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物理学史读后感(汇总14篇)

时间:2023-11-03 14:22:00 作者:LZ文人 最热物理学史读后感(汇总14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增进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体验。以下是一些历史小说的读后感,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再现,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武林世界,那里正在竞选武林盟主。在那里,不光有着精彩的较量,知识也增长了不少。那个武林就是――物理武林!

在这本书里呈现的不光是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物理的奇妙!这是个神奇的世界,各种物质充斥其中,物理武林的`美丽正是在这儿!这是个美妙的世界,各种奥义含蕴其中,物理武林的知识宝箱正是在这儿!这是个多彩的世界,物理武林吸引我的地方正是在这儿!在理科天才――陈泽坤的笔下,物理就像是我的老伙伴一样!那丰富有趣的语言,新奇迷人的叙述方法,还有还有那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不想爱物理,也得爱上他啊!在武林盟主争霸赛中,光、声音、温度还有那我最虚幻的精通电学奥义的闪电侠兄弟展开了激烈的擂台赛!他们那不分上下的功夫,不分上下的辩论,让你不知该给哪一门派投票了!而且到底是谁称霸了物理武林了呢?在后面,本是源自同一宗师的了两大流派,却打打杀杀,为什么呢?人后亲如一家的目的何在呢?然而压强长老到底是怎样发现压强奥义成为压强长老了呢?叱咤风云的能量宫里又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呢?新能量宫里又发现了什么奥秘呢....这些谜底就等你翻开这本书后给你揭晓了!

物理就是这么奇妙!小时候我就对各种各样的能量感兴趣,常常问妈妈:“它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呢.......为什么可以........”在这本我都找到了我感兴趣的问题!也感觉到了物理的奇妙之处。在这本书里不光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手法!把物理这门有趣的科目写成了物理大武林,让我的兴奋劲儿一下子就上去了,对物理有了更浓厚的“感情”。这么新鲜的写作方法,我想很多小读者读后都会捧腹大笑,并且深深的爱上物理。

在这神奇的物理世界里,正等这我们去发现、创新呢!我先去研究了哦!读过这本书后记得也给我分享一下哦!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那么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力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试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眼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板的人居然会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我如痴如醉汲取知识。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但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们的童年时光中都被别人认为比较笨,有的还被人瞧不起,我们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就是一只“小笨鸟”。1879年,爱因斯坦降生在德国某个小镇上。童年的他迷上了阿尔卑斯山多彩的风光。但不可思议的是他直到三岁还不会喊爸爸妈妈,而他一岁的妹妹嘴巴却十分灵巧。这使得保姆叫他“笨头笨脑的小祖宗”。为了让他笨鸟先飞,爸爸六岁就让他学小提琴。爱因斯坦迷恋音乐,更迷恋科学。中学时塔吊才华充分显露出来,他的数学物理远远超过了同班同学。那时一次物理课。老师正讲光的传播,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课,只有爱因斯坦目光望向蓝天。老师发现后责备他不听讲,而他却说出了一个令全班哄堂大笑的话:如果我以光的速度飞向宇宙,我会看到什么。正因为他的奇思妙想,下课后还被老师留下受教育。之后,他潜心阅读理论大师的著作,虽然经济生活条件很差,但他每天仍坚持读书。20岁的他还立志向物理学的代表人物牛顿发起挑战。就这样,艰难困苦磨练了他,一只笨鸟飞起来了,他坚持飞着,终于飞到了光辉的顶点。现在,我理解了“成功=正确方向+艰苦努力+少说空话”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爱因斯坦的事迹中,我想到牛顿小时候也很“笨”。有一次上手工课,老师让所有学生每人做一个凳子。第二天交作业时,许多同学一看到牛顿的凳子都大笑起来。这时,老师走过来嘲弄的对牛顿说:“你真笨,连一个凳子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说完,老师命令牛顿重做。结果,牛顿所做的凳子仍合格,老师又生气地把牛顿嘲讽挖苦了一番。几次过后,老师用最伤孩子自尊心的话对牛顿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从现在就可以断定,你将来必定是个废物。”但是,他错了,牛顿经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发奋图强,成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学习上笨鸟能够先飞,俗话说勤能补拙,“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正确的方向、坚强的毅力和懒惰的行为。我们青少年要立志好好学习,长大做新时代的好公民,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物理学史》读后感作文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那么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力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试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眼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板的人居然会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我如痴如醉汲取知识。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个暑假我用了许多时间认真地读完了《趣闻物理学》这本书。很不错,对于当时刚接触物理和化学知识的我,这本书是很神奇的,还有趣味化学等一系列的,类似的,都不错,可以给有好奇心和不满足课本知识的学生,我以前还对物理没有什么了解,对这门科目还不是很感兴趣,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的了解物理,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物理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生活的每个方面,和一些奇特的现象。

复杂或者出人意料的物理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内容涉及到物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声学的基本定律和各种现象。

这本书让我更加喜欢物理,喜欢生活。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进化发展心理学解析》读后感林惠聪09心本2009704153因为小组要做这篇文献的报告的缘故,对这篇文献的阅读也比较用心了一点。因而就小谈一下自己对这篇文献的理解和一些疑问吧!这篇文献开篇就给我们阐释了进化发展心理学的定义,以及这门科学产生的缘由:“前人的研究都关注集中于与交配有关的行为和成人的社会机能,很少设计发展的领域。而个体在能生殖之前必须经过婴儿期和童年期。于是进化发展心理学就被提了出来。”可见,每一门新兴学科都不是由研究者闭门冥想而突然迸出的想法。相反,科学产生与现有的科学之上,正是发现现有科学的不足才会有新一门科学的产生。想到这里让我想起了雷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着讲讲这篇文献的结构吧!文献主要有四部分:1、进化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2、进化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3、进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4、结论在前面两部分都是给我们详细的讲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并举了许多列子来支持、解释这些观点。可能是因为进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在进化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因;又或是因为进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采用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的原因,总让我感觉在讲进化发展心理学的时候有在将进化心理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的一些观点进行对比。在第三部分就讲了进化发展心理学的两大研究领域。这个部分我还是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在“父母的投入”这个方面,自己也去找了一些相关的书来看过(推荐大家去看《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里面的一篇文章,叫“爱的发现”),感觉收获还是蛮多的。最后的结论部分也就讲了进化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意义,以及将进化心理学和进化发展心理学观点结合起来的重要性等等。最后讲讲自己在读完这篇文献后的一些疑问吧首先,关于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论,而进化发展心理学的定义是这样的:“进化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发生发展过程中进化的、渐成的程序的表现。”那么是否说明进化发展心理学家支持个体发展是连续性的观点呢?还有就是在进化发展心理学观点里面有一个是:“需要较长的童年期去学习人类社会团体的复杂性”里面有讲到:“延长青少年期就是推延成年期,它减弱儿童的生命冒险性,使个体能在繁殖前减少死亡的机会。”这个不怎么理解。……

物理学的进化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物理知识的讲解,黑白插图。我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在读书的过程中,章尤为吸引了注意力,那“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为实验图片。比如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道理: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学史引入物理教学的作用物理学史百度百科

物理学史研究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理学概念和思想的发展和变革的过程,物理学史中蕴含着科学发现的艰辛历程,蕴含着科学家在探究规律发现事实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蕴含着执着的科学态度、丰富的科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具有重要作用。

1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史内容,如科学事实的发现过程,科学史上的奇闻轶事,科学实验的巧妙设计,科学家的生平故事等,在教学中恰当渗入这些内容将对教学将起到促进作用。如在大学物理电磁部分电磁感应一节教学中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法拉第在奥斯特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的启发下,运用逆向思维思考:既然电能生磁,磁是否能生电?经过多次实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线圈,总结了实验结果,把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分为五类:a.变化中的电流;b.变化中的磁场;c.运动的稳恒电流;d.运动的磁铁;e.运动中的导线。进而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当闭合线圈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线圈中就会出现感应电流,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对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

2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学的发展始终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方法论观点。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论思维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例如,在讲授原子物理学知识时,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在古代,无论是古希腊还是中国,都谈不上有“物理学”。但这一阶段仍是物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和渊源。古代物理学思想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墨家认为:“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非半弗著斤,则不动,说在端”。意思是‘端’无厚,不可再分。墨家观点的特征是:对物质可进行分割,但分割到‘端’就不能再分割下去。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观点,说明物质无限可分,古希腊原子论: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后人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断地探索物质的内部结构,从卢瑟福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汤姆孙发现电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人们逐渐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远比质子小得多的几种基本粒子。

3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物理学史研究物理学是怎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怎样不断开拓新领域,怎样产生新的飞跃,它的各个分支怎样互相渗透,怎样综合又怎样分化。在大学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历史过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探索途径来“发现”物理概念和规律,从而可以使学生受到物理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如牛顿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数学上梅尔顿学派提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力学上,布里丹的冲力理论、笛卡尔的碰撞理论、伽利略的运动学研究等;天文学上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第谷的天文学观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哈雷和胡克关于平方反比的力场中物体的轨迹形状的探讨;以及吉尔伯特的引力思想等的基础上,得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将天上的力学和地上的力学统一起来,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综合,科学家通过抽象与概括得出了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试验电荷等物理模型,运用这些模型使我们研究许多问题的时候得到了简化,物理学中还有一些假说如德布罗意假说等物理假说的建立,电与磁学习中的类比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物理量测量的转换法等,在物理教学中将方法进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比掌握物理理论本身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物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工作的,可以帮助学生奠定科研基础。

4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科学家的故事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有利于帮助学生助理正确的学习态度。例如:我们知道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居里夫妇在艰苦的实验条件下不懈奋斗,历经4年,从8吨矿渣中提取了0.1克的纯镭盐,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的研究,得了白血病而逝世,五十年后,她用过的烹调书仍有放射性,居里夫人因放射性的发现,及钋和镭的发现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19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的诺贝尔化学奖,法拉第担任英国皇家学会物理实验室主任,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他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甘当“平民法拉第”;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思考问题专心致治,曾因思考问题而把一辆马车的背面当作黑板演算而不自觉地跟着马车前行,直到追不上而看着马车渐渐远去。卢瑟福曾经因学生整日在实验室工作而训斥学生,你一直在实验,什么时候思考呢?他也曾因看到学生将实验记录随意记在零散的纸上而大发雷霆。通过生动的事例,学生们不仅会对科学家增加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明白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要付出努力。

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素材,引入物理学史,科学大师们的楷模形象、榜样作用,会给学生人生价值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如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获奖后特意用中文发表了一封信,指出实验工作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学者投身物理实验研究。李政道先生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并担任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顾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他将毕生积蓄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的名义设立了“政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学物理教学中介绍这样的事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一切工程技术的基础,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发现,如放射新的发现、电子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改变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如激光、飞机、核能的利用、光纤通讯、量子卫星、量子计算机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提出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等,利用第二课堂,带学生参观演示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都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艳平.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2]李成友.物理学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5).

[3]郭奕玲.物理学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4.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会在空间激发一种电场。p19

5.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同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赫兹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

物理学史结课论文

姓名:

学号:

提交日期:

摘要:在研究这三大定律的过程中,不应仅限于对这些定律的理论层面的研究,而应更深一步了解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历史,理解牛顿三大定律实际意义。当然,作为一名刚刚步入物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开发和锻炼物理思维的养料,使自己的物理思维从无到有、从浅到深。首先介绍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发展史以及定律的内容,然后对牛顿三大定律的实际意义和基于此产生的关于物理思维的思考进行论述。

关键词:牛顿三大定律、物理思维。

正文: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我们发现牛顿定律是进行了一系列整理、分析并结合多年的实验结果及经验的积累。

总结。

出的。牛顿第一定律的思想就是惯性,所谓惯性就是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经过多年的不懈研究,多位学者的不断修正,惯性的思想最终被牛顿完整地总结出,并广泛被人知晓。牛顿第二定律把力与运动结合在了一起,将加速度、质量、及合外力之间建立联系,所以这一部分的深度研究不仅需要强大的力学基础,同时运动学的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再看牛顿第三定律,它相比于其他两个定律就更加简练,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在发现三大定律的过程中,牛顿除了对他所目睹的自然现象产生疑问并做出大胆假设,建立模型外,仍大量参考了前人文献。康德、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学术贡献为牛顿提出“牛顿三大定律”铺好了前路。与其说是牛顿发现了三大定律,不如说是牛顿总结并修改了前人的观点,对于眼前的自然现象提出了大家共认的暂时合理的解释。

其实,遍览古今中外的物理学研究成果,每一项重大发现的背后,总有前人铺路的影子。而物理思维在物理研究中扮演的恰恰是除了前人贡献之外的所有角色。其重要性可见的一般。所谓科学研究,不过是对前人成果的去繁就简,推陈出新。而物理思维,就是决定在研究过程中到底什么是该去掉的“繁”、该留下的“简”、该推走的“陈”、该出现的“新”。物理思维也是科学思维的一种,它区别于化学思维、生物思维、数学思维的地方,也就是它最显著的特质就是物理思维的主体是受过物理学思维训练的的人,客体是客观物理事物且与现实宏观世界联系异常紧密,不可分割。

最后,用物理思维的定义来做结尾: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而我们要认识这种自然界物质的运动、相互作用等的本质规律和特征,就必须在头脑中形成对整个物理世界本质的、完整的、深刻的反映,就要对观察过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过程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并反复加工、合理改造、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即我所理解的物理思维。

参考文献:

1)孙一丹.浅析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与原理.g633.7.中国知网。

2)佚名.浅析牛顿三大定律的发展与原理.中国论文网。

结课作业。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物理知识的讲解,黑白插图。我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在读书的过程中,章尤为吸引了注意力,那“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为实验图片。比如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道理: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的重量(重力)决定的。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了怀疑,并通过推理,使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陷入了困境,并提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他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概念,他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加上合理的外推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阅读必修146页全文)

3、自然界中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阅读必修1,52页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4、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伽利略否定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1、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研究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发现了并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2、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3、100多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

4、卡文迪许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数值后,就可以算出地球的质量,他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质量”,是第一个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5、第七颗行星-----天王星的发现是由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其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分别计算出的,后来被德国的伽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发现了它,因此,人们称天王星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

6、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具有局限性,只适用于低速、宏观物体,不适用高速、微观粒子。(阅读必修2,48页至51页内容)

7、阅读课必修2,81页到82页,知道能量耗散的含义。

1、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最早测定了元电荷e的数值

3、法国物理学家库仑总结出了库仑定律。

4、法拉第第一次提出了场和电场线(磁感线)的观点。

5、焦耳定律最初是由焦耳用实验直接得到的。

6、安培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用以解释电流的磁场和磁铁的磁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7、美国物理学家霍尔首先观察到“霍尔效应”。

3-2部分

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电生磁。

2、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生电。

3、1834年,物理学家楞次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楞次定律。

4、纽曼和韦伯先后总结出了判断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不是法拉第)

5、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1、以下说法符合物理史实的是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扭秤装置测出了引力常量

c.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d.库仑认为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由它产生的电场,并提出用电场线简洁地描述电场

《趣味物理学》读后感

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物理知识的讲解,黑白插图。我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在读书的过程中,章尤为吸引了注意力,那“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为实验图片。比如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道理: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高中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