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铁罐语文教案(优秀16篇)

时间:2023-12-06 18:16:21 作者:笔尘

通过教案,我们可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学生提供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指导。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三年级教案范文,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冀教三年级语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陶、懦、恼”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虚”等到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语文教案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有关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2、大家回答的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两个罐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二、整体感悟课文。

1、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听课文的朗读。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这个故事好听吗?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老师小结。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讨。

a、铁罐为什么会瞧不起陶罐?

b、什么叫做“奚落”?

2、铁罐用了哪些话来数说陶罐的呢?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2-9)自然段。

3、读完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那么从对话中你看出了它们各自的什么特点呢?

铁罐:傲慢、狂妄、目中无人。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4、现在我们就把它们的这些性格特征带入到句子中来分析:

a、请两位同学模仿陶罐和铁罐读出其傲慢、谦虚的语气。

b、铁罐除了傲慢还有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轻蔑)。

c、思考:陶罐在面对铁罐的轻蔑时内心是怎么想的'?

5、陶罐的宽容平和是否感化了铁罐呢?此时铁罐的态度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恼怒)。

6、陶罐在面对铁罐越来越傲慢无理的数说是内心又是怎么想的.呢?

7、分角色朗读。

陶罐: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

铁罐:氧化无影无踪。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读出高兴、惊讶的语气。

4、从陶罐的这句话中我们又能体会到陶罐的什么品质呢?

(不计较、善良、友好、宽容)。

7、谈收获。

8、不明白的地方。

9.课外作业: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反复阅读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句子,并勾画出表现它们神态、动作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会你知道了什么。

自主、合作、探究:

(一)复习生字,游戏激趣。

(二)情境表演,讨论交流。

1、引:上堂课,我们当了一回演员,把这个故事演出来了。这节课,我们再请几个同学上来演一演1到9自然段的内容。

2、请学生注意观察课文插图,上面画着许多的盘子、勺子、锅等。请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当做是陶罐和铁罐身边的小伙伴。

3、2名学生上台表演,演后让学生以铁罐小伙伴的身份劝劝铁罐。

盘子:勺子:

其他小伙伴:

因为:

5、讨论:假如你去外面旅行,在铁罐和陶罐间只能选择一个和你同行,你会选择谁?(学生大胆发言,积累下表现陶罐谦虚的词句。)。

6、学生发言: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视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尊重别人,和睦相处。

我来闯关:

a、基础知识。

1、给生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

傲慢谦虚恼怒朴素陶罐嘴价值兴奋相提并论。

2、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奚落。傲慢:。

谦虚:。懦弱。

相提并论:。

b、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铁罐认为陶罐懦弱,因为它觉得自己,陶罐并不承认自己懦弱,因为它认为。多年后,人们挖掘出陶罐,仍然,而铁罐。读了这课文,我想到了。

c、拓展练习。

1、说说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放飞思路,大胆发言。尝试改写课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2、学生自己仿造课文的写法,也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

一、教学背景:

学校定于第十周星期三举行对家长公开课,上课时,教室里坐满了听课的家长,学生热情很高。

二、教学实录:

师:你曾经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生:《亡羊补牢》、《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师:从以上故事中,你体会到寓言有什么共同点?

生:讲了一个故事。

生:故事短小。

生: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反映一个道理。

(掌声四起,看来大家同意了他的看法)。

在导入新课时,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我乘热打铁,开始学习新课。我先板书课题:陶罐和铁罐,然后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于是,便有了以下问题:

生:陶罐和铁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陶罐和铁罐之间为什么要发生争吵?

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以上问题,伴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一得到解决。对于问题的回答,教师并不追求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生:狂妄自大的人,会像铁罐一样没有好下场!

生: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

生:只有谦虚的人才会有好的结果,骄傲的人反而会毁了自己。

生;我们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少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缺点。

生:我们还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不要自以为是。

……。

(这一个个答案,看似各不相同,其实包含了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独到见解,及可贵的思考品质。)。

我让学生根据以上情景编辑故事。学生紧张地进入故事构思中,继而小组讨论,三分钟后,我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有这样两个学生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由于受到许多人的赞叹,陶罐骄傲起来,渐渐看不起身边锈迹斑斑的铁罐,便高傲地对铁罐说:“破铁罐,你还记得你哥哥的下场吗?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破破烂烂的,也没有几天好日子了,还不快点滚远点儿,别影响我的形象!”“话可不能这样说,谁都有自己的短处,再说……”铁罐的话还没有说完,陶罐就粗鲁地喊:“别狡辩了,你的日子不会长久的!”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工作人员认为将陶罐放在这个地方,实在不配陶罐的身价,决定将它放在更安全的地方。但一失手,陶罐掉在地上,破碎了。

铁罐看后,伤感地说:“为什么一个物体受到太多的赞扬,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真正面目,并导致可悲的下场呢?”

小小年纪的学生,能编出这样的故事结尾,真是出人意料。可喜可赞!

生:陶罐虽然受到人们的赞美,但它并没有骄傲,仍然很谦虚。当他看到身边锈迹斑斑的铁罐,礼貌地问:“你好,铁罐兄弟。”

而铁罐受够了寂寞,心中满是委屈,愤愤地说:“陶罐,你没什么了不起,今天被一些没眼光的傻瓜看中,别幻想着自己有多高身价了,是灰母鸡永远也成不了金凤凰!”

陶罐仍和气地说:“可别动气,铁罐兄弟,我知道你受了很多委屈,但这并不是我造成的啊,还是和和气气地交个朋友吧。”

铁罐再也不好意思拒绝了,他们俩最终成了好朋友。

三、教学点评:

听了许多学生的故事,他们都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假若,学生没有高涨的积极性,没有强烈的兴趣,是不会(也不能)进行这些创作的。从这一节课,对于“怎样的一节课才算成功的课?”“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我的眼前朦胧地出现了一些答案。

1、教师不可小看学生,他们往往蕴藏着创造性的念头,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在交流中、在争辩中、在倾听中、在思维的碰撞中,闪现创新的火花,并循循善诱,成为丰富灿烂的一章。

2、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人文性渗透在语文教学当中,这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只要教师饱含激情地面对每一节课,面对每一个孩子,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诱发他们去体会、去感受、去交流、去思考、去创新……而学生一旦无法进入课文情景,所有美好的愿望、理论,只会泛泛地飘在空中,无法落到实处。借用一句话说:“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是两种境界。

3、要看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在重视提问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广度。一节课设计的问题太多,会造成“满堂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会流于表面化,概念化。问题的提出,要恰到好处,要给学生一种悬念,能调动起绝大多数学生的神经细胞,热情地投入到思考过程。评价学生的回答结果,不能唯标准答案是问,而束缚了学生手脚。教师应以多员化的标准,开放的姿态,去面对学生的“一问多答”,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求;多一份赞赏,少一份指责。相信,学生的思维会逐渐活跃起来。

要看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一篇完整的课文,人为地支解成若干互不相连的知识点。因为语文课不是解剖课,它不需要教师约俎代庖,用手术刀去分割、肢解,把原本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弄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从而索然无味。在语文教学中,不是为了教知识点而去教,即使有时详细地分析,细致地讲解,也是出于对一篇课文整体的把握。放是为了收,而非一放则听之任之,那么,则永远无法进入语文学习的胜地。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

1、通过本课学习,2、认识“陶、懦、恼”等6个生字,3、会写“陶、谦、虚”等到14个生字,4、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御厨、奚落、懦弱,5、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6、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7、分角色朗读课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认识本课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抓住文章主要内容)怎样来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请找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陶罐和铁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的词语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铁罐的自以为是和陶罐的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编.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材教案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材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第七册其中一篇课外阅读课《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学这则寓言,我们采取语文活动课的形式采进行。

怎样才能把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正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中明白人各有所长,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睦相处,共同为集体,为社会作出贡献。我们采用话剧的手法把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表现出来,让学生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懂得道理,受到教育。

(陶罐的神情是谦虚的,而铁罐表现出来的是一副骄傲的样子)。两旁坐着热情的观众。

第一幕:铁罐奚落陶罐。

老师开场白: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傲慢地问)。

陶罐:“不敢,铁罐兄弟。”(谦虚地回答)。

老师:“铁罐为什么敢这样问陶罐?”

观众(1):“因为铁罐坚固,不怕碰撞,这也是铁罐的优越性。”

观众(2):“铁罐认为陶罐经不起它的碰撞才敢这样问。”

铁罐:“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轻蔑的神气)。

陶罐:“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争辩说)我们生来就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铁罐:“住嘴”(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过不了几天,你就会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气势汹汹)。

陶罐:“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颜悦色)。

铁罐:“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老师:“铁罐为什么看不起陶罐?越来越傲慢无理?”

观众(3):“铁罐自以为不怕碰撞就了不起,盲目自大,说话尖刻,不尊重别人,更是没有正确评价自己。”

老师:“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观众(4):“陶罐‘争辩’,说明陶罐谦虚并不是懦弱。我们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不能比长处斗自大。”

老师:“从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观众(5):“铁罐蛮横无理,充分暴露了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缺点。而陶罐谦虚但不懦弱,对铁罐的不讲道理,陶罐不再理会它了。”

第二幕:世界的变化。

老师:(有感情地对白)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渣滓和尘土。

老师: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只陶罐。(用手拍拍陶罐)。

观众(6):“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表情惊讶地)。

(陶罐慢慢地站起来,弯着身子。)。

观众(7):“真的,一只陶罐?”(高兴得大声叫起来)。

老师:慢慢地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老师表演)。

观众(8):“多美的陶罐!”“小心点,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陶罐:(站起身)“谢谢你们!”(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

老师: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地都掘遍了。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不知道它在什么年代完全氧化了,早已无影无踪(铁罐取下头饰,回到观众席)。

老师:“人们为什么会找不到铁罐?”

观众(9):“铁罐虽然不怕碰撞,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随着天气的变化,被氧化了。连痕迹都找不到了。”

老师:“在这里。铁罐的下场和陶罐不朽的文物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师总结:这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已经表演完毕,在此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扮演陶罐、铁罐的同学和部分观众的表演表示感谢,他们精彩的、惟妙惟肖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有什么感受。”

(这时,同学们都热烈讨论,互相谈自己的感受。)。

大家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比人优越。也没有理由骄傲。比不上别人也不要消沉,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互相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社会作贡献……。

(请陶罐、铁罐的扮演者和部分同学谈体会。)。

陶罐扮演者:“我是一个谦虚而又不懦弱的陶罐的扮演者但在实际中我可不是一个谦虚的人……。

铁罐扮演者:“我是一个骄傲而又盲目自大的铁罐的扮演者。从这个角色中我感受到铁罐因为看不起别人的长处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得了个可悲的下场.希望自己在学习中不重蹈铁罐的覆辙……。”

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

老师:这是一堂寓意深刻的思想教育课,同学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谈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谈改正的方向……收到预期的效果。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陶罐和铁罐

2.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基本模式。

1.创设情境,引疑激思。

2.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3.议论争辩,顿悟创新。

4.训练技能,激励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读。

1.自由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陶罐与铁罐的异同。

三、演演。

1.学生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

2.学生分小组演练,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按课文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

4.师生共同评议。

四、议议。

1.默读课文。

思考: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评价人物,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五、说说。

1.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提示寓意:全面的看问题,懂得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

板书设计。

(无价之宝)陶罐谦虚,友爱,善良。

(无踪无影)铁罐骄傲,自大,傲慢无理。

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图,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洒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2、学习写介绍长城运河的短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奇迹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像巨龙)

运河——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像绸带)

今天,我接受学校领导安排,开设《长城和运河》公开课,接受区教育局教研室常规调研。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课上我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领悟文中角色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以此促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在新课的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长城和运河雄伟奇丽的景象,在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似乎来到了长城边,运河旁,他们的情感也随之调动了起来。作者的情感体验迅速转化成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文本的描述似乎成了他们内心真情的表白,朗读时的声音、气息,和谐地融入他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中,是内心情感的自然外化。这里通过观看短片头脑中对长城和运河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再读课题,便会读出长城和运河的气势,由衷地抒发出赞美之情。

诗歌教学主要以读为主,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希望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体会作者所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朗读这首诗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拖腔拖调,要引导学生按诗歌的节奏进行。第二,要注意声音的轻响变化,给人以起伏感,这样才能突显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雄伟气势。可喜的是学生对此篇课文兴趣浓厚,在指导朗读时师生都投入了十分的感情,激动、自豪之感溢于言表。学生在课堂中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良好。整堂课从激情导入到识字教学,从读通诗句到语言实践,教学过程清晰,环环紧扣,有机穿插,彼此衔接,自然流畅。

今天上《长城和运河》,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说明很多家长都能配合老师完成资料的收集。由于事先都收集了资料,所以孩子们对长城和运河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上课之处就已经深深为长城和运河而感到骄傲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着重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而是简单交流了一下,一方面检验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梳理资料,逐步学会寻找资料,理解资料。

当初阅读这篇文章设计教案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反复读四句重点句的场面。我试图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熟知描写长城和运河的句子,这样在第二课时讲解就能水到渠成了,学生也能很快背诵课文了。

教研室领导在评课时认为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把握文体特征,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事后我去问学生:“你们知道第一课是什么类文章?”学生都能回答是诗歌。我再问:“课文分几小节?每小节讲什么?”学生也知道分两小节,第一节讲长城很雄伟,第二节讲运河很美丽。看来学生已经到达不需要老师教的地步。事实上我的教学安排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了这些内容,只不过没有明确提出罢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陶罐和铁罐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

骄傲――()()。

懦弱――()()。

轻蔑――()()。

羞耻――()()。

二、填空。

课文的体裁是,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写(),

开始时,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陶罐对铁罐的态度是(),

二者形成了鲜明的();许多年过去了,陶罐(),铁罐(),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三、为下面句子加上标点。

1.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2.哟这里头有一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案反思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陶罐和铁罐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的转换:按部就班读对话顺水推舟入情境。

三、教学设计的变化:单一地侧重由面到点。

在我的观念中,一堂好课就要有重点,有需要突出,出彩的环节,因此,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但是渐渐地,我发现整堂课读对话,学生容易疲倦,课堂的气氛就像先上坡,又下坡似的,读到最后虽然感情是有了,但是总觉得有点索然无味,学生兴趣减弱,整堂课的内容含量也很单薄。后来有听课的老师提出,教师上课需要大气,不能过重计较一些细节,过于强调对话,使得整篇文章失去了前后联系,学生感受不充分自然越读越没兴趣。于是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对话部分变得粗线条一些,在品读对话前加入一个全文感知的填充课文内容的小练习。学生在自由读文后,看着内容提示,很轻松地就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对后面的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始终想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课件出示对话部分,我把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直接打在说的话后面,原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看着课件上的提出神态语,更快、更好地读出人物语气,但是这样急于发挥语文工具性的做法,却起到画蛇添足的反作用,让学生失去了在对话中亲身感悟的经历,教师直接给学生,而不是学生自己悟到的,这是严重丧失语文人文性表现。这样单独出现神态语,让它脱离文本存在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经历中,我学习到,体验到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就是这样一步步练成的,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作为新课程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在上课以上教师要稿清楚怎么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陶罐和铁罐》说课稿,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陶罐和铁罐》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而陶罐却在铁罐无礼的奚落和嘲讽中表现得尤为宽容与克制。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此外,课文的插图,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陶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这篇寓言故事还给我们许多启示,比如,由于时间的变化,事物的命运也会变化的道理,要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三年级孩子喜欢童话故事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考虑,站在“每堂课务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的角度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会认“陶、谦、辩、恼、……”等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嘴、恼、怒、”等14个生字理解“奚落、谦虚”等词义。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寓意,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为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语文学科的本体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铁罐的高傲和陶罐的谦虚,拉近学生跟文本的心灵距离。

2、质疑探究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品析词句法。本课教学,通过词语的揣摩,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会等品尝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一堂课是否成功,除了看教师的教,重点还要看学生如何学,在课堂上,我会要让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独特体验和思想启迪;要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渗透“划、找、读、思、议、悟”等学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思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五大板块:

(一)、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读童话故事吗?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童话故事(随机课显:陶罐和铁罐的图片)你认识他们吗?在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换偏旁识记“陶”,并指导书写“陶”。(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极有吸引力,让生‘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更能激起学生不吐不快之感,我想此时孩子们的兴趣已被激发,再加上看了立体的、鲜活的图片,孩子们会迫不及待想接触文本,想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此时,我抛出一句: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去读读27课就明白了,就这样我巧妙地把孩子引入自主阅读状态,这样就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二)、学习字词梳理脉络。

这个板块我将用3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读准音,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一环节,我主要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词。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与文本对话,对文本的解读带有很强的个性化,因此我让学生读通课文后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在点评中,我做以下的点拨,以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1、在学生发言中,注意让学生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

2、对字词有不明白之处,可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资源。

第二个环节:学习字词。

我分为三个层次逐一出示,先出示:奚落争辩价值流逝朴素挖掘。

指名学生读准这些字词,再引导学生发现这是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自发找出:覆灭、遗落、荒凉、惊讶等词语,积累并列式的词语。

接着我出示:傲慢谦虚轻蔑恼怒。

让学生读了词语后,猜猜:老师为什么会把这些词集中出示,引导孩子得出这些词都是形容人物的神态。

最后出示两个四字词语:相提并论和睦相处,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自己对这两个词语的初步理解。

第三个环节就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写了陶罐和铁罐的事,孩子们都知道,可是什么时候呢?都发生了什么事呢?先让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沉浸在文中中。我先问学生:课文写了那几个时间?相信孩子会找出“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许多年代过去了。”找出这两句话,我们就可以把课文的时间归结为:许多年以前和许多年以后。我再问:许多年以前,陶罐和铁罐在什么地方,许多年之后他们又在什么地方?分别出示“国王的御厨“和“荒凉的场地”,那么在御厨发生什么事?在荒地有发生什么事?如“剥笋”般,孩子们渐渐明白了,原来课文写了:许多年以前,铁罐在国王的御厨里奚落陶罐;许多年之后,人们在荒地上发现很有价值的陶罐,而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第三板块:进入文本,品读理解;。

这个板块主要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围绕“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让学生先自由读,找一找、划一划,找出铁罐奚落的话,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课件出示四个重点句子,重点进行品读。通过给句子补提示语的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的神态、语气中理解铁罐的话,从而明白“奚落”一词的意思。根据上下文理解“奚落”的意思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你曾在什么情况下奚落过谁?或你曾受过谁的奚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受“奚落”的心情。

接着又问“面对铁罐的一次又一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课件出示陶罐的话请学生读一读,抓“争辩”感悟陶罐“不懦弱”。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构建话题,以读为本,在朗读中内化感悟。从而了解铁罐和陶罐的不同性格特点。

此板块,我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重点读好“‘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也潜意识领悟了故事的道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的精妙。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提高了思维能力,自主能力。此时,学生已取得获得知识的快乐,也更加关注了陶罐和铁罐的命运。

于是我以“陶罐和铁罐的最终命运到底如何?”这一问题过渡到第四板块:深入文本,研究感悟,即默读课文10----17小节内容,知道陶罐不仅像原先一样光洁、朴素、美观,而且还成了文物。重点抓住人们对陶罐赞赏的语言及陶罐说的话,感悟陶罐的品质。

第五板块:揭示寓意,明白道理。

通过以上的品读,文中那优美、鲜明的词句已不知不觉地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仓库中了。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积累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表达。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环节,由学生自由选择:

(1)我想对陶罐说:

(2)我想对铁罐说:

(3)我想对自己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讲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具有深刻的寓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否则骄傲必败。我设计“我想对自己说……”目的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学习上、生活中有哪些骄傲必败的事例,今后要怎样做才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还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

很有价值无影无踪。

谦虚 骄傲。

宽容 傲慢。

不再理会 轻蔑。

轻蔑。

以上是本人对这篇课文的初步的教学思路,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不能与课前预设的完全一样,要随着学情的变化而即时调整,只有把握学情,教服务于学,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成、对”等6个字,学习“又字旁、绞丝旁、门字框”。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读中感悟“小树在春风里摇绿了嫩芽和树梢,摇红了花蕊和花苞”,以及小树和小鸟说的话,识字,培养想象力。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整体感知。

1、借音自读课文,一节一节地读,再连起来读。

2、标出课文一共有几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读准。

3、同桌互相认读生字,并纠正读音。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4、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小组合作,轮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读。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小节,你读懂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认读生字。回忆课文内容

二、背诵,诵中感悟

1、谁能准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一读?

2、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背。指名背。

三、书写,学会生字

1、认读带拼音的生词,再认读没拼音的生词,然后用“会认字”与“会写字”组词、说话。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3、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互相说说。教师指导书写,再独立书写。

四、识词、积累运用。

认读词语花篮里的词。你从这里还学会了哪些新词?把你最喜欢的选几个填在花篮里。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再小结全文。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学或互助掌握生字、新词、好句。

2.自编、自导、自演《陶罐和铁罐》课本剧,用独特的语言及形体动作演绎这个故事。

3.将《铁罐和陶罐》这则寓言改写,逆向表达,使陶罐和铁罐品性互换,变成《铁罐和陶罐》。

4.编写一则寓言故事,进一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瞧,它们来了。(放课件)。

师:它们是谁?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读完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说了铁罐看不起陶罐的事。

生: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踪无影。

5、同学间交流: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各自不同的感受表示:

生:(踊跃地分别说出)讽刺、挖苦、嘲笑、讥讽。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近义词,对“奚落”的了解又进了一步。

乙:陶罐不但谦虚,而且很善良。你看,当人们把陶罐从土里挖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的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受够了。”陶罐不计较前嫌,豁达大度,我很喜欢它。

丙: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里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老师指导学生掌握“懦弱”一词的音、形、义,区分“懦”与“儒”这两个形近字。)。

丁:我不喜欢铁罐,他不仅骄傲,还很武断。它对陶罐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他被完全氧化了。所以看问题武断、绝对化,是不正确的。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对话(打出投影):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我们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好吗?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真的感觉到了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

在指导这段对话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全课如何读,举一反三,读好全篇。

二、演。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很像一个两幕的小话剧。时间分别是古代与现代,地点分别是国王的御厨里和宫殿的废墟上,人物包括陶罐、铁罐、众人、旁白者等,情节则是课文所交代的内容。

请同学们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演出这个寓言剧,人人参与,当堂练习。关键是要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代替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动作、神态和情节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练习之后,推荐一两组到前表演,用不同头饰区分人物。学生表演生动有趣,会进一步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对课文言语吸收、内画、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三、改。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

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生自由说)同学们都有所收获,归纳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这里,就有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陶罐就没有缺点吗?陶罐虽然光洁、朴素、美观,但它却是易碎,不结实,这一点铁罐说的也是实情。大家讨论一下:铁罐和陶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各抒己见,别被课文缚住,放飞思路,大胆去想。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优点缺点。

陶罐美观易碎。

铁罐坚固丑陋。

学生分组边议边改,集体创造,大意如下:

陶罐很骄傲,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它。“铁罐子,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回答:“人们用我们盛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比美的。”“丑陋的东西,就知道你不敢和我比美……”

这样学习就使自己的思维进入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没有被教材所设定的思路限制住,促进了学生创作性思维的发展。

四.编。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创编一则寓言,先想好要告诉别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然后用一个故事把这个道理寄托在其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还能够各自开始创编,大约15分钟后交流。请每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编写的寓言的题目,学生从各个角度编写,如:

选择其中的一两篇,由作者诵读,全班同学共同帮助修改,使之成为一篇优秀习作,其他同学也是对各自的寓言进行修改加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