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上母鸡教学设计(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7 23:06:42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教学中的科学安排、周密部署而编制的一份教学活动详细方案。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人教新课标四上《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重点: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有关松鼠的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二、学生交流资料: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说说松鼠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四、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学生总结: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四、交流: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一、继续学习课文:喜欢小松鼠吗?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二、看看小作者为什么能把小松鼠写的让我们都非常喜欢呢?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三、指导本课的字:

捷遮蔽。

四、习作:认真观察动物: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五、开卷有益:《带刺的朋友》。

[《松鼠》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四上《母鸡》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就要善待生命,珍惜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所隐含的道理。

三、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可分哪几层?

第一层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式?起了身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第2自然段。

1、出示思考练习:

(1)、文中那些句子能令人感觉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感情朗读)。

(2)、作者为什么回放了飞蛾?(及我为什么会震撼?)。

(3)、你在捉蜻蜓活捉其他昆虫时,他们是怎样反抗的,这种反抗就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出示思考练习:

(1)、找出文中写香瓜子生命力强的句子。(感情朗读)。

(2)、一粒香瓜子令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写草生命力强的诗,谁背一背?

冲破()。

香瓜子没有(),没有()多么顽强()!

不屈(),茁壮()。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第4自然段。

1、出示思考练习:

(1)、从听诊自己心跳的律动你知道了什么?

(2)、利用生命有哪两种方式?

糟蹋就是()。

我可以好好的使用(),也可以糟蹋()。利用了就是(。

);糟蹋了就是()。

利用生命,我们就应该(),不应该()。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4.、小结。

师:第二部分讲了那三件事?

生:归纳,师板书。

三件事说明。

飞蛾挣扎求生。

瓜子不去生长生命可贵,珍惜生命。

诊听心脏律动。

五、学习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1、作者从这三件事认识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原句)。

举例说“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体现无限的价值?

2、生感情朗读。

3、生自由答。

4、有感情齐读第五自然段。

六、小结。

七、作业。

1、将以上填空练习做到作业本上。

2、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师傅、刷浆、包袱、透亮、清爽、搜索、威严、露馅、发怔、发傻、半信半疑”等词语。

2、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继续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对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由衷的赞叹和肯定。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二、初读感知通大意:

1.林清玄资料。

2.请同学们自由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感受晓内容。

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

生:(生活动)指名读句子。

师:这么优雅自在、充满生命力的桃花心木,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

师:这就是桃花心木,它是常绿乔木,树杆笔直,树冠茂盛,树高达15公尺以上,也就是我们五层教学楼那么高,甚至还要高。

师:如果你是种树人,你会怎样培育呢?

生:天天浇水、施肥。

生:给它除草。

师:那书中的种树人是怎样育苗的呢?现在请同桌一起读文,共同找出描写种树人培育树苗的句子。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板书:种树苗天数浇水无规律)。

生:齐声:感到奇怪。

师:作者也奇怪了,(出示:奇怪的……越来月趣怪的……更奇怪的…..)快到文中找找,谁能带着感到奇怪的语气来试着读读。

四、研读感悟明道理。

生:(读课文)。

师:谁还能再试试(指导朗读)。

点评:多读深入体会当时作者的奇怪及所产生的疑惑心理。

师:作者越来越奇怪了(出示:“我起先以为……..但是….”)那一段。

师:谁来读读,能不能不改变句子的原意,把两个问句换一种说法。

生:但懒的人不会知道有几棵树苗枯萎了,忙的人不可能行事那么从容。

师:是啊,这样说不是也可以吗?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用问句呢?

生:反问句更能增加作者当时奇怪的心理。

点评:通过插入的句子训练,让学生细读体会说法的不同,在表达意义上程度也不同,问句更能体现作者奇怪的心理。

师:是啊!真的好奇怪!面对我们的不解和疑问,种树人怎么回答的?快动笔画画种树人说的话。

生:(读书、动笔画)。

师:画好了,谁原意当种树人来读读。(生读文,同时课件出示种树人说的一段话)。

师:同桌一个扮演种树人,一个扮演作者,相互问一问说一说。(生活动)。

点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地跟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又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那么,尽快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师:谁能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式说一说种树人的话。

生:不后悔,只有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拼命的扎根,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每天来浇并浇一定量的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习性,根就会浮在地表,无法深入地下。

生:齐读“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这个“不确定”指什么?(师板书:不确定)。

生:指生活的变化无常、经受困难或遭受不幸。

点评:由树联想到了人,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美读拓展升情感生:(举例说)。

师:他们的事迹让我们感动,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面孔你海熟悉吗?(出示5.12地震中的小英雄的图片,让学生说他们的事迹)。

师:这些孩子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他们做到不放弃,勇敢的面对,他们才是(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让我们再一次为那些生活在很艰苦的环境中,但从不放弃努力的人们说一声(生齐: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师:我们很感谢种树人给我们的启迪,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棵已经长大了的桃花心木,你想对谁说点什么?(课件出示)。

生:(畅所欲言)。

点评:通过种树人给的启迪,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造就人’的道理,让学生走进文本,换角色深入体会。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了本课,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你从以下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写出你的心里话。(课件出示)生:(动笔写作)师:谁写好了,能给大家读读吗?生:(展示自己的习作,师给予评价)师: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老师希望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坚强的面对,做一个自强不息的孩子!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的比等于35和14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学习例3解比例1.52.5=6x。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130.4:x=1.2:21.2:2.4=3:x。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例3解比例1.52.5=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x=10。

x:320=1:10。

10x=320×1。

x=3新课标第一网。

x=32。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两个数据决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

2、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

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一说。

2、练一练。

(1)介绍一下,你在班上的座位是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几个好朋友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

(2)利用方格图标出你和你的朋友的座位。(电脑课件呈现)。

(3)完成后,学生说一说座位的具体位置和表示的数据。

二、专项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中第6~8题。

1、第6题。

(1)画出三角形abc向右和向左平移5个单位后所在的位置,并在顶点用a′b′c′表示。

(2)依据顶点a(1,1),写出其它各顶点的位置。

(3)观察各顶点位置,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2、第7题。

(1)认真观察题目,然后填上数据。

(2)按顺序描述王玲的活动路线。

3、第8题。

(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

(2)独立思考,设计编号的方法。

(3)反馈结果,全班交流。

三、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体验、探究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3、品味细节描写。

教学的重点:

体验、探究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勾画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段生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经历,让我们走进郑振铎的小说《猫》。(出示课件——猫)。

2、预习检测。

全文共写了几只猫?重点写的是哪一只?

二、理解。

1、作品中所描述的猫,你最喜欢哪一只,为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文中具体表现这一特点的细节描写)。

大家喜欢的基本上都是前两只,不喜欢第三只,为什么呢?第三只猫是怎样一只猫呢?我们来看看。

2、阅读写第三只猫的段落,勾画相关语句,用“这是一只——的猫,你看——”的句式说话。

(可怜——来得可怜,活得可怜,去得可怜。)。

3、这三只猫的结局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这句话,体会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亡失——总领全文)。

——关于猫的悲剧。

三、体验。

1、第三只猫为什么不招人喜欢?如果是养第一或第二只猫时芙蓉鸟被咬死了,我可能会怎么样?(各抒己见)。

(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学生自拟格言:a努力完善自我!b弱小就要挨打!c努力拼搏,奋发向上。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关于性格的悲剧。

2、猫的悲剧仅仅是因为性格吗?作者对这三只不同的猫的亡失又是怎样的态度呢?(朗读指导——读出感情)。为什么“我”对于第三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难过之情?(齐读,品味难过之情,引导出“愧疚”)(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关于愧疚的文章。(只是对第三只猫感到愧疚吗?我到底爱前两只猫吗?)。

四、探究。

1、为什么要写一篇关于猫的小说呢?仅仅是要表达对猫的愧疚之情吗?(插入作者及作者的创作理念。)。

五四前后,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郑振铎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

他以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情感,纯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讨人生的真谛。他说“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被践踏的血和泪”。

猫——小人物。

——关于小人物的悲剧。

2、小人物可以逃脱自己的悲剧吗?猫逃了吗?

——关于社会的悲剧。

3、小结:这些对作品深层次的感悟,其实就是作品的主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看,对主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所谓主题的多义性。

五、升华。

课堂结语:同学们,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节约用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调查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数据测量、收集、整理,计算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漏水重量,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经历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3.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强化节约用水的意识和行为,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能够了解水的用途,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对水资源的缺乏与保护也有简单的了解。但从益阳的环境来讲,学生没有看到缺水的地方,因而对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水,每天需要多少水,目前水的匮乏已经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并没有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因而在本节课中,关键要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关注,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觉树立节水意识,倡导节约用水,感染身边的人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水龙头单位时间漏水量的测算,联系生活实际的计算。

活动难点:运用所测量的数据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应用。

活动准备:1.让学生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我国目前和益阳当地水资源的现状及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查找有关宣传节约用水的资料2、学生分组作实验,观测水龙头滴水量,测量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

3.调查一下自家每个月的用水量活动学具量杯、卡纸、计算器教学准备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干旱的图片,浪费水的图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谜语评论师:同学们!老师想出个谜语考考你们,愿意吗?双手抓不住,用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请它来(打一物)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水有关的知识,课前已布置让同学们分组通过网络、杂志、报刊等渠道调查、收集与水有关的资料信息,同学们做的怎么样?二.汇报资料,收集信息评论(一)汇报结果1、师:看每个小组都信心满满,想必一定是收获累累,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收集有关水的信息资料,比一比,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好!(有代表性的资料可鼓励小组展示在黑板上)2、师:看来每个小组都非常用心尽力,收集的资料也非常全面具体,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3、播放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影像资料。

(二)交流总结1、师:通过刚才的观看和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你们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请各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后汇报结果。

小组1:水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而且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许多人在备受干旱的煎熬。

小组2:我国水资源现在非常匮乏,不仅农村缺水,城市缺少,到处都非常缺少。

小组3:现实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给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2、师:每个小组都总结的非常好,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调查还是非常严重的,那浪费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同学们想不想验证一下?那应该用什么来验证呢?3、小组甲:我们想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结果后下结论。

师:有没有异义的小组?那你们想用什么数据来验证,你们操作的方案和步骤是什么?4、小组乙:因为现在我国大约有4.3亿个家庭还有好多个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都在使用自来水,所以我们想选定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作为实验的对象(三)合作实验1、实验(1)、小组汇报实验的步骤(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相机的跟进幻灯片的播放)(2)、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师板书(3)、师质疑:每个小组为什么结果不一样?(生活中水管的大小不同,试验时穿孔的大小不一样)2、计算建立直观印象。

(1)、师:那我们应该选择以前学过的那个数据来代表水龙头一分钟的漏水量?(平均数)(师板书:一个水龙头平均一分钟的漏水量)(2)、师:通过实验、计算我们知道了一个水龙头一分钟的平均漏水量约为50克,那么,接下来同学们想算什么?小组甲:可以算出一个水龙头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漏水多少了。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

1个水龙头1分滴漏50g水,那么1时、1天、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1分g1时g1日kg1年t(3)小组报学习卡的填写结果、师:一个水龙头一天的漏水量为72千克,你知道72千克水有多少吗?我家的矿泉水桶一桶大约有18千克,一个水龙头一天大约就要漏掉4桶水师:根据学过的统计知识我们还能把上面的统计表制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4)出示折线统计图.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四)、联系实际,体验生活1、联系实际(1)教师:同学们,一个水龙头一天漏水72千克,一年就是26吨水啊!根据这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提议教师选定一个问题共同解答,假若一个学校有一个水龙头漏水,按照这个比率计算,全国大约有30万所学校使用自来水,这么多学校全年大约要浪费多少吨水?)算式是:26300000=780万吨(2)师:看到这个数据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体验生活师:根据同学们的提问现在把780万吨水进行以下的量化,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决(1)如果1个人1年用30吨水,这些水可供多少人用1年?(2)如果水电厂平均每20吨水可发1度电,这些水可以发多少度电?(3)一吨水的水价按2.5元计算,一年要浪费多少水费?(4)如果建一所希望小学所需资金约30万元,这些费用能建多少所希望小学?(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解答,展示算法并讲明算理)3、交流感受教师:看到这些数据,每个小组有什么感想?(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滴虽小,随着时间增加,水管增多累积起来可就成了大大的浪费)(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呢?谈谈你的感想。

课后作业:1、设计几句“节约用水“的口号。

2、为自己的家庭设计一套用水方案。

3、为全校师生写一份节约用水倡议书。

搭石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乡亲们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书上的图片。

2.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时,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搭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找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师:“绾”是个生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卷)。

师:那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大多是在夏天,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来过小溪,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一起来读读“进入秋天……”这个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受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与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写搭石,写得很美的句子,请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

2.学习走搭石的句子。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指出多音字“行”的读音。

b.重点指导“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分小组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稍快),前面的---,后面的---,(快)。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由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小组合作读,师引读:前面的----,后面的----。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同学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美”?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画面描绘。

师展示图片: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多么美的叠词,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风在轻轻的吹,水在缓缓的动,倒映着走搭石的人们,这山、这水、这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朗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部分。

师;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诗。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去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

师: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过渡语: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读文: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谈谈对这幅画面的感受(谦让)。

男生一起感受这份美,读。

(2)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

过渡语:那么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句子:

a、强调生字“伏”,可用动作表演。

b、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c、体会“伏”字。

d、动作表演(老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做“伏”的动作。

师:多么爱帮助人的年轻人啊!这样老人就能舒舒服服的,安安全全的过小溪了。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理解“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他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过其他老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我想,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一个“伏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师:这里经过多年沉淀下来,是一种习惯,是“理所当然”。

师:这里的风景很美,这里的人更美,搭石与家乡的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再读3、4自然段,再次感受走搭石的人的美。

过渡语:每天都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我们就生活在这里,假如你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讨论讨论,然后再说说。

四.总结全文:

这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联结起家乡的小路,没有丰功伟绩,没有绚烂多姿,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在这些搭石上,每一块上面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这一块块搭石,正是爱的见证,美的化身。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满含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五.拓展训练。

刘章爷爷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故乡的,比如诗集《北山恋》《长相思》等等,都饱含深情的赞美了自己的故乡,你们可以去收集一些多读读,我相信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北山恋》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笔 橡皮尺子 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教材的第3页的第5题。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右走。

3.《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4.《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5.《10的认识》教学设计。

6.《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7.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母鸡信息化教学设计

1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

[《母鸡》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用几分之一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课堂提供足球比赛抛硬币决定哪一个队先开球是否公平的素材,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有的组是相等的,有的组是不相等,但是比较接近,学生大胆想出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拓展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有条不紊,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所以虽然是抛硬币,但是还是非常顺利地进行了,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虽然这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板书时,我在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的下面打了一个箭头,写了相等、公平,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歧义,觉得只有可能性是二分之一才是公平的误会。

2.在处理最后一道拓展应用时,这节课本是可能性是几分之一的教学,而最后一道题却出现了几分之几的可能性,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3.本想在教学的最后介绍一些有关概率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的把握不好,没有介绍。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把学生的方法深深地留在脑海里,受用终身。

有的人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大的革命者、思想家、文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心里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说:(送葬的人多,鲁迅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读这段一遍,体会人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课件出示文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齐读诗题两遍。

二、听范读,理顺思路。

1.自读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齐读一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2.听范读。

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听一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首诗歌的?(课件播放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人》)。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一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面就请大家好好地学习这首一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大的人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层次。

3.理思路。

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说后,师课件出示,再齐读段意。)。

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提出了对生和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第5、6、7节):写了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三、品读重点句子、词语,理解诗意,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问题: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课件出示)。

(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二)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看看你还有哪些诗句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先在小组内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吧。

(三)读重点句子,体会深层含义。

诗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思考一: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两种)他们指的是哪些人?(课件出示)。

填空完成对这节诗的理解。(课件出示)。

思考二: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课件出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课件出示)。

诗句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哪个同学来读读这节诗?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节诗的?(温馨提示:注意红色的字词)。

诗句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诗句4.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诗句5.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表达方法。

1.朗读要求:

(1)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一、二行,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四行。

(2)要有感情地读,读出人民对反动派的恨和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爱的感情来。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3.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构成对比。

2、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

3、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

4、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

五、领悟诗歌主旨。(填空: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一样一心为人民的典范呢?请你说一说。

图片出示鲁迅这样的人物(配解说)。

2.欣赏歌曲《八荣八耻》。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这一单元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两部分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教学的统计知识,学习用画“正”字法收集和积累,随着时间变化的各种数据和编制统计表的方法,以及将几个有联系的简单的统计表合编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教学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时都需要知道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的个数,但由于已知条件和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就不同,因此教学要注意从统计知识的角度来说明计算方法,适当与统计表结合,而不是作为应用题的一种类型来处理。

在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采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操作、分析、比较,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知道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作用和编制方法。

3、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初步训练学生会看和会分析统计表;。

3、学生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2、教学中结合统计表,数据的收集、整理来求平均数,向学生渗透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分栏的方法和步骤,看懂表头。

3、使学生学会稍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每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每组数据的个数,求出全部数据的总和。

2、编制复式统计表时的分栏方法。

3、用画“正”字法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时安排:

1、数据的和整理5课时。

2、求平均数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