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2 13:32:23 作者:字海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水平。范文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主题下已经成型且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它可以作为写作参考或者学习的榜样。如何写一篇完美的范文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的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在写作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存在的问题和重要性,主要探讨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途径,以期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而管理体制是为了对其所要采取的行动和决策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管理单位进行制度规划和管理。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变了高等教育在长期的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支配者高等教育的全部管理工作,涉及到了政府、社会、高校等三方,带有高等教育的全局性、整体性的制度,能够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也能够提升内部管理质量,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能够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投资效益。

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投入了大力的支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创新发展上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但是不同条件、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展缓慢,受传统思想理念的限制和影响,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先进的改革理念,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效果不佳。并且由于受到一些政府单位的限制与影响,制约了高校的管理工作,导致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高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缺乏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体系。如果高校在整个改革过程中,不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改革理念,不集中精力提高教学管理积极主动性,势必就会影响到高鞥教育管理水平的创新和改革效果。

2.缺乏明确有效的参考标准,管理体制改革得不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国际教育改革具有了新的形势,在此形势下,为了调整教育管理体制,我国有关单位已经相继颁布了各种方针政策。同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在对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国家越来越重视。

但是在一定条件范围内,一些制度与体系得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可操作性产生了一定的制约,这是由于不同条件的影响,导致制度与体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造成的,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用率低。在对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我国规章政策虽然进行了一个整体的规定,但是,对已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缺乏描述吗,导致在具体的问题处理过程中,使高校没有一个明确的有效参考标准,影响了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过渡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帮助,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个部门本身具有一定的惯性特点,导致高等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过渡依赖于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调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与进步,高校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管辖领域得不到拓展,管理体制改革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国内各大院校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内部管理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带动了学校与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为了推动各个高校的管理体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高等教育部门以及管理范围等细节性的东西,从一定的规范标准出发,进行管理体系全面的调控和调整。同时,为了确保他可以不断协调花、规模化,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保障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不断地加强联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从而保证国内高校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确保三者之间各项功能完善。

另外,在进行教育管理体系调整的时候,为了不断提高国内各大院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益,就要全面构建一个可以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因此,为了真正构建起高校的管理体系,各大院校就要全面提升学校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提高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建立去完善的管理部门,促使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明确内部的管理责任制度。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入,各大高校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确保后勤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使其成为我国各大高校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与有力保障。

1.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伐不断的加快,国内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更好的标准要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为了去报国内高校形成更加有利的社会竞争趋势,就要进一步提高国内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不断调整自身的理念意识,改变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一个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理念,明确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同时,要对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探究,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能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开展,全面地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另外,为了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要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一方面这是由于国家的政府部门干预力度过大造成的,另一方面,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造成的。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进行,使高等院校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因此,为了使劲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就鼻血要及时地转换管理模式,更加全面有具体的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与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配合,并且相互促进、融合;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服务,努力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改革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努力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首先,为了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责任进行深入的明确,高等院校要将其内部各个管理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根据其实际职能作用个,掌握其分工。其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高等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实际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时候,要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系改革理念,促进学校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要不断完善高等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路径探讨论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逐步增强,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议题。同样,高等教育改革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文阐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定义,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也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制还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更是难以适应,因此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对策在于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体系化的高教管理组织制度,是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及职责划分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有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及高校自身的管理体制,不仅包含宏观的政府、社会和高校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组织运行方式,也包含了微观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及内部管理体制等。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主要对教育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权限重新划分,确定各级教育机构和权限间的相互关系。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各高等教育管理系统的运行更富有效率,具体目标是要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管理者与办学者之间的关系。

1.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人才的需要。

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人才,通过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改革,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和人才。现代科技发展的`鲜明特点在于发展速度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加快发展与急剧变革的强烈趋势,同时又呈现出高度分化而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体的大趋势。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宽广的基础知识、极强的组织能力与过硬的协作能力。唯有适应如今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因此,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高教管理制度必须进行改革。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与发达国家竞争生存的空间,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才。高级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之所系,客观上就迫切需要培育出大批拥有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及质量、效益上有新的发展。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必然会造成严重的教育供、需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其出路就在于实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彻底转变成大众化教育,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储备。

2.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一定的经济体制会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自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需要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体制的高教管理制度与之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发挥市场对于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高等教育是培育高等人才的专业机构,也应当走进市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那种等、靠、要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因而一定要面向市场进行自主办学。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难以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还不相适应。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唯有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才能使高等教育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3.高等教育自身创新和发展的要求。

如今,国际竞争的核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资金与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上的竞争,而是制度性的竞争。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就将教育资源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列入生产性投资之中。教育是一种全局性与主导性的基础产业,这一观点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共识。这就要求实现高等教育领域管理体制变迁,从而使高等教育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以实现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并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积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教育是一项提高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性活动。可以说,缺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就不会有高素质的人才及高度文明的社会。从高等教育管理上进行考察,应当全面实施科学化与人文化管理,不仅要做到尊重人,而且同时又要提高人的素质与水平,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以求达到在培养人的技术及技能的基础上塑造人的高尚品格。高等教育管理应当弘扬与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积极培养人类对科学求真精神的同时,积极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政府和高校的关系是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外部关系。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理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职能、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正是政府同大学这个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关系不断进行调整,以求实现二者的平衡和和谐发展,实现教育和社会良性发展的过程。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变革,已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条块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但是,这仅仅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而已,在现实工作中,要真正实现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关系的平衡发展,还迫切需要一个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与管理形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一定要使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走上一条法制化道路,让政府管理的权力与责任、政府和学校的相互关系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实现依法行政与依法办学,并让政府逐步从直接行政管理转向间接宏观管理。其具体内容有:凡是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所起到的只能是规范市场运作和发展市场的调节性作用,比如,高等学校的招生及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凡是不属于市场起作用的领域,政府则应加强行政管理,比如,各类高等学校的设置标准制定等。同时,要不断调整与革新管理手段及方式,尽量减少各类行政审批手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战略规划、依法行政、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上,集中到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上,使政府在管理高等学校的过程中能全面尊重教育规律及学术规律,实行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

政府应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高等教育这部庞大的机器在社会大系统的运转中变得效率更高和作用更大。对此,一定要实施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在学校内部建立起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主动适应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机制:一是实现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与制度化。在现代社会中,高校的发展往往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不管是学校的发展,还是学校特色定位和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的检验和确认,都难以离开社会参与。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高等学校要实现自主办学,就一定要与社会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校内决策和校外参与的结合,实现高校内部决策的科学化。二是全面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让高等学校的发展更加符合其学术机构的自身特点。当前,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了学术机构与行政管理机构相互并行的新型管理体制,学术机构负责科研规划、课题招标、职称评定等学术性、业务性的决策和管理;而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教学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及后勤服务等行政管理工作。如此组织分工基本符合高等学校运行之需要,但是要更好地促进高校发展,应当继续整合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使高校的运行更加流畅,效率更为提高。三是实行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相互结合的新机制,在高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分类增多、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的新形式下,应当努力提高高校内部权责分配的科学化程度。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已成为十分复杂的组织系统,所以高校学校内部权责分配应当依照学校规模的大小、学科门类的多少、校园布局情况来进行划分,从而充分发挥校内各部分的活力,使高等学校内部的自主办学和社会外部发展更加协调有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快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步伐,实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发展目标,重点是通过改革创新以排除制约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各类障碍。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应当通过实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自主办学体制改革等形式,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2]张余元.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j].高等教育,2002,(2).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重视,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是起到为教育中期和后期打基础的作用,因此,做好学前教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管理体制模式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得学前教育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势在必行。为此,以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进行研究。

教育活动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正是由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接受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对学生而言,可以说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从总体来说就分为三大阶段,教育前期、教育中期以及教育后期,而本文主要针对的就是教育前期,也就是所说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起点,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就有一套相对应的管理体制模式。所谓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指的就是学校的管理部门在职能、组织结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学前教育得到良好发展,为后面的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且也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发展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性。

任何一样事物的发展,为了能够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阻碍其发展,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促进事物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只有将问题明确化,才能对症下药。因此,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下,具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是重大的,起到主导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的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和管理也不够到位,与此同时,政府人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不足,使得学前教育的发展缺少政府的强有力支持,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机构人员配置不合理。

在我国实行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主要是以分级管理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政府职责定位不够明确这一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其中工作的人员多承担的工作任务更加模糊化,人员配置也更加不合理化,双重作用影响之下使得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管理操作性差,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相对应地也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也没有良好的法律监督机制进行监督工作,使得这些不好的行为危害着学前的教育发展,具体表现在监督范围不全面、监控标准没有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机制设定不完善等情况。

学前教育之于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希望可以有效改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现状从,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整体性发展,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而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中的政府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第一步就是需要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将自己所要发挥的职责明确化,只有将自己的职责定位准确了,才能针对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制订对应的计划。其次,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统筹规划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颁布一些合理的措施来规范管理学前教育,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二)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加大经济投入。

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重要步骤就是建立健全法律监督机制,以法律的威严性、严肃性来规范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的问题,教育质量无法得以提升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因此,就需要立足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实际发展的法律规范,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的保障。另一方面,为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还需要加大经济方面的投入,进行合理的机构以及人员的配置,促进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社会的发展方向,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的建立是推动学前教育的关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学前教育的整体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体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6(14).

[2]邹胜男.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j].课程教育研究,2015(32).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

美国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研究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如分权制、董事会制度、评议会等,从而发现美国的高校具有很强的自主与自律,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参与高校的管理与监督。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提出要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参与管理、提高法制建设力度与构建市场竞争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拥有其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支撑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先进科技发明与创造。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借鉴其运行成功的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校外部管理体制)是指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所实施的管理体制,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组织制度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拨款对高等教育管理只进行了宏观调控,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1791年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凡本宪法未划定而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项,皆归属各州或人民”[1]。所以教育权都给了各州,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高校的权利。近些年,联邦、州政府加强了地方教育经费的拨款力度,开始了收回权利。财政拨款补助的实施对所获资助高校是带有条件的,比如提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质量标准等。联邦政府就是通过对高校的财政补贴来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美国是个分权制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也呈现出分权制的特征。近年来,美国的高教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各州的部分权利已回归到联邦政府手中,其他部分则给了高校,让高校的自主权得到了拓展。州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确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和财政资助补贴和预算等,从而实现对地方高校财政、管理、教学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州政府职责中最重要的是对高校创办和学位的批准授予。州政府的权力通常由州议会、州法院、州政府三者共同负责实施,三个部门对教育的控制与管理限定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2]。

美国高校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独立的校董事会,二是校长负责制,三是教师参加管理(评议会)。

(一)董事会制度。

伴随美国第一所高等院校——哈佛学院(即现在的哈佛大学)而产生的“校监委员会”制度也就是董事会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便在之后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等学校董事会的类型:咨询型董事会、协调型董事会、联合型董事会[3]。美国大学董事会的特点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机构独立,权限比较大。美国的大学董事会于组织系统的最顶峰,拥有裁决学校一切事务的所有权利。其次,体制成熟,具有完善保障。美国大学董事会拥有丰厚的历史渊源,经过长期发展,已经体制成熟,责权明确。另外,公立大学董事会和私立大学董事会具有明显不同的功能。私立大学董事会的任务是筹集办学经费,公立大学董事会更强调吸引社会人士加入到高校建设中。大学董事会体制倡导和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办学,调动大家集资办学的热情,为美国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与物质条件。

(二)校长负责制度。

校长是董事会下的首席执行官,大部分高校的校长由董事会任命,校长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务,并向董事会负责,校长具有管理实权[4]。校长主要负责对学校提出政策性建议,对董事会的决议进行执行和落实,同时也要报告董事会下层的一些情况,另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其他各界的联系,为学校筹资,招聘优秀的教职工等。

(三)评议会(教授会)制度。

美国大学董事会有管理学校的全部权利,但是规章制度、学术政策的制定和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都由评议会进行。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标准,确定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聘任或晋升有关的人事政策[5]。一开始的评议会主要有教授和副教授构成,后来为了让评议会制度更加民主公平化,构成人员增设了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及普通职工等。据斯坦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行政管理人员、学生代表、非教学科研人员的评议会分别为60%、50%、30%[1]。

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可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呈现以下特征。

(一)高校自主与自律并重。

按照美国的法律,高等学校是公共团体,因此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办学自主权相当之大。其主要表现:(1)有成立学校的自由。只要拥有办大学的资源,并且符合相关的法律条文,申请成立一个大学是对各个人还是团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得到州议会颁发的特许状,一所新大学就宣告诞生了;(2)有权聘任教师和职员;(3)有权自主选择生源;(4)有权确定专业、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5)有权筹措和分配使用经费,不需一层一层审批;(6)有权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科学研究[6]。

高度自主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因此美国的大学除了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之外,也很注重自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自律机制。其内容包含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采取决策和管理上“阳光政策”,对办学条件、学术水平定期进行内部评估等一系列举措。管理自主与大学自律相得益彰,对学校的良好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

1791年宪法第十条修正案中规定:“凡本宪法所未定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权,皆归属各州和人民。”[1]p62法律是一切体制顺利运转的保障,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也发挥着保障性作用。法律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主体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责权分明,相互协调与监督。《民权法》、《恢复法案》、《残疾人法案》等法案的颁布显示了美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7]。一系列的法律保障与支持,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三)社会积极参与管理。

由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属于分权型的,政府对高校只会进行原则性的指导,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对大学的监督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对大学办学效益的监督和调控是由社会民间组织来进行的。这种社会民间组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由较高学术威望的民间学术机构开展问卷调查,对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打分,促进各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另一类则是由国家性的专门组织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的水平鉴定。对其评估结果政府和高校都予以极高重视。

(一)提高高校自主办学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授予高校的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在课程教学的设置调整、科研技术的开发、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职行政人员的配备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长期集中在上级部门的手中。如招生权力、招生计划、生源分布等都是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在教学管理权方面,由中央有关部门统一规定教学计划中要开设的课程,高校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招收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的学生[8]。扩大我国高校的自主权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包管过多、统得过严的现状,要适当转变政府职能。但在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应确保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监控和指导,政府应对教育进行预测、制度设计、总体布局和规划等。

(二)鼓励社会积极参与。

美国允许并倡导社会监督组织的存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监督管理高校的行列中。在我国,尽管有个别社会监督组织,也是政府控制的延伸。究其原因,则很容易发现我国政府似乎并没对第三方监督组织予以重视和鼓励,另一个原因则是公众缺乏监督意识,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监督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建立健全学术团体向教育行政部门进言的渠道,增强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度;二是建立独立性质的学术团体,学术团体不能成为教育部门的下属团体[9]。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才会顺利有序进展,高校也才能获得科学发展并且欣欣向荣。

(三)重视法制建设力度。

法律是高校获得良好发展有力保障。大学依附于政府,在管理方面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容易权责不明。所以依法治校刻不容缓。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使高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严格遵守法律,并加强社会监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提高全体人员的觉悟,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

(四)构建市场竞争体系。

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推进高等教育辉煌的另一个重要成因,我国的高校应引进这样的竞争机制。正因为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创新,才有超越,所以高校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重视这一点,但所有的竞争都必须有序地进行,高校处于竞争体系中,则可以增强自身的成长力量,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获得更强有力的发展。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质量管理上显得后劲不足,传统的教育质量管理及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全面质量管理(tqm)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为目的,组织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办法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最早由美国人休哈特于20世纪代提出,随后在日本快速发展并风靡全球。全面质量管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国际标准组织也对其作出了定义: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

20世纪80年代,西方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尝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人教育管理,进行教学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传人我国,80年代在教育领域开始实践,90年代部分中小学掀起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热潮,21世纪部分高校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积极进行iso认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旅游管理论文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机构多样化、学习形式灵活性、教学内容丰富性和高层次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必须对其在科学和动态理念指导下实施有效管理。权变理论是动态理念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权变”即为通权达变、权衡应变、权宜变通。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灵活和动态发展的规律性,因此对其管理必须具有动态的理念,使之跟上发展态势。

一、贯彻动态理念的必然性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推广并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在信息时代,各种资讯日新月异,要求人们转换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保持动态性和灵活性,以适应迅速变迁的社会。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发展、变化的态度来对待,按照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2、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成人高等教育以社会经验丰富、独立思考能力强、鲜明的个性的成人为对象,以具备时代性、实效性为教育内容,使用现代化的设备、手段,这都反映了其“变”的特征。权变理论认为,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应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管理思想,提倡因人、因事、因时、因地等具体情况灵活管理的主张,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以某一固定的僵化模式来进行管理,而应坚持动态的管理理念,运用权变理论来实施有效管理。

二、贯彻动态理念的实践指导意义。

1、保证思维动态性。

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有效性,管理者的权变理论即预测在不同的环境下,何种类型的领导才是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要有效地对成人高等教育进行管理,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是具有变革意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以及进行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审时度势的估计涉及到成人高等教育各方面的因素,确保教育目的的实现,是管理者是否称职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更新,成人学者不断的社会化,使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思维方式、管理模式。相反,应树立变革意识,以动态、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找出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新的前景,主动地改变原有的、不适应新形势的管理模式、手段、目标,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应站在时代前沿,时刻保持警惕意识和危机感,不断创新、不怕变革,这样,管理才能真正有效。

2、具备辩证思维。

动态理论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和立体的。它对管理活动的总体考察是以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和联系的辩证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摒弃了僵化、呆板、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者身兼提高全体国民教育质量和综合素质的重任,必须具备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成人教育教师、学员、学习环境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辩证思考,一分为二。取得成绩时,应考虑管理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问题,是否采取其他方式可能取得的成绩会更大;从小问题或不良倾向中找出原因,分析原因,发现新生事物的源头,有助于总结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指导今后工作。

3、规划过程柔性化。

世界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规模、程度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不同,呈现出不均衡性,但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规划中,一些共同趋势对发展中国家有启示,其特点是“柔性化”。实施柔性化原则,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具体实践操作层面的要求。柔性是指动态管理行为所具有的可塑性或环境适应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系统是教育系统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部分,由于大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成人的存在,管理者对其进行决策、实施管理时,很难精确预测管理目标的准确性和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

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划、管理过程中必须实施柔性化原则。一要确立现代化管理的柔性机制。在管理时,以科学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涉及的各种因素变量的因果关系与预测其发展的方向、目标为前提,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和外推法、直观法、定比法、反馈法等预测方法,来确定适当的管理柔性空间与时间范围,站在可能性的高度,利用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有用的诸多可能性,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战略规划,采取措施,确定最佳的路线或方式取向,确保成人高等教育规划管理的及时、高效性。二要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制定成人高等教育规划,必须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来应付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以应付成人教育办学的方式、手段、主体多样化和阶段的特点,制定中、长期规划,推出短期计划,作为对总体规划的补充与调整。在对新情况进行预测时,应采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确保分析结果的精确性和规划的可行性、现实性。

4、管理规范化。

动态的理念保证了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灵活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变”则会影响管理的持续性;教育过程中的各要素发展必须要有规范性,如果缺乏统一的要求标准,即使规划再精确、再前瞻性,也会由于管理工作不规范、管理制度混乱而导致管理目标的失败。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要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必须进行规范的管理规章制度,每个层级的管理人员要有明确分工与权责,预防权责不明、越权越位、办事推诿,影响办学和科研质量,造成人、财、物的浪费。二要留有一定的弹性。规章管理制度应留有一定的弹性,以应付突发事件或管理中出现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保证管理人员能够灵活、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工作。

著名管理专家小詹姆斯提出“不同管理学派”的主张纳入到两个范畴:一是秩序、系统化、常规化和可预测性的各种因素。二是用来发展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创造性和个人主动性等要素,这个范畴被称为“开放系统要素”。该论点证明了动态性的理念,所包含的动与静的结合与互相不可分割性。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应该看到其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似性和二者间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动态灵活的管理方式,也是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成功的原因所在。

高等教育教学的论文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最近几年在各大高校得到迅速推广,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服务意识也逐渐加强;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全面质量管理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都得到了提升;学校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改进,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结合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方式,也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

(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是有很多高校不愿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很多学校都怀疑其可行性和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学校全面质量管理意识薄弱学校不重视、教师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推动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展;同时,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仅仅停留在教师层面,没有涉及到学生,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之前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没有分析出当前学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没有明确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范围和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重点,往往虎头蛇尾,?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国家层面上不够重视,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要求,对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没有进行严格考核,导致了部分高校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开展质量整改工作。总的来说,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和学校的不重视。

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实现了教育过程的全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是各个高校的事情,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坚持以科教兴国战略为指导协调一致的推进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

(一)政府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政府要高度重视,将推行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减少高等教育组织的行政管理机构,争取实现垂直领导,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机构’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加深对教育质量的监管;同时,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严格实行“教育质量工程”以及“本科教育达标考核”,提高高校教师准入要求,完善高校考试管理制度,提高高等教育学生考核标准。通过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在宏观上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

其次,教育部门要监督执行国家质量管理政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政策,但各学校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必须担负起监督的职责,督促各个高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切实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经常到各大高校了解教育质量管理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改正方向,要号召各高校进行质量管理认证,规范质量管理过程,对严重违反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高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责任。

学校是教育管理的载体,学校内部质量管理对教育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从高等教育组织内部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实现质量管理全程控制,要坚持正确的质量管理方法。高等教育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按照质量保障、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质量改进的顺序进行管理。要落实质量保障,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的教育质量责任感,在教育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让教育质量得到保障,然后邀请专业的机构对学校教育管理质量是否达标进行测评并作出客观评价,学校根据这些评价以及学生、社会的多方建议进行不断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水平。

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内部一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思想基础。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如何确保管理质量人”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

既要强调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提高教育质量活动的积极性,也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教学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

五、结语。

高等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教育产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针对高等教育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既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让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上身到战略层面,也要从高校内部进行改革,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教育论文

摘要:教育实习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教育实习可以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教学实际,初步获得教师职业的实际知识和能力,从而缩短从教适应期。为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专业硕士生教育实习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以无锡市北高级中学体育专业实践基地为蓝本,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硕士实习过程中管理和培训的分析进一步对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实习管理体制和培训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究和分析。研究认为,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有计划地进行技能、课堂教学、课外训练、科研研究等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是提高实习生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实习生将来应聘工作、新教师上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体育硕士;实习生;管理和培训。

一、引言。

21世纪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体育教育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是学校整体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整体教学改革效果和人才质量接受社会检验的重要阶段。目前,高校中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管理已趋于成熟,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究还不尽完善,然而,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其专业对口就业岗位依然是中小学体育教师。针对体育专业硕士生在应聘过程中或在刚刚步入工作中,出现的运动技能、体能薄弱、体育运动项目学习狭窄,无法满足工作要求,大部分上岗的新教师还要再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体能方面的再训练等问题,无锡市北高级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合作建立了体育硕士实习基地,并在合作过程中探讨出一系列关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的方案及模式,减少了体育专业硕士应聘时措手不及、工作时手忙脚乱的现象,并且通过此方式提高了学生专业教学水平素养和专业,強化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坚定了师范生的职业信念,提高了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增加了就业成功率,使师范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教学工作。因此,探讨如何对体育硕士进行全面的培训和管理,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无锡市北高级中学实习基地基本概况。

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实习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锻炼机会,实习学校是培养合格体育师资的重要基地,是体育院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条件优良的教育实习基地是开展教育实习工作的必要前提。为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解决“每天一节体育课”师资匮乏问题,9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以下简称体健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在无锡市北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市北高中)正式成立。四年来,双方院校一直致力于完善基地建设工作,体健学院前后分八批共向市北高中共输送了64名实习生,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实习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实习生就业率逐年提高,而且也促使市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步改善,高考升学率逐年攀升。,无锡市华锐实验小学和江南中学也加入“每天一节体育课”的行列,由此,形成了以市北高中为中心,向周边学校辐射的实习基地格局。

三、加强实习基地管理体制及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体育教育实习指导原则。

体育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明确和了解体育实习教学指导工作原则,对于提高体育教师教育实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指导。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管齐下进行指导是基地一条重要的原则。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学习与人交流、学习教育常规、教学方法等,从而达到全方面提高其教育教学技能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磨炼基本功,加大师范生的示范能力。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增加教育实习次数,延长实习时间,加大实习评价与反馈力度,激励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2.因材施教,责任到人原则。

就业实习目的就是实习者能够掌握教育实习,在将来的应聘工作中能够熟悉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情况,把培训内容与将来工作衔接起来,用管理和监督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成长。根据实习生各自不同的情况,指导教师集体开会讨论,提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同时将实习生进行分配,不同的指导教师分别指导不同的学生,每一位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皆由指导老师负责,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实习生与指导老师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教育技能,同时有利于对指导教师的评价监督,从而抓紧对实习生的教学及实践方面的指导。

3.计划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体育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体育教育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综合运用于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从而培养其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等工作的能力。实习过程是通过培训组讨论、研究有计划、有针对性进行的。每期的培训有相同的内容,也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实习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表,严格根据规定落实每一项计划,并且在计划执行的同时,对于实习生出现的问题以及薄弱点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并提出解决措施,如若发现实习生与计划安排的内容不相适应的时候,各指导教师积极开会进行探讨新的解决方案,确保实习生的培训与自身能力相适应。

(二)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的管理体制。

对于参加教育实习的学生来说,要注意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首先,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和严格规范的角度出发,改变过去指导教师“保姆式”、“一站式”管理模式,实行目标量化管理制及组长管理制模式。针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要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详见表1),实习生最终的考核成绩通过综合考核成绩进行评判,这样不仅避免了指导教师“暗箱操作”的可能,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做到“有章可依”。其次,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要按照实习规划制定实习总计划,每个实习阶段都要制定出详细的具体计划,让学生在学期初就明确整个实习阶段的任务和活动(详见表2),便于灵活安排时间及自主规划。第三,根据实习人数,成立实习团队领导小组,除组长、副组长外,增设生活委员、卫生委员、组织委员等职务,完全采用“兵管兵”的模式进行自我管理,指导教师只需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检查督导即可。最后,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团队会议,会上针对一周的表现进行交流和总结,解答实习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困惑,使学生明确无课时做什么,跟指导老师沟通什么,如何向其他老师学习,如何备好每一堂课,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在课堂中得到教学经验,如何在听指导老师、其他老师进行提炼课堂教学方面的经验后,有效地把老师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等等一系列问题。

2.关心实习生生活,完善实习基地的物质条件。

系统、规范的管理体制是实习得以顺利实施的组织保证,也是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除了制定相关制度外,对于实习基地的场地、设备也有相应的要求,例如市北高中拥有艺体中心大楼,各种场馆、室外场地和器材齐全。另外,在生活方面,市北高中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考虑到实习生往返无锡、上海的差旅费用和餐饮费,市北高中对每位实习生给予了生活上的补贴,每月每人1000元。在住宿方面,每两人一间宿舍,宿舍内配套设施齐全。在实习期间,针对实习生的作息时间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每天早晨7:00离开宿舍,晚间10:00必须进入宿舍,每星期有专人查看宿舍卫生,办公室卫生轮流负责,严格的制度的制定,督促学生按照要求执行,便于统一管理,让实习生更加安心地实习和生活。

3.强化实习生工作组织能力,组织与体验为主。

作为指导教师,应德才兼备,事业心强,对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作风良好。市北高中指导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实习指导经验,参与了大量实习生教育实习准备工作,熟悉教育实习各项规定和流程。大课间将实习生分散到操场,组织学生、带领学生进行跑操,还分派一名实习生去组织生病学生以走路的形式代替“跑操”,除此之外,实习基地还积极为实习生安排篮球联赛、羽毛球联赛、足球联赛及运动会,体质健康抽测等工作。让实习生团队讨论后,在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最后确认方案以后开始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比赛。这个过程,通过体验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的组织能力,让实习生有了愉快的工作体验。

(三)改革与创新实习生培养内容。

1.加强运动技能的培训。

完善教育实习学生基本功和基本能力培养体制,注重学生基本功、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基本功训练落在实处。实习是实习生进入体育教育战线的第一步,必须给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本质。体健学院硕士生本科毕业于全国各所高校,专业领域不同,如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对于中学体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不一而足,而有的学生为了考研,已经忽略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运动量。在无锡实习的64名学生中,有身体素质方面、运动技能方面明显偏差的,甚至没有任何运动技能专长的实习生。因此,针对这一现象,对实习生进行运动技能的培训势在必行。为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实习基地对每期来实习的同学都进行了运动技能训练,例如体操训练,以江苏省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实习生进行训练和指导。此外,在完成动作的同时,还进行体操教学教法的辅导,以及进行帮助与保护实践操作。在训练中,实习生不但提高了运动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對中小学体育教学体操模块的认识。另外,除体操模块,对球类,三大球以及田径都进行了逐一培训。在所有项目培训之后,再组织人员对实习生进行考核,如有考核不通过,再组织进行培训,直至通过为止。

2.加强说课的培训。

“说课”是教师备课全过程的`浓缩与升华,是教师全面掌握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也是考核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手段。通过“说课”教学,可以促使师范生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育见习、实习质量,缩短从师范生达到合格体育教师的时间。本校聘请无锡市学科带头人,资深体育教育工作者,曾经带出全国赛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赛课一等奖的黄德刚老师,对实习生进行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辅导,行业专家设置与基础教育需求对接的培养方案,突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摆脱单一师徒规训的束缚、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构建指导与体验互补的多元教学体系。随后实习结束前进行说课大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励实习生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教学法,了解说课方法,提高说课水平,将理论教学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之中,强调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3.加强体育教案书写培训。

课堂教学包括口令、队形(队列)变化、教学教法的合理利用,教材合理分析等内容。为了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规范体育教学,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实习基地制定了《实习生体育教学规范守则》(略)以指导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训练。

四、加强在职专业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指导。

(一)初步熟悉教学工作,注重见习阶段的引导。

见习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习初期,对于实习生来讲最大的困难即是难以实现角色的转换,长期在高等学府中接受理论知识,很少深入中小学基层一线体验真实的教学生活,不免产生惧怕心理,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因此,在实习的第一个星期,应召开实习生见面会,与学校领导、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针对课堂教学方面,第一周主要跟从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观课学习,加强与学生、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尽快消除实习上岗和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尽早投入到教育实习中,为实习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二)深入教学一线,规范实践阶段实习教师教学行为。

五、检验教育实习效果,注重实习汇报成果展示。

如何巩固教育实习成果与有效发挥教育实习的效应,总结阶段至关重要。来无锡市北实习的每一学期,实习生结束时都要进行实习汇报成果展示,实习汇报有以下几个方式:公开课展示;教案集展示;运动技能展示;实习期间的生活、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各种培训的照片作为展板展示;实习期间的教案和听课笔记展示,从不同层次来展示实习过程。公开课展示对实习生来说挑战非常大,但通过这种磨炼方式,一方面,让实习生整个实习阶段的收获达到了一种升华,形成了自信;另一方面,让体育与健康学院检验一学期实习的效果,获得认可。

六、小结。

总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对体育专业硕士生实习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艰巨任务,在无锡市北高级中学体育实习实践基地建立以来,通过四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本文通过总结这些模式和方法,希望将这些实践经验与更多机构和学校进行交流,希望能够给更多地体育院系和实习学校以启发。毕竟,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教育改革和体育院系实习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實习基地也会不断发展、完善,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职前发展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等.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n].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8).

[2]徐敏等.中外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12).

[3]巴艳芳,郭敏.新形势下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n].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0).

[4]邓万金.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研究,,3(2).

[5]李树怡等.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n].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

[6]袁建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说课”微格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6).

[7]黄正夫.西南大学博士.基于协同创新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教学的论文

摘要:模块化教学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和能力化,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回顾模块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不难看出其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但具体教学实践呈现出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以黑龙江大学的经验为基础,我们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修整和进一步的发展方案。

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兴起始于二战后,主要有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流派。mes最初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在借鉴并综合了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培训模式,其从成人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出发,以现场教学为主,把提高受训人员的操作技能作为培训的核心,通过传授必备的专业知识,使学员用最短的时间和最有效的方法学到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达到就业或上岗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因其针对性、实用性和效益性而在企业的员工培训中受到欢迎。cbe最初来源于美国二战后对退役人员的转业训练,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职业技能培训将其推广到欧亚大陆,主要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培养目标,强调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统一即知行能力的培养,它不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强调严格的科学管理和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中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西方职业教育体系中被广为采用。两种教学方法都强调针对性、实用性、效益性和能力化,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是cbe从职业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需求出发,关注职业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而mes则从具体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出发,关注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的本质上来讲,以两种流派为代表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模块化教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模块化教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劳动部培训司邀请职业培训专家卑斯麦先生在天津和上海两个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系统地讲授了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和内容,并培训了中国第一批mes教师。其后随着教育部首批批准全国17所本科院校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快速发展起来。近些年来,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典范式教学方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高专、专业技术学校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探讨最多,同时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如物理、电工学、会计学等领域内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观念的研究和实践也发展起来。每个模块的设计都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能力的要求,如黑龙江大学在修订的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实施以专业分类特色培养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战略,以专业定位和特色为基础,合理构建教育平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计专业方向、特色课程模块”,全校76个专业设有近200个模块教学平台,每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特色研究方向,例如,在俄语专业中设有俄语语言文学、俄英双语、俄罗斯文学模块,在应用物理专业设有光子学与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模块,等等,通过注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突出创业教育特色。综合来看,其发展思路主要基于“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即基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依据大学正规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培养学生具有宽泛的人文素质和适应性强的从业能力。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要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翻一番,高等教育在学规模在年2979万人的基础上达到3550万人。《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是未来高等教育将具有普及性和大众性,但由于高等院校发展的阶段和层次不同,职业化教育对于许多地方性和专业性大学来讲是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因此,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在一些大学中开展模块化教学,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培养21世纪“产业大国和创造大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其施教取向将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绩效,而且影响着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布局,影响着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发展和改革的走向,对于改善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的中国缺少大量的合格产业工人,短期来看,直接的反应就是“民工荒”与“雇工难”现象的产生;长期来看,国内产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分工中不利位置的改善不仅取决于技术创新推动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改变,也取决于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素质和技能水平。另外,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了就会,会了就用”、“按需施教”、“学用一致”作为其基本原则,不仅提高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也为缓解中国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目前中国的就业难主要体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企业失业人员与大学生就业三方面。从大学生就业难来看,劳动力供给方的学生与劳动力需求方的用工单位之间的不对接,供非所需是重要原因之一,而针对性强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对于解决该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选用名家主编的教材;

二是选用自编教材。

其中的部分教材内容过深(超过本科深度)或过浅(不及大专深度),质量不尽如人意,不能够“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在模块化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应该是那些既熟悉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又了解相关专业实践知识体系及实验技能的人员所编写的教材,目前这方面的适应模块化教学需求的教材比较紧缺。再者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问题。在全国大部分高校,模块化教学基本工作主要还是由学校各相关的院系承担,担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延续以往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这些教师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因教学目标的改变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这些背负着教学、科研压力的教师又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补充新的实践教学经验。而那些乐于参与模块化教学又有着丰富经验但是缺少教师资质的校外人员在现有体制下又很难大规模进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些学生还在“以考试为目标、以获得文凭为目的”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下学习,缺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有教学成本问题。在高校的专业模块设置中,一般来讲当学生在选择了特定的专业模块后,该专业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模块之间具有较少的重合课程,当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想要改变学习模块时,则很难进行转换或者转换后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与“一考定终身”相似,学生出现了“一选定终身”的现象。从教育学的教育规律来讲,模块化教学的知识比较单一,较容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如何在一个模块内合理、科学地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进程,防止学习内容单调化则并非易事。最后是实验与实习问题。目前本科院校中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还无法满足模块化教学所需。理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资源无法保证大规模的'学生进行集中化专业实习;文科专业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实习基地过少。按照“按需施教”的要求,根据模块要求到企业实习、实训是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建立稳定的企业基地,实习时学校与用人单位都具有“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校企合作的实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教学计划中纳入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但在实质性的课程安排、计划进度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是增加了模块图表的变化。这种做法或许是出于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许是出于以上所提到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制约。应该说,高等教育模块化教学在我国还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按照《规划大纲》要求建立高校分类、分层次定位的发展思路,中国高等教育既需要培养创新型国际一流人才的大学,也需要培养应用型践行人才的大学。因此,不同类别、层次的高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进行量身定位,不要好高骛远。从模块化教学的目标定位、教材选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任务与环节、实验与实习等方面来看,高校模块化教学发展中今后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学校要提高对模块化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二级学院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发展,如在本科院校开办以模块化教学为主的实验班教学,将各专业的实验班归入二级学院统一管理。结合黑龙江大学的经验来看,学校设立的创业教育学院将创业教育类“三个一”课程融入到各专业设置的模块化教学中来,有效地提升了学校模块化教学效果。另外,学校还要对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教材编写立项、教学研究立项、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以充分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单位要注重对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价和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反馈意见的收集与整理,以便为教材的更新和编写提供要求和目标。学校应该到行业和企业中去进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成立教材编写组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学校要注重培训和引进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师资力量,提供多种机会和渠道,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外出学习和实习,参加专业培训,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和交流先进经验,提升教学改革进度。同时,对于实践性强的模块内课程教学,可以采取外聘专家的形式,建立外部专家数据库,弥补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不足;还可以与政府和企业设立的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共享外部师资力量。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辩证的扬弃。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毕竟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人文素养提高是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但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突出专业性方向的改革尝试还是有必要的,高校培养方案中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也应该围绕当代社会发展要求进行适当改革,如在黑龙江大学进行的大学公共外语实验改革中,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殊性,以对外经贸语言课程取代传统的大学外语教学课程,既满足了必修课程教学要求,又突出了模块化教学所要求的专业性和适应性要求。教师要注重设计适应模块化教学要求的教学任务与环节。教师应该精选教学任务、精心构思教学内容、精心谋划教学讨论。教师要从教学任务中引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任务的设计中来;教师要对教学任务和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对教学内容的传授要讲求方法,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设计教学讨论环节,及时总结与学生交流任务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全社会要关注以模块化教学为引导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块化教学本身就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以双赢原则为指导的校企教育合作是可以实现互利和稳定发展的。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模块化教学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这既为企业解决了人才需求,又为学生解决了就业出路问题,也为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探索出成功的发展经验。

作者:孙勇徐美玲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z].。

美国成人高等教育对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

时光荏苒,xx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作为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它充实了我的文化知识、改变了我的一些行为习惯,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自进入大学开始我一直以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学习和工作中,争取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在政治上,我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上进,了解时事政治,关注国际政治发展动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在学习上,凭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我一向严于律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为把自己变成一个掌握现代信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大学生,我牢固掌握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工作上,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系、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外,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积极主动的完成本职工作,与同学老师相互配合,顺利的组织开展了校园企业参观和系列知识讲座等活动。

离开大学校园并不意味着我将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涯,相反,它为我开启了另一扇求学的大门,即将步入社会大学的我,依然会孜孜不倦的学习,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刻,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文档为doc格式。

高等教育论文选题

·继续教育教学设计中的五个关注。

·开启职高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教代会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高校教代会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若干思考。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体会。

·在职培训结业论文:农村中小学师资及培训现状。

·播音主持艺术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播音主持专业声音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教学的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发展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对于个人来讲,受教育程度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整体的综合国力,进而关乎整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整体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所以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困难于障碍就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负担的其高昂的学费。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向这些家庭和学生提供贷款,发挥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对于银行来说就是现时付出一笔费用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在未来收回一笔费用,赚取差价作为回报。目前国家也在出台很多政策鼓励教育贷款的发放。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贷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教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尽合理。

1.还款期限过短。

不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商业性质的助学贷款,它的还款期限一般在毕业后六年左右。而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申请者,在毕业六年内可能面临着继续深造,找工作,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就业市场的复杂多变,竞争程度的激烈,以及自身能力和专业的限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还款能力,给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希望将还款期限拉长,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希望将还款的期限缩短。如何协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问题。

2.利率太高。

学生教育贷款的年利率为6%左右。一般来讲,为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在贷款期间如遇到利率调整时,贷款期限在1年以下的(含1年),按合同利率计算,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实行分段计算,于下一年年出开始,按相应利率档次执行新的利率。

3.社会对教育贷款还缺乏认识。

人们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仅仅是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商业性质的教育贷款还缺乏认识。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出现了分歧。在对浙江省的教育贷款的调查中,家长普遍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不足,不愿意负债的老观念一时还难以改变,另外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不愿意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压力,所以宁愿自己生活拮据攒钱供孩子上学,也不愿意通过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学生相对对于这种教育贷款的接受程度要好很多,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更愿意独立承担经济上的挑战,所以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考虑到将来的还款压力,主观上并不是很希望申请贷款,他们更多的希望通过课外打工的方式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4.银行贷款风险问题。

银行为了规避教育贷款的风险,设计的教育贷款一般期限短,还款利率高。这样的产品一方面使得能够申请教育贷款的人减少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已经申请到教育贷款还款者的负担,使得他们原本不高的还款能力进一步受到损害,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使得银行的风险上升。另一个方面,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逆向选择,是因为,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对于个人信用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遵纪守法,无违法危机行为”“学习成绩较好,诚实守信”。这样的标准还不足以评价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另外,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对于不还款者,或者拖欠者的影响还有限,对于贷款者的督促制约作用还有限。所以教育贷款的拖欠率还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最后,符合条件的教育贷款借款人一般都是家庭十分贫困,缺乏一定的还款能力,而另外一些有能力还款的大学生因为不符合条件,往往借不到贷款。这也构成了教育贷款拖欠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5.教育贷款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

教育贷款一般都需要担保而符合条件的贷款者一般都家庭贫困,不论是抵押担保还是质押担保都不具有能力。唯一可行的就是信用担保,而唯一可以为学生提供信用担保的就是所在的学校。学校为了避免贷款者拖欠贷款的麻烦,往往规定了苛刻的审查条件,使得真正能让学校为其担保的贷款者少之又少。另外,一些贷款者碍于面子,往往不愿意向学校求助。从这种意义上,这种繁琐的审核程序,严重阻碍了教育贷款的发放。

借鉴国外经验,创建西部边疆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之处国外优秀企业都非常重视构筑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实现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达到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了各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通过比较又会发现,在这种外在差异的背后存在着许多共性.我们应充分吸取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企业文化的精华,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有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理论体系.

作者:王增军高艳萍作者单位:刊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enterpriseeducation年,卷(期):“”(10)分类号:f2关键词: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自然状态下的国家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国家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国家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国家政府职能是国家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国家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国家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

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国家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国家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国家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国家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国家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国家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国家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国家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国家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国家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国家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国家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国家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国家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国家政府职能的“缺位”。

国家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国家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国家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国家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借鉴国外经验,创建西部边疆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研究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如分权制、董事会制度、评议会等,从而发现美国的高校具有很强的自主与自律,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社会参与高校的管理与监督。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提出要提高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社会参与管理、提高法制建设力度与构建市场竞争体系。

美国高等教育拥有其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支撑其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先进科技发明与创造。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借鉴其运行成功的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即高校外部管理体制)是指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所实施的管理体制,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组织制度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拨款对高等教育管理只进行了宏观调控,起到支持和引导作用。1791年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凡本宪法未划定而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项,皆归属各州或人民”[1]。所以教育权都给了各州,联邦政府没有直接管理高校的权利。近些年,联邦、州政府加强了地方教育经费的拨款力度,开始了收回权利。财政拨款补助的实施对所获资助高校是带有条件的,比如提出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质量标准等。联邦政府就是通过对高校的财政补贴来实现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二)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美国是个分权制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也呈现出分权制的特征。近年来,美国的高教管理体制的逐渐完善,各州的部分权利已回归到联邦政府手中,其他部分则给了高校,让高校的自主权得到了拓展。州政府的职责主要是确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法律法规和财政资助补贴和预算等,从而实现对地方高校财政、管理、教学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控制。州政府职责中最重要的是对高校创办和学位的批准授予。州政府的权力通常由州议会、州法院、州政府三者共同负责实施,三个部门对教育的控制与管理限定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2]。

美国高校的微观管理体制(即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相对独立的校董事会,二是校长负责制,三是教师参加管理(评议会)。

(一)董事会制度。

伴随美国第一所高等院校——哈佛学院(即现在的哈佛大学)而产生的“校监委员会”制度也就是董事会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便在之后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等学校董事会的类型:咨询型董事会、协调型董事会、联合型董事会[3]。美国大学董事会的特点主要在这三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机构独立,权限比较大。美国的大学董事会于组织系统的最顶峰,拥有裁决学校一切事务的所有权利。其次,体制成熟,具有完善保障。美国大学董事会拥有丰厚的历史渊源,经过长期发展,已经体制成熟,责权明确。另外,公立大学董事会和私立大学董事会具有明显不同的功能。私立大学董事会的任务是筹集办学经费,公立大学董事会更强调吸引社会人士加入到高校建设中。大学董事会体制倡导和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办学,调动大家集资办学的热情,为美国发展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与物质条件。

(二)校长负责制度。

校长是董事会下的首席执行官,大部分高校的校长由董事会任命,校长负责学校的各项事务,并向董事会负责,校长具有管理实权[4]。校长主要负责对学校提出政策性建议,对董事会的决议进行执行和落实,同时也要报告董事会下层的一些情况,另外,还要加强学校与其他各界的联系,为学校筹资,招聘优秀的教职工等。

(三)评议会(教授会)制度。

美国大学董事会有管理学校的全部权利,但是规章制度、学术政策的制定和学术事务管理的权力都由评议会进行。评议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校历,决定课程计划,确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录取标准,确定与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聘任或晋升有关的人事政策[5]。一开始的评议会主要有教授和副教授构成,后来为了让评议会制度更加民主公平化,构成人员增设了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及普通职工等。据斯坦福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行政管理人员、学生代表、非教学科研人员的评议会分别为60%、50%、30%[1]。

研究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经验,可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呈现以下特征。

(一)高校自主与自律并重。

按照美国的法律,高等学校是公共团体,因此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和管理,办学自主权相当之大。其主要表现:(1)有成立学校的自由。只要拥有办大学的资源,并且符合相关的法律条文,申请成立一个大学是对各个人还是团队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得到州议会颁发的特许状,一所新大学就宣告诞生了;(2)有权聘任教师和职员;(3)有权自主选择生源;(4)有权确定专业、教育计划和课程设置;(5)有权筹措和分配使用经费,不需一层一层审批;(6)有权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科学研究[6]。

高度自主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社会责任,因此美国的大学除了自觉地接受社会的监督之外,也很注重自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自律机制。其内容包含对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以及采取决策和管理上“阳光政策”,对办学条件、学术水平定期进行内部评估等一系列举措。管理自主与大学自律相得益彰,对学校的良好发展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

1791年宪法第十条修正案中规定:“凡本宪法所未定又非各州所禁止的事权,皆归属各州和人民。”[1]p62法律是一切体制顺利运转的保障,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也发挥着保障性作用。法律规定了高等教育管理主体中的权利与义务,有利于责权分明,相互协调与监督。《民权法》、《恢复法案》、《残疾人法案》等法案的颁布显示了美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促使美国高等教育向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7]。一系列的法律保障与支持,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处于领先水平。

(三)社会积极参与管理。

由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属于分权型的,政府对高校只会进行原则性的指导,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因此对大学的监督是不可避免的。在美国,对大学办学效益的监督和调控是由社会民间组织来进行的。这种社会民间组织主要分两类:一类是由较高学术威望的民间学术机构开展问卷调查,对各个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打分,促进各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另一类则是由国家性的专门组织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的水平鉴定。对其评估结果政府和高校都予以极高重视。

(一)提高高校自主办学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授予高校的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在课程教学的设置调整、科研技术的开发、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职行政人员的配备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长期集中在上级部门的手中。如招生权力、招生计划、生源分布等都是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决定的;在教学管理权方面,由中央有关部门统一规定教学计划中要开设的课程,高校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招收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独特个性的学生[8]。扩大我国高校的自主权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政府对高校包管过多、统得过严的现状,要适当转变政府职能。但在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应确保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监控和指导,政府应对教育进行预测、制度设计、总体布局和规划等。

(二)鼓励社会积极参与。

美国允许并倡导社会监督组织的存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监督管理高校的行列中。在我国,尽管有个别社会监督组织,也是政府控制的延伸。究其原因,则很容易发现我国政府似乎并没对第三方监督组织予以重视和鼓励,另一个原因则是公众缺乏监督意识,没有意识到第三方监督对于高校管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建立健全学术团体向教育行政部门进言的渠道,增强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度;二是建立独立性质的学术团体,学术团体不能成为教育部门的下属团体[9]。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才会顺利有序进展,高校也才能获得科学发展并且欣欣向荣。

(三)重视法制建设力度。

法律是高校获得良好发展有力保障。大学依附于政府,在管理方面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容易权责不明。所以依法治校刻不容缓。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使高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严格遵守法律,并加强社会监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提高全体人员的觉悟,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

(四)构建市场竞争体系。

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推进高等教育辉煌的另一个重要成因,我国的高校应引进这样的竞争机制。正因为有竞争才有进步,才有创新,才有超越,所以高校要想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必须重视这一点,但所有的竞争都必须有序地进行,高校处于竞争体系中,则可以增强自身的成长力量,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获得更强有力的发展。

文档为doc格式。

高等教育法规论文

所在单位姓名序号得分。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作为以教育法为基础法规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作用也日益明显,作为一名高教者,应该严于律己,严格用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要对高等教育政策法规有一个透明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作为教师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培养人才。教师也要具备可树性,知识的更新,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以及品德行为素养。同时还要兼备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法律意识,在传道解惑的同时,严格规范自己,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下面就《高等教育政策法规》,谈谈我自人的心得体会。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主要探讨了教育法学的原理、高等学校法律的重要性、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以及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法律地位以及基本权利义务、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制度、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

一、教育法学是教育学和法学两门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而形成的学科。它以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教育法的基本原理、教育法制、对国外教育法的研究为内容,通过社会调查法、历史考察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揭示了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国家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制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研究教育法律规范在执行和监督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教育执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通过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教育法律文件、教育法制和教育法实施体制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教育立法和依法治教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案和经验。

此外,高等教育工作通过学习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党和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内容实质,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不断增长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从而提高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二、教育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法是体现统治阶级集体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与一般法律相比较,具有形式松散性,教育领域的法律问题,既可能是教育行政问题,也有可能是教育民事法律问题;教育对象、教育法调整范围以及法律关系的广泛性;法律法规的复杂性;法律纠纷解决手段的特殊性。

我们在遵循教育法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法的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始终不渝地贯彻实施,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教育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的平等,终点上的平等以及过程上的平等。(3)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外,教育必须为国家和人民负责;坚持教育事业的公益性。(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履行义务的时候也享受一定的权利。(5)教育与终身学习相适应的原则,保障每一位公民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及社会责任能力。主要体现在:(1)高等学校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的法人地位,高等教育一定要经审批机关审批。(2)高等学校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有义务接逐级行政管理机关的监督和管理。高等学校是以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进入行政复议程序或是以原告的身份提起行政诉讼。但高等学校同时作为行政主体,在依法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教师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位置。这主要涉及到教师的法定身份,以教师为主体的法律关系的特征以及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义务等问题。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依法确定和保护教师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具体来说是通过教师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与义务表现的,而法定的权力与义务直接来源于法律对教师身份的确定和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身份与地位,法律上尚未明确规定,加之处于转型期的高教体制,都对教师的权利义务有直接的影响。高等学校教师既不是特殊公务员,也不是自由职业者,在现阶段是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专业人员,拥有独特的权利义务,其职业具有公益性质。国家应弱化对教师的人事管理性,增强行业自律性管理。对高校教师的救济保障主要是通过教师申诉制度解决,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五、学生的法律地位。从法律意义上讲,高等学校是受教育者中的一个群体。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是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因此,高等学校学生就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学生。高等学校的学生也有参加教育活动权,获得学金权,获得公正评价权,申诉诉讼权,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权,组强和参加学生团体团等。同时,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已满18周岁的公民,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寻衅滋事,严重破学校教育秩序,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高等学校也实施了一些管理制度,如高校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奖惩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对高校学生进行管理,切实努力为提前学生素质服务。

六、学业证书制和学位制度。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学业证书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维护教育活动正常而有序地进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必须建立和完善学业证书制度。《教育法》出台的前些年,教育领域曾出现乱办学、滥发学业证书的混乱现象,一些单位乃至个人不经批准随意开办教育机构,不经批准擅自招生,对不符合招生标准、不符合教育质量要求的学生,也发给学历证书或其他学业证书。有些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发放超其层次、规格或职能范围的学业证书。这些做法破坏了国家教育标准的完整统一,危害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获得某种学业证书,通常是个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或从事相应职业的必要条件,也是用人部门选拔和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学业证书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高等教育督导与评估。多年的实践表明,教育督导与评估制度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教育督导机构在推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依法治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具体体现在:(1)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2)加强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是依法治教,保障素质教育顺利推进的迫切需要;(3)建立教育督导制度,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此外,为了高校的发展,还要建立高校教育评估机构,对办学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实行长效的评估机制,稳抓落实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八、高等职业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器,也是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和调整教育结构的要求。成人教育制度是指按成人教育活动的目的、方针、法律性规范及组织等运行的成人教育体系。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同等重要。通过培训,提前了工作人员以及未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九、高等教育法律纠纷及权利救济。教育纠纷是一种新的法律纠纷类型。过去,我们一直把教育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看待,其纠纷也比照行政纠纷处理,因此,一般利用内部调解等手段解决。主要解决的是人身纠纷和财产纠纷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要探索构建新的多元化的教育法律纠纷解决方式,充分发挥协调、申诉、行政复议等途径的作用,又要积极创新,创建新的有效的权利救济制度。

另者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它是由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时刻以教师的道德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不穿奇装异服,处处“身正为范”。对于后进生,不拔苗助长,不讽刺挖苦,要耐心教育。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很特殊,每一个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因此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关爱、呵护。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并预防大学生犯罪。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事业走向辉煌,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同时,担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全身心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用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自己,树立法制观念、拓展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师德、师风和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努力磨炼自己,只有更好的学法,懂法,普法,时刻将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联系在一起,依法执教,依情依理,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等教育教师,从而为推进我国教育法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论文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也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雏形已经形成,这对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如果当前我国的体制改革可以深化以政府转型为目标,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国情提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念。它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宗旨是以人为本。要实现科学发展和各个领域协调发展,就必须要求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及各个领域兼顾统一,步调一致。而这必须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三)“十二五”规划的保证。

“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各个领域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分水岭,这期间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各种矛盾凸显,这个阶段能否获得有效的真正的发展,是要依靠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为背景支持的。

二、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政府要发挥正确的行政职能。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行政管理过程政府职能过于庞大,致使一些行政审批过程过于繁琐,办事效率极其低下。若想科学合理地解决政府职能过大的原因,应着力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企分离。政府和企业之间要明确权限,分开权政,合理分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权利,处理好政企之间的一些问题和矛盾。

二、是建立一些中间机构。建立一些介于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中介机构,合理分散权利,放开权利,形成科学、合理的政府、中介、社会组织三种各自独立的权利机构组织,这样对一些疑难或者不容易处理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政府在行政内部合理放权,将部分权利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对于疑难或者处理不了的问题,地方政府建立行政审批处理机构,进行解决。通过这样的权利下放和一些权利的收回,致力于将我国的政府转变成一个有效的、有限的政府。

(二)明确政府的界限。

在改革中,政府要明确哪些权限和服务需要下放,哪些权限需要收回或者保留,要经过认真考核,长远着想。政府作为职能部门,不可能也不能任何事情都亲历亲为,只有有的放矢,才能强化政府职能,提高效率。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如果要依法行使权力就必须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来做事情。同时,政府的依法行为也是规范政府行为的关键和前提,只有政府以身作则依法行使行政权力,才能强化行政的力度和公正性,也才能确保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所以,在行政体制改动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强化政府法律法规的建设,具体措施如下几点:

一、是需要对国家乃至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条例等进行及时适当的修改修订,对各级政府部门进行严格详细的规定和约束,使政府在执行行政权限和管理的时候有法可依,防止滥用权限的现象出现。

二、是需要对政府乃至整个国家的行政法律体系进行健全,只有健全的法律系统,才能从本质上杜绝政府行政行为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合理行为。

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实行国家行政部门的责任负责制度,将责任负责制度延伸到具体的工作岗位,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二)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出发点。

目前,在我国转变政府职能仍然是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步伐一步步推进体制改革的进程,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规划好,同时,合理的转移出不用由政府控制的事项。进而通过市场充分发挥本身的调节作用。此外,对政府进行机制体制改革,关键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角色,根据政府的职能来确定政府机构的设置及政府各行政机构的优化配置。最后,根据国家行政环境的发展,进一步突出政府职能,将政府形象转变成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创建良好服务环境上。

(三)建立协调与制约的双轨机制。

需要建立一套在行政决策、实施、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机制。按照问责制,失职追究到人,合理分工、责权分明的原则,使政府部门和组织部门负责决策,监督机构负责整个过程,而执行机构负责行使执行任务。这样,就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三位一体的体系,也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机制。

(四)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府机构改革,可以将政府机构调整的更为合理和科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尽快的建立全面的政府服务体系,保证其正常高效的运转,多建立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等机构和服务体系,方便社会和人民。

二、是鉴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基础,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构成问题,因此,农村、乡镇的机构改革已经成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当前收入以税费改革共同进行。

三、是在进行行政体制改动的过程中要本着原则统一、程序精简的原则进行,如进行事业单位改动等,减少或避免人员臃肿机构重复的设置。

(五)科学定位政府职能。

将政府的行政职能进行科学的定位,不但可以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政府机构的发展。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梳理清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才能保证权力职责正确的使用和行使,才能够以部门为单位做好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才可以高效的行使权力和职责。二是将不由政府控制或者管理的职责转移和分散,以实现政府与社会、市场等的合理分工,减少政府的工作量,科学合理的定位,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