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听课记录范文(15篇)

时间:2023-11-29 14:05:34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是写作指南和启蒙教材,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写作规范、培养写作意识和形成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特别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借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苏轼。

第一课时时间:

一、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生齐背全词。)。

三、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板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反思

本课教案,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朗诵

苏轼。

第一课时时间:

一、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生齐背全词。)。

三、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精神传递的过程,要能形成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和编者的意图。据此,我先指导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对文本的探究。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课堂教学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准备以诵读感悟作为总的学习方法,以讨论探究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体操作步骤为:

(一)情境激趣,整体的初步感悟。

(二)听、读、诵,自主研读体味。

(三)重点词句讨论探究、品味赏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课时。

问学生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或故事!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却和亲人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试背诵课文。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1、熟读背诵。

2、抄写你认为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回答来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反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诗词曲五首》中地一篇词。此文要求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地语言,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导入新课,把学生置身于音乐和快乐中去学习,帮学生去除学习古诗文的畏惧心理。在文学常识积累部分,我着重对“词”这种体裁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词及词牌有了简单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邓丽君的视频讲解,这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应该理解更深刻一些。在处理难点时,我尽量让学生反复朗诵,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设置相关题目,让学生逐步地认识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语言,当一切水到渠成的时候,难点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设置背唱这一环节,首尾呼应,使整个课堂有始有终,一气呵成。

在教学中有一点不足,我对学生估计过高,忽略了口述译文这一环节,使得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绍,这对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朗读与思考时间,在读中感知、理解、品味,还要注重名句地赏析,因为这些才是文章的点睛之笔,精华所在,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后反思

——《苏轼·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苏轼·水调歌头》公开课教学已尘埃落定,但我希望,对朗读指导课或者说诗词欣赏课的教学反思应该是刚刚开始。

公开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

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这是什么惹得祸?我认为应该又是老师的主观设计惹得祸。

教学设计时,一直担心课堂的容量不够,就无限地把备课时老师掌握的知识往里夹塞,直接造成了教师在讲析时往深度延伸而浪费了许多时间。所以处理好“备课时掌握的知识与上课时传授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是以后教学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成众同仁感觉词的内容讲析不够的感觉,是因为我的讲解偏散乱,偏深度。

刚开始上课时,本来是想照教案设计的来个作品简介,但因为切入时过早得被学生的“学习程序”所打乱,所以当时就想往后放一下,即在强调朗读感情时顺势讲析。但从后来的效果来看,的确应该在最早的时候进行集中简介更好。

但我不认为课文内容的讲析不够。因为本节课的重头戏当是朗读和朗读指导。也就是说,所有的所有都必须为朗读服务。让学生投入情感去朗读,投入思维去理解如何朗读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说学生表达情感的朗读一定不太准确,但能够有所表现,有些高低起伏的变化,有些重音轻音的变化,也就足够了。可以设想,如果再增加课文内容的讲析,将肯定地减少朗读的次数,朗读指导又将是指导课,而非朗读课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反思

应该承认,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严谨。虽然整体的板书设计到位了,但对内容脉络的梳理未能如愿。

课后想来,如果将课文内容“问天、问月”“哀、思”这些要点经整理后条理清晰地板书,当会收到更好的视觉效果,对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亦有好处。

更应该承认的是,平时对板书设计的忽视是造成这次失误的根源。这又得怪罪于自己的认识。

因为平时我总是认为“阅读教学是一种个性的理解”,老师应该是参与者、组织者,而非传授者。一种将内容归纳好后的板书,只会是一种简单的传授,即把教参或其他人对文体的理解清晰展现给学生,抑或灌输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搬于笔记或头脑当中。如此将严重影响学生对文体的自主探究。所以我对设计精细的板书历来不太上心。

现在看来,这种片面的、不深刻的认识直接导致了课堂板书功能的欠缺,对某些课来讲将会影响教学效果。今后重新理解板书的效益,重新认识板书的功能,当是又一个重要的提醒。

其实,我先前的理解只是对阅读教学个性的张扬,而阅读理解应该是有共性的。比如,《红楼梦》的贾林爱情悲剧是不容有其他理解的,这就是共性,我们不能为张扬个性而将其理解为纯洁的友情。而板书的理解可以是共性之说。让个性与共性并存,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真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词人思想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新课程又倡导不惟教科书的理念,这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为了上好每一课,课前总要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考虑教法练法。但是,课堂教学并非时时处处都会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序一步一步顺利进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随时有可能出现各种让老师意料不到的事情,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充分的教学机智,来妥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这些突发事件,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同在,利用好了,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给课堂增添色彩,是师生得到“意外”收获;不会利用或者利用不好,就不仅失掉了教育的时机,而且可能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甚至使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付之东流,学生毫无收获。

二、案例简述。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该词作者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请问“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人?(写出姓名即可)。

2.请找出词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并简述你对该句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篇非常的优秀的作品,其优秀就在于它遵循了文学本身的审美准则,文学不同于科学,也不是感性或理性就美。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首词写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这首中秋词,“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也是一种对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但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当然,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即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表达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这样一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下片怀人,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在这里作者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苏辙留下了两首诀别诗,愿与子由“世世为兄弟”。苏辙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足深情,兄弟情深,那无眠的思念,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苏轼思亲心痛,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又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月亮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突破时空间的局限让彼此的心沟通起来,把彼此分离的人以精神相通。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还有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总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完美的体现了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间的眷恋。人如其词,面对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进了汨罗江,李贺蓬头垢面,义山终生郁闷,苏轼却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靠灵魂和气度,靠气骨和诗胆,用超然的态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荡,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赤子!

苏轼已走远,那个携人生的一肩风霜任云卷云舒的他,拂心灵的一襟悲喜对花落花开的他已走远,但是这首千古绝唱、这首不同凡响的《水调歌头》,却一直在在亘古至今的文学艺术星空里回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课稿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4课中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与前后教材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在初一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于诗人苏轼,学生们并不陌生,对其作品都有初步的了解,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户。学习本课,学生不仅会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一份认识,还能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感受诗人表现出来的人生哲学。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联想想象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欣赏美仑美奂的月亮图“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配《明月几时有》的轻柔笛音乐曲。(为营造典雅的气氛作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学习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

(3)、交流作者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出示相关课件)。

2、倾听作品,整体感知。

欣赏课文的音画朗读,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3、结合注释,感知词意。

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把词的意境描绘出来。教师出示ppt课件点拨:

1)上半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大意: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

2)下半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大意: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天隐藏、晴天出来,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永久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4、品赏探究。

(1)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点拨:“我欲乘风归去”,明白的说出了他的这种矛盾的意念。他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可是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未能望情于现实。在这时,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消极避世、超然世外)和入世(积极努力、建功立业)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这是词人怅恨久别,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表明了“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但词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开始自解自叹、自我安慰了,巧妙转入下一句。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它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非人力所能左右,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本词上阙写饮酒问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阙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探求人生哲理,进而表达对离人的祝福。全词情景交融,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表达出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具体设置问题为:通过诵读学习这首词,你从苏轼身上学习到了什么?教师总结概括:手足情深、乐观旷达。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结余设置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后,呈现我的板书设计,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反思

1、品味描写月光的语句,牢记并运用哲理名句,理解感悟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背诵默写这首诗。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3、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