,调皮生变可爱了;仿佛有一支点石成金的手指,让一切的灰暗变得有了迷人的光彩,有了无可言表的灵性。学生改变了坐等现成的心态,他们在积极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此时,教师不再是学习的灌输者而是全面的监督者和人生的引导者,这促使教师必须要有更全面的学识素养,能够随时为学生决疑解惑。表面上教师在课堂中是轻松了,但实际上是更有压力了,它要求教师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道德素养。

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假借商议军事急于造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枝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全文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悟处皆出于思,不思则无所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以思维为核心,必须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所“悟”,有所“得”。同时,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探究性的阅读。同时通过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背景及有关人物的个性。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读为本,自读自悟。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探讨,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探讨过程中学习前后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哪一方面使你感到佩服?(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

(二)精读课文,学习研究方法。

1、自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读读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疑问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自己去感悟。)。

2、交流: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解: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体会鲁肃和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的不同的心情。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深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小结学法,类化研究体验。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阅读诸葛亮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诸葛亮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悟”的过程就是思考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滋味、体会语言文字情感的过程。)。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提炼质疑,拓展研究范围。

1、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实质是“通天文、晓地理、识人心。”

2、质疑,解决相关问题。

(五)开放练习,延伸研究渠道。

1、课后练说。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课外研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其他人物的鲜明个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精彩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有幸聆听了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关于2022年版新课标的专题讲座《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温教授的讲座强调了新版课标的一个重点突破就是凝练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并重点从新旧课标的衔接点、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整本书阅读以及统编教材如何使用等几个方面重点讲解。

温教授特别强调了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核心要素,让核心素养更加明确、定位更清晰化。它包括四个方面三个层次,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自信是第一位,思维能力的训练应重点关注,而前两者都是以语言的构建为基础,四个方面应该协调发展,不可割裂。

另外,关于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温教授也为老师们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我们可以进行单元教学为主,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学,落实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这对我们高段的老师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应做到理念先行,依据新课标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化碎为整,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真正让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思维的真实发生,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统编教材的使用应建立在尊重教学规律,根据不同的学情和实际中进行。语文要“以文化人”,担任国家文化的传承重要使命,用文化来养育、滋养学生,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中学语文课程听课心得

近期,我参加学校组织的初中语文教学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校园生活片段,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课堂语言简洁,准确,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教师的引导调控才是第二位。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有老师的组织下进行共同学习的义务,而且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权利。

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探究是基础,合作学习是重要的方式,教师的指导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对话,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由领悟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到将学习方法融会贯通,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专题性、综合性学习引起重视,加强这一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类学习更具综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战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评价、合作交流……要想得到及时有效地展示,实践证明,就要把教学工作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平日学习上。在活动中多角度,多侧面的进行训练,有时为了一个训练点可以把课时延长。下面,就我的块状训练具体谈谈做法。最初可以通过小黑板出示训练内容及过程,让学生读一读,体会体会然后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做,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懂得按照这个程序去操作。

“学海导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一)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三)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三)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四)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我们相信,只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切实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会大大加快。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师读后感

近来,我和同事们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找出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有很多新增内容,主要明确了今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对我们今后怎样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识字与写字部分中有这样几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新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这样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教学中,新增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新课标还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教学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要转变教学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课下多和学生交流,建立师生之情。在课上,要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给予适时的帮助,总之要关注每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怎么预习课文,先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课文,读课文的要求,因人而异,直至把课文读通顺为止,然后标自然段,画好生字、词语,学生学生生字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记生字。查字典,写好生字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重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会学习,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再把它写下来。我是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感受语言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临写,并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律认真书写汉字。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字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另外,我要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写字比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如看故事书,读报纸,走上街头读广告等,并让学生交流体会读后心得,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用到生活中,具有成就感,懂得学知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事半功倍。

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1、能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闪亮之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能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

3、能自选或自拟题目。

学情分析习作要求学生发掘自己的一项特长,并且通过语言文字展示给大家。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习作的材料来源于自己,身边的素材应该是随手拈来,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自信的一个很好的依托。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写过《我的自画像》,介绍过自己的朋友,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来介绍。因此此次习作重点指导学生在认真思考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或请周围的同学、老师、家长作参谋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通过具体事例写下来,写完后能读给同学听,与别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增强自己的信心。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目光仍然是锁定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的小圈子里,学生生活中有不少写这类习作的素材,但是往往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可以试一试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例文,然后小组讨论的办法,来再次作文。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而有自己的话说呢?首先,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特长,然后请他就一件能显示自己特长的事来具体谈谈。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情,写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

难点:引导学生把主要部分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教学准备。

1、课前请长帮助孩子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或本领。

2、预先选好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习作是选择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写一篇习作。

2、能自选或自拟文题,通过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写自己最得意的长处和本领。

第二课时目标:

1、独立撰写习作。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并指导修改。

3、誊写习作。讲评习作,学生了解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并能从老师分析的习作问题和介绍的优秀习作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继续用朗读自己习作的方法与别人分享自己习作的快乐。

课时1备课时间09.23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领和长处,是别人所不能相比的,请你向大家说一说你的长处和本领。

2、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朗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二、自读例文,感悟写法: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例文:

(1)这两篇例文各介绍了作者的什么本领、长处?

(2)小作者是怎样把最得意的地方写清楚、写具体的。

(3)把你认为写的好的地方画出来,读一读。

(4)想一想,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2、检查自学情况:

主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读了这两篇例文,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交流讨论: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特长、本领介绍清楚,采用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内容上不拘一格:是自己最得意、自豪、超出别人的就行。

(2)方法上:通过一两件事例来写,内容要真实、具体。

(3)可以分两段来写,先写自己的长处、本领是什么,再具体写一两件事来反映自己的优点。

三、尝试运用,口述习作:

1、小组互相交流:

主要部分要说具体,语句要通顺。

组内成员要边听边想,帮忙修改,听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提问,让对方说得更好。

2、各组推荐代表上台交流。

四、学生自行习作。

课堂练习学生自行习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读后感精彩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自从知道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要重新修订的消息后,我渴见其新颜的思想,就潜滋暗长着,虽与之未曾相见,却心心念念。

终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2022年的春天,长春疫情正是关键的时候,它问世了。

“课标要修改了。”2022年4月21日清晨,一位老师给我发来信息。我也知道,在这一天,教育部要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

没想到,中午的时候,她就发来一条链接,打开,里面竟然是新课标的文字版。

当时的我,是有些许激动的,对它期盼已久,终于与它相见,自然心绪难以平静。

就是在这样的心绪里,我浅观新课标。新课标,的确是“新”的,它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动,而这改动,既有守成,也有创新,和旧版相比,是一次极大的进步。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新”的东西很多,比如,在课程目标里,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在课程内容里,新增了“主题与载体形式”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还新增了学业质量,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在一些具体内容上,语言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这些改变,对于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来说,是极大的信息冲击,需要慢慢消化。

而以我之愚钝,也不能瞬刻尽识其庐山。那,就像蚕咀嚼桑叶一般,慢慢消化吧!

今日,我要说的是新版语文课标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个表述,和旧版基本相同,而又不完全相同,区别就在于,和旧版相比,它多了四个字———“国家通用”。

这四个字的补充,是一种进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研究的就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因所处地域不同,所说的话,地域性很强。也就是说,方言很多。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拥有自己的文字。

语言和文字的不同,给各地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极大的阻碍,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一种趋势。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表述上,虽然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但在语言文字的定义上,却缺乏准确的限制。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语言文字的前面加上了“国家通用”,就突出了普通话和规范字的重要性。

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明确提出了对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而《语言文字法》里所说的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旧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定义太模糊,新版加上“国家通用”后,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就具体得多,明朗得多了。

文化自信,需要文化融合,文化的融合,最需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融合。让语言文字在国家范围内通用起来,就会避免区域交流的时候,因为地域差别,话说千言,不懂一字的现象发生。

语文课程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教好国家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在“听”与“说”上,突出普通话的重要性;在“读”与“写”上,突出规范字的重要性。

让我们的学生,在言语中,吟诵出普通话的美来;

让我们的学生,在书写中,流动出规范字的魅来。

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学海导航”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一位好的教师实际上是一位课堂教学的优秀设计师,所以,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水平,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教师要着重解决好课堂方式的选择、课堂结构的构建、课堂目标的确定以及当堂训练的落实等问题,要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好这几个方面,应从情感、合作交流、训练反馈等方面用热心和爱心激起学生的信心和决心,让教学成效更好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语文界的泰斗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是科学,是因为它必须遵循着铁的教育规律,说是艺术,因为它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所以要教好这一门学科,是需要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和反思中历练的。看完课堂教学设计的技巧,回顾自己这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几点心得与大家共勉,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应用与执行。

一、让“情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情感教学执行最好的是于漪老师,她被称为“情感派”的代表。她用自己饱含情感的语言打动学生,用这种情感的意境感染学生。语文教学是需要情感丰富的一门学科,一节别开生面的展示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那是教育教学思想报告会上韩军老师亲自展示的一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他用自己最本真的情感,饱含深情地把这首诗示范朗读了一遍,在低缓的音乐声中,韩老师所读的每一句都带着深沉的情感,读到深情处,我们听到他几声哽咽,看到他满眼的泪水,在场的几百名老师无一不被感染,几乎都要落泪,我们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因为,那是他真正地走进了作者的作品,真正地体会到了那份思念的情感。学生也进入了更好的状态,一个个屏住呼吸,真正地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一起感受着老师带给他们的对于大堰河的思念和赞美。

二、让“合作交流”点燃学生“封闭”的心。

我自己的一节公开课给我的语文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选择了《斑羚飞渡》这一课,当时我找了很多教案和课堂实录的东西来看,可是当我真正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教案和课堂实录都是别人的东西,自己的学生是不是也和他们的学生一样?别人的教学是不是真正适合自己?所以我就决定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教学,整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带上自己的观点看法参与到课堂中,两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对两个问题的解释很到位,在一些语言的引导下,部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行思考并作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些学生的答案使我很吃惊,原来学生的自身潜力是很大的,他们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能够积极地引导,他们就会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让“评价与反馈”敲打学生“懒惰”的心。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当堂巩固和训练时必不可少的,每一天课前的一个小听写,课后一个小结,给学生自由时间背诵,这样每节课有一个规定的任务,把当堂的知识巩固落实好,让那些回家懒于学习和动手做作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勤快起来。再者,课堂的训练和巩固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地反馈给老师,然后大家一起解决,不仅让大家在解决完问题后获得知识,他们本身对于质疑问题的解决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养成后,就不会出现时时懒于动笔的情况了。

四、让老师的“热心与爱心”置换出学生对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你有没有把每天的上课当作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呢?你的每一节课是不是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的呢?你有没有因为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心中窃喜呢?又会因为一节课没有处理好而心中不悦呢?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一位充满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热爱教学,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的教师才会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应该如何去教好自己的书,教给学生知识,这样你就会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不管是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还是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都会下大工夫去做好。你的热情和爱心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信心和决心。“只要心中有学生,胸中有全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课是一定可以教好的。”

最后用于漪老师最初在教学中的八个字来收尾,“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课堂如何更好地设计,每个人的教学风格各不相同,设计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也不同,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用知识去武装自己,把更多的所知,更好的状态留给学生,教学相长,让师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教育师范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随着金猴的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当我再次捧读《数学课程标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原来“双基”的提法变成了现在“四基”提法,《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始终贯穿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与过去的课标的理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呢,通过学习,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的教学水平。

一、要广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科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感到有些枯燥,困难,特别是学生对于抽象性、逻辑性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要达到“四基”的要求也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天真活泼、敢想敢干的创造性的心理特点,广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接受它,集中精力地学习它、应用它。作为数学教师,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时刻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与学之间才能达到真正的合谐统一,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要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需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三、要注重个性发展。

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认识角度会有所不同,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体现差异性培养,一是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做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达到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侵犯!

新课程语文课的理想走向教学设计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请欣赏教例《悲壮的一幕》——

“‘轰——轰——’震耳欲聋,火光四溅,科马洛夫和他驾驶的前苏联宇宙联盟一号飞船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悲壮的一幕》,请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

课伊始,执教者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再造“船毁人亡”的场景,渲染悲壮的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课行中,教师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悲壮凄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请写一写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亲,看见了妻子、儿女。他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死关头方显英雄本色: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生2:“……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儿子,我的儿子,你……’……科马洛夫露出了笑容,‘亲爱的妈妈,您的图象在我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从“满头白发的老人”那里我读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从黑发人那里我读出了尽忠难以尽孝的残酷。

生3:“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虽然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部的爱。

生4:“指挥中心的首长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上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亲骨肉间的最后诀别,什么叫给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儿!

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悲剧是由于地面程序设计时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点”差错,船毁人亡。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前苏联敢于直播这场“悲剧”,说明他们有直面失败的勇气。

——《悲壮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剧。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

二、比读文----正确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我”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练习。

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话》,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话》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北京话》,一起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你爱上北京话了吗?现在,我们一起听一段北京话,体会北京花的魅力。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北京话。

好听易懂深远广博不朽。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后感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劳动教育的一般作用,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以致用”。而且,劳动教育也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密相关,密不可分。

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就是“德育”;让孩子们思考劳动的原理与奥秘,改进与提升劳动效率时,劳动教育就成为智育;劳动教育可达到强健体魄、增强体能的作用时,劳动教育就是体育;当我们引导孩子们发挥聪明才智去设计关于劳动的美的成果时,劳动教育就是美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独立、孤立的,而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劳动教育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高度重视,那在具体的操作中,就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有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劳动教育既有“劳动”又有“教育”,而这,才应该是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

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目标。

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内涵与意义,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各国劳动课都重教烹饪。

“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之一。英国是较早将劳动课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国家之一。早在19世纪40年代,随着英国对下层民众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家政课程就被纳入初等教育系统,但初衷只是“为来自较低社会阶层的女孩提供烹饪技能培训,以便为她们将来从事家政工作或成为家庭主妇做准备”。

1870年英国教育法出台,烹饪、缝纫、木工和金属加工等实践活动被纳入学校课程,此后,包括烹饪、缝纫、洗衣服在内的家政课成为女孩必须修习的课程。1892年,烹饪课程在《公立小学管理条例》中正式确立,一直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开始实施,将之前作为独立课程的木工、金属加工、家政、纺织等统一归入“设计与技术”科目。在这一阶段,由于对是否开展实用教学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课程偏向于设计与工艺,实用性减弱。

为了解决肥胖问题,英国发起了“烹饪执照”项目,使烹饪教学实践再度受到重视。“烹饪执照”项目围绕基本的烹饪技巧、饮食与营养、食品安全与卫生、消费意识四项关键能力展开,旨在让青少年在烹饪营养餐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该项目从209月开始,内容是向11岁至14岁的学生提供至少16小时的烹饪体验,3小时关于饮食与营养的学习,以及5小时的在线差异化互动教学。尽管这一项目的本意并非取代食物技术教学,但事实上“烹饪执照”项目已成为中学实用教学的主要形式。由于政策变化导致资金短缺、合格教师缺乏等问题,这一项目只维持了3年。

英国开始实施的《国家课程纲要》将烹饪实操与营养、设计等理论结合起来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其中要求:“作为食物工作的一部分学生应该学习如何烹饪并掌握营养和健康饮食的原则。激发学生对烹饪的热爱将为学生打开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表现之门。烹饪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它能使学生在现在和以后的生活中以经济的方式养活自己和他人。”这是英国政府首次以国家课程文件的形式明确烹饪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次年9月“烹饪与营养”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11岁至14岁的学生每周有1小时的烹饪课程旨在提高烹饪教育和学校食品质量并促进学生在14岁时至少能够独立完成20种菜肴的烹饪同时鼓励孩子在家里参与或独立做饭。此外烹饪技能还与升学挂钩考试不及格的需补考通过后才能毕业。

德国也是欧洲劳动教育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期,著名教育改革家凯兴斯泰纳正式提出“劳作学校”的概念,核心思想是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道德的适应力和工作本领”,他强调“应把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和公民精神的道德教化合二为一”。20世纪60年代,德国首次正式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引入学校,这也标志着该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正式诞生。随后,教育部门明确提出,7至级必须开设劳动课程。课时安排通常为每周2至3节必修课,感兴趣的学生每周还可以再增加选修课,劳动课程包括家政、技术、经济、职业规划四个领域。小学阶段的劳动课一般被称为“常识课”,除了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外,还帮助他们初步了解自然、社会生活,掌握独立生活的基本常识与生活技能,比如编织、木工、手工制造陶器等。

为了使学生获得劳动经验和职业体验,德国中小学还与一些工厂、商店、餐厅等建立联系,建设了一大批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学生一方面需要去基地进行考察活动,另一方面还要跟随专业人士完成一段时间的实习,以便了解不同职业、工种的具体内容、生产流程,掌握操纵设备的基本技能等。除了面向未来职业选择的企业实践活动,家政劳动也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参观面包店时,要跟随专业师傅学习选择面粉、制作面包的一些基本技能。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体验劳动,进行手工制作等,到了小学后,还会学习生活和家庭相关的课程,生活是207课时,家庭是115课时,统称为“家政课”。日本《学校教育法》设定了8个目标,基本每条都与家政课程有关系。例如“对于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等,培养基本的理解和技能”“培养健康、安全、幸福生活所需的习惯,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等。家政类课程会讲解如何切菜、烹饪,如何购买食材,进行垃圾分类、缝补修改衣服、整理家务、蔬菜栽培等。大部分小学还有专门饲养动物的场所,在兽医的指导下,学生和教职员进行动物的喂食、换水等饲养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还萌生出责任感、爱护生命等健康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的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教师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摆出对阵形势图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探究。用简笔画图片摆对阵形势图,弄清马的出场顺序及其根据,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难点。

孙膑认为田忌可以取胜的根据是什么。

(三)疑点。

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办法看起来十分简单,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办法?

(四)解决办法。

重点可结合课件演示和学生动手摆出两次赛马时的对阵图来解决。

难点可结合看课件的演示以及对“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的分析、比较来解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小组操作、表演、讨论、集体议答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由表达,小组间相互补充,以求最佳理解。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了解我国古代的赛马吗?你知道赛马不仅体现了马的实力,还体现了人的智慧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田忌为什么赛马?田忌跟谁赛马?田忌赛马的结果怎样?)。

3.交流回答并板书:

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胜利。

田忌:

齐威王:

4.简介赛马的原因及规则。

(三)熟读课文。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教师指导。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结果怎样?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每人用自己的简笔画图片摆出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的对阵形势图,教师巡视,请一名同学板演讲解一下两次赛马的情况,根据演示让学生自己板书:

第一次失败。

田忌:上中下。

齐威王:上中下。

第二次胜利。

田忌:下上中。

齐威王:上中下。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出示句子:“齐威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分析这个句子的意思,得出这个结果是孙膑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比较而得出的。)。

5.总结板书:认真观察,仔细分析。

(l)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可以转败为胜的根据是“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如果快得多,田忌就没有取胜的可能了。

7.通过以上分析,你看出孙膑是怎样一个人?

(三)角色表演。

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一下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出一组表演好的给全班同学表演。

教师提示学生:要揣摸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等,要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表演时,可依据课本,进行合理的想像设计。

(四)指导朗读。

学生自由练读后,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创新。

小组讨论完成:除了文中出现的两种对阵方式外,还可以有哪些对阵形势?田忌还有取胜的可能吗?将其他对阵简图画出来。

(将学生设计的对阵简图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

(六)总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八、布置作业。

课后围绕“怎样成为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写一篇。

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师读后感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育目标的转化,它提得要比过去任何一个大纲更为完善、先进。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老师们拓展了视野,更新了理念,有了新的收获。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可见,作为一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必须遵循这一“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下面谈谈自己学习与实施《课程标准》的一点体会。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亲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徒劳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和教师沟通,在教师面前,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面带微笑,用真诚而亲切的目光面对全体学生,而决不能仅仅把这种目光留给那些所谓的“尖子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只有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位任课老师,喜爱你所教的学科,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争辩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息对话,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指出和帮助。如在理解苏教版第九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中“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句话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经过讨论,他们对这句话理解得全面、透彻,他们知道了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三层意思。保罗、小男孩及小男孩的弟弟一起坐车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圣诞之夜,三个人都感到难忘,但三人感受到的“难忘”的内涵不同:对保罗来说,难忘的是小男孩的言行,让他明白了“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哲理;对小男孩来说,难忘的是他做了一件能够让小弟弟开心、快乐的事;而对小男孩的弟弟来说,难忘的却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上了汽车,第一次欣赏了圣诞之夜的美景。正是这种开放的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发了不拘泥于一种的认知结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为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如何发现问题和创造发明的小故事,讲只有发现才能学得更好的道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并不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老师问自己答的学习方法,而不善于自己去发现问题,因而创设“生疑”的情境就很重要。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在精读第1、2自然段后,学生对这两个自然段基本理解了,但我并不就此作罢,而我引导学生抓住“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这一重点句深刻领会、感悟。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安排了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生疑、质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朗读、品味,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因为备课时,我估计有的同学胆小,不敢发问,有的找不出疑问,还有部分学生有“滥竽充数”的毛病,我抓住两个重点词语,准备用另一种提问的方式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文中有这样两个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请你读一读,看看自己还有没有疑问,如果有,请提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用第1种方式提问,结果没人提出来,紧接着我用第2种方式引导学生发问,果然有人就提出了疑问:“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两个词是讲(用刀)不断地雕刻一件东西,而水滴怎么能雕刻呢?问题提出后还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答不上来呢!我就让学生再读课文,共同讨论。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知道了这里主要指太极洞里的水滴滴石不止,领悟到了我们做事要像水滴那样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并从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学生的提问难免是五花八门的,我们教师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话来扼杀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你提的这个问题连低年级的小朋友也懂了,你还不懂!”、“这个问题刚才有人解答了,你怎么没听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投以赞扬的目光、热情的鼓励,同时,要耐心细致的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提问题,提些什么问题。只有这样经常性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质疑,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会得法善问,并能从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开放了自己,锻炼了自己,也展示了自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使我们在教学生涯中又迈开了新的一步。我坚信,只要我们依据课程标准,潜心地钻研教材,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