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大全(14篇)

时间:2023-11-22 12:34:39 作者:紫衣梦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章或作品的样本进行总结和概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英语学习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

一、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

特别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

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师资不足。某些农村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

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设备差。

由于经济落后,国家投入资金少,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根本掌握不了。

将英语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三、英语新版教材不适宜农村中学。

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学生来说,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词汇量大,编排欠妥”。词汇量的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某些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

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

四、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

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读规律,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

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大学英语教育一直占有极其重要作用。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个关键培养因素,那就是独立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对思辨能力有关含义的解析,并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剖析,重点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更有效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对培养算算途径方法和重要性必要性作了重点探讨。

思辨能力指的是个体根据特定标准规则,对事物或现象进判断决定或作出认知结论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质疑、思维、分析、评价都是思辨的过程,思辨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控制及对外界事物认知处理的能力。思辨能力重要的就是怀疑、辨别、理解、综合能力,对教材知识能够思考理解、质疑分析,并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斛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可以说,良好的思辨能力就是一双翅膀,能让学生自如飞翔,更快更好学习新知识,对问题自如处理。思辨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思考更加深入全面,处置解决问题也更客观理性,不会人云亦云,不会盲从。同时,好的思辨能力也会助推创新能力。大学英语教育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既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又是对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当前大学英语思辨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英语四六级考试是一个重要考试的指挥手段,而课堂教学以讲解传授为主,对学习思辨能力培养基本缺失。听说读写译能力是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心所在,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对学生思辨批判能力的培养普遍忽视的话,这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极其不利的,也没有达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目标。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工作中,大多采取老师讲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练习的模式,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是不足的,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被很大地限制住,学习思维思辨能力拓展不宽,学生照抄照搬课本知识,缺乏思辨和灵活运用交流能力。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用英语组织对话发言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缺乏甚至混乱不清,组织语言条理不够;有的学生在辩论演讲方面,主题不够突出,观点阐述不够清晰,这就是思辨思考能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提升思考判断能力。这些学生往往遇到一有难度的问题,就缺少深入思考,想到那就说到那,比较随意,逻辑不严密,会让听者感觉发笑。在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上的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目标设置教学要求。二是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更多围绕四级英语考试课程设置,缺少兴趣类文学艺术、科技知识类英语课选修课程,这里面有师资力量受限的因素,但核心还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太深。学校评定学生英语水平主要还是偏重于考试考查,对思辨能力无法进行有效评估。三是教学评估体系的限制。学生英语水平考核与考试成绩直接关系,这种较狭隘的考试要求,也会限制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更多是当成一种工具,主观性不强,老师在教学中也会缺失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从而削弱了学生创新思念能力。

三、有效培养大学英语思辨能力的途径方式。

1、提高认识,深化大学英语教育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

现在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国家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而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就需要培养大量高素质具有创新开拓意识的优秀人才,这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有创新思辨能力。当代大学英语教育,不单单是培养英语交流能力,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这才符合现代化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的基本要求就是勇于质颖、大胆思考,不拘于成见,有独有见解,不落俗套。而创新的关键核心就在于思辨能力,所以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在大学英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新要求,需要加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展创造性思维,才能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2、加强平等交流,允许质颖提问。

老师的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传统阶段,始终认为自己是权威,要求让学生一味接受灌输,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课本要求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不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加强学习自我意识的塑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学习的环境,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老师也要加强教育引导,及时对交流提问给予引导回答,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认知和认同,逐渐养成思辨的态度和意识,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3、加强教育引导,做到“三步”教学。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还要注重融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思辨能力的引导,坚持做到三点。

一是独立理解。

让学生提前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理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老师每次上课前要对阅读任务提前布置好,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能基本知识课文的内容,能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这样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印象和理解才会更深刻准确。

二是做好分析讲授。

课堂上老师要对课文的组织结构做出整体性讲解,并对一些重点语法知识、词组词汇等语言层面的内容作出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这其中,要对重点语法知识和课文内容中涉及的英语世界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历史、社会情况进行讲授,有效处理好学生认知中的困难。三是做好拓展评价,即对课本内容提出一些开拓性的思维,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适时组织学生自我讨论,既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又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思辨能力的教育引导,就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点间的关系,并自我进行总结记忆归纳,而不是一味地老师在卖力不讨好地灌输教学。在做好“三步”教学引导工作中,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必须精心思考,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和知识点要挑选好,对课文涉及的文化背景要深刻理解,通过设置和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分析思考兴趣,让学生逐步构建自我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提升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最终实现了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做好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改变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语言训练、轻思辨培养,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颜方丽.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旬刊,.

[2]徐继菊,王淑雯,吕旭英.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2015.

[3]孙冬鹏.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

[4]邹绍艳,高秀雪.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j].外语研究,2015.

[5]刘莹.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实效分析[j].吉林教育,2015.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其对各阶段的教学活动都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对于高职语文教学而言,在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也需要积极融入改革大潮,对语文教学作出优化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教育整体发展形势。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活动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以及高职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然后探究了进行教学改革的意义所在,最后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教学改革的措施建议,希望可以为高职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语文在高职院校中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学活动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不少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并不重视,从而导致教学参与度较低,教学成果不明显。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高职语文教学也应该着眼于此,认真思考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结合社会发展对高职生的需求,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活动提出的新要求,对语文教学作出适当的转变,尽可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上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高职语文教学表现出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推出已经有较长时间了,在这一段时间中,中小学教育改革趋势明显,收获了很多改革成果,教学质量相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环,对于新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如中小学,这就使得高职教育长久以来都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并未产生有效的转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来看,其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对高职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第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增强实用性,不能局限在理论教学当中。所谓的实用性,就是教学中要融入一些实用性的知识,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后,可以形成一些实用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第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增加实践,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跳出来,在实践中展开教学活动。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不通过实践,学生就无法彻底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意义。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学生才能从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的精髓。第三,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但是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知识理解的主体,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只是实现知识传递、讲解的负责人。所以,教学活动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来开展教学活动。

2.高职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表现出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施行,高职语文教学逐渐表现出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首先,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不强。从当前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来看,其主要教学内容还是局限在课文讲解、美文鉴赏等方面,和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相比,只是在难度和范围上有所提升,教学模式和核心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初高中语文教学还有应试这样一个重要目的,然而高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并不存在很强的应试目的,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开展目的不明,实用性较低。其次,高职语文教学缺乏实践。实践是教学活动进行深化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实践将教学的知识进行运用,通过具体的运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但是从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来看,教学实践非常缺乏,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只是单纯进行理论讲解,并未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实践,也没有专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如此一来,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就停留在表面,自身的语文能力难以实现有效提高。最后,高职语文教学仍旧处在教师为主的模式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凸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但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未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地位,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其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教学改革可以让当前效果较低的语文教学活动得到改变,从内容和形式上优化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出培养人才的主要作用。其次,教学改革可以优化师生关系和课程结构,让高职语文课程更加科学合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环境,提升教学水平。再次,教学改革可以促进语文教师自身的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加强自身在实践方面的教学能力。最后,教学改革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需求。

1.增加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高职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基本上都会进入社会中,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就会涉及到很多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技能,比如编写文案、编制工作计划、写工作总结、写调查材料、编写合同等等。这些文档的编写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是在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中,并未涉及到这些实用的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下,高职语文教学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这些符合社会需求的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一些文章进行讲解之外,教师就可以引入使用文体的写作分析,让学生对这些文体形成深入认识。如对于调查材料的写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调查材料案例,将其在课堂上展示出来,然后就调查材料写作的相关要素逐一向学生讲解,包括了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标准等等。通过具体的讲解,学生自然能够对调查材料的撰写形成一定的掌握了解,从而掌握这一类问题的写作方法。再比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语文实用技能教学环节,针对在社会工作中会使用到的一些技能进行教学。比如说话艺术,说话是实现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如何与人有效沟通,是每个学生都应该掌握的技巧。所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就可以将说话艺术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由此进行语文实用技能教学。

2.增加语文教学的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要注重实践,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发展转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在课堂讲课之中,要从实践角度出发设置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对课堂上讲述的知识进行运用,从而实现深层次的掌握。比如,上文提到要在教学中增加调查材料这类实用性文体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调查材料的教学之后,就可以设置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校园中展开调查实践。例如可以设置“食堂饭菜与伙食费”这样一个实践调查主题,让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到校园中随机调查20名学生,针对食堂饭菜种类、价格、每周伙食费支出以及对于食堂饭菜的评价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编制调查报告。通过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对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实现强化,还能在编制调查报告的过程中加强对这一实用性文体的掌握,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通过引入实际的工作任务,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从外部企业承接一些文案编制的工作,然后将其分配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给予学生合理的报酬。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报酬的驱使下认真进行实践,如此不仅提前适应了工作,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

3.强化学生教学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样一个理念,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需要遵循这一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予以有效凸显,让学生可以在其中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的进步发展。比如,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可以采取角色互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到讲台上进行课文的讲解,让教师扮演学生的角色,在讲台下听学生讲解。通过角色对调,就让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讲解者和传递者,这样可以强化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可以在课下最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和分析。再比如,可以采取语文+专业的分层次教学模式,依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与之对应的语文教学模式,体现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层次化,加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多设置一些和旅游相关的教学内容,比如脱稿讲演、谈话沟通、普通话,等等。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语文教学则可以多安排一些材料撰写、公文写作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文秘专业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教学考评上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考核当中。

四.结束语。

新课程标准下,高职语文教学体现出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师要加强重视,积极展开教学改革。这就需要从增加教学实用性、增加教学实践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等方面切入,推动高职语文教学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4]周剑.新课程背景下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东方企业文化,2012,(16):26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文

肢体语言,也称身体语言(bodylanguage),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示态度的非语言特点的表情、神态及身体姿势,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无声语言,它具有形象、直观、易理解、易模仿、易运用的特点。

一、赏识激励性眼神、面部表情与小学英语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都具备同一个特点,那就是渴望表扬与关注,教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前进的动力。

每个教师都有鼓励学生的独特方式,应用最为广泛的当属肢体语言型鼓励,一个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为学生带去暖流,使其在快乐的海洋中健康成长。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根据课堂中的不同情况,准确适当地运用激励性眼神,就可能将问题由难化易,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蹲下来走进孩子的世界”是我一直以来特别喜欢的一句话。

简简单单的一个“蹲”字却包含了无穷的涵义,当一个学生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作为老师蹲下来,与学生眼神处于一个平行的角度,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为其打开心结,从而更好地交流。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若能用一个鼓励的眼神,并轻拍其肩膀,又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当学生答对问题时,老师笑靥粲然、点头嘉许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回应;学生答错了,老师也以微笑鼓励,使学生不感到灰心丧气,进而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相反,如果脸部表情僵硬,或者面无表情,让学生莫测高深,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

在英语教学中,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

对大多数学生来讲,第二语言的学习总是比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

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手势(gesture)与小学英语教学。

看过李阳疯狂英语的人都会发现一点,李阳特别重视手势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而且它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初学英语时固然有一定难度,但是配以准确适度的手势,对于升降调的理解、单词重音的掌握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之外,手势语可以帮助老师来组织课堂。

例如,教师伸出手指说“one、two、three”,学生拍手说“i'msittingwell”后坐端正,可及时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

有心的老师也会将小chant加上简单动作,来做一下课前热身,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用手势语来传达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如在教授单词时,运用一些小游戏,包括阶梯读、加速读来调动课堂气氛。

在做这些游戏时教师就完全可以用动作来代替语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无声语言的注入也会使学生感到新奇。

如在教“heisnot…”时就摇手,教“sheisfive”时就伸出5个手指。

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here”(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向着自己摆动)、“it'sok”(向上翘起拇指或做ok手势)等等。

老师此时可以带领学生来做动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句型。

三、旋律、动作与小学英语教学。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儿歌,可激发兴趣;在课中运用儿歌又可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唱儿歌时,若给歌曲配上相应的简易动作,让学生在唱起来的同时动起来、演起来,学生会学得更有趣。

如果把生词编成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或“小韵文”,并注意升降调朗读,也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例如在教动物单词中可以这样来说:小猫cat喵喵喵,小狗dog把家找……老歌新唱也是丰富教学的一个好办法,在教授课文时,配上学生熟悉的曲调,可以使英语短文活起来。

四、服饰与小学英语教学。

服饰,是指课堂教学时教师的衣着穿戴。

教师应该处处“为人师表”,当然包括穿着打扮。

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因此教师不宜过度频繁地更换衣服,力求着装整洁大方、端庄得体。

教师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环节设计,例如讲服装名词时可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衣服来说,包括skirt、shirt、coat等。

教师也可以根据条件举办一次小型服装展示,让学生掌握多种服装名词。

在教颜色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周围同学服装的颜色,如redskirt、yellowshirt等。

同样,在讲比较大小时也可用到服饰。

可见,服饰在教学中不仅能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享受,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有关知识。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部门对大学生英语教育提出了很多新标准及新要求,教育学者们也纷纷重视起了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各高校也不断作出改变,开始重新定位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

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大学生英语教育便越来越受重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教育目标逐渐遭到扭曲,导致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现混乱。事实上,用人单位比较重视求职者的实际应用能力,多数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求职者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及社会能力三部分。因此,大学生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社会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1]。如可创办英语角,每周定一个主题,学生围绕主题扮演不同的角色用英语进行交流。比如以进入公司第一天为主题,学生分别扮演部门主管、部门同事、后勤人员、人力资源工作人员等,从进行自我介绍开始,以体验一天的公司生活为主,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在此过程当中,学生可认清自己英语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可通过与其他学生交流而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就可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及社会应用能力。

2.大学生英语教育需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

进行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为此,大学生英语教育应走出知识型的学习模式,将技能性的学习模式作为教育重点,逐步新以基础英语为重心的大学生英语教育转移到eap及esp,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加强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此外,因专业的不同,学生未来可选择的职业的不同,大学生英语教育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及目标。比如针对商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未来所选择的专业多数为外贸公司,虽说此类公司对于学生的读、写要求也比较高,但在实际的交际当中,其对于学生的听、说、译能力更加重视,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多锻炼学生的听、说、译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随着大学英语教育的不断改革,各高校在进行英语教育的过程当中不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为此,大学生英语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制定多元化标准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各高校还应改善教学方法,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为引导,是一种双向型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互动,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同时也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比如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创造一个情景,如家庭派对,让学生想象并口述家庭派对时人与人之间会有怎样的交流、事情的发生是如何展现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在情景结束时,让学生对他人的口述进行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之前的口述进行评价并总结,注意评价时的中肯及表扬,这样不但可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于开口,真正实现“能说的英语”。

教学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评价标准决定了教学目标,因此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需完美教学评价体系。现很多高校仍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策略也比较简单、教学活动设计缺乏深入性,这样不但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让教师的教学慢慢机械化,不利于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各高校在进行改革时应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定位英语教育功能,制定适当的教学评价标准,确保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5.结语。

虽然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由于对新时期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认识尚不明确,导致其对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定位出现混乱,为促进我国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功能进行正确定位。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学习不能一味的读死书,新课程实施调整,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初中英语学习的特殊性显得这方面尤为重要。

1、培养认知方法。

1.1独立思考、联想、对比分析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和实际情景,营造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对比分析,找出词、句、文以及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减少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负迁移,实现正迁移。

1.2勇于善于请教方法。学习英语难免会有各种疑难,而且疑惑会越积越多,最后导致学习无法进行。现在大部分学困生是因此形成的。其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所致,有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害怕自己的问题太简单,给同学们造成笑柄,或引起老师的抱怨与责备。对于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心理上的恐惧。其次,对于学生的疑问,无论难易,学过与否,学过几次,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讲解,并在讲解之后给予鼓励,以增强学生请教的勇气和信心。

1.3创造性学习方法。学生利用已学过的语言规则(如句型、短语、词的构成规则等),经过替换、转换、扩展、合成,产生出无数具体的句子、短语和词,为语言活动提供基本材料。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语言规则,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规则进行创造性学习。

1.4朗读背诵方法。读背是综合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词、句、文;结构、功能、情景;语音、语法、语用;逻辑、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现代化。因此,教师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大声朗读和背诵。并指导学生读背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良好的`读背习惯。

2、培养调控方法。

调控方法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自主性活动。训练方法如下:

2.1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提出合适的学习目标。在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时要因人而异,目标的提出也要有适合性,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

2.2定期不定期地督查学生学习目标实施情况,并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反思学习效果。

3、培养交际方法。

3.1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和交际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英语学习只有在不断地交际中才能得到提高。

3.2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提供交际机会。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多给一些鼓励和表扬,少一点责备和纠错,增强他们交际的信心。

3.3鼓励学生多听、多模仿,多练习,并多在语音语调及强弱音等方面给予指导,使他们的语音尽可能接近标准音,以提高口语表达兴趣,之外,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用简单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要求。

4、培养利用资源方法。

利用资源方法是指中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方法。随着中国的入世,英语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街上的广告,家电说明,还是电视节目,都或多或少地有英文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可避免媒体中的英文,而要细心观察,大胆地学习和运用。鼓励学生多看原声电影,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身边一切媒体进行学习,如英汉或汉英词典、网络资源、录音、录像等。

良好的认知方法、调控方法、交际方法、利用资源方法在中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师报》3月23日第6版征文选登。

2、《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6。

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文

传统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高深学问”。在前苏联专才教育的影响下,环境科学专业的传统教育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体系上,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试验;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各相关课程的内容上缺乏沟通,彼此重复、繁琐,学生听课感到乏味,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诸多要素,其中,应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同时考虑到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教学改革还应以各个要素协调发展、系统最优化为目的。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方面,改革脱离行业实际的学科型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过去比较单一的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重点突出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围绕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制定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又让学生具备一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计划。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将专业技术课程拓展为污染治理工程技术、环境监测和环保产业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环境管理等应用领域,使专业教学计划具有柔性,更加体现行业特点,所设课程涵盖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大大提高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及加强具体岗位的针对性,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尽可能辐射到相关的专业。

(二)教学内容改革。

环境科学历史资料不多但发展迅速,现代环保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如何在学时相对减少的条件下,处理好原有理论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是教学改革中首先遇到的问题。课程性质决定教师在授课时内容深浅、新旧等问题,这在课程设置时要考虑。不管是培养哪一方面的环保人才,基础内容必须扎扎实实地教、学,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的知识、基本技能,这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立足之本,必须做到厚基础。而作为培养学生某一方面才能的课程才可以针对性较强地讲授某些知识,就水处理工程来说主要介绍处理方法技术,最重要的还是这些方法技术应用的案例,而对环境管理来说主要就是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等这些管理方法。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特点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事实使得环境科学的热点不断变更,在课堂上介绍热点问题、前沿动态及新思想、新工艺、新手段,可以缩短教学与环境变化、技术进步的“时间差”。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的学科,各课程具有交叉性,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性。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杂、多,像《环境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这些典型的专业课在教材内容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如何减少内容重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在现有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了一个难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切体会到成立一个专业教研室的重要性。教师常常交流教学内容及心得,从而可以删减无用、少用、重复、过时的内容和知识点,合并部分内容。比如,我们可以将生态学知识、人口、资源问题并入《环境学概论》与《环境科学概论》。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理工科课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这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经途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优化,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保证。从实践的特点来看,主要包括三部分:依附理论课进行的实验;与专业有关的单位实习;反映整个学习过程的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的实验往往是对理论课上某些原理或现象而设计的简单型,绝大部分是验证性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减少示范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平时所有的环境专业实验室都开放,学生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观摩高年级的同学实验,学习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作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中间他们碰到的困难,任何一个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进行指导。通过这些实验,学生掌握了环境方面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综合性的实验一般是针对某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问题,实验教材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求学生查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常涉及多个环境理论与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结果表明,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单纯依赖试验教材做实验的现象,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提高型的设计性实验,主要是在前两个层次实验基础之上,按照知识、技能、思维综合的原则,结合现代科技和环境手段的最新发展,选择一些更具有实践性或应用性的实验题目,进行综合训练的实验。每门实验课要求至少做一个实验,最后要求学生以课程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总结报告。这类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其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实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从实践工作经验来看,环境科学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的第一个月比较合适,这样学生实习的时间往往不止一个月,他们可以在第七学期末就开始考虑实习事项。实习宜采用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集中实习都是在与学校签订的实习基地进行的,学生常是分成几个组,到不同的实习单位实习,一般一个星期后再交换实习单位,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拓宽其知识面。开放式实习最适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种分散实习的方式。进行这种实习的同学首先必须根据实习要求,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有的已经签约的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提前接触以后的工作环境,尽快熟悉以后的工作内容,找出自身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之间的差距,以便在毕业前夕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所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未签约的学生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单位认真实习,锻炼自己,证明自己,同时争取单位的认可,为最后签约单位创造机会。从实习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开放式实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成效明显。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整个本科阶段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指导教师常常在第七学期初就开始制定论文题目,最迟该学期中期学生可以见到导师公布的题目。学生此时便可以选择导师及题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准备论文。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低年级开始协助教师进行科研的同学,他们具有一定的科研思维,有的同学对自己一直研究的课题比较了解,此时我们鼓励他们发现科研点,提出研究方向,报相关导师审批后可以作为其毕业论文题目。这项工作应长期坚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做毕业论文时容易上手。

(四)其他教学要素改革。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推行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技术服务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幻灯、实物,cai课件提高教学效果,尽可能实现教学互动。在教学管理上,完善以学分制改革为主的开放灵活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从刚性、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向具有弹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加大实训项目、选修课、课余活动学分所占比重,贯彻标准学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原则。改革考试制度,建立专业课程试题库,实施考教分离;逐步将实践项目单列考核,与理论教学同等对待;尝试用口试、答辩、现场测试、查阅环境资料、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保小论文等新的考核方式,取代过去一张试卷论成绩的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范文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古代文学作为主干课程,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关注的重心之一,引发了众多教育研究者的讨论。与其他课程相比,古代文学与我国长达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存在着深刻地联系并在民众中具有着广泛而持久地影响力。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开展之前,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及日常大环境中群体文化的各种熏陶,大多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与此课程有关的知识。由于此类知识产生于学生进入系统的高校课程学习之前,故而可称之为“先在”知识积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科知识学习具有强烈的积累性和连续性特征,因而这种“先在”知识积累必然会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产生潜在影响,需要加以重视。

高校学生在进入古代文学课堂之前,大多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课程相关知识。这种“先在”知识积累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从非正式途径来看,大多与民众对于民族传统文化自觉或不自觉地重视与继承有关;从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标准来看,则和国民教育理念中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的趋势直接相关。即使在现代社会,虽然社会形态和思想氛围已经因为近现代以来的多次文化运动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民族文化仍然以其深邃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深层次持续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心理架构,并获得了社会范围内的广泛认同。这导致了普通民众中存在着强烈地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性要求。此要求表现于民众自发性教育及学习行为时,就体现为从精神和知识两个方面的实际传承行为。而又由于古代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接载体,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民众的民族文化延续要求就往往突出地表现于对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承方面。例如,唐诗宋词中的部分名篇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启蒙教育阶段的必然内容“,背古诗”有时甚至成为家长教育子女的必然方式。而就当前我国大众性畅销出版物来看,古代文学类相关书籍也成为其中极受民众欢迎的对象。在这种社会氛围中,高校学生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多个渠道获得了部分古代文学学科相关知识。不过,除个别有意识者之外,这种知识必然会因学习来源的多样化呈现出零碎化倾向。

另一方面,从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外在表现之一,就是初高中语文课本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内容的篇目比重明显增加。仅以当前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本为例。此套教材高中版共34个单元,其中涉及古代文学文化方面内容的就占了16个单元,几乎将近整个教材篇幅容量的一半。而就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对象来看,其时间跨度纵贯了从先秦至明清几乎整个中国传统时间段,其文体类型包括了诗词文乃至小说戏曲等古代文学和文化的主要承载体式,其所反映的文化信息更是从表层的生活内容直至时事政治乃至民族思想哲理层面。这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显然是有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企图在内的。教育部所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的表述中就屡屡谈及“,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对学生的学习程度作出了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很显然,由于中国文化文史哲不分家的传统,文化史名篇往往就是文学史名篇,再加上诗歌本就是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类型之一,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受教育者必然会在进入高校课堂之前获得一部分有关古代文学课程的知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文学内容仍只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附属性地位决定了其所传递的学科知识信息仍呈现为非系统性和无序性。如上所述,高校学生必然会在古代文学课程学习方面存在着来源不一的“先在”知识积累。

教学活动是种互动的过程,学生的这种知识状况必然会对教学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可以说,这种“先在”知识积累既使得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具备了一定的展开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互动过程的开展,但另一方面“,先在”知识积累来源中那种无序化和非系统性的积累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先在”知识积累既使得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具备了一定的实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互动过程的开展。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关于作品的学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在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极高的声望和重要地位。也正是因此,它们其中的一部分篇目必然也会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所获得知识相关甚至相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必然要对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及整个课程的教学产生一定作用。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为例子,由于课本中明确谈到,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作家的艺术个性有一定认识”“,掌握一定古代诗词常识”“,掌握一定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力”“,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作品”等等。

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使得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与古代文学学科相关的一定的知识,具备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认知能力,这无疑能够使高校教师减少部分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互动过程的展开,这种益处是无庸置疑的。其次,不可忽视的是“,先在”知识积累的非系统性和无序性对于学生“知”、“情”、“意”这三方面的唤起存在着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被唤起而参与的一种过程。由于“先在”知识积累与学生的情感及知识的联系比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要早,这种现在的某种程度上固定化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教学中情感的顺利唤起和知识的有效深化。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与民众自发的认识及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不同,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对于此门课程获得系统性认知。这种认知过程本就与“先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无序化状态不同。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无序化阶段所获得最初印象往往会潜意识影响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方式,这经常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增加了难度。

比如,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了“有句无篇”现象。由于某些文学作品在大众传播中已经耳熟能详,有些名作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其形成了某种相对固定的印象,这容易导致高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唤起方面的困难,有些甚至还影响到了对作品的整体性理解和对课程的全面认知。这种状况的出现往往与学生以前学习阶段所造成的认知印象中对作品的某一组成部分过于强烈而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从而阻碍了对作品整体性的认知理解和情感性认同有关。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由于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在该作品的艺术特色方面,作品讲解的重点就在于后两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艺术境界的高妙和对于“护”、“送”两字使用的“精炼巧妙”的理解,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此作品的印象多限于此,甚至形成了“前两句仅是后两句描写的基础,并不是很重要”的看法。这种看法无疑割裂了篇目整体,使得学生对全篇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深入。更重要的是,使部分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时,在理解方法上出现了偏差,即重视单句而忽视全篇,甚至经过教师的再三强调和纠正,仍有学生难以完全摆脱这种认知行为。无可否认,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性教育的束缚有一定关系。本科以前教育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外在理解的强行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往往因之受到束缚,情感进入呈现出缓慢状态。而且,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日常活动中,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更倾向于以名篇佳作为中心,具有片段性倾向。

因此,还使得学生容易因为这种先在性印象的过于强烈而冲击对于专业内容系统性的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对象偏重于对文学大家名家的认知。能进入课本的作家,大多在中国文学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例,李白、杜甫、王维等这些著名文学家成为首选。而这类作家所能入选课本的篇目,除其艺术性思想性高超之外,也多数与该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有关。如李白,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庸置疑,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也确实能够代表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类型,若就李白创作的作品全体而言,能够代表其浪漫主义诗风的作品为数并不少,但通观多年以来的语文课本却会发现,基础教育阶段屡屡出现的,却总是《将进酒》等众耳能详的篇目。这种状况的出现,显然和该作品在中国民众中的广泛号召力有关。很多人未必能够背诵《将进酒》全篇,但“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却几乎已经成为民众习用的俗语。课本篇目的选择,必然与这种社会因素有关。民众自发性的知识积累也类似于此。前面已经提到过,对于古典名篇的背诵是民众上下代之间进行文化传承时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那么,所谓背诵对象,必然是具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然而,高校教学首现要求的是专业知识传递的整体性,对于某些作品、某些作家或者文学史某个阶段过于强烈的先入为主的印象,无疑都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一定阻力。再比如“有篇无系统”现象。本科前教育阶段中对文学名篇的认知是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这本身已经使得名篇佳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强烈印象,而高校中出于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这一现实性目的,也把对名篇的学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再加上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又一再被压缩,更使得课程教学重点倾向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那部分内容,这容易使得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产生严重偏离:即认为,古代文学课程就是由这些名篇组成。这使得本课程的系统性学习要求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所以说,从学生知识积累的角度来看,他们自身现在的以对名篇名作的。认识为基础所形成的知识积累结构在无形中对于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需要予以足够重视。正是由于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确实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当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就不能不对此因素加以考虑,有效利用其正面影响,消除其不利因素。首先,从古代文学内容设置的调整来看,应根据课程教学的系统性要求,对授课内容的重难点予以妥善安排。

其他内容则就会获得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讲授。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课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促进“史”和“篇”并重的课程目标的达成。其次,从专业教学的目的来看,应根据学生实际培养目标和择业方向的不同,把“先在”知识积累作为课堂教学引导的出发点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学生既具有着知识接受者的身份,同时又因其所处的发展阶段而面临着人生未来职业道路的选择。就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必须考虑到学生这种现实需求,应该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保证学生完成作为普通高校专业学生的基础主干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需要思考学生从课程学习中所获得实际能力,实行分类教学。如,如果学生是以师范教育作为未来职业选择,则其课程教学必然要考虑在一般本科课程学习之外如何结合现阶段基础教育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接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实现两者在最大程度上的相互适应。在课程改革中,可以通过对于学生的“先在”知识积累的引导,促使其通过对高校课程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融合而更好的体会职业技能要求的方向。

如果学生是以其他职业作为未来人生的选择,则对于学生的课程要求就更多的集中于“情”的熏陶和“意”的深化,学生的情感完善和思维扩展成为课程首要实现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先在”知识积累由于与学生情感具有更多的先天性共鸣,就可以成为引导学生的契机,作为授课过程中的情感激发点,以此促进教学。很显然,以上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是需要高校教师紧密联系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实际状况,密切关注教育新动向,不断寻求教学方式方法的新突破的。“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程序中的一个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是,合理地选择各种教学方法并使之达到这样的结合,即在该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3]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只有通过这种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使得这门古老的课程焕发新的生机。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授课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除了要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有关的内容之外,还可以插入图片、播放视频文件。这些图片、播放视频文件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是知识创新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活动,也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发展创造才能。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相联系的,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在教学中,我结合范唱录音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内容、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等,使学生有一清晰的印象。如教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时,通过聆听歌曲范唱录音并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启发学生联想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草地上马儿在自由的奔跑,周围是鸟儿的翠鸣。体现了一种祥和、自由的牧民生活意境,在想象中勾勒出一种美好的生活图画。音乐的想象力自由的,但不能脱离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标题和有关知识到反复聆听作品的音响,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里,唤起学生对歌曲意境的联想和想象。在体验歌曲情感中,增强感受、理解和发现音乐作品艺术形象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音乐课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认为对原有歌曲乐谱,不能多一个音符,不能少一个音符,让学生也要因循守旧。现在,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法,如在一堂音乐课中,我可以在黑板上写一段歌词,让学生在理解简单的作曲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任意谱曲,然后再拿到琴上弹奏,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曲子效果。然后,对于不恰当之处再指导修正。有时,可以拿出一个熟悉的谱子,在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填写音符、减少音符,看是否改变了音乐风格。这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利用学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学具就是钢琴,在传统教学中,钢琴作用不外乎就是范唱伴奏,为学唱伴奏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我改革了教学方法,钢琴的`作用远不止于上述那些,我可以利用琴声巧妙地在为音乐课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一堂音乐课中,学生对于歌曲的学唱,既要注意歌唱方法,又要注意曲调歌词,还要注意歌曲所要求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他们的注意力被搞得四分五散,很难做到顾全大局。如何帮助学生用歌声表现好歌曲呢?我在教唱《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时,利用力度变化夸张,较明显的琴声来提示学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琴声还可以提示学生演唱速度的变化,以及连跳音唱法等。另外,配合教学巧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媒体教学,不仅使学生领会教法,还可以让他们学到如何制作电教教材的知识。讲授理论课时,经常需要给学生补充、提供一定的材料内容,此时若用板书费时费事,如用文字投影片,则简便快捷,且容量大,可以重复使用,以增强记忆,这样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是研究人怎样生活得更有智慧的科学;哲学是智慧之学,其英文释义“philosophy”的词源之义即“爱智慧”.一直以来,哲学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和学习是一对息息相关的共生体。教育哲学是帮助教师研究教学中的方法论及其背后的哲学原理。所以,教师理应充分认识到运用教育哲学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重视依据哲学原理解释教学过程问题的重要性。这对系统科学地、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学习的直接目的是掌握知识,而掌握一项知识的标志是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项知识,并根据这项知识进行拓展分析。环境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水力学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能够将水力学的知识技能迁移应用于工程设计中尤其重要。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水力学教学为例,针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以达到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迁移运用水力学知识技能的目的。

一、教育哲学观点简介。

教育哲学是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予以理论上的阐明。教育哲学可以以哲学的体系为框架论述教育问题,也可以教育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哲学分析。本文侧重应用后者,即从水力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思考其哲学本质,迁移运用到教学方法中。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是溯本式沉思,从而使原理与实践因果呼应,相得益彰。

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主要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等主要观点,全面剖析教育、社会与受教育个体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根据科学思维方式提出教学五步骤,探讨道德教育问题,从而构建起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

当然,杜威的观点存在时代的局限,本文则以其被高度认可的主要哲学观点分析一些教学问题案例,尝试提出解决方法。

(一)注重培养新型友好的师生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而教育是有效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他把教育看作社会的功能,看作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而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其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即师生关系需要交往、联系,建立心理安全距离,并且互相交流、信息互换。同时,师生关系也有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一直以来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唯师独尊”、讲台界限分明等,难以实质性地突破束缚,因此,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必将对教学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考虑到课余时间的师生互动问题,于是在第一堂课时就说明将会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解答学生课下理解课堂内容时产生的新问题,更多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结果并不理想。探究原因,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大家的课程较为充实,学习活动占据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但在时间与精力上可能存在冲突。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交流的主场早已转移至相对便捷省时的网络。因此,要做出调整,基于建立良好沟通师生关系的目标,结合面对面交互式与网络交互式的优缺点,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后拟定以网络-实地结合的沙龙方式,建立拉近师生距离的沟通渠道。

这种沙龙方式主要是在网络上建立群组,讨论普通性的问题,安排负责人整理未解决或在网络上不便解决的问题,协调大家的时间,不定期地进行沙龙座谈,或就某一前沿问题组织freetalk,甚至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煅炼其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例如,其中的一期沙龙是关于管嘴出流问题的讨论,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流体在管嘴中会出现c-c收缩断面,即在此处主流与壁面脱离,形成旋涡区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提到,孔口变水头出流章节中,变水头出流容器的放空时间等于在起始水头h作用下,流出同体积水所需时间的两倍,这个结论推导会用到微积分的知识,虽严谨但步骤烦琐,难以记忆。于是,师生在群组展开热烈讨论,但采用文字和贴图等手段效果均不明显。考虑到运用教学手段中的形象直观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于是笔者组织了围绕上述两个主题的水力学沙龙,让学生分为演示组、推导组、道具组,分工协作,采用墨水标记,借助摄影等手段,清晰地观察到收缩断面。此外,对变水头和等水头出流情境进行计时,把现象和结论生动简明地演示出来。在沙龙中,学生不仅饶有兴趣地展示自己的杰作,而且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水力学现象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和评价者,更是参与者,既能帮助学生解决课程难题,又可以增进与学生的友好关系。因而,严肃的科学问题在这一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生动诠释。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限于课堂点名提问的方式,师生关系日益融洽,进一步增强教学成效。由此可见,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培养,在协助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呈现直观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知识体系。

杜威曾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往往缺乏整体性和社会性,以这个观点衡量现在教学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大多数教材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的问题,从水力学课程体系来看,目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教材基本上采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水力学课程体系,尽管做出修正补充,但仍无法跳出洛强斯基的课程体系框架。由于教材的局限和滞后,水力学的教学与学习难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了解当今学科进展,不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不明确学科在哪些产业中发挥作用等。例如,在课堂上讲述闸门静水压力、水流衔接及消能、宽顶堰溢流水力计算时,学生往往会因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而难以吸收知识,更难以理解基础理论的分析推导。所以,如何为学生呈现直观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知识体系,将成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与生产、公理与假设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

笔者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部分章节采用实例教学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是将工程实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提前选取目标知识点,将其分配学生查找工程资料,途径可以多样化,如咨询相关企业、往届在职毕业生、文献专著等。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讲解,提出问题,做出结论。

再次,由教师汇总各组问题,重新分配到不同组别继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演示讲解备课教案的工程案例,统一对学生的案例讲解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输入教学资料数据库。

通过工程案例的教授分析,不但可以将水力学上下游的知识进行延伸串联,促进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又将知识在工程中的运用充分展现,增强知识的社会性。研究表明,人类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15%,通过视觉获取的知识则能记忆25%,将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记忆的知识则可高达65%.由于案例教学中使用大量的视觉直观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完整地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记忆。通过对学生的阶段测评,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情境。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人类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现实生活出发。杜威指出,“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水力学是服务于工程的专业基础学科,就应该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传统的水力学教学在动手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实验课程中,实验装置和条件相对固定,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相对单一,缺乏对实验现象背后原理的挖掘。水力学的实验条件应适当地开放,让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类别的分配上,逐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经过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寻求知识。而且,教师应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的结合对水力学知识和实验设备展开良好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实现“从做中学”的哲学思想的.外化。另外,学生应该走出校门,到真正应用水力学学科的单位参观实习,将在实际工程中观察的水力学现象还原到对课堂知识唤醒,经过吸收、观察、反思的途径,完成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如果实习经费不充足,到实地考察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组织收集制作相关的工程图片、视频及多种直观化的教具模型,使学生在课堂上仍能最大程度地体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四)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可能性。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关于教学法的又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条件上。凡是可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因素都具有改革创新的空间。例如,教师的教授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以及教学顺序安排等。主动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特指积极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指引学生获得新知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主动思维的意愿和动作,这时才是传授一切知识和技能,甚至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时机。

杜威认为,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及在行动中检验假设[4].下面以水力学中关于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主动思维的五个步骤。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者积极思维,以使学习者萌发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步,教师应注重对知识导入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如何展示知识能引发学生处于疑问的情境,也就是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笔者采用极限思路导引的方法,在上课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一根水平管很长,中间又有很多阀门和变径,但没有支管接出,在水管的始端有固定流量的水(非连续),请大家思考水管末端的流量可能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与起始状态一样,因为没有水从中间流出;另一种是比起始的流量小,因为过程中会有蒸发。这两种答案都是基于物质守恒的角度,大家思考得都有道理,不过根据这节课所涉及的新知识来解释的话,末端流量有可能是零!课堂中会出现些许惊讶的声音,此时引发好奇及疑问的目的已经达成。

第二步,确定疑难所在,也就是将产生疑难涉及的知识盲点定位。为什么流量是零?这个答案从感观上很难理解,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极限问题。现实生活中很难用一根几乎无限长的水管来验证,但如果找到理论依据,这件问题就会演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现象,需要学生更多地从物质守恒来直观地考虑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再次思考,对今天所学课程就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至此,可以定位疑难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三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即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途径分为:尝试错误、探试搜索、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和反推法[11].这一过程对应于水力学的教学中就体现在教师课件的准备,应结合学生认知顺序合理地呈现课件,运用多种手段,不同途径地演绎讲解方案,包括知识架构的梳理、公式推导、动画演示等,重点将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能量损失产生的不同情境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留有提问的时间。

第四步,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优化解决疑难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回应,以及课后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教学中哪种方式更加使学生受益,从而对本章知识的教授方式进行择优深化。对于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学习,学生反应动画演示和例题讲解的方式更加利于理解,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优化这两种教学方法。

第五步,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随堂测验效果、课堂上对学生和课堂中思维活跃程度的观察,以及期末考试结果,在采用深度优化后的动画演示和例题讲解方式后,将学生在涉及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部分的错答率由25%降至8%.由此发现,动画演示和例题讲解的教学模式在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教学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

在水力学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不断反思自身教学的创新途径。首先,注重培养新型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次,在课堂上呈现直观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知识体系,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情境。最后,在备课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可能性,基于思维过程的本质帮助学生掌握水力学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哲学: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04)。

[2]伊万·a·斯诺克。终身教育:杜威的观点[j].开放教育研究,,19(04)。

[3]李娜。随“网”潜入夜,润“心”细无声[j].内蒙古教育,,(02)。

[4]裴国霞。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

[5]张西平,吴金华,梁素韬。工程实例教学法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2)。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生命科学的发展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在农业、医药与健康、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1]。近半个世纪以来,分子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前沿学科,推动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的医学、生命科学、农学等专业都设立了分子生物学课程,并作为本科生必修的学位课程。然而,由于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抽象复杂,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们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制作多媒体课件、根据课本内容逐条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兴趣不大、效率低下、难以系统掌握知识等问题;高校授课教师科研压力大,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上投入不够而导致备课不充分、对教学内容吃不透、个别知识点模棱两可等,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笔者从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阅读教材,思考教师设定的问题,教师提问,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有重点、有目的的引导和讲解,最终教师讲解巩固,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崔希福[2]将问题式教学方法应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非常有助于抵制和规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不仅真正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王荣等[3]利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原理课堂上也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吉敏丽[4]在宪法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提升了学生思维能力,并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及视野。问题式教学方法在看似枯燥的原理课程上运用将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问题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是以“施人以渔而非施人以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更利于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本研究分析的结果,问题式教学在分子生物学理论课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必要进一步推广使用。

(二)研读外文文献,倡导学生开展讲座。

分子生物学是理论与技术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效果最显着的学科,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指导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的应用又促进了新理论的形成。因此,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在生命科学领域首屈一指,将外文文献引入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展现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分子生物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启发学生广阔的思维方式。比如,基因的表达调控章节,教材中讲述了从基因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翻译水平和翻译后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正是由于基因表达调控的存在,才能使仅仅拥有2.5万个基因的人类成为最高级最复杂的生物。表观遗传学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新兴内容,包括小rna和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等内容,这些知识在教材中一笔带过,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和了解前沿信息。通过推荐外文文献,让学生分组学习和讨论,并在课堂上以讲座的形式分享自己学到的新知识,对于增强学生自信心和团队协作意识、提高自我学习思考能力具有显着的效果。

二、教师素质的提升。

当今高校教师肩负着两项基本任务就是教学和科研[5]。对于广大青年博士教师,面临初登讲台和科研任务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喘不过气来,难免对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教学效果评价较差。因而教师端正态度、摆正思想就尤为重要。除了自我修养的提升,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也非常重要。教师必须经常阅读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文献,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研究进展,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及培训,用新知识和新方法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才能更有激情的高质量上好每一节课,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1.对学生而言,提升创新素质,增强职场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潜力与爱好的实现、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能够从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创新素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对教师而言,促进教学相长,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等进行基于创新教育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效果,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给与及时鼓励与正确引导和评价,从而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还能从教学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实需要创新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3.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形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包含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突出实践教学是专业性质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基于创新教育的优化设计,提升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专业建设的目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创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由此进一步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形成。

1.目标全面性原则。

目标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把构成创新素质的各方面要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相辅相成的整体,全面促进各创新要素品质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素质的整体提高。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出发点,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开展的操作系统,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它把一切潜在的创新变成客观的现实;创新人格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全面培养的整体性建设工程,目标具有全面性。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将受教育者变成被动者、被决定者、服从者、从属者,他没有相对独立性、缺乏自主性、不是创造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以提高改革的有效性。

3.系统渐进性原则。

系统渐进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系统整体完整性和系统发展渐进性。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课程之间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与相互衔接,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要互为支撑,形成完整的系统;另一方面,遵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来安排基于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结构,四年一贯、渐进性、分层次、有序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施需以创新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更为注重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强调的是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观念改革要改变守成教育价值观,实现工业时代的“标准型”的育人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转变;实现封闭式实践教学向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转变;实现从考评师生传承知识的效果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效果考评的转变。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对目标体系的重新设计是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改革方向性总目标,进而确定基于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操作性课程目标,也即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和必须进行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和实践技能训练,进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目标与技能目标分解落实到课堂、实验、实训、实习、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验、实习、综合设计、创新活动四个方面。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改革应重视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进行创新;创新教育实习教学改革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所对应的培养能力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在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贯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需从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分别进行,如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进行一体化指导;创新活动的改革重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其本身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责任机制的建立,强调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岗位职责;二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实行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三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指导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如设立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实践场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师资的力量,主要是对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积极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建设的加强。只有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基础落实了,才能满足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是研究人怎样生活得更有智慧的科学;哲学是智慧之学,其英文释义“philosophy”的词源之义即“爱智慧”.一直以来,哲学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和学习是一对息息相关的共生体。教育哲学是帮助教师研究教学中的方法论及其背后的哲学原理。所以,教师理应充分认识到运用教育哲学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重视依据哲学原理解释教学过程问题的重要性。这对系统科学地、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学习的直接目的是掌握知识,而掌握一项知识的标志是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项知识,并根据这项知识进行拓展分析。环境工程是一门工程学科,水力学是其专业基础课程,能够将水力学的知识技能迁移应用于工程设计中尤其重要。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水力学教学为例,针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进行教学创新,以达到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并迁移运用水力学知识技能的目的。

一、教育哲学观点简介。

教育哲学是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予以理论上的阐明。教育哲学可以以哲学的体系为框架论述教育问题,也可以教育基本问题为出发点进行哲学分析。本文侧重应用后者,即从水力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思考其哲学本质,迁移运用到教学方法中。基于哲学思维的教育哲学是溯本式沉思,从而使原理与实践因果呼应,相得益彰。

以研究教育基本问题为主的教育哲学体系,主要以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为代表,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等主要观点,全面剖析教育、社会与受教育个体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根据科学思维方式提出教学五步骤,探讨道德教育问题,从而构建起庞大的教育理论体系。

当然,杜威的观点存在时代的局限,本文则以其被高度认可的主要哲学观点分析一些教学问题案例,尝试提出解决方法。

(一)注重培养新型友好的师生关系。

杜威认为,教育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具有赖以相互维系的精神因素,而教育是有效联系和沟通的渠道。他把教育看作社会的功能,看作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而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其社会关系的一般属性,即师生关系需要交往、联系,建立心理安全距离,并且互相交流、信息互换。同时,师生关系也有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一直以来传统师生关系强调“唯师独尊”、讲台界限分明等,难以实质性地突破束缚,因此,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必将对教学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考虑到课余时间的师生互动问题,于是在第一堂课时就说明将会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解答学生课下理解课堂内容时产生的新问题,更多地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结果并不理想。探究原因,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大家的课程较为充实,学习活动占据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但在时间与精力上可能存在冲突。同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交流的主场早已转移至相对便捷省时的网络。因此,要做出调整,基于建立良好沟通师生关系的目标,结合面对面交互式与网络交互式的优缺点,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后拟定以网络-实地结合的沙龙方式,建立拉近师生距离的沟通渠道。

这种沙龙方式主要是在网络上建立群组,讨论普通性的问题,安排负责人整理未解决或在网络上不便解决的问题,协调大家的时间,不定期地进行沙龙座谈,或就某一前沿问题组织freetalk,甚至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煅炼其表达能力和专业英语运用能力。例如,其中的一期沙龙是关于管嘴出流问题的讨论,一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流体在管嘴中会出现c-c收缩断面,即在此处主流与壁面脱离,形成旋涡区的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提到,孔口变水头出流章节中,变水头出流容器的放空时间等于在起始水头h作用下,流出同体积水所需时间的两倍,这个结论推导会用到微积分的知识,虽严谨但步骤烦琐,难以记忆。于是,师生在群组展开热烈讨论,但采用文字和贴图等手段效果均不明显。考虑到运用教学手段中的形象直观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于是笔者组织了围绕上述两个主题的水力学沙龙,让学生分为演示组、推导组、道具组,分工协作,采用墨水标记,借助摄影等手段,清晰地观察到收缩断面。此外,对变水头和等水头出流情境进行计时,把现象和结论生动简明地演示出来。在沙龙中,学生不仅饶有兴趣地展示自己的杰作,而且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水力学现象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和评价者,更是参与者,既能帮助学生解决课程难题,又可以增进与学生的友好关系。因而,严肃的科学问题在这一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生动诠释。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限于课堂点名提问的方式,师生关系日益融洽,进一步增强教学成效。由此可见,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培养,在协助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呈现直观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知识体系。

杜威曾说,课程与教材的内容往往缺乏整体性和社会性,以这个观点衡量现在教学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大多数教材存在局限性和滞后性的问题,从水力学课程体系来看,目前使用的各种版本的水力学教材基本上采用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水力学课程体系,尽管做出修正补充,但仍无法跳出洛强斯基的课程体系框架。由于教材的局限和滞后,水力学的教学与学习难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了解当今学科进展,不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不明确学科在哪些产业中发挥作用等。例如,在课堂上讲述闸门静水压力、水流衔接及消能、宽顶堰溢流水力计算时,学生往往会因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而难以吸收知识,更难以理解基础理论的分析推导。所以,如何为学生呈现直观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知识体系,将成为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与生产、公理与假设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

笔者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部分章节采用实例教学法。工程实例教学法是将工程实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与演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由教师提前选取目标知识点,将其分配学生查找工程资料,途径可以多样化,如咨询相关企业、往届在职毕业生、文献专著等。其次,组织学生分组讲解,提出问题,做出结论。

再次,由教师汇总各组问题,重新分配到不同组别继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最后,由教师演示讲解备课教案的工程案例,统一对学生的案例讲解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输入教学资料数据库。

通过工程案例的教授分析,不但可以将水力学上下游的知识进行延伸串联,促进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又将知识在工程中的运用充分展现,增强知识的社会性。研究表明,人类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取的知识能记忆15%,通过视觉获取的知识则能记忆25%,将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记忆的知识则可高达65%.由于案例教学中使用大量的视觉直观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完整地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记忆。通过对学生的阶段测评,可以看出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情境。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人类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现实生活出发。杜威指出,“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是“从做中学”.“从做中学”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基于上述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水力学是服务于工程的专业基础学科,就应该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

传统的水力学教学在动手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实验课程中,实验装置和条件相对固定,学生所提交的实验报告相对单一,缺乏对实验现象背后原理的挖掘。水力学的实验条件应适当地开放,让学生可以进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类别的分配上,逐渐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经过设计性实验的锻炼,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寻求知识。而且,教师应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的结合对水力学知识和实验设备展开良好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实现“从做中学”的哲学思想的.外化。另外,学生应该走出校门,到真正应用水力学学科的单位参观实习,将在实际工程中观察的水力学现象还原到对课堂知识唤醒,经过吸收、观察、反思的途径,完成知行合一的教学过程。如果实习经费不充足,到实地考察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组织收集制作相关的工程图片、视频及多种直观化的教具模型,使学生在课堂上仍能最大程度地体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四)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可能性。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关于教学法的又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条件上。凡是可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因素都具有改革创新的空间。例如,教师的教授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地点以及教学顺序安排等。主动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特指积极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够指引学生获得新知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主动思维的意愿和动作,这时才是传授一切知识和技能,甚至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时机。

杜威认为,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及在行动中检验假设[4].下面以水力学中关于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主动思维的五个步骤。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习者积极思维,以使学习者萌发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步,教师应注重对知识导入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如何展示知识能引发学生处于疑问的情境,也就是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笔者采用极限思路导引的方法,在上课开始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一根水平管很长,中间又有很多阀门和变径,但没有支管接出,在水管的始端有固定流量的水(非连续),请大家思考水管末端的流量可能是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与起始状态一样,因为没有水从中间流出;另一种是比起始的流量小,因为过程中会有蒸发。这两种答案都是基于物质守恒的角度,大家思考得都有道理,不过根据这节课所涉及的新知识来解释的话,末端流量有可能是零!课堂中会出现些许惊讶的声音,此时引发好奇及疑问的目的已经达成。

第二步,确定疑难所在,也就是将产生疑难涉及的知识盲点定位。为什么流量是零?这个答案从感观上很难理解,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极限问题。现实生活中很难用一根几乎无限长的水管来验证,但如果找到理论依据,这件问题就会演变成一个生动有趣的现象,需要学生更多地从物质守恒来直观地考虑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再次思考,对今天所学课程就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至此,可以定位疑难背后存在的主要原因。

第三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即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途径分为:尝试错误、探试搜索、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和反推法[11].这一过程对应于水力学的教学中就体现在教师课件的准备,应结合学生认知顺序合理地呈现课件,运用多种手段,不同途径地演绎讲解方案,包括知识架构的梳理、公式推导、动画演示等,重点将流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和能量损失产生的不同情境做出充分合理的解释和说明,留有提问的时间。

第四步,推断哪种假设能解决问题,优化解决疑难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回应,以及课后与学生的沟通,进一步了解教学中哪种方式更加使学生受益,从而对本章知识的教授方式进行择优深化。对于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学习,学生反应动画演示和例题讲解的方式更加利于理解,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优化这两种教学方法。

第五步,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随堂测验效果、课堂上对学生和课堂中思维活跃程度的观察,以及期末考试结果,在采用深度优化后的动画演示和例题讲解方式后,将学生在涉及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部分的错答率由25%降至8%.由此发现,动画演示和例题讲解的教学模式在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的教学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论。

在水力学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不断反思自身教学的创新途径。首先,注重培养新型友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次,在课堂上呈现直观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知识体系,在课下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情境。最后,在备课中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主动思维的可能性,基于思维过程的本质帮助学生掌握水力学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哲学:哲学地思考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2014,(04)。

[2]伊万·a·斯诺克。终身教育:杜威的观点[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4)。

[3]李娜。随“网”潜入夜,润“心”细无声[j].内蒙古教育,2015,(02)。

[4]裴国霞。水力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

[5]张西平,吴金华,梁素韬。工程实例教学法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