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戊戌变法(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4 22:26:37 作者:纸韵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改进和创新。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四、戊戌政变。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基础知识。

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32—3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4页“阅读文字”和35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5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4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课后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4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

课后习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

2、简述“戊戌变法的时间及内容。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及其戊戌政变等历史史实。

2.结合课文,利用图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3.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_,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激趣,引入新课。

通过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与军机大臣荣禄进行舌战的历史短剧,我将亲自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历史再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回到19世纪末的清朝亲自了解戊戌变法。

【活动】揭示目标自主学习。

1.知道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自主学习(一)序幕。

阅读课本第32页、33页回答下列问题。

(1)两位举人是指谁?发生的时间地点是?

(2)请愿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这次上书起了什么作用?

(4)这次上书失败后,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播维新思想的?

自主学习(二)高潮。

观看百日维新视频,并阅读课本第33页,回答以下问题。

(1)百日维新的具体时间是什么?当时的皇帝是谁?

(2)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制作一个表格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类别内容。

政治方面。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思想文化方面。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

(3)变法损害了以谁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她发动戊戌政变,变法结果怎样?

【活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结局)。

戊戌政变——失败。

运用图文结合的史料,以“谭嗣同”为例回答以下问题:。

(1)“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体现出他什么样的精神?

(4)这次变法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练习】当堂检测巩固达标。

1、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2、成为中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导火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a.建立共和国b.扶清灭洋。

c.推翻清王朝d.救亡图存。

4、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代表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地主阶级顽固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5、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6、十九世纪末,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变法图强的社会呼声日益高涨。对“思想启蒙”理解正确的是()。

a.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生活习俗。

b.使人们知道社会改革的合理性。

c.使人们认识到要发展农工商业。

d.使人们开始追求政治制度变革。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简评】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

教材地位分析。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八年级历史教案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

讨论分析。

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证态度。

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说出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观察孢子印,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正确利用真菌,健康快乐生活。

【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本节以观察、讨论法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蘑菇、木耳、银耳和芹菜等蔬菜不一样,它们没有根、茎、叶,没有叶绿素,不属于植物,而是属于真菌。那么真菌具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真菌》。

二、新知导学。

(一)各种各样的真菌。

师:真菌是多种多样的。(图片展示多种多样的真菌)观看图片,哪些真菌是你认识的?

生:观察图片并指出自己所认识的真菌。

(二)真菌的结构。

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师: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真菌,我们平时所食用的面包、馒头、奶酪等发面食品都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的细胞结构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酵母菌。请同学们参照教材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完成与实验相关的练习。

生:完成实验,并将结果相互交流。

实验:观察酵母菌。

目的:认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酵母菌培养液,载玻片,盖玻片,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颜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的芽体。

师:酵母作为一种真菌,它与细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我们一起来比较观察。(展示酵母菌图片与细菌、植物细胞图片)对比观察:

(1)酵母菌由哪些结构构成?

(2)酵母菌和植物细胞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3)酵母菌和细菌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生:(讨论后回答)。

(1)酵母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构成。

(2)与植物细胞相比,酵母菌没有叶绿体。

(3)与细菌相比,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师:那你能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吗?

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异养生物。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会向外生出与自身相似的突起,这个突起就是芽体。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芽体会逐渐长大,脱离母体,成为一个新的酵母菌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叫做出芽生殖。如果环境不适宜,酵母菌就会进行孢子生殖。

2.霉菌的形态结构。

师:霉菌也是一种真菌。很多霉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到了夏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发霉的食物,(展示发霉的食物)这就是霉菌大量繁殖的结果。霉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进行下面的实验。请同学们按照教材中的步骤认真进行实验,并完成相关练习。

生:进行实验并将结论交流。

实验目的:认识霉菌的形态结构。

材料用具: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

方法步骤:

1.从培养皿中取出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其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2.用解剖针挑取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青霉颜色呈_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成扫帚状。

生:(到屏幕上指出并讲解)在营养物质表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的,是营养菌丝。

师:你认为这些菌丝有什么作用呢?

生:营养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吸收营养。

生:孢子生殖。

师: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青霉扫帚状的分支末端有成串的绿色孢子,青霉就是通过这些孢子来繁殖后代的。夏天,发霉的面包也会发霉,这种霉菌叫做曲霉。曲霉气生菌丝的顶端膨大成球状,表面呈辐射状的着生着球形的孢子,曲霉就是用这些球形的孢子来繁殖的。可见,霉菌都是通过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3.蘑菇的形态结构。

生: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细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师:蘑菇由哪些结构构成?认真观察蘑菇的相关图片并阅读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蘑菇图片)。

(1)指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2)蘑菇的菌体由菌丝构成,是多细胞的真菌。靠地下菌丝吸收外界的水分和有机物;不含叶绿素,属于异养生物。

师:蘑菇又是如何进行生殖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内容,试着描述制作孢子印的步骤。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答)1.选取较大的新鲜蘑菇,用解剖刀或解剖剪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或玻璃板上,扣上培养皿或玻璃杯。

生:讨论后将填空补充完整。

师:观察孢子的大小和颜色,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孢子和蘑菇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生:孢子很小,呈褐色。蘑菇依靠孢子进行繁殖。孢子成熟后会散落下来,落到适宜的地方就会萌发出菌丝。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用孢子印制作的图画。(展示图片)很漂亮是不是?相信你也可以制作出更漂亮的图画。请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制作孢子印图画,用手机拍下照片,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大家分享。我们比一比谁的更漂亮!

拓展延伸:

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是很多蘑菇是有毒的。比如(展示图片):蛤蟆菌、毒红菇、花褶伞等。怎样鉴定蘑菇是不是有毒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辨别:1.颜色鲜艳,不生虫蛆;2.菌盖顶部有黏液或瘤状突起;3.受伤后变色,有腥、臭、辣、苦等气味;4.菌柄上有菌环。因此,对于从野外采回来的蘑菇,一定要仔细辨别,千万不要随意食用!

(三)真菌的生殖。

师:回忆酵母菌、蘑菇和霉菌的生殖,你能总结出真菌的生殖方式吗?

生:(观看图片并总结)大多数真菌用孢子繁殖后代,酵母菌除了用孢子繁殖,也可以出芽生殖。

(四)比较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都非常密切,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征有哪些异同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生:说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真菌的特征。

三、精华提炼。

真菌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生殖。

四、典型试题。

1.细菌与真菌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d)。

a.都是多细胞生物。

b.都有细胞核。

c.都是分裂生殖。

d.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真菌特征的是(d)。

a.细胞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膜和成形的细胞核。

b.真菌中的蘑菇和霉菌是多细胞的,酵母菌是单细胞的。

c.真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d.真菌形成的芽孢是它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板书设计】。

酵母菌:单细胞有细胞核无叶绿体异养出芽生殖。

霉菌: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蘑菇:多细胞有细胞核由菌丝构成无叶绿体异养孢子生殖。

真菌特征: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不含叶绿素,异养生活;多为孢子繁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学生所熟知的实际生活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分别对酵母菌、霉菌、蘑菇等常见真菌进行了观察探究,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真菌的特征,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酵母菌的各部分结构在显微镜下并不能全部看清,对青霉和曲霉的菌丝的观察也有一定难度。结合多媒体课件及探究实验,不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使知识更加明确,而且课堂气氛明显比在教室上课活跃。这是计算机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用鲜活的视频录像及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也避免了老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师生的互动性较高。

八上戊戌变法教案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

1895~18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戊戌变法初中历史课件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同时,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国面貌大不同前。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吴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某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某年某月某日《申报》所载内容: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一、变法成天下之治;二、下诏鼓天下之气;三、迁都定天下之本;四、练兵强天下之势。

——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生: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请问:公车上书结果是什么?

生: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和严复的一段话: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他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等力行变法的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日维新。

正当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时,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决定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百日维新迅速展开。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什么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生: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师强调: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师: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生:小组形式回答。

师总结:内容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生:没有,某年某月某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殉难图》]。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结合下面的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师总结:失败的原因: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

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学生们探讨其影响。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补充材料:某年某月某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16页。

材料二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劝募工艺,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废淫祠、办报馆、禁缠足、废发辫、改制服,开通社会风气。

材料四要求裁旧军,练新军,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251页。

材料一:某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材料二: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三: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戊戌六君子遗集》。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戊戌变法》教案

变法宣传资本输出。

瓜分狂潮。

《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论战。

清政府。

放松控制。

民族资。

本主义。

初步。

发展。

兴起公车上书政治实践。

高潮。

政治运动。

百日维新。

失败。

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政治改革运动。

历史意义                           。

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变革的尝试。

洋务。

运动。

早期改。

良思潮。

促进民族觉醒的思想解放运动。

2、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和“        ”思想的破产。

3、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4、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发展。

6、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考点二、戊戌变法的主要过程   【知识梳理】   一、理论宣传、制造舆论阶段——维新思潮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派主要人物及思想(1)康有为:(2)梁启超:(3)严复:(4)谭嗣同:2、宣传变法的主要方式:(1)著书立说,论证变法:康有为编撰《           》和《           》;梁启超发表《             》;严复翻译《         》;谭嗣同发表《         》。(2)创办报刊,宣传变法:1896年8月在上海创刊的《       》;严复在天津创办的《       》。(3)成立        等政治团体,交流变法思想。(4)兴办学堂,培养变法人才:典型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          和陈宝箴创办的         。(5)与顽固势力展开思想论战。

2、基本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           ;谕令各省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     等。

(2)经济方面:设立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奖励         ;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        ,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           、         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实行资产阶级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近代            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问题探究1】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戊戌变法教案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

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戊戌变法教案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设计意图:结合前面学过的“庚子”和本节课的“戊戌”,让学生了解干支纪年法,区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的概念含义)。

过渡:19世纪末,中国又步入一个“乱世之秋”。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戊戌变法,那么结果如何?慈禧太后,一个退居二线的老太太究竟有多大的能量,不仅血腥镇压了光绪帝支持的维新派,而且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她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又对近代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七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

(二)教师引领,自主探究:。

戊戌变法

康有为再次上书;康、梁组织保国会;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掌握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板书设计 。

戊戌变法教案

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教学思想:

本课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述、体温、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尊重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关心时政的精神。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然后教师指出:公车上书后,全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不断发展,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这就是历史上的“"。

二、保国会的成立:按书中材料讲清保国会成立的背景和目的即可。

三、百日维新。

屏幕显示”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师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师:哪些内容会损害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

生:改革旧制部分(学生可能会回答具体内容)。

师:对。这样变法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也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师:”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

生:人民、当官的。

师:这里的”民“具体指什么人?

学生可能不会立即答出,教师要分析”民“指的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政治方面的改革就是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

师: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起到什么作用?

生:(概括)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师:文化方面的改革呢?

生:(概括)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师:军事方面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学习西方先进的训练方法,增强国防力量等。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书中的思考题。答案略。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的历史意义。

以学生自学为主。(电脑屏幕显示有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戊戌政变的经过)认识慈禧太后的专权凶残、袁世凯的阴险狡诈、谭嗣同的英勇无畏。记住戊戌六君子的名字。教师最后指出:戊戌政变标志着的失败,从光绪帝下诏变法到变法最终失败,前后仅103天,因此,这场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小结: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就往而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是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历史潮流的,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继续奋斗。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戊戌变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百有余年,传业者寖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歆(西汉末年刘歆)窥见此旨,造作古文而扫除今学。迄汉、晋之间,今学尽灭,下迨唐、宋,扫地无余,昔之数百万言者,穿穴于遗文中仅得万一。歆造古文以遍伪诸经,以实其伪经之传人耳。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因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他们从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历史中为变革寻找合理性,特别是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但在戊戌时期,这种意识形态的重构工作才刚刚开始。

——雷颐《维新的挫顿》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实意图。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维新派变法的失误之处。

(3)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四从什么视角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第(1)问,从材料一可知,康有为认为,西汉末年刘歆做“伪经”,以后的儒家经典是伪经。康有为旨在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第(2)问,分析材料二、三信息中的现象找出变法中的“失误”。第(3)问,从材料四中“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提取信息分析回答。第(4)问,戊戌变法时期,“引入达尔文的进化论”

这一思想旗帜才刚刚开始,即思想启蒙才刚刚开始。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失败原因”。 答案 (1)观点:西汉末年以来儒家经典是伪造的。

意图:减少改革阻力;宣传变法思想。

(2)失误: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

(3)角度:中国传统文化;变法的理论体系。

(4)含义:思想启蒙。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涩泽子爵·话论语》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

(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中根据“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材料二中“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回答。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两则材料都在提倡尊重传统,学习西方的相同点。第(2)问,选取准确角度,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答案 (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等。 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戊戌变法教案

康有为和梁启超。

教师: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两个关键人物,他们都是广东人。

(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但六次科考失败的经历对其有很大的刺激。曾经在香港、上海等外国人管辖的地方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他看到了这优美的行政背后必有出色的文明和思想。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

(2)梁启超:少年聪慧,12岁考中秀才,十六岁中举,可谓少年得志,一条平坦的仕途之路在少年梁启超面前铺就。然而,17岁时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结成了“秀才先生、举人弟子”的旷世情缘,从此,跟随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呼号。梁启超知识渊博,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一生勤奋,著述宏富,被公认为是清朝秀的学者,中国历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也有人称他为“旧时代的士大夫,新时代的启蒙者”。

展示: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企业对照表。

时间企业表资金额。

教师:以上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民族资本主义壮大。

教师:说得好!甲午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允许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进入,也放宽了对民族资本企业的限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政治基础。

2、公车上书。

1895年初春,是进士会试的日子,22岁的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当他们和十八省数千新科举人,等待乙未科进士放榜的结果时,传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要知道当时的日本在国人的眼中,只是自己朝贡体系中的一个小岛,何况北洋水师是苦心经营近十年的世界上第七大舰队,谁想在黄海一战中竟弱不禁风,结果割地赔款,士子们群情激昂……来自台湾的青年举人更是痛哭流涕,以血代墨,梁启超悲愤难平……士子们报国无望,只有康、梁师徒提出了救国方案——变法,立刻成为众望所归……4月22日,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反对者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上书被清政府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师:大家从图文资料中,能看出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公车上书。

补充:公车:汉代负责接待臣民上书和征召的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过渡:1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乱世之秋。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整个中国被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张牙舞爪的撕裂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新的救亡探索,康有为、梁启超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思想从此唤醒和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救亡图存,在中国近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已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康有为从此取得了维新运动的领袖地位。

戊戌变法初中历史课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解释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培养我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导入框谭嗣同的事迹导入

一、公车上书

1、什么是公车上书?

2、此事件的意义:

3、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报刊:

组织的团体:

强学会的机关报:

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的标志:

二、百日维新

1、表示不做"亡国之君"并颁布变法令的皇帝是:

2、百日维新的时间:

3、内容:

4、为什么此次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

5、变法的结果:

6、变法失败的原因:

7、维新人士的结局:

8、列举"戊戌六君子":

9、这次变法为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