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热门21篇)

时间:2023-12-02 13:00:12 作者:曼珠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思维视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小编精选的这些总结范文都经过精心筛选,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当前阶段,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应用移动学习,只可以将其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暂时还无法真正的取代传统教学,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机补充。移动学习不论是在培养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还是对刚步入岗位就业的毕业生而言,都具有这不可估量的现实作用。

一、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主要是指对e-learning数字学习的二次拓展,是通过运用移动通信设备,充分依托当前发达的计算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随时随地的进行满足职业教育院校中学生的实际需求[1]。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出大量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学学习信息、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等,同时也为班级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更多种的选择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二、当前阶段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发展情况。

(一)过于看重专业理论的教学,轻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当前阶段,由于受过去传统教育模式的多重影响,大多数的职业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时,过于看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进一步的忽视了对班级中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或者是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看作为单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再一次的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等工作。

(二)教学设施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的职业教育院校,在其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仪器、教学设备、培训基地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存在不足,教学设施的数量比较稀缺,进一步的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实践,主要是以参观企业、调查访问主要实训内容,实践教学工作流于形式。

(一)移动学习的具体教学活动设计环节。

当前阶段,职业教育内应用的应用的移动学习活动,主要是指学学生与外部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资料与辅助工具、其他学生或者教学教师、学习情境等)之间进行的、有意识性的学习交互活动。为此,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活动,同样也应用于移动学习这一学习模式中[2]。笔者依据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包含的教育活动,将移动学习划分成为一个系统的教学结构,其构成要求如下图:1.主体。图1中的主体,主要是指移动学习活动中的职业院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需要对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学生的自我智力能力、学习兴趣、职业技能的使用能力等因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此来全面为班级中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学习服务。2.客体。图1中的.客体,主要是指职业院校中的学生,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需要实际掌握的专业知识或者实践技能,某一教学目标、需要立即予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等。3.共同体。图1中的共同体指,主要是指在移动学习活动中,与学生这一主体共同进行学习型行为的中的其他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例如,教师、实训老师、学生等。4.工具。图1中所描述的工具,主要是指在进行实际移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的各种技术经验。例如,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网络技术、辅助交流工具、学习专项指导理念等。5.规则。图1中的规则,主要是指在具体的移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其他学习成员之间必须要遵守的相关规则。6.劳动分工。图1中的劳动分工,主要是指学生与其他学习成员进行合作式的学习,不同的学习成员需要担任各不相同的角色、完成不一样的学习任务。

(二)科学的进行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目标。

1.单元结构清晰,短小精悍,同时还需要全面的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2.移动学习的具体学习内容,需要充分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学习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进行实际学习;3.移动学习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进行结合教材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完整的反映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三)具体的实践操作。

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需要要求班级中的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积极的鼓励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学习实践,利用智能手机终端或职业教育院校内的实验设备,进行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信息,并依据事先进行设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实际的设计多功能数字时钟这一产品。教师需要要求班级中学生通过小学合作学习讨论的形式,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还可以进一步的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进而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成功的研发多功能数字时钟这一产品。结束语综上所述,移动学习可以为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的教学信内容,使学生可以一直保持这饱满的学习情绪,并积极的参与到实际学习活动中。在职业教学活动中应用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科普辅导在科技馆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使其教育功能更加完善,从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本文引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科普辅导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科普辅导目前现状。

目前,科技馆常见的科普辅导方式为主动讲解、动手制作和科普剧。主动讲解为科普辅导中最常见的形式,每个展馆对于展品都有深入研究从而会整理出一套标准的讲解词,科普教师在其基础上自我理解,总结一套适合自己风格的讲解词,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如对某件展品感兴趣,科普教师就会按照讲解词的内容进行辅导讲解,在整个过程中科普教师会根据讲解对象的不同,所用词语、语气等做适当的调整。

动手制作为主题式科普辅导,大概分为两部分,科普教师先进行知识的讲解,之后组织观众动手操作,因为选用的教具多为成型的套材,实验步骤简单明了,观众在科普教师的指导下便可轻松完成,目的是让观众体验到自己动手的快乐从而对于所涉及的展品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但缺点在于活动中观众多动手不动脑,只要按照科普教师讲解的步骤操作,看现象验证知识点即可,这种形式基本严格按照科普教师备课的思路进行,无探究空间,对于观众的创新学习存在禁锢性。

科普剧表演为近年来兴起的辅导形式,其戏剧化、娱乐化的表现手段极大地吸引观众,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重乐轻教,在信息建构过程中,观众由主动者变回被动者,剧情的发展受演员的主导。

以上三种形式的共性是:信息建构中,科普教师和观众的相互关系存在主次颠倒,科普教师作为主导者忽视了观众的心理需求,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科普辅导中,对于观众的探究学习、启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去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科普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本质在于,把握教学过程,把握观众心理,研究科普教育规律,使其直接能为科普教育提供指导[3]。教育心理学对科普教师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贡献有:改进已有的教学观;提高教学的效能感;让科普教师更好地进行反思性实践;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等[4]。因此,教育心理学可以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在科普辅导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至关重要。

1.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刺激产生反应,应该是根据原有经验,主动对自己得到的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实现建构和重组,从而获得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教师不是简单的灌输、枯燥的讲解,学生也不是盲目的接受,学生成为信息建构的`主动者,教师为创设情境、交流协作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原理正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主动获得学习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科普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善用教育心理学,改变学生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目前,教育心理学应用的教学方法有三种:体验教学法、试教法、案例教学法,现着重介绍一下更适合在科技馆科普辅导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运用教育心理学,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一致的真实环境,通过感官去体验,与环境融为一体,教师提供建构的原型和基础,而观众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广阔的建构空间中,作为真实的个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去探索解决未知。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诸如抛锚式教学法、认知学徒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支架式教学法等具有建构主义色彩的教学法[5]。其中抛锚式教学法是教育心理学在科普辅导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2.增强师生的了解,利于个性化教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分层次的,越高的心理需求层次,引发行为的动机就越强烈,也就是心理需求不同,学习动机不同,要达到的效果和目标也不同,如同样一场科普辅导,面对不同的观众收到效果便不同,文化程度高的观众对于辅导内容的知识点水平要求就高,同时辅导过程中的结果要求也高,对于不同层面的观众,我们科普辅导需做到“分类备课、课堂观察、适时调整”。目前科普辅导内容多采取统一的讲解内容,变通的灵活性较小,为解决这一矛盾,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辅导对象的文化背景,设定好辅导的年龄对象,并且要对于同一年龄的辅导对象根据知识涉猎面的广度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有相应的三个预案;在辅导时,做到密切关注每个观众的课堂反应,及时了解其对教学内容的跟进情况及反馈,并按照预案做出不同的调整,如对于涉猎面为初级的观众,我们就要加大基础知识的讲解,便于观众掌握该次课的知识点,对于涉猎面为高级的观众,则要加大信息量,在原有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外延,以使其得到更多的收获。

3.改进教学评价体系,完善教学过程。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包括后期的效果评价,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反馈修改。目前,常见的效果评价方法为问卷调查法,以问答题为主,该形式的局限性在于评价指标单一,重视知识内容的考察而忽视对观众创新、探究等实践能力的评价,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抛锚式教学方法为例,评价可以创新能力作为主要内容,考察的内容包括意识、知识、能力、个性四个方面,考察更全面,评价更科学。

在科普辅导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将加强科普教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从而全面提升科普教师的教学能力。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作为主导中心,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因此,问题式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例如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需要进行培养。老师是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传递知识的使者,因此,在问题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参与学习,而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体现问题式教学实施的重要性。((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目前小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程,该课其中囊括了许多的心理学理念以及实践理论知识。《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即一般性和特定性。前者指的是在小学儿童心理学的教育过程中包括有最基础的心理学教程、理念以及理论知识。后者主要是指该门课程是以小学生为教育对象,因此,其出发角度以及知识角度都不同与成年人的心理学教程,从而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所以,((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需要学生仔细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心理状况。这样才能够帮助整体探讨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同时对于日后解决小学儿童心理问题也有较快的应对方法。因此,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要能够全面的开展就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知识。通过引领学生主动探讨问题,吸引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从本质提升该课程的教育水平。

(一)启示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也就是说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考虑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能够积极主动的开动思维探索问题的本质。要想课堂能够成功的进行就必须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去真正的思索。但是,老师也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置问题,例如小学儿童年龄较小,接触的知识欠少,学习能力却很强等的特征帮助他们发掘潜在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愿意主动地学习、探索。

(二)效率性原则。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学课程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面还是受到学校条件的遏制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所以,老师需要调整上课的节奏,在短暂的时间中达到最大的效益。因此,在课堂中问题的设置都需要经过仔细的斟酌。因此,效益型原则是老师在教学中需要首先考虑的。遵从效益性原则,有选择的设置问题,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针对性原则。针对性这一原则主要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的,并且根据该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制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该堂课所要讲的知识重点和学生容易碰到的瓶颈,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够将难点知识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这一原则需要老师了解知识结构,而非只是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针对性原则对于学生而言主要就是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同程度的学生状况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例如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上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征设定相应的问题。

问题式教学主要是以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学生作为主要群体,而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联作用。所以,问题式教学能够成功主要是在老师对于问题的安排和其相关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和难点重点知识,突出问题的可思考性,引导学生不断地思索和研究,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其次,还要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其形式多变,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问题的数量以及质量避免造成学生的厌烦心理。老师在该状态中充当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探索,因此,老师需要准备充分,细心认真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最后,老师需要根据学生课堂状况,给予新颖的、具有启迪作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和学生一起探讨,形成一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朋友关系,减少了学生在课堂上面的压抑心态。同时也帮助学生在简单轻松的氛围下学习知识,能够更快的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这一门课程在问题式教学不断地进步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老师也通过改善问题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培养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获取知识的能力。近些年来,问题式教学法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成效,更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逐渐深入,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学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对问题时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问题式教学法主要是以问题的设置为依托,并贯穿到小学儿童教学心理过程的始终,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会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式教育在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本文以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问题式教学在应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流程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思考。

首先,启发性原则,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时,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主动去开启探索问题之门。同时,教师应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进行问题的设置,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逐渐将问题进行化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效率原则,儿童教育心理学虽然作为教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但是,其课程的开展还是受到学校条件的限制。因此,为了保证课堂效益最大化,教师应对课程节奏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所有设置的问题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提高问题质量。最后,就是针对性原则,所谓的针对性,既针对的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针对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师应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将知识重难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这样就直接的将课程的关键内容呈现了出来,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设置问题的阶段。

问题设置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问题前置,另一方面是问题后置;所谓的问题前置就是教师结合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并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找出学生应该把握的重点,来进行问题的设置,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而问题后置主要指的是学生要对课程进行通读和精读,要求他们的在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再由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精炼,在让学生一起来讨论。在设置问题时,应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对教材轮廓进行把握,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把握。而学生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学就进行解决,教师应在课前进行布置并要求学生完成。第二个层次就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布置三到五个典型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还能对以往知识的进行复习。

(二)讨论问题的阶段。

教师想要实现问题式教学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问题的讨论应围绕第二三个层次来开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教师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顺着正确的方向进行,从而提高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实效,让学生身心都能够实现健康发展,并提高他们发散思维能力。

(三)总结问题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教师应在学生发言和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仔细观察,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引导和纠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释疑,并对教材内容重难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教学实例。

我们就以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章节为例,按照问题教学法的流程,具体教学方法如下:第一,应组织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阅读,这一阶段主要为学生质疑的过程,教师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教师讲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进行归类,并进行精炼,从而明确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哪些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哪个因素最为重要?”“有很多人认为在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你是怎么认为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逐渐向教学目标靠拢。第二课程教师应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第三课时,教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问题式教学法在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有效应用大大提高了其教学质量,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知识掌握程度和各项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学生的答案一味进行否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和谐师生的建立,来提高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成效,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夯实牢固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心理学》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要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形教学。ii: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iii:精心设疑,激发思维。iv: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本人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努力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反复钻研教材,区分教学重点,认清主要和本质的东西,同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采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形式进行教学。

一、利用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适当的实验去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是我们教师教好物理,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回去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摆的等时性,重现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用长短不同的绳子和轻重不同的石块研究摆动规律,并做实验记录。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有的分组实验有的家长协助,虽然所得结果略有出入,记录方法各有不同,但学生通过此次实验初歩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实验技巧,他们的判断分析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人的感知与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对物理现象亦是如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每章后配有的学生实验,选择适当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实践,如在热学中可让同学自测自己一天中早,中,晚的体温,了解人的体温的变化规律;光学中可自制针孔相机,了解小孔成像原理及特点等。这些我都让学生做过,收效都不错,学生积极性很高。如在做小孔成像时,书上是个圆筒,可生活中很难找到,在我布置实验的.第二天很多同学拿给我的有方型,三角型,做得很成功。

二、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人们的思维活动,求知欲望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实际,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改以往满堂灌的疲劳教学法。例如:在讲光的折射时,可先将一硬币放入碗中,让两位同学各找一个刚好看不见硬币的位置保持不动,然后向碗中加水,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重见硬币的现象,并由此引入新课,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调动起来,便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去关注老师的教学,在获得新知解决问题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愉悦心情,觉得学物理挺有意思,再由学生的亲身体会讨论解释为何在游泳时看见池水很浅而实际下水却很深这一现象,进一步解释碗中筷子弯折现象,达到巩固新知目的。再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中,可先提问为何我们吃的田螺要剪掉尾部?为何家中吸盘式挂衣钩能悬挂一定重物?由此引入大气压强的教学,解开学生心中疑问。这种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学生熟悉生活现象设置悬念,激发思维,即由旧知引入新知,从“熟”引入“生”的教学方法是符合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原则的,也为很多教师所采用。

三、适当应用正反对比方法引发学生思维。

(1)某人用一只手托着一只鸡蛋(50克)在水平方向移动1米,问此人做了多少功?

(2)某人用100牛的力将一球踢出30米远,试计算此人的脚做了多少功?同学们有的或计算或讨论,这时可由回答正确的同学指出别人的错误讲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同时正确引导,进一步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知道有力作用而在力的方向上未通过距离属“劳而无功”,而虽移动距离却在此移动方向中上无力作用属“不劳无功”。这种做法可以达到以反面强调正面,分析错的树立正确概念的作用,不但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而透彻,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四、讲练结合,以练促思,切忌欲速而不达。

目前,由于学生试卷等复习资料太多,且学生分不清哪些是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依据教纲要求有所取舍地选编习题,注意易错易忘,易遗漏易混淆之处,注意规范解题格式,教学生抓住解题要领,明确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分清重点主次,切忌欲速而不达。这一点在我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就犯过急躁的毛病。在考前复习过程中,给学生的试卷太多而未加选择,学生囫囵吞枣而没来得急消化,这样既占用学生时间又不能收到良好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得吸取教训,做到教学有轻有重而忌面面俱到急于求成。另外,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应重点训练,如有许多学生遇到简答以及实验题时往往显得思维无序而混乱,理不出头绪,不能切重问题要害本质。如某些实验题要求用相关字母表示你认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此类题型时,很多同学感到棘手,可经过类似专题训练后他们应用物理概念的概括总结和公式推导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金威.中学物理情境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郝志方.从情感维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扬州大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问题式教学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教学得到了广泛地普及和认可。而其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法,更是成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法宝。问题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模式。它通过设计合理、巧妙的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和训练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果。好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因此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广大教师应该思考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计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注重问题的真实性。真实性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的一个过程。设计恰到好处的教学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深思,使学生很快进入思维状态中。教学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并真正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要善于从各种教学资源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直观教具、文字图片、歌谣、故事、实验、多媒体等均是教师提炼问题的良好素材。

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问题”需要,根据问题的层次,可以把问题分为激励性问题、提高性问题和再生性问题。激励性问题可以打开基础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孩子的心灵之门,激励性问题主要是立足于教材或者需要简单加工的较浅的问题;提高性问题是主要针对层次中上的同学设置的需要对课本的重要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后才能获取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再生性问题往往是从课本衍生出来的问题,需要学生有广泛的课外知识和扎实的学习基础,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一个特点是探究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探索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所学的知识或模仿教师传授的某种现成的方法立刻给予回答。开放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自己去想、去查、去做。

这就需要多提出一些充分开放的没有“天然正确”的答案的问题。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能够揭示而不是掩盖学科的.争论,疑难或前沿。它们的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提出新的问题,而不是诱导学生得出预期的答案。

问题设计还应考虑问题的可迁移性。一个具有可迁移性的问题能够孕育其他重要问题。问题教学中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只局限于教材单一的知识面,应就有关知识的探讨旁征博引,能涉及日常生活、最新信息动态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尤其要善于将日常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加以提炼,设计成有趣的具有可迁移性的问题,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启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甚至把他们引入其他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使探究学习延续下去。

1、一问一答不是问题式教学

“问题式教学”离不开问题,但一问一答不等于启发引导。首先从问题质量角度看,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面低质量的问题则在浪费时间。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等,如此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语言浪费。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在关键处巧妙设疑,廖廖数问,而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

2、问题不一定要都由教师提出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很有参与的热情。虽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是十分琐粹、凌乱的,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往往提不出来,但是如果施教者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有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巧妙引导和组织,学生还是愿意探究并提出很好的问题的。

3、不要把所有问题都教给学生

问题教学不是教师的提问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问题的情境进行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发现。它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达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思维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力求掌握课堂设问的技巧,发挥问题的导火线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职业院校改革的推进,《教育心理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思想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和有效教学理念的要求,《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启发,重视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在作业的设计上,要精简有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作者结合教学经验,探究了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对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职业院校《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概念和理论,也不是让学生口若悬河地“纸上谈兵”,而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有所反思,有所借鉴,并透过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技能,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一、重视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授人以鱼”,也要做到“授人以渔”。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上的习得之外,还需要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技术和手段的学习贵在方法的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掌握相关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因为方法与知识更重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第一步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要让学生通过多思多练,灵活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想。最后还要有一定的检测,以测试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

二、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是教师的“教”,一种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落脚点都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是充当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教育心理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心理学》课上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以往的《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建设,认为学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相应的考试问题就可以了。对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很少涉及,担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者认为没必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牵扯到这些知识,也考查不到这些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受到学龄和年龄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拥有解决难题的渴望和意志,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一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

三、布置有效作业,做到精讲精练。

《教育心理学》这一门学科除了课堂知识讲授之外,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消化、吸引和应用能力,还需要强化练习,让学生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温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以往很多教师在上完新课之后就布置大量作业,搞题海战术,学生需要完成教材后面的习题,另外还有一些辅导材料,海量的作业让学生苦不堪言,有用没用的问题,重复多变的问题,会与不会的问题都要来来回回地做几遍,可以说很多都是无用功。课堂教学的亮点要展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作业的布置上,那么学生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再布置,超纲的问题不布置;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因生而异,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在课堂上,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难度和密度适中,并讲究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说把练习题设计成课堂当中的抢答题,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好胜心都比较强,而且很渴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把练习体设计为课堂抢答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认真学习。

一切教学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情,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问题式教学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论文

对于中学生教育管理来说,心理学可以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和工具,尤其在当代的中学生工作中,我们教育管理者更需要充分发挥心理学工具在学生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心理学的激励方案和沟通尊重两个元素出发,探计了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以便提高中学生教育管理之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热情又浮躁、睿智且轻狂、独立并依赖,自强而脆弱。学校应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管理方法,积极依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身心特色的中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中学生的特点与运用心理学进行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从学生的家长角度上看,因为很多中学生,其家长通常在收入上面比较丰厚,而且条件上也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因为事业上面比较忙碌,往往从很早的时候就没有怎么顾及到孩子。另一方面,很多这些家长的文化素养也层次不一,有一些家长并没有接受过比较系统完整的教育,并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的结构也不一,离异的单亲家庭也比较多。这些都给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有自闭、孤僻的心理现象。

其次,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上看,由于很多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行为上面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思想品德上比较后进,而且比较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缺乏一定的纪律性,而且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结果有时娇生惯养,出现对于事情的承受能力比较差。家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期望也很高,而这些孩子们很多都是对于生活条件有比较多的追求。因而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综合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面对这些心理条件上比较落后的孩子们,如何让他们的心灵健全,这对于中学生教育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中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这些心理学上的方法。

1.以心理激励激发学生动力。我们知道,激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也就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的保健因素就是学生的一些基础需要,而激励因素就是一些学生渴望得到,但是还没能够真正得到,并且是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努力的一些动力。因此,对于这方面,我们要针对这些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学生心理,制订一些相关的激励方案。

第一,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目标的激励。每一个到中学求学的孩子们其实都是有自己的梦想,会有自己想要争取的东西。因此,在引导学生们真正走出来,成为一个愿意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人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们真正树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方面就需要细致的目标制订计划,让学生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出自己的目标,包括人生的最终目标,以及不同的时间里面的目标,比如年度的目标等。并且鼓励学生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可以开始着手制定出自己的人生计划,包括自己不同阶段的计划等。

第二,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进行榜样的激励。树立了榜样,更容易刺激这些学生为了特定目的,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这个阶段的青年学生,还是比较渴望受到别人的肯定和重视,不愿意自己一直默默无闻。虽然这些学生所关注的地方不同,可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于学校所评选出来的先进学生或者优秀学生都熟视无睹,不过这方面其实加以修改,使之能够更具备影响力。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真正在学习方面、社会工作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比较出众的同学成为这样的一批榜样,并且鼓励全体的同学去为了这样的榜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并且不断地奋斗努力。这是从激发学生斗志的角度上面来处理的。

第三,我们要注重对这些学生行为的激励。行为的激励主要是从两点去考虑。在学生的自我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行为。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要注重良好行为的引导教育,让学生们摒弃之前不合适的行为。这就需要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去完成这样的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表扬行为符合规范的学生,来触动学生之间持续引起良性的行为竞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同夸张的方式,以此强调着一些不好的行为是不恰当,进而在学生的脑海里面印出深深的印象。

2.注重心灵沟通与尊重学生心理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人类的需求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生存阶段,人类的需求就不一样。因此,要针对不同阶段里面,学生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当前很多中学生都是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因此他们已经不再存在于生存阶段,更多是需要得到更高层次的东西,尤其是关注和尊重。这也是很多从条件优厚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所渴望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渴求,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处理:

首先,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尊重他们的非正式组织。作为教育管理方面,除了对这些学生进行正式组织的管理,包括如学生会组织、协会等,也要注重对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关心。因为学生的非正式组织是随着学生个人的兴趣组合的,所以具备一定的倾向和不稳定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要更多关注到这些组织的动向,不要一味地打击,要关心这些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尊重这些非正式的群体,并且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可以更多地开放沟通的渠道。不要让教师们的办公室成为一种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区域,要欢迎学生们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作为教育的管理者也要更多地重视到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鼓励一部分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以学生座谈会的形式,和新进入这个学校进行学习的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这样可以更为平易近人地拉动学生们的距离,进而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感受,能够在顺畅的沟通中,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我们要适当地因势利导,照顾到不同心理状况的学生,尽可能以心理学的方式,引导这些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中。

尝试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论文教育心理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目前,高校教学心理学教学中,讲授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以多媒体为教学工具,小组讨论活动、情景教学等方式,考试是考核评价方式,和传统方式比较,进步虽然很大,但信息时代下,这种教育还是不够先进,局限性大。慕课出现后,教学理念更加先进,在教育心理学发展方面有了全新的教学方案。

(一)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心理学是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都要学习的课程,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属于选修课程,学习者仅限于选修的学生,受众少。慕课的出现,运用互联网移动云技术等,建立云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心理学打破传统小范围教学的模式,以开放性的传播优势,实现了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汇集学者智慧。

目前,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再加上一些案例,这样的教学缺乏信息量,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慕课的出现,突破了一个教师的局限,将教师、学校、心理学机构以及一些个人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共享,不局限于书本知识,更加注重知识的综合性。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我们只需通过pc、ipad等移动设备,就能进入教育云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三)教育人性化。

“育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自觉、自动、发展和会创造的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中,灌输和强制的方法已经落后了。慕课的出现,自主选择是其特征,同时也是人性化的重要体现。慕课视域下,更加注重学习者,他们不受强迫和控制,可以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另外,慕课视域下,学习方法也更加灵活多样,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方便学习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对于不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进行重复学习。

(四)加强互动交流。

传统教学中,备课和案例收集是准备工作,并且利用大部分时间讲授,给学生的交流时间少。慕课视域下,会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这时的教学互动为主、讲授为辅,师生沟通增强。另外,慕课也拓宽了生生间沟通渠道,他们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

二、慕课教学模式变革。

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慕课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传统强调“授”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慕课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变革,使之与慕课相适应。

(一)多层次教学目标。

慕课视域下,传统模式需要改变,教学目标也需要进行根本性革新。慕课的.学习者中,分为两类,一类为了证书和学分,另一类是自身学习意愿。因此,教学目标要分层。同时,还需利用教育心理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进行分析,掌握其发展规律。

(二)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是慕课的明显特征,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学习,课堂生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侧重分享、探讨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翻转课堂”将直接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进行结合,颠倒知识传授和内化,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与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翻转课堂中,研究学生个性,针对性提供资源,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三)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将多种教学手段、资源、环境和策略等进行混合,教师主导、学生占据主体的教学活动。传统模式和网络技术的结合,两者优势互补,最终获取最佳的效果。因此,要以慕课为契机,实现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渴望的教学活动混合化。(四)引导者。慕课视域下,作为教学参与者的教师角色发生变化,以前是传播知识,现在是引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况和导航信息。教育心理学教学时,要结合教学目标,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引导、指导拓展活动并对学习者进行集中和个别辅导等,以慕课资源作为载体,自主学习为中心,实现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模式。

三、慕课教学资源开发。

(一)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不仅复杂并且多层次,下层构成上层并存在着交叉知识。因此,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不能只局限于一本教材,而应广泛涉猎,吸收其他教材和资源的优点。慕课遵循建构理论不断发展,就需要将学生的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形成新知识体系。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的推广,必须考虑受众学习者的需求,使自身的知识体系涵盖宏观、微观、家庭和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

(二)建设相关规范。

在慕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中,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使慕课资源开发过程更加合理、清晰,同时也能避免开发重复和开发的无序性。慕课资源开发中,既要遵循相应的技术规范,还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慕课的开发有序并且有效。

(三)微课作为补充。

和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精炼、生动、有序的特点,可以作为慕课的教学形式之一。教育心理学有很多独立的小知识点,利用微课,可以将这些内容碎片化,方便学生利用微时间进行消化。因此慕课资源开发时,可以考虑将微课作为补充,在不破坏知识完整性前提下,将一些小知识点做成微课,不仅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同时也适合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人员使用。

结语。

当今时代,移动学习是一种流行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会利用零碎时间里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资源的获取。慕课这种新的方式,不仅切合学生需求,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使移动学习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2]周晓蓉.慕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翻转服务的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3).

“问题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和启示

摘要:自主临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降低认知难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思考,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效果,体验知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临摹;主体作用。

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但有时易掩盖生物结构的主要特征。识记生物体的结构是学习生物学的基础,而生物绘图既是生物结构知识的载体之一,又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生物绘图不仅可用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又是教学中重要的评价措施。如何识记生物丰富的形态结构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是课前自主临摹。课前自主临摹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用清晰、简洁的线条绘制生物简图,从而快速、形象地表达对生物结构、生物过程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课前自主临摹,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析图能力,进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判断力的发展。实验是一种实物的展示,而临摹作图则是在对事实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自主的理解和诠释,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以下试通过几个课例,阐述课前自主临摹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发挥预习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生物教学中,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做好课前自主临摹预习,能使生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生课前自主临摹“嫁接的步骤示意图”时,边绘图临摹,边思考枝接和芽接中接穗和砧木的区别是什么,以及如何成功嫁接。课堂上,学生带着这些疑问,会主动积极地聆听教师的讲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主总结出接穗和砧木的区别;无需过多观察多媒体图片,即能描述出芽接过程。在不断的解疑答惑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在学中乐、乐中学,生物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了。

二、利于长时记忆,突破教学重难点。

识记各种各样的生物形态、结构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且生物学科中有些专业术语、结构名称难以识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多次的临摹会加深知识印象,把瞬时记忆变为长久记忆。另外,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生命是动态的,对生物学中一些动态的、连续性强的生物过程,经过课前自主临摹,可以简化繁琐的语言描述过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时,课前让学生临摹“桃花的基本结构”“受精过程的示意图”。在临摹中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能够明白花瓣就是花冠,花蕊是雄蕊和雌蕊的统称,他们会好奇于花蕊中间花瓶式的结构―――雌蕊,而对雌蕊中不理解的结构名称和疑问会在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临摹了“受精过程的示意图”,学生能基本描述出花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将花的结构与传粉和受精联系起来,简化了繁琐的语言描述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建立学科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生物图示大都贴近现实生活,并且是学生容易看到的生物,他们对这些生物比较熟悉和感兴趣,所以画起来较容易。在不断的临摹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有助于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并以此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学生通过自主临摹,不仅有知识学习上的收获,而且还有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上的提高,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环节动物”时,有些学生在临摹示意图后,还制作了蚯蚓模型,并能说出蚯蚓身体的结构特点。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临摹是基本技能,但临摹并不是单纯的画,重要的是通过临摹,把复杂的知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教师在学生自主临摹前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边画边思考,让图“动”起来,使学生在逐渐理解的基础上积累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总之,自主临摹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降低认知难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思考,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效果,体验知识乐趣,增强学习信心。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问题应用论文

摘要: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信息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化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的缺陷,成为未来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引言。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策略,整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让数学知识简单化、形象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热爱,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应重视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推动我国数学教育事业发展。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础数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但是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教学课堂枯燥无味,数学知识复杂难懂。

(一)数学课堂枯燥无味。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下,教师是先讲知识点证明,再讲例题,一直重复下去,整个数学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低下。例如,初中数学的大多数应用题没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出题人仅仅是想要学生记住知识点计算,并不关心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学生在题海战术下很容易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策略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简洁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数学知识复杂难懂。

数学学习本就不容易,尤其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对于复杂的数学知识点往往难以理解。在过去的教学课堂中,一方面,由于数学问题的复杂性,教师在黑板上的书写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师的书写往往不够形象化,不利于学生对于函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动画展示函数图像,让函数图像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

信息化教学策略应广泛应用到教育事业中,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主要有:利用多媒体丰富授课方式,信息化处理数学知识点,信息化建设知识点系统。

(一)利用多媒体丰富授课方式。

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方式让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还降低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数学授课方式,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吸引学生上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函数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讲授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就必须引入变量的概念,但变量概念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采用信息化技术将变量动态地做到ppt上,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变量概念。教师还可以做图文结合的函数模拟实验,让学生在直观的观看过程中了解不同函数概念的区别与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动态数学知识点演示,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给数学课堂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二)信息化处理数学知识点。

部分数学知识点较难理解,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处理数学知识点,让数学知识点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知识点历来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学好函数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教会学生如何计算函数,学生并不理解函数的由来及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师将各种函数的动态图像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直观观看函数图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函数图像的变化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亲自探索函数图像的运动轨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策略将抽象的数学函数变得生动形象,将复杂的函数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不仅加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信息化建设知识点系统。

数学的学习非常注重系统性,学生要对数学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学会数学。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往往忽视建立系统的知识架构。教师可以使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知识点系统,将数学知识分模块整理,每一模块下列相应知识点,并配以相应经典例题,对于数学公式也可信息化处理,给学生呈现一个清晰系统的数学知识架构,帮助学生高效学习。

四、总结。

信息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它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条件,丰富了数学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应成为未来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3]唐兴燕.初中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j].考试周刊,2016,(58):2.

浅谈问题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探讨论文

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一、编写教材时,全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二、制作课件时,全方位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三、车工工艺仿真模拟平台技术,信息技术的完美体现。四、网络作业,现代技术与车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车工工艺教材课件仿真模拟网络作业。

当今社会,新的生产t艺、方法和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教学是对学生大量灌输知识性的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根本无法与之与时俱进。以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网络技术、超媒体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车工工艺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在车工工艺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

一、编写教材时,全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

我们的车工工艺书摒弃了原有课本的沉闷,淘汰陈旧过时的技术,采用了很多会说话的、时代感强的图片,反映行业的新标准、新趋势,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眼界。我们常见的一些图片,不仅只是文字的补充,不具备“图画语言”功能,,还很陈旧,而在我们的教材里图片不再是点缀,而是命脉,图片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书本的生命。例如以前所用劳动版的车工工艺学教材,在讲述车床主轴箱时,只用了一个视图来表示这样复杂的部件,学生大部分看不懂。而新教材里一些车床的图片,一目了然,也显示了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到各种式样的车床,不禁会感受到时代的进步。特别是有关刀具材料的章节里面、对现代新型材料的图片和内容,进行了更新和编辑,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和前沿的技术,让人耳目一新。教材中也应用了数码照片、三维实体造型图、三视图、示意图、等多种形式的图形呈现课程内容,采用简练的文字辅助说明,避免大段的文字说教,例如对车刀刃磨的操作步骤还采用图示法,既形象又生动。

二、制作课件时,全方位的运用多媒体技术。

对文本(text)、图形(craph)、静止图像(still??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它能加速学生感知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例一在制作车工工艺教学中的安全教育课件时,运用了很多视频音像资料,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特别是一些安全事例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比烦琐的语言更有震撼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二在描述铁屑的种类的课件中,当不同种类的铁屑从课件里表现出来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的一清二楚。

三、车工工艺仿真模拟平台技术,信息技术的完美体现。

仿真模拟平台根据教学需要,优选插入视频、声音、图片、图表等动画,并且还有三维立体图的表达,使得以前的老大难教学章节:车刀的角度变得轻松地多,运用车刀三维立体图,从全方位的角度诠释了车刀。在积屑瘤的描述中,仿真模拟出产生过程,学生就对其产生成因、过程、消失、危害了解的透透彻彻。

四、网络作业,现代技术与车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学生在学习车工工艺课时,会有个误区,觉得我只要会操作机器,要工艺有什么用,甚至有学生对工艺课不屑一顾,其实在加工零件时是工艺先行的,可学生总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学也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上网搜索工艺资料时,一个悬分求工艺的帖子,映入眼帘,我灵机一动,把网址记下,隔天告诉学生地址,让他们帮助解决,果不其然,学生一个个编工艺编的热火朝天,大家也就意识到工艺的重要性,从那起我就收集网络作业,学生也把作业做为一种乐趣,这也是现代技术与车工工艺的完美结合吧。

尝试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论文教育心理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且食品安全与卫生是当前国内外普遍都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卫生的现状,结合《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课程内容的建设体系、课堂授课方式方法以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与卫生;教学方法;课程改革;探索。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是我校为了培养食品专业高素质人才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此专业的不断扩大与发展过程中,本门课程自始至终都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阐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机理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1]。该课程不仅是与微生物学、分析化学、食品毒理学、生产管理与控制等多种课程相互交叉的科学,是从事食品的生产、检测、科研和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了解的一门学科[2],而且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以及应用性的一门主学科。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地掌握食品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安全的卫生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3,4]。本文从课程内容的分析、讲课方式方法及考核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教学改革方法,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及对策。

一、《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图书选择及教学背景探索。

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由史贤明主编于3月出版的《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涉及面广、内容较新颖、结构较合理、每一个章节的.学习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并根据食品的生产、贮藏运输以及销售的整个食物链进行安全控制的理念,对每一个环节的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及解决的办法。另外,本教材又对消费者关注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良好生产规范”等话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教材在最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相关的管理机构。

1、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食品在国内乃至国外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它涉及到的是食品的生产、开发、管理、运输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主要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向实践应用型模式,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组新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5,6]。另外,通过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与卫生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促进食品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不断提高加工食品的营养,改善我国居民营养状况[7],同时还可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范畴和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解食品安全隐患源、检测鉴定手段、评估方法、管理法规的制定等,为未来进一步学好其他的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食品安全从自身做起。

个人卫生是指良好的健康习惯,如洗澡、着装整洁、经常洗手等。良好的个人习惯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必备条件,食品在加工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的验收、加工、存储、运送、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有良好个人卫生的健康员工进行操作,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和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料;学生在接触生熟食品时及进行温度测量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需重新洗手,预防交叉污染;告诫学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切从自身做起,并向周围的人们进行宣传介绍,理论结合实践,激发学生热情。

首先应建立教学模板,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授课,渐渐丢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该门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从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建立多种教学模板,根据理论基础、实际的应用状况、存在的问题、课堂授课方法,来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开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利用多种教学工具(粉笔、ppt、电教视频等),来取代传统的理论授课方式: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本课程的实习试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排。首先,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食品企业,尽可能让学生参加食品安全生产实践,使学生了解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并初步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到食品加工厂或食品流通场所进行调查研究并取样,进行农兽药残留、添加剂超标使用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风险预警和安全性评价。

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拓学生思维。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及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可以开设食品质量综合性实验或一般家庭饮食安全的调查分析设计性实验。食品质量的鉴别试验可以由学生来选定鉴别的食品,学习该食品的质量标准,测定方法,并对该选定食品进行测定,对食品质量进行评价。通过上述试验不仅可以培养出学生查阅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能力,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

对本课学生而言,案例教学也是《食品安全与卫生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传授国内及国外食品安全与卫生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与卫生管理中的相应措施,使学生对国内乃至国外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食品安全事件,将这些事例结合理论应用到课堂讲授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和食品安保的概念和内涵。

4、视频教学。

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某些优秀的视频资源,在课堂中播放给学生。如“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谨防祸从口入――食物中毒防护知识”、“食品添加剂”等,通过视频播放不仅可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广泛关注,而且能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5、考核方式。

本课学生考核一般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其次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采用的是考试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过于单一,学生在考试前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死记硬背,期末搞突击,不能有效、充分地复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仅以写论文或综述的形式来考核,不仅不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无意中教会学生从网上粘贴复制,相互抄袭,根本达不到考核的目的。因此,加大考核力度,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关键[8]。笔者认为考核可以按照闭卷考试占40%、课堂讨论形式占20%、食品安全卫生实验设计占30%、上课考勤占10%的比例进行,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达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目的。这种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更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主要阐述了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种类、来源、性质、数量、污染食品的程度、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此影响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为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因素污染的预防措施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预防的观点出发,掌握食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预防措施,掌握食品安全卫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了解各类食品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问题以及一些基本实验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史贤明。食品安全与卫生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9。

[2]李梅,胡文娥,王凯,董华强。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8,(3):67―68。

[3]纵伟,刘艳芳,郑坚强,景建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0,(1):87―88。

[4]张拥军,潘秋月,周建勇,李佳,朱丽云。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41―442。

[5]王天梅。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教学方法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48-249。

[6]韩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群构建刍议[j]。物流科技,2011,(2):132―134。

[7]李新生。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食品科学。2003,24(08):250―255。

[8]李星科,张华《。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81―183。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的项目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有效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项目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1.2项目学习的应用是物理学科特色的内在要求。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包含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同时蕴含着奥妙的自然科学,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呆板无趣,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天性泯灭,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项目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可通过物理实验、实物模型、图片展示、物理现象演示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物理知识,对发生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回放”,是物理学科内在本质的回归,也是物理学科特色的具体体现。

1.3项目学习可以有效促进物理教与学的和谐共进。

项目学习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根本要求,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同时项目学习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奥妙,促使学生以最大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促进师生双方能力的全面提高。

初中物理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项目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应用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1项目学习内容应当联系实际生活。

在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时,教师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项目内容通俗易懂,避免知识的遥远空洞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发电机》这节课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大型发电机,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大型发电机的内部结构。在设计项目学习时,教师可以选择手动发电手电筒为实物,对其发电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进行类比,并要求学生通过拆装主要发电结构,了解手电筒内部线圈的发电原理。通过直观有趣的项目学习,学生充分理解了电磁感应发电的原理,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项目学习应当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使得项目任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太阳能玩具作为项目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拼装出太阳能汽车玩具、太阳能风车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转化为玩具运动动能的过程,并引入能量守恒定律。初中生正处于童心未泯的年龄,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通过玩具设计项目学习,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2.3项目学习应当遵循学习有效性的原则。

初中项目学习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有效性,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气体温度计”的项目任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必须在掌握温度和温度计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标、量程、刻度的定义,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学习。教师应当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空白”处填补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树立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信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项目学习引入初中物理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当密切联系实际、遵循激发兴趣和关注有效性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素质化。

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问题应用论文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问题导学法时应该学会遵循合理设置问题、加强问题的前后呼应、增强问题的导向性等原则。因此,利用问题导学法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时,要创建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科学地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从而能够有效推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问题导学;思考能力;前后呼应。

数学作为初中教育的基础学科和核心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目标和重要突破点。在此背景下,对于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的整体教学水平。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问题导学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迎合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成为全面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柄利器。

1.1合理设置问题是问题导学法的成功关键。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法成功的关键是合理设置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把控导入问题的合理性,进而推动问题导学法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首先,问题的设置必须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落实在教学范围之内。其次,问题的设置必须建立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认知上。最后,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加强问题呼应是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原则。

在问题导学法中,每个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迎合课堂教学的整体要求,具体服务于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目标。因此,在开展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该对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到心中有数,具体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能够将设置的问题具体落实在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而通过问题的前后呼应构建完整的数学法则和知识规律,推动问题解决的简易化、系统化。

2.1创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法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问题,通过问题来构建课堂教学内容,串联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实现教学问题的导入能够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在问题导入前,教师应该认真了解课堂教学内容,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心理特征,真正提高问题导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推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问题导学法中获得收获,也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循序渐进。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相交线与平行线有什么区别?”,这就涉及到相交线、平行线的相关定义和判定,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平移”这个重要知识点的基本依据。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可以得出引导问题的答案,了解相交线、平行线之间的位置距离,从而巩固了几何图形等旧知识,也能对新知识做到清晰理解。

2.2设计基于问题导学法的教学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运用诸如:多媒体技术、游戏道具来服务于问题导学法的教学环节,推动问题教学的内容设计,建立完整的问题导学法的就教学体系,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兴趣,保证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得到完整的展示。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展示,引导学生在直观观察图形的同时,能够对于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在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可以自由结组,通过竞赛、pk、演讲等形式来探索关于平米四边形的一般图形和特殊图形。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游戏道具来开展问题导学法的相关问题展示和交流互动,强化学生对于教师设计问题的主观印象,演练平面四边形的问题推理过程,激发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2.3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讨和主观学习活动,它是新课改的创新要求,也是问题导学法的魅力所在。因此,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结合问题导学法的目标性原则,建立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完整教学体系,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真诚互动。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法来概况归纳关于“对应点、对称中心、对称点”等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对于课堂问题的理解,运用简洁的图表或者语言来表达对于旋转知识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梳理旋转的知识脉络,组织学生开展旋转的知识探讨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总结。

3总结。

总之,问题导学法是以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学导向,进而引导学生开展知识探索和学科研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熟练掌握问题导学法,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创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导入,真正创建基于问题导学法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层次的构建。

参考文献:

浅谈问题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探讨论文

秋,美国新墨西哥周圣胡安学院(sanjuancollege)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因首创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而使微课堂名声远播。微课堂的核心部分是教学视频,另外还包含教学主题相关的课件素材、课后练习、学生互动讨论、教师点评等模块,按清晰的逻辑条理构成一个知识点单元。

2.微课堂相对传统课堂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四十分钟一节课,而科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只能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微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室教学四十分钟一堂课的规律,将课程内容细分为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讲解在十分钟左右,少则一两分钟,最长不超过二十分钟,以便于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教学内容的录制不受限于课堂,可以结合动画、室外真实场景等,多元化的丰富信息帮助学校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每个知识点的短视频通过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呈现一个完整的单元教学内容。同时每个单元结合课后练习,配套相关参考资料,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练习和探究,微课适合于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学习。现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人们的生活、工作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被纳入高中教学课程当中。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一般是老师广播教学,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老师的操作。而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容易忽略了一些操作的细节,或者鼠标轨迹的移动不清晰导致学习无法理解操作的步骤,通过微课的方式,将老师的教学过程录制后,后期加以细节部分的文字注释或一些操作步骤的醒目标注,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1微课堂的几种类型。

第一,讲解说明型。主要以知识点的讲授为主,学生需要有所了解,不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如“信息技术简介”这一章节,只需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即可。这一章节的微课需要准备相应的图片、文本,利用幻灯片组合在一起,辅以老师的讲解即可。第二,操作演示型。信息技术教学有大量的操作内容,操作演示型也是信息技术微课堂教学的主要使用类型。对于一些具体的软件使用操作,需要教师进行实例操作,录制操作视频,并对操作步骤及细节使用文字或图框强调。例如excel的操作教学,讲解怎样使用公式对一列数据求和,并在后续几列中套用公式,操作内容对刚接触excel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教师在此类教学的微课堂制作中,可以将该项操作的每一个步骤罗列出来,录制操作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将每一个步骤辅以文字说明,对细节部分使用图示做好标记。camtasiastudio这款软件可以很方便的对电脑录屏、做后期编辑,而且对鼠标移动轨迹、点击位置可以做醒目标注,很适合操作演示型微课堂的制作。第三,解题推理型。对于一些需要学生推理分析的知识点,微课堂的制作可以在其中加入推理判断的环节,与学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程序设计初步”章节的内容,学习需要选择正确的选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视频播放学习。迫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做出判断,增强学习的效果。第四,主题活动型。主题活动型主要用于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将一个较大的项目,划分成几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使用一个分课时来讲解学习。如一个网站的创建,内容非常繁杂,涉及到网站服务端安装、页面代码、数据库连接等多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步骤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最后的任务无法完成。微课堂的方式将每一个知识点细分,让学生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各个击破,可以让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清晰,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容。

3.2微课堂使用的'方式。

微课堂的课程内容制作多种终端进行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微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辅助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在传统课堂中难以详细讲解说明的步骤,可以通过微课堂的视频内容辅助讲解。微课堂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资料使用,微课堂只要联网就可以使用,或者提前把教学内容下载后,离线也可以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安排利用自己的时间,对课程进行提前学习,存在的疑惑在传统课堂中向老师提问学习。微课堂结合了课后的练习、讨论,更可作为学生课后的复习使用,巩固所学内容。

4结束语。

结合以上的教学案例内容,不难看出,微课堂能比传统课堂更好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微课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微课堂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也非常有益。高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合理利用好微课堂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而达到新课标改革的严格要求。

尝试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论文教育心理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大学生在背负巨大压力的过程中心理逐渐阴暗,导致大学生自杀等悲剧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人员提出了积极心理学,此新理念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新道路,因此,在此理念下进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何朝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不足与完善―――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河池学院学报,2014,34(02):110-112,123.

尝试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的改革论文教育心理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研究教育和实践中的各种心理动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研究实践,包括的心理学有下面这几种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跟教的最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它属于应用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怎么教会别人和怎么学会别教的,并且包括教跟学的相互作用。

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数围绕教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下几种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还有教学环境这五种要素。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的过程的三种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大多数对教育实践拥有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种主要作用。这四种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描述用来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明白要解决的问题。

(2)解释用来为实际教学提供比较科学的理论性的指导工作。

(3)预测能帮助教师预测并且帮助干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4)控制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进行下一步研究。

教育心理学当前属于优化的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怎样学习的特点、学习时的心理规律和学习的条件的科学研究,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一般的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的这些部分。在这些里面“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描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发展的理,“学习理论与教学”一部分主要关注学习基础知识,从古至今需要压缩旧的理论,然后再突出新的观点。“一般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改变方法、学习的实质性和类型、学习的生理机制的内容。“分类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学习的新策略、问题的解决、社会规范和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以及它的促进条件。“教学心理与教师”的部分关系到教学的设计方法、有效的教学新策略、个别几个的差异、教学的评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内容。在整个优化的结构体系中,学习跟教学的心理部分前后相互照应,相互辅助而成,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浑然一体。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应该和日常教育教学联系非常紧密,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具体还特别的枯燥乏味,因此应该在保持教材体系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教育心理课程的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和优化。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比较强调服务实际生活,是一种重点研究基础。之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绝大多数强调从面相教育事业的实际点作为基础点,重点注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昂是教育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材一般都是从知识方面的学习、各种技能的培训、良好品德的教育、各种审美教育、其他的体能教育、心理学科教学、个别差异等各个角度进行组织改革。

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大多数课程设置较多的实践课程,可以更加的扩展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礼仪和沟通等实践内容,并且会让每个学生亲自编写教案材料并且开展讲课比赛;并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讲课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才能够成为市场上竞争的专业人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具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结果。

四、总结。

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会通过了解在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改革会围绕着整个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扩展反馈平台、革新评价机制五个大方面进行下一步,取得比较好的成就,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5]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而借助网络进行课前预习的工作是非常关键,因为网络上面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举例来说,当我们在学习眼睛和眼镜的区别时,教师根据授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让学生们预习的内容,如什么是远视眼;什么是近视眼;你知道正常人眼的明视距离、近点和远点吗;你的明视距离、近点、远点分别是多少呢。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来寻找答案。实践后,发现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能充分利用上计算机课的时间,学习的热情非常高,在课堂上同学们也分小组进行了一些讨论和交流,如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查找的相关资料等。这种课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现在初中生的注意力还处于不断提升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而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上课的内容上。初中的物理课程每个章节前都有提纲,综合了这一章节需要解决的难题,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平铺直叙,不会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他们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学。如果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在雪中艰难行走的步行者陷进雪中和愉快的滑雪者轻松前进的动画,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课堂演示实验,它是初中物理教学采用的最重要的手段,它对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总结规律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有些实验,由于过程太快或太慢,可见度不大,学生难以观察得出结论;有些实验受条件限制,无法完成。信息技术在此领域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学习《分子的热运动》一节时,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在讲述扩散现象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加上“特技”,把气体分子的扩散、液体分子的扩散、固体分子的扩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无需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很快就能从模拟实验中直观地知道其中的道理,化繁为简。而且我们发现,对于实验器材缺乏的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似乎更有用武之地。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主要以实验和观察为主,但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来的,如涉及一些抽象的和宏观的物理知识时,用实验演示是不能解决的。初中生的学习知识和生活经验是非常有限的,光靠教师的讲述学生是很难明白的,教师的讲述也带有相关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学生们不能够理解和明白,自然就不会相信教师,进行怀疑,感到困惑。这样知识也无法掌握。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展示这些抽象或宏观的现象,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例如,在《光的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如果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能观察出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了具体的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这样就符合学生思维的渐进性,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能较好地构建物理知识。

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测试是非常必要的,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一功能,通过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来达到增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能盲目使用“题海战术”,应该通过具体的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加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展开教师与学生、正确与错误的对话和反应。例如,在学习《串联和并联》一节复习检测中,可以将学生连接的易犯错误的电路图挑选出来,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电路的连接过程重新展现出来,并演示闭合开关后的电路状态,让学生判断电路故障,并找到正确的连接方法,也以多媒体演示。非常的直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课后辅导都采用学生找教师问,或者教师找学生辅导,或者在自习课时教师进入教室进行辅导,而其他非在校时间如果学生有问题就很难找到辅导教师,而如果通过手机等通讯工作辅导也显得不直观、不方便。有了网络后,学生在课后有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具有在线免费课程和免费服务的网站,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面学生和家长可以进行在线咨询,教师在线辅导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如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这样一定可以提高课外辅导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也可以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也是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当然前提是我们恰当、合理地运用,否则会事与愿违。以上就是我在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小经验,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境界。

案例故事法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教育心理学教学是一种具有应用性质的教学。它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更具有科学性知识的队伍。当前,教学这门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效果并不是太理想。因此,我们要破旧迎新,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将案例和故事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必须基于案例教学法[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可以在心理学教学中实行开放性教学,如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事实对故事进行编写、研究、讨论。通过故事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反思范围,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散性思维。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将案例故事法引入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

一、通过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学习的状态进行研究。

当下很多学生存在讨厌学习,感觉案例分析很枯燥,学习兴趣不大的现象。不少学生由于不知怎么分析或者是盲目分析,从而导致一直在做无用功。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多数教师都会给定一定的范围,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所以,我们可以开创自由写作平台,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这样通过对案例分析故事的编写,并让学生在空闲时间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疑问,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时会有重点、有目标、有目的性地去学习,从而可以真正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得分式比赛,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案例分析编写的能力。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实践课,所以我们应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张弛有度,给每个学生表现自身能力的机会。即通过相应案例的分析给予学生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成功的味道,这样就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到学习的魅力所在。在案例分析的作业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去编写故事情景,并标注相对应的分析,改变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情况。如教师可以学习积极性缺乏为案例故事让学生进行编写,并使学生对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编写效率,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编写过程中的压力和无从下手的情况[3]。

三、讨论心理案例分析中的重要部分。

讨论是案例分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使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通过讨论解决自己的疑问,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因此,教师可以给定学生相应的讨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主解决相应的问题,勾画出重点疑问,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解决重点问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教师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如探讨学习兴趣缺乏的原因,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原因,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如有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前途很迷茫,担心自己毕业后的工作与薪水问题[4],从而无心学习。有的学生则时常抱怨职业教育在社会中不被认可,从而产生厌学的想法,认为自己学而无用。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这都是从外在和内在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所以我们应根据诱因法则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分析。

四、多听多看多写多讲案例故事。

只要是做学问都离不开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缺少一不可。而且,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分组联系中多听一些同学的案例分析故事,吸取其中的长处,规避其中的不足,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在空闲时间应多写一些案例分析故事提高自己编写的手感。同时,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写案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素材,这就需要多看一些案例事件,就需要利用书籍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并在空闲时间多于同学、教师交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职教育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它。它关系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该学科较为严谨。對此,教师应在学生完成课题后及时给予相对应的检查和更正,让学生知道自身的理论知识的欠缺方面。此外,教师不仅仅要对课题进行客观的评价,还要结合课题研究的相应表现来给予综合的评判,因为只有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优质。心理的健康与不健康,我们只能通过其行为动作来判断其心理的反应。对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巩固案例分析的实质性和有效性,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其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析,注重实践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巩固导学案中的教学质量,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并不是无用之人,是有一技之长的人。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位置,给自己确定的目标,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通过案例分析故事可以让学生明晰问题所在,透过事件看到本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离成功更为进一步,为自己今后走向社会多一个筹码。

参考文献:

[2]张运书.案例教学法的适用与实施——基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1).

[3]徐海燕.“教育心理学”课程浸润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实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